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绅士为什么不戴帽子了

英国绅士为什么不戴帽子了

发布时间:2024-10-17 13:04:55

⑴ 50年以来伊丽莎白二世已经有5千顶帽子,为啥英国王室酷爱帽子

英国皇家爱斯科赛马会开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携王室成员出席首日活动,各名媛的美貌争奇斗艳

这种脱帽施礼、以示恭敬的习俗也反映在英语语言里。例如,英语”hat in hand”这个成语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个成语take one’s hat off to (someone),字面意思是“对某人脱下自己的帽子”,引申意思则是“敬仰某人”。可见帽子对英国人的重要意义。不过,英国的女帽各式各样,男帽则千篇一律。最典型的男帽为“波乐”帽波乐帽是一种圆顶硬礼帽,通常为黑色但也有深灰色和蓝黑色。老一代的英国要人和绅士都戴波乐帽。

除了天气的因素外,帽子戴在头上会让人有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且能够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于是,英国人自然而然就养成了爱帽癖。如今,天气已经不再是英国人爱戴帽子的主要因素,但帽子却作为英国人的一项重要配饰保留了下来,而且逐渐成为英国时尚界化举足轻重的风向标。英国的女性即使进入无雨、无阳光、舒适的室内,也依然爱戴俏丽的帽子。

⑵ 为何帽子在英国王室的社会意义非凡

戴帽子是英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方式。无论是男女老少,还是街头巷尾。也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能够看到他们对帽子,独特的文化情结。并且英国的帽子,款式比较新颖。每一顶帽子都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帽子无论对于男女老少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但是一顶新颖别致的帽子确实可以让自己尊贵的身份更加突出。并且能够成为时尚瞩目的焦点。当王室成员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很多人可能会注意看他们的鞋子有多么独特。而别具一格的帽子才是真正吸引他人的地方。帽子款式的选择,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皇室成员独特的一面,比如小礼帽,就自然衬托出了帅气的中性美。

⑶ 为什么英国的绅士都很喜欢戴手套

首先,应该是跟英国的天气有关,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一日之内,时晴时雨。戴手套有很好的保暖作用,同时防止手部因为气候因素变得干燥粗糙。
其次,英国人很注重礼仪,所以特别在乎手部的保养和整洁,通过看手就能知道别人的生活层次和一些细节,而戴手套除了可以防止手部干燥粗糙,还可以保持手部洁净,让男士更加绅士,女士更加淑女。
第三,这个跟英国的文化有关吧,如果你看过英国很老的电影,就会发现,英国的男士女士都会戴手套,尤其是上层阶级,这跟绅士戴高脚帽一样,没有特殊意义,但是不戴又不觉得别扭,就是一种文化习惯。

⑷ 英国贵族绅士礼仪

在中世纪英国,“gentry”(绅士阶级)是一个社会阶层,社会地位仅次于贵族。此阶层的男性成人当时称为“gentleman”(绅士)。“绅士”源于17世纪中叶的西欧,由充满侠气与英雄气概的"骑士"发展而来,后在英国盛行并发展到极致,绅士风度即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又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看齐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某些价值观念融和而成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

倡导传统文化与自我存在的价值观,追求品味与人性化的生活方式。他代表着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是中上层阶层男士所追求的一种社会风尚。

考究的着装,文雅的举止,尊重女性,尊重人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与建造。彰显男人的刚毅、坚韧、含蓄、深沉、与宽宏大量的人格之美,“出类拔萃,风度不凡”。

“骑士精神是西方上流社会的文化精神,其制度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的上层社会,骑士本身就是一些中、小、封建主,骑士身份的获得,是一名武士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但这一般是世袭的。作为一种贵族封号,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服役,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如果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子弟想成为骑士,他必须7、8岁后即按照自己出生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及其夫人身边当侍童,14岁后为随从,即见习骑士,接受专门武士骑士训练,21岁时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隆重的仪式,宣誓及其他宗教礼仪后,才正式取得骑士封号。从这样一种制度产生的文化,显然是一种封闭的,贵族文化,其文化精神也是一种贵族文化精神。骑士制度中有骑士不得与平民交手的规则,可见其气质。它看重身份,注意修养,恪守诺言,尊重法规,是一种是社会有序化的文化精神。”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如别淋司基指出的”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西方学者指出:从选择品德的倾向来说,传统在欧洲占上风。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费而赖精神品质。总之,它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武人品格.骑士的八大美德:谦恭,正直,怜悯,英勇,公正,牺牲,荣誉,灵魂!

英国人在初相识时,一般的礼节是:向老年人引见年轻人;向妇女引见男子;向有贵族头衔的人介绍没有头衔的人;向地位高的人引见地位低的人;在两个妇女之间,是向已婚的引见未婚的,如果未婚的妇女明显地年长,则又是向年纪大的引见已婚的年轻妇女;如贵族是男的,另一方是妇女,则遵从“女士优先”的原则,把贵族介绍给妇女。

英国人一般不行拥抱礼,相互之间也很少拥抱,甚至父亲也不拥抱儿子,只有在儿子小的时候才会拥抱。英国人也较少跟别人握手,甚至跟常见面的朋友也不握手。只有在第一次介绍相识,或朋友之间很久没有见面时才握手。

第一次认识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介绍时,一般是由妇女、地位高的、年纪大的那一方先伸手,然后才是男子、地位低的、年纪轻的那一方再伸手。被介绍与一个男子相识时,应与他握手,但如果被介绍与一位女士相识时,就应等她先伸出手来,然后才可伸出自己的手。妇女被介绍时,不一定要伸出手来与人家握,但是她们常常伸出手来以示友好。男子在与女子握手前应该先脱下自己所戴的手套,而女子则不必如此做。到英国人家作客,一般要先和女主人寒暄、握手,然后才同男主人打招呼。

宴会一般是男女数相等。排座位时是男女间坐,而且夫妻二人绝不挨在一起。如果男女数目不等,也不必勉强凑数,一般应男多于女。

英国人席间不劝酒,宾主饮多少全凭自己。祝酒词一般是“为女王健康干杯!”或者简单地说“干杯!”宴会后,客人要多留一会儿,与主人继续聊天。最后告辞时,客人与主人夫妇握手,说一两句话表示感谢。客人之间握手告别也可,点头示意也可,不拘一格,视情况而定。宴会一般在晚上十点半到十一点钟之间结束。受到款待之后,一定要写信表示谢意,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英国人也忌用山羊、孔雀等做商品装潢。山羊有“不正经男子”和“坏人”的意思;孔雀是祸鸟,孔雀开屏是自我炫耀的不良习性。

英国人很忌讳黑猫,尤其是黑猫若从面前穿过,会感到恶心,认为这将预示要遭到不幸。

英国人对墨绿色很讨厌,认为墨绿色会给人带来懊丧。他们忌讳把食盐碰撒,哪怕是不小心的,也会感到非常懊丧,认为这是引发口角或与朋友断交的一个预兆。他们忌讳有人打碎玻璃,认为打碎玻璃就预示着家中要死人或起码要有7年不幸。

英国人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这是个不吉祥的数字,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13”这个数字。用餐时,不准13个人同桌。如果13日又是星期五的话,认为是双倍的不吉利。

英国人忌讳百合花,并把百合花看作是死亡的象征。

他们忌讳在众人面前相互耳语,认为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有些英国人认为,在吃饭时如果刀叉碰响了水杯而任它发响不去制止,便会带来不幸。因此,在英国人家里作客、吃饭时要尽量避免刀叉器皿碰撞出声,万一碰了杯子发出小铃般的响声时,也要赶快用手按一下叫它停止作响,以免主人介意。

英国人在饮食上不愿意吃带粘汁和过辣的菜肴,忌用味精调味,也不吃狗肉。

英国人同别人谈话时不喜欢距离过近,一般以保持5O公分以上为宜。吸烟的友人遇到一起,请不要一次点三支烟,据说这样也会给三个人中的某人招来不幸。

已回答,请采纳,谢谢。

⑸ 英国男的都有绅士风度,

提起英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英国男人的绅士风度”:西装笔挺,头戴礼帽,手持长柄雨伞或黑色拐杖;他们身份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举止文雅,谦和温良,彬彬有礼,诚实守信,尊重女性。上大学时我的英语老师是现任九三学社副主席陈抗甫先生的夫人史衍英老师,她曾在离我学习的沃里克学院仅十五分钟车程的考文垂市进修过较长一段时间,她在课上经常感慨英国的绅士风度:有时候与英国男同事外出,同事必让她先行;走在大街上,男士必走在外侧,以防不测。但她是个快言快语,“不安份守已”的人,经常“越轨”,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出国前,同事好友也多多嘱托:好好看看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我也曾想:“中国也是个礼仪之邦,英国人又会“绅士”在何处呢?去了英国,一件件事情使我感到英国人的绅士风度确实让人吃惊。

尊重女性是英国绅士风度的集中体现,在公共场合,男士抢座位,特别是与女士抢座位是非常不文明的举动;男士遇到女士进门的时候一定要请她先走。现在英国男士已经不用说“女士优先”的客气话,而是用一个友好而优雅的手势,示意女士先进。开门时遇到后面有人,特别是女士即将走进来,一定要等走过来把门接住才能离开。这样的事是体现绅士风度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乐于津津乐道的。

初到英国,人生地不熟,问路是常有的事。对于问路,我和中国同事的普遍的感觉是英国人十分热心,而且彬彬有礼。只要你开口问路,他们从不吝啬,而且负责到底。在巴斯小城,有一次独自去一个叫The Bath Boating Station的地方,这个地方我很熟了,我想故意考验一下英国“绅士”的耐心。我问街上一个行色匆匆的中年人,他很热情地跟我说怎么走,一翻解释后,我只是装作不明白,他看我确实遇到了“麻烦”,干脆领着我走了近20分钟来到了目的地,一路上他还不断抱怨英国街道的乱七八糟,有些地方很难找,给游人造成了很多不便。

有一个周末约朋友去剑桥大学,我早早赶到火车站,人不多,售票员是一位西装革履的先生,我先问了他我要乘座的车次,票价和时间后在连椅上坐起来等着朋友,可九点半的火车就要到了,朋友还没有来。这时售票员放下手中的活,来到我跟前,很礼貌地跟我说:“你要乘座的火车就要进站了,你怎么不坐啊?你是不是需要帮助?”当我说要等朋友一同前往时,他说可帮助我打个电话,可朋友既没有手机也无座机,他又建议可给朋友留张纸条………我的朋友到底没有去剑桥,我不知道那位绅士售票员拿着我的纸条又做了些什么?其实,英国的绅士就是这么认真负责。

如今,仅仅从衣着上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绅士是十浅薄的事情。当然那些西装革履、抬头挺胸、仪表堂堂、神情气爽、温文尔雅确实是“绅士”,这使中国的女性同行十分羡慕,但英国人的绅士已不只是“男人专利”,女性、小孩同样绅士,其实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深入到整个国民的骨髓里。

它首先体现在说话、语气和手势上。在英国,与人谈话时动作很多、很大、高声喧哗,特别是前仰后合,以及谈话中粗话不断,会被看成是没有受过教育的粗野表现。在英国期间,我和我的中国同事们听到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谢谢您”、“请原谅”、“对不起”、“不客气”。沃里克学院的教学楼前,有一条小路,早上上课前多站满了人,后来的人经过小路时,别人让路必然得到一声声和“谢谢您”;若有人没有注意到,他会主动地说:“请原谅”!公交车、商店里、酒吧间所有的公共场合都是如此。而且他们语调缓和,真诚朴实,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声声“谢谢您”使人倍感社会的温暖,句句“请原谅”让人觉得社会的和谐。据英国人自己说:他们常说这三句话,不仅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那么英国人的绅士风气是怎么形成的呢?一是英国较美国或其它欧洲国家历史长,封建统治使英国人更容忍,加之英国在相对孤立的群岛上,思想形成了保守的性格;二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她在位的时期是英国逐渐走向鼎盛的时期,也是各种礼仪形成的最主要时期,她最终使英国成为世界着名的“礼仪之邦”。维多利亚女王就曾因其高雅的个人修养而享誉欧洲大陆,她制定了一系严厉的家规,对自己的孩子教养方面要求相当苛刻,稍有不慎便对他们进行无情地鞭打和杖责。她对自己的形象教养相当严格的,要求自己处处做到高雅、体面、端庄、节制。维多利亚时代被后人称为“文雅社会”。这位英国女王的行为对以后英国的中产阶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相继模仿的最高标准,维多利亚时期也就是英国绅士风度最终形成及完善时期。

到英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行车文明”。英国80%-90%的人有车,因而路上行人很少。繁忙的交通路口有红绿灯操作器,行人过马路需按人行道旁的操作器,操作器由红变绿或出现提示音时行人可通达。个别人行道没有操作器,如有行人通过,车辆必须停下来;如果司机看见有人有通过人行道的意愿,司机也及早停车让行,这在英国十分普遍,有好几次我和中国同事都很尴尬,刚想迈步,但见有车来临,只好萎缩,司机总是停车与你缰持:非让你先走不行!而前几年,同内一座大城市却出台了一条交通法则:过马路行人不守规则,撞死白撞,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最让我感动的是回国前的一件事。回国的日子到了,自己到当地最大的超市Tesco卖东西。Tesco的设计很人性化,出了超市门口就有一个长长的玻璃长廊,多数私车就靠长廊停靠。英国的雨天太多,而顾客可推商品车出超市门进入玻璃长廊,再由长廊入车,这就省去了雨中打伞的辛劳。自己推着大包小包买好东西,在长廊内等了足足一个小时,雨还没有停的迹象,只好鼓足勇气,冒雨前行了!出长廊口迈上台阶就是一条公路的支路,雨中的车也象是避雨,开的飞快,没有交通灯,但有一过路的指示牌。正在犹豫如何走马路,双向车道上的车全停了下来,靠近我的一辆车的司机还不停招手,示意让我先行!急急忙忙跨过马路回头看双向车道上的车,又象水流一样行驶着,当我跟中国同事分享这段经历时,同事们调侃说:那是因为在英国行人很罕见,物以稀为贵吗!当然路上行人很少,那天恐怕那路段只有我一个人,可英国的车也多呀!没有交通指示灯的交通路口一般有让路(give way)的路牌,让路的风气很让人羡慕,在我上学院的路途中有这么一段路,上下班高峰时间车流量跟北京长安街差不多。放学后,我经常坐在路边欣赏他们行车的文明,我特别注意到,司机在从支路开到主路时,都会自觉减速,并左顾右盼,确认不影响主干道后才上路,平时行车也十分谦让,常常看手势互相表示感谢。有一次一位女士的汽车挤在车队里难以通过,一位男士看自己汽车后面还有一段距离,马上把汽车后退一段,并礼貌地示意这位女干通过。通过的瞬间,她微笑着摘下墨镜向他招手致谢。都市文明的这一幕让人难以忘怀。

英国的交通也有让人胆战心惊的时候,那就是急救车、消防车,路车拉起警笛前行的时候,每逢这时前面两边的车辆无一例外减速停靠在路两边,不管红灯绿灯,这些急救车左右穿行,毫不顾忌,用“疯狂驾驶”来形容司机最贴切了。我曾跟房东讨论过这一问题,房东回答说:警笛响起,这表明是生死攸关的事件,或受伤或生病或火灾,为这些车辆让路就是尽快抢救人的生命。

英国人又是十分爱好排队的民族。在车站、在银行、在影院、在海关、在饭店、在景点………在一切需要人等的地方,人们都十分喜欢排队,秩序井然,鱼贯而入。

在我看来,绅士风度是一种文化。是在经济和文化教育走到一定层次后自然形成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一旦形成,就有很强的社会效应,这一文明不断感化着社会个体,使每个人力争做一个谦和礼让的绅士,难怪你会看到在公共场合,人们不乱弃废物,不随地吐痰;在超市,人们可拎着自己的大包小包进,出来时没有人查你,有自动刷卡台,你自己扫瞄商品,你自己结账;在多数火车站,卖票进站,没有人查票;路边果树上挂满了垂涎欲滴的水果,没有人随意攀摘………

⑹ 英国所谓的绅士风度具体是怎样的

提起英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英国男人的绅士风度”:西装笔挺,头戴礼帽,手持长柄雨伞或黑色拐杖;他们身份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举止文雅,谦和温良,彬彬有礼,诚实守信,尊重女性。上大学时我的英语老师是现任九三学社副主席陈抗甫先生的夫人史衍英老师,她曾在离我学习的沃里克学院仅十五分钟车程的考文垂市进修过较长一段时间,她在课上经常感慨英国的绅士风度:有时候与英国男同事外出,同事必让她先行;走在大街上,男士必走在外侧,以防不测。但她是个快言快语,“不安份守已”的人,经常“越轨”,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出国前,同事好友也多多嘱托:好好看看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我也曾想:“中国也是个礼仪之邦,英国人又会“绅士”在何处呢?去了英国,一件件事情使我感到英国人的绅士风度确实让人吃惊。尊重女性是英国绅士风度的集中体现,在公共场合,男士抢座位,特别是与女士抢座位是非常不文明的举动;男士遇到女士进门的时候一定要请她先走。现在英国男士已经不用说“女士优先”的客气话,而是用一个友好而优雅的手势,示意女士先进。开门时遇到后面有人,特别是女士即将走进来,一定要等走过来把门接住才能离开。这样的事是体现绅士风度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乐于津津乐道的。初到英国,人生地不熟,问路是常有的事。对于问路,我和中国同事的普遍的感觉是英国人十分热心,而且彬彬有礼。只要你开口问路,他们从不吝啬,而且负责到底。在巴斯小城,有一次独自去一个叫The Bath Boating Station的地方,这个地方我很熟了,我想故意考验一下英国“绅士”的耐心。我问街上一个行色匆匆的中年人,他很热情地跟我说怎么走,一翻解释后,我只是装作不明白,他看我确实遇到了“麻烦”,干脆领着我走了近20分钟来到了目的地,一路上他还不断抱怨英国街道的乱七八糟,有些地方很难找,给游人造成了很多不便。有一个周末约朋友去剑桥大学,我早早赶到火车站,人不多,售票员是一位西装革履的先生,我先问了他我要乘座的车次,票价和时间后在连椅上坐起来等着朋友,可九点半的火车就要到了,朋友还没有来。这时售票员放下手中的活,来到我跟前,很礼貌地跟我说:“你要乘座的火车就要进站了,你怎么不坐啊?你是不是需要帮助?”当我说要等朋友一同前往时,他说可帮助我打个电话,可朋友既没有手机也无座机,他又建议可给朋友留张纸条………我的朋友到底没有去剑桥,我不知道那位绅士售票员拿着我的纸条又做了些什么?其实,英国的绅士就是这么认真负责。如今,仅仅从衣着上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绅士是十浅薄的事情。当然那些西装革履、抬头挺胸、仪表堂堂、神情气爽、温文尔雅确实是“绅士”,这使中国的女性同行十分羡慕,但英国人的绅士已不只是“男人专利”,女性、小孩同样绅士,其实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深入到整个国民的骨髓里。它首先体现在说话、语气和手势上。在英国,与人谈话时动作很多、很大、高声喧哗,特别是前仰后合,以及谈话中粗话不断,会被看成是没有受过教育的粗野表现。在英国期间,我和我的中国同事们听到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谢谢您”、“请原谅”、“对不起”、“不客气”。沃里克学院的教学楼前,有一条小路,早上上课前多站满了人,后来的人经过小路时,别人让路必然得到一声声和“谢谢您”;若有人没有注意到,他会主动地说:“请原谅”!公交车、商店里、酒吧间所有的公共场合都是如此。而且他们语调缓和,真诚朴实,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声声“谢谢您”使人倍感社会的温暖,句句“请原谅”让人觉得社会的和谐。据英国人自己说:他们常说这三句话,不仅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那么英国人的绅士风气是怎么形成的呢?一是英国较美国或其它欧洲国家历史长,封建统治使英国人更容忍,加之英国在相对孤立的群岛上,思想形成了保守的性格;二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她在位的时期是英国逐渐走向鼎盛的时期,也是各种礼仪形成的最主要时期,她最终使英国成为世界着名的“礼仪之邦”。维多利亚女王就曾因其高雅的个人修养而享誉欧洲大陆,她制定了一系严厉的家规,对自己的孩子教养方面要求相当苛刻,稍有不慎便对他们进行无情地鞭打和杖责。她对自己的形象教养相当严格的,要求自己处处做到高雅、体面、端庄、节制。维多利亚时代被后人称为“文雅社会”。这位英国女王的行为对以后英国的中产阶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相继模仿的最高标准,维多利亚时期也就是英国绅士风度最终形成及完善时期。到英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行车文明”。

⑺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是世界闻名的,也是人们一直称道的。然而,近来发生的一些事似乎不大像绅士。

前一阵,有英国媒体报道,牲畜暴发的“口啼疫”是从英国的中餐馆引发的。这则谣言刚不攻自破之后,最近又有不少英国报纸报道中国的酱油会致癌,甚至到了危言耸听的地步。如《每日星报》发表文章的标题是:中国食物会杀了你!销量最大的《太阳报》的标题是:中国食物拉响致癌警报……如此报道,不但使酷爱中国菜、中国食物的英国消费者人心惶惶,而且激怒了所有英国中餐馆的经营者、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和代理商。

这些报纸捕风捉影、添油加酱、惟恐天下不乱的作风固然可恶,也是对一向讲究“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英国的极好自嘲。但是,“怨有头债有主”,究根寻底,英国的政府部门难逃其咎。原来,在上周四,英国食物标准管理局发出了一份“报告”,称在抽验的酱油产品中22种含有过量可能致癌的化学物质,要消费者“避免使用”。这份产品名单包括了整个中国(包括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和泰国、新加坡等国的酱油产品。

中国的酿造技术已有千年历史,中国食品的美味名扬天下,难道中国人一直在和自己过不去?按英国食物标准管理局的说法推理,中国人(包括所有吃含酱油调味品的其他国家人)早就全部得癌症了。

然而,一追问,事情就很简单了。原来,英国食物标准管理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根本站不住脚。比如,被扣上所谓“含超量化学成份”的大名鼎鼎的香港李锦记蚝油,其英国代理商已发表声明,由于英国变更了卫生标准,而当局抽查的样本均是两年前的旧货,而现在销售的产品完全符合欧盟的卫生标准。又如,英方公布的珠江桥牌生抽及老抽,不是本厂产品,而是假冒产品。

商品标准、各国标准不同、变更标准等,本无可非议,但用新标准来检查老产品,就显得有些“找茬”了。如果确是在酱油中查出对人体有害的色素等,也要明确指出是什么酱油、什么色素,怎么能笼统地套上“酱油有害”的帽子呢?至于把假冒产品也当作真货来查,并且株连到真货,更使人哭笑不得。假冒是个“全球化”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市场上,也不时查到假冒的英国“立顿红茶”。但是,中国的有关部门并没有因此而告诫消费者“免喝立顿茶”。从这点来看,不讲“绅士风度”的中国人倒是着实比英国人“绅士”得多。

阅读全文

与英国绅士为什么不戴帽子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燕窝市场价格多少钱一克 浏览:935
怎么去英国办护照 浏览:511
印度卢比十年贬值了多少 浏览:331
怎么下穿越火线越南服核心体验服 浏览:129
馥蕾诗意大利白泥净化面膜怎么样 浏览:632
越南政治体系怎么样 浏览:323
如何看待中国援助菲律宾 浏览:804
印尼菩提一般配什么 浏览:848
英国髌骨手术后多久可以用药 浏览:407
英国签证延期多久可以再次办理 浏览:333
印尼盾能兑换多少人民币 浏览:158
伊朗肺炎疫情是怎么样 浏览:349
中国移动宽带又叫什么宽带 浏览:151
在越南做家具投资多少钱 浏览:312
越南到新加坡要多少时间 浏览:432
25万印度卢比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216
印尼投资办什么签证 浏览:958
李嘉诚英国投资赚了多少钱 浏览:184
印尼鸡面是由什么做的 浏览:865
怎么能找到越南的老婆 浏览: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