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是如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
19世纪中叶印度出现宗教和政治改革运动,民族主义政治团体日益增多,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大党成立。1891年4月,英国殖民者制造阿姆利则惨案,致使圣雄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不合作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946年2月,印度水兵在孟买和马德拉斯等地举行反英起义。英国为摆脱危机,派使团访印,并提出建立印度联邦、召开制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的计划。 1947年6月3日,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把英属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印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结束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领导人:甘地,全名为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人,1869年生。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
2. 二战后,英国主动放弃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为什么
因为大势所趋。二战结束,和平独立成为了世界主旋律,这个时候英国继续搞殖民,不仅会遭到人民的反抗,也会引起美苏两国的不满。
3. 印度被英国殖民了两百年,但印度人对英国并不反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被英国殖民的那段时间里,印度统一了国家,经济上也得到了发展,所以印度人对英国并不反感。
印度现在的发展可以说非常迅速,各个方面都在赶超中国。但是在之前,他也被很多国家殖民统治过。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那时候全世界都在抢殖民地,在争夺印度殖民地的较量中,英国战胜法国,印度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是发达国家,各种政治体系已经很完善了。英国也把这种完善的政治体系制度带到了印度,使得印度的政治也较其他国家发展得快一些。
现在印度能够成为工业大国,人口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离不开英国两百多年殖民的功劳。正因为那段经历,才让印度有现在的规模,所以印度人虽然被英国殖民,但是却对英国有感激之情。
4. 为什么印度能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久,印度不
1919年4月13日,在印度北部城市阿姆利则,英国军队向游行示威的印度人民开枪,造成1000名印度人死亡,1500人受伤,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着名的阿姆利则惨案。当然,类似这样惨案还有不少,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印度人是非常痛恨英国殖民统治的,但是为什么印度独立后,却丝毫看不出印度人有多么恨英国呢?
图1/7
其实细看印度的历史就会发现,印度的历史就是一部被侵略的历史,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进入印度地区,并征服了当地土着,这可以说是古代印度人第一次被侵略,从这之后,侵略者便一个接一个的到来,先后有希腊人、塞人、安息人、大月氏人,波斯人、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曾率军打进印度)、突厥人、蒙古人、最后是英国人,可以好不夸张的说,面对这么多民族的入侵,印度地区的人早就习惯了,所以印度人到现在都有一个毛病,就是记吃不记打(因为挨揍的次数太多了,真记不起来)。
图2/7
相比历史上的其他统治者,英国人对印度的贡献是最大的,首先是领土贡献,在历史上印度半岛就从来没有统一过,当年强盛的莫卧儿帝国也仅仅统治着印度中部和北部(其实统治力很弱,很多城邦都是名义上臣服,实际都是自治),只有英国人利用军事、政治方式算是统一了印度半岛,不然,印度这个名到现在也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其次,英国人给印度留下了2.2万公里的铁路和基础工业设施,现在印度人的铁路依然是当年英国人留下的底子,最后,印度的独立没有经历过战争,等于英国人和平移交给了印度政党,所以何恨之有呢。
5. 印度摆脱殖民统治有几点原因二战时期如何完结与英国的被殖民关系。
19世纪中叶印度出现宗教和政治改革运动,民族主义政治团体日益增多,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大党成立。1891年4月,英国殖民者制造阿姆利则惨案,致使圣雄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不合作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946年2月,印度水兵在孟买和马德拉斯等地举行反英起义。英国为摆脱危机,派使团访印,并提出建立印度联邦、召开制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的计划。 1947年6月3日,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把英属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印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结束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领导人:甘地,
6. 英国殖民印度两百年,为何印度对英国更多的是感激,而不是痛恨
对于侵略者,几乎每个国家都是深恶痛绝,但有个国家却对曾经的侵略者英国不那么痛恨,甚至有的还有那么一丝感激,这个国家就是我国的邻居之一印度。
翻阅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印度最早被殖民统治,还要追溯到17世纪,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殖民者并非是英国,而是早期的海上霸主葡萄牙与荷兰。
直到18世纪之时,英国借助工业革命之势崛起,此后萌生了吞并世界的野心,而对于印度这个西方人眼中一直的宝地,它自然是不会放过。当时的葡萄牙与荷兰都已经衰弱,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法国,但法国显然不是当时如日中天的英国的对手,在经历了一番权力角逐后,英国取得了在印度的掌控权,此后一统治就是二百年光景。
其实在此之间,印度人也从未放弃过对英国人的反抗,比如1857年曾在章西女王领导下爆发了着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不过这场起义虽声势浩大,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场长达两年的反抗斗争最终以失利收尾。而英国在吃了这次亏之后,废除了印度公司,再次加强了对印度地区的直接管辖。此后,印度虽小争端不断,但显然都是无济于事,直到二战后,英国在实力下降严重,无力东顾印度之时,印度这才乘机得以实现国家独立。
而从上文这段印度屈辱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印度被英国占领时间很久,还有就是曾经多次起义反抗过。这两个信息相当明确地告诉我们,印度对英国统治是有不满的,所以按道理来说,他们对英国人应该会是恨之入骨,那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让印度人后来对英国会更多是令人咋舌的感激之情呢?
其实总的来说,这是因为在英国人离开了印度之后,印度人才发现,英国在这将近200年的时间里虽然使用残酷的殖民统治压迫过印度人,但凡事都有个利弊,英国的统治对印度还是有不小的好处的——慢慢的,印度也在一直蜕变发展,英国在带来灾难的同时,带来了统一,更带来了先进的文明与认知,我们用一个常见名词概括,那就是近代化。
接着是工业,当时经历工业革命不久后的英国,带来自己印度殖民地的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工业流程与仪器,虽然当时英国人将其带来印度的目的除了方便发展经济,还有出于先进工业国家向落后农耕国家的炫耀,但即便是这样,印度的工业能够成为一套完整体系依旧是离不开英国,虽然当初的英国并不是出于所谓的好心。而得益于这个英国帮助所建立的工业体系,印度如今的纺织业与精密仪器才能够如此之出色。
二、说完了最为直观的表现,我们再来讲讲深层面的,深层面的文明自然是体现在政治体系之上。如今的印度在政体之上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政治制度是为议会民主制,而不管是联邦,还是议会都是原本英国那套。虽然说这是曾经英国人为了方便自己殖民统治而做的,但是,这些确实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印度的文明近代化进程。
总结
总的来说,虽然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了200年时间,但是在英国的无意帮助之下,印度这个多民族国家居然相对简单的实现了统一,而印度带来的近代文明化(包括近代基础设施、近代制度)更是让印度受益匪浅。
而由于印度的近代化是英式的近代化,这种大环境下所选拔出来的印度领导阶层自然也是更加看好英国,或者说对英国有认同感,毕竟没有英国的体系,或许就没有他们的今天。英国为印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框架,作为印度的主体领导阶层又是认同英国,所以印度对英国更多是感激也就不难理解了。
7. 被英国殖民了两百年,为什么印度人对英国并不反感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英国殖民印度的时间太久了,所以很多印度人都被同化了,而且在英国的殖民下,印度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印度人是不记恨英国的。
所以就算是英国侵略了他们,他们也不觉得需要反抗,并且他们从内心还是觉得英国人是十分高贵的,所以在这种思想下,印度根本没有被殖民的羞辱感,就算是现在恢复独立了,但是他们还是不怨恨英国。
8. 历史上的印巴分治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这个锅真不能甩到英国头上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如今社会的很多地缘争端都跟英国有关,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印巴分治,本来好好的一个国家硬是分裂成了两个,直到现在都还战火不断。
战火不断是真的,但是这两国之间其实还真的怪不上英国,反而是英国不希望两国分开。这不是为英国洗地,当我们了解其历史后就会明白事实的真相。
在一战之后,奥斯曼帝国轰然倒塌,一个现代化国家土耳其建立,这极大的触动到了印度穆斯林,他们认为只要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穆斯林国家,那么眼前这些流血事件就不会再发生。
巴基斯坦这个词,是在1931年被一个在英国留学的印度穆斯林学生发明的,不过真正给了穆斯林机会的是国大党自己的愚蠢。
二战爆发后,英国前期颓势尽显,正需要殖民地的支持,然而国大党此时却趁机要求让印度独立。英国本来不爱理他们,然而那些国大党的高级官员却宣布辞职、单方面表示英国退出印度以示威胁,英国人当然也毫不客气的把这些人抓了起来,包括尼赫鲁和甘地。
(国大党这不是第一次犯糊涂,也不是最后一次,后面还有一次本来完全可以让双方不彻底分裂。)
但是国大党忘了一件事,他们不愿意当官,穆盟愿意啊!
在此期间,英国与穆盟联合密切,有了英国人的支持,到了二战结束,穆盟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俨然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党了,因此建国的心思更加强烈。
9. 吞并印度后,英国为什么不迁都到印度确保永远统治印度
好问题啊,英国女皇怎么就没想到这么聪明的解决方法呢?那当然是因为这是蛮夷之地啦,而且你英国女皇真的迁都到印度,那你自己的英国还要不要啦,你到底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啊,两个地方离那么远是想干嘛啊,实力衰弱的时候不就是拱手送人吗?
你要是离的很近,就像最初的中国那样,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各使其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家谁都不服谁,后来秦国统一中国后,还是把都城建立在他自己的秦国都城之上。一直到后来汉朝过去之后,才开始在各个地方有建立都城的,这是因为整个中国又继续融合了,大家都是一家人,本来在周朝时期就是一家人,打了几百年又统一了。
所以可以迁都,早就融合了,而英国跟印度那是哪跟哪?才刚刚征服印度就想着迁都,要是真的迁都怕是英国会被啃得骨头都不剩,不过还好大家都很聪明。
10. 英国属于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为何后来突然就消失了
首先其实英国殖民了印度之后土邦王室们并没有全部的消失,王室肯定是消失了,毕竟是完全殖民主义的印度,自然不会留下王室,而土邦王公们则是顺英国者活,逆英国者死。
英国殖民政策之所以改变是因为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权限被削减,英国王室直接管理了印度。改变之后的殖民政策规定英属印度由550个土邦和英国人直管的殖民地组成。存留下来的土邦王公成为英属印度的统治基础。英国国王在之后同时是印度国王。所以说土邦王公并没有消失,还有整整550个之多,只不过是服从于英国统治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