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最知名的女军人有哪些
聂力,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
2. 英国女王卫队士兵推倒儿童,并在身体上直接跨过,你怎么看
伦敦塔附近一名儿童被一女王卫队士兵撞倒在地。视频画面显示,女王卫队士兵先是大声呵斥儿童“让开”,但由于孩子没有及时避开,随后被行进的士兵撞倒在地,士兵还从他身上跨过,径自离去。英国国防部一名发言人表示,事件发生后,这名士兵检查了孩子,并确认孩子一切都好。
事后仔细检查了孩子,确认孩子没有受伤,无疑是一项很有爱心的举动,完美诠释了英国男人的绅士风度……好了,我的良心告诉我实在是夸不下去了。一言以蔽之,人民军队为人民,皇家卫队卫皇家。
我们的军人与民同乐是这样子的,见了的人都是心中一股暖流,而且很幸福。当我们的孩子可以靠近子弟兵并为辛苦的他们戴上一朵大红花时,兵哥哥的心里是暖的是欣慰的,孩子的心里是充满敬意和崇拜的。
而皇家的‘与民同乐’是这样的,大吼大叫真的是小儿科了,抱在一起在地上打滚是常有的事儿,请注意,不要误以为这是温暖的拥抱在一起,恰恰相反,这是英国皇家与英国百姓互殴到如胶似漆了……
英国从日不落已经变成如今的腐国了,旅游文化其实也是国家收入的一方面,英国皇家卫队之所以这么有喜感,或许也是当地旅游的特色项目,我也并不想过度解读了。
如果英国皇家卫兵执勤的路线是不可挡路的,那么上面我提到的那个画面中坐着轮椅的老太太至少也会被推走,但他们没有,而是选择提前转弯从缝隙中换岗。说明这里面还是有点猫腻的。
如今‘腐国’的皇室为了省钱连飞机酒店都很拮据,英国人工是很贵的,紧急预案是搞不起来的,况且英国的皇室与非洲的酋长不同,英国皇室本就是一种‘品牌公司’了,各种花销预算都列入了特别行列,有些地方能省则省,所以没有紧急措施与特殊人员去维护各种各样的状况,遇到拦路和冲击卫队的情况就只能靠卫队自行发挥想办法了。
况且网红这种文化也是从国外输入到我们国内的,在国外的二货网红真的不比国内少,想借住与卫队发生肢体冲突然后被揍一顿再关上几天的不在少数,因为这样可以用一个视频赚到几个月都赚不到的工资。
有时候老外的恶作剧与刻意的黑色幽默确实超乎我们的想象。
虽然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我是十分确定的,就是不能用我们看待我们子弟兵的温情去看待国外的军人,不是所有军队都是人民子弟兵。
谨此文章也表达一下我对祖国人民子弟兵的敬意。
3. 那些保护英国女王的卫兵,都是些什么人
英国保卫女王的士兵,是白金汉宫和温莎城堡,不可缺的亮点。卫兵们戴着高高的黑色熊皮帽子,本身就是一大亮点,红色的军服,黑色的裤子,女王士兵独特的造型,尤其是皇家卫队换岗仪式,每年都吸引不少的游客前来观赏,毕竟是女王士兵独有的,在别的地方是看不到的。
近年来成了一大亮点,不少的游客,也进行参观拍照,但是千万不要进入警戒区,也不要挡住行进的路线,曾经有一个女游客,跨过警戒线,挡在卫兵前面,卫兵旁若无人,只轻轻一推,这位游客,一个趔趄,飞奔向前,差点摔倒在地。士兵继续前进,好象什么都没发生。所以在参观时,千万不要阻碍士兵的视线,也不要挡道,否则的话,将会遭遇卫兵粗暴对待。
4. 女兵的现状
如今,男性一统军营的日子已成为历史,越来越多的女子颠覆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军兵种吸纳女性,越来越多的领域对女兵 开放,越来越多的女军官问鼎“将星”。
美国女兵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女兵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军中出现女性,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美国为了解决海外驻军通信联络的问题,征召了200名女性到军中服役,战后,美国女军人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以色列女兵
女兵在以色列国防体系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女兵在军队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今天,女兵甚至可以走上步兵战斗教官、核生化战术运用专家这些以往只能由男性担任的岗位。
俄罗斯女兵
在今日的俄罗斯军队中,仅指挥专业就有170种岗位对女兵开放,越来越多的指挥官认为,军队中的许多岗位适合于女军人,同样,越来越多的女军人干得还比男军人好,开始对男军人提出挑战。
日本女兵
截至1996年,在日本自卫队中服现役的女军官总共有11000人,约占自卫队军官总数的4%。日本自卫队绝大部分领域都已对女性开放,女兵们活跃在陆海空三军自卫队中。
伊朗女兵
伊朗女兵具有健壮的特点,具有不服输的精神
德国女兵
德国政府一向排斥女兵。1944年11月,德国政府曾作出规定,为了女性自身的利益,不允许女性在军队中服役,包括国内的自卫队也不许参加。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奋斗后,德国2000年1月11日终于推翻了禁止女性从军的法律,德国女性获得了加入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权利。今后,德军女兵将逐渐走出传统误区,开始走向未来战场。
英国女兵
截止2001年,英国军队中有女兵1700人,约占军队总兵员的8%,比10年前增加了三分之一。
法国女兵
女性70年代初开始逐步进入法国军队。目前,法国军队中的女兵有2万余人,约占其兵员总数的7.5%,在欧洲各国中首屈一指。 法国女兵打破了妇女不能出海的戒律。海军中除了突击队以外所有兵种都对女兵开放,女兵们甚至可以在潜艇上服役,进步十分惊人。
澳大利亚女兵
澳洲军方已修改“禁止把女性派往危险军事地区”的相关规定,并首次破例允许把女兵调遣到陆军前线战场。
中国女兵
新中国女兵是我军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国有10余万巾帼战斗在军事、政治、后勤等工作岗位和科研、教学、卫生、文体、工程技术等专业技术岗位上。从部队总机房到卫星发射场,从军事指挥机关到白衣天使一线,从陆地、天空到海洋,都有中国女兵的身影。
中国是世界上培养女航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还拥有女步兵、女空降兵、女坦克兵、海军女子陆战队……
5. 英国皇家御用军叫什么历史呢
英国皇家禁卫队Queen's Guard
禁卫军的历史可追溯到1656年。当时英格兰的查尔斯二世流放荷兰,在那里募编了一小队护卫,后并入1660年复辟后征集的禁卫团。1661年圣瓦伦丁节,奥利佛·克伦威尔于1650年成立的原护国公禁卫兵团在伦敦塔山被改编为君王的“非常禁卫队”。由于队伍从特威德河畔贝里克附近的冷溪开来,便得了冷溪禁卫队的称号。它的座右铭是“无与匹敌”,这足以表明它无视第一禁卫团—掷弹兵禁卫团的优先地位。
第一禁卫团建立过光辉的战绩,曾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了拿破仑的掷弹禁卫军,从此戴上了熊皮头饰。不过后来整个禁卫旅全都戴上了熊皮头饰。
意思大致是,保护宫廷内部的,禁止为外部使用的主要是护卫功能,而不是战争功能的优秀士兵的队伍。
英国皇家卫队,是英军陆军中的精锐部队。通常只有皇家卫队才能首先装备最新的作战装备和武器,英军最新武器会首先装备皇家卫队,然后才能轮到其他部队。英国皇家卫队的着装永远是那不变的猩红色紧身短上衣,以及那顶高高的熊皮帽.
英国正规的皇家警卫部队是在17世纪下半叶,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出现的。当时迁居国外的国王查理二世回国后组建了一支精锐的步兵团和骑兵团,来做为自己的警卫部队。从此以后,这些部队就成为了皇家军队的核心。 1815年,英国皇家卫队在滑铁卢会战中打败了法国的老牌卫队,并因此开始戴纪念战争胜利的熊皮帽,来彰显自己的作战能力比拿破仑军队强。英国皇家卫队那身一年四季不变的猩红色紧身短上衣,以及那顶高高的熊皮帽子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皇家卫队属英国陆军系列,分为骑兵和步兵两部分。骑兵约有1500人,共分3个团,分别是“国王禁卫团”、“国王蓝色团”和王宫仪仗骑兵团;步兵约5000人,编为1个步兵师,下属8个步兵营。除此之外,在皇家装甲坦克部队中有4个皇家卫队团。
英国皇家卫队的士兵从各地陆军选拔出来,然后被安排到皇家仪仗队位于白金汉宫附近的军营中受训。
这些新兵每天除了跑步、射击训练之外,还需要学会使用各种攻击火炮,擅长骑术。身高体重要求“孪生兄弟”一样整齐划一,而且长相俊朗,声音洪亮,充分体现英国的军人风貌。 卫兵们还有厚重的军装铠甲,以及长长的军靴,仅仅是这套装束就重得让常人走不动路。所以说,想当好一名皇家卫兵,能负重、耐高温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英国皇家卫队的队员头戴熊皮帽子,身着红色制服,宛如古代将官一般雄健。皇家卫兵头戴熊皮高帽有着约200年的历史,这顶高帽象征的是英国强盛的军力。 其实,最早戴这样帽子的是法国士兵,法军当时戴这种熊皮高帽是为了让士兵的个头显得更高,看起来更具威慑力。但在滑铁卢战役击败拿破仑的军队后,英国士兵从1815年起,取而代之开始戴起了熊皮帽,来彰显自己的作战能力比拿破仑军队强。 英国国防部直到2010年,每年都购买大约50顶熊皮帽子。平均每年花费在帽子上的钱就有6万英镑,其中一半的开销是为了买新的,剩下的被用来翻新旧帽子。但由于动物保护组织的不断抗议,英国决定从2011年开始,不再用野生黑熊皮帽子,而以人造皮草代替。
皇家卫队与英国王室保持着特殊的关系。它被认为是英国王室的私人部队,皇室的成员是皇家卫队各团的团长和荣誉上校。英国女王和将继承王位的查尔斯王子和王室的其他成员,经常定期探望卫队各部队,参加各团的典礼和纪念会,并像一家人一样同这些军人及其家属相处。
The Queen's Guard and Queen's Life Guard are the names given to contingents of infantry and cavalry soldiers charged with guarding the official royal residences in London. The British Army has regiments of both Horse Guards and Foot Guards predating the English Restoration (1660), and since the reign of King Charles II these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guarding the Sovereign's palaces. They are not purely ceremonial as some may believe, they are real soldiers serving in the army.
The Queen's Guard and Queen's Life Guard is mounted at the royal residences that come under the operating area of the British Army's London District,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Household Division. This covers Buckingham Palace, St James's Palace and the Tower of London, as well as Windsor Castle. The Queen's Guard is also mounted at the sovereign's other official residence, the Palace of Holyroodhouse, but not as regularly as in London. In Edinburgh, the guard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resident infantry battalion at Redford Barracks. It is not mounted at the Queen's private residences at Sandringham or Balmoral.
The Queen's Guard is the name given to the contingent of infantry responsible for guarding Buckingham Palace and St. James's Palace (including Clarence House) in London. The guard is made up of a company of soldiers from a single regiment, which is split in two, providing a detachment for Buckingham Palace and a detachment for St James's Palace. Because the Sovereign's official residence is still St James's, the guard commander (called the 'Captain of the Guard') is based there, as are the regiment's colours. When the Sovereign is in residence, the Queen's Guard numbers three officers and 40 other ranks, with four sentries each posted at Buckingham Palace (on the forecourt) and St James's Palace (two at the main entrance in Pall Mall, two in Friary Court). This reces to three officers and 31 ORs, with two sentries each when the Sovereign is not in residence.[1] The Queen's Guard is not purely ceremonial in nature. They provide sentries ring the day and night, and ring the latter hours they patrol the grounds of the Palace. Until 1959, the sentries at Buckingham Palace were stationed outside the fence. This stopped following an incident involving a female tourist and a Coldstream Guardsman — e to the continued pestering of tourists and sightseers, the guardsman kicked the tourist on the ankle as he marched. The tourist made a complaint to the police and, despite sympathy, the sentry was confined to barracks for ten days. Not long after, the sentries were moved inside the fence.
6. 拉文斯布吕克妇女集中营的发生在此的罪行
进入大门,迎面就是囚犯们每天早晚两次集合的大操场。操场两边扇子形地排列着许多的木房子,那里禁闭着所有即将死亡的人们,或者说即将遭遇死亡的女人们。在这里,除了德国纳粹的军官和士兵和那些张着血盆大口的警犬以外,其余的人,女人、儿童、和青年都是囚犯。不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严寒,囚犯们每天做工前和收工后都必须在这操场上一动不动地站立几个小时等候点名。 如果人数不对,所有人就必须原地立正站好,直到找到那人为止,囚犯们因此而站上一整夜的事情也是经常的。
从操场向周围望去,可以看到集中营的围墙和岗楼。机关枪的保险始终是打开的,随时准备射击。。。在操场正面的围墙前,依然保留着铁丝网,铁丝网前竖有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走进者格杀勿论”,曾经有许多囚犯由于不堪忍受集中营中的折磨,冒死要冲破铁丝网逃跑,结果被岗楼上的卫兵开枪射死。
这日,正好是一个星期五的上午7点,3辆军用卡车行驶进了这个占地400公顷,整个布局是个正三角形集中营的大门,卡车头向一边齐齐地停在了操场上。操场上隔步一个德国纳粹士兵,荷枪实弹把整个操场围了起来。接着,3辆卡车的后蓬布被撩开后,车里的人被轰出了车。很快,有100多人被带到了操场上,要求刚下车的这些人直立地站在操场上,等待此地德国军官的训话。[本文德国军官名称省略]这次三个卡车,被运来的有120人,其中有3个6岁的小女孩,7个60以上的老年妇女和10个青年犹太男人。剩下的都是年轻的妇女。这些妇女里有三个英国被俘女兵朱莉亚、梅丽丝、乔伊娜。另外,还有2个俄国女战俘黎迪莎和左娃。剩下的都是德国本地的犹太妇女和波兰犹太妇女还有吉普赛妇女。片刻间,这些人群被分为了三组。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和儿童站在一边。年轻的妇女站在一边。10个犹太男青年站在另一边。忽然,一个妇女的手中有一个提包掉在了地上。妇女刚要弯下身子去拾捡,却引起了德国士兵牵着的2条军犬发出狂吠的叫声。站在一旁的小女孩被吓的哭了起来。人群有些骚动。这时,人群边开过来一辆吉普车,车上走下来一个德国军官。立刻有德国士兵向军官汇报人数。军官点了点头,然后向停在一边的3辆卡车一挥手,三辆卡车立即开出了集中营的大门。‘全体注意,脱掉你们的所有衣服’德国军官冲着人群大声地喊叫,发布着命令。此刻狼狗的叫声,女孩的哭声顿时混杂在一起。迫于德国士兵的威胁,在场的大部分妇女把自己脱个精光,只有少数的妇女坚持不脱衣服。立刻,有士兵冲了上去皮靴猛踢,枪把狠打。然后被带出了人群。一共带出了13名妇女,其中就有3个英国女战俘和2个俄国女兵。13名妇女被带到操场的中央。德国军官用恶狠狠地眼光盯着这13名不脱衣服的妇女,然后从一个士兵的手里接过一个人名单。军官看着这13名女人,开始念她们的名字。被念到名字的妇女,马上被士兵押出来,然后,军官面对被念到名字的妇女开始宣布-------你没有执行我的命令,现在宣判你被执行死刑,立即执行。说完,德国士兵把刚被念完名字的妇女拉出五六米远,当着人群立即开枪打死了。当打死第五个妇女的时候,三个英国女战俘和2个俄国女兵立刻提出了抗议。----‘我们听不懂你们
德国的语言。。我们没有犯罪’德国军官这个时候好象才发现,这些女人堆里还有说外语的英国人和俄国人。军官大怒地向还没被枪毙的女人们喊到----------‘-脱掉你们的衣服。’剩下的妇女不愿意被杀死,都乖乖地脱光了自己的衣服。‘站到那边去’德国军官向几个妇女喊叫着命令道这个时候,有一辆三轮军用摩托车也开到了操场上,摩托车上下来一个传令兵。传令兵来到军官面前,低声向军官报告说-----------‘报告长官,还有200多名老犯人准备进浴室洗澡。还要再等1个小时,新来的人就可以有住的地方了。”军官听后狞笑地点了点头,然后用他的三角眼看着操场上的裸体妇女们,开始了训话。--------“欢迎大家来到这里。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是这里的最高长官,我的话对于你们来说,就是命令。你们要无条件地执行我的命令。如果不执行我的命令’军官故意把眼光投向了刚才被士兵枪毙的几个妇女尸体。军官从兜里掏出一个手绢,擦了擦鼻子继续说到-------------“把你们的头发都剃掉。两个人一组,互相给对方剪掉。”马上有士兵拿来了剪刀。发给了站在操场上的这些裸露着身体的妇女们。士兵随便地揪出了一个满头金发的犹太妇女,几下子就剪秃了她的头发。军官感觉很满意,大声命令道----------“就照着这个样子做,给你们10分钟立即剪掉你们那肮脏的头发,否则按违抗我的命令立即枪毙”。人群立刻互相地剪开了头发。军官看着三个英国女战俘和两个俄国女兵,向她们一挥手,叫她们站了出来,在自己的面前5步远站成了一横排。五个赤身裸体的妇女站在了德国军官的面前。军官上下打量着五名妇女。“报上你们的名字。年龄、国籍还有你们的信仰。有什么技术特长,血型、身高、体重、是不是处女。。。挨个汇报,别耽误我的时间。”朱莉亚、梅丽丝、乔伊娜。分别回答道---------“我是英国陆军医务兵,信仰天主教。名叫朱莉亚,身高1。65米。0型血。23岁,会画画,一直没有称体重,长官。我不是处女。”德国军官听着,不住地露出狞笑,点着头。
轮到俄国女兵黎迪莎和左娃的时候,两个女人闭口不答。这下子,军官有些恼怒了。“看来你们两个俄国娘们还不知道什么叫“萨棵森式的敬礼来向我致敬吧”说完,军官命令黎迪莎和左娃原地把手臂向前伸出,然后命令两个裸露着身子的俄国女兵蹲了下来,要求这个动作保持2个小时。如有违抗,就命令士兵立刻拉到一边枪毙。。。。。别的妇女全部把自己的头发剪掉了,然后继续直立地站在原地不许挪动,等待下一个命令。军官看着这些脱得一丝不挂的女人们,开始逐个念她们的名字。被念到名字的妇女立刻被全副武装的士兵拉倒了一旁。现在,除了三个英国女战俘个两个正在实行“萨克森敬礼的俄国女兵以外,其余的都被带到了一个灰色的屋子旁边。军官开始向这些人喊话------------“从你们一进门,我就闻到了你们身上散发着讨厌的臭气。现在,你们可以到这个浴室里好好的洗一洗澡了”军官说完,人群被强迫地赶进了浴室。, ,屋子里顿时挤满了人.她们都光着身子,人挨着人,老人、小孩和妇女哭声一片。那10个犹太男青年也被纳粹士兵强行地推入了浴室,士兵们面部还带着阴险地笑,对几个男人说------“进去吧,陪着女人们一起去洗一洗,找个看上眼的温存下。。。。。”进到屋子里,她们发现这里并不是淋浴间后,便开始出现了骚乱.这个时候,屋顶上的小铁盖突然被打开,有人从上面扔下氢氰酸毒晶体,裸露的妇女人群们开始发疯地往门口拥.而那坚实的大铁门她们无法打开.毒气起作用了,有的人开始使劲地抓头发,甚至抓瞎了自己的眼睛,许多人开始出现大小便失禁...不用多长时间,大门开了.营中的犯人开始清理毒气室里的死尸。一些在这里的劳工开始搜寻死去女人们的尸体,有金耳环和首饰的立刻被从尸体上扒下来,有的牙上镶有金牙的也被敲了下来。,然后将她们的尸体扔到了焚尸炉里被火化成了灰烬...从她们被关进毒气室杀死,再到把她们的尸体焚化掉,整个时间不到半的小时。
7. 能否介绍一下英国军队的历史
英军历史
在英国伦敦的军事博物馆中,也许国家陆军博物馆是较为简陋和不起眼的一个。
它位于伦敦切尔西区皇家医院路的一侧,由一座两层楼的方形建筑构成,加上地下室共有三层展厅,博物馆的标志是门口摆放的2门二战期间英国陆军用过的M1野战炮。博物馆的小册子称,“在这里,你可看到英国士兵战时和平时感人的故事,了解英国陆军士兵从15世纪到今天的生活和战备情况,国家陆军博物馆是英国陆军自己的博物馆,也是英国惟一的一家全面介绍英国陆军的博物馆。”
“长弓”之胜
博物馆中讲述的故事从1415年开始。当时,英伦三岛摆脱内部纷争,国王的眼光在盯向海洋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欧洲大陆,走出岛国成为英王的最大心愿。是年,英王亨利五世率6000官军在法国北部加来一个名叫阿格尼科特的地方大败法国25000大军,英军从此频繁越过海峡,参与欧洲大陆的战事。
据英国人的理解,国王亨利五世能以少胜多的原因在于其军队采用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博物馆解说道,新式武器装备,即“长弓”是国王军队获胜的关键。“长弓”是冷兵器时代英国一大发明,样子有点像中国的长矛,但要比中国的长矛长而重。作战时,英军把“长弓”绑扎在一起,以战马为依托,形成一排排利刃,直刺敌军方阵。这样做不但能打乱对手的进攻队形,而且还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早在决意征战欧洲前,英国国王就决定,男孩6岁起便要学习使用这种兵器,等他们长到20岁左右,便可以成为熟练的“长弓手”。一经实战,这一武器和与之配合的战术一起对保证英军打败大陆对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人也这样认为,每一次战争都不会是前一次的重复,只有创造性地利用手中武器装备,不拘于以往,才能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
“龙虾背”
国家陆军博物馆比较吸引人的展室是500年来英国陆军的军服展、18世纪英国陆军官兵生活展和滑铁卢之战。早期的英国陆军士兵身着红色的军服。博物馆解释说:“在当时的条件下,红色是一种方便且便宜的染料。混战中,红色又很易识别……伊丽沙白时代,伦敦地区的陆军官兵便开始穿着红色军服。1645年,英国‘新型步兵’把红色作为军服的基本颜色。到17世纪末期,红色军服成为英国陆军的主色调军服。‘红外套’成为英国陆军官兵的绰号。”且由于很像煮熟的龙虾,英语有一句“龙虾背”(LOBSTER BACK)的俚语。今天,提起“龙虾背”,英国人都会告诉你,这是指他们的子弟兵。英国陆军官兵穿了大约2个世纪的红色军服,到1845年拿破仑战争期间,红色军服仍为英国陆军士兵所用。
站在红色军服面前,你可以闭目畅想,脑海顿时呈现一幅撼人心胆的场面:一场冷兵器的较量在欧洲某一原野上拉开。远远望去,身着红军服的英军官兵犹如一簇簇红红的火苗时隐时现闪动着,红军服以马队为先导,以方阵队形向敌人的方向涌动,战马和步兵扬起的沙场尘埃掩映不住阳光下的刀光剑影,嘶呜的战马和面无表情的将士等着敌人近些,再近些,接下来便是一场昏天黑地的肉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战中,红色告诉战友自己的位置,相互应策着,共同血战敌手。
随着火药的广泛使用,尽管方阵和肉搏仍是陆战的主要方式,但双方交战的距离被火枪或火炮的距离拉开。到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陆军的红色军服渐渐地显现出其不足,敌人完全可在远距离上发现那簇簇红色的目标,红色军服成为敌人火枪打击的活靶标。另外由于英国陆军士兵出战国外的日子越来越多,如在炎热的非洲,一味要求穿红色军服不能适应作战区域的环境需要。到19世纪后期,英国陆军士兵军服发生新的演变,红色军服逐渐为黑、灰、白、蓝等颜色军服替代。到1900年布匿战争期间(英军征服南非部落之战),英国陆军正规部队已全部放弃红色军服,而改浅色,特别是白色军服为主。
但对一个讲古的民族来说,直到今天,英国也没完全淘汰红色军服。去过英国的人都会去女王居住的白金汉宫前看换岗仪式。除天气不好,一般情况下每隔一天的上午11点左右都有这种仪式,从军乐队到卫兵,上岗和下岗的士兵都穿着几个世纪前他们前辈穿过的红色军服,他们或步行或骑高头大马整齐列队,从离白金汉宫不远处的卫兵营队来此。到了白金汉宫前,换岗的卫兵又是踢腿又是跺脚,又是奏乐又是吆喝,好不忙乎。奇特的打扮把人们带回几个世纪前,红军服仍试图向围观者说,英国曾是个老牌帝国。但时过境迁,此时已非彼时的英国,红色军服在白金汉宫前演义着英国几经盛衰的故事。
在白金汉宫附近的卫兵博物馆中,我与看门人,当年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卡车司机,谈起红色军服的故事。他说,考究的红色军服还必须配上由带毛黑熊皮做的高帽子,早年时候,带毛黑熊皮全从俄国进口,以显示皇家的华贵和尊严,但今天真正用俄国黑熊皮做的卫兵帽子已不多见。老人说,他这里有一顶,已传几代人,驻在附近的卫兵每次来这里都要带着试试。当得知我是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军人时,老人欣然拿出熊皮帽子,给本人带上。帽子里面有些油腻,外面毛发也有不少脱落,肯定是试戴的人很多。为了不扫老人的兴,我带上了那毛绒绒的大帽子,感觉并没想象的那样重,且很暖和。合影之后,老人又拉住我长谈。他说:“我知道中国,知道中国军人进驻了香港,你们的军服也很漂亮,我希望有一天能亲眼看一看中国,看一看你们漂亮的军服。”
早期的英国陆军生活
看过陆军军服的演变史,我又按顺序进入英国陆军生活展室。
18世纪的英国士兵可没今天英国士兵那样清闲和舒服。当时,官兵很少有人享受足够的医疗保障和津贴。士兵每日的津贴费为8个D(一个弃用的英国货币单位,每D相当3便士,100便士等于1英磅),其中6个D用于吃住,余下的钱除养家糊口外还要自己购买军服和其他必要装备。18世纪士兵的食物主要是煮牛肉和面色,每日军队只供应两餐。为省钱,许多官兵都不在军营中住,而在营外找房子。由于待遇不高,官兵结婚的不多,即使结了婚,英军也不允以承认。只有少数官兵能带着家眷一起生活。当时,英军中也有部分妇女,但她们并不算军人,倒像今天的文职雇员,她们的工作主要是做饭和洗衣。
进入19世纪,英国陆军官兵的待遇也没多大改善。1800年,1名骑兵上校(团长)的日薪是23先令(已弃用英币单位,介于英磅和便士之间),尉官日薪是14先令,列兵是1先令3个D。步兵上校(团长)日薪为13先令11个D,尉官为9先令,列兵为1先令。而当时英国的物价并不便宜。一位士兵1808年的一份帐单上写道:1瓶廉价的酒1.5个D,一双皮鞋6先令,留小姐过夜费5英磅5先令。英国作家塞穆尔·约翰逊写道:“我认为,和社会上同一阶层人,如劳工比,英军士兵的生活要苦得多。”尽管如此,英国军队的纪律仍极为严格,如果违纪,如醉酒者将受到上司的鞭笞。
“招兵买马”三百年
团曾是英国步兵的基本建制单位,一般由1名校级军官任团长,团的名字也以团长的名字命名。随着英陆军规模的扩大,出现重名现象。1751年,英军决定在团的前面加阿拉伯数字。1782年,英国步兵团又开始以所在郡命名,如当时的英国步兵第29团被命名为伍斯特郡团。
步兵团的组建由皇家授权,被授权者必须要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一经皇家同意,政府会为官兵提供薪金和武器装备,被授权者则负责士兵的招募、管理和训练。这是完全商业化的募兵程序,首先双方要解决钱的问题,政府与募兵者双方按契约合同以给钱的多少来确定招兵的数量,而募兵者与被招募者则根据给钱的多少来决定服役期的长短。这种募兵制度给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募兵成了他们发财的好交易。他们往往虚报招兵数量,向政府领取空饷,终饱私襄。
今天,英国全志愿兵役制度更突出了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不同的是,英国国防部替代了中间商,英军招募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相同的是,无论是在车站,还是在影院,你仍可见英国各军种宣传当兵如何之好的招兵买马广告。
18、19世纪,并不是每个英国人都想当兵,有时兵源很难找到。征募者便把招兵买马的时间放在冬季,冬季农活不多,城市也出现失业高峰,尽管待遇很低,但为糊口,许多人还不得不当兵去,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人除了浑身力气一无所有。
大多数情况下,征兵者对新兵有条件要求。但条件有时形同虚设,平时英军就招不满,战时就更加困难。无奈,招募者只好放宽条件,一些老弱病残者也穿上了军服。战争爆发后,为补充兵员,政府还让罪犯参军。罪犯可用参军的方式赎罪,并由此获得“自由”。这使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二战中,美军曾征用过“身怀绝技”的小偷小摸与德国人作战。笔者猜想:美国这样做也许受英军当年征兵的启发。为募新兵,募兵者想尽办法,过份地夸下当兵如何优越的海口,结果许多人当兵后才发现现实并不非如此,发放的津贴七扣八扣等到了自己行手上已是所剩无几。
浓彩重墨滑铁卢
博物馆浓彩重墨的展厅是滑铁卢会战。17世纪,英国在世界上崛起,开始与欧洲大陆的帝国发生冲突,对手之一就是法国。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布鲁塞尔以南滑铁卢地区的英普联军与法军进行的会战成为英国登上欧洲霸业的转折点。会战中,法军伤亡约3万人,被俘数千,英普联军伤亡2万多人。法军战败,拿破仑于6月22日退位。此次会战后,欧洲10年时间没再发生重大战事,英军从1815年的23万人削减到1828年的10万人。
对这场会战,陆军博物馆充分利用光电模拟和录相设备,较全面地介绍了穿红军服的英军如何在威灵顿将军的指挥下大破拿破仑方阵。英国首相丘吉尔对英国这段历史做过论述:“……150年前,纳尔逊、皮特和威尔逊击败过拿破仑……在这些世界战争里面,我们或者保持着欧洲的领导角色,或者孤军奋战。”可以这样说,英国陆军的主角在这些联合行动或孤军奋战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传述英国陆军的故事
走出博物馆,门口一块不大的石头吸引住我。住足细看,上面雕刻着一位英国陆军战士的话:“当你回家的时候,请把我们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告诉他们,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失去了今天。”英国式的浪漫反映出战士对未来的企盼,为了大英国帝国和它臣民的明天,战士付出了一切。
就在完成这篇小稿时,我在问自己:对英国战争和军事博物馆的系列参观是不是要把英国士兵的故事告诉身边的人?回答是肯定的。
潘莹斌
8. 英国有多少现役军人
兵力现役部队21.245万人
陆军
11.395万人(其中女兵6380人)。编有1个地面部队司令部,3个军区,3个师部,1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1个空中攻击旅,14个步兵旅群。
坦克:“挑战者Ⅱ”192辆“挑战者”410辆,“酋长”14辆,“蝎”式轻型坦克11辆。
装甲侦察车:“短弯刀”332辆,“佩刀”138辆,“狐狸”11辆。装甲输送车:AFV-432型748辆,“斯巴达人”FV-130型529辆,“萨克森”609辆,“萨拉逊”2辆。
牵引炮:105毫米214门,155毫米44门。
自行炮:155毫米AS-90型179门。
迫击炮:81毫米543门。
反坦克导弹:“米兰”755具,“陶式”60具。
地空导弹:“星光”147部,“标枪”374部,“轻剑”105部。
攻击直升机:269架。
海军
4.377万人(其中女兵3330名)。编有1个舰队,5个分舰队,8个海军基地。
航母:“常胜”级反潜航母3艘。
战略攻击潜艇:4艘。
战术攻击潜艇:“特拉法尔加”级7艘,“快速”级5艘。
驱逐舰:“伯明翰”级11艘。
护卫舰:“康沃尔”级4艘,“大刀”级2艘,“诺福克”级14艘。
巡逻艇:23艘。扫雷艇:21艘。
两栖登陆舰:6艘。各型支援舰:24艘。
海军航空兵 6740人(其中女兵330名)。装备作战飞机34架,武装直升机120架。
海军陆战队 6740人。装备有“米兰”反坦克导弹,“标枪”、“吹管”地空导弹,直升机9架。各型登陆舰艇24艘。
空军
5.473万人(其中女兵5350名)。编有5个飞行大队、45个中队:5个战斗轰炸机中队、5个对地攻击中队、6个歼击机中队、4个侦察机中队、3个海上反潜巡逻机中队、2个电子预警机中队、1个电子对抗/情报搜集中队、3个空中加油机中队、4个运输机中队、1个联络通信中队、9个直升机中队,2个搜索与救援中队。作战飞机429架。
战斗机:“旋风GR-4/4A”型63架,“旋风GR-1/1A/lB”型58架,F-3型93架,“美洲虎”53架,“鹞”64架(GR-7型53架、T-10型11架),“隼”125架(另储存16架),“堪培拉”7架,“猎人”26架,“哨兵”E-3D型7架,“三星”9架,VC-10型21架,“大力士”C-130型51架。
直升机:173架。
各种教练机共约268架。
战略力量
1900人。战略导弹核潜艇4艘,每艘携带16枚“三叉戟”135型弹道导弹和48个核弹头。
预备役部队
30.285万人
部署
陆军主要部署在德国和英国境内。海军重点部署在英吉利海峡沿岸一线及直布罗陀海峡。空军集中在德国和英国。有主要海、空军基地约40个。
兵役制度
实行志愿兵役制,土兵的服役期为3、6、9、12、15年不等。各级军官最高服役年限:元帅和上将为60岁、中将59岁、少将57岁、准将至少校55岁;尉官从授予军衔起,16年内不能晋升至少校军衔的就必须退役。此外,英军的预备役分为两种:一种为正规预备役;另一种为志愿与辅助预备役。
军衔
分8等19级:元帅1级(只在战时授予),将官3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1级,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级(上尉、中尉、少尉),准尉2级(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军士3级(上士、中士、下士),兵3级(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驻外兵力
海外驻军约6.7万人,主要分布在德国(2.061万人)塞浦路斯(3200人)、直布罗陀(330人)、福克兰群岛(1650人)、尼泊尔(90人)、文莱(约1050人)等国家和地区。在30个国家派有军事顾问455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波黑2700人,塞浦路斯312人、刚果6人、东帝汶4人、格鲁吉亚7人、伊拉克/科威科311人、沙特阿拉伯569人、意大利350人、塞拉里昂18人、土耳其160人,南斯拉夫科索沃3500人。
9. 英国站岗士兵,为什么穿裙子
英国站岗士兵穿裙子就是当地的习惯,而且英国本来就是时尚的国家。
在前几年,通过小沈阳小品《不差钱》中就演绎到男生穿裙子的表现,虽然内容是娱乐性的,但是在表演中也尊重了苏格兰方格裙的情调,正是因为这个小品的出现大家对苏格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当地很多人都喜欢着的方式生活,虽然在1745年,当地政府实施“禁裙令”,但是大家还是通过了30多年的抗争,希望政府取消禁令,才在最后为自己赢得了穿裙的权利。所以很多时候苏格兰人把苏格兰短裙当作是正装或者是参加庆典时才穿的礼服,日常还是比较少穿。
可以说英国是一个时尚的国度,我们也尊重人家的选择,不去议论只带着欣赏的态度去了解,因为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国家传统就像穿旗袍就是,近年来大家也慢慢找回传统的表达方式。
10. 看门狗军团英国女王在哪
看门狗军团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
看门狗:军团(Watch Dogs: Legion)是由Ubisoft Toronto开发的一款动作冒险游戏,游戏PC版于2020年10月29日发行。
游戏设定在一个虚构的未来伦敦,也是脱欧后的后英国时代,社会、政治、科技完全改变了伦敦的文化。游戏中玩家可以招募任何所能遇见的角色成为反抗成员,利用黑客技术、战斗和渗透敌人内部夺回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