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1986英国什么改革

1986英国什么改革

发布时间:2024-10-04 22:52:28

① 英国“日不落帝国”兴衰之路

在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初期,英国一直是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但奇怪的是,英国的国运呈现出清晰的波浪型趋势,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衰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

在大陆国家竭力争夺欧洲霸权(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的时候,英国正忙于内部的争斗,几乎被其他国家忽略不计。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以全新的姿态挑战欧洲头号强国路易十四法国的霸权,连续投入两场遏制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战争。

即九年战争(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英国在保证欧洲大陆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时,主要通过成功的海外扩张稳步壮大力量,其力量触角大大超越了欧洲的范围。

当1740年前后欧洲大陆局势再度出现动荡之时,英国返回欧洲再次抵制复兴的法国称霸大陆的野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与西班牙以及与法国之间的战事都爆发于欧洲战事开始之前,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欧洲,扩展到全世界。

英国不仅通过七年战争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稳定,还再度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几乎所有殖民地。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

大英帝国指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的大帝国,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

帝国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帝国继16世纪的西班牙王国之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不过二十年后因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失败,英国被迫收起自傲心,暂时取消日不落帝国的自称。

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因此1815年彻底打赢第二次百年战争后,英国又开始自称日不落帝国。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全盛时期,1938年人口达4.5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过一战获得德国殖民地后,国土面积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75%。

从英伦三岛蔓延到香港、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尔爾利亚、马耳他、新加坡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但到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英国国力的日渐式微,其殖民地纷纷独立,与此同时,新兴霸权国家美国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国逐渐瓦解。

如今,英国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一个国际组织——英联邦以取代大英帝国。但是与大英帝国不同的是,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英联邦的其他成员了。

(1)1986英国什么改革扩展阅读:

兴衰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1、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英文“Glorious Revolution”。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议会权利超过君主的立宪君主制度以及两党制度等,不仅对英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而且对欧美许多国家的政治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在17世纪的西欧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君主专制是一种普遍的政体形式。西欧的法国、西班牙、奥地利以及丹麦、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国,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这些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权神授。至于东欧的俄国以及东方的中国等,则等级森严,绝对专制君主制更为强固。

1688年后,英国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发的政治思想,对欧洲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君主万能、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等思想,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一些民主、进步的思想家,如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则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虽然对东欧、俄国及东方的中国等国未发生直接影响,但当这些国家的改革运动兴起的时候,英国的“巴力门”(议会)、“君民共治”(立宪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们进行斗争的现实源泉和效法的榜样。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在为改革而奋斗的时候,就常常引用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楷模。

2、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不久,欧洲列强间进行了“伙伴交换”,被称为“外交革命”。普鲁士与英国建立了联盟,同时互为传统对手的法兰西和奥地利缔结了同盟关系。

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俄罗斯起初与奥地利结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起与普鲁士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法兰西,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着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光荣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七年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英帝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国

②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二战后,英国经济遭受重创,主要依赖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和发展。美国实施的政策主要是《马歇尔计划》。英国经济模式特征是从过去的过度国家干预转向自由主义,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降低,市场自由度增加;国家干预减少,竞争加强,呈现“多市场、少干预”的趋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确立是在19世纪中期,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在二战结束后初期到50年代末,主要是由于美国在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居世界首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受益匪浅,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实力削弱。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主要是由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英国具有公私混合型经济体制特征。战后,工党主政期间大力发展国有经济,进行了两次国有化运动。据统计,1970年国有企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8.1%,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1%,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地位显着上升。1981年,英国最大10家公司按营业额排序,国有化公司占3家,按职工人数排序,国有企业占6家。国有企巧橘业主要集中在英国邮政局、国家煤炭局、英国铁路局、英国航空和宇航公司、英国机场管理局、英国港务局、英国货运公司、国家公共汽车公司、英格兰运输局、英国钢铁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等领域。
尽管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但英国仍是公私混合产权结构。撒切尔夫人主政时期进行大规模私有化运动,对煤气、石油、电力供应、煤炭、宇航、汽车和电信等部门的上百个大型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到1989年,国有企业的总资产比1979年减少了45%。1990年底国有企业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目前英国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邮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业和民用航空事业等领域。
英国工党 *** 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对战后初期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复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英国较早地在1948年达到战前的经济水平。马歇尔计划使英国从美国给欧洲的援款中得到1.2亿美元,工党 *** 用此款充实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储备,稳定英国的金融市场,弥补财政赤字,使英国的经济更快地走上复兴之路。到1950年,英国经济达到了4%的年增长率,为此,工党赢得了1950年的大选而继续执政。尽管一年后由于工党 *** 的内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党通过大选重新上台执政,但是工党 *** 的改革成果却没有被否定。1951年10月,保守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 *** ,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保守党执政时期(在此期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霍姆相继出任首相)。保守党 *** 除了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基本上接受了国有化的现实;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开支。丘吉尔 *** 还根据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尽管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与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2%至3%。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国。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 *** 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该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 *** 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括: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他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办法。为保证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 *** 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特别股权安排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所谓特别股权安排是指: *** 保留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根据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本身进行划分,根据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措施之间的相互衔接配套。由于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 *** 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 *** 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现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企业大量裁员,使失业问题空前严重。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带来工人阶级等众多社会问题。(2)如何有效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尤其是对具有自然垄断性企业实行私有化后,如何防止因私人垄断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③ 关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是采用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国家。君主立宪制又称有限君主制,就是君主作为国家元首,但他(她)的权力要受宪法的限制。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和贵族妥协的产物。

一 英国王位的继承和摄政
当今在位的英国君主是英国第42代、温莎王朝第四代君主伊丽莎白女王,她的尊号是:上帝恩赐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地和领土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英国王位的继承根据1701年颁布王位继承法和1936年宣布的退位法规定,英王由世袭产生。英王死后由其长子或长女继承,男性优于女性。如果长子已死就由长子的男性或女性的后嗣继承。如果长子死时还没有子女,便由英王的次子或其后嗣继承。如果英王无子,就由英王的长女或其后嗣继承。英王无子女,就由其弟继承。如果没有任何合法的继承人,就由议会和英联邦自治议会共同决定产生英王,继承王位。
英王必须遵奉英国国教(即基督教-派-圣公会),国王即位时要宣誓效忠于英国国教,凡天主教徒或与天主教徒结婚的人都不能继承王权,如果英王即位而信仰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婚,英国臣民可以不承认他为英王。
1936年英王爱德华八世为要与一位曾经结过两次婚的美国平民妇女辛浦森夫人结婚,触犯了王室的禁规,(王室结婚不下庶民,及不得与离婚的女子成婚)而遭强烈反对,因而他被迫退位,退位时宣布了"退位法",声称他本人及其后代与英国王位不再发生关系。
在英王未成年,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或因病、出访等原因暂时不能行使职务时,就应摄政。根据"摄政法"规定,分别由成年的王位顺序继承人、女王的丈夫以及大法官、下院议长、高等法院院长、上诉法院院长等人中的某些人进行摄政。

第四节 英国议会

一 英国议会的产生
资本主义议会制,人们通常称它为资本主义的代议制。它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又是一种国家政体。
英国是产生议会最早的国家,它历史最长,经验最丰富,许多国家的限制制度都效仿英国,所以英国的议会制被称为"议会制的典型"和"议会之母"。
英国议会制是从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演变而来。议会制开始于13世纪时英王约翰(1199--1216)时代,由于内忧外患,财政困难,国王约翰为向小地主征税,命令各郡选举四名武士参加国王下的大议会,出席大议会不仅有贵族、僧侣,而且增加了武士,这就使议会具有了议会制的构成,为议会制奠定了基础。1264年贵族革新派领袖西门德.孟采尔战胜国王,上台摄政。第二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他重新召开大议会,他不仅邀请贵族、僧侣、武士参加,而且还宣布各市可选举代表二人参加,从此市民阶级也有权选派代表参加大议会,议会制又前进了一步。到1343年由于各等级利益不同,其中僧侣和贵族代表组成了贵族院,武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了平民院,于是英国两院制就此形成。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始终将平民院作为向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作斗争的主要阵地。在斗争中不断扩大权力取得了财政预算权、立法权、决定王位继承权等。到18世纪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时,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王权进一步削弱,形成内阁制的同时,议会逐渐取得了决定内阁人选和内阁的存留,监督内阁施政之权,英国议会制最终确立。
英国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的立法机关,其地位在行政和司法机关之上。英国议会由英王、贵族院、平民院三部分组成,自有议会以来,通常在伦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筑--威斯敏斯特举行会议。

二 贵族院
贵族院又称上院。它的议员不是选举产生的,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法律贵族、家权贵族、终身贵族、苏格兰贵族、爱尔兰贵族组成。由于女王可以临时增封爵位,而议员死亡无需增补,所以贵族院议员人数不定。1986年贵族院共有1196名议员,其中有64名女议员,有349名终身贵族,其余全部是世袭贵族。贵族多数是保守党人,而且老人占多数,贵族院平均年龄为63岁,80岁以上的有95人。这些贵族不拿薪金,但上一天班可拿一定的车马费。所以恩格斯讽刺地称贵族院为"退休政界人物的养老院"。(马恩全集第1卷,第682页)

贵族院议长不是选举产生,他由贵族院中大法官兼任。上院开会时他担任主席,议长权力不大,院内一切程序都要按院会决定。
贵族院开会时间与平民院相同。开会法定人数仅3人,通过法案的人数为30人,经常出席会议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当议案的内容涉及到议员切实利益时参加的人才多些。
贵族院的职权逐渐被削弱。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英国议会都是以贵族院为主体,甚至到了19世纪,首相的人选仍在贵族院中物色。由于贵族院主要代表着保守的资产阶级、贵族和教会的利益,一贯坚持故步自封政策,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的要求,经常拒绝通过政府的一些重要法案。1909--1911年因累进税法案引起了平民院和贵族院的冲突,1909年贵族院否决了政府提出的财政法案,致使政府陷入困境,经过斗争,1911年在首相阿斯魁士(Herbef Asguifh)的领导下议会通过了国会法,其中规定:1平民院通过的财政法案送交贵族院后,在一个月内不能通过,该法案就可直接送交国王公布实行;2对某一法案是否属财政立法如有争议,则由平民院议长裁定;3平民院通过的其他法案,虽被贵族院否决,但经平民院在二年内连续三个会议中连续通过,则该法案不经贵族院审议,呈请国王公布为法律。这样贵族院对财政法案已无权加以阻挠,对法案也只有二年的延搁否决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党执政,在推行福利和社会改革政策时,又经常遭到贵族院用二年延搁否决权加以阻挠,于是1949年4月议会通过"议会法",其中规定:"公共法案若经平民院连续二个会议通过,虽经贵族院的否决,也可成为法律",所以贵族院的延搁否决权从以前两年减为一年,贵族院权力进一步被削弱了。
贵族院的另一职权,是行使英国的最高的司法权,它是英国本土各级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有权审理除苏格兰刑事案件以外的所以民、刑事案件。1870年自由党执政时,以贵族院不是司法人才为理由,打算取消掉上院的司法权,后来双方进行妥协,保留了贵族院的司法权,而以加封法律贵族的方法来弥补缺乏法律知识的缺陷。
贵族院的权力虽一再被削弱,但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视,因为:
第一,贵族院还保留财政法的讨论权。由于贵族院有不少人担任过国家的重要职务,富有经验,他们对财政法案的意见仍然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贵族院还保留对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这对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碍作用,特别是对带有时间性的议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实质性失效。
第三,贵族院掌握最高司法权。
第四,对下院通过的法案经贵族院审查后可以纠正法案中存在的缺点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备,更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对于贵族院的存废问题,自19世纪以来一直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争论的问题,争论的中心是废除还是改造?保守党始终主张改造,不是废除。工党对这一问题先后主张不一致。1958年保守党执政后制定了终身贵族法,其中规定首相可以把公共事务、文艺、科学、企业家、军人、工会官僚等各阶层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提请英王封为终身贵族,取得男爵的封号,进入上院。资产阶级希望在保留贵族院的基础上,扩大贵族院的范围,增加贵族种类的办法,在贵族院身上挂上几笔民主的色彩以缓和群众的反对。
从资产阶级的角度看,如果把贵族院废除掉改为民选的上院,那么就会发生两院职权的分工问题,民选的上院是不会甘心屈居于下院的从属地位。同时还会产生内阁同时向两院负责的问题,这必将给内阁制的政治体制实施带领困难,因而继续保留贵族院会给政权稳定带来好处。
当然英国人民的保守的爱惜国家传统的性格也是上院得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二 平民院
(一)平民院议员的产生和任期
平民院又称下院或众议院。蹋它是民主的代议机关,议员是选举产生的。
目前英国下院议员通过普选、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进行选举。这是英国劳动人民经过100多年斗争的结果。从1832年选举改革开始以后连续通过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个人民代表法,最终取消了选举财产资格的限制。选民开始不以财产所有人的资格而以国家公民的资格参加选举。1872年取消举手投票采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1928年21岁以上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1948年才取消了给予大学12个席位,实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选举制。1969年通过的人民代表制法规定选举权的年龄由21岁降为18岁。
目前在英国凡年满18岁没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资格的英国公民都有选举权。但居住期限的资格仍保留,选民必须在某一选区中居住3--4个月以上才能在该选区选民册上登记。凡年满21岁的公民都有被选举权。在选区获得2名选民推荐和8名选民联署同意都可成为议员的候选人,但贵族、主教、法官、高级文官、现役军人、宣布破产者、重罪犯人、受权办理选举事务的负责人等没有被选举权。
下院议员选举采用小选举区相对多数选举制。即每一选区产生一名议员,议员候选人只要取得相对多数就能当选。目前全国总共650个选区,选出650名议员。议席的分配苏格兰不少于71席,威尔士不少于35席,北爱尔兰不少于12席,其他就属于英格兰的席位。选区并不固定,以前以历史郡为选区,人口多少很悬殊。1958年法律规定,选区每10年至15年就调整一次。至于划选区的原则,由平民院确定,这就便于执政党在重新划分选区时采取对本党有利的原则。在两党制的英国,这种选举制对小党非常不利,因为两大党之一只要在选区比别的党多得一票就能当选。因而选举结果往往违背选民的意志,使选票与议席不能成正比例。例如1987年6月11日

阅读全文

与1986英国什么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最奇葩的公路在哪里 浏览:726
英国有什么化妆品牌 浏览:109
为什么英国大学生成了最乖一代 浏览:686
意大利范思哲餐具哪里代加工 浏览:937
伊朗海外部队有多少 浏览:848
伊朗最怕什么克星 浏览:79
意大利的广场在哪里 浏览:322
越南藏獒多少钱 浏览:278
印度孟买夏天温度是多少度 浏览:900
去意大利买什么品牌的包包 浏览:769
越南周边有什么花 浏览:784
印度哪里生产玻璃 浏览:232
越南女来中国怎么坐火车 浏览:294
中国高铁有多少条 浏览:855
中国怎么仿写我们爱你啊 浏览:441
中国粮食之都是哪个省 浏览:730
历史上有多少人去印度取经 浏览:389
一加手机印度为什么这么火 浏览:252
印度版希爱力哪个好 浏览:75
英国快递到四川多少钱 浏览: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