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18世纪英国的总体情况如何

18世纪英国的总体情况如何

发布时间:2022-05-04 03:45:58

㈠ 比较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

17—18世纪,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
1)经济:1800年时英国和中国的农业水平大致相当,无论哪一方都不比对方发达。英国的主要经验基础涉及农业资本投入和人口转变动力。英国在17——18世纪的二百年间总人口增长了110%(从411万万增至866万),而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却缩减了近一半,从70%减少到36.52%。换言之,到1800年时占总数1/3强的人口有能力为另外2/3的人口提供粮食。考虑到当时食物进口相对较少。这就意味着在18世纪“每单位农业劳动力产出”至少增长了3/4。人口增加,土地减少使当时政治家要从深层推动土地改革,引发了圈地运动而形成的资本主义初级积累。
18世纪期间农业劳动人数保持稳定,而农业产出(包括谷物与家畜)却提高了不止一倍。这场的“农业革命”是在单位土地上的劳动投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完成的。单位土地上的劳动投入由于较多的牲畜使用以及规模效益而降低了5%。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有其他原因,包括种子改良,新牲畜品种、宰牲方法的改进、规模效益等等。但与长江三角洲相比,所凸显出来的变化乃是或可称为单位农场劳动的“资本化”,亦即畜力畜肥使用的增加。
这种变化推动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技术革命,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显现出来。
在技术的支持下,英国在航海技术上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提出日不落过的构想。通过对海外贸易获取最大的利益。蒸汽机的发明使英国的资产阶级由简单积累,到进入政治领域,促使政府海外殖民,开拓疆土。并且为了打破原来的世袭贵族制度,提出议会民主制限制君权,保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思想上逐步放宽对言论,创作的控制使莎士比亚时代,狄更斯时代到来。
2) 康乾盛世17世纪中叶,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被从北方长驱直下的满人推翻了。清统治者在入关之后,吸取前车之鉴,总结经国治世的经验,励精图治,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招贤纳士,有效地维持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稳定。当时中国已有了超过2亿的人口。到了1794年,中国所拥有的人口更是超过了3亿,许多大中型城市已颇具规模。其中北京、广州、杭州、苏州、扬州和江宁等城市已拥有50万以上的居民。可以说,在经济上,康乾盛世达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在农业方面,中国的农耕面积在那个时候超过6亿亩,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农作物总产量曾居当时世界第一位。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在冶金、采矿、纺织等方面,都在世界先进行列。当时的商品市场也很繁荣,粮食作物,布匹丝绸是主要的商品。此外还有烟、酒、糖、油、铁、煤、木材、瓷器等等。以茶叶、丝绸、土布为主要商品的对外贸易也十分的活跃。 中国统治者还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政策,比如减少税收,增强对农业的发展,当时中国的农民与同时期的英国人的生活相比都要富足。例如,在农业发展方面,康乾时期,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24年(1685年)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干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约为10亿亩,粮食产量也迅速增加。当时随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来过中国的巴罗曾经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之《赴华使团》)。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干隆59年)的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三分之一。
社会的稳定,当然也相应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像其祖父康熙一样,干隆本人也喜爱文学艺术,并且在这方面颇有修养造诣,他多才多艺,大力倡导艺术,并且自己写诗填词。干隆皇帝一生号称作诗万首,当然其中有不少是平庸之作,而且也不排除有别人为他捉刀代笔而成,但是他对诗文的喜好却是毋庸置疑的。他还令纪晓岚等学者把15世纪时编撰的多达1.1万卷的《永乐大典》删繁就简,重新出版。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令人遗憾的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清朝宫廷上下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对科学极不重视,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1792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送给干隆80寿辰的礼物中,有天球仪、地球仪、西式大炮、铜炮、各种自来火炮、西洋船模型、望远镜等29种,可是清朝宫廷只是将之作为“贡品”来收藏,而没有对这些贡品进行研究,没有让这些东西发挥它们的真正作用。
闭关锁国下的中西贸易在中欧物质贸易交流的早期和中期,除了丝绸、瓷器之外,最重要的贸易内容之一就是茶叶了。中国茶叶大约在1650年左右,被荷兰人介绍到英国。茶的清香醇厚、余味绵长,很快就被英国人所接受,并且在英国流行开来。只有在英国,茶叶才真正风靡到了几乎与其本身文化融为一体的境界,成为英国人文化和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茶叶成了英国的“国饮”。
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Lord Macartney)公爵率领800人,乘坐三艘大船,沿着欧洲商人已经熟悉的海路来华,代表英国国王要求与中国通商。干隆皇帝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这些使者。但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节们除了被礼貌地接待然后送走以外,并没有实现英国人要求通商的目的,而且马戛尔尼拒绝对干隆三跪九拜,引起了干隆及朝廷的强烈不满。这种三跪九拜的仪式被西方人音译为“kow-tow”(磕头)。在今天的英语中,这个词主要成了表示“(对中国人)臣服”的意思。这个礼仪之争成了马戛尔尼使华经历中的一个不愉快的插曲。
康乾时期只把通商当做一种怀柔的手段。清朝盲目坚持“天朝”体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在其他国家面前出现,在国际关系中,清王朝不考虑交往的平等性,拘泥于三跪九叩之类礼仪末节;也不考虑经济利益,用朝贡这种形式来代替国际贸易。

㈡ 18世纪的英国是怎样的呢,描述的全面一点

首先就是颁布了王氏继承法,1707年5月1曰通过的英格兰、苏格兰合并条约,合并后的英格兰和苏格兰成为一个国家,苏格兰人可产生16名上院议员、45名下院议员参加议会,两地自由贸易,统一关税.这样,从1603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共有一个君主以来,现在又有了一个共同的议会和统一的经济.不过,苏格兰仍保留自己的法律体系和宗教信仰.英国从此亦称大不列颠.
英国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和发展,辉格和托列两党在18世纪进行了长期争权夺利的斗争.1714年辉格派刚执掌政权时,由于内部纷争及政敌的干扰,政局仍有些摇摆不定,但从1720年起,辉格派的政策已变得比较明确,并且朝着确定不移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在R.沃波尔任内,英国的经济稳步增长.从1720年到1740年,国内经济总水平提高了6.5%,他还改革关税制度,鼓励谷物和农产品出口,并对许多出口商品免税,对那些可能与本国工场产品竞争的商品,则禁止进口,因此辉格党取得长达60多年的政治优势.
同时,在沃波尔的带领下,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枢密院发展成内阁,内阁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沃波尔实际是英国第1任首相.
1689~1763年间,英法为争夺殖民地屡开战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英国政府在1793~1815年期间,积极组织并参加反法联盟.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从棉纺织部门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到机器制造业的出现,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和“世界工厂”,实力盛极一时.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一方面,他们对维也纳体系下的封建专制不满,要求更多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展开争取政治权利的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运动.1776年《国富论》一书的发表标志着英国经济政策由传统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重大转变.(来自作业帮)

㈢ 18世纪英格兰的情况,当时社会背景,人民生活情况。

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防御能力。而工场手工业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工会,“专业”这个概念在这时期萌生。

中世纪的骑士,尤其是日尔曼骑士是一个非常发达的阶层。

起初,骑士是由骑兵发展而来,而其先决条件就是只有骑兵取代步兵,骑士阶层才能兴起。第一次使骑兵们大显身手的无疑是日尔曼击败东罗马之战,这一役,令骑兵确立了优势。但是骑士并不等于绝对意义上的骑兵,骑士其实是西欧把军事力量纳入封建体制的产物。一开始,因为有大量的自由民存在,因而实行了自由人服义务兵役的制度。但是随着土地的兼并,大地产制导致了自由民数量大减,使得义务兵役难以实行,能被征入伍的人范围日益狭窄,而且自由民也无力负担军事装备,于是骑士开始成为领主的特权。

为了保证相当数量的兵源,当时的上层采取了一些措施,即把兵役与经济来源结合在一起,也就是以后中世纪普遍的采邑制,这个制度始于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时期。兵役从义务制转变为采邑制,于是封建领主的军队成了国家军队的基础。这种制度具有稳定性和牢固性,使骑兵从分散的状态转化为一个骑士阶层,即形成了骑士等于骑兵加土地所有制的组成。

12~13世纪之后的和平时期,骑士军事只能开始削弱,在经济、政治领域提高地位,逐渐与贵族融合。那个时候骑士的培养已经必须从出生开始,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程:出生时便由父亲监督实行洗礼,从小由乳母养到7岁,不可和家人同住。7岁后,真正走上骑士的道路。离开住处到一个高于自己家庭地位的贵族家族,开始学习成为骑士的必备知识,如养猎鹰、各种宗教知识和礼仪。14岁起担任贵族的贴身随从,为礼仪性质,可从中学到很多经验知识,直到21岁长大成人。

21岁时,必须经过一种特殊的仪式,才能脱离领主家庭成为自主独立的骑士。仪式很隆重,这种授封礼被认为是过去成年礼的延续或变形:在第一天中要进行沐浴和祈祷两个仪式,为的是净化肉体和灵魂。第二天正式授封:接受战马,并举行象征性的比赛,成为骑士的外在标志。

所以,当时的骑士具有固定的特点,并有专门的称呼为“兵”。

中世纪骑士和教会的关系是中世纪骑士的一大特征,也是野蛮和理论的相结合。

最初这双方是对立的,因为骑士代表摧毁的一方,而***代表被摧毁的罗马帝国;骑士十分尚武,以掠夺为特征,且掠夺目标常常直指教堂。双方在理论、实际上都冲突,***崇尚和平,骑士则以战争为乐。

导致两者的结合主要是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源于教会的世俗化。因为得到了大量土地,使得教会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当时的一个小教会都可以拥有为数1000多个的庄园。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利益,教会开始涉足世俗事物,从对国王的依附到对国王的支配,也使骑士保护的对象发生了转移,骑士作为基督徒,不能侵犯教会,教会从与骑士对立的机构变为被骑士保护的机构。第二点,则是骑士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因为进入教会是当时贵族后代获得社会地位的方法,所以骑士们从小就接受宗教教育,遵从上帝的教导来选择合适的行为,从小培养对上帝的信仰;另外,骑士在战争时战途凶险,遇到困难就往往祈求上帝的保佑;还有一部分骑士因为战争太过残酷而转向修道,另一部分大难不死的骑士则因为需要精神上的安慰,而绝对的信仰***。

因此,很多教会的行为准则成为了骑士的准则,骑士成为了上帝的战士。当时骑士的准则主要为以下几点:做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2~13世纪后,虔诚成为首要准则,信仰***既是品质,也是资格,对骑士有了规定和约束。骑士的装备也代表着教义,剑是十字教的象征,盾代表着保护教会的职责,双刃剑则代表了正义的一面和杀敌。而且信仰上帝,骑士也必须有实际行动,为祈祷和忏悔罪行。必须成为保护教会的卫士,世俗国家是上帝在人间的房间,国王是房间的代表,骑士保护国王既为保护上帝,从而转化为保护教会的职责。

㈣ 16到18世纪 英国的社会发展变化

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是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在这个过渡阶段中,英国无论在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和政治制度与体制方面,还是在文化思维意识方面,均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使英国一跃而成为近代首先称霸世界的头号工业强国,它的历史经验值得探索。本着作着重探讨这个时期英国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它是社会转型的物质基础。
16世纪到17世纪早期,英国国内的重大发展变化是:在经济上,手工工场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从封建经济中兴起并得到发展:“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在阶级关系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及工人和农业工人,在政治上,16世纪,都铎王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削弱旧贵族的势力,进行了宗教改革,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使英国实力增强,并成为海上强国。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的严重障碍。
16-18世纪,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时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国的议会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光荣革命后,英国贵族的政治权力最集中的地方是议会上院。上院在国家机构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它成为贵族政治生活的舞台。对一些贵族类说,出席议会会议是一个社交活动,“参加议会会议的权利给了贵族在政治事务上的重要的发言权,给了那些能够控制或操纵议会的贵族重要机会”[①]。随着议会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的上什,议会会议成为解决许多重要事情的场所,充当上院议员成为贵族参加政治生活的一种重要途径。许多大臣本身就是贵族的事实,赋予上院在议会斗争中的地位和权威,无论使国王还是议会下院或使大臣们,都十分重视上院的作用。由于“上院包括了王国内重要人物的多数,人们把它看成是保证财产不受国王或人们侵犯的保护者”[②]。贵族通过上院控制议会的权力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㈤ 十八世纪,英国不仅是殖民大国,而且什么发展到了顶峰

英国在18世纪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1701年:英格兰发明播种机;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765年:哈格里弗士发明珍妮纺织机。1769年:瓦特改良纽昆门的蒸汽机成功。理查·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织机。1771年,英国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利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1782年,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开辟崭新“蒸汽时代”;1788年:英国建造史上第一座铁桥。

㈥ 18世纪的英国处于什么状态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18世纪60年代最先进入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㈦ 需十八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历史现状

英国历史

英国包括大不列颠(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是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之一。它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是由不列颠群岛中大部分岛屿组成的,其中第一大岛是大不列颠,第二大岛上有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苏格兰西部沿海有一个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岛。苏格兰本土的东北沿海有奥克尼群岛和萨得兰群岛。上述这些群岛都与本土有行政上的关系,但爱尔兰海上的马恩岛以及大不列颠与法国之间的海峡群岛则基本上自治,不是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
英国的面积大约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从南部海岸到苏格兰的最北部差不多将近1000公里(约600英里),横向最宽处差不多将近500公里(约300英里)。
"Britain"这个词起源于希腊和拉丁词,而最终可能追溯到凯尔特语。尽管用"史前时期"这一尺度来衡量时,凯尔特人也是稍后才来到不列颠群岛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创造了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筑遗址和圆形巨石阵这样的着名历史遗迹),但是有关英国历史的文字记载毕竟还是从讲述凯尔特人开始的。"凯尔特"这个词语相当普遍地经常用来区分不列颠群岛的早期居民和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侵者。
罗马人的统治从公元43年起延续了300多年。在罗马人于408年最后撤走之前,该岛开始遭到来自北欧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侵扰,经历了一段日趋混乱的时期。"England"这个词正是从"Angles"而来的。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侵扰逐步变成了定居,并建立了许多小王国。不列颠人在如今的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独立生存下去。这些小王国中出现了力量较强称霸全国的王国,先是在北方(诺森布里亚王国),然后在中部(麦西亚王国),最后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国)。但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海盗接着入侵英国并定居下来,尽管在10世纪时西撒克斯王朝曾击败过入侵的丹麦人并一度称霸英格兰的广大区域。
1066年发生了对英格兰的最后一次成功入侵。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败了英国人,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和其他人来此定居。在随后的3个世纪中,法语成为贵族的语言,法律结构受到了英吉利海峡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响,社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
威尔士虽然常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凯尔特人的堡垒。然而在1282年卢埃林王子阵亡之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了一场战役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威尔士人的民族情绪继续高涨,15世纪初由欧文·格林德领导的起义便说明了这一点。1536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
当初住在苏格兰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纪,来自爱尔兰的苏格兰人在如今的阿盖尔地区定居。洛锡安住着英格兰人,而威尔士不列颠人则继续北上来到斯特拉思克莱德。9世纪时,苏格兰各地区联合起来抵御北欧海盗。在整个中世纪,英格兰当时强大的君主国一直威胁着苏格兰的独立。
英格兰与苏格兰最终的联合表明,当时宗教上的差异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视更加至关紧要。在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由苏格兰詹姆斯六世(英格兰詹姆斯一世)继位。即使
如此,英格兰和苏格兰除了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时一度被强行联合在一起,在17世纪它们一直是相互独立的。到1707年,由于意识到更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合会带来益处,双方同意建立一个单一的大不列颠议会。苏格兰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区。但是在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这两位汉诺威王室新教徒统治期间,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詹姆斯二世党人发动过两次叛乱,试图恢复信奉天主教的斯图亚特王室。
爱尔兰在公元前就出现了许多王国,但爱尔兰并没有能免受北欧海盗的侵犯,到公元10世纪时竟成了北欧海盗的一统天下。
1169年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发动对爱尔兰的入侵。英格兰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因为他急于想使爱尔兰教会完全顺从罗马。爱尔兰大部分地区都落到了盎格鲁—诺曼权贵手中,但是在中世纪英格兰几乎没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辖权。
都铎王朝的几位君主干预爱尔兰的倾向要强烈得多。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对爱尔兰造反者发动过一系列战役。'抵抗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乌尔斯特省,1607年由于抵抗运动失败以及领导人出逃,乌尔斯特变成了来自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移民聚居地区。
由于英国内战(1642~1652),爱尔兰又爆发了多次起义,但都被克伦威尔镇压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废黯之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的战争更是不断。18世纪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时期。18世纪末,英国政府为谋求稳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爱尔兰议会(建立于中世纪)获得立法自主权;在宪法上与大不到颠的唯一纽带是王国政府。然而,该议会仅仅代表少数盎格鲁-爱尔兰特权阶层,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发生了一次起义,但没有成功;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为一体。
虽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义者的起义遭到了镇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期,一股称为爱尔兰共和军的游击力量开始对英国当局采取军事行动。1920年通过的爱尔兰政府法案规定要成立两个地方自治议会,一个设在都柏林,另一个设在贝尔法斯特。该法案于1921年在北爱尔兰实施,乌尔斯特省9个郡中有6个接受了它们自己的议会,同时在英国议会中仍享有席位,并服从英国议会的最高管辖权。但是,爱尔兰共和军继续在南部为争取脱离英国当局赢得独立而战斗。1921年6月签订了停战协定之后,根据同年12月缔结的英—爱条约建立于爱尔兰自由邦,1949年该自由邦成为爱尔兰共和国。
海峡群岛和马恩岛虽不属于联合王国,但与联合王国有着特殊的关系。海峡群岛在10世纪和11世纪时曾是诺曼底公国的一部分。马恩岛在1266年以前名义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权,到1765年最终才直接由王国政府管辖。今天,海峡群岛和马恩岛都有各自的立法机构和法律制度,英国政府则负责那里的防卫和国际关系事务。
概况:
公元1至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受罗马帝国统治。后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人相继入侵。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兰统一,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建立诺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归英国。

一次大战后开始衰落,其世界霸权地位逐渐为美国所取代。二次大战严重削弱了其经济实力。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英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块领地。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1997年英工党政府上台。

英联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包括现今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约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语由此传遍全世界。

二战后,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但独立后的殖民地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互相帮助,成立了英联邦。英联邦国家承认英国女王是本国的最高元首。英国女王还定期向一些英联邦国家派遣总督,作为女王的代表,名义上管理这些领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㈧ 18世纪 英国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又化的影响,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18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着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洛可可的风格被欧洲人称做造作的的艺术.在服装上比巴洛克更显示出女性特征,是巴洛克艺术的续。巴洛克的折皱风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区别。巴洛克更规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皱的渐变,更为唯美化。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着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使得当时的服装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边角的修饰(例如领口和袖口大大的花边).

17世纪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装到18世纪在款式造型上逐渐向近代的男装发展。18世纪初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了使臀部身外张,在衣摆里面加进马尾衬和硬麻布或鲸须。前门襟仍有一排其材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图案变化无穷,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种宝石。1715年以后,阿比的用料和色调节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浅色的缎子,门襟上的金缏子装饰也省略了,由于阿比变得朴素,穿在里面的贝斯特就装饰的豪华起来,用料有织锦,丝绸及毛织物,上面有金线或金缏子的刺绣衣长一般比阿比短两英寸左右。衬衣袖口装饰有薷丝或细布做的飞边褶饰,从阿比的袖口露出来。下半身的克尤罗采用斜丝裁剪,做的址分紧身,据说紧得连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不用系腰带,也不用吊裤带。1715看以后,多用亮色的缎子,长度仍到膝部稍下一点,裤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8世纪中叶,英国进入产业革命期,男装为之一变,典型的穿法为:夫拉克+基莱+克尤罗特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量,衣摆不那么向外张了,缓解紧束的腰身,变得实用多了,这种上义称作夫拉克(frac,英国称frock)其最大特点是门襟自腰围线起斜着裁向后下方,这是向下个时代的燕尾服(tsilcoat)迈出的第一步,也是现在的晨礼服(moning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

1780年,英国出现了毛料夫拉克,这种朴素、实用的英国式夫拉克从此成为男服的定型。英国也确立了男装流行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华美的阿比随之变成礼服。与外衣的变化相呼应,里面的宝贝斯特短缩到腰围线或略长一点,贝斯特的袖子也没有了,出现了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gilet),基莱前片仍用华丽的面料,而平时看不见的后片则用朴素、廉价的布料或里子制作。在18世纪中叶,出现了叫鲁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这个名称来自英国的骑马用大衣ridingcoat,这时作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国流行,有两层或三层领子,造型很类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时代,鲁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贝斯特外面

17世纪60年代伦敦发生了两件惊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1666年的大火灾.大火烧毁了伦敦3/4的建筑,共计12000多所房屋.

火灾之后,人们对伦敦进行了重建,砖房完全取代了木结构房屋,并为

其他地方所仿效.城市砖房大都为3至4屋,高度适中,略带一点建筑

装饰.正方当街下一面,开设饰有框格的窗子,代替了伊丽莎白时代的

直棂窗.这种有框格装饰的窗子,每层都有,上一层比下一层小,一直

小上去.室内以布置精致的中国家具为时髦,并配以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银餐具,瓷茶具和其它物品,地上铺设印度或波斯的毛毯.中国的糊壁

纸和家具在英国颇受欢迎.英国人原用挂毯装饰墙面,既沉重,又不卫

生.因此轻巧,干净的糊壁纸传入不列颠后,英国人立即加以仿制.英

国家具商还从中国进口椴杨,柚木,檀木,柳杉,洋苏木,黄杨木,红

木,乌木等,仿制精巧,结实的中国式家具,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8

世纪中期英国最着名的家具制造商是漆本台尔,他的一份家具目录上有

下列项目:

第23—25项:9把椅子,按照中国式样制造.

第31项:一张大床,每个角上有一条龙,向上攀登,床头板上有祠

庙,内有中国神像,两边有人在祈祷.

第111项:中国框架,不但在英国,而且在全欧洲,是最完善,最

宏伟的东西.中国书橱,按照中国格式制造,十分好看①.

乡村别墅以外观宏伟着称.18世纪初,英国产生了"一种人多如鲫,

声达四壁,驳杂不纯的别墅",即所谓安恩女皇式别墅.这种别墅一般

建在小山岗上,"只注重外观的宏伟,至于内部的舒畅和便利还是其次".

18世纪中叶,一位名叫帕拉第奥的意大利建筑家将意式别墅引进英国.

这种意式别墅讲究舒畅便利,"前面有石的照壁,四周围绕柏树,……

方形的大房子,能够舒舒服服地容纳下箷裙,……前门常常居中,并且

常有一个壮丽的三角顶建在上面.屋的四边均有大的装框的窗户,瓦的

屋盖,在栏杆之后倾斜着,烟囱则纷集于四隅.每间屋的后面,都有一

所广大而美丽的花园,里面遍植芬芳扑鼻的古式的花木."②别墅内有

装配考究的家具,壁画,餐具,漂亮的仆役,丰富的食物,名贵的美酒,

"所有的一切都显得过于丰盛".

17世纪后期英国人开始对中国园林发生兴趣.在此以前流行的是法

国式或荷兰式园林,讲究规则和对称的布局.1685年威廉坦普尔爵士

发表《论园林》一文,认为中国园林有一种不规则美.1711年—1713年

作家艾迪生和诗人蒲伯分别撰文指出,自然纯朴,隐而不露的中国园林

比尺寸精确,线条工整的欧洲园林,更有一种亲切,庄严之美.经坦普

尔,艾迪生和蒲伯等人的倡导,英国园林风格发生很大变化,比例和对

称等规则被推翻了,直线被曲径和曲线所代替.人们在营造园林时,注

意把园中景物同周围的田野风光联系起来,追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

木深"的意境.总之,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在饮食,服饰,建筑艺术

方面,中国文化对英国上流社会影响很大,18世纪中期这种影响达到高

潮,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纷纷出版,诸如《中国式田园建筑》(1750年),

《中国建筑和哥特式建筑》(1751—1752年),《中国设计新图册》(1754

年)和《中国房屋,家具,服饰,机械和家庭用具设计图册》(1757年),

等等.桂冠诗人威廉怀特海指出:"几年前,一切都是哥特式的;……

如今又有一种奇怪的主意占了上风,弄得样样东西都是中国式的,或者

是按中国的情趣设计的;若用较为谦虚的说法,便是'半中国式'的.

桌子,椅子,壁炉架,镜框,甚至最平常的家庭用具都得屈从这一新奇

的标准;'中国热'真可谓风靡一时,户外的东西更是这样,连牛棚的

门也改成了T形或Z形,而每间牛舍的角上都挂着铃子."①城市贫民

的住宅狭窄,肮脏.1666年伦敦大火将许多贫民住宅化为灰烬,房地产

商巴庞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把土地划成街道和小房子的宅基地,然后

把土地出售给工人;剩下没有卖出的土地,他就自己盖房子.结果伦敦

建起了许多类似鸽子笼式的密集住房.这类住宅没有最起码的卫生条件

和舒适,导致人们性生活混乱不堪和易患疾病.对于城市贫民而言,17

世纪是一个转折点,居住条件日益恶化,而房租在开支中所占的比例却

越来越高.穷人住得越拥挤,房地产商的收入就越高.现在空间同时间

一样,就是金钱.

贫穷农民的住宅比城市贫民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坏,"小小的茅屋

没有地板,只有天然的地土","门户和窗子都不足以蔽雨雪,在下雨

天时,不平的泥地上就布满了泥泞".

③消遣.乡村别墅是英国上层人士的重要消遣场所,它的一个重要

功能是在大自然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诸如散步,骑马,打猎等.猎狐

成为上层人士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到了18世纪以后,甚至被认为是他们

唯一值得尝试和注重的乐事.为此,上层人士不惜耗费巨资养着漂亮的

良种马和优秀的猎犬,对马儿的交配,生仔,训练津津乐道,猎犬的价

格上涨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位绅士愿出50几尼请画家来画他的马,却

只愿出10几尼画他的夫人.猎狐危险性小而乐趣大,吸引了许多贵族女

子.她们身着猎装,横枪骑马,英姿飒爽.贵族女子的加入使猎狐更为

时髦①.普通市民自耕农对猎狐亦很感兴趣.但是当时的狩猎法规定,

只有年收入100英磅以上的地主才有权狩猎.许多人冒着沦为囚犯的危

险,悄悄地参加狩猎.

㈨ 十八世纪的英国强大吗

强大
最主要的是英国确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同时最早爆发和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样在当时世界,英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最先进的,自然就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当然还有其他客观原因了,最主要的英国是个岛国,能够超脱于欧洲事务之外又对欧洲持续施加影响力.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效地维持了欧洲大陆的均势,阻止了欧洲大陆出现可能挑战英国地位的超级大国.

㈩ 18世纪英国当时的经济、政治是什么样的

十八世纪英国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时期,政治上是君主立宪制,由议院负责。

阅读全文

与18世纪英国的总体情况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3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0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