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卫报收入怎么样

英国卫报收入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5-08 12:54:06

A. 英国的Times排名和QS排名,哪个更权威一些

TIMES。

最出名的大学排名第一是《TIMES》泰晤士报的,第二是英国卫报《GUARDIAN》的大学排名,这两个排名历史都很悠久,而且认可度也很广,和他们两个比起来,QS的英国大学排名只排在第三,历史没有他俩悠久。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又译为THE世界大学排名,是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cation,简称THE)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

该排名每年更新一次,以教学、研究、论文引用、国际化、产业收入等5个范畴共计13个指标,为全世界最好的1000余所大学(涉及近90个国家和地区)排列名次[1-2]。为保证排名的公正和透明,由普华永道(PwC)进行独立审计。

B. 英国有名的报纸

1、The Times,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泰晤士报》隶属于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

2、每日电讯报,是英国有影响的全国性报纸。1855年6月29日创刊,1937年与英格兰地区的《晨邮报》合并,称《每日电讯和晨邮报》,后改为现名。初创人亚瑟·巴勒斯·斯莱上校。

3、Financial Times,由James Sheridan及其兄弟于1888年创办的世界着名的国际性金融媒体。该报在伦敦、法兰克福、纽约、巴黎、洛杉矶、马德里、香港等地同时出版,日发行量45万份左右,其中70%发行于英国之外的140多个国家。

4、《卫报》,是英国的全国性综合内容日报。与《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被合称为英国三大报。由约翰·爱德华·泰勒创办于1821年5月5日。因总部设于曼彻斯特而称为《曼彻斯特卫报》。1959年8月24日改为现名。总部于1964年迁至首都伦敦。

5、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创刊于1986年,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日报之一,鼎盛时期每天发行量达40万份。但2015年12月的统计数字显示,该报每天发行量下滑到只有5.6万份,远远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

C. 英国卫报具有权威性吗它是一个怎样的报纸

《卫报》(The Guardian)是英国的全国性综合内容日报。创刊至1959年因总部设于曼彻斯特而称为《曼彻斯特卫报》。总部于1964年迁至首都伦敦,不过于曼城和伦敦均设有印刷设施。一般公众视《卫报》的政治观点为中间偏左。

《卫报》的排印系统在1988年实行电脑化之前,由于经常出现植字错误,因此被民众戏称为《The Grauniad》,揶揄报章连自己报名也拼错。

2005年改版

该报一直以来都是大开型日报,至2005年9月12日改版成柏林型版式(Berliner,即470×315毫米),并标榜为全不列颠唯一的全彩色印刷日报(不包括北爱尔兰),此次改版并全面了采用新的字体、和版式设计。

2005年8月的统计数字指《卫报》发行量有32万5千份。

“欢迎来到改版后的《卫报》。虽然我们暂时称它为‘柏林式’《卫报》,但这个名字应该不会叫得很长,毕竟,这不是一个太雅观的名字。”《卫报》主编艾伦·罗斯布里奇(AlanRusbridger)9月12日宣布,184岁《卫报》一改“大报”式样,把报纸做得到更小,更精美。
经过18个月的努力和8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2亿元)的投资,英国主流报纸《卫报》12日展示出最令人惊艳的面孔———抛弃了传统的大报风格,也没有追随于新潮的小报版式,而是推出了英国第一张“中间版式”的全彩色日报。
《卫报》从报头到色调焕然一新。一份以黑为主要色调的主流报纸,变成醒目但是沉稳的深蓝色。
三大变革重塑《卫报》
罗斯布里奇连续3天在《卫报》头版阐述新理念。他说:“我们曾经试了好几种选择,从版式的大小到版式的起源,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柏林式’(Berliner)。在从现在开始不太长的日子里,我们力求使《卫报》回归自然和简单。”
首先是版式的变化,从以前的对开大报缩小为31.5厘米宽、47厘米长的“中间版式”,比传统的大报小,但又比《泰晤士报》、《独立报》等小型报纸大。另外《卫报》的报名字体也发生了变化,改成新颖的“卫报埃及体”。我们希望,这种字体比大卫·赫尔曼20年前定下的字体更典雅。
此前,每节版块的标题是由斜体的GARAMOND字体和富兰克林哥德体的“GUARDIAN”组合而成,和《卫报》的刊名统一起来,通过不断的重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正文的字体采用一种名为NIMROD的字体。
其次是色彩变得更鲜艳。从以前的部分彩色印刷,改为全部彩色印刷,由德国“罗兰”高速印刷机印刷。用《卫报》编辑的话说,这张报纸是英国“最鲜艳的”报纸。
第三是副刊和姊妹报纸的变化。《卫报》着名的副刊G2也将采用全彩色印刷,大小只有主报的一半,从周一到周五发行,每天36版,更便于读者在拥挤的公交车和地铁里阅读。《卫报》每周六出版的姊妹报纸《观察家报》也将在2006年初改成“柏林式”。G3的变化不大,仍以招聘广告为主。
《卫报》的内容不会因样式的改变而失去风格,《卫报》首席评论员西蒙·詹宁斯仍将每周两次在《卫报》上撰写评论。
更小空间包罗万千
在9月12日的新《卫报》头版,报头底色是深蓝色,不再是以前的没有底色,而Guardian一词,不再是黑色,而是白色,栏数从8栏减为5栏。
另外,报头上方的导读部分占据可整个头版的三分之一。12日主要导读G2副刊的内容,四张图片错落有致。在版面下方,也是导读区。包括国内新闻、政法新闻、国际新闻以及财经新闻。
在第二版,还有三栏宽的导读。为了让这个区域更加有趣,还特意刊登了一张漫画,并在下方设置趣味游戏。
记者还注意到,导读功能还延伸到了网络。以两栏宽度把《卫报》网络版的内容也“链接”起来,凸显对新技术的包容与灵活运用。这与《卫报》注重利用网络等新技术的思想是分不开的。目前,《卫报》网络版也极受读者喜爱。
新《卫报》试图在更小的空间内,容纳更多信息。正如其在头版右下角的广告所说的一样:“更大并不总是更好……”
半世纪最强变革
罗斯布里奇9月12日在头版Columnfive(第五栏)文章里写道:“没有哪一份报纸能够一成不变。你手中的报纸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你加入到我们的革新过程中来。我们有股东和经营者,但你们才是我们的决定者。”
一方面为了解决现代人在紧凑空间里读报的麻烦,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紧张激烈的竞争,英国《独立报》、《泰晤士报》早前纷纷放弃了坚守多年的对开大报(broadsheet)风格,转为四开小报(tabloid)版式发行。2003年9月,《独立报》同时出版了大小两种规格的报纸,7个月后全部改为小报。《泰晤士报》随即跟进,在2004年11月也改用双版本印刷发行。
在坚守了1年多以后,《卫报》也决定改弦易帜,不过他们用的样式是介于大报和小报之间的“柏林式”规格。
罗斯布里奇说,“我们正在从头到尾重新制作一份报纸”,而这将是《卫报》50年来“最激进的变革”。
“我们的内容不会妥协大小的改变”
9月12日是英国老牌严肃大报《卫报》“瘦身”亮相的第一天,早报记者当天通过电话对《卫报》的现任主编艾伦·罗斯布里奇(AlanRusbridger)进行了专访。
就是要抓住年轻人
东方早报:首先要恭喜《卫报》今天以崭新的版式亮相。第一天读者以及评论界对新版式的反响如何?
罗斯布里奇:谢谢。反响很好,很多读者都表示他们喜欢新的《卫报》,我看到电视上有设计师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喜欢新的版式。但是今天是第一天,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读者通常是比较保守的,他们对变化往往采取抵触的态度,但从今天的反应看来是非常良好的开端。
东方早报:有研究人士指出,付费日报从大报向小型报纸靠拢是一个长期的大趋势。因为读者更倾向小型版式的报纸,您同意这一观点吗?《卫报》的改版是外界所言随着《泰晤士报》、《独立报》的改版而闻风而动?
罗斯布里奇:我同意,至少在英国的市场上,读者喜欢小而便于携带的报纸,特别是他们出门或者坐地铁的时候。我们早在2003年夏天就决定要改版了,而《泰晤士报》、《独立报》后来的运作只可以说是更坚定我们要改变的决心。
东方早报:一般来说,大报更吸引男性、中老年人、社会结构的最高端和权利机构,而女性、中端市场、年轻人和有抱负者更喜欢小报和更小版式的报纸。您表示新亮相的《卫报》旨在指的新一代读者,那么是指出哪一人群呢?
罗斯布里奇:是年轻人。新的年轻一代是在图片与色彩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而言传统的黑白报纸太落伍了,不具有吸引力,这也是我们推出全英国首份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全彩页报纸的初衷。
销量上升但不会大幅
东方早报:您说过虽然《卫报》版式变了,但是《卫报》严肃、全面、客观地报道新闻,对重大事件阐发自己独到、客观的观点这些老传统都不会变,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卫报》是一份披着小报外衣的大报?
罗斯布里奇:对,是这样的。我们报纸的定位与基调以及内容绝对不会随着报纸大小的改变而妥协。有一点,我要指正的是,《卫报》不是小报式样,是比大报小,比小报大的“柏林式”。
东方早报:仅仅以图片等绚丽外表吸引年轻读者,而实质内容与论调不变,这种吸引力能持久吗?有种普遍说法,说《卫报》虽然不是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但其读者群非常稳定,您觉得改版后的《卫报》随着读者群的拓宽,销量会大幅上升吗?
罗斯布里奇:我们一直试图在严肃新闻与轻松报道之间保持平衡,我们的G2副刊就是这方面尝试的成功例子。副刊以报道文化、流行、生活、教育等方面的资讯,节奏与风格更加趋向于杂志。当然报道诸如北爱尔兰暴乱等严肃政治问题时,我们也可以配上鲜活、具有现场感的图片,使新闻更具可读性。至于销量,我很有信心,改版后《卫报》的销量一定会上升,目前我心中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绝对是稳中有升,而不是非常大幅度的。
观察
世界报业改革变风向
现在报摊上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大报、小报,又多出个中间式样的报纸。对于《卫报》采取“中间路线”的改版方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芝晓教授称,这种极具创新精神的改版方式可能在世界报业范围引起新一轮的改革风潮。
《卫报》是英国具有184年历史的老牌大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着名设计大师大卫·赫尔曼的主导下,《卫报》寻求一种更为现代、更适应新技术优势的设计风格。此后,《卫报》注入了设计领先的概念。先是在版面上更追求视觉的满足,后来又率先推出对开四版的小报型副刊G2,在英国着实掀起了一阵旋风。
黄芝晓教授认为,《卫报》经过长时间精心准备推出的“中间版式”计划,使之在英国群雄逐鹿的报业市场中开辟出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在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夹击下,世界报业界一直在寻找革新的突破口,传统大报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在版面上已很难有所突破,要实现平面媒体的革新,版式大小的调整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突破点,于是世界各报纷纷走小报路线,但小报存在诸多缺点,如无法展开深度、严肃的报道,版面难以容纳更丰富的新闻等。“中间版式”则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它既保留了大报的严肃风格,又不失小报的灵活和便捷,可以称得上是一股“两全其美”的清风。《卫报》这个时候带了个好头。
《卫报》的上一任改版总监大卫·赫尔曼说:“设计在报纸的编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远比仅仅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官要求要大得多。”对于已经走到改革十字路口的传统报纸来说,大胆创新,顺势而动,应当是它们实现复兴的必由之路。
解构
“柏林式”翻叠多玄妙
早报专稿 “柏林式”(Berliner)是个有趣的名字,乍听起来容易被误解为“柏林人”。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柏林墙边发表他那着名演说时,曾讨好地说,“我是一个柏林人(Berliner)。”不过他没有想到,Berliner这个词还有另外两个有趣的含义,一是草莓甜甜圈,另外一个就是指报纸的式样。
“柏林式”的式样堪称欧洲大陆历史最悠久的三大报纸样式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报业发展潮中兴起,并一度非常盛行。与“柏林式”相仿的还有“北德”式样和“法国”式样。
采取了“柏林式”的样式后,《卫报》目前的纸张大小是315×470mm,印刷页面的大小则是287×443mm。颇为讽刺的是,尽管这种不大不小的式样和柏林息息相关,但德国的主流大报,如《世界报》和《柏林晨邮报》却不约而同地“抛弃”了“柏林式”,使用更大的式样———374×528mm。《柏林晚报》略小一些,但和“柏林式”相比却还是显得宽阔。至于美国国内的那个柏林小镇(位于新罕布什尔),当地的《柏林每日太阳报》甚至从没听说过“柏林式”。
“柏林式”的玄妙之处或许令人意想不到:如果把长方形的报纸对折,得到的是和原本式样完全相同,但尺寸缩小的“小版本”。依此类推,读者还能折叠出更小版本的“报纸”。从这一意义上说,人们可以把一张大报折成方便携带的小报,甚至是“小小报”。
无论在信箱、报亭还是人们的手中,这种样式都非常人性化。尤其是喜欢在公交车、地铁上看报的人们,都能随心所欲地折叠报纸———他们能通过不同的折叠方式仔细研究各种边栏,而且不会因为体积过大影响身边的乘客。此外,对于许多欧洲绅士而言,把折叠的报纸夹在胳膊下,顿时凸现了他们都市化气息。“我会穿一件黑色T恤,手拿《卫报》。”有读者这么评价新《卫报》。

D. 英国<<卫报>>是一份什么样的报纸

卫报》(The Guardian)是英国的全国性综合内容日报。创刊至1959年因总部设于曼彻斯特而称为《曼彻斯特卫报》。总部于1964年迁至首都伦敦,不过于曼城和伦敦均设有印刷设施。一般公众视《卫报》的政治观点为中间偏左。

《卫报》的排印系统在1988年实行电脑化之前,由于经常出现植字错误,因此被民众戏称为《The Grauniad》,揶揄报章连自己报名也拼错。

2005年改版

该报一直以来都是大开型日报,至2005年9月12日改版成柏林型版式(Berliner,即470×315毫米),并标榜为全不列颠唯一的全彩色印刷日报(不包括北爱尔兰),此次改版并全面了采用新的字体、和版式设计。

2005年8月的统计数字指《卫报》发行量有32万5千份。

E. 介绍几种英国报纸

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是一张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

《泰晤士报》隶属于鲁珀特•梅铎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购之后,有指《泰晤士报》的风格逐渐趋向保守。

《泰晤士报》的英文名称The Times,中文直译过来应该是《时报》。然而它的译名却变成与读音相近、但毫无关联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样。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错译保留至今。现今世界各地有许多名为Times的报章,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为了区分出来,《泰晤士报》有时被英语使用者称为《伦敦时报》(The London Times)。《泰晤士报》是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

历史

《泰晤士报》的版面

《泰晤士报》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诞生之初,这张报纸的名称是《世鉴日报》(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正式改为如今的名称。约翰•沃尔特同时也是《泰晤士报》的第一位总编。他于1803年辞职,将发行人和总编之职传给了他的儿子小约翰•沃尔特。约翰•沃尔特曾经因为诽谤罪而入狱16个月。然而正是在约翰•沃尔特职掌时期,《泰晤士报》最先将新闻视角延伸至英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这为《泰晤士报》在政界和金融界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作为一张综合性日报,《泰晤士报》关注的领域包括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等,并几乎在每个领域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创立初期,《泰晤士报》都是盈利的,而且利润空间非常之大,几乎没有另外一张报纸能在质量或经济上与之抗衡。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泰晤士报》的从业人员,包括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的收入要高于供职于其他报纸的新闻从业者。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报》历任三位总编辑约翰•斯托达特、托马斯•巴恩斯和约翰•撒迪厄斯的励精图治,其影响力再次得到增强,尤其是在英国政治和伦敦事务领域。

《泰晤士报》是第一张拥有驻外记者的报纸,也是第一张派驻战地记者的报纸。W•H•罗素曾经被《泰晤士报》派驻到克里米亚战场,他所撰写的一系列战地报道曾经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记者声名大噪。

在19世纪的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泰晤士报》都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内战中,该报就公开反对蓄奴制。《泰晤士报》会依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公开支持某些政治人物,却从不迎合公众的观点。美国总统林肯曾说:“除密西西比河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拥有《泰晤士报》那样强大的力量。”

1847年,约翰•沃尔特第三接任他的父亲称为报纸的发行人。尽管沃尔特家族在政治上越来越保守,《泰晤士报》的言论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然而1850年前后,廉价的“便士报”的迅速崛起对《泰晤士报》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威胁。主要威胁主要来自两张成功的廉价报:《每日电讯报》和《每日邮报》。

1880年,北岩爵士取得了该报的所有权,加以革新,使之重有起色。1922年,约翰•雅各•阿斯特从北岩爵士手中收购了《泰晤士报》。30年代是《泰晤士报》发展史上极不光彩的一段时期,因为该报秉承“绥靖政策”,公然纵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活动。其时,《泰晤士报》的主编乔治•杰弗里•道森和英国首相张伯伦结成政治同盟,公然支持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1966年,阿斯特家族将《泰晤士报》出售给来自加拿大的大出版商罗伊•汤姆森。也正是在这一年,《泰晤士报》开始在报纸的第一版刊登新闻报道(在此之前,《泰晤士报》的第一版一般主要刊登小型的奢侈品广告,对象为英国的富人阶级)。这时的《泰晤士报》已经不堪重负。

发生于1979年的一起工业纠纷使得《泰晤士报》停刊将近一年。直到1981年,新闻集团的鲁珀特•默多克以1200万英镑收购了该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同时还拥有英国发行量最大、以第三页裸女而闻名的通俗报纸《太阳报》。

收购《泰晤士报》后,默多克立即撤换了原来的总编辑威廉•李斯-摩格,并委任哈罗德•埃文斯担任新总编。埃文斯对《泰晤士报》做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对新的采访和传播技术的采用以及引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系统。1982年,《泰晤士报》开始采用当时电脑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术。这一举动导致《泰晤士报》的一次大幅度裁员,其印刷部门的员工总数从375人缩减到186人。然而此时记者们还不能直接通过打字输入来撰写稿件。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86 年。

2005年,英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泰晤士报》日均发行量为68.8万份。这一销量已经是《泰晤士报》近年来最好的发行水平。同属综合性品质报纸的《每日电讯报》在销量上要高于《泰晤士报》,其日均发行量约为92万份,订户总数也超过30万。

特征

《泰晤士报》一直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但纵观其200多年的历史,可见该报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在历史上历次重大国内及国际事务上支持英国政府的观点。

《泰晤士报》每天40版左右,版面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内外新闻、评论、文化艺术、书评,一是商业、金融、体育、广播电视和娱乐。报道风格十分严肃,报道内容也很详尽。其读者群主要包括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识界。

默多克收购《泰晤士报》后,曾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干涉报纸的编辑方针,不降低其历史积淀的品质和风格,但有指《泰晤士报》仍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编辑风格上,图片新闻更多,社会新闻的比例在加大;在政治倾向上,出现了亲美国政府的趋势。

历任发行人

• 约翰•沃尔特 (1785-1803)

• 小约翰•沃尔特 (1803-1847)

• 约翰•沃尔特第三 (1847-1894)

• 亚瑟•弗雷泽•沃尔特 (1894-1908)

• 北岩爵士 (1908-1922)

• 阿斯特家族 (1922-1966)

• 罗伊•汤姆森 (1966-1981)

• 鲁珀特•默多克 (1981- )

历任总编

• 约翰•沃尔特 (1785-1803)

• 小约翰•沃尔特 (1803-1809)

• 约翰•斯托达特 (1809-1817)

• 托马斯•巴恩斯 (1817-1841)

• 约翰•迪雷恩 (1841-1877)

• 托马斯•切诺利 (1877-1884)

• 乔治•厄尔•巴克尔 (1884-1912)

• 乔治•杰弗里•道森 (1912-1919)

• 亨利•威克汉姆•斯蒂德 (1919-1922)

• 乔治•杰弗里•道森 (1923-1941)

• 罗伯特•麦克高温•巴林顿-瓦尔德 (1941-1948)

• 威廉•凯西 (1948-1952)

• 威廉•黑利 (1952-1966)

• 威廉•李斯-摩格 (1967-1981)

• 哈罗德•埃文斯 (1981-1982)

• 查尔斯•道格拉斯-休姆 (1982-1985)

• 查尔斯•威尔逊 (1985-1990)

• 西蒙•詹金斯 (1990-1992)

• 彼得•斯托萨德 (1992-2002)

• 罗伯特•汤姆森 (2002- )

在职专栏作家

• 西蒙•巴恩斯

• 艾伦•科伦

• 本杰明•科恩

• 伊莱斯•科恩

• 迈克尔•高夫

• 提姆•休姆斯

• 安东尼•霍华德

• 菲利普•霍华德

• 米克•休姆

• 阿纳托尔•卡莱斯基

• 马格纳斯•林克莱特

• 安东尼•罗伊德

• 本•马奇泰尔

• 凯特琳•摩伦

• 理乍得•莫里森

• 马修•派里斯

• 利比•珀维斯

• 威廉•李斯-摩格

• 彼得•李戴尔

• 尼克•罗宾逊

• 玛丽•安•西格哈特

• 詹妮斯•特纳

• 佩兴斯•维特克劳夫特

外部链接

• 《泰晤士报》网络版

• 《泰晤士报》时尚手册de:The Times

en:The Times es:The Times fi:The Times fr:The Times he:הטיימס ja:タイムズ nl:The Times nn:The Times no:The Times pl:The Times pt:The Times ru:Times sv:The Times

补充内容
《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元旦,原名为《每日环球纪录报》,也有资料翻译为《世鉴日报》,创办人是约翰·沃尔特。1788年正式定名为《泰晤士报》。该报创刊时并不显眼,但由于它致力于详尽而迅速的报道国内外新闻、整版刊登国会辩论实况,以及时报道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几年后便成为伦敦第一流的大报。到1803年沃尔特儿子小沃尔特接手《泰晤士报》时,又进一步扩大该报的报道面,一步步把《泰晤士报》推上了它历史发展的第一次巅峰。这一时期,小沃尔特对《泰晤士报》进行了全面改革:1.在经营方面,该报完全割断和政府的联系,依靠广告和发行收入而充分自立。2.在报道方面,它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派遣干练的记者奔赴国内外热点地区采访获得许多独家新闻, 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的消息就是由《泰晤士报》抢先报道的。当时《泰晤士报》在国外的影响力很大,以至于报社的驻外记者常被人们视为第二大使。3在言论方面,它崇尚独立,通过遍布全国的记者网经常了解各基层的情绪和意见作为评论依据,因此逐步成为舆论界的重要力量。4在技术方面,重视新技术,率先采用蒸汽印刷机、轮转印刷机,不断提高印刷质量和速度。经过这些改革《泰晤士报》成了当时英国首屈一指的大报,到1847年小沃尔特去世时,《泰晤士报》的发行量已达三万多份,竟然超过了伦敦其他大报发行量的总和。

到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英国一些新兴报纸的产生,《泰晤士报》就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由于它长期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导致发行量不断下降,直到 1908年被当时英国最早的报业集团———北岩报团买下,才使它起死回生。北岩报团的掌门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姆斯沃思,这个人很有本事,现在英国很有名气的两种小报《每日邮报》和《每日镜报》就是由哈姆斯沃思创办的,后来被封为北岩勋爵。他任命道森为主编,全力革新,使《泰晤士报》重有起色,发行量由3万份上升到31万份,这是《泰晤士报》的第二次巅峰时期。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广播电视的问世,英国报业受到严重的冲击,《泰晤士报》也逃脱不了衰落的命运。到北岩勋爵去世以后,它的后代把《泰晤士报》卖给了阿斯特家族,阿斯特家族又因财政困难转卖给了国际报业大王汤姆森。汤姆森本是加拿大人,50年代到英国闯荡,创建了汤姆森集团公司,该公司是二战以后英国最大的报业公司,目前尚拥有五十多家地方日报、五十多家杂志。尽管由这么大的报团来经营《泰晤士报》但也没能挽救《泰晤士报》。老汤姆森曾为弥补报纸赤字花掉了80万英镑的家产,老汤姆森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小汤姆森不堪重负,最终将《泰晤士报》以1200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传媒大王默多克。默多克堪称传媒界奇人,他从澳大利亚办一份小报起家,逐步成为澳大利亚着名报业主,它控制着澳大利亚三分之二的报纸。1969年进入英国创业,先后买下了《太阳报》、《世界新闻》、《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及其附属的三种周报和《利物浦邮报》等三十多家地方报纸,还有广播电视台,组成了新闻集团,成为目前世界上由个人控制的最大的媒介集团,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他主张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努力在中国拓展业务,他的第三任妻子就是中国的青岛姑娘邓文迪。

在默多克接手《泰晤士报》之后,《泰晤士报》开始注重施展商业手段,在编辑方针、经营策略、人员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较大调整,既要抑制报纸下滑势头,又要向竞争对手发起挑战,向市场争夺读者。

《泰晤士报》的调整是多方面的, 在编辑方面力求新颖,《泰晤士报》注意寻找严肃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更多地采用彩色报纸和大幅彩色照片,总体风格进一步软化,对重要文章都要求“以跳动的文字抓住读者”。另外,该报扩大了报道范围,在保持言论、头版头条独家新闻报道这些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社会新闻、体育、音乐和文学等内容也明显增加,目的在于适应青少年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在市场营销方面花样繁多,采用报纸降价、强化报纸品牌、赞助公益活动等商业手段。例如,1996年,该报赞助了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名为“中国的奥秘” 的展览。1999年,该报还赞助举办了中国陕西文物珍品展览。1998年默多克还通过新闻集团向中国洪灾重灾区捐款100万美元。
在人员管理方面求新求变,人员管理上出现了年轻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开始招聘非英国籍的编辑与记者,比如目前常驻中国的记者郭橄农就毕业于牛津大学,但出生于德国。
自《泰晤士报》被传媒大王默多克控股后,《泰晤士报》的变化就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当时很多英国人担心,《泰晤士报》将会像默多克先期收购的《太阳报》一样,大肆刊登“丑闻、半裸女郎照片”,该报总编辑斯托萨德先生等认为,报纸既要保持传统优势,又要符合当代读者的口味,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在报纸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如今的《泰晤士报》虽然不无默多克传媒经营手法的痕迹,但是近年来《泰晤士报》的调整,更多地体现在竞争手段上,而传统风格变化不大,政治性报道的数量并未减少。

事实证明,正是该报编辑方针和报道内容等方面的调整,成为其发行量上升、报纸影响力扩大的有效措施。据介绍,在英国近年来的报刊大战中,其它报纸发行量一般至多增加了15%左右,但该报发行量则翻了一番,从3年前的37万份上升到今天的80多万份,现在泰晤士报正处在其发展历史的第三次巅峰时期。未来的泰晤士报将如何发展,会不会再次被转卖,会不会被网络媒体所取代,让我们大家来拭目以待。

F. 留英选校看QS还是卫报比较好

卫报比较好。

两者标准不同:

QS世界大学排名主要用6个标准:学术声誉、雇主声誉、教师/学生比、每名教师的引用率、国际学生比例、国际员工比例。

The Guardian University Guide是由《卫报》出品的榜单,是三大权威榜单之一。

它的评分非常细致,包括课程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反馈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的测评,想要来英国读大学的同学可以好好参考下。

由此可见卫报的标准对学生的参考作用比较大。一般来说,学生最关心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就业水平。

选择适合自己的排名

1、如果是在英国读的中学,或者在国内学习A-level,那么在申请英国本科的时候,可以重点参考英国本土的大学排名。

2、如果打算从中国国内申请英国大学的研究生甚至博士,那么最好综合考虑英国本土排名和世界大学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只总结了大学的综合排名,大家还要综合考虑这些大学的专业排名表现,。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上海留学必看英国四大学校排名榜(QS、Times、卫报、CUG)

G. 九岁男孩年收入是如何做到近3000万美元的

英国《卫报》网站12月18日发表了题为《9岁的瑞安·卡吉赚了2950万美元,成为今年收入最高的YouTube主播》的报道称,一名9岁的男孩因在YouTube上“拆箱”以及测评玩具和游戏一年赚了近3000万美元,连续三年成为YouTube收入最高的主播。

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瑞安·卡吉从YouTube“瑞安的世界”频道赚了2950万美元,另外还从“瑞安的世界”品牌玩具和服装销售中赚了2亿美元,其中包括玛莎百货公司的睡衣。他还与美国尼克洛迪恩电视台签了一份薪酬可能为数百万美元的未公开剧集拍摄协议。

(7)英国卫报收入怎么样扩展阅读

卡吉开播的原因

卡吉被称为“有影响力的儿童”,他是2015年3月开始录制YouTube视频的,因为他在看了一些玩具测评节目之后问妈妈:“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可以出现在YouTube上,而我不行?”

他的家人现在经营着9个YouTube频道。“瑞安的世界”是最受欢迎的,有4170万订阅用户,观看次数为122亿次。卡吉最受欢迎的一条视频是“巨型彩蛋惊喜玩具挑战”,观看次数达20亿次以上,使之成为YouTube上观看次数最多的60个视频之一。

阅读全文

与英国卫报收入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是怎么对应美国金融制裁的 浏览:203
外贸出口到印尼需要注意什么 浏览:946
越南战争纪录片哪里有看 浏览:688
印度人如何榨椰子油 浏览:915
大厂英国宫到地铁6号线怎么坐车 浏览:45
美国为什么要轰炸伊朗军事基地 浏览:302
gua是什么意思印尼语 浏览:152
哪里可以看印尼电影 浏览:801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钱 浏览:105
印尼ice是在哪里 浏览:442
印度最贵的鱼叫忘什么鱼 浏览:327
意大利有什么文化建筑 浏览:749
如何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浏览:694
彩叶印度榕怎么养 浏览:32
如何注册中国外交部邮件 浏览:58
非典为什么会发生在印度 浏览:581
英国的上院与下院分别管什么 浏览:186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62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72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