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国原棉需求量增长主要是因为
蒸汽机的运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率先发展出蒸汽机,该机器的工作需要使用棉花等作物作为燃料,蒸汽机才可以正常运行,所以英国原棉需求量增长是因为蒸汽机的运用。
② 英国纺织工业革命成功了吗它使棉的生产发生了一个怎样的转换
175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认为,棉“只是暂时的东西”。棉被视为越来越贵的亚麻的便宜替代品。然而,棉最终成为大部分欧洲经济体的永久特色,成为工业化巨变的主要原因。在1785至1830年间的英国,棉纺织生产扩大了三十倍。产业中雇用的劳动力在1806年已达800000人。由于棉的缘故,像博尔顿、奥尔德姆和曼彻斯特这样的小村庄在1820年代发展成为大型工业城镇。
在1820年代,棉纺织业的规模翻了一番,在1830年代又再次翻倍。到1840年代,欧洲大陆很多国家的棉纺织业都以同样的速度在扩大。来自美洲的原棉供应的弹性,使得棉纺织业能够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发展,而原棉纤维的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增长。棉花生产不是免费的产品,它由对劳动力和土地进行剥削的复杂体制进行生产,这两种因素都是在欧洲之外的。这一特点解释了棉花的巨大成功。
然而,棉花和棉纺织业究竟有多成功呢?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假设一个没有棉花的世界,或棉花出产于欧洲而不是美洲的与事实相反的世界,呈现这个世界产生的数据或对其进行详细描述。与事实相反的情景有助于我们评估我所称的棉纤维的“潜力”。
让我们来假想一个与事实相反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工业革命主要发生于毛纺织业而不是棉纺织业。在1820年,如果没有棉纺织品,而消费者希望购买的毛纺织品与那一年棉纺织品销售的数量相当,情况会是如何呢?如果要饲养足够数量的羊,以出产足够的羊毛替代棉花,那么需要多少英亩土地呢?在1820年,需要1180万英亩的土地来饲养3800万头羊,以出产1.36亿磅毛线。这意味着羊的数量要增加一倍以上,而且要用掉整个英国可耕种土地的62%来养羊。二十年之后的1850年,为了生产足够的毛料,英国将会需要1.67亿头羊(是当时实际数量的六倍),要用到英国全部土地的两倍以上,没有空间留给人和工厂。即使我们把规模扩大到欧洲层面上来计算,数字也是惊人的。在1850年,欧洲须为两倍于它所拥有的绵羊的数量(约1.83亿)找到土地,才能够生产足够的毛料供英国取代棉纺织品。在任何可持续的水平上发展毛纺织生产的前景,从长远来看都是有限的。以毛纺织为基础的发展,只能是缓慢的,而且要依赖外部的羊毛供应。
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纤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每出产一磅动物纤维所需的能源,要远远大于出产同等数量的植物纤维。作为二次能源转换者的动物,在转换过程中会浪费高比例的能源。每生产一个单位的纤维,羊毛需要的土地大约是棉花的十二倍。从这些方面看来,欧洲不得不发展棉纺织生产,与品位和消费者愿望的关系并不大,而是为了让日益增长的人口有衣可穿,只能采取从高耗能的纤维(羊毛)转换到低耗能的纤维(棉花)这一解决办法。
同样的生态解释,被用于解释工业革命在能源体系中从有机经济(以木材、风和动物能源为基础)向无机经济(以煤炭和蒸汽为基础)的转换。向煤炭和棉花的转换,有助于解决保罗·马拉尼玛(PaoloMalanima)所说的欧洲的“环境增长阻力”。
由于人口的增长,欧洲不得不寻找资源,让人们有饭可吃,有衣可穿。这类与事实相反历史中的问题,是缺乏作用于全球尺度上的因素。例如,棉在西方不仅让日益增长的人口有衣可穿,而且还使得大量的纺织品能够销售到世界各地。毛纺织品作为欧洲的主要纺织品,其特点是成本高、单位利润高,贸易的数量相对较少,不适合于满足全球各地的大众市场。而棉纺织品由于成本低、单位利润低、贸易量大,因此具有非凡的全球贸易潜力。
棉纺织品和毛纺织品的这种区别,在整个17、18世纪都显而易见,当时亚洲棉纺织品在欧洲和大西洋取得了成功,而毛纺织品在亚洲市场上却没能取得同样的成功。
而且,欧洲把重点放在毛纺织品上,还会因要把耕地变为牧场而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无法持续。对于西欧已有的农业经济,这样做有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直到1840年代,即使澳大利亚广袤的内地和环境稍差的非洲角都已经成为欧洲毛纺织业的主要羊毛来源,但欧洲纺织品生产所用的所有羊毛,90%以上都还是欧洲大陆本土出产的。
在假设的情况下,北美广阔的平原应该能养活大量的绵羊。这种情景很诱人,但却不大可能。新英格兰地区于17世纪晚期引入绵羊,19世纪早期引入美利奴羊,但羊毛的产量一直很低。美洲寒冷的冬季对绵羊不利。而且,在19世纪早期,美国的大平原地区还没有人定居。羊和牛的数量一直都很有限,直到1860、1870年代用上铁丝网,栅栏的成本大大降低之后,才使得牲畜更好地处于监管之下,而且选择性繁殖得到提高。这种状况,加之1862年《宅地法》(Homestead Act)的颁布,养牛因而扩展到了北方的蒙大拿州和北达科他州,以及南方的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东部一带。不过,这样的领土扩张还是太晚,北美的绵羊和山羊的数量,到1880年代都才刚过4500万头,而欧洲已经达到1.2亿头。相比之下,面临大西洋、19世纪早期棉花栽培得到扩大的南方各州,早已被殖民开拓了几百年。
澳大利亚在繁殖绵羊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它有广袤的未经开发的天然草原,可用于大量地饲养绵羊,但这些绵羊将草转换为羊毛的转换率相对低下。气候和劳动力条件是羊毛成为澳大利亚相对优势的原因自1797年美利奴羊毛从南非引进之后,澳大利亚的原毛生产就迅速发展,特别是在1840至1870年三十年间,它促进了欧洲毛纺织业的恢复。但是,增长率在1871年之后开始减缓,因为绵羊不仅仅能量转换率较低,而且作为自然界(光合作用)额外的转换者,它们每单位时间的能量转换也很低。
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植物纤维的实际生产的供应弹性要高于动物纤维。和原毛供应相比,原棉供应的增长要快得多,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要长得多。
③ 世界三大棉花生产地区
中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
已广泛栽培于全国各产棉区,且已取代树棉和草棉。我国现有栽培品种有:斯字棉、德字棉、岱字棉、柯字棉等,最近育出的高产品种,在北方有鲁棉一号。原产美洲墨西哥。十九世纪末叶始传入我国栽培。
1、【在世界上的产区】
中国、美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埃及等。其中中国的单产量最大,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
2、【在中国的产区】
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华北平原、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3)英国的棉花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棉花集中产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自然生态条件适宜。棉花喜温、好光、怕涝,在≥10℃积温3500℃以上、≥15℃的持续日数在150天以上、最热月气温>25℃、年日照时数>1500小时、年降水600毫米左右的平原地区宜于集中发展;在降水稀少、但灌溉有保证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也宜于种植。
②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有充裕的劳动力,交通运输方便,技术、加工、市场条件好,并有充足的粮食保证。
④ 英国棉纺织业的棉花从哪里来
1英国本国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不仅获得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获得了大量土地可以用于种植棉花。
2英国从美国(当时美国南方盛行种植园经济),南美洲(主要是巴西等),印度(后两个地区气候适宜,适于种植棉花,而且当时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当时是世界霸主,“世界工场”,完全有能力从其它大洲把棉花运回英国。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⑤ 棉花是怎样被发现可以制成棉布的是谁发现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共同时代之前,棉纺织品的使用传到了地中海地区。公元一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大约9世纪的时候,摩尔人将棉花种植方法传到了西班牙。15世纪,棉花传入英国,然后传入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而其实中美洲原住民也早已懂得用棉花纺织衣服和毯子。16世纪西班牙人进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岛,发现当地植棉业已很发达,岛民将彩色棉纺成土布,做成当地人的服装。占世界棉花总产90%以上的棉种都原产于墨西哥的陆地棉。
中世纪棉花是欧洲北部重要的进口物资,那里人自古以来习惯从羊身上获取羊毛,所以当听说棉花是种植出来的,还以为棉花来自一种特别的羊,这种羊是从树上长出来的,所以德语里面的棉花一词直译是“树羊毛”。
9世纪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中国看到棉花,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中原地区所见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设立木棉提举司,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据记载每年多达10万匹,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明朝也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清末,中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替代了质量不好产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亚洲棉。
⑥ 在英国所丢掉的殖民地中,为何说丢掉印度让他们最为心疼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印度的独立是大势所趋,英国尽管极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承认印度独立。印度独立确实让英国非常心疼,这其中的原因无非是利益的牵扯,个人认为可以将这些原因分为3个大的部分。
最后是印度独立加速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崩溃。英国曾在每个大洲都有自己的殖民地,印度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印度是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殖民地之一,而且扼守印度洋通道。原本经历二战的英国殖民体系就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战后爆发的独立浪潮更是致命一击。印度的独立虽然不是个例,但作为最大的殖民地之一,无形中树立了一个榜样,所谓墙倒众人推,印度绝对是使劲最大的,此后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自治领地也蠢蠢欲动,先后摆脱了英国的束缚,这其中印度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它对英国的削弱也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