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弗雷泽《金枝》的主要内容
《金枝》是从古罗马作家所叙述的神话传说中转引而来的,本书内容源自于一个早已不复存在的古老习俗,作者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诠释。
讲述的是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春盯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作品评价
和其他专着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准确地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宴森肆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晌轿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贰’ 英国国家美术馆着名藏品
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藏品,汇聚了从古至今的艺术瑰宝,每个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其中几件着名的艺术品。
扬·凡·埃克的《阿尔诺非尼夫妇像》以精细的笔触和自然的光影效果,描绘了一对夫妇的形象,将中世纪的日常生活与情感细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与战神》则以其优雅的线条和和谐的色彩,展示了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与战神的缠绵情感,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典范。
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和《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两幅作品,展现了达芬奇对人物心理和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其卓越的绘画技巧。
蒂埃哥·委拉士开兹的《镜前的维纳斯》(The Rokeby Venus),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视角,捕捉了维纳斯的美丽与神秘,成为17世纪西班牙艺术的杰出代表。
乌切洛的《圣罗马诺之战》的三件套油画中的《圣罗马诺战场中的尼克·达·特伦提诺》(Niccolò Mauruzi da Tolentino at the Battle of San Romano),以其壮阔的场面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同时也反映了中世纪的军事艺术。
米开朗基罗的《埋葬》,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强烈的雕塑感,展现了对死亡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最后,梵高的《向日葵 —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笔触,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美的热爱与情感的释放,成为后印象派的杰出代表。
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又译为国家艺廊),是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的正北方向,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广场正北方向的故宫博物院。国家美术馆又称伦敦国家美术馆,成立于1824年。当时仅有38幅画作,从这些由乔治四世说服政府购买林布兰、拉尔等人的38个作品,陆续拓展为现在以绘画收藏为主的国家级美术馆。
‘叁’ 弗雷德里克·莱顿的唯美油画 |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
本期给大家介绍的是弗雷德里克·莱顿,他是英国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画派最着名的画家,并在英国绘画史上享誉极高。弗雷德里克·莱顿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一生都在为艺术而献身,即便是晚年疾病缠身,仍不停地创作。
说了这么多,肯定好奇是怎样的画作才能得此殊荣,那就快来文中欣赏下吧~
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
—— 托·阿奎那
弗雷德里克·莱顿(1830~1896),187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1896年,受封为男爵。他是英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画家,是英国十九世纪最着名的画家,在英国绘画史上享誉极高,他以极其辉煌的艺术风格冲淡了雷诺兹,成了英国皇家学院派的代名词。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着名画家不同,身为画院院长的莱顿,不仅不是美术学院的学生,甚至不是在英国本土接受的教育。足迹所至,莱顿在布鲁塞尔、巴黎和法兰克福断断续续上学,并进行美术培训。
莱顿的父亲是位古典艺术的爱好者,他对幼年的莱顿留下深刻的影响。莱顿9岁开始自己作画。10岁随父亲来到罗马,师从一位叫梅利的画家,在那里获得了绘画知识。13岁赴德国,曾在法兰克福美术学校学了一段时间,14岁又来到艺术之都佛罗伦萨,这些流动生活使莱顿扩大了艺术眼界。在佛罗伦萨偶遇美国雕刻家波沃尔斯 , 他看了莱顿的画对他父亲说,“自然”已经赋予了他。并告诉莱顿,“你将成为一个像我一样令人满意的杰出人物”。
这幅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珀耳赛福涅是农神德墨特耳的女儿。冥王哈德斯爱上了她,把她劫到冥界。农神因失去爱女,悲痛万分,不再赐予人间谷物收成,因此人类濒临灭绝。主神宙斯见此情景下令冥王立即将珀耳赛福涅送还其父母。莱顿的《珀耳赛福涅归来》就是描绘这个情节。题材对莱顿来说不是主要的,而是通过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人描绘,借以传达自己的美学观念。画中珀耳赛福涅几乎是飞降到人间,亲人相见悲喜交加。画家着力描绘画中人的动态和风动的衣褶变化及完美的人体造型。构图有运动感,在山冈的一角,天与地又形成强烈明暗对比,使珀耳赛福涅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莱顿善于描绘女性,并赋予她们以高贵气质。而且因古典主义绘画原则,使他笔下的女性楚楚动人。《哈雷姆之光》中,莱顿将照镜子的女子表现得美艳惊人,拉长了的身材,丰腴苗头而富于风韵,长裙被细致地描绘出图案纹样,富于质感。整幅画传递出一股贵族气息,展示出一种古典的美。
你想成为“我在眼缘”的主角吗
请点击下方链接:
期待你成为我们的“眼缘”主角
‘肆’ 狄多和埃涅阿斯作品简介
《狄多和埃涅阿斯》是英国着名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的油画作品,创作于1814年,首次展出时便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这幅画作采用帆布为媒介,尺寸为1460 x 2372 mm,画面宏大,色彩鲜明,展现了透纳独特的艺术风格。
1856年,透纳的遗产之一,包括这幅作品,被捐赠给了国家,并收藏于英国泰特美术馆,成为了美术馆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狄多和埃涅阿斯》不仅展现了透纳的高超技艺,更是对历史和人文的深刻探讨,让观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透纳对人性和生活的独到见解。
这幅作品是透纳艺术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不仅代表了透纳对自然美的追求,更体现了他对于艺术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泰特美术馆内,《狄多和埃涅阿斯》与其他珍贵艺术作品一同展示,成为艺术爱好者们必去的景点之一,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欣赏。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透纳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使《狄多和埃涅阿斯》成为了英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狄多和埃涅阿斯》是英国着名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创作的油画作品。该油画取材于维吉尔的长诗“埃涅伊德”中的情节,描绘了狄多和埃涅阿斯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