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碑,看看上面讲的是什么
在英国威斯敏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墓碑,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可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我就改变我的国家吧!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的我国家:
于是我最大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个也是不可能的;
当我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鼓励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点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世界。
B. 英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伊丽莎白塔,旧称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宫钟塔,位于伦敦。是坐落在泰晤士河的一座钟楼,也是伦敦的标准性建筑物之一。
C. 英国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英国有白金汉宫、伦敦塔桥、大本钟、伦敦眼、威斯敏斯特教堂等标志性建筑。
1、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是英国君主在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坐落于威斯敏斯特,是英国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举行场地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D. 有谁去过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确实是有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
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20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
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着名墓碑。
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
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
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地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
E.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敏寺)简介
后来,此地也因教堂而命名为威斯敏斯特市,现在是组成伦敦市中心的两个市级区之一。教堂在英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英国王室专属礼拜堂、1066年以来几乎所有国王加冕、王室婚礼,及一切重大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在16-18世纪,威斯敏斯特是与牛津、剑桥齐名的学...更多威斯敏斯特教堂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本义是西部修道院的意思,因为这座教堂所在的位置在当时伦敦的西部。后来,此地也因教堂而命名为威斯敏斯特市,现在是组成伦敦市中心的两个市级区之一。教堂在英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英国王室专属礼拜堂、1066年以来几乎所有国王加冕、王室婚礼,及一切重大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在16-18世纪,威斯敏斯特是与牛津、剑桥齐名的学术中心,英文版的《圣经》就是在这里翻译完成。教堂墓地中埋葬着英国历代国王和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伟人,因此威斯敏斯特教堂也被称为“荣誉的塔尖”。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建筑风格:总体来看,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廊柱高大凝重,雕刻精致优美,彩色玻璃华美绚丽,高耸的尖顶、钟楼显得巍峨挺拔,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但经过13-16世纪历代国王的不断改建、扩建,实际上已经成了各种建筑风格的大杂烩。在19世纪的最后一次修整中,设计师大胆拆除了一些非哥特式的构件和艺术作品,使得教堂部分恢复了哥特风格的原貌。主要看点:爱德华一世加冕宝座:宝座高踞在教堂祭坛前的高台上,从1301年开始,除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外历代的英国国王都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加冕的。宝座下原有一块被称为“命运之石” (Scone)的圣石,它原是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是其权力的象征。1297 年,爱德华一世将它带到了伦敦。现在这块石头已送返苏格兰。亨利七世礼拜堂:位于教堂的后端,建于16世纪,是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代表作品,装饰华丽,其巨大的扇形垂饰和拱顶设计异常大胆和巧妙。周围还有其它很多献给故去国王的礼拜堂,如英国着名的朝圣地圣爱德华礼拜堂、雕饰繁复的亨利五世礼拜堂等。教堂墓地:有20多位英国国王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后来贵族和教堂执事人员也允许被埋葬在这里。由于英国历史上有很多伟人都被封为贵族,所以这座教堂墓地后来实际埋葬了众多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如牛顿、纳尔逊、丘吉尔、达尔文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伟人之墓。在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主人公就是在牛顿墓前获得了重要启示。诗人角:是教堂墓地的一部分。首先被埋葬在这里的文学家是乔叟。乔叟实际上是以王室官员而非作家的身份获得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的殊荣,并且他生前也是住在教堂中的。1599年斯宾塞被埋葬在乔叟身边,开创了着名文学家埋葬在乔叟周围的传统,并为那些没有埋葬在这里的诗人设立纪念碑,最终形成了这处最受游客青睐的凭吊之地。埋葬在这里的文学家有狄更斯、勃朗宁、吉卜林等,莎士比亚则拥有自己的纪念碑。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到英国文学史上所有巨匠的名字。无名英雄墓:在教堂西大门内甬道的正中,埋葬着一位一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镌刻着着名的墓志铭:无名者最有名。皇家空军礼拜堂:是为纪念二战中牺牲于不列颠空战中的空军英雄而设立的礼拜堂,礼拜堂的彩色玻璃镶嵌出参战的68个空军中队的徽章。教堂博物馆:位于修道院的地下礼拜堂中,主要展出历代国王和贵族去世后供凭吊用的雕像。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是1377年的爱德华三世雕像。圣徒雕塑:在教堂西门廊上有十幅浮雕人像,是20世纪的10位基督教圣徒,其中包括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代人赴难的圣科尔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教堂历史:早在8世纪这里就有一座修道院。1045年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答应教皇去圣地朝圣却没有去,为了“赎罪”,他应教皇要求在此兴建新的教堂献给圣彼得,因此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圣彼得教堂”。1066年教堂建成,和修道院一起供天主教本笃会使用。教堂建成后不久,爱德华就去世了,没有留下王位继承人。他的表弟、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而来,击败贵族推选的国王夺取了英国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诺曼征服”。为了显示自己继承王位的合法性,威廉决定在爱德华兴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从那以后,几乎所有的英国国王都在此加冕。1220年至1517年间,历代的英国国王不断对教堂进行扩建和重修,竭尽所能地使它看起来更辉煌壮观。但在1540年,英国与罗马教廷决裂,威斯敏斯特教堂也被关闭。1579年伊丽莎白一世重开教堂,但彻底清除了天主教势力,把管辖权收归王室,由国王直接任命的教长进行管理,并在这里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威斯敏斯特教堂成为英国新教的传播和研究中心。链接:世界着名教堂巴黎圣母院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伊斯坦布尔圣索非亚大教堂莫斯科瓦西里大教堂巴塞罗那圣家大教堂佛罗伦萨花之圣母教堂隐藏
F.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特色
宏伟壮观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的圣地,在英国众多的教堂中地位显赫,可以说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除了王室成员,英国许多领域的伟大人物也埋葬在此。英国人因此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认为死后能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是至高无上的光荣。其中着名的“诗人角”就位于教堂中央往南的甬道上。在这儿长眠着许多着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如英国14世纪的“诗圣”乔叟,就安葬于此。陵墓周围还有一扇专门的“纪念窗”,上面描绘着他的名作《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情景。伴他长眠的有丁尼生和布朗宁,他俩都是名噪一时的大诗人。着名的小说家哈代和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也葬在这里。“诗人角”中央,并排埋葬着德国着名的作曲家亨德尔和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还有些文学家死后虽葬身别处,但在这里仍为他们竖碑立传,如着名的《失乐园》的作者弥尔顿和苏格兰诗人彭斯,就享受着这种荣耀。 在教堂的北廊里,还伫立着许多音乐家和科学家的纪念碑。其中最着名的是牛顿,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他的墓地位于威斯敏斯特教堂正面大厅的中央,墓地上方耸立着一尊牛顿的雕像,旁边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造型以纪念他在科学上的功绩。此外,进化文化的奠基人、生物学家达尔文,天王星的发现者、天文学家赫谢尔等许多科学家都葬于此地。在物理与化学领域均做出杰出贡献的法拉第在去世后本来也有机会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下葬,但因他信仰的教派不属当时统领英格兰的国教圣公会,威斯敏斯特教堂正是圣公会的御用教堂,因此拒不接受他在教堂内受飨。
雪莱和拜伦这两位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也因为惊世骇俗的言行被教堂拒之门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内还安置着英国着名的政治家丘吉尔、张伯伦等许多知名人士的遗骸。后来因场地有限,部分伟人的坟墓被迁移至圣保禄大教堂。此外,两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英国官兵的花名册也保存在教堂内。在教堂大院正中还设有无名英雄墓,供人们在此地驻足停留、凭吊缅怀。这座古老的教堂结构宏伟,装饰辉煌,外观是依拉丁风格建造的十字形。教堂正门向西,由两座全石结构的方形塔楼组成,这是圣保罗教堂的设计者雷恩的学生在18世纪设计的,双塔耸立,非常壮观。教堂主体部分长达156米,宽22米。本堂两边各有一道侧廊,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11.6米,上部拱顶高达31米,是英国最高的哥特式拱顶,这样的结构显得本堂比例狭高颀长,巍峨挺拔。耳堂总长为62米,与本堂交会处有4个尺寸很大的柱墩,用以承托上部穹顶。穹顶以西是唱诗班的席位,以东是祭坛。而钟楼高达68.5米,高耸壮丽。整个建筑古典庄严,高大古朴,弓形的石雕精美细致,挺拔的立柱直指苍穹。教堂最上端林立着由彩色玻璃嵌饰的尖顶,巍峨地冲向天际,如雕似刻,精巧绝伦。抬头仰望会有一种天堂般高远莫测的玄妙和神秘感。教堂四周高处的窗户都是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装饰而成,它们使以灰色为主调的教堂在庄严中增加了几分典雅和华丽的情调。威斯敏斯特的柱廊恢弘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双塔嵯峨高耸,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其精美豪华、富丽堂皇为英国教堂之冠,不愧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 在教堂内还有许多象亨利七世礼拜堂这样的献给死去君主的建筑,使人不由得不惊叹西敏寺教堂内别有洞天。如祭坛东端的圣·爱德华礼拜堂,其中央的爱德华祠墓建于1269 年,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圣之处。主祠周围还有亨利三世及其他国王祠墓,形成了各个时代的雕刻博物馆,尤其是东端的亨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饰华美着称。建筑西敏寺的初衷并非作为英国国王的墓地,然而事实上,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的20 多位国王都葬在了这里。在圣·爱德华礼拜堂西侧有着名的爱德华一世加冕宝座,它高踞于祭坛前面的高台之上,宝座下有一块称之为“斯库恩”的圣石,它原是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是其权力的象征,1297 年,爱德华一世将它带到了伦敦。
在教堂的祭坛前面的尖背靠椅,是历代帝王在加冕时坐的,据说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块大石头,被称为“命运之石”(Scone),它是爱德华一世在13世纪掠夺来的。原来,这是苏格兰王登基用的,据说现今苏格兰人中,还有人发起要把这块石头取回去的运动。于1996年,这块苏格兰人的至宝又回到了它的家乡。
教堂内,还有一座特殊的小礼拜堂。说它特殊是因为这座小礼拜堂不是献给君主,而是献给勇赴国难者——牺牲于“不列颠之战”(1940 年秋季发生的英德空军之战)的皇家空军战士的。小礼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绘有当年参战的68 个空军中队的队徽。这为满目的皇家奢华中注入了一股刚健悲壮之气。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体部分长达156 米,本堂两边各有侧廊一道,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仅11.6 米,然而上部拱顶高达31 米,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故而本堂总体显得比例狭高,巍峨挺拔。耳堂总长62 米,与本堂交会处的4 个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顶。穹顶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东是祭坛。教堂西部的双塔(l735~1740 年)高达68.6 米。平衡本堂拱顶水平推力的飞拱横跨侧廊和修道院围廊,形成复杂的支撑体系。
G. 每年有好多人去威斯敏斯特教堂
在伦敦闻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
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着名墓碑。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地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 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译文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篇人生的教义,有人说这是灵魂的一种自省。
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顿然有醍醐灌顶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暴治暴填平种族歧视鸿沟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的自己的思想和处世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经历了几十年,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
人在做天在看,冥冥中自有因果在安排,永远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持续做对的事。时刻提醒自己,改变自己,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1、别低估任何人。
————收敛自己的脾气,经常要保持沉默,因为冲动会做下让自己无法挽回的事情。
2、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
————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3、温和对人对事。不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这个世界没有"应该"二字。
————保持头脑清醒,明白自己渺小,切忌自我陶醉。炮打出头鸟,凡事不要强出头,因为你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强!
4、痛苦只是一阵子,过后回头看看,其实那都不算什么。
————学会放下,拽的越紧,越是无法自拔。学会感恩、随顺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因果原则。
5、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真的没有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的情况。
————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6、学会宽恕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也很可怜,被压力推动,不由自主。
————要知道别人光鲜的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痛苦,自己不喜欢的人,报之以微笑,默默为他祝福;对喜欢的人,真情流露、真诚相待就好。
H. 英国王室御用教堂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创建圣公会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笃会(天主教的隐修院修会之一)教堂。
1540年之后,成为圣公会教堂。
I. 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的介绍
教堂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Baden-Wuerttemberg)乌尔姆市(Ulm)。乌尔姆(Ulm)位于德国南部,一座11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整个城市布局围绕着市中心的敏斯特教堂(Ulm Minster)展开。 这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度为世界第一。这座砖石结构的教堂从设计到建成经历了近600年人世沧桑.凝结了数代工匠的智慧和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