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国人殖民了那么多国家为什么最终还是只剩下自己的国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自身受到重创已经没有那个实力在将军力分布在全球的广大山哪缓殖民地。
二战后许多国家都开始逗模在本国和外国的帮助下开始大规模的独立运动再加上当时联合国成立以美国为主大各大国不希望在看到英国独自占据那么多的地方实行垄断经济所以都给英国施加压力逼迫缓衫英国放弃各个殖民地开放世界贸易。
⑵ 英国为何会从奴隶贩子转变成为了废奴主义者这其中有何原因
对于19世纪时期的英国来说,这是一个和平年代,海军军舰的数量从1813年的1009艘到1826年锐减到了179艘,由原本的14.5万海军人员缩减到了2.3万人。即便如此,英国的海军实力仍然是稳居世界第一的,仅仅战列舰的总吨位就达到了25.7万吨,与当时的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丹麦、瑞典这六国战列舰的总吨位之和还要多出8.8万吨。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鸦片战争,在英国海军史上仅仅属于不起眼的小事,如果问现代英国人,19世纪初期他们的海军干了些什么?可能他们印象更深的是从1807年后几十年进行的的查禁奴隶贸易行动。
在1807年之后的几十年里,英国海军的首要任务一直都是在大西洋上拦截奴隶走私船。
从1807年开始,英国本土议会禁止从非洲贩卖奴隶,而当时在英属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占有奴隶却仍然是合法的,在北美和南美,反对这一禁令的国家更不在少数,因此从1807年开始,英国海军开始派战船在非洲沿海巡逻,每当找到贩奴船,不管这船来自哪国,英国海军找缴获后,都把奴隶送回西非。
执行这项任务最出色的军舰是“黑色玩笑”号(Black Joke)及“罗莎蒙德美人”号(FairRosamund),在1830年到1832年期间,共俘获了9艘贩奴船。
“他们脚带镣铐,两人一组绑在一起,到达目的地被解除镣铐后,他们无不心满意足,感激涕零”。--- 一位英国海军军官日记
海军的基层军官和水手对解救奴隶的任务乐在其中,因为按照规定,海军每解救一名奴隶,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金,更别提获得的感谢和社会声誉。因此在几十年缺少战争的时期,英国海军一共拦截了上千艘奴隶船,解救了15万名奴隶。
我们现代人有一个问题是:到底英国人为什么要平白做好事解救奴隶?
要知道,英国人曾经是世界头号奴隶贩子,从1631年开始,英国人就开始在西非黄金海岸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在这里他们大量购买西非本土商人手中的奴隶,再卖往美洲盈利。
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逐渐抢占了位于加勒比海域的一系列岛屿,当时这里被称为“英属西印度殖民地”,这里对非洲奴隶有几乎无穷无尽的需求。
为何要叫“西印度,”呢?因为1492年西班牙派遣哥伦布到达这一带时,坚持认为这里是印度。还称呼当地人是“印第安人”。虽然后来欧洲人搞明白了真相,发现这里不是印度而是块新大陆,但原有的称呼却已经根深蒂固了,于,是只好叫这里是“西印度”,而真正的印度南亚地区,就被叫成“东印度”了。
哥伦布在美洲虽然找到了黄金,但真正的财富可不仅仅是黄金。欧洲人发现,西印度群岛非常适合种植甘蔗,而甘蔗榨出的糖有高热量,可以替代大量的食物。《国富论》的作者亚当· 斯密承认 : “ 在十七世纪过了四分之三以后 , 英属西印度群岛任何一个糖业种植场所获得的利润 ,要比欧洲和美洲其他从事各种种植业者所获的利润大得多。
但甘蔗榨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数量不足,于是殖民者想到从隔着大西洋的西非买进黑奴来干这种活。
不过要指出的是,奴隶买卖从古一直都有,欧洲人往往也并不是直接去捕捉黑奴,而是直接从西非沿海城市的奴隶商人或者上层黑人那里购买黑奴,除此之外,还要给当时的西非黑人国家缴税。不管来源是怎么样的,大量的西非奴隶就这样被运送到了美洲,为欧洲人的种植园生产蔗糖。
所以跨大西洋的三角贸易,是西欧各国起家的根本:非洲的奴隶送到美洲,美洲的糖和酒等原料送到欧洲,欧洲的工业制成品又卖去非洲,英国的着名口岸利物浦一度就是靠血腥的奴隶贸易起家。
1709年,利物浦拥有的商船仅占全国的2%,而到了1730年涨为10%,到1771年,英国1/3的商船都来自利物浦。到18世纪末期,利物浦成为臭名昭着的世界奴隶贸易第一港口。1783年到1793年,英国人运送和贩卖了30万奴隶到美洲,占到了全欧洲奴隶贸易的3/7。在整个奴隶时代,英国人是头号奴隶贩子,他们贩卖的奴隶比其他欧洲国家加起来还多4倍!
不过,虽然奴隶贸易使得英国人赚的盆满钵满,也有人还保有良心,从1783年开始,就有宗教人士在伦敦组建了伦敦废奴协会,他们四处搜集证据去证实奴隶贸易的非人道,展开说教活动去扭转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态度。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最终促成在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和国家开始倾向于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
之后几十年下来,英国在花费在废奴事业上的经费,和他们之前在奴隶贸易上挣到的财富数量大致相当。
不熟悉历史的人,往往喜欢把国家拟人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很难理解为何英国社会投入那么大力量去废除一项对他们有好处的奴隶贸易。
真实的原因是,在英国社会内部,有着不满奴隶贸易的利益集团,他们的实力不断壮大,在19世纪超过了奴隶贩子和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主们。
一,让人很诧异的是,对西印度奴隶制仇恨的一个集团,是我们亚洲人很熟悉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在发展初期,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主们取得了一项垄断权,他们可以对英国本土进口的其他蔗糖征收重税以保证西印度群岛种植园的利润,而东印度公司同样在亚洲种植了蔗糖,所以在东印度公司看来,西印度的种植园主是可恨的竞争对手,能废掉西印度群岛的发家法宝----奴隶买卖,他们是乐观其成的。
二,与很多人想象的相反,奴隶制度并非就一定是低成本的,由于西印度群岛的土地退化,和奴隶反抗,从西印度群岛运到英国的糖,价格实际是偏高的。仅1828年一年,这些来自西印度群岛的糖让英国人多支出了500万英镑。
英国本土工业不断发展,糖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所以逐渐强大的英国本土工厂主们,也越来越看西印度群岛不顺眼,他们要求废除西印度公司的垄断,能自由进口其他地方的廉价蔗糖。
所以越来越强大的英国工厂主是主张废奴运动的另一个推手。
三,支持废奴运动的第三种力量是曾经从奴隶运输中获利的海运商。在19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新的支柱产业---棉纺业。从美国独立后,从美国运输进口棉花原料成为利物浦商船的主要工作,原有的奴隶运输工作利润越来越小,利物浦这些港口的海运商们也希望停止奴隶运输,转而大举转入棉花运输当中。
说白了,奴隶贸易和种植园产业虽然赚钱,但他们是旧式产业,赚到的钱却只局限于在少数商人之间流通。而新兴的产业却觉得这些老古董吃的是独食,不仅牺牲了奴隶,也挡了越来越多英国人的路。这是英国人在19世纪转向废奴运动的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倾向于废奴主义的社会集团虽然人数众多,但如果没有把他们的力量联合起来,向社会大众争取支持,那么在英国这个议会政治的国家也是不能形成法律的。
所以我们也不能轻视首先站出来大声疾呼“奴隶制是罪恶的”的那些废奴主义者们的重要性。
1787年,废奴运动的“伦敦委员会”在一个书店里发表了简短的声明,声明认为奴隶贸易是不公正也不明智的,将搜集奴隶贸易的证据和信息,并公开出版。
这十二个人里,有两个是银行家,四个是商人,还有两个是工厂主,他们对各自的任务进行了划分,内容非常严谨,规定好每个人需要做的事情和完成的时间表。
这12个人起草了一个遍及34个郡的132名地方代理人名单,这些地方代理人负责将他们搜集到的证据印刷成书籍,小册子和期刊,最后的证据将通过政治渠道进入议会。
他们是英国最早的NGO,即非政府组织,在英国,民众议会外的政治组织在1750年前从未出现,废奴运动活动家是最早组织起来,从政府外部努力,去影响政治的第一批英国人。
从1788年到1792年这短短的四年间,英国的舆论环境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反对奴隶贸易的书籍充满了全英国的各个书店,在城市和乡村里处处可见有人演讲,写作,和讨论奴隶贸易的罪恶。英国人似乎一夜之间良心发现了。
1792年,即英国向清朝派遣外交使团的那一年,英国全国向议会下院递送了519份请愿书,全国总签名人数达到40万个,占到当时全体男性人口的13%。请愿书的内容全部要是要求废除奴隶贸易。
而英国人也并非光说不练,废奴运动的演讲家告诉人们:一个每星期食用五磅蔗糖的家庭,如果坚持二周不吃蔗糖糖也不喝朗姆酒,就挽救了一个与我们同样灵魂的生命。如果有8个这样的家庭坚持20年,就可以挽救100个奴隶的生命,如果有38000个家庭同时行动,就可以彻底摧毁奴隶贸易!
所以英国人开始了蔗糖抵制运动,最高潮时期,英国许多郡的蔗糖销量下降了1/3到一半,这对于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和奴隶商人们来说,影响是致命的。
十几年后,有人充满感慨的描述了废奴主义发展到高潮时期的情景:
只有亲身见证了那一刻的人,才能想象到当时的民族热情高涨到何种地步,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局面,如此高尚的情感在社会所有阶层中的蔓延。当前的社会潮流是如此的强烈,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没人能够阻止它。“
⑶ 华盛顿为什么要发动独立战争
华盛顿发动独立战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为了推翻英国的压迫性限制,努力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经济。第二个是开展民族解放运动,争取更大的自由,远离压迫与剥削。
后来经过艰苦的战斗,独立战争宣布胜利。
⑷ 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为何从欧洲霸主地位掉下神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大英帝国仍然占据着世界霸权的宝座。尽管二战前英国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但经过多年的殖民战争积累,英国仍然统治着超过4亿人,并占领了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 在人口和土地方面都无法与英国相提并论。
工业生产能力的下降是英国失去世界霸权的根本原因,而英国失去世界霸权的直接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出现的殖民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旧殖民国家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的殖民地都在寻求独立。尽管英国和法国竭尽全力保护殖民地,但在世界殖民地独立浪潮的冲击下,旧的殖民大国仍然被击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英国分离的所有殖民地中,印度的独立无疑给英国带来了最致命的打击。独立前,印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拥有数亿人口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当时,印度殖民地的收入占英国经济总量的40%。
关于。印度与英国分离后,英国的国家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它再也无法恢复从未设置过的帝国的荣耀。实际上,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能力本身就是殖民时代的产物。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殖民帝国衰落,英国再也无法保留庞大的殖民地时,英国不可能仅依靠不列颠诸岛的力量来保持世界霸权。位置。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只是加速了英国的衰落,而不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⑸ 英国衰落的原因
二战后,英国衰落的原因:
1、英国丧失了工业科技的优势。英国虽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但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
3、没有及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英国经济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英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是保持英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因素。但到1870年以后这些产业的设备都已陈旧落后,英国没有及时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3、英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到一战前,英国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国只占19%。资本的输出使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利甚丰。但是,资金不断地从国内转向国外,便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造成英国经济的对外依附性。
4、教育落后给英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同时期的德国在这一方面远远走在了英国的前面。到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已经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国民整体科学素质。德国科学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5、企业家精神丧失了。这是因为在英国社会,对贵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几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业家创业后,往往想把子孙培养成贵族,结果几代人之后,创业的激情就荡然无存了。实际上,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往往在处于优势地位后,多少都会产生一种惰性。
(5)英国人为什么独立运动扩展阅读
英国衰落的历史:
许多史学家都认为,导致日不落帝国的衰落的第一步是从布尔战争开始的。在南非的布尔人与英国人因为黄金和钻石发生利益冲突时, 战争于1899年爆发了。派去迎战的英军本以为胜利垂手可得,但布尔人的游击战术让他们头痛不已。
尽管英国人动用了包括设立了集中营等种种手段,最终花了两年时间才镇压了布尔人的起义。 这场战争代价巨大,尤其是日不落帝国战无不胜的形象受到严重损毁。
英国的经济在上世纪初期,严重依赖其在殖民地的经济运行,无论是非洲大陆,印度,还是位于东南亚的英属殖民地,这些地区都不仅仅向英国,提供大量廉价原材料及劳力,而且他们还向英国提供了市场。
英国的工业品,在其殖民地市场似乎不受任何外来的竞争压力。在英国顺理成章的向这些地区输出大量工业产品的同时, 它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效率都在下降,尤其与新崛起的美国和德国相比。
1939年,二战开打了,英国的战前准备工作很差,显然不如德国,在欧洲战场上英军行动迟缓,指挥不当,很快便陷入重围。 如果没有敦刻尔克奇迹,英国在欧洲的远征军应该是全军覆灭的。在抵御德国空袭的过程中,依仗劳斯莱斯引擎的威力英国飓风战斗机性能优于德国容克战斗机。
加上德国空军的一些战术失误,英国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虽然得以自保,英国陆军在其他战场上,比如在希腊,以及北非在1942年之前,都远非德军的对手,在各个战场受到重创, 狼狈不已,二战结束后,英国衰败已成定局。
⑹ 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
1921年,经过对一战战败国德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土地掠夺,大英帝国治下的领土达到了3400万平方公里。
当时,地球陆地的四分之一为英国占有,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面积最庞大的国家。
当美苏可以用外交态度来决定英法行为的时候,大英帝国就已经彻底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⑺ 历史上英国对印度分而治之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印度毕竟是个很大的国家,而英国是殖^民者,它不希望看到印度太过强大,必须找个对手牵制印度,所以把印度分裂是最好的选择。
印巴分治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在殖民统治期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防止印度人太团结,英国故意挑动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教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去解决分岐。
使仇恨越来越大,发生了许多的宗教冲突事件,死伤人数众多(严重到甘地都受伤和无法制止的地步),最终,英国只有同意印巴分治。
(7)英国人为什么独立运动扩展阅读:
印巴分治前,卡拉奇的印度教徒要多于穆斯林,印度教徒的餐馆、酒吧鳞次栉比,很多卡拉奇人经常到孟买和德里去打工、求学,而在孟买的印度人也经常到卡拉奇经商。
从印度移居至巴基斯坦的大多来自北方邦、中央邦、旁遮普邦、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这些移居过来的人在巴基斯坦被称作穆哈吉尔人,就是移民的意思。
在印巴分治初期,人们其实还没有很强的国籍意识,民间相互走动也比较常见。然而,后来印巴发生战争,每发生一次,敌视会增加几分,签证就会卡得更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巴居民要获得对方的签证难上加难,有的甚至要拖上一年,双方的走动因此就很少了。
⑻ 短短几百年时间里拥有众多殖民地的英国是怎么由日不落帝国迅速衰败的
英国衰落的内因是因为其科技水平相对的落后了。外因是两次世界大战和殖民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