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斯坦因是谁
斯坦因:英国人,原籍匈牙利。早年在维也纳、莱比锡等大学学习,后游学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1887年至英属印度,任拉合尔东方学院校长、加尔各答大学校长等职。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进行三次中亚探险。
虽然斯坦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这种只顾事业而不分国界随心所欲的探险考古活动,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斯坦因第一次来敦煌是1907年3月。这是他第二次中亚腹地探险活动。当时,他不仅在莫高窟看到了精美的壁画和彩塑,而且采用各种手段,尤以“唐僧之徒”为名,骗取道士王圆篆的信任,以极少的白银,从王道士手中换取了大量的写经、文书和艺术品。当他离开莫高窟时,仅经卷文书装满了24箱子,精美的绢画和刺绣艺术品等文物又装了5大箱。后经清理,卷文完整的有7000件,残缺的6000件,还有一大批其他文物。斯坦因第二次来敦煌时,又以500两白银的捐献,从王圆篆手中换去570部汉文写卷。这些卷子是王圆篆专门收集的,均为完整的长卷,价值极高,但又被斯坦因卷运到了英国。
B. 斯坦因拿走敦煌文物,是无耻的劫掠吗
斯坦因于1907年夏天离开之后,王道士继续出售藏经洞文书,并用所得对洞窟群进行修复。蒋孝琬同年秋天回到敦煌,又买了230捆文书并将其寄给斯坦因。斯坦因所得文书共约一万一千件。1908年,天才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买了七千件文书并将其运回巴黎。1910年,中国政府下令将余下的一万件汉文文书(不包括藏文文书)运回北京。王道士扣下了一些,运往北京的途中又遗失了一些。1912年俄国人奥登堡买走了大概一万件,1914年斯坦因最后一次回到敦煌又买了600卷。
1929年,斯坦因在哈佛的一个系列讲座上自豪地向听众讲述了他在敦煌的经历。当斯坦因于1914年回到敦煌时,王道士热情地欢迎他,并向他展示一份账目,上面详细记载了自己是如何用那些钱翻修洞窟的。“考虑到官方对于他[王道士]所珍视的这些文书的处理方式,他非常后悔自己当时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接受我通过蒋师爷[蒋孝琬]提出的建议将经卷全部卖出。”斯坦因觉得,因为自己付给王道士的钱比其他人都多(中国政府没付钱),他当时应该能买下全部经卷并将其运出中国。即便1929年时很多欧洲和中国学者都认为中国文物应留在中国,斯坦因依然不觉得把文书和文物从中国运走有什么不对。
在思考敦煌文书的流散问题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用现代的标准来评判斯坦因。今天,很多人都支持将埃尔金大理石归还给希腊。但是必须考虑到斯坦因和其他探险家都活动于“一战”以前、帝国主义盛行的时期。欧洲列强和日本都派出探险队进入新疆挖掘,当时没什么人对此提出质疑。少数几个提出质疑的人包括德国人格伦威德尔(Albert Grünwedel)和俄国学者奥登堡(Sergei Fedorovich Oldenburg)。他们都对勒柯克及其他人从遗址中剥除壁画的行为提出过批评。
当时的外国人有正当的理由认为藏经洞文书离开敦煌会更安全。敦煌石窟在陕甘回民起义期间(1862—1873年)曾遭到破坏,而斯坦因非常清楚地知道当地人是多么躁动不安。1907年6月,斯坦因走后仅仅一个月,当地就因谷价而爆发了骚乱。
中国人对于斯坦因行为的看法在逐渐软化。“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是大盗,直截了当。甚至八十年代中期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是如此。当时我们的教授说如果他是一件敦煌文书,他宁愿被带到巴黎或者伦敦去,因为那里的保存条件比北京要好得多。有位中国同学听了这话立刻火冒三丈。1998年,《西域考古图记》(Serindia)的中文全译本出版,其中包括斯坦因在敦煌与王道士交涉的详细记述。杰出的中国考古学家孟凡人为该书作序。《西域考古图记》一书包含当时顶尖学者对斯坦因所获材料的翻译,“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以前在这一领域中的最高研究水平”,不过斯坦因的“劫掠行径”“应受到严正谴责”。
出版事业的发展使得藏于外国的敦煌文书越来越容易为中国学者所利用:70年代末,微缩胶卷首先发行。随后敦煌文书的多卷影印本于90年代陆续出版,其中的写本照片清晰可读。现在写本照片正不断被上传到伦敦的国际敦煌项目的网站上。
北京大学的荣新江教授是中国唐史研究界的领军人物,他于2005年在中国顶尖的历史学刊物《历史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对比了斯坦因和伯希和的做法。斯坦因没有告诉中国学者他的发现,而伯希和则把自己买走并运回巴黎的文书的照片给了他的中国同行。荣教授提请读者注意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尽管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学者呼吁要保护敦煌文书,但没人离开过自己舒适的家,没人效仿斯坦因和伯希和亲身造访敦煌。其结果就是敦煌文书被大量拿走。
但是即便按照当时的标准,斯坦因的做法还是带有欺骗性质。他号称自己是玄奘的信徒。他购买文书和绢画时非常清楚自己所付的钱远低于市场价。他为了保密采取极端方式,一切都在夜间进行,而且只告诉极少数人自己的所作所为。人们不禁奇怪斯坦因之后为何如此大大方方地讲述自己当时是如何偷偷摸摸的。
虽然斯坦因在讨论敦煌时没有特别提到佩特里(William Matthew Flinders Petrie),但他在其他地方常常承认自己受到了此人的影响。佩特里是英国在埃及考古发掘的领军人物,他在1902年斯坦因第一次探险归来之后会见了斯坦因。在《古代和田》(Ancient Khotan)的前言中,斯坦因称佩特里为“有着无人可及的经验的考古探险者”。1904年,佩特里的《考古学的方法与目的》(Methods & Aims in Archaeology)一书出版,该书提供对发掘每一阶段的逐步指导,包括后勤准备、现场挖掘、发表结果。佩特里曾在埃及发掘,他教给考古学家如何在落后国家开展工作,如何花少量的钱让工人上交他们发现的小件物品而不是自己去卖掉:“出钱才能保证[对文物]最好的照顾。”佩特里还建议读者以两个版本发表结果,一个服务于“学生和普通民众”图版较少价格低廉的简装版,以及一个“服务于图书馆、藏书家和富有的业余爱好者的华丽的精装版”。斯坦因严格遵照他的建议,他的书甚至连版式和字体都和佩特里的书一样。
佩特里在“考古学的道德问题”一章中有预见性地指出,考古学家一旦在遗址完成挖掘,就不会给后世在此留下任何东西。考古学家可以把发现物置于博物馆中,但这些东西总会朽坏,出版物最终会成为唯一记录。“权利应该以能否在现在及未来得到最多知识来评判。”佩特里批评政府总是制定法规不许外国考古学家挖掘却允许“无知的老农”肆意“挖掘破坏”。斯坦因在《古代和田》的序言中引用佩特里的告诫,考察者必须“细心工作、详细记录、完整发表”。斯坦因对于自己在中国钻政府法规的空子、与王道士的交涉等通通直言不讳,完美地体现了佩特里手册中的务实精神。斯坦因与他的导师一样,以“在现在及未来得到最多知识”为目的,对于把文书文物运出中国没有任何顾虑。
C. 精绝国突然覆灭之谜讲的是什么
世界第二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这浩瀚无际的大沙漠,气候极端干燥,甚至胡杨、红柳这些十分耐旱、耐盐的沙生植物也无法存活。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古代人类曾开拓营造了一个个适宜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命空间及乐土。它们如颗颗绿色的碧玉散落在黄色的沙海之中,所以人们深情地称之为沙漠绿洲。这片片绿洲彼此可连缀成线,于是,贯通亚欧的“丝绸之路”沙漠通道借此有了活力。然而严酷的环境,最终还是使沙漠绿洲化成了死亡的废墟,留给今天的人们以无限的悲凉与悬念。
20世纪初,有人在沙漠中发现了尼雅遗址,经过考证断定这里是汉代精绝国的废墟。精绝国与古楼兰一样,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它虽然地域很小,都城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全国上下只有3000人,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来自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果均在此交汇。然而这个小国在三国两晋之后竟消失无踪,成为困扰历史学家上千年的文化悬案。
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位于今天新疆民丰县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考察时,无意中在尼雅河畔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古代竹简,简上刻着一些无人能识的古代文字。自此,尼雅遗址开始向世人露出神秘的面貌。斯坦因从这里还发掘出了大量经文、日常用具和精美工艺品,每一件发现都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轰动。
尼雅遗址中国学者在震惊和心痛之余,敏锐地意识到,尼雅遗址可能就是消失千年的古精绝国。新中国成立之后,有系统的考古活动才得以开展起来。1995年,中日两国学者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联合考察,发现当年的精绝国是个水草丰茂的绿洲,池塘、小桥、果园、树林的遗址仍历历在目。在一处墓葬中,出土了两具装饰得华贵异常的遗体,可能是当年贵族的合葬墓。
然而古精绝国是如何消失的呢?从城中遗物来看,居民们是全体仓皇出逃的。有人认为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沙暴瞬间将它吞没。但是,尼雅周围的树木枯死时间要大大晚于古国覆灭之时。也有人认为是外族入侵,精绝国国小力弱,人们只得抛弃家园出逃。真相究竟怎样,大概只有茫茫的沙海知晓了。
D. 如何评价敦煌文物被外国人骗买的故事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我没看过余秋雨的《道士塔》谈 说说自己的看法.敦煌文物流失主要是以下几个人; 斯坦因:英国探险家,通过称自己是来敦煌取经骗得了王道士掌握的大量敦煌文物,回国后受到热烈追捧,其运走的敦煌文物大部分藏于大英博物馆; 王圆(俗称王道士):从他手中敦煌文物流失,但是至死也不明白,人们为何要责难他; 蒋孝琬(蒋师爷):在他的主意和帮助下,斯坦因从王道士手中获得文物,并帮助斯坦因运出敦煌; 华尔纳:哈佛大学考古调查团领队,1924年1月达到中国,他在石窟剥离下26块壁画,搬走了一尊菩萨像,他甚至带了几车胶布去剥取壁画; 张大千:张大千崇拜北魏隋唐风格,为了临摹,他不知轻重剥离了西夏、宋元的外层壁画。由于他根本不具备现代知识概念和相应的能力,经他剥离的外层壁画完全被破坏。北大教授向达正在此地考察说:"张大千氏以一江湖画家,盘踞此间……尤其令人愤恨者,为擅自剥离壁画。" 俄国人奥登堡:来得早却不懂中国文化的斯坦因拿得多,来得晚但精通汉学的伯希和拿得精。奥登堡搜集敦煌洞窟内残留的文物。那些已经脱落断裂成碎块的壁画,已经被践踏成泥团硬块的绢画和丝绸被考察队一一清理出来,带着洞内的泥土和尘埃,全部装箱带回了俄罗斯。 新疆巡抚何秋辇:负责运送敦煌文物到北京,却先运到他家截留,把卷子中较长者,截割为数段以充数。这批卷子被其子女以日金8万出售给日本东方学专家羽田亨; 内阁侍读学士的李盛铎:伙同何秋辇窃取敦煌文物; 伯希和:法国汉学家、探险家。对敦煌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精选一遍,廉价骗购走大量的藏经洞文献及绢画、丝织品。写本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 馆东方写本部,绢画、丝织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馆。 日本:通过考察队夺取和从官商中购买。 从中可以看出罪有以下几点; 1.清政府的不重视和软弱无为. 2.由于闭关锁国所造成的人民文化和意识低下. 3.帝国豪强的掠夺. 其实根本原因是因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在一个现代文化.经济和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清政府却不与国外进行任何的文化交流.导致的结果.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一个伟大的帝国的衰落之后都有各民族文化的入侵,导致文化的合流和技术的发展.到新帝国的诞生. 撤的远了,敦煌文物流失的最大罪过者,可以说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
E. 如何理解余秋雨《道士塔》中的斯坦因一类人
现实中滴斯坦因是文化学者
但在秋雨先生文中
斯坦因的实际身份只是探险家,或者说是文话盗贼,是强盗!!
他们一类人披着文化的外衣
干的却是血腥的勾当
因为他们宰割的是中国古文明
他们的罪刑应是与八国联军无异滴
甚且
有过之无不及!!
F. 斯坦因名词解释
1.斯坦因活动的时代是殖民主义时代,西方世界视劫掠殖民地文物视为正常甚至荣耀,
但是即便按照当时的标准,斯坦因的做法还是带有欺骗性质。他号称自己是玄奘的信徒。他购买文书和绢画时非常清楚自己所付的钱远低于市场价。他为了保密采取极端方式,一切都在夜间进行,而且只告诉极少数人自己的所作所为。人们不禁奇怪斯坦因之后为何如此大大方方地讲述自己当时是如何偷偷摸摸的。—— 芮乐伟·韩森 《丝绸之路新史》
2.就技术角度,斯坦因不认识汉字,和王道士打交道需要通过翻译,挑选敦煌经卷和文物的时候采取的策略是——挑看上去珍贵的, 由于敦煌经卷是以经帙(可简单理解为一种包袱)为分部形式保存的,往往打开包袱之后就破坏了原始的经卷前后文关系,导致敦煌佛经归部问题难以明晰。
3.从敦煌看斯坦因的整个学术生涯,斯坦因毫无疑问在中亚研究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是这一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学者,但是这无法掩盖斯坦因骗取大量敦煌经卷和文物的行径。从横向看,斯坦因的考察,无疑是殖民世界对殖民地世界文化掠夺的一部分,一方面让殖民世界更好的认识到了殖民地世界,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在以敦煌经卷为代表的学术材料的获取上充斥着掠夺和欺诈;从纵向看,这种考察使被掠夺的学术材料和原环境、其他未被掠夺的材料分割,破坏了原本的体系形成了碎片化,虽然使殖民社会较早的认识到了东方文明的辉煌灿烂,但是也剥夺了东方国家研究被掠夺材料的可能性或者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一方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者去西方研究敦煌材料是要收钱的;另外敦煌经卷被多次掠夺,到西方各国之后被不同的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一些收藏家不愿意公开,所以导致无法研究;还有一部分经卷混入了当年外国探险家在中国腹地搜集的其他文献,导致研究难度加大。 )
G. 令人费解的米兰壁画讲的是什么
在中国新疆,有一个名叫“米兰”的古城,它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它在沙漠中只留下一些让人唏嘘不已的残垣断壁。直到1907年新年伊始,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米兰遗址惊喜地发现了“从未报道过、完全出乎意外”的精美壁画。
英国着名探险家斯坦因他后来叙述说,在去米兰的路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神秘和荒凉,其神秘就在于它与世隔绝,数个世纪以来无人打扰。更使他感兴趣的是,他在米兰挖掘出一堆沙海古卷——藏文书,这些文书是“从守卫着玄奘和马可?波罗都走过的去沙洲的路上的古戍堡里出土的”。他从一座破坏严重的寺院里,找到了不止一个完好的涂着垩粉的雕塑头像,在同一寺院里他还挖掘出公元3世纪以前的贝叶书,他简直欣喜若狂了。这一口气挖掘出的一件又一件稀世珍宝,足以使斯坦因富甲天下了,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更大的幸运正雪花般向他飞来。
一天,他来到了一座凋残的大佛寺,在长方形的基座走廊上,发现了一个呈穹顶的圆形建筑。进而,他意想不到地看见了美丽的壁画。那带翼天使的头像,其东方色彩明显不如其他壁画那么突出,完全是希腊罗马风格。他叙述道:“在我看来,这幅壁画的整体构思和眼睛的表现,纯粹是西方式的。残存的带有怯卢文题记的祷文绸带,高度可信地说明,这里的寺院废弃于三四世纪。”斯坦因认为这些壁画明显带有古罗马的艺术风格,在他看来,这些带翼的天使是从欧洲的古罗马“飞”到东方古国的。这个说法无疑引来中外学者的激烈争论。
斯坦因还找到一组欢乐的男女青年群像,“看起来是希腊罗马式的,这是一幅多么好的中国边疆佛教寺院里喜悦生活的画面!”他还以调皮的语调描述了这组画面:“这些漂亮的女郎从哪里得到的玫瑰花冠?这些男青年哪来的酒碗?这一切奇怪现象仿佛是用魔法在卡尔顿周围创造出了沙漠及滚滚沙丘,而这一伙迟到的饮宴者正在为之惊奇。”这组画面上还出现了列队行进的大象、四辆马车和骑在马背上的王子等,在造型上酷似印度艺术,但也充满了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效仿。怯卢文题记表明,这些画与尼雅卷子属于同一时代。
斯坦因特别为“带翼天使”的发现而激动。他写道:“这真是伟大的发现!世界最早的安琪儿在这里找到了。她们大概在2000年前就飞到中国来了。”米兰壁画是新疆境内保存的最古老的壁画之一,这里的“带翼天使”可以说是古罗马艺术向东方传播的最远点。斯坦因的发现,轰动了欧洲文化界和考古界,米兰从此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成了世人争睹风采的所在。
米兰“带翼天使”壁画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米兰佛寺遗址发现了两幅并列的“带翼天使”。天使像为半身白地,以黑线勾镂轮廓,身体涂红色。此画位于回廊圆形建筑内壁近底部,上面有一条黑色分栏线,在这条线的右端上部有一黑红色莲花座,显示出回廊内壁绘画与雕塑的整体装饰结构。这两幅并列的“带翼天使”壁画,参照斯坦因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们体现了希腊、罗马艺术作品的美学追求。罗马艺术家使用灰泥塑成主体的块状,完全可以在护墙的内壁上运用阴阳明暗对比和渲染手法,使富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跃然壁上。壁画上天使的眼睛是完全睁开的,双眸明亮,眉毛细长,唇微合,双翅扬起,表现了追求天国生活的自信与博爱精神。这种形式迥然不同于佛教绘画准则,而更贴近古罗马艺术的美学特点。
反对斯坦因这种说法的人也为数不少,比如中国学者阎文儒先生对上述观点就持反对态度,认为斯坦因“抱有偏见”,因而给予猛烈抨击。阎先生说,斯坦因不仅抱有偏见,调查研究也不深入,他对丹丹乌里克、若羌磨朗寺院遗址中发现的佛教壁画,有的说法牵强附会,有的将西方的古代神话强加到佛教艺术的题材中,以致混淆了许多观念。阎先生还认为,斯坦因把丹丹乌里克两个木板画解释为《鼠王神像》和《传丝公主》是完全错误的,是对佛教不熟悉所致。对于“带翼天使”不是三四世纪的作品,而是唐代风格之说,他认为斯坦因将绘画时代上推,是为了把这些壁画题材附会到希腊爱神上去。关于“带翼天使”神像的题材,应从佛教艺术中去寻找,因为“带翼天使”神像不仅在巴基斯坦、西亚发现过,在克孜尔、库木吐拉、森木塞木等早期石窟中甚至敦煌莫高窟唐以后的壁画中,也多有表现。因此,把它说成是希腊罗马式美术作品,是根本行不通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在所难免。米兰壁画上的带翼天使究竟从何处而来,还有待深入探索,予以破解。
H. 如何评价着名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斯坦因,尤其是其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斯坦因在西方学界的地位极高,当代历史学家欧文·拉提摩尔(Owen Lattimore)誉之为。他同代人中集学者、探险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于一身的最伟大的一位人物”。但是在我国,斯坦因长期以来多被称为“强盗”,而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却鲜为人提。
有关斯坦因与王道士之间的故事大家几乎都已经十分熟知了,因为他的第二次入境中国,从中国给大英博物馆带回了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他在西方学界的地位迅速提高,成为国际敦煌学的开山鼻祖。1912年他还曾获得由伊丽莎白女王亲授的爵士勋号。
这也不是他的最后一次,前后他以游历的名义骗取到中国的签证,来到中国共有4次,不过第四次的时候,他到中国后的一举一动,却受到已经觉醒的中国学界的密切关注。这种觉醒让1930年至1931年斯坦因的第四次中亚考察无功而返。
I. 如何评价既盗卖又保护敦煌文物的王道士呢
王圆箓,出生在陕西,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称王道士。王道士走进莫高窟的时间大约在1892年左右,当时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圣宝窟无人管护,一片残破,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觉自愿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