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等国家为补充什么劳动力

英国等国家为补充什么劳动力

发布时间:2024-09-26 20:38:53

㈠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为领头羊,并且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霸主,究其历史原因是怎样的当时的英国

我感觉是必然,一个国家的发展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限制,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只有遵循规律,才会迅速发展。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跟着迅速发展,在各个方面也都迅速发展,领先世界各国,在制度,军事,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都领先,自然来说就是必然。

㈡ 请从政治,地理,技术,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说明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1)政治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2)地理方面,英国的地理位置正好位于当时方兴未艾的大西洋贸易的航线上,便于海外贸易、殖民地的开发、贩卖黑人奴隶,从殖民地往国内运送搜刮财物用于资本积累。此外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环境好;自然灾害较少
(3)技术方面,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4)资本方面,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
(5)劳动力方面,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即18世纪英国国会准许地主圈有旧公地,空地,许多乡绅利用机会并购公地或小自耕农土地),圈成大农场,使用新农具,提高生产量 ,迫使许多佃农和自耕农丧失耕地,或移民北美十三州,或至城市谋生,为工业革命提供充沛的“自由”劳动力 。
(6)市场方面,殖民地的扩张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㈢ 国外有没有过类似中国的农民工现象。比如美国、英国、拉美

从理论分析上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国外学者从发展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理论界也存在着亦工亦农论、内外部转移论、劳务输出论等转移理论。从动因分析上看,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有经济技术、社会改革与发展、地方政府推动三个方面的原因。从转移类型上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经历了两次转变:1978-1998年的就地转移即“离土不离乡”模式;1998年后的异地转移即“离土又离乡”模式。两种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其目标与着眼点是一致的。 党和国家关于农民非农化就业政策的演变和制度创新
我国农民非农化就业政策的放开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先后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从严到宽、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979-1983年的控制流动阶段;1984-1988年的允许流动阶段;1989-1991年的控制盲目流动阶段;1992-2000年的规范流动阶段;2000年以后的公平流动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护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通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民非农化就业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农民工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就业上仍然存在着户籍管理、社会保障、流动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性障碍和法律空白。因此,必须在这些政策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消除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制度性障碍。 农民工:农民分化的结果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此获得了土地自主权、经营自主权,开始向多元经济方向发展,进而演变为在生产方式、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出现急剧的分化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阶层主要分为农业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工商户与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社会管理者和农民工七个阶层,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特殊的经济地位、利益和要求。农民工作为从农业劳动者群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农业劳动者阶层有着密切的关联。农民的分化对于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城市面貌,改变城镇用工制度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农民分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农民工带来了什么: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农民工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他们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是城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农民工对工业化的贡献表现在,我国工业化资本的原始积累源于农民,并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总之,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忽略和替代的重要贡献,他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国民财富,促进了输入地与输出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传播者,成为维系现阶段我国社会工农联盟最现实的纽带。
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除此之外,他又是尚未被承认的产业工人,是处于边缘状态的“边缘”。从社会学角度看,“农民工”是一个“身份+契约”的称谓,他们要承受身为“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负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由于担心大量农民工的涌入会给城市生活带来种种困扰和问题,城市社会产生了一种对农民工的对峙心理和排斥倾向。依据不同的标准,农民工可以划分为城市化的农民工与非城市化的农民工,乡镇企业的农民工和城市中的农民工,体力型、技术型、智能型农民工与劳动资本复合型农民工几种类型。进城务工的农民在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的作用下,出现了二次分化,也就是在原来意义上的农民分化为若干职业群体后,作为其中一个统一身份的流动农民内部的再分化,即形成若干类别群体或等级群体的过程。这种分化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进步。
农民工行为分析及“民工荒”现象 从经济学角度看,农民工行为的目的在于增加经济收益,而城市务工的预期收益则是决定他们进城的重要因素,同时,经济势差和市场供求规律也对农民工的流动产生重要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农民工行为主要受快速奔小康、追求身份转换、救急解困、求安怕险、横比攀交、干事创业、小富即安等几种心理影响。
当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民工荒”现象,除了城市的就业概率偏低、迁移者的就业或创业能力不高、进城务工收益率降低等原因外,主要还在于劳动力总需求上升太快,而工资的调整相对滞后,没有伴随物价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上涨而相应调整。“民工荒”现象启示我们,企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把低成本的劳动力当成赚钱的工具,而应将其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加以培养、开发、利用。
农民工现象的多角度审视
无论是从经济地位、权利上看,还是从社会声望、国民待遇上看,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不仅低于其他社会阶层(农业劳动者除外),而且与其对社会的贡献相比也不相称。同时,农民工城市化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一方面他们渴望享受城市文明,一方面对城市敬而远之,这种尴尬的境地使他们成为亦城亦乡的边缘人。此外,“社会隔离”也对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造成了极大影响,比如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等,有些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农民工制度的形成:一个历史的误会
长期以来,我国对人口管理采取的是“单位人”的管理办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户籍制度、二元保障体制、二元劳动力市场与传统的城市就业和用工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下,人口被分为相互隔离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即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镇就业,但是在二元社会管理体系中,农民工即使进了城镇某一单位就业,也不能成为就业单位的“单位人”,不能享受单位正式职工的同等待遇。也就是说,农民工虽然从事的是“工”,但身份仍然是农民。现行农民工制度是城乡二元体制在非农领域的复制,是一种畸型的社会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必须加快改革调整的步伐。
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民工权益的维护农
民工问题的焦点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实现,也就是给予农民工以国民待遇,使其享受同城市职工一样的权益。现实是:农民工一方面备受歧视,包括户籍制度的歧视、就业制度的歧视、社会保障的歧视、教育培训的歧视和社会观念的歧视;另一方面,其政治上的、经济上的、生活上的、心理上的合法权益也经常受到侵害。这些歧视和侵害带来了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就业难度加大、生活和工作条件恶劣等后果。对于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我们虽然出台了不少政策,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仍然不到位。探究农民工权益被侵害的主要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工会对农民工维权的介入,同时要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问题的实质:农民工社会属性的再认识
2003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首次以中央名义作出重要判断:“进城就业的农民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地把农民工纳入工人阶级范畴,使农民的工人地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确认。作为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农民工既是成长中的先进分子,又是联系农村和农民的天然纽带,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工身份新论断的理论价值在于,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工人阶级构成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发展了工农联盟的理论;从现实上看,它对于壮大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本兼治: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社会变革的过程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标本兼治,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创造一个有利于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环境;二是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消除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影响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障碍;三是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保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最终建立起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育;五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农民工的合理流动。
他山之石:国外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问题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现代化进程也是城市化进程,这一进程伴随着大量的人口转移,大量农民流向城市。在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虽然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劳动力转移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是一致的。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一般都是直接转向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就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向城市带来了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身份认可、贫困、犯罪、非法用工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国家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农民兼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农民工的终结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转变为工人和市民,是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的逐步缓解以至最终消失,农民工问题将不复存在,农民工也终将在现代化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要看到,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以及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的消失绝非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因此,农民工问题的最终解决必将是一个相对艰巨和漫长的过程

㈣ 在18世纪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将殖民地拓展到了非洲解释理由

主要是控制航路、掠夺资源、黑奴贸易三大诱因造成的。
英国号称“岛屿、半岛收藏家”。在沿非洲海岸航行过程中,英国建立了一系列航海据点和补给站。
掠夺资源不用多说,南非、赞比亚等等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都成为英国殖民地。
绑架黑奴是因为英国及其它殖民国家在美洲的劳动力不足。为了补充劳动力,英国人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绑架非洲黑人,开展黑奴贸易。

㈤ 最先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是

最先进行黑奴贸易的是葡萄牙。在15世纪,葡萄牙人首先开始从事贩卖黑奴的勾当,为了寻求更多的劳动力。随着美洲的发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阅读全文

与英国等国家为补充什么劳动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陆军做了什么决定 浏览:27
英国的钥匙北京哪里能配 浏览:64
英国什么牌子自行车 浏览:4
中国凤城位置在哪里 浏览:158
中国有哪些鞋子品牌 浏览:552
意大利都灵和罗马哪个城市好 浏览:588
意大利红烩味是什么意思 浏览:884
英国儿童护照怎么办理 浏览:316
英国护照能带多少现金 浏览:661
越南精炼鱼油怎么吃 浏览:511
此次疫情中国支援了哪些国家 浏览:166
意大利vs英格兰哪个是主场 浏览:573
中国移动如何查名下卡号 浏览:840
越南语如何改为国语 浏览:913
印度吃什么能治疗癌症 浏览:392
伊朗为什么扣留韩国游轮 浏览:300
印尼18000币等于人民币多少 浏览:72
想在越南买房子现在多少钱一平 浏览:121
越南收多少进口车税 浏览:662
中国有多少龟的品种 浏览: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