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世纪时,大英帝国为什么不灭了日本
那是英国国力还不行,没有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不发达,第二,那是还没有开辟新航路,他们还不知道日本在哪呢。
❷ 二战的时候英国打日本需要几年
英国不一定打日本。日本海军在印度洋让英国海军吃尽哭头,凭英国是不可能打过日本的。而且德国在与英国开战
❸ 如美国旁观 苏联要多久才能够灭掉日本
二战后期是苏联军事最为鼎盛的时期。 战争中后期军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甚至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并拥有着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军工生产系统,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虽然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苏联后期的军队也在欧洲最艰苦的战场上磨练出了钢铁般的意志。苏联发达的情报系统克格勃,也在二战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战术思想方面,苏联在二战中形成了装甲集团化冲击的思想(有点闪电战的味道),强大的钢铁洪流二战后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对分重视陆军火力的思路,甚至无限制的加强火力也是苏联的一种致命伤。当时苏联有一种说法,有一个角落没有攻击到,说明我们的火力还不够强。还需要不断增加。
日本的海陆空实力比较平均,均位居世界的前列。强大的航母舰队,先进的零式战机,优秀的军队素质,都展示了这个穷兵黩武的国家的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于美军的太平洋对抗中,如果不是情报系统的失败,也许,日本的败退还要滞后很长时间。43年以前,日本的海军实力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团(个人的认为,应该强于英国)。实际上日本的军工技术水平并不差,只是由于资源的限制以及面对的对手的弱小,日军的步兵武器、坦克等等与西方列强相比明显逊色不少。
所以在陆地作战苏联估计可以全面压制住日本 但最多推到海边就会和日本隔海相望,形成对峙,灭掉日本不现实也没意义,其实美国当年早就能灭了,就是因为预估损失太大才投了原子弹瞬间解决战争。硬啃的话登陆是个大问题,加上登陆后的拉锯战没个两年打不下来
❹ 当年日本攻占香港,英国那时侯有没有对日本宣战
有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日(当地时间为12月7日),日本向美国、英国宣战,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等20多个国家相继对日本宣战。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向日本宣战.而日本对香港发动进攻也是在12月8日,日本宣布对英国宣战,同日英国和美国也宣布对日宣战。
具体香港沦陷的情况如下:
香港要塞,是指香港本岛和九龙半岛以及两者之间的港湾水区,水陆相互结合而构成的防御体系。香港要塞北面的陆上防线,由城门水库以南的几条东西方向的碉堡式阵地组成。香港岛面对大海方向筑有坚固的炮台,配备大小口径的岸炮,而面对九龙半岛一侧构筑了各种防御工事。在九龙半岛还设有机场,可供军队使用。
1940年8月,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研究远东形势时,认为香港处境极其不利,比新加坡
难守得多,建议将该地的驻军撤出。英国最高当局认为撤出驻军必会威信扫地,进而否定了上述建议,强调必须尽力久守香港。该地的驻军原为4个营,1941年10月又派去两个加拿大营。在日军进攻前,岛上共有英国、印度和加拿大的地面部队约1.2万人,其海军部队只有1艘舰龄很老的驱逐舰、8艘炮艇和若干巡逻艇,由莫尔特比少将统一指挥。香港要塞物资储备比较充足,莫尔特比将军准备坚守半年以上。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就伺机攻占香港。1940年7月,日军大本营已将装备240毫米榴弹炮和240毫米加农炮的攻城重炮部队调到中国华南地区,为攻占香港要塞进行准备。日军用于进攻香港要塞的陆军部队为第23军,下辖第38师团、第51师团(刚从中国东北调到南方)的第66联队和第1炮兵部队等。为上述部队担任空中和海上支援的是第1飞行团(轻轰炸机34架、战斗机13架、侦察机9架)和第2遣华舰队(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5艘、鱼雷艇和炮艇多艘)。第23军所属部队于1941年秋已经进至深圳一带进行战前准备。随着开战日期的迫近,担任陆上进攻的第1梯队已悄悄进入出击的预备地域。大本营严令第1梯队:必须在马来登陆战打响之后开始行动,不得提前。
12月8日凌晨,大本营向第23军司令官发出:“花开”、“花开”的特急电报。这是通知日军已在马来半岛开始登陆的暗语。接此电报后,第23军司令官酒井隆中将于当日4时下达开始进攻的命令。炮兵首先猛烈轰击英军的前沿阵地,天刚放亮日机就轰炸九龙的启德机场,歼灭了守军的航空兵力,第2遣华舰队从海上封锁了香港地区。接着,地面部队发起进攻,未遭激烈抵抗就突破了深圳一线的防御,向九龙半岛上的“酒徒”防线进击。冲在最前面的第228联队先头中队,在侦察城门水库南面的英军主阵地(225高地)时,发现其防御部署存在明显漏洞,则当机立断,乘虚而入,一举夺下该阵地。第228联队的主力不失时机地扩大这一战果,其他联队积极策应,促使守军提早放弃了“酒徒”防线,开始向香港岛撤退。到13日军完全占领了九龙半岛。
酒井隆司令官原来的估计是,英军的防御必以固守陆上防线为主体,一旦突破“酒徒”防线,香港要塞定会土崩瓦解。在日军看来,英军固守这一孤立据点,在战略上已毫无意义。日军先后两次派出军使上岛劝降,均遭拒绝。日军自12月14日开始进行隔海炮击,极力摧毁岛上的防御工事,至17日作好了渡海准备。18日昼问,新见政一海军中将指挥的第2遣华舰队也在香港附近出现,佯装准备从该岛南岸登陆。18日21时,日军第38师第228联队从九龙,第230联队从大全湾、第229联队从官哈仔开始渡海,在香港岛东北部的北角玉宵箕湾一带登陆,然后控制了该岛东部。守军向岛上高地以西和以南撤退,构成西部的战线。守军据险进行顽强的抵抗,日军前进受阻。19至20日,战线犬牙交错,多处呈现混战状态。21日,日军在山间发现一个紧急供水库,并加以控制。香港市区立即断水,这是促使守军投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日本人从守军一战死军官的身上搜到防御部署图,由此掌握了岛上的整个防御部署和火力配系。日军以重炮将各防御重点一一摧毁,使守军的防线迅速瓦解。
1941年12月25日17时50分,守军指挥部挂起了白旗,香港共坚守了17天。
❺ 英国 日本的历史各有多长
有人知道。。。我给你讲讲吧。
首先说英国,公元前800年,英国出现最早的原住民记载,就是迁徙进入的凯尔特人。之后这里被罗马帝国占领。后来在829年,盎格鲁人爱格波特统一这里,因为是盎格鲁人,所以国名为“ENGLAND”(但是这个帝国后来在中世纪中又被征服过,这部分历史比较乱,不细说了)。所以英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应该在829年,至今大约1200年。
再说日本,按照他们自己的史书,他们说公元前3000年就有国家了,首任君主是太阳女神的孙子,活了三百多岁,这种说法不足信。古代的日本一直不是统一的,但是有记载最早的就是中国汉武帝时期(公元57年)曾经给一个小国一枚“汉倭奴国王”的金印(这个是日本国宝文物)。可以说这是最早日本由国家的记载,所以日本的历史大约有2000年。
呵呵,总算打完了,我是一个准备考历史学研究生的人,如果说的有错误,请包涵
❻ 在最短时间内灭亡日本
如果单纯的把日本岛消除,以现在的科技不是不可能。但那样做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火山爆发海啸生物链崩溃等等。。我想除非缺心眼,没人会这么做。如果你指的是日本人。。那么。抱歉,虽然我也很恨日本垃圾,但是真的做不到。现代文明交流频繁,你我所在的城市都有日本人,那就更别说其它国家了。所以说要把这一种族再几小时内灭掉,除非出现指针对他们的致命性病毒出现,但这也不可能啊。最后。。如果真有人能把他们搞掉。。那么我想美俄等国,也包括我们中国。第一反应就是占领日本本岛。。这里面我们和前苏联的国家更占优势。。估计英意法德等等等等分不到好处的国家顶多会跳出来说两句场面话,什么世界和平,人权啥的,其实在心里都是骂娘地。。其它也没什么。。有能力在这么短时间灭掉一个种族的对手。。谁敢惹啊。。
❼ 二战英国是哪一年与日本处于战争壮态的
应是在和德国宣战之后,事实上,真的宣战应该是到了日本偷袭的美国的珍珠港之后,那个时候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的开始进入战争状态,所以说,按照规则来讲的话,应该是从1941年开始以后才处于战争状态,这个应该就是和所讲的事实是不一样的,毕竟是有不宣而战。
❽ 二战的时候英国单挑日本需要多长时间打赢日本
你说的单挑是陆地接壤还是现实中各自的位置开始单挑?日本未必能够打赢英国。
❾ 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日本分别在什么时候,对什么地方发起侵略战争
侵略就是把侵略地作为自己的殖民地
早期的殖民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西哥特王国等国家瓜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同时由于西罗马灭亡之后出现的人口稀少,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军东征标志着欧洲对自身之外的地区产生兴趣的开始。在地中海东岸建立起来的十字军国家并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占领拜占庭帝国后,威尼斯和热那亚占领了原属拜占庭的许多领土,在东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后来大多被奥斯曼帝国夺取。
15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国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占领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于1415年占领的休达。该港原属摩洛哥,为扑灭当地海盗、并控制经休达中转的西非黄金及象牙的进口,葡萄牙经过周密部署占领了休达港,随后为直接与出产黄金的西非黑人帝国建立联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等群岛。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方,尤其来自是中国、印度和南洋各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等奢侈品。由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热那亚垄断,西欧国家决定自己探索通往东方的航路。首先对东方航线展开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为了确保与印度的贸易不受莫卧儿帝国、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国的干扰,葡萄牙于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处殖民地,修筑要塞,配备军队,保护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时在非洲沿海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滨海据点,作为前往印度的中途补给站。
由于经好望角前往东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垄断,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展开了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运动,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个帝国,建立起极其广大的殖民地。1494年经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经50°以东的美洲大陆也获得了面积极为庞大的殖民地。
由于西班牙征服地区盛产金银,大量贵金属经西班牙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其他地区的物价变革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由于咖啡、可可、茶叶、烟草、蔗糖、马铃薯等新消费品引入欧洲,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也大幅度改变,导致对这些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广大地区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和法国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了加勒比海诸岛,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巴西东北沿海的纳塔尔地区。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首创的黑奴种植园制度传入英、法、荷控制的这些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猛增。而由于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对印第安土着的残酷屠杀,印第安人的数量由15世纪末的5000万锐减至17世纪的400万,因此欧洲殖民者不得不从非洲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
从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尔人用作奴隶(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从1502年起开始把非洲黑人运入美洲。对奴隶贸易的需求促使两国以及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设了许多商站,贩卖奴隶、象牙、黄金和辣椒(当时被称为“天堂的种子”,科特迪瓦(今名科特迪瓦)的另一个名称是种子海岸)。但是由于西非的海岸难以接近,再加上当地的地貌和气候不适合欧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后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只限于少数滨海据点。从欧洲国家对这些殖民地的命名——黄金海岸、科特迪瓦、奴隶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属于资源掠夺型殖民地。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和荷兰
18世纪欧洲与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间“大三角贸易”的航线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商业交通的必经之路,导致意大利地区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传统商业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国、法国、荷兰这几个面向大西洋的国家的经济兴起。英国最初试图经过俄罗斯打通东方贸易路线,为此于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后发现俄国与东方没有直接商业往来,于是转而寻找西北航线,试图经北美洲北部前往东方。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了对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孙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荷兰在16世纪末独立后,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业国家,于1602年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了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法国则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兰西殖民地,并在加勒比海占据了数个具有战略意义并盛产蔗糖的岛屿。
由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进行烟草和棉花的商业种植,法国需要向加勒比海岛屿的甘蔗种植园输送人力,因此两国对奴隶的需要也日益扩大。1526年,英国开始奴隶贸易。不久之后,荷兰和丹麦作为活跃的贸易中转国也加入奴隶贸易活动中来,试图从中分得利益。瑞典、勃兰登堡、汉堡、库尔兰等国家也在这一时期从事奴隶贸易,为此在非洲海岸占领了一些据点。由于西非地区的本土经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食物产量有限,为了供养奴隶在长途贩途中的伙食,在这些据点周围开辟了农业地区,从欧洲和美洲引进甘薯、薯蓣等粮食作物。
罗伯特·克莱武,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奠基人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国和法国由于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争夺而进行了四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国,并且在同荷兰的数次战争取代了荷兰,成为主要的船运国,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以1763年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将其与本土区别对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国王的总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受到遏制和监管,被迫种植宗主国需要的单一经济作物,矿业高度发达,其他工业发展停滞,甚至连农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费品也无法生产。宗主国从殖民地无偿或低价输出产品,甚至因此产生了殖民地通货紧缩、不得不借用别国货币(例如在英属殖民地中通用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娅银币和西班牙八字银元)的现象。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从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邮件要先寄回伦敦。
工业革命时代:殖民地的萎缩
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后,传统的以蔗糖、烟草和奴隶为主的殖民贸易已经不再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国家对棉花、羊毛、燃料、铁、铜、锡、煤炭等工业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在本国之外开辟市场,以消化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由于欧洲地区的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亚洲(当时尚未开始对非洲的殖民)寻求发展空间。
1776年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受到很大打击,遂将殖民经略重点由北美洲转至资源更为丰富、市场更为庞大的印度。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开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于法国大革命宣扬的天赋人权观念影响,加上宗教、人道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此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荷兰均于19世纪中叶卖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锐减,这两国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国利用土耳其的衰败,借助消灭北非海盗的机会向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土耳其附属国渗透,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最沉重的打击,1815年美国海军打败了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轰了阿尔及尔,法国也与阿尔及利亚发生多次冲突,于1830年占领了阿尔及利亚。
从1825年到1875年这段时间,除英国和法国外,欧洲国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而就英国的情况来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总结:“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以英国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的两小块殖民地为例,其商业税收远远赶不上行政开销,英国议会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规模或将其完全抛弃,只是由于英国皇家海军西非分舰队需要在几内亚湾建立海军据点禁止奴隶贸易,英国才最终保留这两处地区。
但是,为了安置加勒比海诸岛被解放的黑人奴隶,英国在殖民地萎缩时期通过建立授权公司的形式,又开辟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在同一时期开辟了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则开辟了利伯维尔(今加蓬)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被用来安置被释奴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占领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统一之后,德国地理学家腓特烈·拉策尔开始研究当时正在扩展中的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并开始应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他认为,由于世界在向前发展,空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大国将逐渐拓展,小国变得无足轻重。世界历史对空间之要求越来越大,这个事实可以从各重要商业国家的演变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个城市;荷兰是一个三角洲国家;英国是一个岛;美国是一个大陆。各强国必须遵从这个绝对的、必然的趋向,努力用殖民、合并及征服的手段来拓展他们的空间。英国帝国主义理论家哈尔夫·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要生存,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控制原料产地并将其变为产品输出市场成为攸关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在19世纪的头75年里,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领21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领62万平方公里殖民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又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了2569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某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大了,而这些产品可以用廉价的工业品在非洲换得,对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争夺。
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内地的殖民始于19世纪晚期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逐步推进方式,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榈的农场为前进基地,利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着组成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式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方式有效,因此为其他殖民国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发现巨大的金刚石、黄金等矿产又刺激其他殖民国家国家在非洲其他地区探寻同类矿藏,争夺的土地不再限于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荒地、沼泽、沙漠和无人区都成为争夺的对象。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确定了“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对一个殖民地的统治权”的原则,已占据非洲沿海地区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和葡萄牙,迅速与当地酋长签订协议和条约,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内陆。新兴的工业强国——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也加入到对非洲的争夺中来。
从1885至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外,传统的非洲王国如阿散蒂、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以及欧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等国家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为独立国家,但完全受英国的控制。
在亚洲,俄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加速了对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领了大茹兹、中茹兹、小茹兹、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并向中国的新疆、外蒙古和满洲地区渗透。到1876年,俄国已经占领了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柬埔寨,英国占领了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大洋洲,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国家还将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如中国、朝鲜、暹罗、波斯、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在这些国家攫取了海关、交通、通商、筑路、开矿、建厂、开办银行、训练军队等权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与两次世界大战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纪初,殖民国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陆地面积。各国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实力仍然强大的英国和法国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着大片的殖民地,而新兴的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只占有一些面积不大、资源贫乏的“剩余地区”。随着争夺殖民地的手段趋于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继卷入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意土战争等一系列冲突。
从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殖民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既有殖民地而纵横捭阖,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害冲突关系:德国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提出挑战;日本对俄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俄国对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国;法国利用俄国牵制德国;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包围俄国……为了巩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继组成了英法俄协约国和德奥意同盟国两大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意大利倒戈)战败的结果告终。作为惩罚,德国被剥夺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瓦解,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全部阿拉伯领土。
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到1920年代时老式的殖民主义体系已经大为削弱,殖民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获得新的殖民地。战败国被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区交给战胜国管理,虽然实质上仍是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已经规定受托国必须促进委任统治地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独立的国家。
到1930年代,出现了新的殖民主义思潮——源于地缘政治理论的法西斯主义殖民观及“生存空间”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战争之后开始提出亚洲国家在日本“领导”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将其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其他法西斯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陆续提出了“法西斯帝国主义”和“大西班牙主义”的口号。希特勒曾在其着作《我的奋斗》中不主张德国从事海外扩张,认为在海外扩张不如在欧洲扩张对德国有利,但他后来却核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地要求,并在1933年后鼓励德国殖民地运动派的活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宣告对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经再度开始,继之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传统形式殖民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战后残存的各主要殖民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在战争中都被削弱。在战争期间,未被占领的盟国殖民地,如印度、东非、尼日尔爾利亚、比属刚果等地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殖民帝国内部的分工体系被打破。同时,由于日本和德国借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方法来削弱盟国的力量,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战争中也在轴心国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将权力及武器移交给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令其为盟国制造混乱。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蔓延到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至1953年柬埔寨独立之后,法国、荷兰和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全部成为独立国家。
举例说,英国曾是一殖民帝国,二战后,则通过“威斯敏斯特法”,给予自治领独立的权利,一些国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独立,但此些国家仍属于英联邦。如澳大利亚的宪法中便着明英王为国家元首。
进入1950年代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在已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鼓舞之下,这一运动又发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了“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英国在1957年至1963年间先后撤出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南也门、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特鲁西尔阿曼(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桑给巴尔、肯尼亚和乌干达。
战后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始于1956年英埃苏丹和1957年加纳的独立。从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一年内,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13个国家为原法属殖民地,3个国家为原英属殖民地(包括意属索马里),1个为原比属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国和法国所属的殖民地已经大多宣布独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经过多年的战争,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后期独立。
❿ 英国19世纪和日本维新政府打起来
英国在19世纪实际上与日本的关系是非常友好的,如果楼主提的是假设性的问题,那么毫无疑问,英国在19世纪的实力无论工业科技或者军事都是可以横扫日本的。英国在19世纪的海军统治力是目前美国海军在世界范围内统治力的五倍。英国拥有诸多殖民地,海军又可以封锁死日本,日本毫无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