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国有iPhone、中国有华为,英国啥都没有,为什么还是世界强国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但是一旦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英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就不再占主导地位。英国的主要产业是金融,保险,旅游,商业和服务。
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
第一:金钱的力量
古代社会的货币主要是金属硬币,例如金,银和铜硬币。但是地球上的金,银和铜矿的数量是有限的。之所以存在“资金短缺”,是因为银币和铜币不再能代表人们实际创造的财富总量。为了解决金属货币短缺的问题,人们发明了钞票。
第二:伦敦为什么是世界金融中心?
伦敦是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汇丰银行,劳埃德银行和英格兰英格兰是世界着名的银行,英国的金融,银行和保险业是英国的主要产业。大英帝国非常贫穷,不仅有银行存在,而且英国的崛起并没有伴随着英国金融业的兴起。
B. 假设世界没有美国,或者没有中国,或者美国和中国都不存在,世界会是怎么样子,向何处发展
会有其他国家顶替美国和中国的角色。
发展还会是这个局面。
就好比一战时世界上最牛的是英国,也没美国什么事。
美国顶替的其实就是英国的角色,俩国家干的事其实没什么区别。
英国是到处建立殖民地,美国是收了一堆名叫盟友实为小弟的小弟。
但目的都是为了“吸血”。
只不过今天的美国空前强大,比当初的英国强千倍万倍。
搞的它吸血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一样,不被它吸反而不正常了。
就好比你问别人石油为什么要用美元定价?美国又不产油。
但没有人觉得这有问题。
如果你问他/她们咱们换一种货币结算行不行?
他/她们反而会觉得有问题……
C. 我国的电资源已用尽
我国电资源的现状
Jqiqi LV7
2016-01-03
补充 : 谢谢你!
满意答案
kooikoi.cn
LV8
2016-01-04
从世界人均用电量,世界上一些国家排序为:挪威最高,人均电量23850kWh,依次为瑞典15015kWh,美国11623kWh,比利时7300kWh,瑞士6635kWh,法国6495kWh,丹麦5865kWh,奥地利6165kWh,德国5835kWh,荷兰5835kWh,英国5320kWh,意大利4450kWh,西班牙3690kWh,世界人均2216kWh,中国880kWh。虽然我国发电装机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我国人均用电量很低,还有1亿多人用不上电,各省市均有拉闸限电的情况,
但这种拉闸限电的情况仍在延续。迅猛增长的用电需求使中国约半数省市面临电荒,并威胁到中国高达9.1%的经济增速。
今年中国将有2,000万千瓦以上的电力缺口。而根据美国能源部门的预计,这部分电力缺口足够美国2,000万家庭一年用电所需。电力紧张将拖累中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0.5-1%。
发改委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发电量34,0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增幅同比回落9.4个百分点。2009年1-2月,我国电力总产量达到4,882.96亿千瓦时,同比降低了5.54%;其中2月份电力产量为2,449.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4.77%,占1-2月总产量的50.16%,相对上年同期仍然出现下滑。
D. 说下中国,美国,英国,韩国,日本这几个国家,各个优点和缺点。
美国:
优点: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政策灵活,可以很方便的吸收各国人才,经济极为强大,随之其他的军事科技教育方面也很罚单
缺点:移民同时带来很多问题,社会治安状况不好,而且存在其他发达国家不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
英国:
有点:传统稳定的老牌发达国家,社会稳定,民众普遍素质水平较高
缺点:缺少生气与活力,政治上越来越依赖美国
韩国:
优点:非常城市化,90%人口在城市,有美国的大力支援,新型行业实力雄厚,民众极端的支持民族产业
缺点:地理位置敏感,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可能战争的最前线。政治经济都依靠美国,无法有独立自主的政治。民众看似嚣张实际极度自卑。
日本:
优点:经济极为强势,各种工业十分发达,并且在全世界有良好口碑,民众普遍工作积极,注重礼仪,很受西方国家欢迎
缺点:与邻国关系一直不好,政治上极弱,甚至无法有正式的军队,军事及政治上完全依赖于美国。国土面积过小,使得发展局限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国:
优点: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民族自豪感强,物产丰富,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容易获得全世界的关注,发展潜力大,政权高度集中且稳定,使得政治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头地位。军事实力很强,民众普遍聪明而且能吃苦,有很顽强的奋斗精神。
缺点:经济底子太薄,为了快速完成原始积累,牺牲了很多长期发展的利益,人口压力太大,9亿农民带来很多农业过剩人口,使得贫富差距短期内难以解决。意识形态还没有得到全世界的认同,属于外有人盯着随时往里面钻,内部又有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E. 红色警戒高手进
兄弟 看你 玩的那种版本的
各个版本补一样
国家的装备都个由区别
F. 为什么中国科技没有外国先进特指美国
为什么中国科技没有外国(特指美国)先进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因:
——1、中国没有跟上发生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浪潮
——1760年代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随后向英国全境和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大陆。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
——2、近代中国战乱频仍,缺乏和平发展的社会环境
——1760年代的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形态(干隆时期),经济上处于小农经济状态,但仍是清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代。由于当时的社会在经济层面仍处于原生与自发的状态,缺乏创新意识;而在文化层面则实行禁锢,制造了大批文字狱冤案,用以维护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层面实行闭关锁国的国策。由此导致国力的逐渐衰微,特别是此后经历的两次鸦片战争和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略更使中国从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社会。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国一直交错于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和内战的状态。由此可见中国从1760年代到1950年代的190年里中国社会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代的西方却取得了惊人的技术进步,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内燃机的诞生,从容地将社会生产从手工业时代迅速地推进到社会化大生产的“机器时代”;
——3、美国拥有和平发展的社会环境
——而工业革命则于19世纪传至北美(美国)。1776年美国建国后除1861年发生因废除奴隶制而爆发的南北战争之外其本土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乱。此后的近百年里其通过人才与技术的大量引进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产生了莱特兄弟(飞机)、爱迪生(电灯、留声机)、贝尔 (电话)、富尔顿(蒸汽船)、莫尔斯(电报)等发明家。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通过销售军火及其它战略物资大发战争横财,累积了大量财富与制造技术。
——4、底子薄、基础差使中国工业化发展先天不足
——新中国建立时工业几乎是空白,此时的美国已接近完全工业化水平,两国工业化差距近百年。建国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近30年的发展使我国到达中等工业化程度(2010年工业产值占DGP的47%,超过美国成为当前世界上的第一制造业大国),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与美国的工业化差距已经从百年差距缩短到20年以内。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科技没有美国先进的基本原因。
G. 美国有爱迪生,德国有爱因斯坦,英国有牛顿,中国有什么
国外很多发明都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基础上改建的。纸张、火药、指南针。
H. 二战前期,西欧、中国数次告急,美国却不参战,它在忙什么
1941年12月7日清晨,黑压压的日机抵达了珍珠港的上空,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偷袭计划,将美国太平洋舰队“瘫痪”,史称“珍珠港事件”。
二战中的美军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天平逐渐向反法西斯同盟倾斜,孤立无援的中国和遭到围殴的英国看到了希望。
I. 中国电压220V,美国电压110V,到底有什么不同
目前,全世界有几种不同的电压,110V和220V是常见的,还有少数国家使用127V和240V。为什么美国的电压是110V?因为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经过他的多次实验,发现这种灯泡在110V的电压下运行稳定,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110V电压是最安全、最经济的电压,是配电中安全、经济的电压。后来开发的钨丝灯泡,110V额定电压下灯泡的发光效率也高于220V额定电压下的灯泡。作为电力系统建设初期唯一使用的电器,上述情况对发电系统额定电压的选择有很大影响。
因此,每个发电厂提供的民用电压往往取决于进口国的电压。例如,上海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使用电压为100V的白炽灯。1901年,上海公共租界开始昼夜供电,电压改为200V。1913年,上海法尚电动车电气公司将供电方式改为交流单相110V和三相190V。据《中华民国时期的机电技术》记载,用户的电灯与三相低压的电源有220V、380V和110V、190V的区别,欧洲习惯用前者,而美国习惯用后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额定电压和频率标准》和《供用电规则》多次沿用220V作为标准。从危险的角度看,110V不一定比220V安全,它们都能对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但时间上的差别是100毫秒。110V交流电压在美国使用后,欧洲认为110V电压太低,输电损耗大(当时变压器和高压输电还不是很普遍),带动一些电器不够力,推崇220V,后来被大多数国家继承。老中国生产力低下,经济效益不好,能减少一点损耗,减少一点铜等金属消耗,当然很好,220V很容易被供电运营商接受。
J. 中国比美国缺少什么
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小撮卑微的殖民者依靠清教徒的宗教精神,把美国建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体,美国的管理文化也由此成为通行全世界的商业准则。肯尼斯•霍博和威廉•霍博兄弟有意为此做史,探究管理文化的本质。在这本《清教徒的礼物》漫长的写作过程中,兄弟俩曾得到德鲁克、戴明等管理大师的鼓励与期待。无论哪个国家或层级的领导者,都能通过本书得到提醒——建设一个强大的经济组织都需要什么,以及失去这些东西是多么地容易。
清教主义的价值观
清教徒源于英国的加尔文教信徒,属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17世纪70~80年代,清教徒人数激增,并脱离英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清教徒不仅仅是一种派别,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对一切充满了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这些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就是来自于清教徒的纪律及精神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美国的管理文化。
传统美国社会,特别新英格兰,具有四个紧密相连的特点。其渊源可以追溯到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时代,直到今天仍影响着大部分美国公民的价值观。主要包括:一、人生目标不管多么模糊,归根到底都是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二、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三、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念;四、能够根据大大小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所有这些特点都与传播到“新大陆”的清教主义密切相关。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一:人间天国
笼统地说,美国的建国行为表现为一种对社会未来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这在当时世界各国中独一无二——并坚信难题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得到解决。最具代表性的代言人之一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从未怀疑美国永远是朝阳。富兰克林还精辟地用一句话定义了美国:“新大陆不看你是谁,只看你有什么本事。”
又一个世纪后,1923~192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柯立芝告诉我们,“美国不承认任何贵族,除了工作的人。”他还相信“工作证是进入贵族阶层的唯一通行证”,但是“人只有开始敬神之后才开始成长”。对于柯立芝来说,“建工厂就是建教堂”、“在工厂工作就是在教堂祈祷”。
20世纪,这个价值观还有了一个很受欢迎的代言人——卡通人物“超人”,他相信“真理、正义、美国方式”。超人尽管出生于氪星球,但在美国小镇长大,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又是一个英雄乃至神一般的人物。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二:机械天赋,亲力亲为
自己动手、亲力亲为,美国社会一开始就不同于那些建国更久、等级制度更森严的欧洲国家。这个特点并非仅仅涉及契约佣工清教徒造就美国式管理和工匠阶层。
随着19世纪初机床的出现,对手工艺的热情转变成了对批量生产及其带来的问题和机遇的迷恋。然而美国人在骨子里还保留着些许工匠气质。他们喜欢修修补补,就像18世纪托马斯•杰弗逊那样。这位美国第三任总统写信给朋友说:“我一门心思做农活、造钉子,政治完全从我脑海中消失了。”
20世纪初,美国人之所以迷恋上了汽车,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可以在星期六早上给汽车修修补补。直到20世纪60年代,哪家公司的总裁如果亲手疏通了水管,就一定会把这件事写进公司记事中,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美国人”。
21世纪的两位年轻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创立的谷歌的座右铭是“不作恶”。两人个性和价值观与超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受“清教徒式理想主义”的鼓舞,希望让世界变得更好。有些媒体报道说,谷歌实际上就是一家“满是传教士的公司”。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三: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相得益彰
美国工商界在不断演变,可是其核心一直没变,这个核心就是既尊重个体的权利又尊重集体的权利,而且把两者兼顾得很好。
“共治”这个概念最早见于1887年,指同僚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能力和义务,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关系。在社会学中,共治指的是权利被身份平等的人所共有的一种组织形式。共治与官僚制是一组对照概念。共治带来了一个新的、生机勃勃的、总体上是良性的文明社会,即市场经济。美国清教徒式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少被人论及。很多学者(如韦伯)认为自殖民地时代流传于美国社会的只有张扬而自私的个人主义,但是真相要更复杂、更令人欣慰。清教运动在释放个人活力的同时,还天生擅长把个人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奋斗。
清教主义价值观之四:超强的组织能力
优秀组织一定分层级,尽管分层级的组织不一定是优秀组织。美国两个俗语“亲力亲为(hands on)”和“尽力而为(can do)”,就源自这种生活方式。它们还有另外两层意思:一、各种各样的机会等着你去利用;二、值得一做。
“集成决策”的含义是:计划者和执行者包含同一群人,这样计划和执行才能连贯起来;认真借鉴前人经验(不管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经验),把犯错的可能性降至最小;只要条件许可,就做试点;任何重要提议,都要构思好实施细节,才决定是否通过;做好两手准备,以应对决策的某些原始假定不正确的情况。采用这种模式,决策往往慢得令人痛苦,不过执行反而很快。集成决策模式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清教社会从上至下都“亲力亲为”,强调责任到人。
对比之下,传统欧洲的决策模式可以称做“分层决策”。分层决策意味着: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属不同人群,不同人群往往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没有构想好实施细节,就“原则上”决定是否通过提议;几乎不防备意外。采用这个模式,决策往往可以很快,但执行很有可能出奇地慢、频繁出错。“原则上”是最危险的词语之一。
如果有个高于一切的核心“秘诀”,解释美国企业乃至整个美国社会从1630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成功,那就是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模式。
美国管理的黄金时代
美国管理黄金时代大约从1920年持续到了1970年。前文列出的四个清教特点,每一个都反映在了一些重要企业的组织文化里。相信在美国只要努力奋斗就能过上好日子,美国梦在无数公司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社会学家威廉•怀特在1956年发表了一本《组织人》——书中的主角具有清教特点的价值观之三:“恪守先集体后个人的道德观念”。怀特甚至用准宗教的术语描述了这个现象,“组织人在身体和心理上离开了家,郑重地过上了组织生活,他们构成了那些有自我延续能力的伟大机构的思想和灵魂,他们的价值观将塑造美国人的性格。”
另一个美国人引以自豪的管理文化就是:随着业务越做越大,公司创造出了分权的分部式组织结构。“自下而上”的意义远不止是系统地分权而提高效率和效能,而且培养出了更为积极、创新和平等的企业文化。莱维特在《自下而上:永恒的层级管理》中表示:“自下而上所带来的是自由——大胆创新的自由、反驳上司的自由、理性冒险的自由、试错失败的自由。”这种文化发展了清教主义体现超强组织能力的第四个特征。(作者系价值中国网总裁)
本文原载于《商学院》杂志2013年12期
关于《清教徒的礼物: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这本书堪称一部管理文化的经典之作。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对这本书表现出极大兴趣,可惜未等到其出版就去世了。这本书是两位年逾八十的作者一生倾力之作,《金融时报》2007年十佳商业图书之一,2009年再版,获得广泛赞誉。同时,本书也是一部独创之作。本书从宗教精神的角度分析美国管理文化。作者认为,目前商业社会的一切问题,皆源于商业本身背离了清教徒精神。二战之后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后者的社会及制造业产生的影响也是作者在本书中最为原创的研究之一。
彼得•F•德鲁克:对您的作品,我有极大的兴趣并印象深刻。期待您写更多相关题材的书籍。别忘了让您的出版商寄一张订购单给我。
《哈佛商业评论》:这本关于美国管理文化的书籍令人惊叹。
着名的英国管理学家、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无疑是一个亟需领导力的时刻,而霍博兄弟的书是帮助人们重新认清商业世界真正方向的最好提醒。
曼彻斯特商业学院彼得•卡瓦莱克教授:未来我的学生们都将被要求阅读此书。这是对我们西方管理和技术文化的一部真诚且无所畏惧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