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何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
三点原因。
一是英国在一战期间死亡的人数远比二战要多的多,造成的英国人的民族伤痛远比二战大得多。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在一战时,本土约4500万人,四年大战下来,军民死亡约100万,伤166万。相当于每2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受到了战争创伤。
除了死伤两百多万人外,由于一战是典型的壕沟战。士兵在暗无天日的壕沟中,活的如同蝼蚁一般。所以很多身体没受伤的人,精神也呈现了不正常的状态。这些人日后无法融入到正常生活中,丧失了继续劳动工作的能力。这种绝望是令英国人无法忘却的。
所以说。一战对于英国,其影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比之下,二战对世界的创伤更大。但对于英国的战争创伤却小很多。
英国在二战期间,本土人口约4700万,但五年战争下来,死伤只有45万左右。这个数字远比一战要小的多。(仅凡尔登战役的死伤就比英国在整个二战期间的伤亡都要大)
第二个原因,英国人不怎么愿意承认,但却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英国在一战,是绝对的主角。无论是在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还是日德兰,英军都是协约国的顶梁柱。
可以说,如果没有英国,同盟国早就把法国和沙俄打崩溃了。
最后,协约国打赢一战,同时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英国联手法国逼退美国,让美国控制欧洲的时间推迟了25年。这也都是英国人值得吹嘘的一件事。
而到了二战,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二战的主角是苏德美。英国就是个打酱油的存在。法国也是如此,典型的龙套角色。有它们没它们,根本不影响二战的进程。
其实,这种主角与配角的身份转变,也就是为什么在安理会五常中,中美俄三国喜欢纪念二战,不怎么重视一战的原因。
中国与美俄,也不是没参加过一战。俄罗斯不必多说,沙俄就是因为一战而垮台的;美国参加一战时,诸如麦克阿瑟、马歇尔、尼米兹和巴顿等后来在二战期间叱咤风云的人物,当年都到过欧洲前线。咱们国家虽说没有派兵,但也派了十几万劳工。
只不过咱们和美俄,在一战时都给英国配戏的小角色。战争打完后,胜利果实,中美俄没分到多少。大头都被英法瓜分了。
因而对于一战,中美俄都不怎么愿意提。只有英法喜欢纪念。纪念它们最后的余晖。
第三个原因是英国人在一、二战前后心态上的转变导致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结束后,虽然战争胜利了,但英国也欠了一屁股债。从地主黄世仁变成了雇农杨白劳。一战后的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国皇家海军,亦丧失了霸主地位,被迫与美国海军平起平坐;各个殖民地也陷入了民族主义的浪潮,让英国难以继续维系统治。
一句话总结,就是受一战影响,英国的霸权地位动摇了。
所以一战结束后,英国 社会 普遍的反应不是为了胜利而狂欢,而是感到迷茫。
迷茫堂堂大英帝国就真的无力回天了?
1919年离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也就仅仅过去20多年而已呀。
当这种迷茫情绪渲染了20多年后,到了二战结束时,英国人反而不纠结了,看开了。
梦碎了?碎了就碎了吧。
辉煌不再了?不再就不再了吧。
反正也追不上了,那干脆就不追了。
在这种心理转变下,英国人默认了自己超级大国地位的转让,不再感到有什么奇怪的。
这种现象,就好比某人第一次被甩,往往是他最难接受,最难以忘记的经历。后面随着被甩次数多了,被甩的麻木了。这个人反而习以为常了,不难受了。
其实一战二战英国都重视,只不过英国更愿意提一战而不愿提二战,因为一战作为战胜国自己觉得很荣光,虽有伤亡但在全球利益没有损失。而二战英国虽是战胜国,除了伤亡很大之外,其在世界上的利益损失太大,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昔日的世界霸主沦为二流国家。
在亚洲东南亚、在缅甸居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很伤英国绅士的面子。一向强大的英国皇家空军差点被德国空军消灭,要不是两个皇家空军冒冒失失地去轰炸柏林,希特勒盛怒之下,把攻击英国机场和英国空军的飞机调去轰炸伦敦,让英国空军赢得喘息的机会,英国真的危险了,因为英国是岛国,制空权太重要了。这些话题都是令绅士们伤心的,谁愿意提呢。
我们中国的关羽喜欢提过五关斩六将,不愿提走麦城,道理都一样。
因为一战时英国米字旗飘扬在世界各个脚落,大不列颠帝国作为老牌帝国战胜了德奥的挑战,为了庆祝 历史 性胜利丶在全球最大英联邦殖民国内耀武扬威,歌功颂德而形成的盛大节日。
而二战英国不再是主角,曾因绥靖政策屈从德国,敦刻尔大撤退狼狈不堪。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尽丧日寇之手,江河日下。而新崛起美丶苏充当了二战主角,灭德国丶逼日降,昔日老大帝国屈与中国丶法国为伍,共同成了联合国五常。
随着全球形成了要独立丶要解放的浪潮,英国全球殖民主义受到了重创和瓦解,英联邦也不再是铁板一块。英国地位不断下降,甚至跌落前三名。二战风头尽被红场盖过,西方权柄尽归白宫。英国也只能随波逐流了。
对比中国,英国经二次世界大战跌落霸主之位,而中国从百年苦难跃升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与英国并列五常之列,中国纪念抗战的 历史 性胜利的热情高涨,也永远超过了英国。
楼上各位看官的观点都有道理。个人认为,“一战”的时候,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英国必须捍卫既得利益和地位,所以很重视,而且“一站”后英国是战胜国,是主角。“二战”时,英国已经不是世界霸主,没必要消耗自家人力物力财力去碰“德国”这块硬石头。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英伦空战以后,英国被德国打惨了,只能勉强自保,更不光彩。后来在欧洲战场唱主角的是苏联,在亚太战场唱主角的是美国,英国作为配角也不怎么光彩,何况在印缅战场还被小日本打得很狼狈。最后的反击——诺尔曼登陆战,如果没有美军这个强有力的盟友,英国也没有能力独自登上欧洲大陆作战……。所以英国人更愿意提“一战”。
这么说吧,好歹一战英国人当仁不让的主角,日不落帝国的光辉照耀那,凡尔赛合约的签订英国人主持,战后的世界离不得英国人的张牙舞爪。而二战时英国亏虚啊,扎扎实实的配角!能维持下来,亏得让渡了诸多权益给当年的殖民地——美国,丢人哪!战后整个殖民体系崩溃,国际政治影响力一落千丈,贵族沦为彻彻底底的破落户。一战英国人光荣体面,二战英国人窝囊憋屈。
谁都愿意提自己过五关斩六将,谁愿意闲着没事儿总提自己走麦城呢。
所以,俄罗斯人每年都会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却很少会提一战的时候被德国人打的有多狼狈。
因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是一场对俄罗斯人来说史诗般的大战,哪怕今天苏联已经没了,自认为承接了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也特别愿意拿出来纪念一下,给大伙看看自己当年有多英勇。
英国正好相反,第1次世界大战虽然英国人赢得也非常吃力,但毕竟最终他还是取得了完胜,可以说第1次世界大战能够打赢德国,那是在英国人的领导下搞定的。
首先,战争开始之后意大利人马上倒戈。
为什么,凭借的是英国人的威慑力。
意大利人和德国人签条约的时候加了一条:你跟谁打都行,但是你要是跟英国人打,对不起,我不会加入的。
于是,当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德国人对英国宣战,意大利人就第一时间说:德国,咱俩拜拜,我跟你说过,我绝对不会和英国人干仗的。
紧接着,英法联军在西线和德国人开始了拼命的厮杀,吸引了德军绝大多数的武装力量。
但与此同时,在坦能堡之战中德军以15万军队击败俄军25万,几乎将其全歼。
从那之后,把沙俄打的几乎已经失去了和德国人作战的胆量。
陆地上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海上也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战,日德兰海战。英军集中151艘军舰,德军集中99艘军舰。
英军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但打的不好,被击沉11.3万吨,而德军只被击沉6.2万吨。
虽然德国人作战能力要远超英国人,损失也比英国人小得多,可是经过了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已经没有再和英国人开战的勇气了,实力小损失不起。
所以,只好将主力舰队撤回本土,然后用潜艇破击战的方式,试图逼英国人就范。
在潜艇破交战的打击下,击沉了协约国超过5000艘船只,但英国最终没有被德国人击垮。
就在双方打的精疲力尽的时候,美国人参战了,出兵200万,加入到了英国一方成为压垮德国人的最后一颗稻草。
所以,美国在整个一战中的重要性比英国人要差,并且不具备领导力,而法国作为英国人的小弟,整个一战那也是为英国人马首是瞻。
英国人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第1次世界大战是在我的领导下打赢的。
打赢了之后,英国人继续拥有甚至可以说有了更强的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力。
巴黎和会,英国领导人拿着笔和尺在地图上那么一画就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疆域。
可以说,一战之后的巴黎和会成了英国人表演的舞台,法国则亦步亦趋,配合的天衣无缝。
至于美国人,没有什么人会重视他们的感受。
一战的时候英国如此硬核,他当然要经常纪念了。
可是二战却不一样了。
二战是英国人走向衰落的起点,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人还能在欧洲局势甚至是世界局势上拥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但是二战爆发之后英国人被德国、日本逼迫的焦头烂额,不得不向苏联和美国求救。
所以,丘吉尔在和美苏两国领导人会议的时候多有抱怨,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小跟班,在美苏两个大佬面前没了过去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但是,他也只能忍着,因为如果没有美苏两个国家,二战是必然会失败的。
从贡献上来说,英国人的贡献也是远远低于美国和苏联。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打赢了太平洋战海战,几乎全歼日本联合舰队,还在日本本土种了两颗蘑菇。
大西洋海战如果没有美国,英国人早就被打垮了。
对德的战略大轰炸主力也是美国人。
所以,战争结束之后,大西洋和太平洋被美国所控制,英国人只好从这里撤走了。
战争期间,美国还支援了盟友超过2,000万吨的物资,其中大部分都是被英国人接收了,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英国人连饭都吃不上了更不要说打仗。
和苏联也不能比,整个苏德战争德军死亡380万,被俘300万,其精锐几乎都丧于苏联人之手。
苏联也是二战期间第1支进入柏林的盟军部队,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绝对主力。
所以,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英国人在二战中的贡献要比前两位差的多的多。
陆地上英国人相当于一战时期的意大利,海洋相当于一战时期的法国,总之和真正的主力要差得远。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比不上东方战场上我国对二战的贡献。
而且,战争结束之后霸主易手,形成了美苏两强争霸的格局,英国人只好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收缩,百超过90%的殖民地独立。
在二战前,他控制了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结束之后只剩下不到30万平方公里了。
于是,从一个世界级大帝国退化成一个小小的岛国,这有什么可纪念的呢?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同样是世界大战,同样有英国参战,同样给英国带来了改变,但是改变的性质不一样。
经过一战之后,英国的世界老大地位虽然受到美国挑战,但表面上英国没有受到明显削弱,殖民地还有所增加。
经过二战之后,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失去了欧洲和世界主宰的地位,还把巅峰时期得到的殖民丧失殆尽。
所以英国人对二战的纪念没有一战那么隆重,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关羽再生,他一定对过五关、斩六将和水淹七军津津乐道,对自己走麦城那段经历羞于提起。
虽然两次世界大战,都因为美国的参战而让胜负天平向英国等国一方倾斜,但是一战中英国还是主角,至少分量跟美国一样重。
在二战中,美国的成为戏份最重的男一号,英国变成了配角,心里的失落是难以言状的。所以,英国人对一战更怀念,纪念的时候更动情。
一战是在1914年结束的,五年之后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就将每年的11运11日定为一战纪念日。
每年的双十一,中国人忙着往购物车里放东西,英国上至国王首相,下到黎民百姓,朝野人士都在忙着纪念一战。
英国人隆重纪念一战,还有一个意思在里面,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悼念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先烈付出。
一战英军伤亡超过100万,仅仅索姆河一战伤亡就是二战总伤亡的几倍,所以一战比二战更触动英国人的灵魂。
2020年的一战胜利纪念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身着黑色套装,表情凝重出席了纪念仪式,当英国国歌奏起的时候,女王潸然落泪,向阵亡将士致敬。
一战后,英国政府在曼彻斯特竖立起一块巨大的碑石,纪念着一战战死的军人;而在爱丁堡的陆军博物馆里面,有好几个大大的纪念册,详细记录一战、二战之中英国军人的阵亡情况,包括姓名、籍贯、在哪次战斗中阵亡的,都有来有去、一清二楚。
很多人都说英国纪念二战没有一战隆重,是因为二战之后英国失去了世界霸权,世界主宰地位被美国替代。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就日渐衰落,世界经济格局就发生改变。一战爆发之前,英国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海外一年的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据了当时世界投资总额的百分四十三。
一战让英国政府花去了430美元,不仅有大量的黄金储备流失,还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沦为了净债务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前美国的黄金储备猛增,从20亿美元飙升到40亿美元,美元替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但是英国通过一战,不仅巩固了它一战以前的海外殖民地,还从战败国德国手里得到了原属于德国的东非等殖民地,奥斯曼士耳其控制的中东领土也落入英国囊中。
不仅如此,英国的政治地位经过一战也没有明显下降,战后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提出要建立国际联盟,企图通过国际联盟建立美国主导的新秩序。
可是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后,英国和法国却成为主角,美国却连大门都没有进。所以一战对英国来说有得有失,得比失多。
但是二战就不同了,二战美国出力最大,欧洲和亚洲战场美军演的都是重头戏,无论是英国、苏联和中国都接受过美国的大量援助,英国成为可怜的配角。而且二战之后,英国失去了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联合国中美国成为老大。因此,英国对二战的纪念热情自然不会有纪念一战的热情高。
俄罗斯人看重二战,英国人看重一战,二者站的角度不同,聚焦的着力点就有偏差,表现出的态度就不一样。
俄罗斯人有很明确“功臣心态”,我们为二战付出这么大的牺牲,战后的利益分配不能没有我们。所以,尽管一战俄罗斯人伤亡也是相当惨重,然而一战宣传的火候总是欠缺。
英国人在二战里犹如“最佳配角”,但毕竟没有“主角光环”,他们更怀念一战里的战场雄姿。 其实,对于大英帝国来说,一战的意义更加非凡,有着值得怀念的重大价值。
大英帝国曾经何其辉煌,“日不落帝国”的土地上总会有阳光在照耀, 很多人会说一战打残这个庞大帝国,但是一战又何曾不是把这个帝国推向最顶点呢?
一战前夕的英国并不好过,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都遇到瓶颈,就连本土的苏格兰、威尔士都在闹事,前者要求自治、后者要求政教分离。一战爆发,转移英国内部的抗议情绪,随之形成新的英国认同感。
一战里的英国那是硬扛的汉子,跟德国、奥匈是打出一身的伤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后期参战的美国,耗费的钱财和赢得的影响力,都要小的多。在本质上,英国人认为自己是基于道义而战,而不是出于利己。
一战后的英国,帝国的规模达到最大,帝国的荣光还是耀眼。一战摧毁好些大帝国,沙皇俄国倒台、奥匈帝国被分裂、德国陷入混乱…… 英国人分到奥斯曼帝国的不少领土,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和外约旦,以及原来德国在东非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
战争的胜利还加强大英帝国和自有殖民地的良性联系,尽管战争增加双方之间关系的变数,但是战后初期的英国本土依然能够操控各殖民地,像印度这样独立意识比较强的地区,英国人还是玩得游刃有余。
此外,对于接下来的二战爆发,英国人的认知是“一战的继续”,确实二战的爆发跟一战的战后处理有着直接关系。这一点也可以从德国纳粹的认知得出,他们认为“一场战争的失败要靠另一场战争来改变”。
各种原委的叠加,导致英国人更加重视一战,而不是二战。 简单来说,英国人更怀念一战带来的最后荣光,而不是二战里辛苦跟班的角色,那时候打怪升级的已经是美国人。
这个问题不是问题。第一二战发生在一战之后,英国怎么选择重视谁?第二一战是出于争夺殖民地等特权分赃不均引发的战争,二战则是正义,战争与生存的自卫战争,没有可比性。非要选也只能是二战更重要。
这个问题应当这样问。英国一战后丧失全球霸权地位为何要甚于二战完结的程度。
现在我答一下。一战英国及其协约各国同同盟国之间爆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上亿人口卷入战争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打败德国,奥匈帝国等倾其整个英联邦的大量物资,国外资产等,最典型的就是,向美国购买大量武器弹药,不仅外债被清除,还欠了美国不少。
战后,又忙于恢复国内当时凋敝的经济,在军事装备上逐渐放缓脚步,虽保有大量殖民地,但各地民族独立运动使得英国疲于应付,且战争给殖民地带来极大的负担,殖民地相对于本土,本身就是累赘。
不巧的是,经济危机在战后十几年内就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又遭重创,美国虽然在字面上也很惨,但原本已经超过英国的资本则因此继续保留了下来。
轰炸机装配
二战英国的本土收到法西斯国家的轰炸,在战后则不得不留更多的心思在本土,美国则在二战一开始卖军火大赚特赚,直到珍珠港事件发生,美国在军火生产的刺激下不仅极佳的解决了 社会 福利疲于解决经济危机的困难,还使得美国公民参与生产积累了不少全民财富,英国不一样的是,自一战开始国际地位下降,日不落帝国需要美国的军火,不难理解,美国已经超越了英国已成既成事实。从此英国霸权地位难复。而二战也加深了这一现象,综合国力不够怎能称雄称霸,经济地位决定了一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等同于黄金,美元彻底代替了英镑的地位。(战后全球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在美国)
坦克生产装配
英国的衰落始于一战,并且表现出不可复兴的迹象,二战带来的危机或影响只是时间问题,不管危机何时到来,英国的霸权都不能避免被美国取代。
补给等待运输
二战时期美国的生产能力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全球最强火力,后勤补给,更重要的是各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都接受了美国大量的军用物资,飞机,坦克,卡车不等。这也佐证了早在二战结束时美国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了。
原因是他们最后刷存在感,另外英国在一战中是拥有话语权,这是他们重视的原因,相反英国在二战中他们是老二,老大是美苏,也就是说老二有啥好纪念的。
一战,虽然英军有重大伤亡,但他们伤亡人精,却在旧中国面前不值得一提,咱们旧 社会 在一战中有两千万人员伤亡,绝对是一战所有国家的总和,而英国在一战死亡人数才一百万人,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目的是剌激某些大国?假装猫哭耗子吗?要知道一战之前我国旧 社会 差点被八国联军瓜分了,而且还火烧圆明园,还犯下各种严重罪行,英国倒好,偏偏纪念一战,他们是什么意思?起码14亿分之一的我,至少这样认为。
英国担任霸权国的时间太长了,他们在全球都有殖民地,现在的英属成国,也以前的英国殖民地,目前英国还不承认自己没落,继续勒紧裤腰带来制造航母,抱着美国大腿来蹭热度,还在亚洲和南美颠倒黑白。
英国军队在一战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战要是没有英国还真是难打,虽然他们处没落时期,但他们 科技 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就是英国保持不完全衰落的原因,二战中各国都没有雷达,英国倒好,破解了希特勒的密码,让其处于不败之中,一战时期的英国也是在航母方面领先全球,也就是说有战略目光。
另外一战中的英军为了防止德国阵营的偷袭,提前部署战壕阵法,说白了各国战争以战壕为主要掩体,要知道英军在掩体中生活很长时间,受尽折磨,也就是说日晒雨淋、蚊叮虫咬、各种疾病传染等,不单是身体受尽折磨,而且精神崩溃,这种情况下,英国已经记录史册,这就是英国重视一战的其中之一原因。
结语:英国重视一战,原因他们掌握语权,轻视二战,是英国变成了老二,不值得一提。
2. 沉落的“不沉之舰”是怎么回事
这一事件发生在1941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法西斯德国自称为“不沉之舰”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德军舰队司令吕特晏斯的指挥下,于5月22日傍晚,在“欧根王子”号重巡洋舰的护卫下,悄然离开挪威一个港口,驶向大西洋。其航线是穿过丹麦海峡,直航至法国布勒斯特港,与那里的两艘巡洋舰会合,组成一支强大的突击舰队,专门攻击英国商船,破坏英军的后勤补给。这一行动计划对英军构成了巨大威胁。于是,英国出动大批军舰沿途拦截。然而,要拦截这艘庞大的战列舰并非易事。当时航空母舰尚未崭露头角,战列舰是当时的海上霸主。特别是“俾斯麦”号,装备有8门口径为380毫米的主炮,众多副炮和高射炮,宛如海上的一座炮兵阵地。此外,它还配备了灵敏的雷达,能提前发现对方军舰,从而先发制人。
首先前往拦截的英国两艘巡洋舰是“诺福克”号和“萨福克”号。这两艘巡洋舰在海峡西部出口处等候多时,突然发现“俾斯麦”号出现,心想:“猎物终于来了!”急忙冲上前去。然而,它们早已被“俾斯麦”号的雷达发现,舰上的8门炮已瞄准目标。因此,它们刚冲到前面,就接连中弹,遭受重创,不得不匆忙撤退,并向周围英国军舰传递情况。当时离“俾斯麦”号最近的是英国“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两艘军舰。“胡德”号是世界着名的战列巡洋舰,舰上安装8门主炮,口径达381毫米,具有强大攻击力,与“俾斯麦”号不相上下。“威尔士亲王”号则是英国最新式军舰,也具有巨大威力。这两艘英国主力舰在接到情报后,迅速找到“俾斯麦”号,准备与之作一决。
1941年5月2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激烈的传统式大海战就此展开。英德两国战舰对峙,相互炮击,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冲锋在前,在第五次齐射中,恰好击中英国“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弹药库,引发剧烈爆炸,将这艘着名的战列巡洋舰炸成两截,迅速沉没海中。舰上1379名官兵仅有3人得以生还。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巡洋舰也接连中弹,不得不匆忙逃跑。
英国海军部得知“胡德”号被击沉后,惊慌失措,迅速集结65艘军舰,组成一支以“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首的突击舰队,决心围歼德国的“不沉之舰”——“俾斯麦”号。然而,在广阔的大西洋上,如何寻找它呢?无巧不成书,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在战斗中受到损伤,油舱被击中,导致油舱破裂,燃油不断泄漏。舰队司令吕特晏斯急忙组织人员进行修理,并下令全速撤离战区,悄然向南航行,避免再次与英国军舰交战,尽快与本国军舰会合。然而,在悄然南逃过程中,吕特晏斯不禁沾沾自喜。他以为,两次交战,击沉击伤英国4艘军舰,这样的战绩,将永载德国军史。因此,他命令电台报务员,发了一份长达半小时的电报,向德国最高统帅部报告两次海上激战的经过。这份电文不幸被英国电台截获。英国设在爱尔兰和直布罗陀的无线电波测向站,还乘机测定了“俾斯麦”号的准确位置,并迅速将这一信息告知英国突击舰队。
兵贵神速,5月27日,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得到情报后,迅速赶到指定海域,果然发现了“俾斯麦”号。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仍不敢靠近,只在一定距离外摆开阵势。先派航空母舰上的鱼雷轰炸机进行轮番轰炸。“俾斯麦”号虽然困兽犹斗,但已无法还击。最终,英国“乔治五世”号巡洋舰(“威尔士亲王”号的姊妹舰)冲上前去,对准“俾斯麦”号,一阵猛轰,其他战舰也加入火力围攻,不久,德国号称“不沉之舰”的“俾斯麦”号便沉没于大西洋海底。这可以看作是长时间发报招来的灾祸。相比之下,短时间发报就安全得多。1982年,英国远征马岛,当特混舰队在伍德沃德将军指挥下抵达马岛水域附近,攻占南乔治亚岛后,一位老将军发来一份只有一个字的电报:“妙”。这意味着在南大西洋进攻马岛,首先夺取南乔治亚岛作为立足点至关重要,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一定要坚守此岛。伍德沃德收到电报,一看便心领神会。这样的一个字电文,即使被敌人截获,也无法猜出这个“妙”字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