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风靡二战的布伦式机枪
风靡二战的布伦式机枪
喜欢抗战片的朋友,大概对下图的机枪并不陌生:这不就是捷克造吗,正派专用!实际上,并不是所有采用上供弹匣供弹的轻机枪就是捷克式,图中这款轻机枪其实是二战时期英国的布伦轻机枪。说起来,布伦轻机枪与捷克ZB-26轻机枪还是亲戚,布伦轻机枪的原型是ZGB-34轻机枪,而ZGB-34则是在ZB-26轻机枪的后续型号ZB-27基础上改进而来。因此,布伦轻机枪可以说是捷克轻机枪的终极魔改版。
在列装布伦轻机枪之前,英国军队装备的主力轻机枪是美国的刘易斯机枪,到了1930年,英军打算招标一款未来使用的轻机枪替代老旧的刘易斯机枪,一时间有实力的军火商纷至沓来,积极向军方推销自己的产品,美国的勃朗宁、丹麦的麦德森、瑞士的启拉利等悉数登场,当时来自欧洲小国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ZB-27轻机枪是最后一个报名参加竞标的产品。
虽然捷克斯洛伐克是个欧洲小国,但其军工实力不容小觑,毕竟奥匈帝国时期这个小国曾经是帝国的工业制造中心。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英国人竟然一眼就相中了ZB-27这款连口径都不符合要求的轻机枪。毕竟当时英国规定的竞标武器为7.7毫米口径,而ZB-27机枪为7.92毫米口径。
由于ZB-27机枪在测试中性能位列榜首,布尔诺兵工厂随即为英国设计出了7.7毫米口径的ZB-27机枪,命名为ZGB-30轻机枪,随后几经改进定型,最后ZGB-34轻机枪作为布伦机枪的原型枪开始小批量生产。
1934年,英国向布尔诺兵工厂订购了70余挺原型枪进行进一步测验,最终于1935年正式向布尔诺兵工厂购买该枪全套图纸以及生产许可。由于该枪在英国生产、由捷克设计,所以该枪在英国的名称叫做布伦,取布尔诺兵工厂与恩菲尔德兵工厂首字母作为其名称。英国立即向恩菲尔德兵工厂下达了1万挺的订单。
布伦轻机枪采用导气式枪机偏转式闭锁原理,由于枪管取消了散热片,在持续射击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备用枪管,所以通常采用30发弧状弹匣供弹。不过,由于机枪的精髓就是“一直射击一直爽”,因此为了满足前线需要,布伦机枪也推出了100发金属弹盘供弹具,如果用于对空射击,还可以使用丧心病狂200发弹盘供弹具,海量供弹能力能让战士打到手软,不过前提是准备足够多的备用枪管。
比起一触即发的战争态势,布伦机枪的生产进度却一直不紧不慢,直到敦刻尔克救基友后,英军才发现自己现役的布伦机枪仅剩下2000余挺,除了将刘易斯机枪拖出来充数,也不得不加快布伦机枪的生产。布伦机枪的订单一度暴增到40万挺,加上纳粹德国随时可能进攻英伦三岛,于是英国人进行了“自动排队浇铸方案”,简单地说就是将布伦机枪零部件分类包干,最后统一在夏尔福德自动浇铸公司进行总装,不同厂商提供部件上标注其特有的生产标记,这样布伦机枪生产效率迅速提升。到了1944年,这种流水线生产方式就制造出了8万挺布伦机枪。
租借法案通过后,加拿大英格里斯公司接到为中国制造4万余挺布伦机枪的订单,这些使用7.92毫米子弹的布伦机枪称为79式勃然机枪,一度缓解了中国军队缺乏机枪的窘境。不仅如此,在二战结束后,布伦机枪仍活跃在世界各地战场。
算起来,布伦机枪共生产改进29个型号,比起其前辈捷克式可谓是风头尽出。奈何长江后浪推前浪,通用机枪的出现让功能单一的轻机枪退出了历史舞台,即使一代“枭雄”的布伦机枪也只能随波逐流,黯然离场。
❷ 二战英国有种坦克上的机枪不是像传统的机枪支座固定在机枪下方,而是用一种支架吊着机枪,这种叫什么
这是指二战中期英国特色的坦克防空机枪枪架,用于架设二战中标准的英军步兵制式“Bren”(布伦).303(折合7.7毫米公制)口径机枪,不过必须注意到的是,英军制式的坦克车载机枪却是向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购买许可权生产的Besa机枪,口径是德式的7.92毫米,因此以上两者弹药并不通用,而同一辆坦克搭载两种弹药互不通用的机枪,仅此一点认为大英帝国战术思想僵化不懂变通应不过分。如下图范伦泰型步兵坦克上装设的这个同款枪架:
二战中期以后,英军战术思想改变,认为装甲纵队防空任务应该交由专业防空战车来完成,故此将美国援助的坦克标配防空大口径M2HB机枪撤除改成光头,这明显也是大英帝国陆军部脑袋被同一扇门夹到第二次的实例。所以从中期到战终,英军坦克干脆就没有防空机枪了
❸ 布朗式轻机枪:二战期间最好的轻机枪之一
在二战中,布朗式轻机枪作为中英联邦国家军队的支柱,既能进攻也可用于防御。由于它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实战中它被证明是最好的轻机枪之一。
该枪在1935年被英国正式列装为制式装备,并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了该枪的生产权,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制造,1938年投产,命名为“MK17.7毫米布伦式轻机枪”,它和美国的勃朗宁自动步枪一样,能够提供攻击和支援火力。
该枪口径7.62毫米,全枪1156毫米,枪管长535毫米,全枪重10.2千克,膛线为6条,右旋,枪管冷却方式为气冷式,初速达到743.7m/S,理论射速500发/分,有效射程550米。该枪的弹匣容量为3中,分别为25发梯形弹匣,30发弯曲弹匣、100发双层弹盘。
由于该枪是由ZB26轻机枪改进而来,它和ZB26轻机枪一样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即枪机尾端上抬卡入机匣的闭锁槽实现闭锁,弹匣位于机匣的上方供弹,从机匣正下方抛壳。在它的导气管前端有气体调节器,设4挡调节,每一档对应不同直径的导气孔,可调整枪弹发射时进入导气装置的火药气体量。
此外,供弹口、抛壳口、拉机柄等机匣开口处都装有防尘盖。提把与枪管固定栓可快速更换枪管,架在三脚架上时该机枪的射击稳定性将大大提高,与ZB26相同,布伦轻机枪枪管前部装有喇叭形消焰器。
另外,为了避免枪管过热无法射击,该枪缩短了枪管与导气管,取消了枪管散热片,采用可快速更换枪管,将枪管固定栓抬起让原本契合的螺栓脱离就可以轻松取下来。
更换枪管整个步骤只需要不到十秒钟的时间,一般每射击200发,需要更换一次枪管,如果射击频率慢,可以达到250发。再者,该枪采用觇孔瞄准,但是由于弹夹在上方,因此瞄具设在了左侧。由于弹夹从上方插入,因此射手在卧姿射击时能够在很低的位置完成,这意味着更好的隐蔽性,这一点也深受前线士兵的喜爱。
后来该枪也衍生了几种型号,主要区别在于瞄具、枪管长度、两脚架和制造工艺的细腻程度,但操作原理都相同。印度的部队也在装备着该机枪的衍生版本,在影视剧中也能看到该机枪的身影,如此来看,布朗式轻机枪都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机枪。
❹ 轻机枪系列介绍
在二战期间,布伦式轻机枪因其出色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应用,成为了英联邦国家军队的重要武器。这款轻机枪起源于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1933年被英国军方选中并改进,采用了导气式工作原理和枪机偏转式闭锁,使用0.303英寸口径的步枪弹。布伦式轻机枪装备有30发弹匣,设计上考虑到了英国军队的特殊需求,如弧型弹匣和偏出枪身的准星和照门。它的枪管设计独特,取消了散热片,设有气体调节器以调整射击性能。枪托可以快速更换枪管,且装有防尘盖以保护关键部件。1935年起,布伦式轻机枪成为英军标准装备,并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也有所应用,战后仍被众多英联邦国家军队使用。
РПК-74式5.45mm轻机枪是口径最小的军用轻机枪之一,由卡拉什尼柯夫设计组于70年代研发,与AK-74步枪同属一个系列。它结构简单,轻巧且可靠性高,枪管经过加重加长,配有两个脚架,与AK-74步枪的30发或45发弹匣兼容。瞄准装置包括带半保护罩的准星和可调节的缺口式照门。该枪发射5.45mm普通弹和曳光弹,性能数据包括初速960m/s,有效射程600m,理论射速600发/分钟,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式,供应弹方式为弹匣,全枪长1060mm,膛线4条,全枪质量适中。
轻机枪(Light machine gun-LMG)是相对于重机枪、通用机枪较轻的的一种机枪。可以由一个士兵所操作使用,早期的轻机枪多数为两人一组,有副射手兼弹药兵一名。主要为卧姿射击,可随部队行动。轻机枪使用步枪子弹,有简单的脚架。由于轻机枪一般装备到步兵分队或步兵班,部份国家军队称为班用机枪。1950年代后开始,自动步枪与轻机枪形成枪族,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换。
❺ 人民军队中的两挺兄弟轻机枪——捷克与布伦
在1949年的历史时刻,中国的人民军队在开国大典上展示了其威力,其中捷克ZB26与英国BREN轻机枪如同双子星般耀眼,它们在战场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ZB26,这款由捷克在1923年孕育,1926年定型的杰出作品,以其独特的快速枪管更换设计赢得了赞誉。而BREN则是ZB26的现代化升级版,1935年成为英国的制式装备,标志着其国际影响力。
中国军队早在1928年就接纳了ZB26,张学良的奉军率先引入了1000挺,紧接着蒋介石的中央军在1939年前采购了30249挺,国内的天津大沽造船所及众多军阀也紧随其后,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达到了惊人的7万挺。相比之下,布伦轻机枪在1941年通过租借法案进入中国,中国军队因其适应性,选择了布伦而非美式M1918A2。这批1.8万挺的“加拿大机枪”后调整为7.92毫米口径,以融入中国的军事体系。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面对轻机枪的匮乏,主要依赖缴获。然而,当国民党军队在第四次围剿中大规模装备捷克轻机枪时,红军的战术开始发生变化。红军在黄陂之役和河口战斗中缴获了各种武器,长征期间更是频繁得手,其中红25军缴获的捷克轻机枪多达9挺。国民党军队的轻机枪型号繁多,但到了抗战后期,捷克式逐渐成为主要装备。
我军在抗战初期装备不足,主要依靠缴获,而捷克式轻机枪在解放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勃然和日式六五并肩作战。进入抗美援朝时期,捷克和布伦轻机枪占据了志愿军9成的装备份额,它们的精确点射和扫射在战斗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甚至创造了打飞机的辉煌记录。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昔日的战神逐渐淡出了军队的视线。
随着装备转移,淘汰的武器落到了民兵手中,但弹药的不匹配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从60年代起,军分区开始改造武器以适应我军弹药。1973年,总参和总后对此给予了官方支持,改造运动广泛展开,如捷克轻机枪被重新命名为“改五六式捷克轻机枪”。80年代,随着国产轻机枪的发展,捷克和布伦轻机枪正式退出了军事历史的舞台,但它们在中国人民军队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