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国王室什么都不干,为什么英国人还要养着他们
这是英国的制度所决定的,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
也就是说,英国的王室没有实权,只是表面上还统治着全国,但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统治权,只是起着象征作用。
举一个例子你就能明白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皇帝的位置有多重要,张勋复辟之后,北京城的老百姓都纷纷走上街头,把当时辛亥革命剪掉的辫子又重新用绳子绑在后面,在街上高兴的大喊,皇上回来了,皇上回来了。在封建百姓心中,皇上就是他们心中的唯一的信仰,如果皇上没了,他们心中的信仰也没了。
⑵ 为什么英国女王对于英国人来说那么重要
英国女王去世,吸引了全球舆论的广泛关注,并且很多时政分析者认为,女王去世会加速英联邦解体甚至英国的分裂。这个并不是危言耸听,毕竟澳大利亚早就表态过,在女王在世时不推动共和制——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女王去世就有可能谋求。而英国内部,众所周知,苏格兰也一直要独立建国,而最大的阻碍之一,无非就是女王陛下。
英国王室是没有政治实权的。就算有政治实权,女王也只能管的了英国本土,对英联邦国家也没有任何实质影响。可就是这样一位英国的虚君,为什么依然能对英国甚至国际政治有这么重大的影响力?答案是两个字:文化。
政治、经济、文化,这是人类社会构成的三大维度。而这三大维度,彼此间又是互相影响的。虽然英国王室和女王早已丧失了政治实权,经济上更是没有影响力可言,但其在文化上的影响力,仍是无可替代的,也是英国国家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要组成部分。
熟悉英国历史的都知道,英国并不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国家,内部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以及威尔士等几个大的组成部分。当年英格兰崛起,逐渐统一英伦三岛,但这种统一并不彻底,英格兰虽然能够对其他板块实现占领,却并没有能力完全消化吸收——或者说消化吸收的成本太高,它无力或不想支付。
这种情况下,英国的统一,尤其是对苏格兰的统一,采用了一种从中国传统视角看来比较投机取巧的方式,就是以国王为纽带——二者间仍然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只是以尊奉同一个国王的形式,由国王领导下的中枢政府,行使一些国家层面共同事务的权力。
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节省成本,但坏处就是统一的不彻底,给未来的再次分裂留下了隐患。不过这个在过去不是问题。毕竟当年的大英光芒万丈,日不落帝国全球殖民到处吸血,这种舒爽日子,搁谁谁也不想闹分裂闹独立——毕竟独立了这些好处就没了。但随着日不落帝国解体,麻烦就逐渐来了。日不落帝国解体后,英国全球吸血能力大降,再加上去工业化制造业外迁,英国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纽带也逐渐瓦解,这种情况下苏格兰乃至北爱的凯尔特民族记忆就复活了,再加上北海油田、欧盟等经济方面的利益纠葛,这就导致这部分地区脱英呼声越来越强烈。
英国对此没有太好的办法。毕竟过去维持国家向心力的物质因素——外部吸血反哺国内模式已经无以为继;像历史上那样武力镇压——这个又不符合现代文明标准,何况英国现在也支付不起这个成本。
这种情况下,王室对国家统一的维系作用就进一步凸显。毕竟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统一,在法理上就是以国王为纽带;而且国王也是二者最大的共同历史记忆。所以,王室,或者说国王,就成为维系英国国家统一的一个重要支柱。
这是就英国内部而言的。而扩大到英联邦这个国际政治组织,王室和国王的文化影响力更是不能低估。
不过,国王这个形式,也不是万能的。毕竟尊奉英国国王,是以抹杀民族意识、牺牲民族自信为代价的。而且国王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现代文明条件下,共和制已经成为主流、民族自决更是西方普世价值。所以,如果苏格兰甚至北爱离心力够强,人家依然可以利用现代政治规则和意识形态,用独立公投的形式,将其与英国在国家层面剥离——几年前苏格兰的脱英公投,就是这么玩的。至于英联邦,那就更不用说了——人家一旦觉得没必要再跟英国搅合,或者说继续留在英联邦弊大于利,甚至索性就是自由思想泛滥,要追求进一步平等,那随时可以脱离英联邦。
而且,这种形势,还随着英国国力衰落,在近年进一步加剧。前面我们说了,英国对内和对外的江湖地位,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共同维持的。英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差,文化影响力方面——国家影响力也越来越弱,这种情况下,光靠一个王室,或者说国王影响力,其向继续维持旧日格局,就越来越力不从心。但也正是这种情况,凸出了女王个人影响力的价值。
现在的英国,因为自身实力衰退,所以无论是对内部的苏格兰、北爱尔兰,还是对外部的英联邦,其国家所能提供的正面影响力已经逐渐到了一个临界点。而且,接下来英国还极有可能因为能源危机和经济滞胀乃至代销条,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滑坡。
这个节骨眼,一直为英国提供巨大的额外文化影响力加持的伊丽莎白二世又去世——王室影响力势必会因此大打折扣。再加上又赶上英国内部政治混乱,新上位的首相特拉斯明显是个不靠谱、也不怎么得民心的货色。这种情况下,接下来几年,苏格兰、北爱尔兰脱英,于以英王为名义领袖的英联邦国家完全脱离,甚至其他英联邦国家脱英,这些事情的发生,确实概率大大增加。
不过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作为不掌握实权的虚君,国王本身的影响力就主要局限在文化认知层面。而文化这个东西,虽然也能对政治、经济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不是决定性的。苏格兰、北爱尔兰的脱英,以及英联邦的瓦解,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英国自身国力和影响力的衰落。英国虽然可以靠着王室,靠着伊丽莎白二世,对这个进程施加一定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也只是滞缓进程的速度,不可能决定进程本身的进退。所以,无论有没有女王,只要英国衰落趋势不变,其之分裂,以及英联邦解体,都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女王的去世,确实让这一历史进程,大大的提速了。
⑶ 丘吉尔放弃考文垂,英国人怎么看
关于丘吉尔放弃考文垂,现在的英国乃至全世界也是讨论纷纷。
一直以来,这个事件都备受争议,毕竟考文垂被轰炸,直接死亡就好几百人,其他的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就更不胜数。但是,由于对考文垂被轰炸未做相应的防备,导致德国并不怀疑自己的密码系统,因而这个系统一直被沿用。
孰轻孰重,确实很难去区分,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但那必须是自己主动才可以啊,谁也没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
考文垂事件是二战中较为有争议的事件,为了整体利益残忍地牺牲局部利益是否有违人性和道德尚具争议。考文垂里面有着超级机密据说这是整个战争的密文,但是丘吉尔当时手握兵权,痛苦地承受了德国飞机长达10小时的空袭。
考文垂像遭受地震一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但是事实证明被保住得“超级机密”确实在之后的战局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列颠之战,阿拉曼之战,大西洋海战,诺曼底登陆战,以及解放法国北部的地面战等众多作战行动的背后都有着她不可磨灭的功劳。
(3)英国人如何看待政府决定扩展阅读:
“牺牲考文垂保护恩尼格玛”阴谋论的荒谬之处还可通过一条旁证加以证明:6天后的20日,恩尼格玛的情报表明德国将对物尔佛汉普顿展开大轰炸。这次情报很准确,因为月光奏鸣曲计划的执行者德国第100航空大队之前已经把计划内的另两个目标伯明翰与考文垂都炸过一遍了。
这次英国方面提前一天做好了准备,就等着保卫物尔佛汉普顿痛打第100航空大队——结果第100航空大队没来,因为他们通过航空侦察事先发现英国这边已经严阵以待,于是把计划取消了。
如果说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将导致恩尼格玛这个“超级机密”的泄露,那么这个“超级机密”在1940年11月20日的物尔佛汉普顿就已经被泄露掉了;如果丘吉尔计划牺牲城市保护密码,那么他该把物尔佛汉普顿也一起牺牲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考文垂事件
⑷ 英国首相宁死也不愿意推迟脱欧,为何越来越多的英国民众对此却受够了
总理鲍里斯·约翰逊发誓要在10月31日之前离开欧盟“即将到来” - 如果没有达成协议,英国必须离开的日期。已宣布额外的21亿英镑资金准备这样一笔无交易的英国退欧。如果英国在没有达成协议的情况下离开欧盟,英国民众肯定会收到各种影响。
1.购物篮的内容可能会有所变化
您在超市货架上找到的东西很可能是您看到第一个效果的地方。目前,我们近30%的食品来自欧盟,如果没有交易,一些食品,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可能会变得更加稀缺和昂贵。政府已经表示,虽然单靠英国脱欧不会导致粮食短缺,但消费者的行为可能会出现。恐慌性购买可能意味着食品零售商缺乏某些产品。超市说,在准备过程中,他们一直在储存一些食物 - 但他们无法为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做到这一点。
不管脱欧的长期效果如何,但是这件事再长久推迟下去也会带来诸多问题。
⑸ 英国的核心价值观
1、法治。英国所有国民,无论财富多寡、地位高低,都必须遵守相同的法律和规则。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英国各级政府的行为也需要接受法律的规制。
“王在议会中”之主权。上议院、下议院和君主三者共同构成了英国境内的最高权威。除此之外,不存在更高的申诉仲裁者,圣俗两界皆然。
多元性的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任何国民不能因为自身从属于某一特定社群而受到区别对待。相反,所有政党、教派、信仰和意识形态都必须容忍其“竞争对手”的存在。
2、个人自由。英国国民在任何时间、地点都有权利去抵制各种来自国家的(非法)强制的侵害。
3、私有财产。自由必须包括:合法交易的财物不会被没收、产权转让与合同签订及履行均出自自愿而非强制。
4、制度。英国人的自由和英国人的性格都内化于英国的各种制度之中。这些制度的组织载体大多并非法令明文规定的机构,而是生发与自由的个人对彼此行为的规范、对各自需求的满足之中,而未必诉诸强制。
5、家庭。文明社会取决于优秀价值观的代际传承。稳定之家庭乃稳定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6、历史。英国的孩子们须继承一种政治文化、一套明确的法定权利与义务、一系列英国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教育应致力于体现此种关切。
7、英语世界。英国认为,“9·11”事件中遭到恐怖袭击的绝对不是“非我族类”的他国,而是坚信自由、公正和法治的“我们”——整个英语世界。
8、英国性格。所谓英国性格,大略可包括固执、坚忍与好打不平。
(5)英国人如何看待政府决定扩展阅读:
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特别注重“以法弘德”“虚功实做”。英国人重视在“司法战场”上取得战略性的胜利,上述十条核心价值观中,至少有五条都关乎法治和法治思维。可见,在英国人的价值体系中,“价值”与“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任何关乎“公平正义”的政府行政、司法判决都是倡导、捍卫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身受”方有“实感”,“身教”重于“言传”。一次受到公正对待的实际生活体验,就能真实地大幅提升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效果。这种效果是简单地宣传、倡导与背诵、记忆所无法替代的,也更符合现代人反思式、多线程式的认知方式。
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有文明担当者的大国气象。英国人自16世纪起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并逐步缔造了一个扩展至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其大国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军事、经济实力以及奴役、强权和侵略。然而,不可因此而忽视英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说,英国发挥其全球影响力的基础是其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英国的崛起立足于英国文明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