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国王中有哪几位葬在法国
亨利二世,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在亨利二世晚年时,他的几个儿子争权夺地,时常叛乱。亨利二世认定自己的妻子怂恿儿子们反对他,遂秘密请求教皇允许他与埃利诺离婚,未获同意。他在悲痛中去世于法国希农,葬在法国。
詹姆斯二世(James II,在苏格兰称为詹姆斯七世),1633年10月1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圣詹姆斯宫,1701年9月16日逝世于法国圣-日尔曼-翁-莱伊)从1685年到1688年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国王。他是最后一位天主教的英国国王
B. 西敏寺在哪里~
建造年代: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45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
地理位置: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毗邻议会大厦和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
建筑规模:教堂总长156米,宽22米;大穹窿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历史
威斯敏斯特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于这座教堂在伦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过一座自东撒克逊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纪建造后便长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现址上,当时,它本应建在托尼岛。该岛现在已经消失,因为泰晤士河道变窄后它与岸地融为一体。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圣彼得的指教,据说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图斯领行的封圣典礼上现身。从巴耶彩图(彩织广景壁画,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1世纪诺曼征服者威廉侵占英格兰的过程。传说为威廉王后玛蒂尔达亲织,画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场景。)上看,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楼、交成十字横线的两侧耳堂和铅板屋顶。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参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圣典礼。他那继位的儿子哈罗德二世,成为末代撒克逊族英王。)扩建,并于1065年被封圣。亨利三世为了纪念爱德华,发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严的教堂,致使原来的结构所剩无几。从13世纪到16世纪,英格兰的国王们个个为其设计献力,结果把它弄成了各种风格的大杂烩。如此观察,它与今日的英国王室倒是相配——他们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长久以来都将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教区本堂”来举办婚丧仪式和加冕典礼。但恰如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区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人们所知的王室专属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虽说平面图上标明入口在堂前左侧,实际上它设在了教堂侧面的北耳堂。
英王“忏悔者”爱德华应教皇利奥九世之请求,将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献于圣彼得。来自法兰西诺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荣受加冕的国王。经过黑斯廷斯战役,他击败了英王哈罗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礼于1066年的圣诞日举行,英格兰本地居民拥聚门前欢呼庆贺。神经质的诺曼人错误理解了这一场面,威廉在整个典礼过程中惶惶惟恐丧命。加冕结束,诺曼士兵对人群发动攻击,还焚烧了周围的一些房屋。这种举动对始终不得安稳的英法关系来说,自然毫无改善。
自此之后,王室的加冕礼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包括现在伊丽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历朝历代君王,除了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两位外,无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后,也都长眠寺内。
18 世纪上半叶,英国建筑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建造了教堂西端的双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国建筑师、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运动的领袖人物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整修。这位沉湎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师在承担修复工作时,常因傲慢地毁掉许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时人的争议。不过,这种作风对西敏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外观及建筑结构
作为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主要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虽然在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断地推移变化,从诺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式样,不过它的基本特色仍属于哥特式,所以历经700 多年的修葺而犹能保持原貌,实在多亏了斯科特这样的建筑师。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体部分长达156 米,本堂两边各有侧廊一道,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仅11.6 米,然而上部拱顶高达31 米,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故而本堂总体显得比例狭高,巍峨挺拔。耳堂总长62 米,与本堂交会处的4 个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顶。穹顶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东是祭坛。教堂西部的双塔(l735~1740 年)高达68.6 米。平衡本堂拱顶水平推力的飞拱横跨侧廊和修道院围廊,形成复杂的支撑体系。教堂东端,即教堂中轴线的末端,原是圣母礼拜堂,后来毁坏。16 世纪初,在这个位置上建起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礼拜堂(1503~1519 年,另说1502~1512 年),即着名的亨利七世礼拜堂,这是英国中世纪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作品,由罗伯特·渥都设计。礼拜堂本身就是一个小教堂,有独立的本堂和两边侧廊,陵寝设在一端。其巨大的扇形垂饰和宛如倒挂着的晶莹华美的钟乳石拱顶,设计大胆,构思巧妙,拱肋图案别具一格,是整个建筑中最精彩之处。室内墙上满布壁龛,龛内共立有95 个雕像。这座礼拜堂装饰华丽精美,被认为是“所有基督教国家中的至美之所。”在教堂内还有许多象亨利七世礼拜堂这样的献给死去君主的建筑,使人不由得不惊叹西敏寺教堂内别有洞天。如祭坛东端的圣·爱德华礼拜堂,其中央的爱德华祠墓建于1269 年,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圣之处。主祠周围还有亨利三世及其他国王祠墓,形成了各个时代的雕刻博物馆,尤其是东端的亨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饰华美着称。建筑西敏寺的初衷就是将它作为英国国王的墓地,事实上,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的20 多位国王的确都葬在了这里。在圣·爱德华礼拜堂西侧有着名的爱德华一世加冕宝座,它高踞于祭坛前面的高台之上,宝座下有一块称之为“斯库恩”的圣石,它原是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是其权力的象征,1297 年,爱德华一世将它带到了伦敦。顺便说一句,西敏寺还是英国国王加冕和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所在。可以说,西敏寺是一部英国王室的石头史书。
在教堂的祭坛前面的尖背靠椅,是历代帝王在加冕时坐的,据说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块大石头,被称为“命运之石”(Scone),它是爱德华一世在13世纪掠夺来的。原来,这是苏格兰王登基用的,据说现今苏格兰人中,还有人发起要把这块石头取回去的运动。与1996年,这块苏格兰人的至宝又回到了它的家乡。
教堂内,还有一座特殊的小礼拜堂。说它特殊是因为这座小礼拜堂不是献给君主,而是献给勇赴国难者——牺牲于“不列颠之战”(1940 年秋季发生的英德空军之战)的皇家空军战士的。小礼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绘有当年参战的68 个空军中队的队徽。这为满目的皇家奢华中注入了一股刚健悲壮之气。
在教堂或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中,大都会专为杰出的人物划出一席之地。正如法国的名人葬在先贤祠,英国的名人身后则有幸进入威斯敏斯特教堂。他们或被埋葬在教堂内,或者在此树立纪念碑。这里一些着名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尔、牛顿、达尔文、狄更斯、布朗宁等人之墓。耳堂南翼的“诗人角”就是诗人和作家墓祠的荟萃地。这里还有着名的第一次大战时的无名战士之墓(1920 年)。所以,这里墓室累累,纪念碑林立,堪称英国着名的历史文物陈列馆。而且,这些祠墓和纪念碑在建筑上还有一个妙用:有效地避免了教堂中轴线上气势非凡的纵深可能产生的枯燥感。教堂南侧是修道院,创建于13 世纪,是一方形庭院,周围设开敞拱廊,拱廊周围另有许多附属建筑物。此外修道院庭院东南一侧,还有宝库厅和地下小教堂。后者为一长方形厅堂,现为寺院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国王、王后和贵族们在葬礼中放置在无盖棺材中供人凭吊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根据死后面容模制下来的,造型真实生动。其中以爱德华三世(1312~1377 年)的雕像最为古老,以英国海军中将纳尔逊子爵的雕像最为精致,这位被誉为“海洋权威的化身”的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海军指挥官曾在一次海战中大败拿破仑,从而最终导致后者滑铁卢的失利。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双塔嵯峨高耸,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历代国王加冕登基、举行婚礼庆典的地方,也是英国的王室陵墓所在地。最后一个在这里举行葬礼的王室成员是已故的王妃戴安娜。除了王室陵墓外,这里也安葬着许多伟大的人物,包括牛顿、达尔文、丘吉尔等。
C. 达尔文怎么死的 死时多大 死后埋葬在哪里 生前有妻子孩子吗
达尔文死于一八八二年四月十九日,享年七十三岁。他的遗骸葬于牛顿、法拉第等英国伟人长眠的西敏寺寺院。
达尔文的妻子同他是姑舅表兄妹的关系,但他们的六个儿子,除幼子早夭外,其他5 子中有三人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第四子虽然不是皇家学会会员,却曾被委任为皇家工程师,在社会上也有重名。只有长子稍逊。
D. 英格兰约翰国王的宝藏在哪里
几百年来,世世代代的英格兰人都无法忘记理查一世和约翰这两位国王,但原因截然不同。人们怀念理查是因为他和萨拉丁之战中所显示的骑士风度及人格魅力,而萨拉丁的诚实和侠义,也被东西方赞誉为侠士风度,所以他们永远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热爱。人们无法忘记约翰有两个原因,一是据说这位不得人心的国王是狼人。他死后,当年的僧侣们曾在日记中详细记述了他们是如何听到约翰在墓穴里发出声音,最后不得不把他的尸体掘出来移走。二是因为他把价值连城的英格兰王室的宝藏陷在了沼泽地里,使得后人几百年来搜寻不已、众说纷纭。
1189年,理查一世继位后,封他弟弟约翰为莫顿伯爵和爱尔兰公爵,但他要求约翰答应在理查十字军东征期间不进入英格兰。然而,当理查1190年启程东征后,约翰立即违背自己的誓言。1193年理查在德意志被拘留时,他趁机夺取王位未成。1199年理查一世死后,他终于成为王位的继承人。
继位以后,约翰陷入了没完没了的对外对内争端之中。先是英法两国重启战端,好不容易与法国的战争才结束了。1206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死去,约翰反对任命朗顿为大主教,因而与英诺森三世发生争吵,被教皇判处绝罚。这时的英格兰国内怨声载道,内战终于在第二年爆发。1215年5月叛军占领伦敦,1215年6月15日,约翰不得不签字接受贵族们提出的大宪章。
不久战火复燃,法国路易亲王侵入英格兰。1216年,约翰向教皇表示屈服并向教皇纳贡称臣,这场纠纷才算和解。约翰与教皇重新和解后,在教皇的支持下,他开始了向贵族们复仇的行动。
约翰率领一支雇佣军洗劫了自己的国家,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只有伦敦能幸免。在这种情况下,贵族们决定向法国求助,并愿意让法国皇储路易斯登上英国的王位。1216年5月12日,法国皇储带领军队在多佛登陆。
在约翰占领的城市中,他建造了20多个官邸,但没有一个能成为他长久的家,一年到头,他总是在每个地方只待几天。其全部的贵重物品也都被带在旅途中,分装在无数个大箱子里,在各地不停地辗转。
尽管这位国王一生名声不佳,死后更多贬词,但他毕竟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品味。约翰最大的特长是鉴赏珠宝,他收集了很多非常珍贵的珠宝。还有,因为他喜欢到各地游玩打猎,常年在各地接触民众,所以他非常熟悉英格兰国情,在位期间司法清明,国库充盈,税收和军事都有所改进。
约翰不断地扩大他的收藏品,在他搜集的珠宝中,有几件稀世珍品是他在欧洲大陆通过经纪人手中买下来的。出于喜爱,他总把这些珠宝带在身边,还为此制作了特别的箱子。但有时为了安全起见,他也把收藏中的一部分分散到全国各地的修道院保管。但他要求手下的人,必须非常仔细地在清单中标出。在他托人保管的珍宝中有他的祖母、德国皇帝海因里希五世的遗孀艾姆普瑞斯•玛蒂尔德女士加冕时皇权的象征物:一顶来自德国的大皇冠,红衣主教的短袖束腰长袍,镶嵌着宝石的腰带,一块海因里希五世加冕时披戴的真丝幔帐,一颗巨大的蓝宝石,带有金色鸽子的金节杖,两柄宝剑,还有金杯和金十字架。
1216年夏末,英格兰的贵族们终于认识到,法国军队不是他们的同盟者,他们来英格兰的目的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利益,于是贵族拥护法国军队的越来越少,约翰感到机会来临,便于1216年9月中旬转入反攻,向那些把他的东西交给法国人的人进行报复。
9月17日,约翰来到剑桥,拜访了两座历史悠久的城堡,紧接着向林考恩前进,随后前往诺福尔克伯爵领地。10月9日、10日,他停留在沃施河南部(即今天的金斯•雷恩)。
10月11日,约翰从雷恩前往维斯拜赫,第二天向斯维纳海得方向行进。在约翰到达雷恩城时,他从各地搜刮来的战利品已经多得不计其数,庞大的军队中那些结实的箱子里珍宝越来越多,他不得不下令把那些行李留在了雷恩。
随后,约翰的随从们接到命令:为了与国王在斯维纳海得汇合,他们要走直接通过维尔斯特雷姆河的路,并横穿河口,因为此地的流沙充满了陷阱,所以极其不安全。收集13世纪英国历史资料最丰富的编年史大修道士马特乌斯•帕里金西斯记下了这一重大事件:“当时渡河时雾很大,车辆通过沙地开始步履艰难地穿越这个危险地带,可能先头部队陷入了淤泥中,那些很快淹没回来的水又拦住了他们的退路,使他们进退两难。”英格兰国王约翰本人就在现场,他眼看大事不好,便想去找人求救,但被靠近的河水逼得退了回来。
这时,约翰突然发现,水中的土地突然裂开,漩涡把所有一切,人和马,卷到了水底。转眼之间,这位英格兰国王不但失去了他的军队、车马,也失去了他费尽心机多年搜集来的所有的珠宝和从修道院储藏室中取出的贵重物品,所有的一切都沉入了维尔斯特雷姆河的流沙中。
据估计这些财宝今天的价值大约为200万英镑。这位国王本来就得了痢疾,转眼间就丢失了所有的珠宝,连急带气,很快病入膏肓。
克罗克斯顿修道院院长听取了国王的临终忏悔,并为他举行最后的涂油礼。1216年10月19日,约翰在纽沃克去世,被安葬在沃尔柴郡的大教堂。
在以后的700年间,这批王室的宝藏被遗忘在沼泽地里。
直到1906年2月15日,伦敦文物研究者协会秘书约翰•豪普做了题为“国王约翰的行李队伍的丢失”的报告,这才引起公众对约翰遗失物品的兴趣。
《每日邮件》日报的创办者,同时也是业余考古爱好者的沃德•克里夫让他的部下库尔诺克来寻找这段传奇痕迹。经过一段周折,库尔诺克找到了另外两个寻宝者阿维克多和苏格兰工程师威廉。威廉曾在荷兰从事过苏伊德湖的排水工作。
3个人开始进行系统的寻找。经过几年的调研,他们得出结论:宝藏在地下大约一平方公里左右的矩形范围内,但此地已经被湖水淹没很久。威廉钻了一个孔,发现宝藏没有沉到22米深的坚硬的河床底部,他估计大概沉到了深度在11~12米间的流沙中。
1929年底和1930年底英国政府分别颁布了两个寻宝许可证,一个在萨顿桥附近;另外在萨顿附近的一个占地面积达440公顷的叫做“东方的萨顿桥”的地区,许可证明文规定,在扣除寻宝所需的所有费用后,宝藏的净利润由王室与寻宝者之间均分。但令人疑惑的是后来这事情没有了下文。
1929年夏天,来自巴尔的摩的富有的美国人约翰•赫特•博纳获悉此事,便决定为寻找宝藏筹措经费。后来他认识了一位叫庞森拜的人,并任命他担任新成立的委员会的头儿。
1932年10月6日,他们得到许可证,有效期限为3年或者干脆直到发现宝藏为止。两个月后,他们以“沼泽研究界限”为名注册了一家股份公司,它的股份投资为1000英镑,被分成1000张一英镑的股票出售。
1933年6月,博纳遇到了一个从德国逃亡来的化学家卡尔•格拉特维茨,他向博纳承诺用他自行设计的一种金属探测器——探矿杖,可以最快速地定位宝藏,并能加快它们的挖掘。格拉特维茨马上着手进行工作,经过到沼泽地实地考察,他准备要大约500英镑,也就是相当于现在10000马克的酬劳。然后他拿着自制的金属探测器进行了不同的测量,这种金属探测器是由一根插在软木塞上、两端挂在细线上的针组成的。9月15日他做了如下报告“在萨顿桥边的一个长8米、宽1米的地方,在距离下沉的河床50码的地方,至少有24辆装有银子和其他货物的车,200匹驮着金袋子的马及士兵们,在沼泽地里被陷进去,人数大约在800~3000人之间,这些车上装的是金子和银子。”
尽管这篇报道引起轰动,除了博纳在1934年春天确知他事先支付的20000英镑早已被花完以外,寻宝一事接下来就没有了下文。不久,公司解散时,其财务状况已经无可救药,很快在繁多的诉讼官司中走到了尽头。
1950年,英国又成立了“沃施河研究委员会”,对国王约翰宝藏的定位尝试才重新开始。这个公司把找到曾经在中世纪用来穿越流沙的黏土堤坝作为它的首要目标。这一地带历来就潮湿、低洼、多水,再加上自中世纪以来这片土地的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潮水的涨落维尔斯特雷姆宽阔的河口变成了干涸的土地;原来的那条河也早已消失,以至于人们根本不清楚,沼泽地在哪里结束,海从哪里开始。
不久,来自迪肯海穆的电子测量工具专家塔克博士,在伦敦一家公司的资助下,研制出一种叫做“高阻表抵抗力米”的在土壤中测量电阻的仪器。“沃施河研究委员会”向塔克博士提出,用他提供的仪器去寻找黏土堤坝,塔克博士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1954年秋天,塔克博士带着仪器与他的队伍第一次前往沼泽地。他在后来的工作报告中谈到:约翰国王的队伍选择了一条比较坚固的浅滩来穿过维尔斯特雷姆河,这个浅滩直到16世纪仍被人们使用。但现代人必须清楚,从前维尔斯特雷姆的河岸与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沃施河是完全不同的。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已成为流沙。在近3年的研究工作中,他们对这种特殊的电阻测量法不断地进行完善。具体的工作是:在一条直线上将30个电极以同等间距插入地中,然后在两个最外端的电极处通过地面以一个已知电流值,同时测量中间两个电极间电的差。因为特殊的电阻通过电极间距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土质不同从这些变化中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年复一年的探测中,他们共用了大约30条横线列出了2平方公里多的范围,得到了1000多个不同的值。最终证明了这一地区确实曾经有马车经过。在所有的测量结果之后,结论是,在约翰王时代确实有一支队伍横穿河口。
后来呢?30年的工作,难道就为了得到这个结论吗?“约翰王”的那些珍贵宝藏到底埋藏在哪儿呢?
也许,将来我们还会找到那批宝藏,也许它们会永远沉睡在那里。
E. 英国王室加冕,是怎么进行的
英国国王加冕典礼,通常在前一位君主去世后数个月后举行。
主持人是英格兰国教会中资历最深的教士“坎特伯雷大主教”。
若主教缺席,则由君主指定的另一位主教主持,仅有少数例外。
曾举办过加冕礼的地点包括:Bath(巴斯)、Kingston upon Thames(泰晤士河旁的金斯顿)、伦敦,和Westminster Abbey(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西敏寺),后来都在Westminster Abbey举行加冕礼。
至于整个加冕典礼,已延续了上千年未变,也是最古老的仪式之一。
其他神职人员及贵族成员亦将在加冕礼中各自发挥作用。
参加典礼的,还包括国务重臣等。
一切程序,按照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千年来一份未公开发表的红色行事手册进行。
这份手册,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主持牧师保管,代代相传。
从那以后,共有40位皇帝在此登基。
在邱吉尔或无名烈士的墓碑前行个礼,游客们便走过庄严却有些灰暗的通道,买票进入到豪华绚丽的内厅。铺满红色天鹅绒的地方是极为富丽堂皇的祭坛,登基及大婚仪式均在此举行。人们眼前好像看到了那盛大的场面。
祭坛后是忏悔王高达3层的豪华墓地。
F. 为什么英国国王去世后直接安葬在修道院
英王是本国的宗教领袖
G. 英国有五座向东而立的墓碑,墓下埋的什么人,为何我国要派人去修葺
在2016年,我国的一个留学生因为在英格兰纽卡斯尔市的圣约翰墓园里面发现了五座墓碑,最初的时候也是没有太多人注意,因此就是很平淡的,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学生的探索之心,才发现这是我们的人,也就是因为是我们国家的人,才会派人去修理的。
当时清政府也是和英国商量了,给他们在那里买了一块墓地,让他们能够入土为安,之所以朝向东方,就是因为让他们能够一直看到家乡。之后也是有人去看过,但是随后就是清政府也是没了,随即就是很多人都是慢慢给遗忘了这些人,直到2016年时,有中国的留学生发现了这五座墓碑,因为这块墓地是清政府购买,所以归属中国,于是2017年开始修缮,并于2018年修缮完毕。
H. 菲利普亲王和伊丽莎白二世死后,葬在了什么地方
这似乎是一种病态的想法,但无法逃避的现实是,伊丽莎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总有一天会死去。由于他们都是英国王室成员,他们的去世将会引发一系列精心策划多年的事件。
女王和她的丈夫都拥有永恒的遗产。但是皇室的粉丝们可以去哪里向世界历史上最着名的领导人之一表达敬意呢?令人惊讶的是,菲利普亲王和伊丽莎白女王可能被埋在不同的地方。
尽管有传言说女王将被安葬在哪里,但根据我们对她的了解,我们可以假设她会按照原计划安葬。她深爱的父亲和母亲被安葬在圣乔治教堂,女王很有可能也想被安葬在那里。
如果她这样做了,那么伊丽莎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将被永远放在一起。就像他们想的那样。
I. 英国的皇宫在哪里
英国的王宫。建造在威斯敏斯特城内,位于伦敦詹姆士公园(St. James’ Park)的西边,1703年为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称白金汉屋,意思是“他人的家”。1761年由英王乔治三世购得,作为王后的住宅,称为女王宫。1825年,英王乔治四世加以重建,作为王宫。从1837年起,英国历代国王都居住在这里。维多利亚女王是居住在这里的第一位君主。白金汉宫宫内有宴会厅、典礼厅、音乐厅、画廊、图书馆、皇家集邮室等600 多个厅室,收藏许多绘画和家具,宫内还有一座面积约40英亩的御花园,宫前有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