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自然材料如何

英国自然材料如何

发布时间:2022-05-05 09:44:14

❶ 小学三年级科学 橡胶属于自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主要来源于三叶橡胶树,当这种橡胶树的表皮被割开时,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称为胶乳,胶乳经凝聚、洗涤、成型、干燥即得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是由人工合成方法而制得的,采用不同的原料(单体)可以合成出不同种类的橡胶。因此天然橡胶是自然材料,合成橡胶是人造材料。

(1)英国自然材料如何扩展阅读:

橡胶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天然橡胶就是由三叶橡胶树割胶时流出的胶乳经凝固、干燥后而制得。1770年,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发现橡胶可用来擦去铅笔字迹,当时将这种用途的材料称为rubber,此词一直沿用至今。

橡胶的分子链可以交联,交联后的橡胶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具有迅速复原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橡胶是橡胶工业的基本原料,广泛用于制造轮胎、胶管、胶带、电缆及其他各种橡胶制品。

三叶橡胶树提供最多的商用橡胶。它在受伤害(如茎部的树皮被割开)时会分泌出大量含有橡胶乳剂的树液。另外,无花果树和一些大戟科的植物也能提供橡胶。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橡胶供应被切断,曾尝试从这些植物取得橡胶,但后来改为生产人造橡胶。

❷ 自然主义风格景观

自然主义风格较早出现于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在形式上强调藤、昆虫等自然造型。至上世纪初的美国,以赖特建筑为代表的一批草原风格的别墅成为当时的主流风格。他们选择自然材质并强调室内外相结合的设计,对自然主义风格进行了重新诠释。
自然主义风格在现代简约基础上应用更多的自然材料如原木、石材、板岩、玻璃等,无论方式还是手段,无论材料还是技术,回归都是永远的主旋律。原始粗犷的古朴质感配合现代风格的冰冷凛冽,自然主义以质朴又变化无穷的姿态注入到当代生活之中。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快速而拥挤,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日趋迫切,于是,自然主义成了人们心中放松与回归的代名词。它自由清新的感觉,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居室设计就好像把家轻轻放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疲惫和倦怠都烟消云散了。因此,在国外成为一些郊区和乡村别墅设计的不二之选。
在国内,自然主义风格常常出现在郊外别墅及大户型公寓中,是追求自然享受自然的人士的最佳选择。
专家解读:色彩选择很重要,色彩多为纯正天然的色彩,如矿物质的颜色。材料的质地较粗,并有明显、纯正的肌理纹路,木头多原木,应尽量少用木夹板和贴木皮

❸ 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设计有何共同之处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地处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设计领域中崛起,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影响十分广泛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这种风格与艺术装饰风格、流线型风格等追求时髦和商业价值的形式主义不同,它不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而是以特定文化背景为基础的设计态度的一贯体现。这些国家的具体条件不尽相同,因而在设计上也有所差异,形成了“瑞典现代风格”、“丹麦现代风格”等流派。但总体来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风格有着强烈的共性,它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对于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对于传统的尊重,在形式与功能上的一致,对于自然材料的欣赏等。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一种现代风格,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斯堪的纳维亚永远给人清新自在、与世无争的感觉。这种风格的家居自然也保持同样的调子。蓝色象征洁净的海,白色则是北欧半岛冰天雪地的符号。蓝和白的色彩组合,是永恒的经典。白色混油家具,线条简单利落,兼顾装饰和实用的效果。沙发宽大、柔软,坐上去很舒服。墙壁上,靠包上,花朵图案的加入,让居室更加温馨,当然你也可以用条纹图案来强调北欧风格执着的特点。整个房间安静、轻柔,搭配简单,不会出任何错误。叶子图案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典型元素,在配饰方面可以尽情选择使用。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

早在190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同时也标志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从地方性的隔离状态激烈地转变到面对国际性竞争。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
始,设计师和厂家就在积极为1925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做准备。在这次博览会中,瑞典玻璃制品取得了很大成功,获得了多块金牌,并打进了美国市场。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丹麦的工
业设计,由汉宁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设计的照明灯具在博览会上获好评,被认为是该届博览会上惟一堪与柯布西埃的“新精神馆”相媲美的优秀作品,并获得了金牌
。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了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图1),至今畅销不衰。这类灯具具有极高的美学质量,它是来自于照明的科学原理,而不是由于附加的装饰,因而使用效果非常
好,这正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工业设计的特色。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包豪斯所推崇的功能主义也影响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其中瑞典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瑞典相对来说工业较发达。受到包豪斯启发的一些最富成果和艺
术性的思想体现在1930年着名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之中,这标志着功能主义在斯堪的纳维亚的突破。这次展览是由瑞典工艺协会主办的,它成了现代主义的国际性广告,标准化、
合理化和实用性被应用到建筑和设计中,改变了先前国际博览会炫耀和虚饰的惯例。在这次展览中,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戏剧般地体现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揭示了一种革命性的设
计哲学,特别强调居住建筑和装修,反映出对于实用、卫生和灵活性的关注。展出的家具和日用品都十分简洁而轻巧,向世人展出了瑞典富于个性的现代主义。

20世纪30年代还有两位在斯堪的纳维亚很有影响的设计师,一位是丹麦的克林特,另一位是芬兰的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克林特并不标榜自己是功能主义者,但他早
期对于设计的研究关注于标准化、模数结构和实际功能要求,而不是风格上的自我表现。他十分尊重材料本身的特点和手工艺传统,并善于吸收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阶段的精华。
他设计的椅子能满足用户在实用上和美学上的需要(图3,4)。通过采用不上油漆的暖色木材,不着色的皮革和素色织物,他创造了一种接近自然的设计语汇,成了斯堪的纳维亚
风格的重要特点。克林特在20世纪30年代重新设计了一把折叠椅和一把躺椅,两者都是经典性的作品。

在芬兰,阿尔托以用工业化生产方法来制造低成本但设计精良的家具而着称。特别有创见的是他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他于
1928年设计的扶手椅是采用胶合板和弯木制成的,轻巧而适用,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点,既优美雅致而又毫不牺牲其舒适性(图5、6)。阿尔托的其它家具设计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实际上,斯堪的纳维亚的功能主义可以在阿尔托的作品中看得最清楚,他所爱好的有机材料不仅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而且也有助于降低成本,因为木材在芬兰
是取之不尽的。阿尔托也长于玻璃制品设计,他在1937年设计的花瓶采用了有机形态的造型,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他的祖国的湖泊边界线。他的设计还在英国、美国有较大影响,这
推动了国际家具设计的“软”趋势,并预示着20世纪50年代的“有机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❹ 北欧风格特点是什么

北欧风格与装饰艺术风格、流线型风格等追求时髦和商业价值的形式主义不同,北欧风格简洁实用,体现对传统的尊重,对自然材料的欣赏,对形式和装饰的克制,以及力求在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就是室内的顶、墙、地三个面,完全不用纹样和图案装饰,只用线条、色块来区分点缀。

北欧风格发展

北欧风格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设计风格,因此也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北欧离欧洲中心国家较远,有着自己独特的气候和传统。在历史上北欧设计很少受到关注,直到19世纪末,北欧设计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影响,逐渐参与到各种设计运动中。

在20世纪二十年代,大众服务的设计主旨决定了北欧风格设计风靡世界。功能主义在1930年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大放异彩,标志着其突破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与世界接轨。

❺ 关于英国的自然杂志和美国的科学杂志

自然杂志
分为中国的自然杂志和英国的nature
分述如下:
《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审定的自然科学总论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 也是我国多种检索和光盘版的全文收录源刊物。
《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 ,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支持有创见的新思想与新学说,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以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根据本刊顾问钱伟长院士的建议 , 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要求来稿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做到深入浅出,尽量避免非必要的专业术语,少用数学式和化学结构式,以便使其他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本刊设有:特约专稿、科学时评、专题综述、科技进展、科学人物、科学技术史、探索与假说等栏目。
《自然杂志》的读者对象是 : 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及自然科学爱好者。

英国Nature,英国着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26(04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

期刊列表:

研究月刊:

《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
《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
《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
《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
《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
《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
《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评论周刊:

《癌症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
《药物发现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
《遗传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Genetics
《免疫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1)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神经系统科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科学>杂志是由着名科学家拖马斯·爱迪生于1880年创办的,是迄今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周刊.它从前一直由美国科学促进会负责管理,后来为了保证刊物的独立发展又独立出来.促进会对杂志社进行宏观监控,该刊主要报导科学新闻、研究成果和科研发展趋势,其办刊宗旨是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

科学杂志
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
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科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斯坦福大学第八任校长,着名的环境科学教授。

❻ 有哪些是大自然资料的

从地理布局来看,沿着北纬30°线,既有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又有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世界几大河流--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
这里也是世界上许多着名的自然之谜及古文明所在地:古埃及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百慕大三角区,玛雅文明遗址……。

沿着北纬30°线寻觅,我们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于"悲惨的一昼夜"间沉没于海中的亚特兰蒂斯岛,也就是常说的大西洲。

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位于大西洋中心左右。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亚特兰蒂斯岛,岛上有波塞冬的宫殿和守护神壮丽的神殿,所有建筑物都以当地开凿的白、黑、红色的石头建造,美丽壮观。首都波塞多尼亚的四周建有双层环状陆地和三层环状运河。在两处环状的陆地上还有冷泉和温泉,除此之外,岛上还建有造船厂、赛马场、兵营、体育馆和公园等等。

这就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迪迈斯》和《格利迪亚斯》中所描绘的亚特兰蒂斯的景象,这座理想之都从此成为众人心目中永世向往的神圣乐土。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国学者史考特·艾利欧德指出,亚特兰蒂斯在当时已达文明的巅峰期。

19世纪中期,德奈利经过毕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这位被誉为"科学性的亚特兰蒂斯学之父"的美国人一共提出了有关该岛的13个纲领。

一、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那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二、柏拉图所记述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是真实的。三、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四、随着时代的演变,人口渐增,人们迁居世界各地。五、所谓伊甸园就是指亚特兰蒂斯。六、古希腊及北欧的神是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七、埃及和秘鲁的神话中,有亚持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八、亚特兰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九、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十、字母的原形源自亚特兰蒂斯。十一、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欧洲诸族的祖先。十二、亚特兰蒂斯因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十三、少数居民乘船逃离,留下了关于洪水的传说。

13纲领似乎可以回答包括《圣经》记事在内的一大批人类活动的疑问。那么有关各地人类超文明的记录也应是可信的,而且,远古时人类的相互沟通与交往也是可以被证实的。

古埃及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找到奇异的"记忆"。在玛雅人的陵墓壁画中,可轻易找到与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图案。这样?quot;巧合"不胜枚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个联系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重复。由于它们相距十分遥远,我们至今没有找到他们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证据,而且它们还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远古时代遗留下的"记忆"!

众所周知,人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今不过2000年,但是7000年前的人类却建造了埃及金字塔;人类懂得穿上衣服的历史至今不过4600年,但是,大西洋海底却发现了1.1万年前的精致铜器。此外,世界各地还发现并证实了2万年前的铁钉、3万前的壁画以及4万前牛羊骸骨中赫然穿过子弹的痕迹。

这样相互矛盾而发人深省的例子有很多,这些奇迹是来自"外星人"或来自我们的祖先?世界各国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类进化至今只是30-40万年历史吗?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人类进化至现在,至少已有上百万年历史,通过碳14已经精确地估算出某届高度文明的产物远在3-4万年前就已出现。而它的范围之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3-4万年前,人类有一个活跃的鼎盛时期。而且地球上生命不只出现过一次,人类文明也远不只现在如此落后的这一届,远古出现的多次文明其先进程度远超过此届地球文明。

我们的地球曾经不止一次遭到大洪水、大爆炸、大灾难的侵袭,因此古文明一毁再毁,古人类也死而复生。

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而仅仅视为神话。同时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

最近从海底探测获得的资料显示,在古代哲学家的着作中被称为"奇迹"的亚特兰蒂斯,可能正沉没在百慕大三角的西方。由水中拍摄的照片和实地勘测可知,1.2万年前的人类已能举起数百吨的巨石了。这?quot;大洪水"时代以前的文明废墟,其海底墙壁和海中道路的浩大精妙,不亚于今日视之为谜的7000年前埃及金字塔。

也许在1.2万年前,人类对宇宙的知识已经超过了今日;也许在三、四万年前或十多万年以前,人类已经有了数次这种文明的高峰。我们仅仅可以知道地球文明史的高峰是人类创造的,但无法得知人类文明的进程。

有一部着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写成于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400多年了。而书中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时间早2000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是发生在5000多年前的事了。

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令人不解和惊讶的是从这两次战争的描写来看,他们是在打核战争!书中的第一次战争是这样描述的?quot;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类似飞机的飞行器)内降落在水中,发射了阿格尼亚(可能类似火箭武器),它喷着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潘达瓦人的上空黑了下来,接着,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向上翻腾,沙石不断从空中打来"。"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大片的地段内,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

第二次战争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颤心惊:"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了,陶瓷器碎裂,盘旋的鸟在天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惨状,现代人会立刻联想到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威力。在原子弹还没有产生的年代,许多学者一直认为此书中的那些悲惨的描写是"带诗意的夸张"。可是到了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这些描写就似原子弹爆炸目击记一样准确。

后来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溶化,最低需要1800度。一般的大火都达不到这个温度。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们也发现了更多的焦地废墟。废墟的城墙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伦、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上都发现了史前核战的废墟。废墟中的"玻璃石"都与今天的核试验场的"玻璃石"一模一样。

由此而论,国外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克·索迪认为“我相信人类曾有过若干次文明。那时的人类已熟悉原子能,但由于滥用,使他们自己遭到了毁灭”。我们的地球已存在50多亿年了,而人类文明难道仅仅有5000多年的历史吗?

美国人在秘密研究UFO,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美国到底研究到何种程度,有没有隐藏外星人遗骸及其飞行物,有没有找到外星人,则从未公开过。2001年8月初,美国国家安全局出人意料地在该局的网站上把UFO档案解密,供有兴趣人士随意查阅,一时间UFO热在美国再度涌现,人们希望揭开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着另一种生命之谜。

中国的北纬30度

一本探讨北纬30度神秘现象的奇书,它的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艾尔曼博士。这上面展示了世界北纬30度上种种奇异的景观,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美洲的玛雅文化、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及神秘的百幕大三角洲等等等等。当我看完这本书、跟随作者历经了一幕幕光怪陆离的秘境后,兴奋之余不免有些遗憾:有谁知道中国的北纬30度上存在哪些奇异的景观和神秘现象呢?

北纬30度横贯整个中国大陆腹地,由西向东穿越西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几大省区,整个地带大山大川广布、物产人文荟萃。“高山藏幽谷,深海隐玄机”,再加上无数被岁月掩埋的沧桑之变,因此这个地带鲜为人知的奇景谜团无疑十分众多,摄制组早在出发前就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做了充分的知识和心理准备。但是,当我们踏上这条神秘地带一路前行时,还是常常为大自然无穷的神奇惊叹不已,被那些壮丽的风景所感动,被一路上遇到的许许多多新奇古怪的难解之谜深深吸引。

从中国北纬30度最东端的杭州湾,到风景奇绝的黄山;从气势磅礴的长江三峡,到苍苍茫茫的神农架,我们沿着这条神奇的地带跋涉西行。或许,企盼揭开北纬30度神秘的谜底,这样的愿望太浅薄也太狂妄,但我们将努力以探索的视角去展示这条神奇的地带。
珠穆朗玛傲视群峰
长江三峡气势磅礴
钱塘江潮天下奇观
中华鲟鱼神秘“爱国”
花山谜窟千古谜
黄山 庐山 峨眉山
日月同升何日见?
悬棺为何高悬峭壁上?
佛光、圣灯的传奇
神农架--远古洪荒的备忘录
古老三星堆--挑战思维和想象
......

中国的北纬30度上也有这么多神奇的现象,看来真是“不探不知道,一探吓一跳”了。神秘基因,谜窟破谜,日月并升的奥秘,神农架的白熊白鹿野人之谜,三星堆又是何人的杰作?种种奇景数不胜数,这么多奇物怪事一齐分布于北纬30度这个区域,仅仅是因为巧合?还是有什么玄妙的“天机”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研究员 宋长青:从自然条件看,北纬30度这条温度带是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应该说是最适于人生存的地带,它的降水相对比较丰沛,植物相对比较茂盛,温度也比较适合人的生存,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可以靠自然的供给,就获得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所以在这里早期人类可以比较容易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早期文明和社会就容易在这个地带发展起来。

北京大学地理系 教授 于希贤:地球啊它是地质板块,七大板块构成,这七大板块就是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还有这个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还有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这七大板块当中其中六大板块的交接地带,缝合交接线啊,都在北纬30度(附近),板块在地质历史时期漂移的过程当中,有的就俯冲,有的就被抬升,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到了,就把欧亚板块抬升起来,所以形成了世界最高的世界屋脊,海拔都在五千米以上。

地理学家的分析为北纬30度线上高山深谷、物种繁多等自然与人文奇观寻找到了一些答案,而对北纬30度,地质学家看问题的角度又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教授 何国琦:地球在旋转的过程当中,如果它的速率有变化的话,它的整体上就会发生一些变形,加快的时候是两极稍稍的压扁,赤道的地方稍稍的膨胀,反过来呢,就是两极的方向稍稍要伸展,赤道的方向是压扁,它的交替,就会造成地球一定纬度上的一些地质作用的出现。

还有一种玄妙的学说,更从奇特的角度诠释北纬30度线上种种神秘的现象。

于希贤:我们祖国的祖先就有一个说法,这样一个说法就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人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宇宙小的地球,那么整个地球、整个宇宙又是一个大活体,所以中国古代就用这样的一张图,修真图,就是道家的修真图来表现人是一个小的宇宙,二十四个节气夏至、小暑、大暑、春分在人体当中都有所表现,那么人体当中他所表现出来的心肝肺都是和天地之间的大活体有关系,那么我们这个地球它本身就是一个活体,这个活体呢中国古代就把它看做是阴阳结合、有新陈代谢这样的活体,这样的活体必然就有一些敏感地区,就像我们人的身体上面就有筋络穴位和敏感地区,这样一些敏感地区恰巧是在地球的从赤道到极地三分之一,这个地带就是人体丹田的部位,那么就是地球的30度线这个附近,丹田的部位,这个丹田的部位恰巧是人体的命门所在,肾脏啊一些很重要器官所在的地方。

专家们的观点是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有的听起来甚至有点“离经叛道”,但这当中不乏智慧的闪光,我们可以自己去参透、去领悟。
回答者:刘汉道 - 试用期 一级 4-16 15:33

从地理布局来看,沿着北纬30°线,既有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又有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世界几大河流--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
这里也是世界上许多着名的自然之谜及古文明所在地:古埃及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百慕大三角区,玛雅文明遗址……。

沿着北纬30°线寻觅,我们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于"悲惨的一昼夜"间沉没于海中的亚特兰蒂斯岛,也就是常说的大西洲。

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位于大西洋中心左右。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亚特兰蒂斯岛,岛上有波塞冬的宫殿和守护神壮丽的神殿,所有建筑物都以当地开凿的白、黑、红色的石头建造,美丽壮观。首都波塞多尼亚的四周建有双层环状陆地和三层环状运河。在两处环状的陆地上还有冷泉和温泉,除此之外,岛上还建有造船厂、赛马场、兵营、体育馆和公园等等。

这就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迪迈斯》和《格利迪亚斯》中所描绘的亚特兰蒂斯的景象,这座理想之都从此成为众人心目中永世向往的神圣乐土。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国学者史考特·艾利欧德指出,亚特兰蒂斯在当时已达文明的巅峰期。

19世纪中期,德奈利经过毕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这位被誉为"科学性的亚特兰蒂斯学之父"的美国人一共提出了有关该岛的13个纲领。

一、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那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二、柏拉图所记述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是真实的。三、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四、随着时代的演变,人口渐增,人们迁居世界各地。五、所谓伊甸园就是指亚特兰蒂斯。六、古希腊及北欧的神是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七、埃及和秘鲁的神话中,有亚持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八、亚特兰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九、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十、字母的原形源自亚特兰蒂斯。十一、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欧洲诸族的祖先。十二、亚特兰蒂斯因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十三、少数居民乘船逃离,留下了关于洪水的传说。

13纲领似乎可以回答包括《圣经》记事在内的一大批人类活动的疑问。那么有关各地人类超文明的记录也应是可信的,而且,远古时人类的相互沟通与交往也是可以被证实的。

古埃及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找到奇异的"记忆"。在玛雅人的陵墓壁画中,可轻易找到与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图案。这样?quot;巧合"不胜枚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个联系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重复。由于它们相距十分遥远,我们至今没有找到他们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证据,而且它们还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远古时代遗留下的"记忆"!

众所周知,人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今不过2000年,但是7000年前的人类却建造了埃及金字塔;人类懂得穿上衣服的历史至今不过4600年,但是,大西洋海底却发现了1.1万年前的精致铜器。此外,世界各地还发现并证实了2万年前的铁钉、3万前的壁画以及4万前牛羊骸骨中赫然穿过子弹的痕迹。

这样相互矛盾而发人深省的例子有很多,这些奇迹是来自"外星人"或来自我们的祖先?世界各国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类进化至今只是30-40万年历史吗?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人类进化至现在,至少已有上百万年历史,通过碳14已经精确地估算出某届高度文明的产物远在3-4万年前就已出现。而它的范围之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3-4万年前,人类有一个活跃的鼎盛时期。而且地球上生命不只出现过一次,人类文明也远不只现在如此落后的这一届,远古出现的多次文明其先进程度远超过此届地球文明。

我们的地球曾经不止一次遭到大洪水、大爆炸、大灾难的侵袭,因此古文明一毁再毁,古人类也死而复生。

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而仅仅视为神话。同时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

最近从海底探测获得的资料显示,在古代哲学家的着作中被称为"奇迹"的亚特兰蒂斯,可能正沉没在百慕大三角的西方。由水中拍摄的照片和实地勘测可知,1.2万年前的人类已能举起数百吨的巨石了。这?quot;大洪水"时代以前的文明废墟,其海底墙壁和海中道路的浩大精妙,不亚于今日视之为谜的7000年前埃及金字塔。

也许在1.2万年前,人类对宇宙的知识已经超过了今日;也许在三、四万年前或十多万年以前,人类已经有了数次这种文明的高峰。我们仅仅可以知道地球文明史的高峰是人类创造的,但无法得知人类文明的进程。

有一部着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写成于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400多年了。而书中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时间早2000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是发生在5000多年前的事了。

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令人不解和惊讶的是从这两次战争的描写来看,他们是在打核战争!书中的第一次战争是这样描述的?quot;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类似飞机的飞行器)内降落在水中,发射了阿格尼亚(可能类似火箭武器),它喷着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潘达瓦人的上空黑了下来,接着,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向上翻腾,沙石不断从空中打来"。"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大片的地段内,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

第二次战争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颤心惊:"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了,陶瓷器碎裂,盘旋的鸟在天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惨状,现代人会立刻联想到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威力。在原子弹还没有产生的年代,许多学者一直认为此书中的那些悲惨的描写是"带诗意的夸张"。可是到了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这些描写就似原子弹爆炸目击记一样准确。

后来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溶化,最低需要1800度。一般的大火都达不到这个温度。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们也发现了更多的焦地废墟。废墟的城墙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伦、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上都发现了史前核战的废墟。废墟中的"玻璃石"都与今天的核试验场的"玻璃石"一模一样。

由此而论,国外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克·索迪认为“我相信人类曾有过若干次文明。那时的人类已熟悉原子能,但由于滥用,使他们自己遭到了毁灭”。我们的地球已存在50多亿年了,而人类文明难道仅仅有5000多年的历史吗?

美国人在秘密研究UFO,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美国到底研究到何种程度,有没有隐藏外星人遗骸及其飞行物,有没有找到外星人,则从未公开过。2001年8月初,美国国家安全局出人意料地在该局的网站上把UFO档案解密,供有兴趣人士随意查阅,一时间UFO热在美国再度涌现,人们希望揭开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着另一种生命之谜。

中国的北纬30度

一本探讨北纬30度神秘现象的奇书,它的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艾尔曼博士。这上面展示了世界北纬30度上种种奇异的景观,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美洲的玛雅文化、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及神秘的百幕大三角洲等等等等。当我看完这本书、跟随作者历经了一幕幕光怪陆离的秘境后,兴奋之余不免有些遗憾:有谁知道中国的北纬30度上存在哪些奇异的景观和神秘现象呢?

北纬30度横贯整个中国大陆腹地,由西向东穿越西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几大省区,整个地带大山大川广布、物产人文荟萃。“高山藏幽谷,深海隐玄机”,再加上无数被岁月掩埋的沧桑之变,因此这个地带鲜为人知的奇景谜团无疑十分众多,摄制组早在出发前就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做了充分的知识和心理准备。但是,当我们踏上这条神秘地带一路前行时,还是常常为大自然无穷的神奇惊叹不已,被那些壮丽的风景所感动,被一路上遇到的许许多多新奇古怪的难解之谜深深吸引。

从中国北纬30度最东端的杭州湾,到风景奇绝的黄山;从气势磅礴的长江三峡,到苍苍茫茫的神农架,我们沿着这条神奇的地带跋涉西行。或许,企盼揭开北纬30度神秘的谜底,这样的愿望太浅薄也太狂妄,但我们将努力以探索的视角去展示这条神奇的地带。
珠穆朗玛傲视群峰
长江三峡气势磅礴
钱塘江潮天下奇观
中华鲟鱼神秘“爱国”
花山谜窟千古谜
黄山 庐山 峨眉山
日月同升何日见?
悬棺为何高悬峭壁上?
佛光、圣灯的传奇
神农架--远古洪荒的备忘录
古老三星堆--挑战思维和想象
......

中国的北纬30度上也有这么多神奇的现象,看来真是“不探不知道,一探吓一跳”了。神秘基因,谜窟破谜,日月并升的奥秘,神农架的白熊白鹿野人之谜,三星堆又是何人的杰作?种种奇景数不胜数,这么多奇物怪事一齐分布于北纬30度这个区域,仅仅是因为巧合?还是有什么玄妙的“天机”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研究员 宋长青:从自然条件看,北纬30度这条温度带是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应该说是最适于人生存的地带,它的降水相对比较丰沛,植物相对比较茂盛,温度也比较适合人的生存,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可以靠自然的供给,就获得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所以在这里早期人类可以比较容易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早期文明和社会就容易在这个地带发展起来。

北京大学地理系 教授 于希贤:地球啊它是地质板块,七大板块构成,这七大板块就是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还有这个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还有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这七大板块当中其中六大板块的交接地带,缝合交接线啊,都在北纬30度(附近),板块在地质历史时期漂移的过程当中,有的就俯冲,有的就被抬升,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到了,就把欧亚板块抬升起来,所以形成了世界最高的世界屋脊,海拔都在五千米以上。

地理学家的分析为北纬30度线上高山深谷、物种繁多等自然与人文奇观寻找到了一些答案,而对北纬30度,地质学家看问题的角度又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教授 何国琦:地球在旋转的过程当中,如果它的速率有变化的话,它的整体上就会发生一些变形,加快的时候是两极稍稍的压扁,赤道的地方稍稍的膨胀,反过来呢,就是两极的方向稍稍要伸展,赤道的方向是压扁,它的交替,就会造成地球一定纬度上的一些地质作用的出现。

还有一种玄妙的学说,更从奇特的角度诠释北纬30度线上种种神秘的现象。

于希贤:我们祖国的祖先就有一个说法,这样一个说法就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人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宇宙小的地球,那么整个地球、整个宇宙又是一个大活体,所以中国古代就用这样的一张图,修真图,就是道家的修真图来表现人是一个小的宇宙,二十四个节气夏至、小暑、大暑、春分在人体当中都有所表现,那么人体当中他所表现出来的心肝肺都是和天地之间的大活体有关系,那么我们这个地球它本身就是一个活体,这个活体呢中国古代就把它看做是阴阳结合、有新陈代谢这样的活体,这样的活体必然就有一些敏感地区,就像我们人的身体上面就有筋络穴位和敏感地区,这样一些敏感地区恰巧是在地球的从赤道到极地三分之一,这个地带就是人体丹田的部位,那么就是地球的30度线这个附近,丹田的部位,这个丹田的部位恰巧是人体的命门所在,肾脏啊一些很重要器官所在的地方。

专家们的观点是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有的听起来甚至有点“离经叛道”,但这当中不乏智慧的闪光,我们可以自己去参透、去领悟。

❼ 像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这种国家,是否再强大也无法成为超级大国

成为超级大国要看综合实力。要综合的看很多因素:领土,自然资源,科技,人口,教育,地缘,军事,政治,经济,创新能力,文化等。所以说,一般小国是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为什么这么害怕中国崛起而一定要阻止的原因了。小国必须依附于大国才能生存。日本领土小,自然资源太少,这说明战略资源不能保证啊。地缘方面,挨着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就算没有美国占领,也会受限制的。德国和日本相似,地缘不好,挨着法国和和英国俄罗斯,很受限制,军事方面海军方面一直是软肋。英国,自然资源不行,人口不行,打个仗啥的死一点就受不了了。旁边有法国和德国平衡着。法国吧,文化强势,军事不行,二战没多久就被德国打败。所以说欧洲这些个大国都不行,实力都差不多,而且多挨着,互相制约。其实,中国所处的地方也不咋地,旁边是日本,俄罗斯,美国,人口太多,资源虽然大,但是也经不住这么一直耗吧,科技还不行,经济虽然第二了,但是不知有没有泡沫。领土方面存在争议的地方太多,以至于现在美国等国家什么时候想抓中国小辫子,满头都是一样,西藏,台湾,南海,东海,黄海,一抓一个准,太被动了。中国为了别人口头上的领土承认丢失了多少利益。

❽ 国际上材料领域比较权威的杂志有哪些,AFM,AM全称是什么

杂志有:

1、《Nature Reviews Materials》《自然评论材料》

2、《Nature Energy》《自然能量》

3、《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

4、《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

5、《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

6、《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先进能源材料》

7、《Materials Today》《今日材料》

8、《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

9、《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报告》

10、《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国际材料评论》

AFM: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原子力显微镜

AM: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

(8)英国自然材料如何扩展阅读

AFM优点:

原子力显微镜的出现无疑为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原子力显微镜为代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是利用一种小探针在样品表面上扫描,从而提供高放大倍率观察的一系列显微镜的总称。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能提供各种类型样品的表面状态信息。

与常规显微镜比较,原子力显微镜的优点是在大气条件下,以高倍率观察样品表面,可用于几乎所有样品(对表面光洁度有一定要求),而不需要进行其他制样处理,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三维形貌图象。并可对扫描所得的三维形貌图象进行粗糙度计算、厚度、步宽、方框图或颗粒度分析。具体如下:

1、高分辨力能力远远超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光学粗糙度仪。样品表面的三维数据满足了研究、生产、质量检验越来越微观化的要求。

2、非破坏性,探针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力为10-8N以下,远比以往触针式粗糙度仪压力小,因此不会损伤样品,也不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损伤问题。另外扫描电子显微镜要求对不导电的样品进行镀膜处理,而原子力显微镜则不需要。

3、应用范围广,可用于表面观察、尺寸测定、表面粗糙测定、颗粒度解析、突起与凹坑的统计处理、成膜条件评价、保护层的尺寸台阶测定、层间绝缘膜的平整度评价、VCD涂层评价、定向薄膜的摩擦处理过程的评价、缺陷分析等。

4、软件处理功能强,其三维图象显示其大小、视角、显示色、光泽可以自由设定。并可选用网络、等高线、线条显示。图象处理的宏管理,断面的形状与粗糙度解析,形貌解析等多种功能。

❾ 斯坎迪纳维亚的设计风格是什么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地处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设计领域中崛起,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影响十分广泛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这种风格与艺术装饰风格、流线型风格等追求时髦和商业价值的形式主义不同,它不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而是以特定文化背景为基础的设计态度的一贯体现。这些国家的具体条件不尽相同,因而在设计上也有所差异,形成了“瑞典现代风格”、“丹麦现代风格”等流派。但总体来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风格有着强烈的共性,它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对于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对于传统的尊重,在形式与功能上的一致,对于自然材料的欣赏等。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一种现代风格,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斯堪的纳维亚永远给人清新自在、与世无争的感觉。这种风格的家居自然也保持同样的调子。蓝色象征洁净的海,白色则是北欧半岛冰天雪地的符号。蓝和白的色彩组合,是永恒的经典。白色混油家具,线条简单利落,兼顾装饰和实用的效果。沙发宽大、柔软,坐上去很舒服。墙壁上,靠包上,花朵图案的加入,让居室更加温馨,当然你也可以用条纹图案来强调北欧风格执着的特点。整个房间安静、轻柔,搭配简单,不会出任何错误。叶子图案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典型元素,在配饰方面可以尽情选择使用。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

早在190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同时也标志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从地方性的隔离状态激烈地转变到面对国际性竞争。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
始,设计师和厂家就在积极为1925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做准备。在这次博览会中,瑞典玻璃制品取得了很大成功,获得了多块金牌,并打进了美国市场。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丹麦的工
业设计,由汉宁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设计的照明灯具在博览会上获好评,被认为是该届博览会上惟一堪与柯布西埃的“新精神馆”相媲美的优秀作品,并获得了金牌
。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了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图1),至今畅销不衰。这类灯具具有极高的美学质量,它是来自于照明的科学原理,而不是由于附加的装饰,因而使用效果非常
好,这正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工业设计的特色。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包豪斯所推崇的功能主义也影响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其中瑞典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瑞典相对来说工业较发达。受到包豪斯启发的一些最富成果和艺
术性的思想体现在1930年着名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之中,这标志着功能主义在斯堪的纳维亚的突破。这次展览是由瑞典工艺协会主办的,它成了现代主义的国际性广告,标准化、
合理化和实用性被应用到建筑和设计中,改变了先前国际博览会炫耀和虚饰的惯例。在这次展览中,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戏剧般地体现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揭示了一种革命性的设
计哲学,特别强调居住建筑和装修,反映出对于实用、卫生和灵活性的关注。展出的家具和日用品都十分简洁而轻巧,向世人展出了瑞典富于个性的现代主义。

20世纪30年代还有两位在斯堪的纳维亚很有影响的设计师,一位是丹麦的克林特,另一位是芬兰的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克林特并不标榜自己是功能主义者,但他早
期对于设计的研究关注于标准化、模数结构和实际功能要求,而不是风格上的自我表现。他十分尊重材料本身的特点和手工艺传统,并善于吸收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阶段的精华。
他设计的椅子能满足用户在实用上和美学上的需要(图3,4)。通过采用不上油漆的暖色木材,不着色的皮革和素色织物,他创造了一种接近自然的设计语汇,成了斯堪的纳维亚
风格的重要特点。克林特在20世纪30年代重新设计了一把折叠椅和一把躺椅,两者都是经典性的作品。

在芬兰,阿尔托以用工业化生产方法来制造低成本但设计精良的家具而着称。特别有创见的是他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他于
1928年设计的扶手椅是采用胶合板和弯木制成的,轻巧而适用,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点,既优美雅致而又毫不牺牲其舒适性(图5、6)。阿尔托的其它家具设计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实际上,斯堪的纳维亚的功能主义可以在阿尔托的作品中看得最清楚,他所爱好的有机材料不仅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而且也有助于降低成本,因为木材在芬兰
是取之不尽的。阿尔托也长于玻璃制品设计,他在1937年设计的花瓶采用了有机形态的造型,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他的祖国的湖泊边界线。他的设计还在英国、美国有较大影响,这
推动了国际家具设计的“软”趋势,并预示着20世纪50年代的“有机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阅读全文

与英国自然材料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5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2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