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造一艘风帆船要多久

英国造一艘风帆船要多久

发布时间:2022-04-20 17:07:03

① 如果用现在的技术水平,打造一艘18世纪英国Victory战列舰,需要多长时间,耗资多少

可以参照一下哥德堡号。哥德堡是100多名工人(多为志愿者)用时将近10年,耗资3.5亿瑞典克朗(和人民币差不多一比一)。
胜利的排水量是哥德堡的三倍多一点,假设吨造价一样,造价也要超过10亿。但是船越大需要的橡树原木越大,木材单价也越高。而且现在这么大的橡木很少见(早就被被皇家海军用光了)。所以造价保守估计要15亿往上。
胜利号建造用时6年,放到现在也少不了多少。木帆船很多地方还是要靠人工。

②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帆船长什么样

跟海盗船一样,是三角帆船,公主殿下是我回答的,加分吧!~_~!图吗,提交不上去,你要做历史课前汇报吧?明天我带给你。

③ 16世纪到19世纪,风帆战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单桅帆船到三桅帆船,甲板炮移到船舱之内,前者提高抗风浪能力,后者提高了火力。

④ 最早风帆船是是谁制造的

迄今为止,有据可查的最早一艘风帆船是公元前3100年由埃及人制造的。有的历史学家根据众多的陶罐彩绘及岩雕画资料推断,埃及人发明风帆的年代应当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这就是说,早在8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驾驶着他们独特的方帆船进出尼罗河、远航红海南部了。而通往蓬特国的探险航行,则是埃及人航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探险活动之一。

蓬特国位于埃及南面“海的两边”,埃及人称之为南方的“诸神之国”。这个国家对埃及人具有神秘的魅力,他们不仅渴望从蓬特国取回乳香、金属及其他物品,甚至深信自己的祖先即来自蓬特。据学者考证,蓬特国位于现今非洲之角红海沿岸的某个地方,确切位置不得而知。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埃及人对蓬特的航海探险及贸易活动便开始了。但最早留下记录的是公元前2500年,斯尼弗鲁王派出的船队到达蓬特,除了带回乳香、没药、琥珀、金和黑檀木外,还带回了侏儒,将其安排在宗教仪式上或宫廷宴会时跳舞。可是在公元前2007年赫努船队探险之后,埃及与蓬特的贸易联系便中断了几百年,乃至后来的埃及人不得不重新进行航海探险,以寻找古代的富庶之地——蓬特。

⑤ 帆船有怎样的发展过程

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得人们总有越过江河、湖泊甚至大海去探索新天地的愿望。正是这些原因促使人类的祖先发明了木筏、独木舟等水上交通工具,并借助帆来利用丰富的风力资源。当然,仅仅靠风驱动是不够的,所以人们还发明了桨。至于帆和桨哪个先出现,现在人们无法确知。不过,从一些古迹上看,桨的出现似乎早些。如果把帆、桨装在独木舟上,就成了最原始的帆船。因为早期的桨也起帆的作用。但这种原始的帆船是很难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的。对于那些靠海生活的人们来说,就需要造出更大、更结实的帆船。而且船上帆、桨、舵都要具备,使用起来要安全有效。对于那些进行海上贸易的人们来说,对帆船的要求就更高了。

通常人们认为地中海是航海业发展的摇篮。早在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这是一个以航海闻名的民族)就从地中海航行到爱琴海,从此以后,他们的庞大的商船队又发现了直布罗陀海峡,并航行到了英国。但是,随着考古的发现增多,人们又发现了更早的船只,因而也更新了人们的一些观点。

印度是一个海岸线很长的文明古国,所以印度考古学家在孟买洛塔附近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港口并不令人吃惊。人们在那儿发现了码头、货栈和218米长、37米宽的船坞。由这些发现,人们可以想象当时印度洋上繁忙发达的帆船运输,并可想象当时庞大的造船工业。所以严格地说,印度洋才是真正的航海摇篮。

早期的帆船,除了用于进行贸易活动,也用作战舰。说是战舰,实际上在早先并没装上火炮,只是用来运送兵马、粮草。

我们不难发现,最初航海业发达的都是一些靠海生活的民族。为了生存,他们将帆船越造越好,以至有了发达的航海业。

航海业兴起的前提是有能经得起风浪的帆船。早期人们对帆船的速度要求并不高,重要的是船要经得起风浪。而这样的帆船一旦产生,人们便可以越过大海去进行贸易、战争或探险。罗马人在他们杰出的统帅朱利叶斯·凯撒和安东尼带领下征服克利奥帕特拉女王的埃及时,其庞大的舰队就是满载兵马粮草的大型帆船队。这种帆船叫加利船,它的动力装置是一块巨大的方形布帆和由100多个奴隶来划的分几层在两侧排列的桨。实际上,古罗马人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就造出了杰出的加利船特里雷米号。它长42米,有巨大的方形帆,其桨分3层排列在船的两侧,要100多个奴隶来划。

相比之下,北欧的海盗们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面临的是北海及北大西洋的惊涛骇浪。险恶的环境对他们的船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为适应风向变化,他们将帆变成了活动的。顺风时,把帆横过来作为横帆。当无法顺风航行时,便通过调整帆及船的行进方向使船获得前进的动力。如果进行合适的调整,即使逆着风,船也能前进了。调整后与船行方向平行的帆通常称为纵帆。如果将这两种帆结合起来使用,那么只要有风,船就可以很方便地向任何方向航行了。这些海盗船造得又细又长,除了巨大的方帆,还用40~50名水手划桨,所以这些船跑得特别快,而且可以躲到某些大船进不去的狭窄的水道。这正好是海盗们所需要的。

我国古代的航海业也比较发达。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已能造出长20多米、宽5.6~8.4米、载重30吨以上的船。

1974年,在泉州发掘出来的宋代的一艘海船,长达34.5米,宽4.4米,深3.27米,排水量达374.4吨,可载重200吨。

郑和是我国着名的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派遣他率船队出使西洋。他率领的船队有300多艘船,其中有“宝船”60多艘。所谓宝船,就是大些的船。最大的长44丈(137米)、宽18丈(56米),分4层,约1500吨,可乘400~1000人,为当时世界之最。船队除了17000多人,还满载金银、丝绸、瓷器。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从江苏太仓浏河启程,于1407年回国。以后又六下西洋,总共历时28年(1405~1433年),足迹遍布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和非洲等地的35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东非的马达加斯加和索马里。

但是,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恐怕还不能与哥伦布的3艘帆船发现美洲大陆比。

信奉地圆学说的哥伦布决定与发现好望角的葡萄牙人迪亚士航行方向相反而向西航行,去寻找印度和中国。他请求西班牙国王“赞助”,得到国王的恩准后,遂于1492年率领3艘全部用帆船装备起来的帆船队开始向西航行。船队的旗船圣·玛丽亚号是长约24米、宽约8米、吃水约2米、重约80吨的木船(这比郑和的船小多了),有3根柱桅杆,前两根挂方横帆,后一根挂三角形纵帆,船头还斜挂一面小型纵帆。哥伦布就率领着这个由小型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用了69天横渡大西洋(平均时速约4海里,即7.4千米),到达了今天的巴哈马群岛。哥伦布误以为已经到了印度,于是那里的土着人便糊里糊涂地成了印第安人。

直到1499年,意大利人亚美利哥·维斯普济才证实:哥伦布并没有到印度,他到的是一块“新大陆”。欧洲人于是把这块新大陆称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

自新航线开辟后,从16世纪到19世纪,蔚蓝色的大海上白帆点点,到处航行着美丽的三桅帆船。

帆船的制造技术越来越高,到19世纪初达到了顶峰。帆船造得越来越大,有的帆船的桅杆竟高达50米,仅中间主桅上的布帆就两吨多重。帆船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快速型的时速达到了15海里,最快的时速超过了20海里。

为帆船时代结束划上句号的应当是德国人在1902年造出的名为“普鲁士”号的巨大怪物。它长133.5米,宽16.4米,5根桅杆上各挂6面帆,重达1150吨,最大时速19海里,但是,这艘船实际上是为博物馆造的,因为这时候,用螺旋桨推动的船都已经出现几十年了。

⑥ 鸦片战争时,英军用的是木帆船,英军是怎么来到中国的

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海军居当时世界之最,其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制风帆动力,但性能却远在清军水师之上,具有以下优点:①使用坚实木料制作,船体结实;②船体下部为双层,抗沉性好,还用金属材料包裹,能防蛀防朽防火;③船上有两桅或三桅,悬挂十余面帆,能利用各种风向航行;④安炮多,从10门到120门不等。
另外,先后投入战争有7~10艘的蒸气动力铁壳轮船,吨位都不大,但它们航速快、机动性强,大大加强了英国海军的实力。

解释说明:
1.英军主要是从印度殖民地出发,实际距离并不是太远;
2.17世纪以后,西方航海家已经完全开辟了环球贸易航线,可以利用季风和洋流迅速航行,开展世界贸易;如印度到中国的航线在宋代就已经十分成熟,被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英军将领从本土出发,如顺风顺水,仅用67天就能到达中国;
3.自15世纪以来,西方航海家已对帆船帆具和索具进行了成功的改良,使木帆船的可在逆风和微风下航行,同时大大减少操作水手的所需人数,从而创造了“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初,英军使用的远洋战舰所采用的木帆船技术已经是登峰造极,能够在世界各大洋上驰骋自如;
4.前面也提到了,英国的木帆船坚固耐用,抗沉性好,因此,在战争中遭遇了一次大风暴,虽沉没了一些船,但主力舰艇并未损失,仅仅稍事休整,就继续开展进攻。
注:由于是在沿海作战,而沿海地区由于海洋和陆地间存在热属性差异,存在持续“海陆风”,因此你说的无风情况鸦片战争中很少出现;另外,由于中国战舰全是木船,要无风,大家都动不了,因此,不存在你所说的“玩完”问题

⑦ (福船)古代造一艘船要多久

刚看明末的《使琉球记》,从朝廷下令到船造好,用了3个月。人工和资金这个没关注记不住。你可以自己翻翻

⑧ 造长150米宽25米高15米的一艘船需要多少天

世界大战的困境激发了英国人的想象力,他们完成了“冰航母”(Iceberg-Ship)的图纸,制作了模型,并把这个怪物命名为“哈巴库克”(Habbakuk)号。1943年5月,这些专家小组在加拿大落基山脉下的帕特里夏湖(Patricia Lake)开始建造冰制试验品,又被称为Boathouse。一个月后,一艘长20米,外面贴着木板,内舱壁涂有沥青、船体上凿着管道状通风孔的模型问世了。神奇的是,这艘“冰航母”,竟然安然地度过了火热的夏天而没有融化。战争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战争时为了获得每一点优势和新科技,各个国家对于创新的态度那肯定是相当开明(为了攀科技)。其中的一些项目失败了,一些成功了,更多的则是默默地路过,无人知晓。比如由英国发明家Pyke发明的材料——Pykrete,这种由14%锯末+86%冰的复合材料,曾被英军计划用于制造一艘巨型航母,“HMS先知级”。这艘长达两千英尺宽300高200英尺重两百万吨的巨物,可以运载200架战斗机或100架轰炸机,以及3700名船员。尼米兹航母比起它来差不多小一半呐。至于为什么要用Pykrete而不是钢铁来造船呢?一是因为Pykrete造价便宜,二是性能较为优秀,三是航母漂在水上可以就地取材对船体进行修复,非常方便。可惜的是最终他们也只造了一艘60英尺长的原型船进行评估研究,完全体没能有降临世间的幸运。至于这种用冰造的材料靠不靠谱?化得快不快?《流言终结者》曾经对它进行过测试: 1943年初,德国邓尼茨麾下的潜艇“狼群”日趋猖狂,四处出击。为此,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海军决定加速建造一批反潜航母,可是由于战事不断,造舰材料非常匮乏。怎么办?不久,他们得知在水中掺一定比例的木屑而结成的冰很坚硬,有的造船学家正在试图以此造船。美、英、加三国立即成立了一个造船专家联合试验小组,进行一项秘密的试验。他们在加拿大的帕特里夏湖,用掺进一定比例木屑的冰制成了一艘重达1000吨的航母模型。为了驱散热量,航母模型安装了大量的散热装置。同时还在舰上装设了多架制冰机,用以填补、修复舰身出现的洞孔或裂缝。经过试验,这艘冰造航母模型基本符合设计要求,能承受较大风浪冲击,小型炮弹对它也奈何不得。 于是,三国联合出资几千万美元,动工建造了一艘长约600米,宽约90米,重100万吨,可载大量飞机的超巨型航母。然面,意外的情况出现了。由于专家们对大型动力装置的散热量估计不足,发动机一启动,周围的冰层即迅速大量融化。顷刻间,“冰航母”瓦解了。 冰造航母 要造一艘航空母舰得要多少钱呀!即使有钱,也没有几个国家有这种制造技术呀!不过要是能用冰制造一艘航母,这个梦想就不难实现了。我可不是发烧说胡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就完成了“冰航母”的图纸,而且制作了模型,还把这艘冰造的航母命名为“哈巴库克”号。 突发奇想 英国是一个主要靠海上补给的国家,可是二战期间英国的运输船队却屡屡遭到德国潜艇的攻击。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的时间盟军就有上百艘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英国的海上补给线几乎被完全封锁。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的指挥舰也曾经两次被德国人击沉,他本人也差点命归西天。眼看伦敦的生活用品只能够维持一个月了,丘吉尔首相急得不知所措。 唯一的办法就是建造更多的舰船,但战争期间钢材异常短缺,根本没有足够的钢材建造很多的反潜驱逐舰与航空母舰。德国的潜艇就像隐藏在水下的“狼群”,盟军对德国潜艇头疼不已。就在此时,英国记者兼情报人员的杰弗里·派克提出了用冰块建造航母对付德国潜艇的设想。派克向蒙巴顿将军提出将北极海域的巨冰拖至大西洋改造成人工冰岛。不过,这一设想似乎不太符合实际,因为冰山的绝大部分位于水下,而北极地区的冰块又太脆弱,根本不可能抗击大西洋高达数米的大浪。 1943年初,美国科学家赫尔曼·马克和沃尔特·霍恩施泰因发现,将棉花和纤维加入淡水研制而成的冰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很高的强度。这一重大发现,使蒙巴顿的用冰制造军舰的念头又重新强烈地燃烧起来。蒙巴顿立即向首相丘吉尔推荐,并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研制。 1943年5月,研究人员在加拿大落基山脉下的帕特里夏湖开始建造冰制试验舰。一个月后,一艘长20米,外面贴着木板,内舱壁涂有沥青、船体上凿着管道状通风孔的模型问世了。神奇的是,这艘“冰航母”,竟然安然地度过了火热的夏天而没有融化。 子弹打不破 用冰建造航母,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军方高层有很多并不赞同这一方案。蒙巴顿将军为了使“冰航母”计划获得通过,他决定亲自动手示范。1943年8月15日,在英美总参谋部魁北克战略会议上,蒙巴顿将军拔出手枪,对准墙边的两个冰块就是两枪。第一块冰被击得粉碎。另一块冰不仅毫无损伤,弹回的子弹还差点擦伤参加会议的美国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的大腿。在场的人都被惊得目瞪口呆。 蒙巴顿将军用这种表演,来证明两块冰不同的硬度。第一块冰是用水冻结的,结果被子弹击碎。而第二块色泽混浊的冰块内则掺入了一定比例的木屑,其刚度、强度比普通冰块大得多。如果用这种特制的冰建造航空母舰,将极大的提高军舰的防御力。 蒙巴顿将军认为:利用这种经济、快速的特制冰制造航空母舰就等于掌握了取得战争胜利的武器。他还认为,一艘巨大的“冰航母”既可作为浮动岛屿停放大批飞机,又可作为反攻纳粹德国控制的欧洲大陆的跳板。 英国军方对“冰航母”的性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抗击30米高的海浪撞击;航母上的冰跑道应适合重型轰炸机起飞;航母在受到鱼雷攻击后只须用冰水填上即可完成损管作业;整艘军舰要有制冷系统保护冰层不融化等。专家和工程师们,在战争形势压力下,日夜奋战,三个月就拿出了设计蓝图:航母长600米,舰体厚12米,总重量约200万吨,有26个螺旋桨推进器,并将其命名为“哈巴库克”号。 中途搁浅 蒙巴顿将军的鼎力推荐,再加上他那颗子弹的试验,让绝大多数美英高级将领都相信了这一设想,并对“冰航母”充满了信心。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蒙巴顿将军的游说下,也批准出资建造“冰航母”。但不久之后,罗斯福发现虽然“冰航母”的单项设计都可行,但组成整体后却弊端层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舰上大型动力装置的散热量估计不足。事实上,只要发动机—启动,周围的冰就会开始大量融化。 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的限制,许多技术难题一时无法解决,“冰航母”计划只好暂停搁浅。随着1943年10月,蒙巴顿将军就任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冰航母”计划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但这一奇思妙想,在舰船史上确属空前绝后,至今冰制航空母舰“哈巴库克”的蓝图还保存在英国皇家海军的档案馆中,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今天被称为是“钢铁巨人”的航母,曾经被人人设想用“冰”作为原料来建造。 如果真要用冰制成了航母, 提出“冰”航母计划的蒙巴顿将军 那飞机起落时的防滑措施一定得过关呀!!!

⑨ 帆船的发展史

发展历史 公元13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开始建造一种名叫“caravel”轻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渔船(fishingvessels),由于性能良好,不久就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迪亚斯(BartholomeuDias)1488年发现好望角(CapeofGoodHope),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92年发现新大陆,达·伽马(VascodaGama)1498年穿过印度洋到达亚洲,麦哲伦(FerdinandMagellan)1519-1522年间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用的都是这种船。不应该忘记的是,欧洲人能够造出这样的船,与他们学了许多源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长技”有关。 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第一件“长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triangularsail)。欧洲人原来使用的一直都是“横帆”(squaresail),即横向安置的方形帆。一千多年以后(公元6世纪),由于受到印度洋、红海和波斯湾地区阿拉伯人“独桅三角帆船”(dhows)的影响,地中海地区的水手逐渐改用这种比较容易操纵的三角帆来代替横帆。到公元9世纪,这一地区已经几乎见不到横帆的身影。附带说说,尽管这种帆的发明权理应属于阿拉伯人,但在欧洲它却被叫做“Latinsail”(拉丁帆)或者“lateensail”(大三角帆)。 欧洲人学去的第二件“长技”是“纵帆”(fore and aftsail),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使用这种帆了,但直到13世纪才被欧洲人学去。此前他们从阿拉伯水手那里学去的三角帆虽然比较容易操纵,但仍然是横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顺风,在刮定向季节风(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风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欧洲海域就不大适用。纵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驶八面风”,只有“当头风”不可行驶。不过到16世纪,由于想出了“调戗使斗风”的办法,逆风也能行船了。所谓“调戗”,指的是调整船头方向,把当头逆风转变成侧斜风,这样它就也能推动船只呈之字形前进。 利用纵帆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能灵活调整船头方向。在中国,那是通过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der,全称sternrudder,尾舵)来实现的。现在成语词典收有“见风使舵”(或作“看风使舵”),那是一条来自“俗语”(vulgartongue)而非来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语,讲的正是按照风向操纵舵来调整航向。它本无贬义,不幸的是现在往往被用指不讲原则,随风倒的圆滑、世故做法。古时舵字也作柂、柁、杕,东汉刘熙《释名》解释“船”字说:“其尾曰柂。”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说:“舵,正船木也。”,又说:“杕,船尾小梢也。”这些文字记载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舵,而考古发掘得到的用舵证据就更早了,广东、湖北等地的西汉墓都出土过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传到欧洲却相当晚,大约是公元12世纪的事。此前欧洲人一直用侧桨来控制方向,那远不如使用舵。舵可以说是欧洲人学去的第三件“长技”。 帆船学会使用三角帆、纵帆和舵以后,水手就能更加放手地利用风力了,这就导致桅与帆数目的增加,尤其是风帆数目的增加,因为使用多个比较小的帆,比使用单个大帆操作起来容易。“caravel”正是一种轻型多桅帆船,它通常有三根桅杆,前桅(fore鄄mast)和主桅(main)挂横帆,后桅(mizzen)挂三角纵帆。有的还立了第四根桅杆,也挂三角帆。还有一些船从船头向前伸出一根斜桅(bowsprit),上面挂一张小帆,并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顶帆(top鄄sails)。这样就既能充分利用风力,有速度,又比较灵活,便于操纵,可以在各种风向条件下行驶。应该注意,吹在风帆上部的风,除产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还产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较小的时候有利于船只航行,但如果升力过大,就有可能使船只倾覆。使用三角帆和顶帆,可以减小升力,有助于船只稳定航行。 欧洲人开始建造比较大的船,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在那里掠夺大量财富之后。大约从16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组织了庞大的船队,每年两次往返于大西洋东西海岸之间,从美洲殖民地运回掠夺的财宝。根据官方统计,在1600年以前的大约一个半世纪里,上了税运回西班牙的白银超过18,600吨,黄金200吨;走私的数额有多少,就不大好估计了。除此以外,还有不少船只在中途或因风暴、或因海盗袭击而沉没,随之葬身海底的金银当也不在少数。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世界各国寻宝人与打捞公司搜寻的重要目标。后来,随着新大陆甘蔗、棉花、烟草种植园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货物运输量大增,大西洋上的船队运输就更繁忙了,这里面当然还不应该忘记与之相关的黑奴贩运。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从15世纪开始有这项罪恶贸易到19世纪欧美各国正式宣布废除,在西非海岸被装上贩奴船的黑人总数达1200万,途中死亡了大约六分之一,登上新大陆的约有1000万,由此不难看出其运输量是相当大的。 为了保护运输船队免受海盗及其他国家船只的袭扰,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种名叫“galleon”的战船,它实际上是在“caravel”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多桅帆船。从1650年起,大西洋进入一个海战频繁的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欧洲殖民国家以及“占岛为王”的海盗(最着名的也许就是“加勒比海盗”),把大西洋变成了一个大战场。这就大大刺激了战船的发展,起初最大的战船吃水量约为1500吨,但到1750年,2000吨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过2500吨的。船壳通常选用坚实的橡木板(oakplanks)制造,而且是双层,总厚度可以达到46厘米,这就使造船成为一件非常耗费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HoratioNelson,1758 1805)所乘旗舰“(皇家海军)胜利号”(HMSVictory),所耗费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树才能得到。后来同样的技术也用于建造民用船,例如英国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号”(Mayflower),就属于这种类型。在以蒸汽机为动力、螺旋桨为推进器的轮船出现以前,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欧洲商船和战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学会用帆(三角帆、纵帆)和舵都属于集体行为,很难确定是在什么时候、具体是谁从东方学到的,只有第四件“长技”(水密隔舱,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确定具体的引进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为英国皇家海军造船的萨缪尔·边沁(SamuelBentham,1757-1831)。使用水密隔舱不但大大增加了船体强度,更重要的是不至一处破损就水漫全船,难以封堵。有了水密隔舱,欧洲船舶可以说已经达到帆船时代的最高水平。 帆船欧洲人从我们这里学去第五件“长技”,时间就更晚了,已经到鸦片战争之后。原来,在船型设计上虽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利用了仿生学(bionics)原理,把船体设计成流线型,但模仿的对象不同;欧洲人模仿的是鱼,而中国人模仿的是水鸟。这样他们船体的最宽处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国船体的最宽处却在中部靠后。后来的流体力学研究证明,中国人的做法更科学,因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鱼那样在水里游,而是像水鸟(例如鸭和鹅)那样在水与空气两种介质之间划行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国的船那样,把最宽处放在中部靠后的位置了。 在中国古代造船技术里,欧洲人没有学去的大概只有橹(scull)。中国早在西汉(约公元前1世纪)就开始用橹了,划桨需要把桨提出水面,既做虚功又浪费时间,而橹是连续划水的,用的是鱼摇动尾巴前进的原理,所以有“一橹三桨”之说。欧洲人很晚才开始考虑以中国的橹来代替他们的桨,但由于不久后发明了推进效能更好的轮桨(paddlewheel),就没再考虑用橹的事。不过要指出,轮桨的真正发明者也是中国人,时间比富尔顿早了一千多年。《旧唐书·李皋传》载:“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可见唐代(公元8世纪)已经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轮桨来代替用手划动的桨。轮船在中国古代叫“车船”,根据现有记载,宋代岳飞与杨幺的水战(12世纪),便是一次车船大战。 总之,除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之外,我们对造船与航海技术还有许多重要贡献。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五项技术里,四项都源于中国,而这些技术对他们帆船时代的造船与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经是“后帆船时代”,除体育运动外,已经基本上见不到帆船的身影,但舵、水密隔舱、船体形状这三项技术仍在继续应用,而且毫无疑问还将一直应用下去。

阅读全文

与英国造一艘风帆船要多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300万越南盾可换人民币多少 浏览:632
伊朗疫情为什么传播的这么快 浏览:708
滚越南语怎么写 浏览:260
意大利为什么有奢侈品牌标志 浏览:668
从美国飞到越南多少钱 浏览:790
中国怎么天天发新股 浏览:45
在意大利的中国公司有哪些 浏览:829
孟晚舟回家中国做出了多少努力 浏览:536
越南45万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617
英国人一生买电子产品多少钱 浏览:697
印度疫情7月29号数字是多少 浏览:994
越南哪些地区贫穷 浏览:768
印尼盾1000换人民币多少钱 浏览:637
印度洗头膏哪个牌子好 浏览:655
印尼香奈儿香水多少钱一瓶 浏览:112
英格兰为什么不用英国名字 浏览:195
德国为什么不攻英国 浏览:452
中国劳动力为什么廉价 浏览:364
英格兰为什么会输意大利 浏览:981
三亚和越南哪个地方好玩 浏览: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