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0年代,英国的其他外交活动有哪些
在30年代,英国的其他外交活动:
1936年8月26日,英国为维护其殖民统治,同埃及政府签订了为期20年的条约。1935年11月埃塞俄比亚危机发生后,对英国在埃及、红海和东非的地位造成了威胁。于是英国当局立即着手加强埃及的边界,英国部队、武器和弹药源源不断运往埃及,并动工修建机场、弹药库、战略公路和通讯线路。这些战备措施引起了埃及人民的忧虑,他们不愿意遭受近邻利比亚被意大利占领的灾难。因此埃及民族主义力量力求利用英国外交上的困难,迫使英国作出让步,其后英国于1935年12月恢复了埃及1923年宪法。1935年底,代表埃及民族运动的5个政党向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兰普森递交了备忘录,建议在“尊重埃及利益的基础上”签订英埃条约。12月31日,伦敦作出了正式答复,认为就签定条约进行谈判是不适时的。这一态度引起了埃及人民的极大愤怒,在新的示威运动压力下,英国政府作了某些让步。1936年1月20日,英国驻开罗高级专员向埃及政府和华夫脱党领袖纳哈斯表示,他愿就英埃达成协议一事进行讨论。2月13日埃及国王在开罗降诏,命令纳哈斯率领代表团同英国政府进行谈判,但谈判时断时续。5月埃及举行议会选举,华夫脱党取得巨大胜利,新内阁不惜作出让步同英国妥协,英埃遂于8月26日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英埃结成“同盟”,为期20年,英国负有保护埃及不受外国侵略的责任,埃及在战时置于英国的管理之下;英国终止在埃及的军事占领,撤走军队,但有权在苏伊士运河驻军1万人和飞行员400人;英国空军有权在埃及的领空飞行和使用埃及的机场;英国保留亚历山大港的海军基地,为期8年;埃及可以建军,但需要购买英国武器,接受英国军事代表团的训练;废除在埃及的治外法权;埃及加入国际联盟;英国高级专员改为大使;恢复1899年“英埃共管苏丹协定”,埃及人可以移居苏丹;埃及不得与其他国家缔结同这一条约相抵触的政治同盟等。这一被埃及议会批准的不平等条约,遭到埃及人民的反对。1951年10月,埃及宣布废除了该条约。
❷ 1945到1979年的英国历史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
1949年,议会法
1952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1988年3月,自由民主党
20世纪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
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详细点的
公元1945年
·苏、美、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签署《雅尔塔协定》
·
·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
··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生产杀虫剂六六六
·公元1945~1954年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进行
公元1946年
·英国前首相W.L.S.丘吉尔发表富尔敦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序幕
公元1947年
·英国推行蒙巴顿方案,印度、巴基斯坦分别独立
·美、英、法等23国签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8年2月锡兰(斯里兰卡)独立,
公元1952年
·英国考古学家J.G.D.克拉克着《史前欧洲经济基础》,从经济角度解释史前欧洲文化演进
公元1953年
·英国两名登山运动员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英国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加冕典礼
公元1953~1958年
·英国哲学家L.维特根斯坦遗着《哲学研究》、《蓝皮书和褐皮书》先后出版,为“日常语言哲学”流派奠
定基础
公元1952年
·
·英国考古学家J.G.D.克拉克着《史前欧洲经济基础》,从经济角度解释史前欧洲文化演进
公元1953年
··英国两名登山运动员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
·英国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加冕典礼
公元1953~1958年
·英国哲学家L.维特根斯坦遗着《哲学研究》、《蓝皮书和褐皮书》先后出版,为“日常语言哲学”流派奠
定基础
公元1957~1958年
·英联邦W.富克斯率领的探险队首次横跨南极大陆
公元1958~1961年
·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
公元1959年
·英国工程师科克雷尔研制的第一艘气垫船试航成功
·英国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出版《科学发现的逻辑》,为他所创立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公元20世纪50年代
·英国文学运动愤怒的青年兴起
公元1960年
非洲喀麦隆、刚果(利)(今扎伊尔)、乍得、中非、刚果、马里、尼日尔爾利亚、毛里塔尼亚等国获得独立
,史称非洲独立年
1961年5月31日,南非退出英联邦,成立南非共和国。
公元1963年
·非洲统一组织成立
·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公元1965年
·新加坡成为独立国家并加入英联邦
·英国地质学家D.P.麦肯齐、美国W.J.摩根提出板块构造说,并研究板块在球面运动的几何学问题
公元1967年
·英国天文学家休伊什和贝尔发现脉冲星
公元1969年
·英国研制的“鹞式”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开始服役
公元1978年
·英国医学家R.G.爱德华兹培育出第一例试管婴儿
❸ 英国于二十世纪中叶攻打苏伊士运河详情
1953 年 4 月,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新政府与英国政府就英军撤离地处埃 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问题进行谈判,经过反复斗争,英国被迫于 1954 年 10 月同埃及签订协定,同意分批撤军。1956 年 6 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 伊士运河公司仍为英、法所控制,成了埃及的“国中之国”。1956 年 7 月 26 日,纳赛尔总统的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的全部财 产移交埃及,冻结公司在埃及和在国外的资金和资产。这一决定。震动了西 方世界,英、法为夺回对运河的控制权,对埃及进行了种种威胁,乃至发动 战争;埃及为捍卫国家尊严,主权和经济利益,不惧英、法的威胁而采取抗 争。这一事件最终演变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这一战争又被称为第二次 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 175 公里,它沟通了 地中海和红海,使欧、亚两洲的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了 6000—12000 公里, 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自 1869 年开 通后,即被英、法帝国主义长期占领:1882 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 区建立了它的海外最大军事基地;1936 年,英国和埃及签订了英埃条约。肯 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力;苏伊士运河公司也被英、法垄断资本 所控制。埃及殖民化的结果导致运河的大量收入流入了伦敦和巴黎银行。埃 及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1948 年至 1949 年的巴勒斯坦战争亦即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民族解
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 年 10 月,埃及废除了丧失主权的英埃条件。
1952 年 7 月 23 日,以毕业于埃及皇家军事学院,参加过巴勒斯坦战争的青 年军官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 鲁克封建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埃及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中东的局势,动摇了英、法在埃及的统治
地位,引起了他们的仇视和恐慌。尤其是纳塞尔执政后所采取的收回苏伊士 运河主权的坚决行动,更为英、法政府所妒恨。英、法两国为重新霸占苏伊 士运河,恢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对纳赛尔政府进行种种威胁,并冻结了埃 及在英、法的存款和运河公司的基金,指令两国商船通过运河时拒不向埃及 交纳通行费,向埃及政府进行挑衅。
1956 年 8 月 16 日,在英、法两国的倡议下,22 个国家聚合伦敦,举行
有关苏伊士运河的国际会议。美国反对埃及的运河国有化,在会议上提出把 运河交给“一个和联合国保持联系”的“国际委员会”管理,这一计划未能 获得通过。伦敦会议未达成任何协议。9 月 19 日,美、英、法三国再次召集
18 国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 议。9 月 30 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 月 13 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并建议埃及 和英、法再次举行会议。英、法知道已无法通过谈判或其他压力迫使埃及屈 服,遂表面上同意继续谈判,暗中却在勾结以色列,积极准备对埃及发动战 争,企图用军事手段来实现谈判桌上未能获得的东西。
当埃及于 1956 年 7 月宣布运河国有化后,英国三军参谋长即奉命拟订一 项进攻埃及、占领运河的军事计划。8 月 3 日,英国宣布处于紧急状态,随
即征召了 2 万多陆军后备投人员入伍。5 日,一个英法联合计划小组开始工 作,8 日即拟定了入侵埃及的初步计划。主要方略是:英法盟军在埃及亚历 山大港附近登陆,然后穿过尼罗河三角洲直扑运河区。这个计划后来又作了 修改,决定先用飞机摧毁埃及的空军,然后用空袭破坏埃及的经济、后勤基 地和士气,最后在运河北端登陆。8 月中旬,英、法政府分别批准了这个定 名为“火枪手”的军事计划,随即就开始向地中海大量增兵。
在策划和准备发动入侵埃及的战争时,英、法觉得两国的兵力不足,法 国即提出要以色列参与他们的侵略计划。这对于以色列来说,正是求之不得 的事。以色列对埃及禁止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怀 恨在心,早在 1955 年 11 月就制定了一个侵占加沙地带和埃及西奈半岛的作 战方案。所以,法国与以色列一拍即合,以色列自愿充当入侵埃及的急先锋。
1956 年 10 月 13 日,法国和以色列双方商定了联合入侵埃及的军事计 划;14 日,英、法在艾森的乡村别野举行了一次极为秘密的会议,制定了进 攻埃及的作战计划。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吸 引埃及主力部队支援;英、法随即从塞浦路斯、马尔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 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设施;英、法再出动军队从塞得港登陆, 向运河区进击,切断埃军的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 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
为支持以色列充当入侵埃及的急先锋,法国向以色列提供了 30 余架“神
秘”式喷气战斗机;以色列的空军驾驶负被秘密派去法国接受训练;法国的 教官也穿着便服来以色列传授军事技术;大批法国制造的坦克和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储备的武器零件,陆续运往以色列。到开战前,以色列共有军队 10 万人、坦克 400 辆、火炮 150 门、作战飞机 155 架。
面对英、法、以三国的威胁,纳赛尔领导的埃及政府决心严阵以待,抗
击任何敢于发动侵埃战争的入侵者。当时,埃及总兵力约为 15 万人、坦克
530 辆、火炮 500 门、作战飞机 255 架,但有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 受训,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尚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如:2000 辆苏制坦克 只有 50 辆可供作战;100 架米格式战斗机只有 30 架可飞行;50 架辛式轰炸 机只有 12 架可用。虽然有 255 架作战飞机,其中能完成作战任务的仅 100 余架。为防止可能发生的进攻,纳赛尔总统采取了一些战备措施,包括组织 “民族解放军”;联合其他阿拉伯国家,加强集体防务;同叙利亚、约旦组 成联合司令部;制订运河区保卫计划,把保卫运河及尼罗河三角洲作为防御 重点,等等。
1956 年 10 月 29 日下午 5 时,由以色列为急先锋的入侵埃及的战争爆发 了。以色列上校阿里尔·沙龙指挥以军 202 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 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
了 500 余伞兵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该旅的主力 3000 人,与米特拉山口的 伞兵会合,向米特拉山口突进。
埃军统帅司令部接到前线报告后,东部军区司令部于当日 20 时命令第二 步兵旅的第 5 营和第 6 营立即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空降部队。 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 4 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 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第二侦察团向东南运动,企图切断以色列 空降部队的退路,对米特拉山口的以军构成包围之势。
米特拉山口全长 30 公里,两旁悬崖峭壁,十分险峻。10 月 31 日中午时
分,以色列军队两个连,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炮队组成的侦察分队进击米 特拉山口。当以军进入海坦谷地时,即遭到埃军 5 个连伏兵的袭击。埃军占 据了南北两侧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充分发挥火力优势,打得以军进退两 难,只得利用临时工事进行抵抗。双方激战至黄昏,以军才占领海坦谷地东 部。
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的战术,威胁西奈北部埃军主力,配合第 202 伞兵旅在南线的进攻,派遣第 38 特遣部队突击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的阿布奥 格拉。阿布奥格拉东距埃以边境 30 公里,向西可通往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 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须经过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军在阿布奥 格拉的前方鲁阿法水坝、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都筑有坚固据点,形成了 完整的防卫体系。所以,当 10 月 30 日中午以军第 7 旅进至乌姆卡特夫南线
600 米处时,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射击,损失不小。
以军正面进攻失败后,第 7 旅奉命采取迂回战术,于 31 日拂晓越过埃军 防守薄弱的达卡山口,进逼阿布奥格拉和鲁阿法水坝。同时,以军南部军区 司令部为配合第 7 旅行动,命令第 10 步兵旅提前于 30 日下午出动。由东向 西正面进攻,于当晚抵达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东线,第 7 旅由乌姆卡特 夫南面进攻。埃军也从阿里什和运河方向调集部队增援阿布奥格拉。
10 月 31 日,以军第 7 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进攻,受到埃军顽强抵抗和
准确的炮火轰击。中午,埃军两个步兵营夹击以军。以军在空中人力支援下, 占领了阿布奥格拉,随即兵分两路,一路向西推进,一路向东围攻鲁阿法水 坝埃军据点。埃军凭借 20 多个反坦克掩体组成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 但未能抵挡住以军的避攻。
10 月 31 日,以军总参谋长达扬将军亲自督促第 10 步兵旅进攻乌姆卡特
夫,但遭到埃军炮火猛烈袭击,进攻屡屡受挫,即使撤换了旅长古迪尔,仍 不能得手。以军又命令第 37 机械化旅进攻乌姆卡特夫,11 月 1 日凌晨,第
37 旅先头部队发动进攻,遭到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击,后续部队
也误入雷场,旅长艾林达阵亡,大部分官兵受伤,进攻失败。以军总参谋部 不得不命令停止进攻乌姆卡特夫阵地。
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抗入侵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区开进西奈并准备
进行大规模反击的时候,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 通碟”,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 涉。纳赛尔总统当即拒绝了英、法的无理要求。纳赛尔明白英、法的“最后 通牒”不过是出兵入侵埃及的借口罢了,与英、法的战争已不可避免,立即 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0 月 31 日下午,英、法空军对埃及的 15 个机场、一些兵营和开罗、亚 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 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炸西奈的埃军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
埃及识破了英、法的这一战略企图,纳赛尔总统为防止英、法占领运河 区,而使西奈埃军受到夹击的危险,在英、法空袭后,立即命令增援部队停 止进入西奈,在西奈的守军迅速撤至运河区。这样,埃及开始有组织有计划 地撤出西奈半岛。驻守在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埃军,虽受到以军的三面 包围,仍然利用夜色掩护,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10 月 31 日,以色列军队在英、法空袭埃及后,开始向准备撤退的埃军 进攻。但沿途遭到埃军的顽强阻击。11 月 2 日凌晨,当以军进驻阿里什时,
埃军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岛,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运河区,埃军同英、法军队的战斗主要在塞得港进行。从 11 月 1 日起,
英、法空军对塞得港进行连续轰炸。11 月 5 日拂晓,英军舰载机又轰作了塞 得港和富阿德港的埃军防御阵地,上午 8 时 2O 分,英、法向塞得港空投了第 一批伞兵,英军伞兵约 600 人在加密尔机场周围着陆,并迅速占领了机场; 法国伞兵 500 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很快占领了供水厂。下午 1 时 45 分,英、 法又在这两个地区空降了第二批伞兵。
11 月 6 日上午,英、法军队首先用猛烈炮火袭击塞得港防御阵地,然后
2.2 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开始登陆。英海军第 3 突击旅在塞得港登陆作战,法 国海军陆战旅在富阿德港登陆。6 日深夜,英、法登陆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 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到了埃军的顽强抵抗。
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 后,即遭到塞得港守军的反击,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 告诉居民敌军的降落地点,群众立即行动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 法侵略军始终未能全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 27 公里外的 卡卜。
英、法公然对埃及这样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受到了国际社会 的谴责,中国、苏联以及世界各国强烈谴责英、法、以三国对埃及的侵略, 英、法极为孤立,被迫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于 11 月 6 日宣布停火。12 月, 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1957 年 3 月,以色列军队也撤出埃及。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英、法、以三个入侵者的失败而结束。兵力及武器装
备均处劣势的埃及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首先就在于它是为捍卫国家主权而不 得不进行的反侵略之战,故能充分得到国际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 义必然战胜邪恶”。苏伊士运河之战正是这一公理的证明。从军事谋略的观 点来看,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双方都不乏成功之处。英、法鼓动以色列的参与 以及首先从守备薄弱的西奈半岛发动进攻,调动了埃及在重点防御的运河区 兵力的增援,这就很有利于英、法军队完成攻占运河区这一主要作战目的。 同时,对奔袭或救援或撤退的埃军都可能予以围歼。埃及的纳赛尔总统正确 地看到英、法发动战争的目标是运河区,故以重兵在此防御,而几乎放弃了 西奈的防御。当以色列在西奈发动进攻时,他虽从运河区调兵去增援,但很 快就识破英、法调兵之计,不仅火速令援军撤回,而且连西奈守军一并撤至 运河区。这样,更加强了运河区的防御,对人民群众的发动,使侵略者陷入 了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从而获得了胜利。
❹ 英国为什么脱欧英国脱欧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影响
近10年来,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好像是貌合神离。我觉得英国与欧洲大陆不仅仅是海峡相隔,而且还存在着历史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根据英国与欧洲大陆互不信任的历史传统。英国脱离欧盟成为必然。英国的脱欧,不仅对欧盟,而且对英镑,对美国,对全世界,都造成了一定影响,那么,英国脱欧对美国造成哪些影响呢?
第一、英美关系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特朗普的意图可能是减少防务义务,同时也能够控制北约,而北约成员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强国。如果美国不能够控制北约,那么。德国有可能会整合欧洲的国家资源,美国就会面临一个制造工业上的对手,这也特朗普振兴制造业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
由此看来,英国脱欧不仅对欧盟一体化遭受产生影响,同时也对美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❺ 1949-1959英国发生的的大事件
1940年5月10日,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对希特勒搞绥靖政策的激烈批评者,于今日自豪地以首相身分步入下院,发表了第一篇首相演说。“我能奉献给国民的没有其它,”。1894年毕业于皇家军事学院,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战争。1906年作为自由党议员进入下院,历任各届政府大臣。1919年1月出任陆军大臣,积极参与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退出自由党,后加入保守党。30年代反对绥靖政策,主张增加军备开支,反对签订《慕尼黑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德国进攻法国后,张伯伦被迫下台。1940年5月10日,丘吉尔出任联合政府的首相兼国防部长,组成战时内阁。丘吉尔决心把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进行到底。战争初期,英国遭受一系列失败。法国投降后,希特勒企图诱使英国和谈,遭丘吉尔拒绝。于是德军对英伦三岛狂轰滥炸,但未能迫使英国屈服。丘吉尔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应付战争。1940年5月22日通过了紧急权力法案,增加了政府在战时对全国的经济生活和人力物力的控制。1940年5月建立国民自卫队,增强英国防卫力量。1941年苏联和美国卷入战争后,英国立即与各反法西斯国家携手合作。1941年7月12日英苏在莫斯科签订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1941年8月14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了《大西洋宪章》。丘吉尔还与罗斯福、斯大林在战争后期进行了一系列会晤,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讨论对德、日作战的问题,同时针对战后世界的安排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45年5月8日欧洲战事结束。7月英国举行大选,丘吉尔失败而辞职,让位给工党政府。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富尔顿演说》,主张英美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序幕。1951年10月议会选举,保守党取胜,丘吉尔再次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任内,基本上保持了工党政府的部分企业国有化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在防务领域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3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对外政策方面,把英美联盟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1954年10月促成了《伦敦一巴黎协定》的签订,使西德加入北约,同年9月英国参加了“东南亚条约组织”,随后又加入“中央条约组织”。1955年4月5日,丘吉尔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职。
❻ 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发生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和日本的重大事件个重要历史人物(各10个)
美国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美国宣布独立(立国) 乔治·华盛顿
19世纪中期~西进运动. 安德鲁·杰克逊
1861年~1865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亚伯拉罕 林肯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话
1913年,工业产品占世界1/3以上,成为头号经济强国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暴发在美国,纽约股票市场暴跌.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
1946,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政治上)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不诉葛战争,苏美盟友结束
英国
1603,詹姆斯一世即位,斯图亚特王朝开始
1640,清教徒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独揽军政大权
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废黜詹姆斯二世,君主立宪制确立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为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奠定基础.
18世纪中叶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765年手摇纺纱机,1771年,水力纺纱厂,1782复动式蒸汽机,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进程,19世纪初,汽轮胎和火车诞生,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完成)
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担任首相,进行改革
法国
17~18世纪,启蒙运动
1789年,5日,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要求追加赋税(导火线),
7月14日巴黎市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大革命(标志),
8日通过《人权宣言》,实行三权分立,(象征)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1799年11月,拿破伦发动政变(雾月政变)
1804年,拿破伦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颁布《民法典》(拿破伦法典)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
1830年7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波旁王朝,七月革命(七月王朝建立)
1848年2月,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1852年,拿破伦侄子路易建立第二帝国
1870年,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1875年, “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结束了86年斗争
1954年,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战争失败,签订《日内瓦和约》
1958年,戴高乐当选总统,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推行总统制,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舒曼倡导),奠定欧洲联合的初步基础
1957年,欧洲经济/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改名欧盟)
德国1807年10月,普鲁士宣布废除农奴制《10月赦令》普鲁士式道路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工业革命开始
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推进(铁备政策)实现统一.
19世纪60~70年代,王朝战争.
1864年,普奥联合,对丹麦战争
1866年,普奥战争
1870~1871年,普法战争,
1871/1/18,威廉一世宣布成为德国皇帝,实现统一,颁布宪法
1882年,威廉二世继承皇位,提出德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政策,取代俾斯麦的大陆政策
1918年11月,德国发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八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诞生,
1919年2月,德国国民会议在魏玛召开,民主党人艾伯特当选总统,制定并通过《魏玛宪法》
1919年6月巴黎签订《凡尔赛和约》
1921年,希特勒控制纳粹党,党内实行独裁,
1932年,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月1月,希特勒上台,
1933年2月,国会纵火案,掀起反共浪潮,取缔其它一切政党.通过《授权法》掌握立法权.
1934年8月,颁布《元首法》任元首总理,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确立纳粹独裁统治体制,
1935年,扩建军队,德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年8月,日德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9年5月,德国与意大利建立了钢铁同盟,
1939年9月,希特勒发动对波兰的侵略战争,(二战全面爆发)英法对德宣而不战,(静坐战争,奇怪战争)
1940年,德意日三国柏林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以德为首的轴心国军事同盟集团,
1941年6月,侵苏战争,(二战扩大)
1941年月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民(二战进一步扩大)
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二战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美军舰“密苏里”号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48年柏林分裂为东、西柏林
1949年美国支持,德西方占领成立联邦德国,“基本法P16)生效,俄国支持,苏占区建立了民主德国。
1952年,联邦德国经济主要指标超过战前水平,实现经济复兴
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生产总值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柏林墙修建,柏林分为东西柏林。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德国重新实现统一。
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二战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美军舰“密苏里”号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48年,柏林分裂为东﹑西柏林,
1949年,美国支持,德西方占领区成立联邦德国《基本法P16》生效.俄国支持,苏占区建立了民主德国,
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生产总值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主义经济大国,
1961年,柏林墙修建,柏林分为东西柏林,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德国重新实现统一.
日本
1630年, 明日本进入德川幕府统治时期
1639年, 日本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实行闭关主义,
1853年, 美海军准将增理率舰队两次末日(黑舰事件)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1854年,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随后4年欧列强相继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1868年, 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成立,定都东京
实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1871年, 日本通过“废藩置县”奉还版籍“,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1882年, 伊藤博文率众考察欧洲宪法和政治制度,选中了最具军国主主义色彩,维护绝对君主权力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时期,
1894年, 日本借机出兵朝鲜
1894年7月, 日本丰岛海面击沉中运兵船“高开号“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9月 黄海战役(邓世昌)
1895年2月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日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对旅顺发起攻击。
9月在美罗斯福调停下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战争结束。
1931年, 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2年, 日本国内“五.一五”事变,结束了政党内阁,加强了日本法西斯化.
1936年, “二.二六”兵变后,成立了广田弘内阁,确立了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
1937年7月7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全面侵华开始.
1942年6月, 中途岛海战,日军大败,太平洋战争转折点
1945年7月, “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日政府拒绝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
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
俄国
,
1695年,彼德一世进攻克里木,获得通向黑海的基地,
1697一1968年,彼得一世派使团前往西欧考察,
1698年,彼德一世全面推进改革P120,俄由内陆国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走上近代化之路,
1854-1856年,俄与英法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制腐朽性充分暴露,革命形势成熟.
1861年2 月,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法令,自上而下改革.
20世纪初,俄国已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带在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1904-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在中国国土上开战)
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俄历二月)
1917年11月,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领导)
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2,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927-1937年,苏农业集体化验运动,实现农业集体化
1928-1937年,苏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与美争霸,(美攻苏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继续与美争霸(苏攻美守)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任总书记),提出改革的“新思维“
1991年8月台19日,8.19事件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崩溃,
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
1992年,叶利钦实和"休克疗法"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
2000年,普京上台提出"有效经济"建立实现经济稳定和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制.
希望能帮助到你
❼ 1951年英国有何事件
在1951年的大选中,保守党重夺政权,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
❽ 英国1951年没有签订巴黎条约的原因
《巴黎条约》是由法国、 西德、 意大利、 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这六个欧洲国家于1951年4月18日在巴黎签订、并于1952年7月23日开始生效,是为了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也就是欧共体的最早雏形。当时英国并不希望欧洲一体化进程,这样会妨碍它的离岸制衡欧洲的原则,当然不会凑热闹。英国到现在都在搅和欧洲,退出欧盟。
❾ 伦敦,英国,1951年
《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译名:乡村牧师日记
一位青年牧师正在念一本掀开的日记,他在日记中向上帝袒露心声;牧师来到乡村,他忍辱负重、忙忙碌碌,不辞辛苦地以救赎精神拯救教民的灵魂,他每天过得孤苦而又清贫的生活,但他却得不到教民的理解和接受,他深感村民们的浅薄、 顽固、注重实利和对生活的厌倦是产生邪恶的温床,他的忠告和规劝收效甚微,人们反而劝告他不要过分执着于献身精神;牧师拯救了伯爵夫人的灵魂却招来人们的谴责,心力交瘁的牧师只有用日记向上帝诉说所有的这一切,一缕斜阳从窗口透射进来,映在他黑色的斗篷上,孤独的牧师最后死于胃癌,银幕上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的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