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为什么加入欧共体

英国为什么加入欧共体

发布时间:2022-05-02 04:53:26

1. 英国为什么到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

在欧共体成立后,英国也尝试组织其他6个国家缔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试图对抗欧共体,但收效甚微。英国,丹麦等国自1961年期申请加入欧共体,但由于法国总统戴高乐怀疑美国将通过英国控制欧共体(此前英美一直有特殊关系,欧共体本就是为了对抗美国,苏联,自然不会让英国加入)两次否决英国的加入申请。直到1969年戴高乐下台,1971年英国宣布结束英美特殊关系,欧共体才于1973年接纳英国等国。

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为什么加入欧盟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七十年代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
原因:一、大英帝国的瓦解加速了英国的衰落,英国没有能力在欧洲光荣孤立;二、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迅速下降,到七十年代初期已经沦为二等发达国家,与西德和法国的差距拉大,加入欧共体有助于挽救衰败的英国经济。第三、英国不加入欧共体就会让欧洲大陆的德法两国主宰欧洲一体化进程,这也是英国不愿意看到的。第四、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尼克松主义政策进行战略收缩,英美同盟关系进入低位,英国也是避免受到美国的过度控制。

3. 英国为什么直到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

对绝大多数欧盟国家来说,这种一体化意味着一些民族的经济特性的失去和某些主权的让渡。但也有个别国家例外,其中,英国就特别典型。就目前而言,英国没有使用欧元。2002年初欧洲启动后,欧盟的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英国和丹麦和瑞典等欧盟国家及永远中立的瑞士仍保留并且使用自己的货币;英国没有在《森根协定》上签字。1985年签订、1995年生效的《森根协定》取消了各类人员,包括已进入欧共体国家的非欧共体公民的内部边界检查。但是,英国和爱尔兰以安全为借口没有签字,想去英国的人还必须有英国的签证;英国没有放弃自己的度量衡单位。几乎在所有度量衡单位上,英国都是另行一套的,如长度方面的英寸、英尺、英里,面积方面的平方英尺、平方英里,体积方面的立方英尺、品脱,质量方面的盎司、镑,速度方面的迈等等;英国没有改变自己的行车习惯。车行左侧,驾驶座位都在右边。如此等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映射出了英国的一种“非欧洲性”。 这些虽然都是些表面现象,但在它们的背后却有着英国的很厚重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 从政治文化方面说,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保留”和“慢热”状态是其崇尚渐进式改良的反映。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虽然在开始阶段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但到最后还是以王权与议会权相互妥协、实行君主立宪的“光荣”而告终。英国社会发生的质的变化,可革命完成的方式基本上是和平的。在此后的70年中,围绕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自己的利益诉求,英国各派政治势力――护旧的、革新的、激进的、保守的――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没停止,但最终的解决方式仍是折衷的――1832年进行了第一次宪政改革。以后,“和平的革命”就成了英国社会变革的传统。于是,19世纪30~50年代的宪章运动,50~60年代为工联主义,80年代的费边社等政治运动或政治思潮,都是以和平改良为基本特征的。因此,《走向民主――英国第一次宪政改革》一书总结说:近代英国自1832年开始的渐进改革之路,可以使英国人民避免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避免革命震荡给经济发展带的消极影响。这是一条平稳进行之路,沿着这条路,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成为近代世界最先进和最强大的国家。 外交往往是内政的外延。英国在内政方面的这种稳妥性、渐进性同样也反映在它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上。作为一个欧洲国家,英国虽然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法兰西、德意志等有过一言难尽的历史恩怨,但也绝不会忽视欧洲的联合;作为一个以四海开拓与扩张发迹的国家,英国更明白必须追逐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要性。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念念不忘的还是稳健、稳妥和稳定。加入是必然的,但一定要慢慢来。所以,直到1973年,它才加入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直到1990年10月,英镑才加入西欧汇率浮动机制。可两年之后,由于西欧发生货币危机,英镑又赶紧退了出来。对于欧洲统一货币欧元,英国也是近而远之,虽然开了后门但把前门紧紧地关闭。 从民族心理方面说,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保留”和“慢热”状态还反映了对自己过去的留恋与对自我的爱惜。 大概是在公元775年,撒克逊王国发行了一种名为“斯特灵”的银币,由于每240枚(每一枚也称一便士)需用一镑白银铸成,所以被称为镑。11世纪诺曼人征服英国后,为了便于计算,将英镑分为20先令或240便士。以后近900年不曾改变,直到1971年才正式改为10进位制,1英镑等于10先令或者100便士。英寸来自于古英文ynche,但在不同时期长度并不一样,戴维一世1150年把ynche定为一个男人拇指甲底边的宽度,爱德华二世14世纪实则定为“3个干而圆的大麦头尾相接的长度”,后来还被定为13粒罂粟并排的长度,直到1959年起,英国才将英寸法定为2.54厘米。英尺也是如此,它原本是古代和现代各种以人脚长度为依据的长度计量单位。一般为25~34厘米。不过,在大多数国家里和在所有的科学应用中,英尺及其倍数已分别被米制单位的米所代替,如今只在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里沿用。 表面上,英镑、英寸、英尺不过只是些专有的名词,但在英国人的心目中也是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相伴的主权特征和权威标志。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曾同殖民主义者一起走到过世界各地,成为大英帝国的重要象征。所以,英国不使用欧元,其内涵可能并不简单。除了保持一贯稳妥的风格之外,这里边一定还有心理上的因素。英镑在西欧差不多是币值最高的,1英镑等于1个半以上的美元和欧元。这种汇率的意义可能不只是经济上的,或许还暗示着要维护曾经辉煌一时的大英帝国之余威,至少还可以保持英国人心中的那份自豪感。 在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每一个国家在许多方面都要与世界接轨。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英国一方面并不拒绝加入其中,另一方面又不急于加入其中。在融入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速度上,英国不仅考虑国家的利益所在,而且注意民众的心理承受力。所以,英国在许多方面不用说与整个世界相一致,就是与欧洲大陆也不完全不同。可是,这些不同并没有使英国自外于全球化和一体化,更没有影响英国的社会发展。牛津英国通史的主编肯尼思?O.摩根认为:“英国作为一个本身安全可靠而又充满活力、外向型的岛国,逐渐走向向世界殖民并加以开化的道路。”他的话说的是19世纪以前英国,但对20世纪以后的英国同样适用。有的中国学者也认为:“在欧盟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合作,由主权实体协商逐渐朝超国家联邦迈进的过程中,英国对欧盟的政策经历了支持、观望、谋求加入又保持距离、反对超国家主义又不甘退出的复杂演变,其间又充斥着‘自我选择’的独立与力图把控全局的矛盾。” 无论如何,英国在全球化和一体化过程中的融入与自外、让渡与保留以及速度快与慢等方面的恰当把握,可供今天飞速走向世界的中国借鉴。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就是中国与世界的快速接轨。从大的方面和总的趋势上说,中国步入全球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必须,但到底应当把握什么的速度与程度呢?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是否应当保留什么自己民族的东西呢?是否照顾到了民众的心理呢?由于过去离世界太远了,所以,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保持稳妥、稳健和稳定对中国来说可能比对英国更加重要。

求采纳

4. 简述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原因过程

英国一直以来就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维持欧洲大陆的分裂是英国的外交基准之一。在历史上,英国竭力打压欧洲大陆强国,例如法国,英国先后组成七次反法联军,把拿破仑遣送到孤岛。还有后来的德国,俄罗斯,都被打压过。二战后,欧洲大陆才从两次大战中吸取教训,并且鉴于冷战的压力,走向联合。英国最初是不赞同这种联合的,所以一开始英国并没有加入。但随着冷战加剧,英国也慢慢感觉力不从心,而且,联合后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最终于1973年加入了欧共体。

5. 欧共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欧洲统一思潮存在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高潮。1951年,欧洲一体化先驱让·莫内和法国外长舒曼首先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即舒曼计划),旨在约束德国。1951年 4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6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6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 。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1999年1月1日起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欧元,并于2002年1月1日取代上述11国的货币。 宗旨是: ①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②建立一个单一的对非成员国的商业政策; ③最终协调成员国之间的运输系统、农业政策和一般经济政策; ④取消私人和政府所采取的限制自由竞争的措施; ⑤保证成员国之间劳动力、资本和工商企业家的流动性。
欧洲共同体建立原因
①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 ②近代以来,各国冲突了战争连绵不断,西欧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和统一。 ③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 ④西欧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消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辉煌。 ⑤西欧两个大陆宿敌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五次扩张成形
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的1952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4月8日,六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上述三个共同体机构融为一体,统称欧洲共同体。 此后,欧洲共同体经历了五次扩大: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盟; 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 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盟,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 1995年12月11日,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盟,使1993年11月1日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联盟条约”形成的欧洲联盟扩展至15国。 2002年12月13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决定结束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这10个候选国的谈判,正式邀请它们在2004年5月加入欧盟。 第五次东扩的规模和意义都远远超过前四次,它将使欧盟疆域面积从326万增至450万平方公里增加37·8%,人口从3·78亿增至4·53亿增加19·8%,GDP总值从78081亿增至83773亿美元增加7·3%,贸易总额从39977亿增至44263亿美元增加10·7%,而年人均GDP从20533降至15436美元降低了25%。
成员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1992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爱丁堡首相会议决定,从1993年起开始与奥地利、瑞典、芬兰并稍后与挪威就其加入欧共体的问题进行正式谈判。1993年10月29日,欧共体布鲁塞尔特别首脑会议计划于1994年3月1日前结束谈判,以使4国得以于1995年1月1日加入欧共体。 到2007年,欧盟27个成员国的名单: 比利时 荷兰 卢森堡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丹麦 爱尔兰 英国 葡萄牙 西班牙 希腊 奥地利 芬兰 瑞典. 马耳他 塞浦路斯 波兰 匈牙利 捷克 斯洛伐克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斯洛文尼亚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这是欧盟历史上第六次扩大。欧盟目前已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超过4.8亿的大型区域一体化组织。 入盟后,两国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两国经济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罗、保两国入盟后也需履行诸多承诺,按要求定期向欧盟委员会报告其在各领域改革的进展情况
宗旨和组织机构
欧洲共同体的基础文件《罗马条约》规定其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在修改《罗马条约》的《欧洲单一文件》中强调:欧共体及欧洲合作旨在共同切实促进欧洲团结的发展,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欧共体下设:①理事会。包括欧洲联盟理事会和欧洲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原称部长理事会,是欧共体的决策机构,拥有欧共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由于马约赋予了部长理事会以欧洲联盟范围内的政府间合作的职责,因此部长理事会自1993年11月8日起改称作欧洲联盟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分为总务理事会和专门理事会,前者由各国外长参加,后者由各国其他部长参加。欧洲理事会即欧共体成员国首脑会议,为欧共体内部建设和对外关系制定大政方针。1974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自1975年起使首脑会议制度化,并正式称为欧洲理事会。1987年7月生效的《欧洲单一文件》中规定,欧洲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马约则明确规定了欧洲理事会在欧洲联盟中的中心地位。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②委员会。欧洲委员会是常设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共体条约和欧共体理事会作出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报告和建议,处理欧共体日常事务,代表欧共体进行对外联系和贸易等方面的谈判。委员会由17人组成 ,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各2人,其他成员国各1人。主席由首脑会议任命,任期2年;委员由部长理事会任命,任期4年。③欧洲议会。欧共体监督、咨询机构。欧洲议会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2/3多数弹劾委员会,迫其集体辞职。议员共有518名,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各81名,西班牙60名、荷兰25名,比利时、希腊、葡萄牙各24名,丹麦16名,爱尔兰15名,卢森堡6名。议长任期2年半 ,议员任期5年。议会秘书处设在卢森堡。每月一次的议会例行全体会议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特别全体会议和各党团 、委员会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④欧洲法院。欧共体的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欧共体条约和有关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⑤审计院。欧共体审计院成立于1977年10月,由12人组成,均由理事会在征得欧洲议会同意后予以任命。审计院负责审计欧共体及其各机构的账目,审查欧共体收支状况,并确保对欧共体财政进行正常管理。其所在地为卢森堡。 此外,欧共体还设有经济和社会委员会、欧洲煤钢共同体咨询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

6. 作为岛国的英国害怕欧洲统一,为何当年要加入欧盟

当年英国要加入欧盟完全是因为利益的关系。它并不是因为欧盟的统一。其实从1961年开始英国就已经放低姿态,要求参加欧盟共同体。但是英国无法满足欧共体的条件,一直没有进去。何况英国对于西欧来说,她就是一个吸血鬼,是只想占便宜的主,进来也没有任何的帮助。

二战结束后,欧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国一分为二,法国被二战时的德国打到亡国,同时,东方的苏联迅速坐大,拥有了足以吞并欧洲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意识到:欧洲(西欧)应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以阻止苏联统一欧洲,进而保住英国。说白了,就是让西欧给英国当替死鬼。

7. 英国在刚开始为什么要加入欧盟

英国是欧盟国家,但却不属于欧元区,对于危机时代新的欧盟公约也不感冒。卡梅伦首相更是将退出欧盟作为一项政治选项。内中原因为何?这要从英国和欧盟的恩怨情仇说起---不必讲历史上英国和欧陆国家法国纠缠不清的领土战争,也不必讲英国在二战中抵抗德国法西斯的重要作用。但从地缘政治而言,蹩于大西洋中的岛国地位,让英国和欧洲大国有一种天然的疏离感。英国曾经的日不落全球帝国地位,又让英伦三岛足够骄傲地睥睨欧陆大国。大英帝国的日不落幻梦已然破碎,但帝国的余晖犹存。二战的荣光,乃至二战后欧盟形成的历程,能让英国作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一极而存在。但时势易位,欧盟是以法德两国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英国至多只能算是欧洲老三---但英国凭借和美国更为密切的传统联系,向来以大西洋两岸的调停者自居。由此,英国以独立于欧元区之外的特殊性彰显英国的存在。简言之,这也是英国证明其大国地位的一种策略。退出欧盟,也是这种大国策略的一部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从“欧猪五国”恣肆蔓延的情势下,欧元区一度面临解体危机。作为独立于欧元区之外的英国,可谓福祸共存。一方面以货币政策的物理隔离,阻滞了危机向英国传导;另一方面,英国和欧盟的经贸一体也使得英国经济困窘不堪。危情之下,以实施更为有效统一监管的新欧盟公约提上日程,英国作为笃定的反对者,让欧盟一众国家侧目,英国再次成为欧盟的另类捣乱者!

8. 英国加入欧盟组织的过程是怎样的

法律分析: 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1950年5月9日,当时的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1886年-1963年)代表法国政府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这个倡议得到了法、德、意、荷、比、卢6国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这六个国家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法律依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一)货币联盟第一阶段:期限为1990年7月1日至1993年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第二阶段:从1994年1 月21 日开始, 主要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的雏形 ——欧洲货币机构。该机构主席由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总裁以外的人士但任。第三阶段:最早于1997年1月开始,最晚于1999年1月1日生效。将逐步建立“真正的”统一货币和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该银行由欧洲理事会和成员国中央银行总裁理事会任命的管理委员会领导,英国和丹麦获得不进入第三阶段的权利。

(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这一政策将取代“欧洲政治合作”:在欧共体最重要的领域内采取的“共同行动”仍需一致通过,但也采用特定多数投票(实施共同行动)的原则。欧洲联盟的武装机构——西欧联盟“将执行欧洲联盟在防务方面作出的议定”。条约最终规定制定共同防务政策。

(三)欧洲公民身分:欧洲公民身分的主要内容是,联盟侨民无论居住在欧共体的哪个成员国,在欧洲选举和市政选举中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承认任何公民有在欧洲议会请愿的权利。

(四)补充性:采取补充性是为了解决欧共体与其成员国分权的微妙问题。欧共体仅在专属自己的领域内,“在成员国无法令人满意地实现考虑采取的行动的目标时”进行干预。

(五)欧洲议会:在制度方面,欧洲议会通过投票任命欧共体执委会,任命接受公民诉状的调停者,并可能成立调查委员会。在立法方面,扩大合作程序。在欧洲议会与欧洲理事会发生分歧时,通过调解程序共同决策。

(六)执委员欧共体执委会职能不变:但是由于任命方式改变,它的合法地位增强 。

9. 英国是如何通过谈判加入欧盟,然后又没能发挥作用的

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和丹麦、爱尔兰是第二批加入的。
1991年,从1990年开始,欧共体十二个成员国经过一年的磋商正式成立欧盟。其中就有英国。
而欧盟核心是德国的工业以及其他各国的资源,至于英国奉行大陆均衡政策,与欧洲大陆国家很难真正合作。

10. 英国为什么加入欧盟,为什么退出欧盟

英国一直以来就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维持欧洲大陆的分裂是英国的外交基准之一.在历史上,英国竭力打压欧洲大陆强国,例如法国,英国先后组成七次反法联军,把拿破仑遣送到孤岛.还有后来的德国,俄罗斯,都被打压过.二战后,欧洲大陆才从两次大战中吸取教训,并且鉴于冷战的压力,走向联合.英国最初是不赞同这种联合的,所以一开始英国并没有加入.但随着冷战加剧,英国也慢慢感觉力不从心,而且,联合后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最终于1973年加入了欧共体.

欧盟预算里,英国缴纳的比例约为1/8,按额度计算为德法后第3位。但德法利用欧元区内的有利地位,通过欧元区内的差异化利率政策,在制造业,服务业上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反之,英国因为依然处于欧元区外,并未得到与付出相称的好处。
此外,统一的欧元和欧盟实际是欧洲两千年来,追求天下一统的理想的产物,但由于历史上的文化冲突,宗教冲突,民族矛盾,以及各种皇室联姻和内斗的影响,整个欧盟的隐忧重重。举例来说,土耳其加入欧盟的问题,实际上作为决策者的德法就忽视了历史上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的巴尔干诸国的切身感受。这样的盲目扩张将直接导致欧盟内部的裂痕。
作为长期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的海洋殖民帝国,英国对欧陆的统一或一家独大或铁板一块的联盟一直保持有强烈的警惕。退出欧盟,除了近短期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并为未来提升英国的金融和经济竞争力做准备外,还由于退出欧盟后,将会由德法英三强均衡变为德法两强,这样的联盟的持续性从长期来看是不稳定也不持久的,而对于英国来说,由此可能衍生的结果将大大减轻来自欧陆的压力,并有利于英国的远期利益。

阅读全文

与英国为什么加入欧共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37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56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32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63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21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82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00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10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78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03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15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68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393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68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86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61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66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24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54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