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议会在哪条街
St Margaret Street, London,中文译名:圣玛格丽特街。
B. 关于英国议会大厦
英国议会大厦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have had a long and violent history. Guy Fawkes tried to blow them up, Hitler destroyed large parts of them, and they were burnt to the ground in 1834 because someone stuffed too many government forms into the stove that heated them. So the building you see today by the river Thames isn't really very old. Only a few parts of it date back much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But it still remains, with St Paul's Cathedral and Buckingham Palac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buildings in London and, indeed, the world.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The proper name for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is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and, in fact, there has been a royal palace on that site ever since the days of Edward the Confessor_H. The last king actually to live there was Henry VIII who left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after a bad fire in 1529.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are still a royal palace and were controlled by the Lord Great Chamberlain himself until 1965. There are records of a keeper of the palace since 1150, and he was paid 7d a day for the job from that day until 1884, when the position was abolished. And if you think that is funny, remember that even today all the M.P.s' cloakroom pegs have a little loop of red tape hanging from them --- to hold their swords! The oldest part of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is Westminster Hall. Parts of this were built by William Rufus who succeeded William the Conqueror_H. But most of it was built by a famous architect called Henry Yevele between 1394 and 1399. When William Rufus first built Westminster Hall it was called the New Hall to stop it being confused with the Old Hall built by Edward the Confessor. From that day to this the courtyard in front of it has been known as “New Palace Yard.”
Westminster Hall was the scene of many famous trials and Sir Thomas More,_H Charles I, and Guy Fawkes were all tried and condemned to death there.
Burning and building
On the 16th October 1834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was almost totally burnt down. Only Westminster Hall and a few rooms and corridors were left. The rest was a heap of smouldering ruins. Parliament had sat at the palace since 1547 but now they had to make do with some small and unsatisfactory rooms that had been patched up. After five months of this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members decided to rebuild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properly. They soon decided that the designs of Mr Charles Barry were the best and the foundation stone was laid by his wife in 1840. It took just ten years to build the new palace and Parliament re-assembled there in 1850.
The palace is built on a great bed of concrete ten feet thick and has over 1,000 rooms. There are more than a hundred staircases and over two miles of corridors. New Members of Parliament take a long time to find their way about and it is unlikely that any one man has ever been everywhere.
The Palace is bombed�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are so big that it was almost impossible for the German bombers ring the 1939---1945 war to miss them. They were, in fact, hit by bombs on 14 separate occasions, although only a few caused any real damage. The worst of all was on 10th May 1941 when they were hit by twelve bombs. The bombs caused a disastrous fire which burnt out the Chamber where the M.P.s actually sit and destroyed a number of rooms and corridors.
Rebuilding began the week the war ended. Although the parts that were bombed were rebuilt very much as Barry had first designed them, they were brought up to date inside and made much more roomy and comfortable.
But one arch was left with the marks of the bomb splinters still on it to remind future M.P.s of the ordeal that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had gone through.
Big Ben�
The one part of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that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mmediately recognize is _HBt5;Big Ben._H But nearly everybody gets it slightly wrong because Big Ben is really the name of the big bell which strikes the hours. The tall tower which holds the clock is correctly called the Clock Tower.
The dials --- all four of them --- of this enormous clock are 23 feet across and its works weigh five tons. The big bell which strikes the deep hour notes weighs 13�1/2� tons. In spite of its huge size, Big Ben is a very good timekeeper and almost never gets more than a second off time.
In the tower there are some cells into which M.P.s who misbehave themselves are put, although it hasn't been used for this purpose since 1880. And at the very top of the tower you can see a little light burning when the House is actually sitting.
Parliament�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are the home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and the House of Lords. The House of Commons is made up of Members of Parliament who are elected by the people of Great Britain to run the country for them. There are 630 of them, although it is very seldom that they are all there at once.
The House of Lords is made up of “peers of the realm”, who are titled lords, bishops, and very senior judges. Most of the Lords are “hereditary” which means that their titles have come down from father to son, but recently a new sort of Lord, a “life peer”, has been introced into the House of Lords. Life peers are men and women of great experience and ability who have done a great deal of work for the country and whose worth has been recognized in this way. A great many Lords who have the right to a seat in the House of Lords never bother to attend at all.
Too old, too cramped�
Although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are admired by many people outside, the Members of Parliament, the Lords, and the Civil Servants who actually work there find them very uncomfortable and old fashioned.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the complaints have been getting louder and louder as M.P.s find that they've got no room to do their work properly. Some want to move to a new building entirely, others want big new buildings tacked on to Barry's masterpiece. But they can't agree on what is to be done.
One idea was to dig out a whole lot of new rooms underneath the present building, another was to fill up New Palace Yard with new buildings. yet another idea was to leave the buildings and London entirely and build totally new Houses of Parliament somewhere nearer the middle of Great Britain.
But it is almost certain that when you are grown up and with children of your own that the Lords and the Commons will still be in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as they have been for more than 400 years.
Mr. Speaker�
There are a number of important people in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 the prime minister, the_HBt6; Lord Chancellor_H, the 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and many others. But the man who is most respected is the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who is an M.P. elected by all the other M.P.s to run the busines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When he is offcially on ty he wears magnificent robes and a full wig and everyone stands up as he passes. No one is allowed to argue with him and even the prime minister has to obey the Speaker's rulings.
The Speaker has his own beautiful house in the palace itself with its own library and courtyard and its own little lawn.
英国议会大厦
英国议会大厦的历史十分悠久而且风云迭起。盖伊·福克斯曾试图炸掉它,希特勒曾毁坏了大厦的一大部分。1834年,曾因有人在炉子里大量焚烧政府文件而引起火灾,把大厦夷为平地。所以,今天人们在泰晤士河畔看到的大厦,实际上并不很古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远远超过了一百年,然而,如同圣保罗大教堂和白金汉宫一样,议会大厦也仍然是伦敦甚至世界上最负盛誉的建筑之一。
西敏斯特宫
议会大厦的确切名称是西敏斯特宫,实际上自从撤克逊王爱德华以来,这个地方一直是一个皇宫。住在这个皇宫的最后一个国王是亨利八世,他在1529年一场大火之后迁出了西敏斯特宫。现在的议会大厦仍是一个皇宫。1965年以前一直由掌礼大臣本人亲自管理。这里保存着1150年以来的看守人记录,看守人每天可得七便士的报酬,这个职位一直到1884年才取消。如果你认为这一点很有趣的话,那么请你记住直到今天,各议员衣帽间的衣帽钉上还吊着红布带做的小套环——供挂剑之用!议会大厦的最古老部分是西敏斯特大厅,它是由威廉一世的继承人威廉·鲁弗斯修建的,但大部分是由一位名叫亨利·耶维尔的着名建筑家于1394年至1399年之间建造的。威廉·鲁弗斯当初建造西敏斯特大厅时,把它称作新厅,以区别于撒克逊王爱德华建造的旧厅。此后,西敏斯特大厅前的庭院一直称作新宫院。
西敏斯特大厅曾是审讯许多名人的地方,如,托马斯·莫尔爵士、查理一世、盖伊·福克斯都是在这里出庭受审并被判处死刑的。�
焚毁和建造
1834年10月16日,西敏斯特宫几乎全部焚毁,只有西敏斯特大厅和为数不多的房间以及走廊幸免,其余部分都化为灰烬。议会自1547年就设在这座宫内,火灾后,议会只好将就着使用那些临时盖起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狭小房间。难怪五个月后,议员们就决定好好地重建议会大厦。很快,他们便选中了查尔斯·巴里的设计方案,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1840年,大厦由巴里的妻子奠基。修建这座新宫殿用了整整十年。1850年,议会又重新在西敏斯特宫开会了。
这座宫殿建筑在十英尺厚的用混凝土制成的巨大基座上,共有一千多个房间,一百多个楼梯和两英里多长的走廊。新上任的议员要花不少时间来熟悉他们要走的路。至今都不可能有任何人走遍宫殿的各个地方。
宫殿被炸
议会大厦乃一如此庞然大物,在1939年至1945年的战争中,德国的轰炸机几乎不可能不轰炸它。事实上,宫殿先后被炸中了十四次,不过只有几次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941年5月10日,那一次被十二颗炸弹击中,引起了灾难性大火,烧毁了议员们开会的会议厅,并毁坏了一些房间和走廊。
战争一结束的那个星期就开始重建了。虽然被炸部分尽可能照巴里的原设计进行修复,但内部装修现代化了,房间也比原先宽敞舒适多了。
但是留下了一个拱门没有整修,弹片痕迹依然可辨,以便使今后的议员们牢记议会大厦所经历的浩劫。
大本钟
议会大厦只有一部分是世人一下就能认出的,那就是“大本钟”,但是几乎人人都说得不甚准确,因为“大本钟”是鸣声报时的大钟的名字,而装有这只大钟的高塔的确切名字叫钟塔。
巨钟的四个钟面,每个直径为二十三英尺,机件重五吨,敲击出低沉浑厚钟声的大钟重十三吨半。尽管大钟硕大无朋,走时却很准确,误差几乎从未超出一秒。
钟塔里有几间监禁室,用来关押那些行为不轨的议员,但自1880年之后,一直没有用于这种用途。钟塔的顶端有一个窗口,当窗口出现灯光时,说明议会正在开会。
议会
英国议会大厦是上下两院所在地。下议院由议会议员组成,议员由英国人民选举出来,为他们管理国家。议员共有六百三十名,但这些议员很少全体同时出席会议。
上议院是由“贵族”组成的,他们都是有头衔的勋爵、主教、高级法官。大多数勋爵是“世袭”的,即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头衔。但近来一种新的勋爵,即“非世袭的终身贵族”进入了上议院。他们是经验丰富、能力非凡的男女志士,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授予他们贵族称号,以表彰他们的功勋。许多有权在上议院中占有席位的勋爵,却从来不高兴出席会议。
太老、太窄狭
外界许多人都赞美议会大厦,而实际在里边工作的议员们、勋爵们及公务员们都感到不舒适,感到地方太老式。最近几年来,议员们感到没有足够的地方进行正常工作,而愈发怨声载道。有的主张全部迁到一所新楼里去,另有人主张在巴里的杰作旁建造一些附属楼房,究竟怎么办,其说不一。
有一种设想是在现址底下建造一整片新的房间,另一种设想是在新宫院里建满新楼房,还有一种设想,就是全部从现址、从伦敦迁出,到更接近英国中心的某个地方另建新的议会大厦。
但基本上可以断定,当下一代长大成人并生儿育女时,上下两院还将如过去四百多年来一样坐落在西敏斯特宫。
议长先生
B议会大厦里有许多重要人物——首相、大法官、下议院领袖以及其他要人。但最受尊敬的是下议院的议长,他是全体议员选举出来管理下议院的事务的。当他正式执行任务时,他身穿庄严的锦袍,头戴长长的假发,他所到之处,人人都起立致敬。谁都不许同他争论,甚至首相也要服从他的裁定。
议长在这座宫殿里有自己的优雅的住所,还附有图书馆、庭院和小草坪。
—— 译自:〔英〕《知识画报》周刊
C. 英国哪些景点值得留学生去看
1、英国首都----伦敦
伦敦(London) 是英国的首都,位于英格兰东南部,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也是名胜古迹众多的历史名城,到处都是历史悠久的建筑和艺术珍品。伦敦的旅游景观更使这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充满魅力。
着名的白金汉宫的广场中央耸立着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顶上站立着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而纪念碑正面则端坐着维多利亚女王。白金汉宫广场是伦敦观光游客最为集中的地方,每天中午11:15至12:10有卫士换岗仪式。白金汉宫的皇家卫队在军乐和口令声中,作各种列队表演,并举枪互致敬礼,一派王室气象,常常吸引路人和游客围观。抬头看皇宫正门上方,如果看到悬挂着皇室旗帜,则表示女王正在里面,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代表女王外出。
2、首相官邸------唐宁街十号
唐宁街十号(10 Downing Street)是英国首相官邸, 门口除了有一、二名警察站岗外,看不出来这里与其他街巷民居的差别,但它却是世界出镜率最高的门口。它既是世界最知名的政府首脑所在地之一,也已成为伦敦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3、世界议会制度的起源地-----英国议会大厦
议会大厦(The UK Parliament)是英国的政治中心,英国议会所在地。它不仅外表雄伟壮观、内部装饰华丽,而且其建筑结构和内部设计也能充分体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立宪政体。
4、英国最着名的标志------大本钟
大本钟(Big Ben)是英国最着名的标志, 与英国国会大厦相连。大本钟巨大而华丽,重13.5吨,四个钟面的面积有两平方米左右。大本钟从1859年就为伦敦城报时。大本钟因其走时准确而名扬四海,每隔一小时,大钟根据格林威治时间发出沉重而铿锵的响声, 在数英里之外也能听到钟声的回荡。
5、世界最大的摩天轮----伦敦眼
伦敦眼(London Eye)是135 米高的摩天大转盘,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摩天轮。这座千禧年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矗立起来的世界最大摩天轮,每半个小时旋转一周。游客可乘坐它在城市中心的上空,俯瞰伦敦美景。得益于伦敦眼,伦敦眼网站,迅速成为了英国最着名的网站之一。
6、历代英王登基之地------西敏寺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 是英国皇家教院,也是欧洲最美丽的教堂之一。英国皇室的重要场合几乎都在西敏寺举行,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英皇登基大典,从1066年迄今,除了两次例外,英国所有国王和女王都在此加冕,死后也多半长眠于此,西敏寺忠实地记录了英国皇族每一页兴衰起落历史。西敏寺着名的诗人之角 (poet's corner)有许多文学伟人的纪念碑与纪念文物,如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人,也有许多纪念文物在此展出。
7、 曾是英国王室的居所-----伦敦塔
伦敦塔(Tower of London)的历史已近千年,它的作用却不断地在变化:城堡、王宫、宝库、火药库、铸币厂、监狱、动物园直到现在的伦敦观光区。伦敦塔中间的城堡称为白塔,是最早的王室居所。伦敦塔现共有20座塔楼,而最初“伦敦塔”仅是指由征服者威廉为加强一个被征服民族的权威而建的白塔。后来英国君主们不断扩建,使其成为保卫自己不受来自其臣民(包括贵族和平民)侵犯的坚固堡垒。
8、泰晤士河上的着名风景-----塔桥
塔桥(Tower Bridge)与伦敦塔采用一致的哥特式风格,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伦敦塔桥于1894年完工,是伦敦泰晤士河上的着名风景,采用先进的钢骨架构建筑,遇有大船通过或特殊场合时,塔桥桥面会升起,可达40米高,60米宽。登上塔桥尝试伦敦桥体验(tower bridge experience)是了解塔桥历史、建筑,以及欣赏泰晤士河风光的最佳地点。
9、世界最具水准的蜡像馆之一-----杜瑟夫人蜡像馆
蜡像馆(Madame Tussauds)----杜瑟夫人蜡像馆, 堪称是全世界最具水准的蜡像馆之一。1835年由法国的杜瑟夫人创办。蜡像馆展示世界各地名人的蜡像,逼真程度甚至可让游客产生与名人相逢的幻觉。蜡像馆的展品随世界风云的变幻而不断更换, 每年举行民意测验以决定给谁塑像。在蜡像馆中,各国明星、政要都栩栩如生围绕周围,大厅中聚集了所有各国领袖、知名人物以及所有皇室成员。
10、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British Museum)是英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博物馆,1759年正式开放。现有一百多个展厅,馆藏丰富。埃及的木乃伊和石雕等都是最受注目的焦点。大英博物馆珍贵的阅览室(reading room),马克思曾在此苦读了20多年。博物馆的主要展品是各国铸币、纪念章、绘画以及文物等。东方文物部分有大批珍贵的中国文物。
D. 英国议会制辩论
在英国电视上可以看到。
可能bbc news频道上有。上bbc网上看看他们的节目单吧。
不是每天都有的。
他们的议会就和吵架没啥两样。
E. 英国议会在哪里开会西敏寺还是议会大厦
西敏寺就是个教堂,议会可能在教堂里面开嘛。。。当然是在议会大厦,就在西敏寺大教堂旁边。但这俩建筑都在西敏区,我估计你看到的是说议会在西敏区开会吧~
F. 英国议会
议会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国会为两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自有议会以来,通常在伦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筑——威斯敏斯特宫(议会大厦)举行会议。每年开会两次,第一会期从3月末开始,到8月初结束,第二会期从10月底开始,到12月圣诞节前结束。
一、上院——贵族院
上院的议员不是选举产生的,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法律贵族、家权贵族、终身贵族、苏格兰贵族、爱尔兰贵族、离任首相组成。由于女王可以临时增封爵位,而议员死亡无需增补,所以贵族院议员人数不定。1986年贵族院共有1196名议员,其中有64名女议员,有349名终身贵族,其余全部是世袭贵族。贵族多数是保守党人,而且老人占多数,贵族院平均年龄为63岁,80岁以上的有95人。这些贵族不拿薪金,但上一天班可拿一定的车马费。所以恩格斯讽刺地称上院为“退休政界人物的养老院”。
上院议长不是选举产生,他由贵族院中大法官兼任。开会时议长担任主席。
上院开会时间与下院相同。开会法定人数仅3人,通过法案的人数为30人,经常出席会议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当议案的内容涉及到议员切实利益时参加的人才多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党执政,在推行福利和社会改革政策时,又经常遭到上院用二年延搁否决权加以阻挠,于是1949年4月议会通过“议会法”,规定“公共法案若经平民院连续二个会议通过,虽经贵族院的否决,也可成为法律”,所以贵族院的延搁否决权从以前两年减为一年,上院权力被进一步削弱了。
上院的另一职权,是行使英国的最高的司法权,它是英国本土各级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有权审理除苏格兰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1870年自由党执政时,以上院不是司法人才为由,打算取消上院的司法权,后来双方妥协,保留了上院的司法权,而以加封法律贵族的方法来弥补缺乏法律知识的缺陷。
上院的权力虽一再被削弱,但它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视,这是因为:
第一,它还保留财政法的讨论权。由于贵族院有不少人担任过国家的重要职务,富有经验,他们对财政法案的意见仍然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它还保留对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这对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碍作用,特别是对带有时间性的议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实质性失效。
第三,它掌握着英国的最高司法权。
第四,对下院通过的法案经上院审查后可以纠正法案中存在的缺点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备,更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对于这个“养老院”的存废问题,自19世纪以来一直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争论的问题,争论的中心是废除还是改造?保守党始终主张改造而不废除。工党对这一问题先后主张不一致。1958年保守党执政后制定了终身贵族法,其中规定首相可以把公共事务、文艺、科学、企业家、军人、工会官僚等各阶层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提请英王封为终身贵族,取得男爵的封号,进入上院。资产阶级希望在保留上院的基础上,通过扩大贵族范围、增加贵族种类的办法,在贵族院身上涂上几笔民主的色彩,以缓和群众反对情绪。
当然,英国人民的保守的爱惜国家传统的性格也是上院得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二、下院——平民院
(一)平民院议员的产生和任期
下院是民主的代议机关,议员是选举产生的。
目前英国下院议员通过普选、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进行选举。这是英国劳动人民经过100多年斗争的结果。从1832年选举改革开始以后,先后通过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个人民代表法,最终取消了选举财产资格的限制。选民开始不以财产所有人的资格而以国家公民的资格参加选举。1872年取消举手投票采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1928年21岁以上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1948年才取消了给予大学12个席位,实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选举制。1969年通过的人民代表制法规定选举权的年龄由21岁降为18岁。
目前在英国凡年满18岁没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资格的英国公民都有选举权。但居住期限的资格仍保留,选民必须在某一选区中居住3-4个月以上才能在该选区选民册上登记。凡年满21岁的公民都有被选举权。在选区获得2名选民推荐和8名选民联署同意都可成为议员的候选人,但贵族、主教、法官、高级文官、现役军人、宣布破产者、重罪犯人、受权办理选举事务的负责人等没有被选举权。
下院议员选举采用小选举区相对多数选举制。即每一选区产生一名议员,议员候选人只要取得相对多数就能当选。目前全国总共650个选区,选出650名议员。议席的分配苏格兰不少于71席,威尔士不少于35席,北爱尔兰不少于12席,其他就属于英格兰的席位。
英国的竞选费用很高,1983年英国各大党的竞选费用:保守党因为得到大企业主的支持,花费了1500万英镑,工党为250万英镑,社会民主党自由党联盟为100万英镑。
英国下议院议员的成员比较复杂,特别在工党得势以来议员中议员有大地主、董事长、银行界、工商企业界、律师、教员、新闻记者、农民、工人、工会职员等,在形式上似乎各方面的人都有代表,实际上要当选议员需要金钱和时间,议员每年要开会8个月左右,长时间的出席会议,伦敦生活费用高,没有相当的资财很难承担,因而议员中多数是有钱者,很少是真正的劳动人民。平民院法定任期为5年。但首相有权选择合适时机,请求英王下令解散议会,提前大选,或者执政党的重大决策、提案受下院多数议员的否决而被解散议会,征求民意,提前大选,因而下院实际任期比5年短。平均任期不到4年。1987年英国议会大选时比规定日期提前11个月零28天。
此外在特殊情况下,主要在战争时期,议会任期可以延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平民院任期自1910年到1918年才改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平民院任期自1935年到1945年才改选,任期为10年。
(二)平民院的职权
平民院的职权主要是立法、财政和监督政府这三种权力。
立法权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之权。英国议会的立法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1提案;2讨论决议;3送请国家元首批准公布。
第一阶段是议案提出。全国议案分为公议案和私议案两种。公议案是指涉及全国性并与政府有关的议案。它绝大多数由内阁提出,议员个人也可以提,但他们提的议案必须经议会特别委员会挑选后才能列入议程。
私议案是指涉及到地方法人、地方当局、某些集体或个人利益的议案,它由地方法团的代理人向下院私议案办公室提出。私议案并不都在下院讨论,大约有一半在上院讨论。
第二阶段是讨论决定。英国议会对立法案的讨论决定的程序是要经过三读,一读是宣读议案名称,说明目的,确定二读的日期,将议案分发给议员;二读淡化对议案逐条朗读,进行原则的讨论、表决,如通过便交给专门委员会审查,审查不能通过,法案就认为已被否决。委员会对议案作逐条详细讨论,进行修改后向院会作报告;第三读对议案进行表决,这时只讨论整个法案可否成立,不许逐条讨论,除文句外,不得修改内容。三读通过后交领域院通过,另一院也以三读程序加以审议。
第三阶段是把两院通过的法案,呈请英王批准,并在"政府公报"上公布后生效。
财政权是议会的主要权力之一。人们把这种权力称为“管理国库的权力”或“掌握钱包的权力”。财政法案主要包括国家预算中的支出、收入、征税、动用国家基金、发行公债等,这种权力属于下院专有,财政法案只能向下院提出和通过。上院只有讨论和提出建议之权。财政法案都由内阁提出,由于财政法案讨论的时间有限,加上财政法案的否决会引起内阁的辞职和重新大选,所以多数情况下下院往往按内阁提出的数字通过,最多提一些批评和质问。
监督政府权是议会内阁制之下议会的重要权力,内阁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的监督。议会监督政府的方式主要是对政府的质询、对政府政策的辩论、批准条约、议会对政府投不信任票等方式。
对政府的质询是指议员可以对政府各大臣职权范围内的事提出质询,要求答复。口头质询,议员每人每天最多提3个,书面质询不限。议员的质询和回答转瞬就通过新闻媒介公之于众,从而对政府造成压力。
对政府政策的辩论时,在答复国王的议会开幕词和讨论国家预算时都要进行辩论。除此以外,则要得到政府的同意。质询不能直接转为辩论,如果这一问题需要辩论,需提出休会动议,要有40位议员同意或者有10位议员同意经议会表决赞成后,议会才能休会,休会后第二天用3小时进行辩论。据说,英国议会开会,怕议员们吵起来,特地备茶,以改善气氛。这大概是中国茶道中庸、平和、包容精神的延伸。
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是资产阶级认为内阁接受议会监督的有效手段。根据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内阁必须得到议会多数的支持和信任,如果议会否决政府提出的重要议案、财政法案或对内阁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应该辞职或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如果大选后,原执政党仍占多数议席,内阁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内阁必须辞职。在两党制的英国这种情况并不多,除非发生了执政党内部的分裂或者执政党只掌握微弱的多数而反对党和小党联合起来才能发生这种情况。
(三)下院内部的组织
下院机构有两类:一类为委员会,另一类是管理机构。
下院中设议长、副议长。
在新的议会召集之处,就要选举议长,议长由议会中多数党提名争得反对党同意后选出。为表示议长的公正,议员当选议长后就要退出原属政党。在英国形成了一个习惯,即他在议会中抱超然态度,在两党中不能袒护一方压另一方。议长主持会议进程、解释议事日程时按照一套机械的原则,所以议长是一个有尊严而无实权的职位。副议长协助议长进行工作。
下院还下设常设委员会、全院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和联合委员会。
此外,议会中还设办公厅、秘书处、图书馆等部门。
G. 英国议会两院分别是哪两个
英国议会由上院 (贵族院)、下院(平民院)和君主共同组成,行使国家的最高立法权。英国议会创建于13世纪,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议会之母”。
自有议会以来,通常在伦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筑——威斯敏斯特宫(议会大厦)举行会议。每年开会两次,第一会期从3月末开始,到8月初结束,第二会期从10月底开始,到12月圣诞节前结束。
君主立宪:
(1)英国国王:
英国国王只是一个“虚位元首”。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有权批准法律,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王受到许多法律和惯例的严格限制,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机构有国王、议会和内阁。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虽有分权,也有制约。
H. 关于具体了英国议会制,政策、经济、历史等,大家有什么好的读物或者资源推荐的吗
【牛津英国史】 (79元)
译者 钟美荪 注释 编辑、剪辑 (英国)(Kenneth O.Morgan)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页码 899 页码
出版日 2007年
内容简介
《牛津英国史》介绍了自公元前55年至2000年英国和英国人民的历史,时间跨度达2000余年。本书的主编Kenneth O. Morgan为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本书亦是英国历史方面的权威。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钟美荪教授为本书的难点作了注释,方便了读者的理解。本书适用于英国社会文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及其他对英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亦可作为讲授英国社会文化课程的教材。
【英国通史/大国通史(大国通史)】 (39元)
作者 钱乘旦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 378 页码
出版日 2007年
版次 1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国通史系列中的《英国通史》分册,全书终篇于20世纪末,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叙述生动;凝聚了作者长期治史心得,反映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新成果;阐述了英国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了英国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各章之后的作者话语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48元)
作者 (英)马歇尔 译者 樊新志 编辑、剪辑 P.J.马歇尔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页码 394 页码
出版日 2004年
版次 2004-08-01
内容简介
直至二战以及之后,大不列颠都是一个版图巨大的帝国。对于英帝国的过去,现代文明的态度要么是对英帝国势力的怀旧,要么是对权力滥用的憎恶。《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摒弃两者,旨在提供一种对于大英帝国历史全新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对于人们正确评价当代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书更是配有大量首次与读者见面的精美的珍贵图片,11位顶级专家为本书撰稿。其全面回顾了英帝国在北美、印度、非洲、澳大利亚和加勒比海的殖民经历,以及英帝国对大不列颠自身的影响。本书侧重于介绍社会及文化历史,包括奴隶制度、贸易、宗教、艺术、交通和思想演变。大不列颠如何统治他们的帝国?谁从帝国得到了经济利益?谁又因此受到损失?广大读者都将在这部堪称惟一全方位披露英帝国史料的着作中得到答案。 ·直接、负责地解决世人争议话题 ·英帝国领土的历史浓缩,以及更为细致的解剖 ·关键方面珍贵的特殊附文 ·精美插图;权威、通俗的文字 “权威、丰富、透彻,每个希望了解英帝国历史的人都不可错过的伟大着作,它在整个世界国家史方面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经典。” 全世界都企盼着能够重新评价英帝国历史和作用。这正是《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的初衷:把近年来史学家的发现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对于想深入了解英帝国基本情况和背景的读者,这部恢宏的巨着包括了英帝国历年的发展及历史影响,同时从多方面创新性地解释了英帝国在所触及的地区的影响。《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许多重要特征,其与大英帝国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艺术、语言、文化及民族蕴育等,以及包括一些备受世人争议的各种问题。堪称英国史中改朝换代的一部巨着,在英国历史着作中具有无可匹敌的地位。 作为英国史方面最权威的学术着作,《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涵盖了从美利坚革命到20世纪末英帝国没落的各个时期。本书评价了英帝国的影响,既为了英帝国统治的人民,也为了大不列颠人民自己。 ·简介:大英帝国塑造世界 ·18世纪末的大英帝国 ·日益扩张的帝国 ·受到威胁的帝国 ·风雨飘摇的帝国 ·殖民地是更穷还是更富? ·权力、权威和自由 ·帝国精神文明之面面观 ·帝国的城镇 ·英国移民与新的归属 ·艺术与帝国 ·帝国之英国 ·澳大利亚 ·非洲 ·评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结束语:对帝国的回顾
作者简介
P.J.马歇尔,全球英国史最负盛名的专家,伦敦皇家学院的历史学荣誉教授。1959-1993年,他在此执教英国历史学,马歇尔出生于印度加尔为衣。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目前是英国研究院的研究员,其公开的着作甚多,包括《瓦伦·哈斯汀的控诉》、《印度教之英国揭密》、《东印度财富》以及《孟加拉·英国之前哨》。马歇尔教授还是埃德蒙得·伯克《写作与演讲》一书的副编辑。
【英国通史 】(38元)
作者 钱乘旦 许洁明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 378 页码
出版日 2002年
版次 2003年3月第3版
内容简介
配有精彩的插图、图文并茂
终篇于20世纪末,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叙述生动
凝聚了作者长期治史心得,反映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新成果
阐述了英国的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现现代化的历程
揭示了英国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
各章之后的作者话语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
【英国--<大国崛起>系列丛书】(48元)
作者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编着
出版时间 2006-11-1
字数 326000
版次 1
印刷时间 2006/11/01
【英语民族史(全四册)】(148元)
作者 (英)丘吉尔 着,薛力敏,林林 译
出 版 社 南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2-1
版 次 1
印刷时间 2007/07/01
印 次 2
内容简介
地球上一个由讲英语的人口构成的庞大帝国——包括了不列颠、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最强国——历经了漫长曲折的历程而渐渐形成;它们的存在,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文明版图,强有力地左右着人类命运和历史的走向……在这部创作时间长达30年的伟大作品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人物丘吉尔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诗般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帝国画卷”。
I. 普通人可以去观看英国议会辩论吗
现在的普通人,我们可以去观看英语,他的意会,他的辩论的辩解,辩论的方向,还是能给大家更好的明确指示。
J. 在哪里能看到美国总统或英国首相在国会/议会 接受议员问询(不是仅仅个人演讲)的视频
美国没有所谓的总统质询,这个是议会制的惯例。你可以搜索PRIME MINISTER QUESTIONG TIME,英国政府官网上应该有。每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