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国属于南极圈还是北极圈
英国是不穿过北极圈的最北端的国家——北极最近的邻居;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甚至永久冻土开始融化,世界各国相继看到了北极地区的巨大潜力,希望参与到北极事务中来,实现本国的利益诉求。既是世界大国又是近北极国家的英国在北极地区拥有环境、能源、科技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战略利益。 1. 环境安全利益 首先,北极冰川融化,大量的淡水流入北大西洋,聚集在海水表层的淡水会造成北大西洋暖流的回流减弱,亚欧大陆周边的洋流循环体系减慢,欧洲东部和北美的气候变冷,最终使得英国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优势丧失,这种“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必将影响英国的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各个方面;其次,北极冰川的融化产生的淡水还会影响局部海域的盐碱度和海水密度,改变着英国海域附近各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更会对英国的海洋捕捞业和渔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再者,全球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从而危及沿海低地国家或是海拔较低地区的居民生存。英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并且英国的重要城市都位于近海的平原地带,这些地区不仅人口和产业密集,其更是英国的经济重心与国家命脉;最后,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会使得北极地区的冰川加速融解暴露出永久冻土层,冻土层的融解又会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甲烷来加剧温室效应,形成恶性循环,英国作为近北极国家无疑将遭受最直接的影响。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贰’ 赤道是否穿过英国首都伦敦
您好:
英国首都伦敦的经纬度是北纬51.30度,东经0.5度 。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割线,纬度为0度!
所以赤道是没有穿过伦敦的!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叁’ 历史上英国本土被外国入侵过吗有几次未遂也算
古代不列颠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3500年,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凯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生产力发展促使克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罗马人以位于泰晤士河口的伦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连接各地的城市,使伦敦成为罗马不列颠统治和对外联系的中心。为阻止北方凯尔特人南下,公元1世纪20年代罗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时期,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全长118公里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罗马人和凯尔特人上层抢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变凯尔特人或战俘为奴隶。罗马人强迫奴隶从事耕种、采矿,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远销到欧洲大陆。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中古时期的英国
从5~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英国封建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学术界亦有把诺曼征服视为英国中古史开端的观点。
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入侵者洗劫城镇和乡村,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西部、西北部山区,大部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后来的英格兰人,或称英吉利人。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时是氏族部落组织。入侵过程中,原来的氏族组织解体,按地域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归村社自由农民使用。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出现了贵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农和奴隶。村社成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过渡的形式,一般认为是英国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开始。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派修士奥古斯丁到英格兰传教。到7世纪下半叶,英格兰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罗马基督教。
丹麦人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为抗击丹麦人,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年在位)于 827年统一七国,建立统一的英格兰王国。到9世纪末,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王克努特大帝成为全英之王(1016~1035年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后,英国王位复归于英人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丹麦人占领期间,英国封建化过程加速。由于战争频仍,税课繁苛,特别是沉重的“丹麦金”,使自由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依附农。国王以诏书的形式把土地册封给教俗贵族,成为封建领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农民为躲避战祸和捐税、求得安全,便将土地交给大地主,再领回耕种,表示自己受地主保护。国王还给教俗地主以“特恩权”,即对领地内的依附农民实行政治、经济、法律等全面统治的权力。特恩权加速农民的农奴化。
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年)由此建立。诺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威廉征服英国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教会也由诺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附庸。通过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国进行调查,编成土地调查书(亦称土地清丈册),详细记载每郡多少土地属于国王,多少属于领主,各领主又有多少附庸,每个庄园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农民、依附农民、奴隶,多少森林、草地、牧场、磨坊、鱼塘等,领地上有多少货币收入。编制清册的目的,是为了让国王详细掌握封臣的财产状况,从而要求他们严格履行封建义务。人们害怕这种调查,感到象是面临末日审判一样,因此调查清册被称为《末日审判书》。据这次调查,英国当时的人口约150~200万,贵族约占4%,自由农民占12%,农奴及其他依附农民占70%以上。这表明诺曼征服后,农奴制迅速发展了。在地方上,国王的权力主要通过各郡郡长贯彻。郡长由国王任命并直接管辖。为商讨国家大事,国王组织枢密院,该院当时又称元老院或国王法庭。诺曼王朝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国更加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这是英国封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强大的王权得到中、小封建主、教会和富裕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他们要求得到王权的保护。大封建领主反对王权过于集中,但他们封土分散,难以割据一方、同王权对抗。
诺曼征服后,在分封的领地上到处都出现封建庄园。封建庄园是英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领主是庄园里握有全权的最高统治者。庄园土地通常包括领主直接领有地、农奴份地和森林、牧场、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劳役地租是主要剥削形式。大部分农民沦为真正的农奴。农奴在英国叫做维兰,拥有15~30英亩份地,为领主服劳役;此外还有边农、茅舍农和奴隶。英国社会封建化的过程是漫长、缓慢、不彻底的,保留了较多的前封建残余。庄园里还有不少自由农民。大封建领主的势力不如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封建主势力强大,封建制度的解体也比其他国家早。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征。
‘肆’ 本初子午线贯穿什么国被带进线穿过的大洲有什么什么和什么
本初子午线穿过欧洲、非洲和南极洲。 从北极开始,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多哥和加纳共8个国家,然后直至南极后,穿过南极通向北极(绕地球一圈)。
‘伍’ 连通英国与欧洲的海峡遂道
隧道名称: 英吉利海峡隧道 国 家: 英国、法国 长度(公里) : 49.4 开通时间: 1993年 隧道总长49.4km,90%在海峡水下,地面为厚度20--25公尺的细泥灰岩层,不透水性好,这样防水保护层可以做得不厚,线路断面,由上向下,依次为白垩沉积层、粘土、粗砂、白垩泥灰岩横断面。根据穿过白垩岩层采取措施,纵向坡度不大于9‰,平面最小半径为4200公尺,垂直半径为20km。 隧道内设两个主隧道,每个直径为7.6公尺,和一个辅助工作隧道,其直径为4.8公尺。工作隧道位于两个主隧道之间,每隔375公尺与主隧道连接一次。隧道大部用水泥弓形板砌面,用楔子和补充水泥固定。主隧道在中间区段及出洞口处由过道连通,在过道连接处,也用铸铁短管砌面。在工作洞拱顶上设直径为250mm的高压水管向主洞防火栓供水。 由岸上竖井风道向工作洞压送新鲜空气,所以工作洞压力比主洞高。工作洞与主洞连接通道接口处设通风百叶窗。百叶窗可以防止烟雾进入工作洞。列车通过主洞时不断地将气流通过洞口带出。为防止洞内空气动力学阻力,在洞内每隔250公尺设一个空气分配管。风速在管中为60m/s,在洞内为30m/s,用以防止空气分配管处气流对旅客产生不舒服感觉。 洞内及通道设三种照明系统,保持最低照明度。当进行日常洞内工作和列车停车时,可接通强光照明。设有电池自动照明系统。 洞内及两端洞口车站的牵引电压为25Kv,交流频率为50Hz。两个洞口车站设牵引变电所。法国一侧供电电压为225Kv,英国一侧为132Kv。在两个主洞口与工作洞连接通道口处设3个相互独立的电话和广播系统。与列车通讯由设在洞壁上的高频无线联系。使用光纤电缆通讯,可以防止电气干扰。 洞内供电为750V直流电。为在必要情况下撤出旅客,在主洞内设两个贯通过道。其中一个为旅客设置,在车厢地板高度处,为在非常情况下撤出旅客。另一个为检查停留列车而用。洞的侧门非常容易打开,使旅客通往工作洞。在侧面通道中有灭火器及紧急电话。在每一个主洞内设有消防栓、事故照明、安全栏杆和热轴发现装置。
‘陆’ 英国与法国之间的海峡叫什么名字
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
英吉利海峡(英文:English Channel,布列塔尼语:Mor Breizh,威尔士语:Môr Udd,法文:La Manche)是隔离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海峡。其最狭窄的地域为多佛尔海峡,多佛尔隔海与法国加莱相望。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
地理概述
在英国和法国之间,“拉芒什海峡”属于“英吉利海峡”的一部分。长560km,平均宽为180km。西通大西洋,东北经多佛尔海峡连北海,是国际航运要道。潮差较大,有丰富的潮汐动力资源,也是重要的渔场,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
亦称拉芒什海峡(法语La Manche,意为海峡),和其东北的多佛尔海峡(法语称加来海峡)都位于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之间。东北与北海相通,西南与大西洋相连。面积8.99万平方公里,呈东北(狭窄)——西南(宽阔)走向,形如喇叭。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总长约600公里,大体上以法国的塞纳河口到英国南岸的朴次茅斯为界。前者东窄西宽,平均宽约180公里,最宽处达220公里;后者最窄处为英国多佛尔到法国加来以西的灰鼻岬,仅33公里,英吉利海峡平均深度为60米,最深处172米,多佛尔海峡的平均深度为30米,最浅处仅24米。
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英格兰与法国之间,西南最宽达240公里﹔东北最窄处直线距离33.8公里,即从英国的多佛尔到达法国的加来,多佛尔到加来这部分海峡是英国海峡协会认可的横渡区域。多佛尔到加来的距离虽然不到渤海海峡的1/3,然而,其难度并不是单纯以距离衡量的。英吉利海峡的平均水温13.6摄氏度。
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战略地位重要。国际航运量很大,目前每年通过该海峡的船舶达12万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峡之冠。历史上由于它对西、北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人们把这两个海峡的水道称为“银色的航道”。
形成
英吉利海峡(包括多佛尔海峡)实际上是分割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的狭窄浅海,也是欧洲最小的一个陆架浅海。大不列颠岛原与欧洲大陆相连,后受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影响,多佛尔海峡两侧开始褶皱和断裂,海峡地区下沉,海水逐渐上升,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轮廓。至今这两个海峡所在的地区仍在缓慢地下沉。
地质特征
沉积物,主要是砂砾和陡崖崩落的石块,有些地段是裸露的白垩纪和更晚年代的致密岩层。多佛尔海峡两侧海岸都由白垩系岩层组成,岸壁陡峭,极其险峻。两岸岩石受海水冲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后退。据统计,海峡宽度每100年约增加1米。
气候
海峡区气候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常年温湿多雨雾,日照甚少。1月气温最低,平均约为4~6°C;7月最高,约17°C。在多佛尔海峡的法国海岸一侧,全年有200多个雨日,年降水量约800毫米;在英国海岸一侧年降水量要少些,每周雨日也有3天。海峡地区多雾,经常灰雾茫茫,又加白浪滔滔,严重影响舰船的航行。
该海峡地处西风带,又是大西洋与北海进行水交换的主要通道。主要的海流为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该支流使大西洋海水,自西南通过海峡区流入北海;而东北风,会引起西南向流,使部分北海水流入海峡内。温、盐特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冬末(2月)表层盐度最高而水温低,海峡西侧为35.3,9~10°C;东侧为35.0,6~6.5°C。夏季(8月),表层盐度约降低0.1~0.3,而水温却升至15~17°C。在西经2┦以东海区,由于强潮混合作用,温、盐垂直分布终年均匀;而在西经3┦以西区域,有明显的强跃层存在,使这里夏季底层水温不超过10~11°C。某些年份夏季的大风作用,可导致跃层消失。
资源
资源丰富,蕴藏有石油、天然气,盛产青鱼、鲱鱼、鳕鱼和比目鱼等。海洋潮能约有8000万千瓦,约占世界海洋潮能(10~30亿千瓦)的3~8%,是世界海洋潮汐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1966年,法国在朗斯河口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总容量为24万千瓦,年发电量为5.44亿度。
潮差较大,有丰富的潮汐动力资源,潮汐以半日潮为主,但浅水分潮(主要是四分之一日潮)亦较显着。潮波具有前进波特性;以开尔文波的形式从大西洋向海峡推进。由于地球自转效应和地形的影响,海峡南侧(法国西北岸)的潮差大于北侧(英国南岸),前者一般为5~6米,后者仅2~3米,其中法国沿岸的圣马洛湾和索姆河口,以潮差大而着称。大潮时潮差约为9~12米,最大潮差可达13.5米。在奥尔德尼水道,大潮时的涨潮流速达5.0米/秒。
其它内容
横渡规则:
横渡英吉利海峡面对的障碍有:距离长、水温低、天气变化不定,以及每隔6小时左右在大西洋与北海之间翻滚来回一次的海潮。其中最大的障碍来自海水冰冷。失败者当中,约有80%是因为体温降得过低而不得不中途退出。
横渡英吉利海峡有个规则,即横渡时,必须有正式裁判、领航员、引水员等监督,不允许借助任何辅助设备,虽可身着透水泳衣,也可中途进食,但不得接触任何漂浮物体。
‘柒’ 被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国家是哪个
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它经过的国家从北向南依次是:
英国、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多哥、加纳。
‘捌’ 英国历史上一共被侵略几次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
现在的英国(联合王国)是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统称。
1.英格兰(England)是北欧-日耳曼语对盎格鲁人迁移后生活的地区的称呼Aenglelanth或Aenglelanden。这一名字在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中(法 Angleterre,西 Inglaterra,Anglo's territory)也有所反映。
在此之前,英格兰被罗马人称为不列颠尼亚Britannia,brita是白垩岩石的意思,英格兰很多海岸都是白垩悬崖。而英格兰北部和威尔士则称为坎布里亚(Cambria),寒武岩之地。。
最初不列颠原住民为横亘整个欧洲的凯尔特文明的支系。其后罗马人入侵了这里,并取名为不列颠。
前55年,尤里乌斯 凯撒入侵不列颠,因遭遇暴风雨而失败;
前54年,凯撒再次入侵不列颠,获得成功。随后不列颠签订合约,顺从罗马;
此后罗马在西方的重心为征服高卢,不列颠被忽视。
然后,前49–前30年,罗马两次内战,不列颠重获自由。奥古斯都屋大维在条顿森林的惨败后宣布罗马不再对外扩张。
公元40年,奥古斯都和提比略去世后罗马一系列混乱,克劳迪乌斯成为皇帝,这年远征了不列颠,获得一定成功。
44年,苇斯巴芗扩张了罗马不列颠的领地。
60年,波迪卡女王带领不列颠人大起义,被扑灭,而罗马不列颠重创。
78-84年,总督阿古利可拉彻底控制不列颠,边界扩展到卡勒多尼亚(今苏格兰)和坎布里亚。
随后建立了安敦尼长城(一世纪末)和哈德良长城(二世纪初),抵御卡勒多尼亚的沃德人(未开化的不列颠人的统称)和一些开始从爱尔兰移民的皮克特人(Pictii-Picts,画纹身的人。。)。罗马不列颠基本平定。
四世纪左右,世界气候普遍降温。寒带或荒芜地区的民族开始向文明地区迁移,对于罗马,即是蛮族入侵时代。而不列颠也不例外。
爱尔兰自称的盖尔人(Gael),皮克特,和斯科特人(Scots,苏格兰人的前身),早已开始迁移入侵卡勒多尼亚,不列颠北部和不列颠南部现康沃尔地区。6世纪左右到达了高潮。。
四世纪中早期,居住在现荷兰(弗里斯兰)的弗里西亚人(Frisii-Frisian),现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等地(旧称盎格兰(Angln)和萨克森(Saxony)。。)的盎格鲁人(Anglii-Anglo)和撒克逊人(Saxoni-Saxon),现丹麦(旧称朱特兰(日德兰)Jutlanden)的朱特人(Jutii-Jutes)都是比较着名的航海民族。他们驾船开出故乡来到不列颠,一开始多半以打劫为目的。以至于罗马不列颠不得不专门成立‘不列颠撒克逊海岸驻防地(Litoris Saxonici per Britanniam)’来抵御入侵。然则罗马覆灭,不列颠人不敌盎格鲁撒克逊人被逐渐驱赶至威尔士和康沃尔。到约六世纪左右,由于迁移定居人数日益增加,开始形成了王国。人口以盎格鲁撒克逊人居多,所以此时(550年到1066年)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格兰也由此得名。由于此时英格兰共有七个诸侯国,于是也成为七国时代(Heptarchy)。这时以南方韦塞克斯王国比较强大。
蛮族入侵后伴随而来的是维京大入侵。。
公元739年,6月8日。安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的大日子。维京人第一次登陆入侵,抢劫并烧毁了北方宗教圣地林迪斯法恩修道院(the abbey on Lindisfarne)。被人称为的黑暗时代降临。
维京人是移民结束后留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和丹麦的人们。掠夺与毁灭,一直持续到了1066年,另一个大事件时。此期间韦塞克斯王国和莫西亚王国的联合是抵抗维京人的主力。阿尔弗雷德大帝(849年-899年),首次正式创建了英格兰海军(虽然作战上不得力。。)从海上防御维京人,并且努力把丹麦人限制到了今林肯约克一带。其后时代丹麦国王,北欧大王克努特(985-1035年)控制了北欧和英格兰全境,却被基督教同化。
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三世(1003-1066年)去世,他把王位所属权含糊不清的交给了哈罗德葛德文,和诺曼底公爵威廉。然而丹麦国王哈拉德由于克努特继承权,也要求王位。斯坦福桥一战彻底宣告了维京人在英国侵略的结束。然而黑斯廷斯撒克逊人却败于技术先进的诺曼人。威廉一世成为英格兰国王。
此后英格兰几乎再未受到入侵。只有几次值得一提:
1.14世纪苏格兰王国对英格兰入侵的战略性反扑;
2.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率帕尔马公爵的陆军入侵英格兰,因暴风雨失败,无敌舰队主力覆灭;
3.1745年苏格兰詹姆斯保皇党人(Jacobite)大起义,战事一度推进到德比郡,引发伦敦政治金融界大恐慌。
2.苏格兰,苏格兰被罗马称为卡勒多尼亚。本地居民是被罗马人赶到北部的未开化不列颠人,和一部分爱尔兰移民的斯科特人盖尔人和皮克特人(见上方英格兰描述)。
阿古利可拉攻略不列颠时认为卡勒多尼亚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与日耳曼无异。无需占据,因此对北方的攻击只是威慑性的。
罗马覆灭后,现代民族成分的苏格兰诞生。值得一提的是这对现在苏格兰的意义。苏格兰大众和ZF皆否认卡勒多尼亚的称呼,认为这是外族T治的表现。极端程度上,他们甚至否认Albany或Alba这个称呼,认为这是伊特鲁里亚不列颠人给他们建立的名号。他们只称自己为苏格兰的苏格兰人(Scots,Scotch,etc)这一根据古代女神Scota的名字命名的称号。
日耳曼等蛮族入侵对于苏格兰的影响甚微(因为没有人想去比他们自己还要寒冷荒芜的土地。。)。随之而来的维京入侵对于苏格兰也是没那么重大的。。维京人只在北方群岛,西方群岛,低地或斯特拉斯克莱德等少量地区地建筑过临时或永久的战略居留地。。一方面在复杂的地形下,维京人很难向内渗透。。一方面这样入侵落后贫瘠的地区没有战略意义。
威廉一世成为英格兰国王后,有向苏格兰蚕食土地的意图。。但很快他就寒碜地死了。。
这时苏格兰也初步封建化。威廉一世后英格兰的王位混乱苏格兰也揩了点油。。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苏格兰的劫难。1286年,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去世,其孙女女玛格丽特短暂统治后死亡。苏格兰古王室血脉断绝,苏格兰派系分裂造成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的乘虚而入。1296-1328年,苏格兰各界一直在对抗英格兰的侵略,被称为第一次苏格兰独立战争。此战以1314年班诺克本为转折,并以北安普顿合约为结局结束。1332年第一次战争的领袖罗布特布鲁斯国王去世,苏格兰再度混乱。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乘机再开战局,称为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或苏格兰王位争夺战。战事断断续续衍生到了1357年苏格兰决定赔款10w默克(6w英镑)才终结,而爱德华三世死后苏格兰也没有把赔款支付完。此后苏格兰几乎未收到外界势力威胁。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成为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1645年,苏格兰军队败于克伦威尔的英格兰共和国军。1701年,由于玛丽二世的过世和威廉三世的衰老,为了防止天主教保皇党借助苏格兰复辟,联合王国议会强行通过了联合协约宣布两个王国统一为联合王国。一度在法律上保证了苏格兰不被詹姆斯党利用,但从根源上引发了苏格兰人的不满情绪。
3.关于爱尔兰,具体不是很了解(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太纠结。。)。但是知道的是罗马没有太在意海伯尼亚(Hibernia,爱尔兰的拉丁名称),仅仅与其通商和进行基督教活动(最着名的,圣帕特里克)。爱尔兰的爱尔兰语称为Eire,一般认为是古盖尔人女神的名字Eiru,或者又有西方之岛的意思。爱尔兰在维京入侵时历经艰苦磨难,好不容易O'Brien家族统一全境(五个王国至今还被大众称呼爱尔兰的五个地区:康瑙脱,敏斯特,阿斯特尔,莱斯特,密斯)。。又遭到英格兰入侵和兼并。。。但一直在反抗。。
英格兰共和国军队对爱尔兰人进行疯狂的t杀。。爱尔兰被并入英格兰共和国。复辟时期及其后,爱尔兰支持天主教保皇党。1690年博因河战役,威廉三世大胜詹姆斯二世,爱尔兰成为英格兰属国。爱尔兰人大量逃往法国(the wild geese)和新大陆,拿破仑战争时还爆发了起义。。。1801年通过了联合法案,爱尔兰并入联合王国。此后爱尔兰人仍继续努力争取独立。20世纪初,独立抗争极端化,分化出武装派别和terrorism组织。1922年,爱尔兰分裂,爱尔兰共和国成立。(=。=所以爱尔兰的入侵问题,基本就是他们的独立问题。。)
作为联合王国的英国只受过两次重大入侵威胁:
1 1807年拿破仑计划入侵不列颠,因特拉法尔加海战大败而破产。
2 1941年德国海狮计划,因空战失利无限推迟。
楼上的貌似把克努特大王和哈迪克努特之后混乱的英格兰。。诺曼底的威廉。。1214年大宪章战争。。亨利八世革除教籍(他巴不得呢。。)。。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奥伦治的威廉什么的统统混在一起了。。。难道是遥远的时空。。= =!
‘玖’ 英国历史上被入侵过几次,分别是谁入侵
英国在历史上一共被入侵过4次,分别是罗马军团入侵,日耳曼人入侵,丹麦人入侵和诺曼底入侵。
1、罗马军团的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然而很不幸的是均被不列颠人击退。看来此时的不列颠人还是很顽强的,两次入侵不列颠都没有成功,罗马皇帝还是不死心。于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亲率大军成功入侵不列颠,将不列颠划入罗马帝国的版图来管辖。
在罗马人统治的英国东南地区,罗马人和凯尔特人上层贵族抢占部落的土地,建立起奴隶制田庄,把凯尔特人和战俘变成奴隶,并强迫他们从事劳作。更为悲惨的是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贩卖到欧洲大陆。
此时的不列颠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被当做牲口贩卖,这也激起了不列颠人的反抗意识,经过300多年的反抗斗争才把罗马人赶跑。
2、日耳曼人入侵
罗马人被赶跑后,盎格鲁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他们洗劫了城镇和乡村,有的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偏远山区,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后来的英吉利人。强盗是走了一波,又来了一波,而且虐待不列颠人一次比一次更狠。
3、丹麦人入侵(维京海盗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维京海盗屡屡入侵英国。到9世纪末,维京海盗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为抗击维京海盗,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于827年统一不列颠岛上的七国,建立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然而,英吉利王国的实力还不能完全赶走丹麦的维京海盗,在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屈辱的割地条约,将英吉利东北部割让给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虽然后来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但是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国王克努特大帝率军占领英国并自任为英国国王。
丹麦是维京海盗的庇护国,维京海盗向丹麦国王纳贡,并替国王到处抢占地盘。历史上臭名昭着的维京海盗,到处烧杀抢掠,所到之处包括北欧国家、波罗东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欧洲国家的噩梦,近在咫尺的不列颠当然也不会放过。
丹麦人占领期间,由于战争频繁,课税繁重,特别是沉重的"丹麦金",使自由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依附农。国王以诏书的形式把土地册封给教俗贵族,并给教俗地主以"特恩权",即对领地内的依附农民实行政治、经济、法律等全面统治的权力,这些措施加速农民的农奴化。
4、诺曼底入侵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丹麦维京人后裔)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由此建立。从此英国变得强大,逐渐从偏居一隅的欧洲小国成为欧洲的中心,避免了被欧洲其他民族的继续入侵。
英国被入侵都能成功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是地理原因,因为英国沿海地区多为平坦无险可守的地形,可以为入侵者入侵提供极大的帮助;
第二点是国家凝聚力原因,当时英格兰岛内没有统一的政权,多为小国并立,没有办法组织起团结统一强大的队伍去对抗侵略者,并且当时英国没有统一的国家,没有办法集中财力物力构建一个统一团结的海军进行抵抗;
第三点原因是阶级原因,这点和第二点很像,当时的英国属于荒野之地,而岛外的世界已经发展的非常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