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30年贸易战争是什么
曾有人把1930年通过并实施的《斯姆特-霍利》法案称为“20世纪美国国会所通过的最愚蠢的法案”。这个法案在经济萧条席卷全球的关键时刻大幅度提高关税,最终导致全球关税大战,让经济危机周期大大延长,就像摩根大通CEO拉蒙特所言,“大大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给本已动荡的国际局势又添了把随时着火的干柴。
为应对危机提出提高关税方案
一战后的美国农业表面上十分繁荣,各种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但产量提升所伴随的却是价格下跌。对农民而言,收成越来越好,收入却一如既往,这自然让农民怨气冲天。他们认为,过低的关税让外国货冲击本国农产品生产者,最终让他们吃力不讨好,因此提高农产品关税是拯救美国农业的灵丹妙药。当时,民主、共和两党为议席争得十分激烈,双方政客都刻意利用这类似是而非的话题挑起争论,并借机挖对方支持者墙脚,“提高农产品关税有助于改善农业现状”的伪命题在政治炒作下,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信不疑。20年代中期,美国国会充斥着降低工业品关税、同时提高农产品关税的提案。
1928年,共和党人胡佛通过对农民信誓旦旦的许诺赢得民主党票仓的倒戈,最终于1929年5月成功入主白宫。此时两位主人公登场了:里德•斯姆特,犹他州共和党参议员;威利斯•霍利,威斯康星州共和党众议员。
此时经济危机已经开始,胡佛总统感到有必要敦促国会专门商讨关税问题,尽快拿出应对危机的对策。身为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的霍利便积极行动,花了43个白天和5个夜晚走访农场主和工商业者,搜集了厚达11000页的证词,并在此基础上拿出了一个方案。该方案建议增加845种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关税,并减少85种商品(主要是工业品)关税。霍利的工作极其高效:胡佛总统尚未正式宣誓就职,他已经开始忙碌,等就职仪式结束,他的成果也出来了。就在胡佛正式入主白宫当月,这项提案便在霍利的大力推动下,以高票在众院闯关成功。
各派政治势力加紧游说,法案通过
众议院通过后,随后要在参议院表决,这时一幕美国政治史上的空前丑剧上演了。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斯姆特,在他的主持下,提案最终在1930年3月付诸表决,并以44∶42的勉强多数通过。这项法案在原本已经大幅度提高了关税的1922年关税法基础上“再接再厉”,提高了890种商品关税。原本极力推动这一法案的霍利,其初衷是不改变工业品关税,而单纯提高农业品的。对此工业州的议员、政客们惊恐不已,唯恐提税的“好处”都让农业州抢了去,于是鼓动州内财团和院外活动人士加紧游说,希望工业品的关税不但不至于下降,最好还能水涨船高。
各派人马大肆活动,令参议员手里的投票权奇货可居,他们不仅用此交换政治献金,还趁机打压政治对手,科罗拉多州共和党参议员沃特曼公开声称,只要别的州有人胆敢投票干涉科罗拉多州优势产业加税,他就照方抓药予以反击。威斯康星州议员拉弗莱特愤愤不平地称,这种行为是“赤裸裸的、无耻的政治交易”。这场闹剧的结果是,几乎所有产品的关税都得到大幅提升,一个被认为是愚蠢且可怕的法案,“斯姆特-霍利法案”只待总统批准便可生效。即使斯姆特本人也不相信农产品加税就能挽救农业的鬼话,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坦承,一战后经济发展和购买力的不平衡,才是美国农民无法迅速致富的根本原因。但在当时,政客的本能让他成为这个“蠢猪法案”的推手。
引来多方反对,贸易战打响
美国毕竟是个发达的经济体,如此有悖基本常识的法案一经披露,就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一片反对。
在弗兰克•费特尔的主持下,1028名经济学家,包括大名鼎鼎的欧文•费希尔、保罗•道格拉斯等联名上书胡佛总统,呼吁否决斯姆特-霍利法案。这些经济学家来自不同学派,平时分歧甚多,但在这个问题上意见空前统一,认为这个法案不仅是以邻为壑的不公平竞争,而且必将作茧自缚。正如费希尔所言,当时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债权国,自由贸易对美国最为有利,“如果外国因为美国的关税壁垒而卖不出东西,怎么可能有钱还美国的债?”不仅学者,许多有见识的企业家也加入到反对者行列。汽车业大亨亨利•福特将这项法案称为“经济胡闹”,花了一个晚上留在白宫,苦口婆心地劝说胡佛否决法案;前面提到的拉蒙特甚至“差不多跪下来哀求”。
然而1930年6月,被经济危机弄得晕头转向的胡佛不顾强烈反对意见,一意孤行地签署了斯姆特-霍利法案。根据这项法案,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3200种外国商品(占总数60%)的关税上涨。
提高关税固然愚蠢,但对经济方面的直接影响并不大,因为早在法案通过前的几年里,美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就已经大幅度减少了。但这种明摆着以邻为壑的做法,让原本可能达成的全球关税妥协化为泡影,一场关税大战一触即发。本来,当时的“国联”曾提出一项“关税停战协议”,主张各国停止关税壁垒战,以保护国际贸易,“斯姆特-霍利法案”一出台,全球为之大噪,“关税停战”成为泡影。各国政府最初的反应是抗议,至当年9月,多达23国的抗议信已雪片般飞进白宫,而美国政府沉浸于“胜利”喜悦中,对这些抗议嗤之以鼻,不为所动。
见美国摆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各国开始动真格地以牙还牙。让美国人没想到的是,打响报复第一枪的,竟是素来恭顺的伙伴——邻国加拿大。其实加拿大人这一枪打得非常早,早在胡佛总统签署法案前1个月,他们已经先开火——1930年5月,加拿大通过法案,将美国输加的16大类产品关税提高30%,见此举不痛不痒,加拿大政府一面层层加码,一面乞求英联邦步调一致。英国和英联邦早就窝了一肚子气,要知道英国以贸易立国,竖起关税壁垒无异于断了英国的生路,因此它不仅积极响应加拿大的求助,动员整个英联邦跟美国打关税战,还把法国也拖下水。与此同时,被经济危机弄得社会动荡不已的德国,也加入到报复行列,关税报复措施最终导致德国进口总值下跌61%,这甚至比他们糟糕的GDP表现还糟(同期下跌了50%)。
据美国政府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同期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美国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要命的是此例一开,不仅触动了美国为一方、其他国家为另一方的贸易壁垒战,而且掀起一场各国竞相效尤美国的混战。据统计,1929至1934年,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
今天人们普遍相信,如此弱智的法案再也不可能重现江湖。但即使在当年,这项“最蠢法案”也曾被无数人反对,却照样横空出世。正如《经济学人》杂志一篇文章中所提醒的,人们必须弄明白一件事,即如此一项只需拥有正常人健全思维者便该毫不犹豫反对的保护主义法案,如何在堂堂美国参众两院接连闯关、并最后变成法律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弄明白,谁也不敢保证,贸易保护主义的幽灵,不会让曾经的愚蠢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