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是如何悄然重振其太空业的

英国是如何悄然重振其太空业的

发布时间:2022-04-23 03:31:30

A. 目前各国是怎样处理太空废弃卫星的

一般有五种方式进行处理。1、进入“轨道墓地” 如果任务控制员及时探测到人造卫星存在的故障,他们会将仍处于功能正常状态的人造卫星点燃其发动机,抵达被称为“轨道墓地”的太空区域,该太空区域位于人造卫星最初飞行平面数百英里之上,这样将避免邻近的太空人造卫星可能遭受的损害。 这就是地面太空任务指挥人员如何处理通信卫星“雅特5A”的方法,该卫星在操作12年之后,今年1月15日它出现了无法探知的故障,目前该通信卫星处于太空漂浮状态,在距离地球表面35888千米(22300英里)的太空轨道平面移动,沿着其轨道弧度向东漂移。 “雅特5A”卫星是由卢森堡SES公司发射的,该公司已十分悲观地放弃了该卫星的通信通讯功能,现正将它从安全的太空轨道区域内移除,并通知其他邻近人造卫星所属国家避免发生碰撞。最终,“雅特5A”的归宿是进入墓地轨道终结自己的生命。 2006年,俄罗斯“快车-AM11”通信卫星进入一个轨道墓地,之后与太空残骸发生碰撞。 2、导弹击落人造卫星 摧毁出现故障的人造卫星也可采用导弹击毁,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导弹射击都会使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完全爆炸毁灭。去年,美军在太平洋发射了一枚导弹,击中了废弃的“USA 193”间谍卫星,虽然这颗间谍卫星绝大部分被摧毁,但是2月20日它的残骸中有一个完整的有毒联氨燃料罐落在地球上。 3、通常由人造卫星所属国家进行处理 通常研究分析人员发现人造卫星出现故障,一般情况下会首先通知人造卫星所属国家进行处理,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前苏联时期的人造卫星“宇宙1818”,它是前苏联1987年发射的,该卫星是太空中用于高级核电站测试的唯一两颗人造卫星中的第一颗。 今年1月份,美国宇航局轨道残骸计划署(Orbital Debris Program Office)在发布的最新季度报告中指出,“宇宙1818”卫星于2008年7月4日喷涌出残骸雾,这可能是由于冷却剂反应堆遭受太空残骸撞击或出现裂缝造成泄漏。近日,据美联社报道称,俄罗斯太空部队亚历山大·亚库辛(Alexander Yakushin)将军证实“宇宙1818”卫星出现了裂缝,但他强调称,由于这颗人造卫星所处轨道位置非常高,并不会对国际空间站带来破坏性损害,也不会出现放射性物质残骸像雨点般地落在地球表面。这颗卫星将在距离地球800千米(500英里)高空处进行分解,该高度距离国际空间站354千米(220英里)。 虽然“宇宙1818”卫星看上去处于控制之中,但是 “宇宙954”卫星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它是一颗雷达海洋侦察卫星(RORSAT),于1978年盘旋飞行失控,最终卫星残骸进入地球大气层,具有放射线的残骸散落在加拿大境内。 4、送回地球或进行太空修理 处理出现故障的人造卫星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携载返回地球进行修理,航天飞机舱内完全可以携载小型人造卫星返回地球。现服役18年之久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就是人造太空仪器成功修复的典型例子,美国宇航局宇航员曾四次“拜访”这颗太空基础望远镜,第一次是纠正了它的模糊呈像问题,之后又添加了新的摄像仪和仪器,进一步延长了它的服役时间。目前,美国宇航局计划今年5月12日进行第五次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维修任务,同时这也是最后一次维修任务。 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计划将于2010年退役,今后出现故障的人造卫星所进行的维修任务则由“机械医生”来完成。2007年,美国五角大楼成功测试了一对太空飞船的飞行能力,该太空飞船有能力完成对人造卫星机械化燃料补给和维修任务,此外,投资3亿美元的“轨道快车”任务使用一个目标人造卫星和机械手臂维修车示范了自动化集合和维修任务。 5、“火葬” 处理太空飞船和垃圾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进行燃烧,之前一些老式太空飞船曾在地球大气层进行故意操作性燃烧。俄罗斯无人驾驶“进步”号货运太空飞船在执行完向国际空间站送递货物之后,以燃烧火球的形式结束了它的太空旅行生命。2001年,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放弃使用后,也以类似的“火葬”形式结束生命。 欧洲第一个自动转移飞行器——“朱尔斯·维恩号”(Jules Verne)让科学家观看到了一次壮观的景象,它最后以一片火光通明的燃烧形式坠落在太平洋之中。当时两架飞机被派遣记录了该太空飞船的“死亡过程”,据悉,“朱尔斯·维恩号”有伦敦双层巴士一般大。 然而,历史上却有许多太空残骸在操作控制下未完全燃烧,2008年11月,一位宇航员将电冰箱大小的一桶有毒氨水从国际空间站丢弃,这桶有毒物质在太平洋南部持续燃烧了1年多。美国宇航局并不清楚这桶毒性氨水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最终的准确坠落地点,美国太空监控网络一直成功跟踪这一目标,确信它残留的有毒物质不会对地球人类构成危害。 或许最具有纪念意义的美国太空垃圾应当是77吨重的空间站太空实验室,它于1979年7月份再次返回地球大气层,它的燃烧残骸遍布印度洋东南部和澳大利亚西部地区。

B. 英国是如何从当初的世界老大、超级大国沦为今日的二三流国家的

英国现在仍然在第一梯队,不是所谓的二三流国家。
英国的衰落是从一战开始,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一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它和美国不同,美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在战局将定的时候加入了即将胜利的一方,而英国却是从头到底,所以损失非常大,而得到的却和美国相同.所以英国在世界大战中其实相比与美国来说是失败方。
2、在二次大战中,英国饱受了德国的轰炸,工业设施受到重创,最后拼死拼活借助美国的帮助才打败德国,但自己内陆的工业损失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的.美国是个独立大陆的国家,况且美洲大陆本来就是它自认为的"后院"所以相比英国有地理优势,完全不必担心敌对国家的武装进攻.。
3、在二战之后,民族情绪高涨,英国在海外的大量殖民地相继独立,"英联邦"成为了一个松散的组织。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掠夺到了殖民地国家如中国、印度的大量廉价的生产资料,以及对殖民地的物资倾销。当靠掠夺而崛起的英国失去了海外殖民地的时候,也失去了原料产地和市场。

C.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英国是如何迅速成为海上霸主的

先说内因: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国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农业对自己的贡献度逐渐在降低。因为英国的面积相对于法国这种大陆性国家比较少,而且适宜的也不是大规模的耕种,这就导致商业在英国的逐渐流行。

此外,英国地处大西洋中心,在这个文明中心逐渐向西欧转移的时代,这样的中心又四面环海的位置可谓四通八达又有天然屏障。还有此前西葡和荷兰的前车之鉴以及新航路的逐渐开辟,都给了英国很好的对照。

D. 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日薄西山”的

众所周知 英国曾是一个以“日不落帝国”号称的一大强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无论何时它的国土总有能晒得到太阳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征战四方战无不胜的国家,却因其目中无人的姿态和不正正当的做法,最终导致它跌落神坛,辉煌不在。

总之,虽然英国看似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影响而衰落,但是纵观全世界的风云变幻,英国走向衰落是全球化,世界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不断变化的国际格局冲击着世界格局状态下的必然趋势。之前英国又经历了脱欧等混乱,国情越发复杂,前路也愈发险阻。不知英国人接下来的路将走向何方,未来又会如何发展呢?

E. 英国有重振倔起的可能么。

英国重新崛起的可能性渺茫。
一个帝国的崛起,不是说一点,或者两点科技就能搞定,这是一个认知错误。
比如说日本,日本当年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经济一下子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科技也更不必说,哪怕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低迷时期,他们的一些科技依然是全球前列,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日本已经崛起了?比如说南非,在布尔人手里的南非,有核弹护卫,全球第一例心脏手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有着统一全非洲的经济,政治,军事的梦想,而且已经在施行阶段,还得到了当时尼日尔爾利亚等众多非洲大国的支持,还是非洲第一个发达国家。但是,看南非今天的状况,我们能说南非已经崛起了吗?
现代一个帝国的崛起,首先,就得有足够多的资源,有足够多的资源的前提是,有足够多的国土,还要足够多的人口,有这些资源,并不是为了进攻他国,而是为了自保,能在别人封锁你的时候,能完成内循环,而不至于被击溃。比如说日本,被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用刀架着脖子签订了《广场协议》,然后一直痛苦到现在,一个任人宰杀的国家你能称之为帝国?比如说南非,整个西方国家,加上中国都在围堵南非,到了80.90年代,马上就要成功之际,然后就悲剧了,两任总统在任时,非正常死亡。
我们再回国头来看中国,在1958跟苏联交恶,然后华约集团跟北约集团全在封锁中国,但是我们顶过来了。再看现在的俄罗斯,俄罗斯现在被整个西方经济制裁,经济封锁,但是俄罗斯有足够多的资源,所以,俄罗斯这次只要顶过去,我们就要注意俄罗斯,防止他重新崛起之后,屯兵东北。

F.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是如何维持其庞大的后勤补给和军费开支的

没有维持,
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英军后勤补给都是装在船上的,出发时装满,沿路补充
那时候英国的后勤是很糟糕的,吃的是“水兵餐”,就是肉干和面包,喝的是变质的淡水和朗姆酒,军官可以增加奶酪、葡萄酒等。当时还没有保质期这个概念,所以这些坚硬的肉干和面包可以库存很久。
相比而言弹药的供应要简单一些,当时前装式火炮,火药都是用密封的木桶装的,炮弹也很随意堆放。
军费是一次性给船只的主记长,发水手和海军的工资都是记账形式,只有赌博和船只补给的情况下,主记长才给钱

G. 英国如何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大国

英国的“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他们可以信赖的政府。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他们更愿意承担必要的赋税支持国家对外作战,特别是在18世纪初期与法国和西班牙作战。英法七年战争对英国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海战第一次,对欧洲的外交格局产生了决定性作用。西班牙和法国再不能忽视英国的力量,如果对英宣战,他们就会失去重要的领地。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为了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几乎整个英国都被动员了起来。
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极大地提高了手工工场的效率,并最终促成了现代工厂的诞生。
在战争中,英国为参战国提供了军服、枪炮和其他产品,而整个欧洲正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当战争结束后,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产业大国,
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率先采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也就是用取消别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
这种经济的自由化是在英国早已取得了在工业领域绝对的领先地位后才得以实现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后,我们才进入了自由贸易的时代。

为了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用武力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了大门,迅速扩张成为一个“太阳不落的帝国”。在这个帝国里,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逐渐形成。

H. 重振日不落荣光,英国航母巡航狂秀“肌肉”,目的为何

近几十年来,大英帝国国力衰弱似乎成为国际所公认的事情,特别是英国在退出欧盟之后,经济实力更是一泻千里,急于在国际事务上挽回颜面的英国,其目的不只仅是,要改动英国目前仰人鼻息的状态,还试图进步国际影响力,其最快的途径,就是让世界各国见识到,大英帝国的海军照旧强大,日不落帝国固然领土减少了,但是军事实力照旧强劲,于是在2009年立

2017年正式退役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就成为了英国皇家海军最后的牌面,伊丽莎白女王号,是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的首制舰,其姊妹舰为在建的“威尔士亲王”号,这两艘战舰共计将耗资62亿英镑,该航空母舰重6.5万吨,长度相当于25辆公共汽车,包括3000个舱位、12块甲板,常规巡视需耗时20分钟,可同时舰载40架喷气式飞机和直升机,退役经常设船员约1600人,从数据上看,的确是非常强力的一艘现代化航母,它的投入运用也标志着英国海军走入历史的新阶段。

是的,我国是应该时辰关注,但是不是关注航母飞行能否违规,而是后续英国出不出的起维护给养的资金,随时做好人道主义援助的打算,争取在英国航母自沉之前,将其拖回我国,毕竟,整个亚洲,只要我国有这个实力。

I. 英国是如何走向工业化道路的

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在时间上比美、法、德、意等发达国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前了200多年。这种绝对先行国地位使英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工农关系的处理上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加上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保护主义、倡导自由竞争的政治学和经济学传统,英国于工业化完成后在对农业的保护上反而比其他发达国家要晚一些,从而走出了一条从通过“财产剥夺——贸易条件恶化”模式积累工业化资金,到适度农业保护的较为独特的工农关系变动的道路;也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从农业剥夺向农业保护的转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从工农业关系上看,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40年代:“圈地运动”及其对工业化的初始推动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对农民的财产剥夺和强制性农场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剩余的能力,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从而开始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圈地运动”历经了大约4个世纪,但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以后。其结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扩大了农场的规模,提高了农业的相对和绝对剩余水平。根据1851年的调查,英格兰和威尔士农场总面积为2470万英亩,其中经营面积在100~500英亩以及500亩以上的大农场约占78.2%,经营面积在50~100英亩的中等农场约占13%,经营面积在5~50英亩的小农场仅占8.6%。同时,即使是小农场,在经营方式上也完全不同于产业革命以前的小农经济。农场规模的扩大,为具有不可分特征的农业机械技术的广泛采用提供了可能。在机械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化肥和良种技术也开始推广,并进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这就使得当时英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剩余水平大大提高。在从1650~1800年的150年间,英国的小麦单产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仅在19世纪上半叶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纪50年代比30年代小麦产量提高了大约50%。1790年以后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1790~1815年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0.2%,1816~1846年为0.3%。一个农业劳动力在1700年时只能养活1.7人,而到1800年时就能够养活2.5人了。可见,“圈地运动”实际上是通过土地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农业剩余供给水平大大提高。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的谷物几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小自耕农丧失了土地所有权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权,为当时日益增长着的城市机器大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英国当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业革命结束以后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这时,英国已经出现了象伦敦、曼彻斯特等人口上百万和数十万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间,英国城市居民占全体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见,“圈地运动”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一是强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农业剩余水平;二是为城市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剩余水平的提高又为劳动力的非农化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贸易条件恶化及其效应

19世纪40年代以前,英国的议会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贵族控制着,他们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多次颁布谷物条例,实行关税保护,限制和禁止国外廉价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进口。谷物条例在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同时,也为高速发展的工业产业带来了一系列障碍。主要是:谷物价格过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费用占一半以上;工资的高低取决于面包的价格,从而造成了谷物价格和工人工资轮番上涨的现象,导致了工业产品中工资成本过高;食品和原料价格过高造成工业资本家的利润逐渐下降。从而,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在19世纪上半叶反而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降低谷物价格,降低工业品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增加工业利润,工业资本家和城市消费者联合起来与大地主进行斗争。终于在1846年,通过在议会中占多数的方式废除了谷物条例,放开农产品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此后,两大产业的比较利益逐渐向工业转移。1840年,英国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指数为112%,废除了谷物条例后,1850年即下降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种植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更快。与1840年相比,1850年种植业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20个百分点,到了19世纪末期,种植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见,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农业的贸易条件明显地恶化了。这种状况又通过城市和农村的“推”、“拉”两种力量,使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国城市居民的比重为50.1%,1881年达到67.9%,1901年达到了78.0%。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在工业对农业的超强度剥夺中大大地向前迈进了。

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在极大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农业的衰退。1846年谷物条例废除后,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农业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谷物的海运成本急剧下降,美国和广大殖民地国家的廉价农产品源源涌入英国市场,使大量农业经营者破产,农业衰退益发严重。在这一时期,英国主要作物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急剧减少。1870~1900年,小麦播种面积由141.6万公顷减少到58.9万公顷,产量从30.7万公担下降到14.8万公担,粮食自给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农业的衰退迫使英国工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国外农业的支持,这也是导致农业劳动力在此期间快速转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场和利益的驱动下,乡镇人口向城市进行了大规模转移,使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在经济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情况下,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已经就业的工人也经常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贫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条件恶劣,许多人住在不透空气、没有光线的地下室里;由于农业衰退,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穷人的贫困。城市中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无产者,其生活还不如原来的自耕农。无业人口的大量增加还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犯罪现象的剧增。

可见,对农业的过分剥夺,在高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不仅造成农业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降低了城市化的质量,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自由贸易政策对农业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国和西欧的大部分国家自20世纪初起就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但英国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这一转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进口受阻,国内粮食供给发生困难,英国不得不实行配给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和扶持。主要政策有:奖励垦荒,对开恳荒地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扩大耕地面积;在政策上鼓励农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于二战以后迅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各出口国用出口补贴的办法廉价倾销其过剩的农产品现象,英国等欧洲进口国采用提高关税以及非关税的手段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者进行保护,这就大大提高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建立健全了国家农业生产管理机构,对农业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农业合作企业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按照欧盟的统一政策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补贴等。上述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显着的,其标志之一就是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供给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后甚至一度出现了过剩现象;标志之二就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规模农户的收入水平超过了城市中的一般产业工人;标志之三是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显着改善,乡村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乡村落后的历史面貌,逐渐同城市接近起来,社会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乡村城市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中使用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1978年英国农业劳动力仅有65万人;1991年进一步减少到27万人,只占全部劳动力的1.3%,此后便稳定下来。而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50年代以后,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从而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城市中就业结构的改善使失业人数大为减少,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大为改观。随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城市环境污染的状况逐渐得到了治理。城市产业逐渐向乡村渗透,城乡联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后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现象。

J. 英国是如何从一个封建小国发展为世界强国的

大英帝国的形成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外交活动和帝国的萎缩。帝国的领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它曾经被(并不错误地)形容为“日不落帝国”,它在1890至1900年间达到最高峰。

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协助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帝国霸权帮助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虽然海外的殖民地(除了一些自治领外)的人民大多无权决定其政府的政策与未来,英国本土的民主却继续深化。

从殖民地的角度来看大英帝国,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了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在殖民地脱离帝国独立之前英国都会试图将它的议会民主制留给殖民地人民,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获得成功。独立后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

但同时,英国的殖民政策并非利他主义的。事实上,英国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为优先考量。英国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础设施,但那主要是为了方便这些殖民地的货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国以满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让英国的工业品更方便地运送到殖民地市场。白人的自治领大多能够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以取得经济生产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帝国殖民地却往往只是工业所需原材料(或单一农业产品)的供应者,这对这些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并无帮助。另外,为了确保其统治的稳定,英国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动殖民地内不同民族、语言或宗教的人们相互内斗,使得像爱尔兰、印度、津巴布韦、肯尼亚、苏丹、乌干达、伊拉克、圭亚那和斐济这些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种族冲突。

阅读全文

与英国是如何悄然重振其太空业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为什么总供电不足 浏览:280
越南发现神秘隧道在哪里 浏览:657
英国戴安娜的两个儿子都叫什么 浏览:500
中国哪些省有大雨 浏览:991
印度水电站是什么 浏览:667
意大利一战前和哪些国家打过仗 浏览:312
伊朗行政划分是怎么样 浏览:38
富时中国a50最少入金多少 浏览:607
印度服装专卖店在哪里买 浏览:618
没有两个字印尼语怎么说 浏览:609
印度为什么有皇上 浏览:593
印印度非布司他多少钱一瓶 浏览:526
伊朗名字顺序怎么来 浏览:677
越南进入中国商品从什么地方进来 浏览:501
印尼读研究生费用一年多少钱 浏览:966
英国牛栏奶粉如何鉴别真假 浏览:634
伊朗为什么空袭美军基地 浏览:313
印尼目前还有多少华人 浏览:255
明天是中国什么节日 浏览:529
越南人为什么不怕吃福寿螺 浏览: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