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伦敦在二战时期被炸得千创百孔,为何始终没有投降
伦敦是英国首都,伦敦投降就代表综合整个英国的投降,乍一看这对于英国是有利的,伦敦也可以免受炮火的轰炸,但是一旦伦敦投降,德军便可长驱直入直接进攻欧洲各国,但是英国毕竟是一段时间内的海上霸主,就算不处于世界责任,出于自尊也不会投降。
英国虽然多次遭到轰炸,但是他对德军的牵制和风做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e,英国可以说给了韩德君很大的麻烦和打击,对于苏联也是很大的帮助。在英国的大量消耗下,德军也败下阵来。
‘贰’ 二战中的英国情况
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是海上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后来加上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属于全世界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海军实力一流,在全球属于最有说话权的国家之一。几乎任何方面都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陆军实力一般,二战时没有与德国正面对抗的实力。
政治方面,前期英国首先张伯伦属于绥靖政策。能不打就不打。丘吉尔上台后态度非常强硬,他对全国演讲要战斗到底,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德国攻克波兰、挪威、比利时、芬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荷兰等国后,西欧命悬一线,只有英国孤军奋战,拼着英吉利海峡和美国的物质资源一直撑着。德国调转枪头对付苏联,英国并没有趁着难得的机会休息,而是马上借此空隙拉美国参战。可以说没有英国的抵抗,欧洲战场早就结束了。
苏联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后开始反击。英、美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英美空军对德国的工厂、几场大规模轰炸也对苏联的反攻起到了一定帮助。
所以后来德国也就屡战屡败知道投降。
整个二战对英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农业和轻工业几乎荒废,城市破坏,很多名胜古迹被摧毁。
我个人观点直接一句话概括英国在二战中誓死抵抗,勇气可嘉,为了抗击纳粹彻底从日不落帝国变成了二流国家。
‘叁’ 二战时期英国的伦敦被炸平了吗 皇家空军又是怎么扭转战局的
没有炸平。
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的开始,德国空军主力转往苏联战场,对英国的战略空袭也终于停止。不列颠空战以英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肆’ 二战其间英国伦敦沦陷了吗
并没有,英国应该说只有一场比较大的战役,就是不列颠空战,英国抵御住了德国的空袭,伦敦一直没沦陷
‘伍’ 二战期间,英国伦敦是如何成为“法国首都”的
巴黎作为法国首都已有千年历史,这座历史名城早已成为了法国的象征。但法兰西民族也是多灾多难的,在血雨腥风的二战时期,法国不但沦亡,巴黎也丧于敌手。
而英吉利海峡彼端的伦敦,则变成了“法国首都”。
虽然“自由法国”和后来的临时政府一直将巴黎定为首都,但伦敦作为二战期间的临时首都,对法国的重振旗鼓也功不可没。伦敦既为戴高乐和他的政府提供了庇护,也象征着反法西斯盟友英国的坚强支持与合作,更是法国抵抗运动的起点。没有伦敦,就没有后来法国的复兴。
法国在二战中的历史,既是一部令人扼腕的沦陷史,又是一部百折不挠的解放史。而“法国首都”在伦敦的那段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四年,但谱写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联合起来反法西斯的赞歌。
‘陆’ 二战后的英国.想要详细的回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经济力量的衰退
一战后,英国在总体实力上已经让位于美国。二战后,英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从表面看,似乎是战争让英国从顶峰跌落下来,其实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期就已经隐含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以后英国就在经济发展上显露出疲态。尽管绝对实力要到1913年才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但对于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分析这一时期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对我们理解为何英国从强国地位上滑落至为重要。
第一,英国丧失了工业科技的优势。英国虽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手工业者也依然具有很大的份额。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英国在1870年前或许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从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所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国家更为关键。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但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即便是英国发明的先进技术,也因工业界的保守思想而没有发生积极作用。可以说,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经济制度的创新机制,它们并没有跟在英国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接受了现代化的思想精髓,采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新兴产业。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导权,不仅依靠着煤和铁,也与英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发明息息相关。同样,德国和美国的发展也与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紧密相连。
第二,没有及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英国经济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英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是保持英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因素。但到1870年以后这些产业的设备都已陈旧落后,英国没有及时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展,英国仍能保持经济的低速发展,但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减少了。当然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加困难。但当时的情况是,哪个国家在新兴工业部门占据优势,它就可以开拓新兴市场并获得高额利润。由于惯性力量,造成英国在新兴产业的研发方面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因此英国新兴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低,其产值到1903年只占工业总产值的6.5%。
第三,英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1865年~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英国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其中美洲占37%,已经超过在本土的投资。到一战前,英国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国只占19%。资本的输出使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利甚丰。但是,资金不断地从国内转向国外,长此以往,便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造成英国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并且形成了国内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依赖性的经济是十分脆弱的,英国经济必须围绕着国际经济运转,必须确保无形贸易的收入,必须确保金本位制、自由贸易政策和平衡财政等经济手段的有效运行。一旦这些条件改变,经济的依赖性必然成为一种制约经济发展的力量。这在后来发生的两次大战中得到了印证。正如保罗·肯尼迪指出的,英国依赖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是一种战略弱点。
第四,教育落后给英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同时期的德国在这一方面远远走在了英国的前面。例如在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方面,从1809年开始,财政拮据的普鲁士政府就每年拨款15万塔勒作为兴办柏林大学的经费。1838年,普鲁士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达300万塔勒,相当于同年英国教育支出的20多倍,1900年德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 9% ,同年英、法只占0 9%、1 3%。1913年德国教育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 8% ,占国民收入的2 4% ,仅次于居首位的国防支出。1763年弗里德里希颁布《普鲁士乡村学校法》,明文规定5~12 岁儿童必须入校学习;1765年颁布《西里西亚罗马正教学校法》对培训教师作了具体规定;1794年普王威廉二世颁布《公民法》,使学校教育世俗化;1872年通过了国家对学校监督法等等,这一系列法律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19世纪初,德意志的许多邦就已实行了强迫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已经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国民整体科学素质。从1851年到1900年50年中,德国在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共计202项,远远超出英、法两国之和,20世纪初的20年中,德国就有20人获诺贝尔奖,无疑,德国已取代英国成为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迅速采用,促使德国在最新技术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工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英、法。尤其是1890年~1900年间,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为61%,达到一战前的最高水平。1895年德国的工人及家属已达3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7%。1895年~1913年,重工业部门工人的比重由35 1 %提高到54 5 %。德国科学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五,企业家精神丧失了。这是因为在英国社会,对贵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几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业家创业后,往往想把子孙培养成贵族,结果几代人之后,创业的激情就荡然无存了。实际上,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往往在处于优势地位后,多少都会产生一种惰性,只是这点在英国反映得更加明显。英国存在着轻视工商业,追求宁静、安逸,贪图享受,反对变革的贵族文化传统。这种追求田园生活的绅士文化和保守性的民族特性,使得英国人发达之后,就会以贵族形象来重新塑造自己。法国人把英国工业家工作时间之短以及周末休假之长当做笑柄;美国人指望英国人的守旧而从中渔利;德国人说:“假如我们再有一百年的和平,我们将会置英国于死地。”
英国作为一个小国却能成为世界最强国,关键在于它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抓住创新的机会,创造出新型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新的生产方式。所以,如果将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下去的原因总结一下:归根结底,是英国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阻碍了英国工业的不断创新,在处于领先地位之后,英国所做的只是对旧体制和旧技术修修补补,从而使英国在面对世界性竞争时处于被动局面。换句话说,当一个国家丧失创新能力的时候,它就要衰落下去了。
‘柒’ 二战时期的伦敦,二战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以及当时平民的生活状况
你可以看看二战纪录片《天启》,或者是《丘吉尔回忆录》,其实真正纯粹反映当时伦敦生活的资料并不多。但我可以告诉你:由于德国在战争期间实施的潜艇战,使得当时英国各种物资奇缺,因为英国是个岛国,绝大多数资源要靠进口,而潜艇战直接切断了这一来源。资源实行配给,主要供应于战事,自然老百姓分的就少了。还有德国空军的轰炸,人民无家可归。
‘捌’ 二次世界大战被德国轰炸的英国城市
被轰炸的是英国首都伦敦,历史上叫伦敦大轰炸。
伦敦大轰炸(The Blitz)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施的战略轰炸。德国对英国的轰炸发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轰炸范围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但以伦敦受创最为严重。一直到不列颠战役结束,伦敦已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并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伦敦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三座城市之一(其他分别是柏林和重庆)。
被轰炸后的伦敦市。 满意请采纳,谢谢。
‘玖’ 请问二战期间伦敦是不是有很多建筑物被炸毁,到现在还没有修好
德国对英国的轰炸发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轰炸范围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但以伦敦受创最为严重。一直到不列颠战役结束,伦敦已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并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伦敦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三座城市之一(其他分别是柏林和重庆)。
德国空军的夜袭使英国防空陷入了很大的被动,至1941年2月,德军共出动飞机24000余架次,被击落156架;而伦敦则遭受了惨重损失,市民死亡近万人,市区1/5的房屋被炸毁,交通和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每天从伦敦开出的火车由轰炸前的60次减至4次。附近其他城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航空工业中心考文垂,德军向那里投了16000余吨炸弹,整个城市几乎被毁,12家飞机零件工厂也遭到严重毁坏。
‘拾’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不是把英国伦敦炸成一片废墟呢
伦敦只是遭到一定破坏,但是相比德国和日本的城市好太多了,在盟军的毁灭性空袭下,很多德国日本城市被夷为平地,科隆千机大轰炸,把科隆城除了科隆大教堂炸成了一片白地,光是科隆和德累斯顿其中一个被炸死的德国人就比整个英国被炸死的人还多,柏林90%的建筑被毁,德国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因为防空不力在办公室吞枪自杀。东京大轰炸一晚上烧死10万人,四分之一个东京被烧成白地。德国轰炸机的载弹量比英美的轰炸机小很多,一半都不到,每次投掷量也差很多,毁灭性远不及盟国空军,所以对伦敦的破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