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的战场.战况.哪些国家打的
同盟国
(领袖)
波兰:1939年9月1日
英国:1939年9月3日
澳大利亚:1939年9月3日
新西兰:1939年9月3日
法国:1939年9月3日
尼泊尔:1939年9月4日
纽芬兰:1939年9月4日
汤加:1939年9月4日
南非: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1939年9月10日
丹麦:1940年4月9日
挪威:1940年4月9日
比利时:1940年5月10日
卢森堡:1940年5月10日
荷兰:1940年5月10日
自由法国:1940年6月18日
希腊:1940年10月28日
南斯拉夫:1941年4月6日
苏联:1941年6月22日
图瓦: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10月11日
巴拿马:1941年12月7日
菲律宾:1941年12月7日
哥斯达黎加:1941年12月8日
多米尼加共和国:1941年12月8日
萨尔瓦多:1941年12月8日
海地:1941年12月8日
洪都拉斯: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1941年12月8日
美国:1941年12月8日
中国:1941年12月9日
危地马拉:1941年12月9日
古巴:1941年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1941年12月16日
墨西哥:1942年5月22日
巴西:1942年8月22日
埃塞俄比亚:1942年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1月17日
玻利维亚:1943年4月7日
伊朗: 1943年9月9日
意大利:1943年10月13日(脱离轴心国)
哥伦比亚:1943年11月26日
利比里亚:1944年1月27日
罗马尼亚:1944年8月25日(脱离轴心国)
芬兰:1944年9月4日
保加利亚:1944年9月8日(脱离轴心国)
圣马利诺:1944年9月21日
阿尔巴尼亚:1944年10月26日
匈牙利:1945年1月20日(脱离轴心国)
巴哈瓦尔布尔:1945年2月2日
厄瓜多爾尔尔:1945年2月2日
巴拉圭:1945年2月7日
秘鲁:1945年2月12日
乌拉圭:1945年2月15日
委内瑞拉:1945年2月15日
土耳其:1945年2月23日
黎巴嫩:1945年2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8月9日
轴心国
(领袖)
大德意志帝国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大日本帝国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意大利王国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罗马尼亚王国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傀儡政权)
保加利亚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克罗地亚 1941年6月15日加入 (傀儡政权)
轴心国建立的傀儡政权
满洲国(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汪精卫政权(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斯洛伐克共和国(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克罗地亚独立国(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缅甸巴莫政权
菲律宾劳雷尔政权
塞尔维亚救国政府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轴心国的合作国
芬兰(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西班牙 (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泰国(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
维琪法国
塞尔维亚游击队
抵抗运动
奥地利 · 波罗的海国家 · 捷克地区 · 丹麦 · 爱沙尼亚 · 埃塞俄比亚 · 法国 · 德国 · 希腊 · 意大利 · 犹太人 · 韩国 · 拉脱维亚 · 荷兰 · 挪威 · 菲律宾 · 波兰 · 泰国 · 苏联 · 斯洛伐克 · 乌克兰西部 · 越南 · 南斯拉夫
序幕
非洲 · 亚洲 · 欧洲
1937年
东亚:七七事变(亚战爆发) · 淞沪会战 · 太原会战
1938年
东亚:徐州会战 · 武汉会战 · 广州战役
1939年
东欧:入侵波兰(欧战爆发) · 冬季战争
西欧:假战 · 大西洋海战
东亚:南昌会战 · 随枣会战 · 第一次长沙战役 · 桂南会战
1940年
东欧: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 比萨拉比亚及布科维纳北部
西欧:丹麦挪威战役 · 荷兰战役 · 比利时战役 · 法国战役 · 不列颠空战 · 伦敦大轰炸
地中海与非洲:利比亚及埃及 · 入侵希腊 · 罗盘行动 · 英属索马里兰
东亚:枣宜会战
太平洋:入侵法属印度支那
1941年
东欧:入侵苏联 (巴巴罗萨作战) · 继续战争 · 基辅战役 · 列宁格勒围城战 · 莫斯科战役 ·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地中海与非洲:入侵南斯拉夫之战 · 南斯拉夫战线 · 希腊战役 · 克里特岛战役 · 中东战场 · 东非战场
东亚:豫南会战 · 上高会战 · 晋南会战 · 第二次长沙战役 · 第三次长沙战役
太平洋:珍珠港事件 · 香港战役 · 菲律宾战役 · 马来亚战役 · 婆罗洲战役
1942年
东欧:蓝色行动 · 斯大林格勒战役
地中海与非洲:加查拉战役 ·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 火炬行动
东亚:浙赣战役 · 日本占领缅甸
太平洋:珊瑚海海战 · 中途岛海战 ·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1943年
东欧:库尔斯克会战 · 斯摩棱斯克战役 · 下第聂伯河攻势 ·
地中海与非洲:非洲战场的结束 · 入侵西西里 · 入侵意大利 ·
东亚:鄂西会战 · 常德会战
太平洋:所罗门群岛 · 吉尔伯特及马绍尔群岛 ·
1944年
东欧:纳尔瓦 · 契尔卡塞 · 华沙起义 · 雅西-奇西瑙攻势 · 贝尔格莱德攻势 · 巴格拉基昂行动 ·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 · 拉普兰战役 · 布达佩斯攻势
西欧:十字弓行动 · 直射行动 · 诺曼底战役 · 龙骑兵行动 · 解放巴黎 · 市场花园行动 · 突出部之役
地中海与非洲:卡西诺及安济奥 · 哥德防线
东亚:一号作战 · 缅甸战役
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 · 莱特湾海战
1945年
东欧:维斯瓦河-奥德河攻势 · 布达佩斯围城战 · 柏林战役 · 布拉格攻势 · 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西欧:北风行动 · 芮斯华森林之战 · 中欧会战
地中海:意大利最后的攻势
东亚:豫西鄂北会战 · 湘西会战 · 桂柳战役 · 八月风暴行动
太平洋:硫磺岛战役 · 冲绳岛战役 · 菲律宾解放 · 婆罗洲战役 · 广岛及长崎原子弹轰炸 · 日本投降(亚战结束)
Ⅱ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战场就是太平洋战场
不是。
“第二战场”指的是诺曼底登陆后开辟的欧洲西线战场。“开辟第二战场”是西线隔海对峙,东线成为唯一战场的情况下,苏联对英美提出的要求。
德国在征服法国后原计划武力压迫英国媾和,遭强硬的丘吉尔政府拒绝,又因海军力量薄弱无力执行“海狮计划”登陆英国,西线进入对峙状态。德国转而攻击苏联谋取急需的石油。苏联独自承受了德国军事压力,一再催促英美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出于利益考虑不断拖延,直到1944年东线苏联胜利形势明朗化,才登陆诺曼底,兑现了德黑兰会议上对斯大林的承诺。
Ⅲ 二战时期的东线战场主要是在什么地方
东线战场就是苏德战争。苏联位于德国东部,叫东线战场,英国位于德国西部,叫西线战场。
中国的抗日战争叫东方主战场;美日的太平洋战争叫亚太战争;东南亚的战争叫次大陆战争。
Ⅳ 在二战时期的东线战场与西线战场,两者究竟有何区别
因为针对的人不同,所以划分成为东西战场。准确的来说,东西战场是靠德国来划分的,因为两边都和它有关。
虽然东西线战场只有一字之差,但是都是非常惨烈的。别的不说,就说德国命运转折的战争。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顽强反扑,把自己的城市都当成了战场,无数的人民被迫流离失所。而诺曼底登陆战中,美军作为登陆的一方,每当有一波步兵登上海滩,面临他们的就是轰炸。
Ⅳ 请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一战场是什么
第一战场就是苏德战场
1940年,法国投降后,英国就失去了在欧洲的落脚点,只能和德国隔海相对
1942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东线战场成了主战场
80%的德国军力都在这个战场,所以苏联一直要求盟国开辟第二战场,在欧洲大陆登陆
直到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第二战场才开辟
Ⅵ 二战时期的东西线战场有何区别
二战时期的东西线战场是以德国来分界的,一般东线战场与西线战场都统称为德国的东西线战场。通俗易懂的来说,东线战场就是柏林以东,主要是对抗苏联,而西线则是指主要对抗英美等盟军。
一、东线战场
在二战欧洲战场后期,德军东西线兵力差别悬殊太大。例如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德军在东西线的兵力为9:1,阿登反击战之前为6:4,再之后又急剧下降为8:2。
Ⅶ 第一次世界大战哪个国家在欧洲战场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西线战场:英国、法国:德国(1917年后,美国加入西线战场)
东线战场:沙俄:德国、奥匈帝国
南线战场: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塞尔维亚
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哪些国家参战
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经济和政治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达到很高程度。各国金融寡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实际上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各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世界领土被瓜分殆尽。但帝国主义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去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德、美、日不满意这种状况,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间连续发生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为了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企图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解决国内危机。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1873年,德、奥、俄三国建立三皇同盟。俄土战争后,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柏林会议,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国与奥匈正式订立军事盟约。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后,俄、德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加剧,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日益尖锐。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1902年英国同日本签订盟约,企图利用日本对付法、俄两国,以保护自己的远东利益。1904年英、法签订协定,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英法协约关系建立。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见三国协约)。从此,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各国加紧扩军备战步伐。1893~1913年,德国陆军和海军舰艇数量增加1倍多。奥匈帝国追随德国也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英国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设海军。1906年,英国第一艘1.8万吨级巨型装甲舰无畏号下水。英国也扩充陆军,建立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部队,准备开赴欧洲作战。英国军费开支总数达8600万英镑。1913年法国常备军扩充到80万人,1914年军费开支增加到15亿法郎,占法国全部国家预算的38%。1913年,沙皇俄国现役军人达130万人,同时加速修建通往德国的战略铁路和海军建设。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得战争危险日益增加。
局部战争 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并引起局部战争。1905和1911年,德、法两国为争夺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要地,引起两次摩洛哥危机。1908~1909年,俄、奥、德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战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反对。1911~1912年,发生了意土战争。1912年,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等4个王国结成同盟,发动共同反对土耳其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发生内讧,又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俄、奥、德、英等列强利用巴尔干各国的民族矛盾,相互展开激列的斗争。英、法、德各自为争夺在土耳其的政治、经济优势,居间渔利。
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G.普林西普刺杀。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密约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同时,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法国拒绝接受这一最后通牒。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在此前一日,即8月2日德军已进入卢森堡。3日夜间,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曾对比利时中立承担保证义务,于4日对德宣战。5日,奥匈对俄国宣战。随后,英、法先后对奥匈宣战。塞尔维亚和黑山(门的内哥罗)对德、对奥匈宣战。
战争进程 大战爆发后,奥匈军队向塞尔维亚进攻,德军迅速绕道比利时向法国进攻。主要战场在欧洲,欧洲有西线战场、东线战场以及巴尔干战场、意大利战场。欧洲西线的法国战场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英、德、俄、法、日还进行了多次海战,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空军在大战中第一次用于实战。整个战争大体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 ①西线战场。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H.J.L.von毛奇(或称小毛奇)于8月4日命令德军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从北部突入法国,企图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以达到用速决战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边境之战中,德国与英法双方投入350万大军搏斗。英法军一度被迫南撤,德军侵入法国。9月5~9日,在马恩河战役中,法军反击,迫使德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E.von法金汉担任。马恩河战役后,11月中旬,双方进入相持状态,开始进行阵地战。
②巴尔干战场和东线战场。7月28日奥匈帝国军队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塞尔维亚奋起抵抗,迫使奥匈军队全线退却,俘敌5万余众。奥匈军于9月再次对塞军发动进攻。塞军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带。12月中旬,塞军得到协约国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迅速收复贝尔格莱德并将奥匈军赶出国境。在东线,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罗马尼亚边境形成另一个主要战场。德国在东线仅有一个第八集团军放在东普鲁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备部队,共30万兵力。俄军最高统帅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为最高统帅)决定以其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1914年8月17日,俄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德军。德军任命P.von兴登 堡为第八集团军司令,加强东线兵力,于8月26日对俄军两翼展开攻击。经20多天的激战,俄军惨败,损失兵力25万人。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在波兰与奥匈帝国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俄军西南方面军同奥匈军发生激战,双方兵力超过100个师。经过卢布林�赫尔姆战役、加利奇�莱姆堡战役和哥罗多克战役,奥匈军损失40万兵力,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德军为了支援奥匈军,于9月下旬及11月对俄军发动进攻,双方均未突破对方防线。
③日本、土耳其参战和英、法、德在非洲的争夺。1914年8月6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并准备收回德国在山东胶州湾和青岛的租借地。日本帝国主义8月23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宣战,趁火打劫,进攻中国青岛,夺取德国在华权益。青岛遂沦于日本之手。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先后占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国拉拢下,宣布同英、法、俄断交,12日宣布“圣战”。俄、土军队立即展开作战,土军第九集团军被围歼,损失7万多人。战前德国在非洲占有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等地。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皆为协约国集团所占有。多哥和喀麦隆为英、法瓜分。德属西南非划为英国势力范围。德属东非大部分划归英国,小部分划给比利时。
第二阶段(1915~1916) ①东线战场。1915年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攻。交战8个多月,俄军丢失大片土地,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条直线的战线上。俄军伤亡、被俘达170多万人。这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一次败仗。
②西线战场。1915年德军在西线处于战略防御状态,部署着200万军队。法英联军共有300万人,以法军为主。1915年春,法英联军先后在香槟、阿杜瓦等地区对德军发动进攻,联军伤亡巨大,收效甚微 。4月下旬,德军反击法英联军,发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德军不择手段,在伊普尔以北英法军结合部放置6000个毒气罐,借助西北风向英军阵地施放大量氯气,英军1.5万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伊普尔战役后,双方都使用化学武器。因军队配备了防毒面具,杀伤力不大。9~11月,法英联军在法国将领F.福煦统一指挥下连续发动进攻,但仅向前推进2~4千米,损失巨大,被迫停止攻击,双方凭阵地对峙,再次处于僵持状态。
③意大利、保加利亚参战。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开辟了意奥战线。为了配合俄军在东线作战,1915年6月,意军集结39个师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兰提诺一带奥匈军发动进攻。意军多次进攻未获重大战果。到1915年底,意奥战线转入阵地对峙。1915年9月,保加利亚以取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领土为条件,分别与德、奥、土签订了军事条约,形成德、奥、土、保四国军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亚正式宣战,立即大举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仅以20万装备不良的军队抵抗德、奥、保三国60多万大军的夹击。10月下旬塞军被击溃,塞尔维亚全境被保军和德奥军占领。
④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⑤罗马尼亚、希腊参战。1916年8月27日,罗马尼亚经过长时间观望后向奥匈宣战。罗军统帅部以收复被匈牙利占据的特兰西瓦尼亚为主要目标,发动进攻。在德奥土保联军两线夹击下,罗军溃败,伤亡25万人。罗马尼亚大部分领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为同盟国占领。1917年6月底,希腊向同盟国宣战。
⑥海上战役和空军的出战。1914年8月28日,英国舰队进入北海同德国舰队进行海战。德国3艘巡洋舰被击沉,几艘驱逐舰受重创。随后,英国海军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英德两国舰队还在安的列斯群岛水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发生海战。1916年5月31日,英国舰艇150多艘在日德兰海面同德国公海舰队主力激战,英国损失大小舰只14艘,德国被击沉11艘。针对英国海军的封锁,1915和1917年德国两度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它的潜艇在北海和大西洋到处攻击协约国以及中立国的舰船,击沉英、美等国许多商船,给协约国造成一定威胁,但未能扭转海上被动局面。大战中,空军发展迅速并用于实战。1916年7~11月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德双方不断出动飞机空战,争夺制空权。大战结束时,德奥方面拥有3300架飞机,协约国方面拥有8000多架飞机。
第三阶段(1917) ①战场形势。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严重。军事实力大大削弱,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1917年初,协约国西线总兵力近400万人。德国在西线仅有250万兵力。德军为避免决战,撤退到兴登堡防线设防。1917年法军英军分别发动进攻,但未能扩大战果。西线战局仍陷入僵持状态。
1917年8月意军在伊松佐河向奥匈军发动几次进攻,均无进展。10月,德奥军在卡波雷托突破意军防线。意军全线溃退,被俘33.5万人,伤亡13万人。
②俄国退出战争。在东线战场,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定继续进行战争,7月初在西南战线对德、奥发动进攻。德奥联军反击,俄军全线溃退。9月,德军在里加湾对俄军西北防线发动强大攻势,占领里加。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决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于1918年3月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俄国完全退出战争。
③美国参战。1914年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物资,大发横财。1917年3月,美国政府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联盟反美,在国内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1917年随美国之后对德宣战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暹罗(泰国)、汉志(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等国家。到大战结束时,陆续派往前线的美国军队达200万人。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美国成了协约国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战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集团的军火和各种物资及直接贷款总额将近100亿美元。
④中国参战。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取得欧洲几个大国对其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后,也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大战结束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将兵力集中于西线。1918年3~7月,德军发动5次大规模进攻,均未取得重要的进展。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德军已再无力组织进攻。从7月下旬至8月底,协约国联军对德军连续发动进攻,德军退守兴登堡防线,处于被动局面。
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联军对德军发动总攻。德军无力抵抗,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9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德军统帅兴登堡和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承认已无力继续战争。德皇改组内阁,任命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为总理,向协约国提出停战谈判要求。与此同时,从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在协约国军队的攻击下先后投降。奥匈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要求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18年10月11日,波兰国会宣布波兰属地脱离奥匈帝国,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独立的共和国。11月2日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10月28日,维也纳爆发工人总罢工和士兵游行示威,迫使奥皇退位。11月12日成立奥地利共和国。德国已处于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 ,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9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
11月11日清晨,德国政府代表M.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根据协定,德国必须在15天内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出其军队。同时须从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出军队。还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25000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Ⅸ 二战东线有多恐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起者德国为首,联合日本和意大利为联盟再次挑起的一场世界性战役,战争范围之广,波及国家之多,持续时间之长,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让人闻之色变的恐怖战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分为东西两大战场,两大战场的划分是以德国为分界线的,一般的来讲,东线战场依然是和一战那样属于对抗苏联那边的,西线战场也和一战一样属于对抗英国为首的国家。
而这其中发生的几场战役更是能够让人们认识到东线战场有多可怕,比如明斯克战役,这场战役中德国用了二十天不到的时间将苏联军队西方面军大部全部歼灭,并且俘虏了50万名冠病,而在之后苏联发起反攻,同样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内大败德军,成功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大部的三十万名官兵全部歼灭。而同样发生在东线战场上的载入史册的基辅战役更是残酷,堪称的上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保卫战役,这场战斗中,苏联和德国共投入兵力达135万人,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是苏联第5、第21和第、37以及第26计团军大部,以及第40、第38集团军一部被全部歼灭,可谓是损失极其惨重,除此之外还有列宁格勒战役以及莫斯科保卫战等多项战役的残酷性都让人闻风丧胆,实在是残酷至极。
Ⅹ 为什么二战的东线战场要比西线打的激烈残酷
主要以德国柏林为分界线:
1.柏林以东 以对抗苏联为主 地域范围以苏联 波兰 罗马尼西亚 芬兰 捷克希腊等称之为东线战场
2.柏林以西 以对抗英美法为主 地域范围达法国 英国 卢森堡 荷兰 丹麦等称之为西线战场
3.还有一个为远东战场 就是日本VS东亚(包括中国)
说点个人见解:
西线法国很早就垮了,中前期主要是德英空战和海战,规模有限。
东线则是陆军集团军大战,德国为了一口吃下苏联,用了很大兵力,而苏联也不是一口能吃下的,就僵持了,所以东线比西线激烈。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