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人为什么会有地毯

英国人为什么会有地毯

发布时间:2025-01-18 15:21:23

⑴ 英国的纽卡斯尔冬天冷还是北京的冬天冬天冷 具体一点

纽卡和北京的冷不一样,北京是干冷干冷,风刮过来像刀子割一样,纽卡是湿冷,

另外,纽卡靠海,所以冬天的时候有风的话,纽卡也是比较冷,但是英国地热建设非常好,房子都有地毯,出门商店全部有暖气,所以你适应以后应该不会有问题

就像楼上说的,我也是下身就穿一条牛仔裤[里面没棉毛裤], 上身一件短袖然后罩一件厚一点的衣服就可以了,学校商店公车地铁出租车住房全部都有暖气,

而且英国人习惯把暖气开的非常足,所以你不用太担心

⑵ 关于19世纪末英国的历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英国工业污染严重坚持自由贸易开拓殖民地商业发达世界博览会法律不断完善取消童工发展福利工人受剥削

⑶ 留学生应注意英国人的哪些生活习惯

到了英国读书,千万不能“轻举妄动”,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你觉得槽点慢慢但英国人觉得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习惯。
1. 不喜欢身体接触
一般和别人打招呼,都会握手或者拥抱什么,但是在威尔士,两个人打招呼却不喜欢接触对方,似乎一句Hi就够了,话虽如此,威尔士人还是很友好的。
2. 坐公交车要招手
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如果你想让一辆公交车停下来,就必须摁一下stop按钮,或者招招手,不然的话,就眼看着苦苦等的那辆公交车从你面前开过去吧。公交是不会主动停靠的。
3. 不喜欢和陌生人打招呼
在伦敦,跟陌生人打招呼是件让人感觉很奇怪的事儿。
4. 到处都是毯子
在英国,走廊,客厅,楼梯,墙上都会放有一块毯子,甚至有时候,你会在厨房和浴室发现地毯的踪影。
5. 必备佐料—醋
英国人喜欢醋已经到了着魔的地步,薯片,薯仔条,豆类什么的都会放点儿醋。
6. 布丁
对于有些人而言pudding就是一种甜甜的,加点牛奶和奶油的甜品,有点类似奶油冻,事实上在英国,各种类型的甜点都可以被称作puddding,《哈利波特》里不止一次提到pudding,让别人以为英国人只喜欢一种甜点。
7. 和年长的人说话
在英国,你可以称呼一个比你年长的人为“Sir”/“Doctor”/“Professor,和一个年龄是你两倍的人说话,直呼其名有一点儿不尊重的意味,但是有些西班牙人不习惯这么拘谨。
8. 排队
这一点儿很多人都深有体会,英国人很执着于排队,到了英国千万不要插队。
9. 窗户总是脏兮兮的
总觉得是打开窗户的方式不对,甚至有些时候,有些窗户根本没办法开,在英国清洗窗户的唯一办法就是找个清洁公司,尤其是当你住的楼层较高的时候。
10. 留下的垃圾
英国人喜欢把垃圾留在火车上、公园里、麦当劳或者汉堡王的餐桌上,即使旁边就是垃圾桶,但是英国人似乎习惯了背后有人替他们收拾烂摊子。
11. 喝酒
英国所谓的酒文化只是因为想喝醉,有时候在英国,天未黑,人已醉。留学生在英国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尽量少去酒吧等。
12. 说话方式
这就是俚语的差别了,英美差别尤其大。
13. You alright, mate?
很多英国人喜欢问别人You alright, mate?被问的那些人内心其实是崩溃的,但还是要一遍遍地回答:嗯,我很好,不要担心。
14. 重量单位
全球90%的人都习惯用kg来计重,但素,英国人却喜欢用pound来衡量重量。
15. 英国人都不怕冷
英国人的着装方式完全不看天气—就算室外只有10°C,穿个人字拖,一个围巾外加一顶帽子,很薄的衣服就能御寒,有时候下着雪,女孩穿着短裙也不嫌冷。
16. 商店开门时间
傍晚5点以后,英国的大街上就只有酒吧和餐馆开着门,其他的商铺很早就关门了,所以买东西不要等到晚上。

⑷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如何

对于当时人数占比最多的劳工阶层(接近70%)来说,比如马车车夫来说,起床时间可能是凌晨3点。


很多人买不起表,所以当时有一种特别的职业,"敲窗人",要从事这种职业,你需要投资买一三件工作用品:


一块表,一根长木杆,和一盏提灯。

你需要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时间,在整个夜晚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竿敲打客户的窗玻璃,这种叫醒服务,每次只有大约一便士的收入。

如果你是贵族(约3%),那么无疑会更豪华:

牛排,牡蛎,虾,萝卜,金蓝色的鲑鱼肉,火腿,俄罗斯鱼子酱,鸡肉馅饼,多宝鱼,鸽子派.......你的早餐哪怕是端上宴会也不显得逊色。不过你可能需要等到10点再用早餐,在那之前厨师和女仆至少要准备5个小时。

⑸ 外国人为什么家里都铺地毯家里地毯全覆盖为何却不脏

在很多国人的印象中,地毯是个很不起眼的装饰品,被贴上“易脏”,“不实用”的标签。其实,地毯看似无关紧要,却往往能为家居空间增添一种别样的新鲜感。地毯在起到画龙点睛效果的同时,还能增强家中温馨的氛围。那么你知道外国人为什么家里都铺地毯?家里地毯全覆盖为何却不脏?

⑹ 留学经验:你知道英国的穷人生活吗

分类: 一直以来,总有网友让我写写英国的穷人生活。虽然我也到过英国不少城市,但所见到的地方都是同我居住的小区差不多的环境。这里的穷人同我们印象中的穷人是完全不同的,这里再穷的人温饱都是不成问题的。以下文章是一位对英国穷人比我更了解的朋友写的,特转贴在此以飨那些想看英国穷人生活的读者们的好奇心。
从穿着打扮看不出穷富。
满大街看上去似乎遍地是穷人——他们衣着简朴,不少人的衣着到了寒酸的地步。满校园看上去都有是穷学生,根本看不到中国校园里那些华贵衣着的阔少阔小姐。他们的靴子裤子外套全旧得一塌糊涂,估计中国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们都不会有那种打扮。但他们不像我们那时那样营养不良,一脸菜色,他们一个个都红光满面的。
英国的穷人区不多,岩毁一般都在大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以西方的词汇叫做Lower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 People!那里看上去很像我们的街道,有塑料袋、包装纸和狗粪。在街上的破旧红砖楼大多是19世纪工业化时期建的,乍一看古色古香,但如果不是文物而是住人的住宅,就觉得惨淡了许多。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因为那是洋房样式,所以破旧归破旧,但看着有点意思。否则只凭那爆了皮的木头窗框,墙皮掉得一片斑驳的样子,只配扎在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里头。在商业大街上,这种房子早该拆了,但他们不拆,仍在这百年老屋里住得有滋有味儿,还用雪白的窗纱挡得严严实实,让人觉得很有点人穷志不短。
老百姓的家里,廉价的化纤地毯从一楼辅到顶楼。门是普通的刷漆三合板做的,厨房和卫生间则是塑料地板革,澡盆上方的墙上贴着半截子瓷砖,其余的地方或刷着油漆,或粘着廉价的墙纸,被潮气熏得开裂或掉漆。厨房的柜子和操作台是三合板做的,老式冰箱,霜化后贴切着内壁流淌,你要时不时地擦,否则冰箱里污水横流。
在街上不时会有人向你要小钱,你不给,他就野蛮地骂一句,然后走开。有时会碰上个文明的,红着脸说:“能帮我一扫把吗?匀一磅给我,没有也没关系。”好像是我欠他的。
旧货店一磅成交
中国人在这里穿得再不讲究,也比英国人讲究,不用怕自已寒酸。倒是我们的教授访问学者这一身行头去英国的饭馆里打黑工洗碗扫厕所,显得不伦不类。人家去打黑工的都是穷学生打扮的。
我来英国带了一件普通的半长皮大衣,因为回国前要先去趟美国,行李不能超过5公斤,就想顺便在英国卖掉以减轻行李重量。150磅的新大衣,到他们的二手货商店去卖,我想挥泪大出血,卖60磅算了。总比飞机上超重罚款好。可他们居然告诉我最多给我5磅,等于65元人民币!店主告诉我:你看我们这里有超过5磅的衣服吗?果然没有,全是廉价的旧呢子外衣和夹克,一磅能买一套。再一想,这种皮衣是富人穿的,你拿到二手店来卖,还想卖几十磅,他整个店的旧衣服加一起不过才200磅。我一个中国同事就从诺丁汉的旧货市场花4镑了一台9英寸小电视,看了一年,走时还没坏,又斗卜卖了2镑。
但英国的富人同样富得流油,年薪几十万镑不在话下----英国铁路危机时下台的那个铁路总管年薪30多万镑,等于400万人民币。人们把空枣穗他轰下台,这也是原因之一;你工资那么高,铁路整天出轨,你不配。所以电视、报纸上一提到他,就顺便提到他的年薪,这种暗示特别起作用。
悠闲的穷日子
但英国穷人的日子似乎并不难过,而且还挺滋润的。旧货商店能提供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你如果是穷人,可以一辈子不买新衣服但照样能穿上7成新的衣服皮靴什么的。
在吃的方面,便宜店到处都是,说具体点:一盒10个鸡蛋,0.59镑;一个水蜜桃罐头0.09镑,相当于1元人民币;800克一袋的面包0.15镑;一桶牛奶0.84镑…… 一个人一个月80磅可以吃得很好,而对一个月助学金500磅的人来说,这80磅伙食费并不贵。有的中国人来后只吃面包、面条和鸡蛋胡萝卜,能创下每月生活费十几磅的吉尼斯纪录,身体照样强壮。架不住一顿半公斤面条下肚,而面条0.2镑能买一公斤。每月消耗30公斤面条不过6镑。这在外国人眼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我们的教授就行,号称这生活比老家农民还强。
英国有这么多穷人,但日子照样悠闲:邮局晚开早关,中午还午休二小时。银行下午4点就关了。周末没几个开门的店,全歇。英国人失业的不少,全靠救济。靠养老金过日子的,一周能拿到92磅,“我们是富裕的国家。”英国人顺嘴就能这么说,大量接收外国难民,管吃管住,每周再发10磅零花钱。不适合的工作,宁肯不做,决不能受苦。于是你到餐馆里洗碗的扫厕所的,不是英国人,因为工资太低,他们不干,老板雇不起英国人洗碗、洗车,这些苦活英国人要干就要正式签合同,拿高工资,一小时没7—12磅不干。英国人都干什么去了?呆着。
怎么理解富裕
英国的穷人就这么大爷,日子就这么悠闲而滋润。他们靠的是国家的高福利政策,无后顾之忧。还有他们的社会保险做得好,只要你买了保险,你就进了保险箱了,最终连丧葬费都有人给你出。
所以我们不能看他们衣着简朴、生活住房不怎么上档次。还得看到他们活得悠闲的一面。连我的日本同事都感叹:英国普通人生活质量比日本高,日本人活得太累了,透支的生命太多,什么都追求豪华奢侈,其实很浪费,没必要。可生在日本,就没办法了,只能攀比着豪华享受,比着劲地加速精神崩溃。这话听着很有哲理。
同样我想到了我们国内,超过英国普通人水准的的确不少。但我们的穷人比英国的穷人还是有天壤之别。再有,我们的环境是在恶化过程中的,你再有钱,你的空气不好,水质差,食品不是绿色食品。这些软性的潜在的差别其实是本质的差别,是皮衣和夹克的差别所不能涵盖的。穿着皮衣一年感冒无数次,而来这里一年了居然没感冒,偶有头疼脑热洗个热水澡喝点果汁就好了。这样的生命质量是皮衣和汽车换不来的。
钱,环境,学识,地位,悠闲无忧的心态,这些综合在一起才是富有的指标。我们对富有的理解还停留在穿皮衣上,实在有待深化。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我们比英国差得还很远,很远。

⑺ 美国人是怎样看英国的

见过一英一美两个网友,基本都是和她们的朋友一起喝酒。英国的比较抠,觉得男的应该买单,你让她回请都老不乐意了。几个美国妹子会主动问你人均多少。

⑻ 18世纪初-19世纪末英国的社会体系和文化背景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生于伦敦,1837年继位成为英国女王。到19世纪末,被誉为“欧洲的祖母”,并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优秀、统治时间最长的女王。在她统治英国期间,通过卓越的治理方针使得英国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征服世界和聚敛财富方面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度,并使英国的版图扩充到全球范围,成为“日不落帝国”。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去世,但“维多利亚的时代思”却一直延续至现在……

1st: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 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于是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从此以后, 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颠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着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莉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译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国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的继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联合。由于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爱德华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政府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瓦选帝侯乔治继承。
4th: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 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编辑本段]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伦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亚历山大王后,祖母则是玛丽王后。她的父亲约克公爵是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他当时并不是王位的继承人。
因此伊丽莎白出生时的头衔是伊丽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亲约克公爵夫人的督导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历史老师C·H·K·马丁是伊顿公学校长,除此之外她还学习各种语言(她的法语讲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她提供神学方面的指点,她一直是名虔诚的圣公会会员。
1936年伊丽莎白的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继位为国王,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的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丽莎白13岁,她与她的妹妹玛格利特公主都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避难。当时有人建议两位公主应该到加拿大避难,遭到他们母亲的反对:“孩子们不能在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1940年伊丽莎白公主首次发表了广播,针对的是所有避难中的孩子。
1945年伊丽莎白公主说服了她的父亲,允许她直接参与协助打赢这场战争。她参与了一个支援战争的妇女团体,在那里她的编号是第230873号伊丽莎白·温莎第二中尉。这是她第一次与其他孩子共同受训。据说她本人非常喜欢这次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经验,使她之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而不是让他们在家学习。
1947年伊丽莎白首次外访,她与她的父母亲到了南非。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对英联邦和帝国做了广播,宣誓将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希腊的菲利浦王子结婚。菲利浦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第三个表哥,他们的曾曾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前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在爱丁堡公爵这个头衔之前他没有头衔,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顿中尉)。这桩婚事非常适合一位即将继承王位的女性,因为她的夫君接受过王室训练,却又不会继任另一国的王位。但是这桩婚姻却不是刻意安排的,两人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考验,包括有关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后夫妇两人居住在伦敦的克莱伦斯宫(Clarence Palace)。他们育有四个孩子(见下)。虽然英国的王朝被称为温莎王朝,夫妇两人同意他们的孩子应该使用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作为他们的姓氏。
从1951年起乔治国王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伊丽莎白开始代替父亲出席在公开场合中。那一年她访问了希腊、意大利和马耳他(当时菲利浦随军驻扎在此)。10月她又访问了加拿大和华盛顿。1952年1月伊丽莎白和菲利浦又访问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2月6日他们在访问肯尼亚时得知伊丽莎白的父亲已经去世。在她继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个树上旅馆中。她的加冕典礼于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举行。
头戴王冠、手持权杖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后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伦敦市中心的白金汉宫。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国王一样,伊丽莎白并不喜欢居住在白金汉宫。对她而言,位于伦敦西部的温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度过的。
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外访最多的国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时间周游世界,她也成为第一个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对美国做了国事访问,1959年则又访问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访问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和许多欧洲以外的地区,并经常出席英联邦首脑会议。
伊丽莎白在宗教、道德标准和家庭事务上非常保守。她对待宗教责任十分严肃,并将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亲一样,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原谅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因为在她看来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并迫使自己的父亲负担其这个责任,而这一责任又被视为是缩短其父亲寿命的罪魁祸首。

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除贵族能够继承田产和房产外,人们通常没有自己的住房。多数城镇中产阶级家庭以租期为三年、五年或七年的出租房屋作为安身之所。一套典型的中产阶级住房格局基本如下:
通向一楼的正门入口处一般建有高出路面的几级台阶,拾阶而上进入一楼。这里通常设有门廊、餐室和供男主人使用的房间,如书房或会客室。医生等职业男性习惯于在住所的第一层接待患者或客户。
门廊处有楼梯通向二楼。整套住宅最精美的房间就在这一层,来自街道或厨房的噪音不会影响这里。客厅占据大部分二楼面积,有时它被拱门或折叠门分隔成两三个房间,用作乐室、画室或温室。当有客人造访时,仆人会首先请进客人,帮他们脱掉外套,再引领至通向客厅的楼梯,这时女主人在楼梯顶端迎候客人。
三楼以上是家庭成员的卧室。主卧两侧分别设有男女主人的更衣室,用于保存各自的服装和私人物品。孩子们的餐室、活动室和卧室是分开的。七八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与保姆住在一起,再大些就要与同性的同胞共处一室,直到成年才会有单独的卧室。住房宽裕的家庭还设有教室,由家庭教师为孩子们上课。
顶楼或阁楼用作储藏室和仆人的下处。除通向二楼和三楼的前楼梯外,一般设有连接地下室和阁楼的后楼梯,这是仆人运送生活物品或出入下处的主要通道。
中产阶级生活宽裕,家庭主妇追求时尚的家居风格自然也就无可厚非。清雅的日式布局曾一度风靡,繁复的中东风格和简洁的古希腊风格也曾独领风骚,而影响最为持久的还是雕饰厚重的哥特式古典风格家具。在实际生活中,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状况如何?1881年出版的一本家居指南提供了标准的家庭布局模式:
门廊铺设石质地板,上有产自东方的地毯,一个伞架,一两把高背椅。餐室中,支架居中的圆形或椭圆形餐桌再配上几把皮椅会令每位就餐者感到惬意。客厅中间摆有一个质地厚重的圆桌,周围环绕着舒适的长椅,座椅,钢琴等。客厅墙面通常贴上带图案的浅色墙纸,地板刷成深棕色,中间铺有印花图案的小地毯。卧室的布置相对简洁,主要有床、衣柜、梳妆台、盥洗盆、壁炉等。19世纪中期以后,卧室通风逐渐受到重视,铜铁架床代替了传统的挂帘四脚床。
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居住条件相比,工人家庭显然相形见绌。工业革命时代早期,大片的工人居住区都是背对背的建筑模式,即每套住房的左右和背面都是另一户的墙壁,只有一扇朝前开的窗户。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木桌木椅,墙上几只吊钩,一个小衣箱,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一些简单的厨具,这就是全部家当。
中产阶级的住宅分出私人空间和家庭共享空间,而贫穷的工人家庭连一张全家人一起吃饭的餐桌都摆不下。为了避免已近成年的兄妹或姐弟同床共枕,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空巢的老夫妇家借宿。农民的居住状况与城市工人相差无几。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的居住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的住房都单独排列,前后门俱全。后门通向一个砖墙围起的小院,可以种些植物、晾晒衣服、堆放杂物。房间数量也有增加。一楼通常是厨房和客厅,二楼则是父母与子女分开的卧室。
到19世纪60年代,熟练的技工和工匠在婚前已有能力用积蓄购买必备的家具,并在婚后一二年内再添置部分二手日用商品。这一时期工人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如下:一楼客厅是接待贵客和周日全家聚餐的重要场所,因而布置最为精心。除沙发、椅子、地毯、书籍外,有的家庭还会配上钢琴。起居室兼为餐室和家庭活动室,中间摆放铺着油毯的木桌和几把长椅或凳子,壁炉旁边散放着几把舒适的座椅,一个厨柜用来盛放餐具和厨具。
生活设施 尽管今天仍有许多英国人住在19世纪建造的房子里,但最初的取暖、照明和烹饪方式已不复存在。勿庸置疑,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生活设施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富有之家,浴室和供暖设备都很少见。室内光线昏暗,还经常发生火灾。
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维多利亚时代,殷实之家在每个房间都设有壁炉。有时人们用木头做燃料,这在农村尤其普遍,但设计壁炉的初衷是用于烧煤。煤在燃烧时不会火星四溅,比较安全,而且燃烧缓慢,无需经常留意。除非有卧床病人,一般家庭很少使用卧室的壁炉,只有大富人家才能享受卧室壁炉取暖的奢侈生活。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人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19世纪早期,尽管蜂蜡燃烧时间长,亮度大,但由于造价昂贵,绝大多数家庭还是用蜡烛照明。在农村,日光和炉火的光亮都被利用起来。在反映这一时期日常生活的油画里,经常会有农妇坐在家门口纺纱、编织的场景,这并非单纯为画师摆造型,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19世纪40年代,比蜡烛安全且照明效果好的油灯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此后,修剪灯芯、清洗灯罩和定期添油成为一项新家务。在燃料中鲸油价格不菲,煤油较为低廉。19世纪80年代,高效、清洁的燃气系统发明后,煤气灯在城市新建住宅普及开来。
由于英国人衣着繁复,而且大量使用室内装饰布,洗涤就成为一项繁重的家务劳动。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一般都雇佣专门的洗衣女工,否则洗涤将会成为仆人乃至女主人的一项沉重负担。
家政手册建议家中的每个床都配上六对床单,这是个好主意。如果备有大量床单、床罩和内衣,一年只需彻底洗八九次即可保持室内清洁和个人卫生。但洗衣日的确是紧张而忙碌的。仆人一大早就要在炉子上烧好热水。当时肥皂的洗涤效果还不理想,衣物必须刷洗和煮烫才能彻底洗净。用手拧干、抻平大量厚重的衣物也很消耗体力。洗好的衣物能否在室外晾晒取决于天气,如果天气不好必须放在室内晾干,那么屋内则要一连数天潮湿阴凉。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洗澡习惯逐渐形成。在工人阶级家庭中,父亲和外出做工的女儿们一般定期到公共浴室洗澡,其他家庭成员则每周在厨房的锡制浴盆中擦洗身体。孩子们洗澡通常是不换水的,只是添加热水保持适宜的温度而已。
那些雇佣仆人的中产阶级家庭则在自家浴室或更衣室洗澡。浴室的盥洗架上摆有脸盆、水壶、漱口杯、皂盒及其它盥洗用具。早饭前一小时左右,仆人会敲门进入,为主人准备好每日晨浴所用的冷热水。如果进行彻底清洗,仆人就把浴盆放在浴室的壁炉前,并挡上屏风防止灰尘。在主人洗澡过程中以及穿衣离开后,仆人负责提水、倒水。由于浴盆很小,人们习惯于坐在旁边的小凳上而不是坐到盆中洗澡。到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富人阶层已可以享用到便利的浴室设备,但是拥有众多呼来唤去的仆人,谁还急于更新节省劳力的洗浴设施呢?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6 21:52
那个时代的中上层阶级对于饮食非常讲究,他们从遥远的国度进口各种异国情调的香料、调料,用于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维多利亚时代有了历史上最早的烹调学校,名厨编写的烹调书籍风行英国,在这个时代人们最早将具体烹调方法如调料用量等详细写入书中。一些厨房小厨具也流行起来,如开罐器等,维多利亚时代还形成了许多进餐礼仪。
这个时期,英国盛行下午茶,贵族们早餐丰富,午饭简单,晚饭很晚。据说,维多利亚女王的女侍从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会觉得很饿,于是便让仆人拿些小茶点来吃,许多人纷纷效仿,下午茶渐渐成为一种例行仪式。事实上,围绕着这种下午茶习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馆开始设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众开放的茶馆,茶话舞会更成为一种社会形式,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小姐们在那里与男友们会面。

回答完毕

⑼ 伦敦冬天穿什么

现在中国北方迎来了寒冷冬天,昨天我开车匆忙往家走,忽然发觉窗外一个人不容躲闪驶进眼帘。只见不远处的路旁,正有一个下身穿牛仔短裤黑丝袜、上身桃红羽绒紧身服的女人迎面走来,车窗外寒风怒嚎着将道路上尘土一拥卷起,我的车顺势从她身边滑过。

当时我心里打了一个寒颤,大冬天的,果真不冷吗?“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对于爱美的女人想必可以战胜严冬刺骨的刹寒。车子往家的方向行驶,我开足车里的空调,思绪却飘向了英国。的确,我有些小提大作了。忘记了自己当年在英国时看见的一番“暖融”景象。

在英国,即使到了凛寒冬天到来,但这里却寒而不“冷”,不仅仅是因为室内都有暖气的缘故,而是因为英国人“不怕冷”。英国人的穿着会更让人吃了一惊。大冬天穿裙子在英国,如是说确实是很普遍的现象。记得我在伦敦时赶上下大雪,我与同事一大早都穿的严严实实去学校作讲座,没曾想刚一出门,就看见三个英国女孩穿着短裙、短袖在雪地里走,她们似乎一点儿都不觉得冷,这确实让人不可理解。因为总的说来,在中国冬天不怕冷者毕竟凤毛麟角,而英国这里却成了冬天很平常的一景。

因为英国人似乎天生就“不怕冷”,非常寒冷的冬天,我记得自己早已是秋裤,毛衣,羽绒服全副武装了,而站在瑟瑟寒风呼啸而过的车站等车,感觉仍然全身冰凉。可大街上,常常可以看到春夏秋冬的衣服在展示,既有怕冷之人穿着羽绒衣的,也有已经习惯气候不怕冷穿短衣短裤的,甚至还有要靓不要命穿超短裙背心的。而许多英国人在大冬天穿着轻薄的外套,并将外套迎风敞怀穿者大有人在!我当时在英国时就发有感慨,不知这算不算是英国人特有的“风度翩翩”呢?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英国人“不怕冷”是包括儿童和老人在内的。中国有句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因此,我们平时特别注意保暖,注重自己穿上很温暖的鞋袜,下装,这样整个身体就处于温暖的状态,人也就舒服了。

想到年轻的时髦者或者身强力壮者这样穿是为了美,想做冷美人,可英国中小学的女学生们全都光着腿,穿着校裙,只是上身加一件防寒服!甚至还见到一些上了年岁,拄着拐杖的老年人,也是这般装束!你简直分不清楚是在哪个季节。看着自己要全副武装,很是怀疑自己的身体是否太差。我经常盯着她们的腿脚看,感觉那似乎不是腿,而是没感觉的木墩子!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这样被带大的,已经完全习惯了。在长年累月这样的适应中,英国人的抗寒能力到了让人惊讶的程度。

英国人在室外“不怕冷”,当然在室内更是穿得单薄。像我们在北方长大的都知道,即使室内再暖和暖气给得再足,也会穿件薄毛衣,尤其要在冬天换上棉拖鞋保暖。但是在英国呢,他们会在室内只穿一件T恤就足够了,而且居然会打赤脚。从这点上看,英国人真是“不怕冷”!其实,英国人的“不怕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英国室内的空调系统完善,而且英国室内的地面普遍铺的又是地毯,所以“不怕冷”的英国人在室内能够肆无忌惮的与“冬天”抗争到底。

回忆起英国人的“不怕冷”,在想到刚身边一闪而过穿牛仔短裙的那个女人,我忽然在想,旁人这点投以惊诧的目光算得了什么呢,久而久之,或许全世界人们的眼中都将没有冬天,正所谓与自然斗,其乐无穷,或许有一天这一切将变得习以为常。

阅读全文

与英国人为什么会有地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now水杯质量怎么样 浏览:274
印度种姓制度多少天能终结 浏览:825
越南的东面西面在哪里 浏览:241
英国为什么感染比较多 浏览:812
伊朗政教合一为什么还有选举 浏览:526
嗯伊朗总统怎么死的 浏览:240
世界疫情中国排名多少 浏览:89
如何判断越南女孩是否单身 浏览:891
印度人食物怎么都是黄色 浏览:308
看外国美女如何评价中国男神 浏览:766
印度第一大国是哪个 浏览:951
印尼燕窝叫什么名字 浏览:436
如何在笔记本电脑上安装越南语 浏览:998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劝酒 浏览:443
英国硕士论文怎么补救 浏览:820
深圳英国森斯瑞教育课程怎么样 浏览:197
中国新生代6怎么才可以报名参加 浏览:923
伊朗一瓶矿泉水卖多少 浏览:766
越南大米苗多少钱一只 浏览:689
中国书法字体有多少种 浏览: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