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澳大利亚一直对英国忠心耿耿,二战后为何傍上了新老大美国
我们常说人要讲良心,要知恩图报,无愧于自己。那么国家之间呢,有点类似,但又不尽相同,虽然国家利益第一,但最起码应该说得过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家是如何行事的。这个国家就是澳大利亚,虽然是个新国家,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却让人刮目相看,骄横自大的德军统帅称澳军是“粉碎机”,二战新几内亚战役不可一世的日军被澳军杀得人仰马翻,被消灭近20万。难得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它与宗主国同甘共苦,忠心一片。而战后又崇拜强大新势力拜美国为大哥,对新主公马首是瞻!
澳大利亚建国时间虽短,只有100多年,军事历史倒是很丰富,但它终究是个中等国家,历史大潮中选择傍老大也是国家利益使然,没准什么时候也会叫我们中国一声大哥。
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英国为何选择跟德国开战
当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在一次访问中被塞尔维亚人枪杀后,整个世界,忽然陷入到一种极为短暂的沉默中。
紧接着,德国率先打破了沉默,在它怂恿下,战争拉开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图为萨拉热窝事件
这场战争的爆发,很快让那些参战国自动划分为两个阵营。英国的选择,倒是挺有意思的。英国王室跟德国王室之间,其实是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在战争爆发以前,德国跟英国,还曾经读过一段非常好的蜜月期。当时这个两个国家,好得你侬我侬,恨不得穿同一条裤子。但在战争来临的时候,英国却毫不犹豫的选择站在德国的相反面,对德国开战,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大程度上,这跟当时欧洲大陆的格局有很大关系。在一战爆发以前,欧洲主要是以德国、法国、英国、俄国,这四个国家的说话最有分量。不过,俄国离因为得比较远,再加上一战时期的俄国,实力已经衰减了很多。所以,真正唱戏打鼓的,还是英国、德国、法国这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的关系,更像是斗地主。有时候是英国、德国联手起来斗法国。有时候是法国、英国连起手来斗德国。而这三个国家关系的转换,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那段日子里,曾经过一段英国、德国联手起来打压法国的日子。那个时候是因为法国在不断崛起,而英国不愿意看到法国实力强大威胁到自己。所以,就跟德国联起手来。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德国当时还没有进行海外扩张搞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真正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因为争夺殖民地时,无法更好的划分而导致的。
但到了一战爆发的时候,德国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海外殖民地。而英国本身,就是一个殖民地大国。这是一个非常依赖殖民地给自己输血的国家。德国进入到殖民地市场后,就等于跟英国产生了竞争关系。甚至,很有可能会直接抢夺英国的殖民地。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国家,英国倒也不放在心上。毕竟一战时候的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换句话说,只要英国原因,在大海上,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横着走。即使是海军实力第二的美国,都跟英国有着一段非常大的差距。
可德国不一样,德国的海军虽然比不上英国。但德国的陆军,却是非常强大。当年普鲁士王国的军队,把数量远胜于自己的法国军队揍得嗷嗷叫。这在全体欧洲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为普鲁士时期德国军队
而且,德国不止陆军强大,他们还非常有钱。一战爆发之前的德国,经济实力位于全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要知道,英国有那么大片的海外殖民地,都没能赶上德国。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如果再让德国多占一些殖民地,那英国人的日子,八成是没法过了。而支撑德国这种经济实力的,绝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工业。英国虽然是以最先开始工业革命而闻名于世。但比起德国人以严谨铸就的工业,又略有一些差距。
而正是这些原因,英国才选择跟德国开战。不过,英国也不傻。它知道光靠自己肯定玩不转,更何况德国还拉了一大帮小兄弟。英国自然不能输阵营,所以,他们把法国拉上,最后甚至拉上了美国、中国,一起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❸ 一战和二战时美国为什么从头到尾都在帮英国而不帮实力强大的德国
一、主要原因有2个
1,美国为了自身国家利益,避免德国势力膨胀,对自身造成威胁,所以帮英国。
2,英国与美国之间的人情关系更密切, 站在种族角度看,用亲情关系比喻,英联邦就是盎克鲁一撤克逊家族的老子,而美国只是这个老家伙的庶出乎,有天庶出乎翅膀硬了,想自立门户单过,老子自然不答应,父子俩就干了一架,最后儿子赢了,老子只好同意儿子自立门户。——这就是美国独立战争; 过了百多年,老子终于老了,曾经强壮的身体开始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而庶子却是茁壮成长,隐隐间有了取代老子成为盎克鲁一撤克逊家族族长的架势,老子自然不会轻易让出族长的宝座,不过,不等父子俩打起来,邻村的日尔曼家族就先打过来了。——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美国独立战争
1,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或称为美国革命战争,是大英帝国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2,这场战争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英属北美之外。
3,由于英国一直以来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
1,一战,是指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正义战争,亦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2,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四、二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
1,二战是指20世纪30-40年代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战争,亦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2,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
❹ 欧洲国家间的同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背后的政治游戏
欢迎来到清风新视野,让我们一同揭开欧洲历史上的权力交织篇章。
在欧洲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悄然上演。一战前,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与英国、法国、俄国的三国协约,便是这场政治游戏的两大主角。这场结盟的背后,是国家利益、战略考量与历史恩怨的交织。
普法战争后,德国与法国的敌意如同利剑悬在心头。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开始寻求与俄国和奥匈帝国的和解。俄国则因与英国的矛盾,也视德国为潜在盟友,但奥匈帝国担忧俄国的扩张会威胁自身利益,于是与德国加速走近。在此背景下,1873年,德、奥、俄三国在维也纳缔结了三皇同盟,强化了对抗法国的潜在力量。然而,巴尔干半岛的紧张局势使得1887年的协议未能续签。
德国对俄国的疑虑并未消减,于是将目光转向意大利,而意大利与法国在非洲领土争夺中剑拔弩张。法国攻占突尼斯之举让意大利怒火中烧,德国借此机会拉拢意大利,解决了与奥匈帝国的分歧,最终三国于1882年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诞生,其矛头直指法俄。
面对德意奥的联盟,英法俄也不甘示弱。1892年,法国与俄国的协约首先建立,随后在1904年,英国与法国紧随其后。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协约的形成,两大集团的对峙局面正式确立。尽管英国和法国在非洲殖民地的争夺中存在矛盾,但面对共同的敌人德国,他们达成了妥协,如法国承认埃及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则默许法国在摩洛哥的扩张。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不仅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也预示着一场大规模冲突的迫在眉睫。军事竞赛与扩张的竞赛,使得国际关系愈发错综复杂,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联盟的形成,无疑深刻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