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工党为什么胜选

英国工党为什么胜选

发布时间:2024-11-02 07:43:57

⑴ 英国两党政治的影响

1997年5月英国工党上台执政以来,对内对外强力推行执政主张,取得了执政以来经济稳定且持续增长等显着政绩,并于2005年5月5日举行的全国大选中,第三次击败了保守党,实现三连任。英国现任执政党工党以相互竞争等执政方式,对英国政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后工业社会西方主流政党执政的一些客观规律,从而为我党进一步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处理党际关系:相互竞争
英国工党的执政地位不是历史形成的,也不是法定不变而永掌政权的,而是要通过五年一次的全国大选进行竞争而获得执政地位。大选是首先检验包括工党在内的执政党处理同在野党如保守党之间党际关系的重要关口和时机。处理得当,可以增加选民支持,多得选票;处理失当,失去其他政党的支持,可能丧失大选获胜的机会。英国虽然是典型的以惯例来规范政党参与选举的国家,但政党的活动包括五年一届的全国大选竞争,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渗透到政治运作的诸多环节。特别是大选年,政党间的竞争在民主、平等、合法和合理的过程中进行和平地、符合程序地竞争。然而,既然是竞争,肯定有胜利者,有失败者。因而大选惊心动魄,充满悬念。例如,2005年5月的英国大选,从1月份开始,在英国各地街头以及全国的一些城市,都可以看到工党、保守党相互攻击的各种创意的广告牌,还有各党派在社区、大学举行的规模不等的宣传会议。在2005年4月竞选活动序幕拉开的第一周,英国的三大政党——保守党、工党和自由民主党更是迫不及待地发力较劲,陆续公布了他们的竞选纲领。工党为了鼓励更多的选民到投票站投上自己慎重的一票,选举委员会煞费苦心,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竖起了两块三米多高的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5月5日投票”几个大字,非常醒目。其目的是提醒、鼓励选民投工党的票。工党一旦取得执政地位,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在处理同保守党、自民党和其他小党党际关系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手法:一是为排挤竞争对手,抓住对手弱点竭力丑化和孤立对方。二是拉拢、分化、瓦解对手。三是与对手讨价还价。一旦发现对手的主张、见解对自己有利,则抛却政见分歧加以吸收。
(二)处理党政关系:党政合一
处理党政关系的执政方式,是一个执政党执掌政权、主导公共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执政方式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志。从英国惯例来看,无论哪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都需要全面接管政治权力,掌握中央行政大权,承担起内政外交的领导职责。这样面临的问题是必须一党单独组阁,迅速组建政府并和政府打交道。执政党党团与党的领袖及首相三位一体,党政兼职,既有立法权又有行政权,还拥有党内实权。[1](P595) 英国工党自1997年执政以来,也按照上述惯例组建政府,控制内阁。就控制内阁而言,英国工党政府实行内阁制。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由议会的多数党领袖组成,是英国国家政策的制定机关,是整个国家政权的枢纽。工党要顺利执政,首先要控制内阁,内阁成员的人选全部来自工党。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政府由全体大臣,国务大臣、各部政务次官、执政党的督导员和王室官员等组成,所有这些都称国务员。而内阁只是国务员中的一部分,除首相外,一般由外交大臣、国防大臣、财政大臣、大法官、枢密大臣等组成。内阁成员既是政府的行政官,又是议会立法的成员。首相既是党的领袖,也是内阁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英国政府体制中执政党、立法和行政相结合的体现者。这样,执政的工党既控制议会,又支配着内阁政府。再加上首相作为工党的领袖控制着本党以及督导员控制着两院本党议员,一般情况下能保证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一致性。另外,由于大法官、最高上诉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员也是由首相向女王推荐并任命的,因而事实上首相也控制着司法权。这样,执政的工党就凭借拥有影响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权力的优势,制定并执行反映本党政治价值取向的对内对外重大政策。[2](P77) 实际上由一党统揽了立法、行政大权。[3](P56) 可见,工党采用的是党政合一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可概括为: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控制内阁、组织选举,参与社区活动,联系公众和社会组织,争取选民、取得政权并巩固执政地位等。
(三)处理党与民众关系:朝选民“一边倒”
民众的支持是一切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选民的支持构成了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政党概莫能外。英国工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从首相到各位大臣、从每位工党国会议员到每位工党地方议会议员,非常重视与选民的互动和沟通,及时传递亲民信号,千方百计处理好党民关系,极力树立民本形象,竭力减少执政阻力,优化执政环境,“选民才是真正的上帝”、“选民就是执政的希望”的观念十分明显。例如,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大众福利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对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教育及医疗卫生制度进行强力改革,使其更有利于中下层选民。此外,在控制公共开支、削减财政赤字、还权于民等方面,工党政府也做了很大努力。例如2000年在伦敦市进行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由选民直接选举市长、下放苏格兰议会和威尔士议会的权力等,这些共识和做法都是建立在倾听民意的基础上而实现的。总之,工党政府刻意塑造一个与民休戚与共的形象,并且取得了经济连续稳定增长等政绩。而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绩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亲民形式实现的。一是通过设立网站树立亲民形象。工党总部网站栏目齐全,选举意愿强烈,开放性强。如可以在线注册加入工党、在线注册做常年选举志愿者、在线为工党大选捐款。网站面向社会开通首相和大臣电子邮箱,民众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任何问题,包括对工党的重大决策,直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提出意见、建议甚至批评和抨击。发给首相的邮件,回答结果会在网站上公布。工党还专门开通了工党学校管理者网站,目的在于加强工党与各地学校的沟通,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许多工党议员除在各自代表的选区卓有成效地搞好每个“周五服务日”外,也在各自代表的选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对外公布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传真电话等,全天候为选民服务。二是通过多媒体互动树立亲民形象。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现代西方社会制度下,政治与选民间的疏离感却越来越强烈,普通大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越来越低,这一点在英国也不例外。为克服这一政治现象,进一步密切政府与选民的联系,工党政府非常重视现代化传媒对加强工党与党内外沟通所产生的“喉舌”、“桥梁”作用以及对推行政府决策的辅助作用。一些大臣和工党议员经常主动邀请媒体和积极接受媒体的邀请、亲自上网互动聊天;基层活跃分子广泛发动小组会、支部会,鼓动市民通过电子邮件、电视、广播访谈、网上留言、手机短信等形式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向工党的决策机构“全国政策论坛”建言献策。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英国社会民主制度下政治与民众之间的疏离感,密切了政府与选民的联系。三是首相和大臣以身作则树立亲民形象。例如,前任首相布莱尔(于1997年登上首相宝座,时年43岁),年轻活跃,很擅长与民众和媒体沟通,颇具亲和力,一度被英国民众广泛认同,甚至被认为是欧洲新一代政治家的典范。特别是布莱尔咧嘴露齿的笑容、生龙活虎的精力、平易近人的形象使得党内党外、老老少少对他都颇有好感。尤其是布莱尔利用工作视察、电视采访、给报刊写亲笔信、网上做客等形式,加强与英国平民大众交流,在英国民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处理党与媒体关系:自由与干预适度结合
英国现代化造就了高度发达的信息业,媒体对政治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大,大众传媒有“第四种权力”之称,因而处理好同新闻媒体的关系已成为工党执政的重要课题。[4](P24) 工党执政之初,正是英国媒体处于急剧扩张的时期。到目前,英国的电视台已发展到拥有400多个频道的传媒帝国。其新闻产品和英文节目跨越和占据了世界传媒版图上的大部分角落,并享有不可撼动的地位。BBC的全球电视新闻服务——BBC世界(BBC World)节目被传输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在英国无线电广播中,BBC迄今保持着统治力量,收听率达到了人口的56%,其节目产出占所有广播节目的30%。另外,BBC不但通过“世界服务”制作电视节目,而且也制作广播节目,目前BBC已经拥有全球1.2亿的听众。在期刊方面,如《私家侦探》(Private Eye)和《经济学人》(Economist)都是非常成功的出版物。目前全英有3000多种期刊杂志在发行,现在仍然不断出现新杂志,期刊杂志正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下快速发展。如今,英国传媒在资本和有序的市场运作下,其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传媒领域的电视、报纸、期刊等不同的新闻产品,在细分的市场、合理的定位、稳固的消费群和完善的组织形式下更是描绘出了一幅英国的传媒地图。总的来说,新闻产业在英国如同在其他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成为一个强劲的经济产业部分。在英国。有80%的成人至少读一种全国性的报纸,而星期日报的阅读率是75%。在英国的某项调查中显示,作为信息获取的来源,电视和报纸排在了朋友、家庭、政治家和其他信息资源之前的位置;在现代工业化的国家中,2/3的公众是通过电视获得国内和国际新闻的。电视在所有媒体中,是对最大人群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媒介。[5] 因此,布莱尔当上工党领袖后,更加重视媒体对工党政府的正负面影响,重视媒体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结果,认为舆论监督是密切执政党与外部联系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信任,促进政府的信息透明化,有效制约政府职权的重要“法宝”,“以更为专业化的方式使党与媒体有机地结合,以媒体为坐标设计党的竞选战略”,[6](P39) 同时非常注意政策的包装,以此树立工党的形象。工党明确规定由首相新闻发言人协调内阁大臣和政府各部对外表态,并宣布禁止工党议员在媒体上攻击党的政策,违者给予严厉追究。执政的工党对于媒体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新闻媒体享有比较充分的报道自由,政府很少直接进行检查和干预,除非在危害国家利益或政府形象时控制媒体。[7](P33) 纵观布莱尔及其工党执政的几年,处理“党媒关系”的执政方式主要有:直接占有或间接控制新闻媒体;重视对媒体的公关,化解媒体对执政党的消极报道,积极引导舆论导向;重视更新宣传观念和宣传方法,改进宣传机制,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当然,当舆论监督在事关政府形象或国家利益的时候,工党政府毫不手软。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尽管政府信息已经相当透明,尽管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但在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里仍含有很多政治运作的成分,而且政府也会向媒体施加相当的压力。各个领域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某种特定形式的控制或限制。可见,英国舆论监督自由是受到政府权力制衡的,而这种制衡的手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控制。[8](P13) 正如詹姆士·柯兰和科林·雷斯所说:“现在已到了同时解释媒体和英国政治的时候……一切证明,英国国家执政党正在嬗变过程中,它正在把具有北美风格的机制有步骤地纳入原本倾向左翼的英国工党组织内部,想方设法架构出一种联盟式的政治力量,全球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由默多克媒体帝国的迅速崛起彰显若揭,同时伴随着英国国家政治的迅速变化,伴随着国家政治人物比如布莱尔等对于全球化之下文化的嬗变和经济压力猛增的调适。媒体与政治互依互存的关系已经变得史无前例地更加密切,因而在单独一个国家的层面上已经无法进行判断和分析,然而对这种关系的分析无论对媒体还是政治,都是理解的基础。”

⑵ 工党和民主党异同

工党

执政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该党薯宽曾于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执政。1997年大选获胜,2001年6月大选后蝉联执政。工党近慧搭年来更多倾向于中产阶级的利益,与工会关系有所疏远。布莱尔当选工党领袖后,政治上提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取消党章中有关公有制的第四条款,经济上主张减少政府干预,严格控制公共开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建立现代福利制度。对外主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对欧洲一体化持积极态度,主张加入欧元区,主张同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现有党员近40万名,是数碧亮英国第一大党。

美国民主党建于1791年,由部分种植园主和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企业家组成,当时叫共和党。1794年改为民主共和党,1840年正式称民主党。1861年南北战争结束后民主党一蹶不振。1933年罗斯福利用经济危机引起的人民不满情绪竞选
从历史上看,美国基本实行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通过竞选总统轮流执政的"两党制"。

美国民主党建于1791年,由部分种植园主和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企业家组成,当时叫共和党。1794年改为民主共和党,1840年正式称民主党。1861年南北战争结束后民主党一蹶不振。1933年罗斯福利用经济危机引起的人民不满情绪竞选总统获胜并连任四届总统,民主党因而连续执政20年。民主党群众基础主要是劳工、公务员、少数民族和黑人。

⑶ 关于英国工党的问题

作为20世纪新兴的政党,工党与历史悠久的保守党至少有两大不同。第一,它不是一个内部纪律森严、传统深厚的政党,相反它的早期更像是一个政治联盟,其中主要构成来自工会、社会主义团体和自由派分子,这种结构导致了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来领导工党在民主选举中获胜。

第二,工会是工党发起者,也是早期主要的经济来源。工人阶级传统和平均主义使得一人一票的选举在工党内部有着意识形态基础。但是,工会势力独大,使得选票流向工会青睐的人物,这类人当选党魁后,在实施选举和执政过程中,时常要考虑工会利益,在为全民服务上常受到掣肘。

分权和利益独大,对于残酷的选举来说,不是一个成功的基础。对比20世纪早期历史,工党的获胜,往往源自保守党的衰退。在1970年代工党几次执政过程中,英国学者曾有评论,“看起来似乎有两个工党,一个是在全国执行委员会和年会,一个在议会的领导层里”。

保守党与工党之间,真正意义上展开选举对决是在1980年代之后。而这当中,基诺克(Neil Kinnock)是扭转局面的关键人物。1987年,他发起工党现代化运动,在某种程度实现了工党的“集权化”,推动产生了布莱尔、曼德尔森等新工党的领袖人物。

需要指出的是,这场基诺克领导的现代化运动,正是发生在撒切尔时代,比海格的民主化早了10年。当时的工党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保守党一样,处在一个内部调整的关键期。

基诺克首先解决的是工会势力。工党早期的党魁选举也是采取议员内部投票,到了1970年代末,工会势力在党内达到顶峰,在80年代初引入了通过选举团制度(electoral college),由这个选举团来投票产生党魁。这个机构中工会占据40%票数,但是通过基诺克和继任者努力,在1992年把OMOV的方法引入党魁选举,用以削弱工会势力,使其这个比例降到33%。与此同时,布莱尔开始向工商界靠近,争取他们的捐款(在英国是合法的,但有具体的法律限制)。从1986年到1996年,工会的经费赞助从3/4下降到1/2。

其次是年会,或曰代表大会。英国各个政党基本上都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代表大会。保守党的年会,更像一场誓师会,鼓动士气,显示党的团结,给新人一个发言亮相的机会,让地方代表将党的政策带回到地方。相反,工党的年会,更像一场民主的大会,尤其是党的政策,要在大会上辩论和质询,年会扮演了一个决策机器的作用。布莱尔改变了这个局面。他在年会之外,设了亲工党的智库“政策论坛”,其目的是摆脱工会势力对工党政策的影响。

配合对工会势力的解套,新工党更加乐意从媒体公司、民调机构了解自己在政治市场的走势,对于传统的工会产业工人则产生隔膜。而所有这一切,与布莱尔对英国和国际政治走势(传统产业工人比例降低,政治实力弱化)的把握有关,这一判断也是他主张“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依据。

遗憾的是,1992年基诺克在大选中落败。但是他的失败,与海格1997年大比分输给布莱尔不同,纯属意外,因为当时舆论也偏向基诺克。基诺克之后,新工党势力持续发展,工会实力也继续被削弱。1997年新工党的胜利和执政纪录,证明了基诺克、布莱尔等人政治改革和判断的预见性。但是,他们的胜利,是政策的胜利,而不是党内民主的胜利。

⑷ 英国是怎样选举首相的

英国首相选举: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执政联盟的首领自动成为首相人选,人选经国王/女王任命后正式成为首相。
议会大选后,即由英王召见多数党领袖,任命其为首相并授权组阁。首相从本党议员中提出阁员名单 ,请英王任命。
大臣分阁员大臣和非阁员大臣。参加内阁的阁员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阁员人数由首相确定,组成人数经常变动。参加内阁的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国防 、财政、内政等 重要部门的大臣,不担负某一具体部门首长的大法官、枢密院院长、掌玺大臣,主管地区事务的苏格兰事务大臣、威尔士事务大臣、北爱尔兰事务大臣。
内阁会议之前,首相有时就重要政策方针先召集少数亲近大臣开会讨论,称小内阁或内内阁。

⑸ 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为何却被民众赶下了台

1945年的英国的领导人大选让无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都大跌破眼镜,工党393个议席,保守党213席,在选民支持率上,工党也以47.8%的支持率胜过了39.8%的保守党,这两组数据只有一个结论就是丘吉尔竞选失败了。这是连丘吉尔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一个结果,毕竟正处于事业、名誉的顶峰。

对选民来说,“作为战时领袖的丘吉尔依然深孚众望,作为和平时期的领袖,他却毫无吸引力”。因此,如同1945年7月《每日先驱报》所评论的那样:“投丘吉尔的票,就是赞成保守主义的一切黑暗面……投丘吉尔的票就是要英国人民仍然过他们不愿再过的那种不愉快的日子。”

⑹ 英国的四个政党

(1)工党(Labour Party):执政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领袖托尼•布莱尔,1994年当选。曾于1945至1951年,1964至1970年,1974至1979年执政。1997年,大选获胜,并于2001年6月蝉联执政。近年来,工党更多倾向于中产阶级的利益,与工会关系有所疏远。布莱尔当选工党领袖后,政治上提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取消党章中有关公有制的第四条款。经济上主张减少政府干预,严格控制公共开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建立现代福利制度。外交上主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视与美和欧盟关系为二大外交支柱,支持欧盟一体化建设,主张在经济条件成熟时加入欧元,但表示暂时搁置对《欧洲宪法条约》的全民公决。2001年有党员近40名,是英第一大党。2003年因英协美参与伊拉克战争导致大量党员退党。截至2004年,党员人数降至约25万名。2004年6月,工党在英地方议会及欧洲议会选举中落败于反对党保守党和自民党。2005年5月,工党再次赢得大选,但在议会中的席位减少。
(2)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对党,领袖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2003年11月当选。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保守党的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 近年来,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欧盟制宪及英加入欧元,但强调英应该在欧盟内发挥积极作用。现有党员约30万名。
(3)自由民主党(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多数派组成。领袖查尔斯•肯尼迪(Charles Kennedy),1999年8月当选。主张维持与工党的合作关系,推动工党在地方及下院选举中实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务、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等问题上采取比工党更“进取”的政策。主张削减地方税、改善住房和环境,提高退休金,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支持,减少政府的浪费和官僚主义行为。支持欧洲制宪,主张加入欧元。反对英参加伊拉克战争。现有党员7万名。
英国其他政党还有:苏格兰民族党 (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尔士民族党 (Plaid Cymru)、 绿党(the Green Party)、英国独立党(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国国家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以及北爱尔兰一些政党如: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会民主工党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 (Sinn Fein) 等。

阅读全文

与英国工党为什么胜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怎么下载越南软件Zalo 浏览:878
印度9291靶向药多少钱 浏览:772
中国是如何正确认识疫情的 浏览:726
印尼处于什么板块 浏览:69
越南疫苗什么时候上市的 浏览:108
斯卡拉家族城堡在意大利什么地方 浏览:234
越南哪里有小家电批发市场 浏览:793
中国单词英语怎么写的 浏览:193
中国福利彩票刮奖去哪里兑奖 浏览:832
伊朗怎么报复美国的 浏览:527
印度在春秋战国是哪个国 浏览:95
中国人民抗战持续多久 浏览:215
印尼盾30万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402
中国到金三角高铁多久开通 浏览:107
去伊朗可以带什么食物 浏览:205
中国哪个省有龟 浏览:66
去越南的寺庙有哪些 浏览:539
元彪在越南救人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924
中国人自己织的布叫什么 浏览:89
为什么伊朗心冠肺炎治愈率高 浏览: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