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郝德回英国后怎么样了

郝德回英国后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22-05-10 07:41:16

㈠ 一外国人掌管中国海关46年,为什么死后被追封太子太保

1908年4月13日上午,十几个西方国家的驻华使节,清廷各部臣僚及名流士绅、工商买办、各界人士上千人聚集北京车站,为他们共同的朋友—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送行。乐队反复演奏各国国歌,气氛沉重、伤感。赫德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乐声中与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灰色的目光中满是失意。

1874年,李鸿章提出每年从海关税收中拨出400万两作为海防经费,筹建北洋海军。赫德作为中间人,协助清廷购买了八艘军舰,成为北洋海军的起源。赫德还为李鸿章招来了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来担任北洋水师总查,负责训练舰上人员。新疆局势吃紧以后,清政府又用这笔款项支付左宗棠在西北用兵的军费。

“咱们的赫德”

清王朝专门管理外交和通商事务的机构—总理衙门于1861年才成立,缺乏经验,从商议一个条约到解决一个领土纠纷,都常听取赫德的意见,并要求他的帮助。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使团是在赫德的“发动”和“倡议”下成行的,设立驻外使节也是赫德促成的结果。通过他公开或幕后策划的中外不平等条约有10多个。赫德尽管是一个英国人,却常常尽可能地维护中国的利益,帮助清政府抵拒外国无理的要求。恭亲王因此亲切地称他为“咱们的赫德”。

1868年中英双方就《天津条约》修约问题进行交涉。赫德作清政府的代表参加会谈,帮助清政府解释中方的困难,劝说英方在某些问题上让步。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私下对赫德说,他不喜欢新修订的条约,因为它“过于袒护中国”。英国商人们对新修订的条约也强烈反对,一致认为还不如原来的条约有利。结果英国政府在英国商人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拒绝批准修订之后的条约。当时的英国媒体说,赫德在对华政策上“束缚英国政府的手脚整整一代”。

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国海军袭击了基隆、福州等地。赫德予以强烈谴贵。中方取得局部胜利之后宣布停战。赫德积极从中斡旋,阻止了法国挑起新的更大的战争,促成中法之间的谈判。在谈判中,法国提出了很疯狂的商务和赔款要求,但在赫德的调停下,法国最终放弃了赔款。

义和团运动爆发以后,尽管赫德也在使馆中受了义和团长达8个星期的围攻,住宅与所有东西都被付之一炬,个人损失极大,仍然公开对中国抱同情态度。他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对八国联军的疯狂屠杀和野蛮洗劫,赫德颇为愤慨。他的言论在西方引起了很大轰动,遭到《泰晤士报》的严厉批评。

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光绪仓皇出逃。失魂丧魄的清政府寄希望于赫德出马从中斡旋。当时,各国侵略分子在如何处置中国的问题上争议很大,一些侵略分子主张“瓜分”中国,另一些则主张“改朝换代”。不管哪一种方式,中国都面临着彻底沦为殖民地,甚至亡国灭种的危险。赫德极力劝阻各国,把清王朝保全了下来。在议和谈判中,赫德劝说列强在赔款问题上“接受中国所愿承担的赔偿”、“维护中国的行政管理完整和维护其领土完整”,尽一切努力设法使中国少赔款,少受损害。他还在中英谈判中建议英国在中国整顿和完善了法律体系后,放弃治外法权。他关于赔款及其担保办法的意见,绝大部分被采纳,写入《辛丑条约》。


赫德究竟是什么人?

赫德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十分奇特的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位外国人像赫德那样,对中国海关和外交、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施加了如此全方位的、深刻的影响。清政府对赫德宠信有加,先后授予他“按察使”、“布政司”、“太子少保”衔;并赏“花翎双龙二等第一宝星”、“三代一品封典”,死后还追封为“太子太保”。这种对外国人的恩遇可谓是绝无仅有。

不可否认,在很多时候他对自己的祖国英国还是有一定偏袒的,但是我们不该因为他的英国人身份,就简单地将他划为殖民强盗。他并非英国委派,而是由中国聘请;其言行也并非为谋求英国的殖民利益。有人说,应该比照春秋战国时代在自己的母国之外成就事业的苏秦、张仪,称他为清王朝的“客卿”。他为近代中国所做的好事不该被忘记。

1908年,73岁的赫德告假回国。他在中国前后生活了54年,似乎已经很难分辨自己到底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了。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国白金汉郡去世。再过20天,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77岁的赫德终于没有着到他服务了半个世纪的帝国的灭亡,这也许是上天对他的最后一点赏赐。

㈡ 罗伯特·赫德的人物评价

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人物,给后人留下难以定论的遗产。毫无疑问,赫德是一个外国人,而且又处于中外不对等的博弈关系中。到底是该从赫德的个人目标和行动中确立判断的标准, 还是从中外关系的大势中推演赫德的行为价值,的确是一个需要审慎思考的难题。
一百年来,围绕赫德的评价呈针锋相对的两极——中国人认为他是“最险恶最阴险的敌人”,教科书上给他下了“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的定义;西方的汉学家们则不乏溢美之词,说他是“中国坚定不渝的朋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沟通中国和西方观点的桥梁”……不管用这些概念化的词汇给他打上多少标签,作为一个几乎参与了晚清历史所有重大事件的英国人,赫德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一个比较稳妥的看法是:赫德控制中国海关,有损中国主权。他本人是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实践者,这一点毫无疑义。而另一方面,赫德却以客卿的身份,尽量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对内主张改革,对外多次表达对中国立场的支持, 又是值得肯定的。但后一点显然属于大是大非之下的次要层面。因为这些意见的表达多半是在无损英国重大利益的情况下做出的。
判断赫德的言行, 还可以从中国在19世纪后期需要以何种姿态对待内政和外交的角度看待。中国需要改革, 赫德先后向清政府提出10个改革方案,并在自己的衙门权限内进行了近代化的改革。
中国需要抗敌,赫德也曾鼓舞中国抗敌。中法战争期间,他对于法国的侵略表示强烈愤慨。他写信给金登干, 批评法国人的行为是“ 一连串恶毒的、不必要的、不公正的、毒辣的屠杀”! 他希望“ 老天将给他们报应” , 并义正严词地说,“ 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佬,我也是要打的” 。因此,中法战争期间,赫德是一个主战派,他曾对总理衙门的大臣们说:“如果你们有把握能一致决心战斗到底,我劝你们打,因为正义是在你们这边,而法国劳师远征是必会疲惫的。”
中国需要保持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赫德也曾支持中国的领土完整主张。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事件, 赫德感到重新建立合适的中外关系的重要性。他劝说列强在赔款问题上“接受中国所愿承担的赔偿”、“维护中国的行政管理完整和维护其领土完整”,并在中英谈判中主张等中国整顿和完善了法律体系后“ 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
若抛弃目的论看待赫德,其人之言行本身即已说明了一个特殊的人在一个特殊时代的地位和价值。
另一方面,与赫德同时代的英国军政人物对中国的悍然侵略,也可以反证赫德的历史地位;换言之,英国是使用了文武的两手,对付一个衰落的东方帝国。

㈢ 为什么一个英国人,控制了清末海关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在晚清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借款合同上,经常会出现“以海关担保”的字样。为什么会有海关担保?海关在清廷中的地位是什么?又是由什么人掌握呢?

当年犹记得上历史课时,当老师告诉我们:清末的海关在长达半个世纪范围内,始终掌握在英国人罗伯特·赫德的手中时大家的震惊。海关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主权象征之一,居然交由一个外国人掌握,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也可见一斑了。

赫德

而一贯以清廉高效着称的海关,他的高官和管理阶层,绝大部分都是出身西方的白种人,犹如没有回归之前的香港一样,西方人凭借关系,可以轻而易举的攫取高位,而再如何优秀的中国人,也始终存在着“天花板”,华人在赫德的独立王国——海关中,只是附庸地位罢了。一个从骨子里歧视中国人的外国人,你能指望他能对中国有多大的贡献和好感?

㈣ 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在晚清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借款合同上,经常会出现“以海关担保”的字样。为什么会有海关担保?海关在清廷中的地位是什么?又是由什么人掌握呢?

当年犹记得上历史课时,当老师告诉我们:清末的海关在长达半个世纪范围内,始终掌握在英国人罗伯特·赫德的手中时大家的震惊。海关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主权象征之一,居然交由一个外国人掌握,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也可见一斑了。

站着工作的赫德

那么,赫德会如白求恩一样,是一个为中国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战士吗?显然不是。在1879年,赫德为清廷购置了12艘舰艇,并试图成为中国总海防司。但是为了不使这些舰艇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阻碍,赫德所购买的舰艇不但铁皮很薄,毫无自我防护能力,同时航速缓慢,在实战中毫无用处,与废品无异。

㈤ 罗伯特-赫德

罗伯特·赫德
1835年出生 | 1911年逝世 | 英国政治家

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英国人,字鹭宾。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整整半个世纪(1861年-1911年)。着有《中国论集》等。

1 生平
2 掌管中国海关五十年的英国人
3 北京政坛的风云人物
4 赫德路

生平
1835年 2月20日,赫德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亚尔马郡之波塔当,185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之王后学院。
1854年5月(19岁)来华,先在香港接受见习翻译的培训,随即被派往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担任翻译。1858年被调到英法联军占领下的广州。
1859年辞去领事馆的职务,参加中国海关工作,任广州粤海关副税务司。
1861年起代理李泰国(N. Lay,1832-1898)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11月30日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864年赫德加按察使衔,成为清朝的正三品大员。
1865年,总税务署从上海迁到北京,(1929年迁回上海)。从此,赫德居住在北京40多年。1869年晋升布政使,官阶从二品。1889年,升为正一品。
1908年4月13日上午7时,赫德在办公室留下一张意味深长的便条后休假离职回国,但仍然挂着总税务司的头衔,直到三年后去世。由妻弟、副总税务司裴式楷代理总税务司一职。
1911年9月20日,赫德病死于英国白金汉郡的马洛。清朝追授他为太子太保。

掌管中国海关五十年的英国人
赫德作为一个英国人服务于中国海关,任总税务司长达50年之久。他恪尽职守,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为北京政府开辟了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渐增长的新的税收来源,清除了旧式衙门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赫德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赫德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中国雇员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人民的“同胞”,是中国政府用来对付外国商人的外籍雇员。因此当1885年6月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华公使时,他辞谢不就。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外国人把持海关无疑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特别是中国港口的引水权)

北京政坛的风云人物
赫德长期居留北京,擅长幕后的“业余外交”,是总理衙门“可以信赖的顾问”,“不但在税务和商务问题方面,而且在外交和内政方面”,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甚至封疆大吏的人事任命,有时也要咨询他的意见。恭亲王奕䜣说:“赫德虽系外国人,察其性情,尚属驯顺,语言亦多近礼…”。

1862年,中国第一个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成立,经费来自海关税收,负责人也由总税务司推荐。
1865年-1868年,他和英国公使威妥玛向清廷提出许多改制强国的建议,不过这些建议要到30年以后才引起中国改良派的共鸣。他写道:“如果政策改变了,中国可以成为各国的领袖;如果政策不改变,它将变成各国的奴仆。”
1866年,赫德回国完婚时,劝说清政府第一次派员出国考察。
1879年,赫德协助清帝国购买8艘军舰。这成为中国北洋海军的起源。
1887年,为解决走私问题,劝说中葡两国签订里斯本会议草约,由葡萄牙“永据”澳门,换取澳葡当局协助海关征收鸦片税。
赫德还曾参与《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
他还利用关税的抵押担保,直接参与中国举借外债的活动。

赫德路
北京赫德路(Rue Hart),今台基厂头条。赫德路海关旧址已成为外贸部宿舍。
上海赫德路(Hart Road),今静安区常德路。

㈥ 在大清,出国后被女王接见,成为了报纸焦点的官员是谁

在1866年,大清朝海关税务司任职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向清政府申请回国,同时他还上了一道奏折,可以带清廷的官员一同去欧洲诸国去看看。这可是大清第一次派使者出国做非正式考察,事关大清颜面,选谁去?是一个问题,慈禧把这个活交给了恭亲王奕䜣。

由于眼界和思路的局限性,斌椿此行虽然不能带给大清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透过他的眼睛,至少让当局者不再“自迷”,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当然,这次出使也给清朝的一行人带来了思想和观念上的改变,当见到西方各国先进的机器和设备后,这些清朝的书生虽然出了“风头”,心中必然是很难过的:自己的国家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发展相差实在太远了。

当然,斌椿此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将标点符号引入中国,从此这些类似蝌蚪的符号才使我们的阅读更为方便。斌椿一行人的这次出行无疑给大清打来了一些新鲜的见闻和思想,只可惜,在慈禧这位“顽固”的掌权者眼里,永远都是自家的东西要好。

㈦ 北洋水师蚊子船的蚊子船

“龙骧”等4艘新式军舰的成功回国,立刻在中国国内引起轰动,对于这种据说能够打败铁甲舰的海防利器,沿海各省纷纷表示羡慕。实际在作为国家行为的北洋购买蚊子船之前,中国沿海很多地方早已经有了购造蚊子船的活动。1875年,福建善后局曾通过上海瑞生洋行向英国莱尔德公司订购了2艘蚊子船,分别命名“福胜”、“建胜”,这两艘福建的蚊子船,排水量256吨,长26.52米,宽7.92米,吃水2.51米,小于“阿尔法”级,军舰主机功率180匹马力,航速为8节,装备1门10寸口径瓦瓦苏尔前膛火炮。而看到北洋新购的“龙骧”、“虎威”等新式蚊子船,福建巡抚丁日昌则认为性能上要远远超过 “福胜”、“建胜”,主张立刻按照北洋购买的样式,为福建海防增购一批。
与福建几乎同时,南洋治下的江南制造局于1875年9月17日下水了一艘自造的蚊子船。这艘名为“金瓯”的军舰,诞生得极为突兀,可以看作是当时中国的军工技术人员紧密关注世界舰船发展潮流的结果。军舰排水量较小,仅有200吨,舰长31.7米,宽6.2米,吃水2.06米,主机功率304匹马力,航速10节,装备170mm克虏伯后膛大炮1门,粗眼一看,这艘军舰除了采用后膛火炮,在当时各种蚊子船中略显时髦外,其他各项指标并不突出,似乎是泛泛之作。然而,“金瓯”实际是世界上第一艘装甲蚊子船(或称近海防御铁甲舰),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们在这艘蚊子船上,率先引用了水线带装甲的设计,军舰沿水线装有2 3/4英寸的装甲,这一创举,比欧洲第一艘装甲蚊子船德国的wespe要早。军舰主甲板上设置了一个带有2 3/8英寸厚装甲的炮塔,炮塔内还参照了西方地井炮的设计思路,通过一套液压装置,装填时将火炮降到舱内,装填完毕后则举升到炮台内,极为灵便。此外,“金瓯”舰在船首还安装有撞角,“船头有铁杆一支,直伸出船外,如犀之独角”,这又是蚊子船发展史上的一项创举。这艘外形不起眼,但实际运用了大大领先世界设计思想的军舰,简直可以视作是新技术的试验平台,诞生伊始就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惊,认为“灿烂可观”,而且很有可能的是,德国wespe军舰设计之初的灵感,就来自于中国的“金瓯”,如果这一点能得到确认,那么“金瓯”将是包括“经远”在内的德系装甲巡洋舰的共同始祖。但是,这艘造价仅为6.3万两白银的军舰可能因为体量太小,并未引起中国国内过多的关注。在北洋的蚊子船回国后,南洋大臣沈葆桢即写信给李鸿章,请求能分拨1、2艘西方生产的蚊子船。
最后,甚至连英国人都来凑热闹了。1878年5月24日中午,天津英国领事馆内空气异常凝重,应英国人之邀前来赴宴的李鸿章,却发现领事馆餐厅内仅有领事和3名英国海军军官而已,受克里米亚战争影响,英国担心俄罗斯借地利之便,到中国海域来攻击英国船只,为了加强在远东的海军力量,而与李鸿章商谈,希望能将“龙骧”、“飞霆”级军舰全部购回,加入皇家海军防守香港、新加坡,考虑到中国海防建设刚刚起步,而且这4艘蚊子船自用尚且不够,李鸿章予以一口回绝。由此也可以看出,蚊子船这种船型,在当时各国海军中,仍属于利器一类。英国领事曾坦率地说“此式炮船……专防本国海口以作水炮台抵御铁甲,最为得力”。
由4艘新型蚊子船回国,一时间,从南到北,中国沿海兴起了一股沸沸扬扬的蚊子船热。
鉴于各省纷纷要求购买蚊子船的情况,总理衙门致信李鸿章,称“此项船只,无论各海口,难资分布,即咽喉要区,根本重地尚不足数,必应即时添置”,要求李鸿章负责具体经办,尽快再增加购买一批蚊子船。当时,赫德已经返回阔别12年的家乡英国休假,顺道负责帮助具体操办中国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一事,李鸿章于是通过赫德在中国的内弟,海关总理文案税务司裴式楷致电金登干,打听蚊子船的报价是否有变化。1878年7月8日上午,金登干收到了裴式楷由上海发来的电报:“目前情况下,‘阿尔法’或‘伽马’级炮艇实价几何,25163(暗号,可能代指李鸿章)询问,或许将订购四艘”。
经过和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谈判杀价,7月28日,赫德、金登干提交了蚊子船的报价:年内购买2艘“阿尔法”级,单价26150英镑,如果购买4艘,则便宜至25500英镑。“伽马”级购买2艘,单价33300英镑,购买4艘,单价为32500英镑。考虑到吨位和火炮口径,李鸿章未再考虑小型的“阿尔法”级,最终决策再购买4艘“伽马”级蚊子船,总价45万两银。1878年8月29日下午,金登干与阿姆斯特朗公司签订合同,费尽口舌后,阿姆斯特朗坚持报价不能减少一分,但是最后答应为每艘船免费加装1门格林炮。 中国新订造的这批蚊子船,按照他们的4艘姐姐的传统,被金登干用希腊文字母暂时命名为“埃普西隆”、“基塔”、“爱塔”、“西塔”。由于这几艘船的设计较之最初的“伽马”级,做出了大量调整、改进,因而自成一级,“埃普西隆”级。
与母型“伽马”相比,“埃普西隆”的外观尺寸等数据均发生了一定变化。这级军舰排水量增加到430吨,长38.1米,宽8.84米,吃水2.9米,动力系统采用2台燃煤锅炉、2台蒸汽机,功率450匹马力,航速10节,同样采用首尾舵。煤舱容量和“伽马”相近,为60吨。桅杆的设计则和“阿尔法”、“伽马”完全相同。
军舰的武备上变动较大,“埃普西隆”上放弃了“伽马”级装备的12.5寸火炮,而改成一门口径略小的11寸阿姆斯特朗火炮,担心中国人可能一时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改变,赫德、金登干和阿姆斯特朗公司提交了详尽的备忘录进行解释,称火炮的口径虽然变小了,但是由于结构的改进和发射药量的加大,火力远较老式的大口径炮猛烈有力,“中国人可能认为,炮弹越大,造成的损害也会越大。然而,炮弹所造成的损害的大小,取决于推进炮弹的火药量的多少”,而且,阿姆斯特朗提出,新式火炮的重量较老式火炮轻,省出来的重量,可以用于改进设计,进一步增加军舰的航速。对此半信半疑,李鸿章最终接受了这个改变。
新安装的11寸阿姆斯特朗前装线膛火炮,实际口径279.4mm,膛长6480mm,弹重240.4公斤,炮重35吨,火炮初速554米/秒,射程7681米,火炮的操作以及弹药装填方式与“伽马”级相同。此外,和“阿尔法”、“伽马”一样,主甲板上还安装有2门3英寸后膛炮,同样由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实际口径76.2mm,炮身长1920mm,初速357米/秒,射程5800米。根据“阿尔法”、“伽马”的原先设计,军舰上还配有1门格林机关炮,因为阿姆斯特朗公司又附赠了1门,格林炮总数增加为2门。
拥有大量造舰经验的米切尔船厂,对建造这几艘小型军舰可谓驾轻就熟,建造过程一切顺利,1879年3月25日,顾不上患病不起的妻子,金登干和曾经驾驶护送“伽马”舰前往中国的海军军官琅威理一起来到纽卡斯尔,视察了接近完工的首舰“埃普西隆”。结合在以往驾驶“伽马”远航中的切身感受,琅威理认真地对新蚊子船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经过很长时间的辩论,伦道尔、阿姆斯特朗被说服,同意对新军舰进行某些修改。“埃普西隆”级蚊子船原本外形上和母型“伽马”非常相像,而经过这次修改后,外形上就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区别。琅威理对“埃普西隆”的主要修改建议有:在主炮防护围壁上方水平敷设一块薄钢板和防波板,以便使得任何时候火炮都能处于遮蔽中,不用再依靠张挂麻烦的天幕来遮风避雨;将军舰的舷墙全部增高2英尺,既可以在航行时防浪,也能在战时对水手起到保护作用;将原本露天的军舰舰艉甲板,用硬质的顶棚遮护,可以免除在倒车航行时甲板上浪,外形上颇有几分中国南方水乡乌篷船的神韵。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装,“埃普西隆”的设计更加完善,成为蚊子船发展过程中的一型成熟之作。
1879年7月30日,由琅威理率领,4艘“埃普西隆”级蚊子船启航回国。《泰晤士报》当天做出长文报道,认为这些军舰装备的火炮威力惊人,超过当时英国所有舰上火炮,“中国人作此突然的冒险一跳,已经跳到我们前面去了”,表示出了对这型新式蚊子船的艳羡。清政府最初做出这次增购蚊子船的决策,主要是考虑到南洋大臣提出的加强南洋海防的请求,而原先购买的“龙骧”、“飞霆”等4艘军舰数量太少,不够分拨。因而,“埃普西隆”级蚊子船的订购,虽然经李鸿章之手操办,南洋大臣沈葆桢仍认为这些军舰将来非南洋莫属,当新式蚊子船到达中国领海后,沈葆桢亲自为四艘军舰命名为“镇北”、“镇南”、“镇西”、“镇东”(因而这批军舰又可以称为“镇北”级),且预备派出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刘步蟾等接管,就任新军舰的管带。出乎沈葆桢预料的是,早在订立购舰合同时,李鸿章就意味深长地强调4艘新军舰必须抵达天津大沽,由他自己验收交货。为此,李鸿章还专门通过赫德,派江海关税务司赫政前往广东抢在南洋之前迎护、接收,一路监督蚊子船到达天津。当年11月19日,李鸿章亲自前往大沽检阅4艘新舰,颇为满意。这种种迹象都表明,新蚊子船未来的归属问题可能不是那么简单。不出所料,随后不久,李鸿章就以当年沈葆桢曾请求分拨“龙骧”、“飞霆”为由,将这4艘较早购买的蚊子船调归南洋,而新购的4艘“镇”字舰则留在北洋使用,大玩汰旧换新的手段,大为失望的沈葆桢无奈之下被迫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但南北洋之间的矛盾也由此越积越深。
4艘“镇”字号蚊子船还在回国途中时,中日之间就琉球、台湾问题发生严重冲突,日本悍然吞并了中国属国琉球,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当时的中国海防,除了自造的一批兵商两用的炮舰外,只有新购的蚊子船,但这些舰只都只适应近海防御,无法出远海决胜负,清政府内部有关海防的思想开始发生悄然变化,购买新式碰撞巡洋舰、大型铁甲舰的计划被提到议事日程。但于此同时,与赫德私交甚密的恭亲王奕欣仍在申请购买一批用于防守近海的水炮台——蚊子船,援引李鸿章的奏折,奕欣提议广东、台湾的港口防御需要各购买2艘;浙江宁波和山东烟台的港口防御需要各购买1艘,并认为“……令该督抚自行定购,似不如径由该大臣一手经理”,“将来各船购到时,并由该大臣验收”,浅眼看来,和南洋的4艘蚊子船一样,大有以为各省买舰为名,行增加北洋海防之实。恭亲王和李鸿章的这出双簧,无外乎尽收各省海防之权于中央,削弱地方实力的目的。
清政府随即同意了恭亲王增购蚊子船的奏请,指令相关各省自筹资金,认真办理,山东巡抚周恒祺很快便认购了2艘蚊子船。而两广总督刘坤一的回复则颇为勉强,环顾左右而言他,最后提出了“造舰”的主张。这年冬天,广东先斩后奏,批准完全由广东机器局总办温子绍个人捐款和设计,在广东黄埔船坞开工仿造一艘蚊子船,这艘后来命名为“海东雄”的军舰,设计上参考了北洋购买的“镇北”级蚊子船,排水量与其相同,为430吨,舰长也一致,同为38.1米,船宽略微增加,为9.14米,吃水2.41米,动力系统采用复合式蒸汽机,航速仅有7.5节。船头装备1门11英寸口径后膛炮,另外配备2门2.75英寸后膛副炮,全舰造价仅为3.39万两银。按照温子绍的设计,“海东雄”不采用英制蚊子船木壳船体外全部包裹铁皮的做法,而直接采用纯木壳,只在部分重要部位敷设铁皮装甲,这样可以避免锈蚀,又可以节省工料节约经费,而且减轻船的吨重,使航行更为便捷;另外,“海东雄”舰艏的火炮改为后膛炮,不光装填方便,而且重量比前膛炮大大减轻,增加了船的稳性,也降低了发射时的后坐力。刘坤一以此为例,申请国家拨款再自造一艘同样的蚊子船,以替代购舰的方案。孰料这个建议被驳回,两广最后被迫也认购1艘蚊子船。
停泊在纽卡斯尔港边的“镇边”舰,可以注意这级舰区别于“埃普西隆”的重要特征——前桅杆上只有1根横桁
仍然由赫德经手,中国向阿姆斯特朗公司又订购了3艘蚊子船。由山东付款的前2艘后来被分别命名为“镇中”、“镇边”;两广心不甘情不愿认购的那艘,后来被命名为“海镜清”。三艘船为同级,各项参数和此前北洋购买的“镇北”级基本相同。这型蚊子船排水量440吨,长38.1米,宽8.84米,吃水3米,动力系统采用2台蒸汽机、2台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455匹马力,航速10节,武备则和“镇北”级完全一样。与之前中国购买的所有蚊子船区别较大的是,这级军舰的桅杆设计摒弃了自“阿尔法”开始的那种复杂繁琐的主桅加副杆的方法,而直接将前桅安装在炮房顶部挡板上,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加强设计,不再在前后桅杆加装用于支撑的副杆,外形上看起来显得简洁洗练。1881年夏,3舰建造完毕由英国水手驾驶回中国,7月到达广州时,“海镜清”被两广留用,而剩下原本由山东订购的“镇边”、“镇中”则在8月抵达大沽后,不出所料,被划归北洋水师节制。由此,中国的海防队伍中,共出现了15艘蚊子船。 4艘“镇北”级蚊子船,以及后来并入北洋的“镇中”、“镇边”,在北洋水师里统称六镇炮船。他们回国之初,适逢北洋水师创办,百事待举,在几乎没有任何先进军舰的北洋海防里,用于近海防御的蚊子船成了骨干力量,而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等后来北洋海军的高级将领,在被李鸿章从福建抽调到北洋的早期,大都出任了各艘蚊子船的管带职务,小小的蚊子船,为中国近代海将走向海洋,提供了历练、磨砺的平台。
随着1879年琉球事件、1885年中法战争的刺激,清政府对于海军、海防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逐渐认识到早期购买的蚊子船对于舰种齐全的海军大国,尚有守护海口,独当一面的意义。而像中国这样几乎没有任何海军基础的国家,花重金购买这批军舰,并不能对增加国家的海上力量尤其是远海机动力量有多少帮助,潜移默化中,清政府的海防观由近海守口防御,悄然向迈向远海改变。先是向英国订购了2艘能出大洋作战的新型的撞击巡洋舰“超勇”、“扬威”,之后更是购办了威震东亚的大型铁甲舰“定远”、“镇远”,这些大型军舰回国后,中国海军开始频繁活跃在北起海参崴,南至新加坡的辽阔海域,一度成为这片海洋上的霸主,伴随着龙旗飞舞,中国的海军跃居亚洲第一位。此时,只能用于战时近海守口的蚊子船,在和平年代逐渐显得不再重要,为了节省经费起见,北洋海防的6艘蚊子船每年只维持2艘在海上值勤,剩余4艘则收入旅顺、大沽等地的船坞保养封存,相关的人员则并入铁甲舰服役,昔日世界名舰的光彩逐渐黯淡。
1894年夏,中日两国爆发甲午战争。战争开始后不久,北洋海军所有的蚊子船全部予以启用,重新活跃于近海,主要负责防护威海、旅顺等要港。9月16日,护送陆军前往鸭绿江口登陆的北洋海军主力队伍中,也有2艘蚊子船的身影,当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守护大东沟海口,为在口内登陆的船队提供警戒,防止日本舰队偷袭入口,因而并未参加着名的黄海大战,只是在海战后期曾响应“靖远”舰挂出的旗号,配合北洋幸存各舰一起收队。
进入1895年,战火逐渐蔓延到北洋海军的司令部所在地威海刘公岛,作为守港利器的6艘“镇”字号蚊子船全部参加了惨烈的威海卫保卫战,北洋海军数度打退日本舰队海上进攻的战斗中,蚊子船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威海湾陆地炮台的接连失守,北洋海军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大舰纷纷受创沉没。2月11日夜间,在外援无望,大势已去的局面下,提督丁汝昌为保全全岛军民性命,亲笔签署投降书,“……今因欲保全生灵,愿停战将在岛现有之船及刘公岛并炮台军械献于贵国,只求勿伤害水陆中西官员兵勇民人等命,并许其归乡,是所切望……” ,随后即吞食从军医院拿来的鸦片自杀,因为剂量不够,延至次日凌晨才去世。这位连死都不惧的将领,在临死前仍毅然以一己之肩承担千古骂名,来换取数千人的名誉和生命,保存中国海军唯有的一点希望之火,令人唏嘘。然而百年之后,很多时候,后世对于这位将领的评价仍无法做到足够客观。
2月12日上午8时,中国发展近代海军最早努力的成果、曾经的“埃普西隆”号“镇北”舰屈辱地悬挂白旗,缓缓驶向威海湾外的日本舰队锚地,接洽签订降约事宜。2天后,北洋海军投降,全军覆没,全岛海陆军官兵5124人被日军遣返,身后留下的是包括6艘“镇”字号蚊子船在内的残存北洋舰只,和中国海军的圣地刘公岛。
“镇”字号蚊子船被日军俘虏后,很快列入日本海军编制之内,但只是充当一些无关紧要的角色,1898年3月21日一同被定为二等炮舰,1903年8月21日一起被定为杂役船,镇东1906年6月8日报废,1907年转售,镇南1908年5月15日报废,1913年转售,镇西1908年5月23日转归文部省所有,镇北1906年6月8日报废,1909年转售。北洋海军的蚊子船,这些未能执行任何与他们职能相称的使命的军舰,就这样来去匆匆地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
东南归路莽萧条,皖口千峰若为招。
半局残棋存战舰,八年恨事付寒潮。
灵风下水征帆疾,落日中原汉马骄。
孤客不堪回首望,断云一片劫灰烧。
——李鸿章《登小姑山感怀》

㈧ 如何评价罗伯特·赫德

是一个影响晚清命运的人。

赫德19岁来到中国,以担任领事馆的一名见习翻译为起点,踏入神秘、诡异的清廷仕途,一步步登上了海关总税务司的高位。从创设京师同文馆、派遣第一个赴欧洲观光使团,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近代中国的一个个波谲云诡的关隘都亲身经历并深深卷入。

他怀揣大英帝国的野心,却又以“中国政府外籍雇员”自居;他是地地道道的英国绅士,却在行将覆灭的清廷官场游刃有余施展幕后外交;他被授予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最高级勋位爵士,却被清政府委以重任并被追封为“太子太保”。他像一个走钢丝艺人施展骑墙术,在两大帝国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一百年来,围绕赫德的评价呈针锋相对的两极:中国人认为他是“最险恶最阴险的敌人”,教科书上给他下了“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的定义;西方的汉学家们则不乏溢美之词,说他是“中国坚定不渝的朋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沟通中国和西方观点的桥梁”。不管用这些概念化的词汇给他打上多少标签,作为一个几乎参与了晚清历史所有重大事件的英国人,赫德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8)郝德回英国后怎么样了扩展阅读:

中法战争期间,他对于法国的侵略表示强烈愤慨。他写信给金登干, 批评法国人的行为是“ 一连串恶毒的、不必要的、不公正的、毒辣的屠杀”! 他希望“ 老天将给他们报应” , 并义正言辞地说,“ 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佬,我也是要打的” 。因此,中法战争期间,赫德是一个主战派,他曾对总理衙门的大臣们说:“如果你们有把握能一致决心战斗到底,我劝你们打,因为正义是在你们这边,而法国劳师远征是必会疲惫的。”

中国需要保持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赫德也曾支持中国的领土完整主张。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事件, 赫德感到重新建立合适的中外关系的重要性。他劝说列强在赔款问题上“接受中国所愿承担的赔偿”、“维护中国的行政管理完整和维护其领土完整”,并在中英谈判中主张等中国整顿和完善了法律体系后“ 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

㈨ 罗伯特·赫德的人物简介

1835年2月20日,罗伯特·赫德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亚尔马郡之波塔当,185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之王后学院。
1854年5月(19岁)来华,先在香港接受见习翻译的培训,随即被派往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担任翻译;1858年被调到英法联军占领下的广州。
1859年辞去领事馆的职务,参加中国海关工作,任广州粤海关副税务司。
1861年起代理李泰国(N. Lay,1832-1898)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11月30日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864年赫德加按察使衔,成为清朝的正三品大员。
1865年,总税务署从上海迁到北京,(1929年迁回上海),从此,赫德居住在北京40多年。1869年晋升布政使,官阶从二品。1889年,升为正一品。
1908年4月13日上午7时,赫德在办公室留下一张意味深长的便条后休假离职回国,但仍然挂着总税务司的头衔,直到三年后去世,由妻弟、副总税务司裴式楷代理总税务司一职。
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国白金汉郡的马洛病逝,清朝追授他为太子太保。

㈩ 如何评价海关税务司赫德


中国首任驻英大使郭嵩焘曾经问过赫德:“你到底是帮中国还是帮英国?”赫德答:“我谁都不偏袒,就像骑马一样,只有坐中间才能坐得住。”郭嵩焘继续追问:“如果有事不能保持中立呢?”赫德答:“我固是英国人也。”

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国白金汉郡的马洛病逝,清朝追授他为太子太保,尽其殊荣

但是在北京为他开的追悼会上,并没有多少人来祭奠他。

20天后,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赫德为之效力近半个世纪的大清王朝灭亡。

人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阅读全文

与郝德回英国后怎么样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二战意大利美国哪个更强 浏览:15
建行在越南取钱手续费多少 浏览:446
抄底伊朗什么意思 浏览:50
中国移动语音如何设置 浏览:13
英国什么时候实行炮舰政策 浏览:941
ems寄到印尼多少钱 浏览:591
为什么要去印尼盾国家打工 浏览:98
中国电信怎么看电视 浏览:862
印尼的果冻果是什么 浏览:681
1885年英国什么报纸停刊了 浏览:563
在北京申请英国t4签证要多久 浏览:6
劳森为什么来中国了 浏览:664
伊朗为什么不把油卖给中国 浏览:511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赤脚医生 浏览:91
印度舞腰链怎么用的时间长 浏览:578
在越南买一头牛多少钱 浏览:14
中国张姓有多少 浏览:420
成都意大利面在哪里买 浏览:757
英国的现在病情怎么样了 浏览:771
天津到伊朗德黑兰海运多少钱 浏览: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