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主要原因
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煤,铁资源曾对英国工业的早期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伯明翰和设菲尔德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业,格拉斯哥的造船工业等,都曾闻名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电子、汽车等工业在伦敦和伯明翰兴起。近十多年来,苏格兰沿岸发展了以阿伯丁为主要中心的石油工业。北海油田的开采和石油工业,使第二次大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 时间 发明人 发明
1712年 英国人汤姆斯·牛考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64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1778年 约瑟夫·勃拉姆 抽水马桶
1796年 塞尼菲尔德 平版印刷术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进了牛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1807年 富尔顿 造出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
1812年 特列维雪克 科尔尼锅炉
1815年 汉·戴维 矿工灯
1825年 史蒂芬孙 发明的蒸汽火车试车成功
1844年 成廉·费阿柏恩 兰开夏锅炉
英国首都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太晤士河下游两岸,人口7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是英国政治、金融、工业、贸易和交通中心,也是英国第一大港。
利物浦是英国第二大商港,输出量居英国首位,输入量仅次于伦敦。
㈡ 工业化浪潮首先从英国开始的原因是什么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1)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2)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的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需的货币资金。(3)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4)英国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5)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即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证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所带来的影响:(1)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拓展投资场所提供了便利,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世界市场是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大肆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犯下了滔天罪行。(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在客观上也极大地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互相联系。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进作用,是以侵略、掠夺和奴役的方式实现的。
㈢ 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政治方面:英国率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展开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经济方面:英国海外建立了许多殖民地,海外市场的扩大,迫使生产技术的提高;
其次英国通过海外殖民积累了大量财富;在者英国手工业的发展积累许多生产经验和技术
㈣ 英国为什么是世界上第一个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其世界意义是什么
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在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下发生的: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确立(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市场条件: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③物质条件:(原料、劳动力、资本)“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原料和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④技术条件: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⑤科学条件:18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马格德堡半球试验-波义尔、胡克研究并发展大气压力理论-纽可门蒸汽机-瓦特活塞蒸汽机).
世界意义
①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德、美等欧美国家也开始迈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②工业革命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㈤ 18世纪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原因:(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日不落帝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了.
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1、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㈥ 英国为什么要爆发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英国工业革命是18世纪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影响了欧洲大陆并传播到美洲,带动了许多国家工业革新。
背景
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劳动力。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科学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17 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形成。
历程
纺织工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
1769年瓦特根据前人的成果,成功发明了单向蒸汽机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了汽船
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影响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创造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⒈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⒉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
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
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世界格局: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对中国的影响: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⒉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⒊使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㈦ 英国是如何走向工业化道路的
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在时间上比美、法、德、意等发达国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前了200多年.这种绝对先行国地位使英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工农关系的处理上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加上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保护主义、倡导自由竞争的政治学和经济学传统,英国于工业化完成后在对农业的保护上反而比其他发达国家要晚一些,从而走出了一条从通过“财产剥夺——贸易条件恶化”模式积累工业化资金,到适度农业保护的较为独特的工农关系变动的道路;也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从农业剥夺向农业保护的转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从工农业关系上看,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40年代:“圈地运动”及其对工业化的初始推动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对农民的财产剥夺和强制性农场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剩余的能力,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从而开始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圈地运动”历经了大约4个世纪,但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以后.其结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扩大了农场的规模,提高了农业的相对和绝对剩余水平.根据1851年的调查,英格兰和威尔士农场总面积为2470万英亩,其中经营面积在100~500英亩以及500亩以上的大农场约占78.2%,经营面积在50~100英亩的中等农场约占13%,经营面积在5~50英亩的小农场仅占8.6%.同时,即使是小农场,在经营方式上也完全不同于产业革命以前的小农经济.农场规模的扩大,为具有不可分特征的农业机械技术的广泛采用提供了可能.在机械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化肥和良种技术也开始推广,并进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这就使得当时英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剩余水平大大提高.在从1650~1800年的150年间,英国的小麦单产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仅在19世纪上半叶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纪50年代比30年代小麦产量提高了大约50%.1790年以后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1790~1815年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0.2%,1816~1846年为0.3%.一个农业劳动力在1700年时只能养活1.7人,而到1800年时就能够养活2.5人了.可见,“圈地运动”实际上是通过土地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农业剩余供给水平大大提高.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的谷物几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小自耕农丧失了土地所有权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权,为当时日益增长着的城市机器大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英国当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业革命结束以后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这时,英国已经出现了象伦敦、曼彻斯特等人口上百万和数十万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间,英国城市居民占全体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见,“圈地运动”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一是强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农业剩余水平;二是为城市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剩余水平的提高又为劳动力的非农化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贸易条件恶化及其效应
19世纪40年代以前,英国的议会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贵族控制着,他们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多次颁布谷物条例,实行关税保护,限制和禁止国外廉价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进口.谷物条例在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同时,也为高速发展的工业产业带来了一系列障碍.主要是:谷物价格过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费用占一半以上;工资的高低取决于面包的价格,从而造成了谷物价格和工人工资轮番上涨的现象,导致了工业产品中工资成本过高;食品和原料价格过高造成工业资本家的利润逐渐下降.从而,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在19世纪上半叶反而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降低谷物价格,降低工业品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增加工业利润,工业资本家和城市消费者联合起来与大地主进行斗争.终于在1846年,通过在议会中占多数的方式废除了谷物条例,放开农产品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此后,两大产业的比较利益逐渐向工业转移.1840年,英国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指数为112%,废除了谷物条例后,1850年即下降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种植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更快.与1840年相比,1850年种植业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20个百分点,到了19世纪末期,种植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见,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农业的贸易条件明显地恶化了.这种状况又通过城市和农村的“推”、“拉”两种力量,使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国城市居民的比重为50.1%,1881年达到67.9%,1901年达到了78.0%.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在工业对农业的超强度剥夺中大大地向前迈进了.
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在极大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农业的衰退.1846年谷物条例废除后,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农业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谷物的海运成本急剧下降,美国和广大殖民地国家的廉价农产品源源涌入英国市场,使大量农业经营者破产,农业衰退益发严重.在这一时期,英国主要作物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急剧减少.1870~1900年,小麦播种面积由141.6万公顷减少到58.9万公顷,产量从30.7万公担下降到14.8万公担,粮食自给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农业的衰退迫使英国工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国外农业的支持,这也是导致农业劳动力在此期间快速转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场和利益的驱动下,乡镇人口向城市进行了大规模转移,使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在经济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情况下,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已经就业的工人也经常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贫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条件恶劣,许多人住在不透空气、没有光线的地下室里;由于农业衰退,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穷人的贫困.城市中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无产者,其生活还不如原来的自耕农.无业人口的大量增加还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犯罪现象的剧增.
可见,对农业的过分剥夺,在高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不仅造成农业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降低了城市化的质量,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自由贸易政策对农业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国和西欧的大部分国家自20世纪初起就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但英国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这一转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进口受阻,国内粮食供给发生困难,英国不得不实行配给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和扶持.主要政策有:奖励垦荒,对开恳荒地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扩大耕地面积;在政策上鼓励农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于二战以后迅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各出口国用出口补贴的办法廉价倾销其过剩的农产品现象,英国等欧洲进口国采用提高关税以及非关税的手段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者进行保护,这就大大提高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建立健全了国家农业生产管理机构,对农业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农业合作企业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按照欧盟的统一政策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补贴等.上述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显着的,其标志之一就是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供给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后甚至一度出现了过剩现象;标志之二就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规模农户的收入水平超过了城市中的一般产业工人;标志之三是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显着改善,乡村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乡村落后的历史面貌,逐渐同城市接近起来,社会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乡村城市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中使用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1978年英国农业劳动力仅有65万人;1991年进一步减少到27万人,只占全部劳动力的1.3%,此后便稳定下来.而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50年代以后,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从而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城市中就业结构的改善使失业人数大为减少,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大为改观.随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城市环境污染的状况逐渐得到了治理.城市产业逐渐向乡村渗透,城乡联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后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现象.
㈧ 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诶原因和根本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英国较早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经过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案》的公布,都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英国的政治统治,扫除了封建主义的障碍。
资产阶级掌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到来。
第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等手段,最先具备了必要的资本、市场等经济条件。这一时期,英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进行奴隶贸易,从殖民地掠夺财富。对内政府还发行大量国债,搜刮国内人民。这些财富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手中,并且转化为工业革命必需的资本。
二、根本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应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根本原因。
(8)英国为什么去工业化扩展阅读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
17世纪时,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因此以技术革新为目标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
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影响范围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还扩展到到东欧和亚洲,俄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它标志着世界整体化新高潮的到来。
㈨ 英国工业时代的来临主要原因是
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具备了政治前提,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政治基础。
其次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大量的自由的劳动力;海外贸易和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雄厚的资金,殖民扩展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广阔的市场,市场的不断需求使工业革命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