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丢了那么多殖民地都没怎么动手,为何会为马岛大打出手
这主要是因为马岛地区它的石油资源非常的多,如果英国在丢掉马岛的话,会给当时脆弱的英国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所以英国才会集结军事力量和阿根廷发生军事冲突。更重要的是由于马岛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的优越,所以英国绝对不会丢掉马岛这块战略要地。然而阿根廷却因为转移自己国内的压力,积极的和英国发动战争,所以这也导致了很多国家并不会支持阿根廷。
当然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英国大获全胜,而阿根廷政府因此而倒台,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次非正义的战争,因为英国强行占领了阿根廷的领土,却通过战争手段强行占据。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侵略。
B. 什么时候英国侵略印度
1757英国侵略印度。
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同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
英国对印度的入侵
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着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战争。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1906年组建全印穆斯林联盟。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
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
C. 阿根廷大西洋上的那个与英国争议的岛屿介绍下。
1982年4月2日凌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南太平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上。这些被英国人称为福克兰群岛的岛屿,在被英国占领149年后突然又升起了阿根廷的国旗。人们知道,战争的导火索已经点燃。
马岛靠近南美洲大陆的南端,由东、西两个大岛和200多个较小的岛屿组成,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距阿根廷本土500多公里,距英国本土1.2万公里。
英阿对马岛的主权争议由来已久。英国认为马岛是自己最先发现的,主权应该属于自己。据英国自己的记载,英国“幸福”号船长约翰·斯特朗在1690年被大风刮到这个岛上,他还以当时英国海军大臣福克兰子爵的名字命名了群岛中东、西两大岛之间的一个海峡。英国后来也因此把这个群岛命名为“福克兰群岛”。但是,英国人的说法,从来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在之后一段时间中,在英国、法国、西班牙等西欧列强的争斗下,马岛数次易主。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把马岛变成了自己的第24个省,委任官吏进行管理。没想到,几年后,马岛上的阿根廷人同到该岛捕猎海豹的美国人发生冲突,蛮横的美国人派军舰将马岛洗劫一空,并将岛上的阿根廷官员戴上镣铐押走。英国乘机于1833年重返该地,宣布行使对马岛的主权。
从那时起,马岛一直为英国所占,尽管阿根廷政府年复一年地要求英国归还,但毫无结果。其间,双方也发生过一些摩擦,但没有引发大的军事冲突。1965年和1973年,联合国大会两次通过了敦促英阿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马岛问题的决议,双方开始了漫长的谈判。1971年,英国一度同意逐步把岛上居民并入阿根廷,在阿根廷国内接受高等教育。正当事态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时候,由于查明在马岛南部海域可能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藏,出于对资源的需求,英阿谈判终止。后来在美国的调停下,两国恢复谈判。1980年,英国曾提出可以考虑把马岛主权移交给阿根廷,但要求长期租借马岛。此方案不但遭到了阿根廷的拒绝,甚至也遭到了英国议会的反对。这样,马拉松式的谈判又走进了死胡同。
1981年,军人出身的加尔铁里就任阿根廷总统后,决心武力收复马岛。加尔铁里在一次讲话中说:“马岛是我们家门口的一座宝库,没有任何理由让英国人享受。我们应该做好准备,就是付出生命,也要把英国人赶到海里去。”随后,他命令军方制订了代号为“罗萨里奥”的行动计划。
1982年3月19日,几十个阿根廷人登上了与英国同样存在主权争端的南乔治亚岛并插上了阿根廷国旗。英国政府调动驻马岛的英军前去威慑。这一事件促使加尔铁里于3月26日下令提前实施“罗萨里奥”计划。4月2日凌晨,经过精心策划的阿军登陆马岛并攻占了机场和港口。接着,用空投方式,使岛上阿军总兵力达到4000人。驻守马岛的200名英国守军只进行了一点象征性抵抗后,即在总督雷克斯·亨特率领下全部投降。
“铁娘子”发起还击
收复马岛后,阿根廷国内群情振奋,加尔铁里成了民族英雄。而在远隔重洋的英国,一片蒙羞的感觉正在迅速蔓延。英国广播公司和独立广播组织所属的3个全国电视频道、4个全国广播电台和39个地方电台都中断了正常节目,反复播送马岛失守的消息。《每日邮报》的头版赫然印着两个黑色大字:“耻辱!”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如坐针毡,外交大臣卡林顿等引咎辞职。4月3日,星期六,英国议会破例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撒切尔夫人说:“我们所以要在这个时候开会,是因为英国的领土主权多少年来第一次受到了侵犯。”“福克兰群岛的居民的生活方式是不列颠的,他们是对英王效忠的。”为了获取议会的支持,她发出呼吁:“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
在撒切尔夫人的努力下,英国议会决定成立以她为主席的战时内阁,并决定由英国海军少将约翰·伍德沃德率领一支强大的特混舰队开赴马岛,把它重新夺回来。为保证胜利,“铁娘子”甚至下令把包括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豪华邮轮在内的58艘商船征为军用。看到英国气势汹汹的样子,美国坐不住了,国务卿黑格不停地往返于英阿两国之间,希望通过外交斡旋避免在美国的南大门发生战争。4月8日,撒切尔夫人会见黑格,她敲着办公桌说:“张伯伦在1939年用的就是这张办公桌,他胡说什么捷克离我们还远着呢!正是由于他的失职,大批英国人白白丧了命!”听到“铁娘子”把马岛争端同二战前夕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相提并论,黑格知道她下定了战争决心,于是停止了外交斡旋。
D. 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是哪个
从十八世纪开始到现在最多的应该是英国!
详细的
我们首列亚洲。往年,亚洲是英帝国攫取殖民地的头等重要甚至首要地区。它的殖民地虽广及世界各洲,但整个殖民帝国的人口,大部分是在亚洲,亚洲沦为它的殖民地的面积,也很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殖民地纷纷义旗高举,赢得独立。而今,它在亚洲,已是寸土无存了;亚洲因而成为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残留英国任何殖民地的大洲。
其次看欧洲。欧洲原是绝大多数殖民帝国的“老巢”,它们一般都是向其他的洲扩张,很少在这里开辟殖民地。而英国,不但很早就在本洲抢占他国的领土,而且迄今仍然拥有它所称的“dependent
terri—tory(“属地”或“领地”),这就是位于西南欧、紧扼地中海西口的直布罗陀(gibraltar)。直布罗陀本来是西班牙的固有领土,从1704年起一直被英国占领,迄今将近300年。由于它绝大而不可代替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一交通意义,尽管西班牙据理力争,尽管双方多年来进行了多次谈判等等,英国始终拒不归还。
其次看非洲。非洲曾是英国殖民地单元最多、地理分布最广的洲——北非、西非、东非和南部非洲,到处都有它的殖民地。但这种日子永远“拜拜”了。二战后只三几十年功夫,英国的殖民统治就已完全退出非洲大陆,仅仅在大陆以外,勉强保留个别岛屿,这就是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st.helena)。由于英国把孤悬远方的另几座小岛——阿森松(ascension)岛和特里斯坦一达库尼群岛(tristan
da
cunhiagroup),同圣赫勒拿合并为一个殖民地单元,所以它的全名是“圣赫勒拿及其属岛”(saint
helena&dependencies)。
再次看大洋洲。过去有一个时期,大洋洲曾是英国殖民地占全洲陆地面积百分比最大的洲(整个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岛屿均为其所有)。而今,已经只剩皮特凯恩群岛(pitcairn
islands)一隅之地了。
最后是美洲。历史上,美洲的北美地区,曾是英国殖民活动的“大舞台”,拥有大片的殖民地。当然,这些往日的殖民地,早已通过各种途径、以多种方式获得独立。但而今,按地区单元数目说,美洲仍为英国海外殖民地数量最多的洲。南北美洲合计有7处,其中大多数在北美,共6处:百大(bermuda)、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turks
and
caicos
islands)、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英属维尔京群岛(british
virginislands)、安圭拉(anguila),以及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南美洲有一处: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malvinas),英国人叫它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鉴于这个群岛是阿根廷和英国长期为主权问题争执的地方,前些年双方甚至兵戎相见(“马尔维纳斯之战”),我国出版的地图上,特标明“(阿根、英争议)”字样,兼示其特殊情况
E. 欧洲各国在美洲的殖民地
要统计,只可能去统计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数量。我统计了一下(在整个殖民时期从来没有沦为殖民地的,且当时就是独立的国家):
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一个国家没有沦为殖民地;
大洋州、美洲全部都沦为殖民地;
亚洲:查阅了所有亚洲国家历史,只有中国、日本、朝鲜、泰国、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总共7个从来不曾沦为欧洲国家殖民地(朝鲜曾沦为日本殖民地,但不曾沦为欧洲国家殖民地)。其余亚洲国家,要么沦为欧洲国家殖民地或名存实亡的“保护国”,要么当时是属于中国(蒙古)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非独立国家。从1885至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外,传统的非洲王国如阿散蒂、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以及欧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等国家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为独立国家,但完全受英国的控制。
在亚洲,俄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加速了对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领了大茹兹、中茹兹、小茹兹、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并向中国的新疆、外蒙古和满洲地区渗透。到1876年,俄国已经占领了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柬埔寨,英国占领了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大洋洲,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国家还将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如中国、朝鲜、暹罗、波斯、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
现存的殖民地和海外领地
[起源
在北非,法国利用土耳其的衰败,借助消灭北非海盗的机会向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土耳其附属国渗透,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最沉重的打击,1815年美国海军打败了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轰了阿尔及尔,法国也与阿尔及利亚发生多次冲突,于1830年占领了阿尔及利亚。
从1825年到1875年这段时间,除英国和法国外,欧洲国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而就英国的情况来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总结:“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以英国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的两小块殖民地为例,其商业税收远远赶不上行政开销,英国议会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规模或将其完全抛弃,只是由于英国皇家海军西非分舰队需要在几内亚湾建立海军据点禁止奴隶贸易,英国才最终保留这两处地区。
但是,为了安置加勒比海诸岛被解放的黑人奴隶,英国在殖民地萎缩时期通过建立授权公司的形式,又开辟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在同一时期开辟了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则开辟了利伯维尔(今加蓬)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被用来安置被释奴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占领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统一之后,德国地理学家腓特烈·拉策尔开始研究当时正在扩展中的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并开始应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他认为,由于世界在向前发展,空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大国将逐渐拓展,小国变得无足轻重。世界历史对空间之要求越来越大,这个事实可以从各重要商业国家的演变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个城市;荷兰是一个三角洲国家;英国是一个岛;美国是一个大陆。各强国必须遵从这个绝对的、必然的趋向,努力用殖民、合并及征服的手段来拓展他们的空间。英国帝国主义理论家哈尔夫·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要生存,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控制原料产地并将其变为产品输出市场成为攸关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在19世纪的头75年里,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领21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领62万平方公里殖民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又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了2569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某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大了,而这些产品可以用廉价的工业品在非洲换得,对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争夺。
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内地的殖民始于19世纪晚期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逐步推进方式,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榈的农场为前进基地,利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着组成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式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方式有效,因此为其他殖民国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发现巨大的金刚石、黄金等矿产又刺激其他殖民国家国家在非洲其他地区探寻同类矿藏,争夺的土地不再限于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荒地、沼泽、沙漠和无人区都成为争夺的对象。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确定了“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对一个殖民地的统治权”的原则,已占据非洲沿海地区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和葡萄牙,迅速与当地酋长签订协议和条约,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内陆。新兴的工业强国——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也加入到对非洲的争夺中来。
从1885至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外,传统的非洲王国如阿散蒂、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以及欧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等国家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为独立国家,但完全受英国的控制。
在亚洲,俄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加速了对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领了大茹兹、中茹兹、小茹兹、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并向中国的新疆、外蒙古和满洲地区渗透。到1876年,俄国已经占领了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柬埔寨,英国占领了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大洋洲,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国家还将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如中国、朝鲜、暹罗、波斯、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在这些国家攫取了海关、交通、通商、筑路、开矿、建厂、开办银行、训练军队等权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与两次世界大战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纪初,殖民国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陆地面积。各国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实力仍然强大的英国和法国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着大片的殖民地,而新兴的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只占有一些面积不大、资源贫乏的“剩余地区”。随着争夺殖民地的手段趋于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继卷入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意土战争等一系列冲突。
从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殖民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既有殖民地而纵横捭阖,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害冲突关系:德国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提出挑战;日本对俄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俄国对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国;法国利用俄国牵制德国;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包围俄国……为了巩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继组成了英法俄协约国和德奥意同盟国两大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意大利倒戈)战败的结果告终。作为惩罚,德国被剥夺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瓦解,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全部阿拉伯领土。
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到1920年代时老式的殖民主义体系已经大为削弱,殖民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获得新的殖民地。战败国被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区交给战胜国管理,虽然实质上仍是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已经规定受托国必须促进委任统治地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独立的国家。
到1930年代,出现了新的殖民主义思潮——源于地缘政治理论的法西斯主义殖民观及“生存空间”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战争之后开始提出亚洲国家在日本“领导”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将其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其他法西斯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陆续提出了“法西斯帝国主义”和“大西班牙主义”的口号。希特勒曾在其着作《我的奋斗》中不主张德国从事海外扩张,认为在海外扩张不如在欧洲扩张对德国有利,但他后来却核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地要求,并在1933年后鼓励德国殖民地运动派的活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宣告对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经再度开始,继之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传统形式殖民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战后残存的各主要殖民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在战争中都被削弱。在战争期间,未被占领的盟国殖民地,如印度、东非、尼日尔爾利亚、比属刚果等地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殖民帝国内部的分工体系被打破。同时,由于日本和德国借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方法来削弱盟国的力量,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战争中也在轴心国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将权力及武器移交给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令其为盟国制造混乱。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蔓延到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至1953年柬埔寨独立之后,法国、荷兰和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全部成为独立国家。
举例说,英国曾是一殖民帝国,二战后,则通过“威斯敏斯特法”,给予自治领独立的权利,一些国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独立,但此些国家仍属于英联邦。如澳大利亚的宪法中便着明英王为国家元首。
进入1950年代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在已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鼓舞之下,这一运动又发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了“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英国在1957年至1963年间先后撤出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南也门、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特鲁西尔阿曼(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桑给巴尔、肯尼亚和乌干达。
战后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始于1956年英埃苏丹和1957年加纳的独立。从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一年内,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13个国家为原法属殖民地,3个国家为原英属殖民地(包括意属索马里),1个为原比属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国和法国所属的殖民地已经大多宣布独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经过多年的战争,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后期独立。
[编辑本段]殖民地的历史作用
由于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较早,因此殖民地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非洲和亚洲地区。
1853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提出殖民地及殖民主义有“双重使命”,即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两者都是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殖民地的“建设性使命”,即积极意义,通常表现在以下方面:宗主国通过向殖民地输出资本、技术,进行建设,为其提供了现代化的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殖民地的商品经济也得到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现了铁路、公路、电讯、电话、医院、学校,把原本落后的殖民地地区带入了市场经济领域,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香港。
对于殖民地历史作用的评价,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意见。左派的和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学者通常认为,在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对于当地的文明、文化、经济和政治只起到负面的、破坏的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殖民地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以非洲为例,在早期奴隶贩卖时期,殖民地对非洲文化起了毁灭性的破坏作用;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禁止非洲本土的奴隶贸易,是功大于过;在帝国主义时期,对非洲的资源掠夺加剧,是过大于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殖民地的建设时期,既有对殖民地的投资和发展,也有对殖民地民族运动的镇压,功过相等[8][9]。也有观点认为,殖民地的历史贡献大于它对当地造成的损害。
[编辑本段]殖民地的统治方式
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方式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帝国和比利时等殖民国家不同。法、葡、西等国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尽力将殖民地在政治和经济上与宗主国结为一体,大力灌输宗主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以便同化尽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统治民族对统治民族紧密产生密切的认同感。当地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几乎得不到保存,当地语言在教育系统中很少应用。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国家的受教育阶层(通常是当地的上等富有阶层)感到自己的命运与宗主国休戚相关,并摈弃土着生活方式。这种做法导致殖民地人民出现分化,独立后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稳定。
英国在北美独立之后的殖民政策则与之相反,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设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与经济上达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国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土邦国(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国、克什米尔国,非洲的布干达王国、巴苏陀兰王国、桑给巴尔苏丹国,中东及东南亚的一些酋长国和苏丹国)。在被划为英皇直辖殖民地的地区,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英国征服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之后,保留了两国原来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以作为对两国原来的布尔人统治集团的让步),并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传授。有观点认为,与法葡等国的统治方式相比,英国的统治方法无疑更加有利于长久保持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使其在独立之后仍愿意与英国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从未实现的殖民地体系——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与纳粹德国的殖民地管理方式。两者有别于传统的殖民地统治方式。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理论中,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将日本、华北与满州国作为“凝结不散的核心”,以东京为其中心,在其四周围绕着一群卫星国家、附属国、保护国和殖民地,会有一些属国被日本用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协定束缚手足,其安全受日本的“保护”,其外交政策受日本的指挥,如泰国和越南。日本这种体系为现代殖民地制度与古代封建关系的混合物:日本成为各附庸国的主人,各属国将贡献物品与服务,而日本以其陆海军“保护”它们。这个“大东亚”当然不仅是一个政治的联合帝国,并且是一个“共荣圈”,即一个经济配成整体的区域,其物源的开发与使用受日本人的支配,并为日本人谋利益。纳粹的殖民地问题专家则宣称,在纳粹德国殖民地制度下,德国统治者只是当地各部族与各组织所构成的等级体系中的最高一层,德国总督只是各酋长与小酋长的行政金字塔体系之顶端而已。纳粹德国将来决不强迫土着人民信仰基督教,也绝不向其宣讲非洲人与欧洲人是平等的。德国将不许非洲人在任何理由下离开殖民地而到欧洲去。土着不得成为德国公民。德国的种族法律将施行于各殖民地。土着学校不得讲授任何“欧洲事件”,否则当地人会“视欧洲为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而丧失他们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土着不得入高级学校与大学受教育,德国将专为土着设立特种剧院,电影场,及其他游戏与娱乐场所。显然这两种统治方式仍不过是传统的殖民地统治方式的变种而已。
[编辑本段]前宗主国对原殖民地的援助
20世纪50年代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广泛独立后,一些宗主国对原殖民地进行了广泛的援助。援助的内容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
经济援助是宗主国援助的最主要形式,包括直接的经济援助、以及贷款、投资等形式的财政援助。以法国对非洲前法属殖民地国家的援助为例,1997年和1998年,法国向刚果提供了2.42亿和2060万美元,分别占当年刚果外援总额的90%和31.9%。1998年法国对多哥的援助达149亿非洲法郎。比利时对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财政援助在1999年为2280万欧元,至2002年为4440万欧元。此外,前宗主国通常还与原殖民地国家签署技术、军事、文化等合作协定,为这些国家提供留学生奖学金,派遣技术专家,提供军事顾问和武器。
[编辑本段]殖民地定义的争议
与本国原有领地相连的、但是具有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的新征服地区是否可以被算作殖民地,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历史上俄国对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洲的殖民,美国的西进运动,条顿骑士团对东欧的殖民,以及古代中国某些朝代对中原周边地区(如岭南、百越、中亚、蒙古和西藏)的征服,都具有征服殖民地的性质。一些历史学家也将这些对新领地的征服算作殖民运动。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地区被征服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变,成为与宗主国其他行政区划地位相等的新省份(或州),并采纳了宗主国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因此不应该算作殖民地。
一种折中的看法是,将征服行动本身看做是殖民行为,但被征服地区作为与宗主国其他政治实体(如省、州)地位相同的实体加入宗主国、其居民享有与宗主国公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后,该地区作为殖民地的时期即告结束。以美国历史为例,即从西部新领土归美国统治时开始,到该领土作为州加入合众国的那段时期为止,这段时期可以算是该地区的殖民地时期(例如1867-1959年的阿拉斯加)。历史上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藩属关系也不同于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因为这些国家政治上实行内部自主,经济和军事也完全独立。事实上这种关系有些类似于神圣罗马帝国早期的德意志诸邦与帝国皇帝、以及宗教改革之前欧洲各国对罗马教廷的臣服关系。
第二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是海外领地与殖民地的区别。一些面积很小、原为荒凉无人地区的殖民地(大多是海岛),其居民为宗主国移民,享有完全、充分的政治权利,与宗主国具有相同的文化,对宗主国有认同感,或者由于太过荒凉而无常住人口,这样的地区不能够算做殖民地。具体来说,比如英国的福克兰群岛、圣赫勒拿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以及挪威的布韦岛。法国的一些海外省虽然人种与法国本土不同,但对法兰西文化也有很强的认同感,并且不愿独立。
与之相反,如果一个殖民地被列为“海外领地”或“海外省”,但其居民因肤色、种族、信仰等原因不能享有与宗主国公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则该地区仍被作为殖民地看待。这方面最着名的例子就是1950年代葡萄牙宣布安哥拉、莫桑比克等非洲殖民地为“海外省”后,由于当地的黑人无法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不承认这些地区为非殖民地地区。同样的例子是,1965年11月11日伊恩·史密斯宣布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独立后,由于国内的黑人政治地位仍与独立之前相同,因此除南非和葡萄牙等少数国家之外,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不承认罗得西亚为独立国家,英国还提出了被称为“NIBMAR”的原则,即“(实现)非洲人的多数统治之前没有真正的独立”(No Independence Before Majority African Rule)
作为参照标准,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列出的“非自治领土”名单中,只列入了存在着土着争取独立运动的新喀里多尼亚,而将瓜德罗普、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等法国海外省排除在外。波多黎各和格陵兰由于获得了高度内部自治,也未被加入该名单。
各国对南极洲均不能提出领土要求或宣布其为殖民地。
[编辑本段]现存的殖民地和海外领地
英国
内部自治的海外领地:安圭拉、百慕大、开曼群岛
无自治权的海外领地: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京群岛、直布罗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凯恩群岛、圣赫勒拿、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殖民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
海外领地:塞浦路斯英属基地区
已归还的殖民地:香港
法国
海外省:马提尼克、瓜德罗普、法属圭亚那、留尼汪
海外地方行政区: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海外行政实体:马约特
海外国土:法属波利尼西亚
特殊地位的地方实体:新喀里多尼亚
海外领地:法属南方和南极领地
荷兰
内部自治领地:阿鲁巴、荷属安的列斯
已归还的殖民地:台湾
丹麦
自治地区:法罗群岛
内部自治地区:格陵兰
挪威
南极领地:布韦岛
西班牙
海外省:加那利群岛
海外领土:休达、梅利利亚
葡萄牙
海外省: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
已归还的殖民地:澳门
美国
自由联邦:波多黎各、北马里亚纳群岛
无建制自治领地:关岛
殖民:美属萨摩亚、美属维尔京群岛
澳大利亚
海外领地:圣诞岛、诺福克岛、麦夸里岛、赫德岛、科科斯群岛
新西兰
完全的内部自治领地:库克群岛
内部自治领地:纽埃岛、托克劳群岛
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公布的“非自治领土”名单
非洲
西撒哈拉
欧洲
直布罗陀(英)
大西洋地区
安圭拉(英)
百慕大
英属维尔京群岛
福克兰群岛(包括南乔治亚岛)(英)
开曼群岛(英)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
蒙特塞拉特(英)
圣赫勒拿(包括戈夫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阿森松岛)(英)
太平洋地区
美属萨摩亚
关岛(美)
新喀里多尼亚(法)
皮特凯恩群岛(英)
托克劳群岛(新西兰)
F. 大英帝国原有的殖民地
我们首列亚洲。往年,亚洲是英帝国攫取殖民地的头等重要甚至首要地区。它的殖民地虽广及世界各洲,但整个殖民帝国的人口,大部分是在亚洲,亚洲沦为它的殖民地的面积,也很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殖民地纷纷义旗高举,赢得独立。而今,它在亚洲,已是寸土无存了;亚洲因而成为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残留英国任何殖民地的大洲。
其次看欧洲。欧洲原是绝大多数殖民帝国的“老巢”,它们一般都是向其他的洲扩张,很少在这里开辟殖民地。而英国,不但很早就在本洲抢占他国的领土,而且迄今仍然拥有它所称的“Dependent terri—tory(“属地”或“领地”),这就是位于西南欧、紧扼地中海西口的直布罗陀(Gibraltar)。直布罗陀本来是西班牙的固有领土,从1704年起一直被英国占领,迄今将近300年。由于它绝大而不可代替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一交通意义,尽管西班牙据理力争,尽管双方多年来进行了多次谈判等等,英国始终拒不归还。
其次看非洲。非洲曾是英国殖民地单元最多、地理分布最广的洲——北非、西非、东非和南部非洲,到处都有它的殖民地。但这种日子永远“拜拜”了。二战后只三几十年功夫,英国的殖民统治就已完全退出非洲大陆,仅仅在大陆以外,勉强保留个别岛屿,这就是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St.Helena)。由于英国把孤悬远方的另几座小岛——阿森松(Ascension)岛和特里斯坦一达库尼群岛(Tristan da CunhiaGroup),同圣赫勒拿合并为一个殖民地单元,所以它的全名是“圣赫勒拿及其属岛”(Saint Helena&Dependencies)。
再次看大洋洲。过去有一个时期,大洋洲曾是英国殖民地占全洲陆地面积百分比最大的洲(整个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岛屿均为其所有)。而今,已经只剩皮特凯恩群岛(Pitcairn Islands)一隅之地了。
最后是美洲。历史上,美洲的北美地区,曾是英国殖民活动的“大舞台”,拥有大片的殖民地。当然,这些往日的殖民地,早已通过各种途径、以多种方式获得独立。但而今,按地区单元数目说,美洲仍为英国海外殖民地数量最多的洲。南北美洲合计有7处,其中大多数在北美,共6处:百大(Bermuda)、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Turks and Caicos Islands)、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英属维尔京群岛(British VirginIslands)、安圭拉(Anguila),以及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南美洲有一处: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Malvinas),英国人叫它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鉴于这个群岛是阿根廷和英国长期为主权问题争执的地方,前些年双方甚至兵戎相见(“马尔维纳斯之战”),我国出版的地图上,特标明“(阿根、英争议)”字样,兼示其特殊情况
G. 马岛【马尔维纳斯群岛】领地现在属于英国还是阿根延
根据现有文字记载,英国人约翰·戴维斯在1592年最早发现该岛,最早登陆者则为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他于1690年发现两主岛之间的海峡,并以当时英国海军司库福克兰子爵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后来英国便称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18世纪初,若干法国航海家陆续到过这里,并将其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ÎlesMalouines),以纪念法国探险队的出发地圣马洛,该群岛后来的西班牙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亦出于此。1764年,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海军上将率探险队在东岛登陆,建立了一个定居地,称路易斯港。1765年英国探险队登上西岛,建立了名为埃格蒙特港的定居地,并升起英国国旗,声称该岛归属英王。1766年,西班牙人宣称,按照1493年划分西葡势力范围的“教皇子午线”,这些岛屿位于西班牙的管辖范围之内,理应归西班牙所有。同年10月3日,法国人以24,000英镑的代价把东岛卖给了西班牙。1770年,西班牙军队以武力赶走了西岛的英国人,但是次年英、西两国达成协议,英国人回到了西岛,重新驻扎在埃格蒙特港。1774年,英国以节省军费为理由,主动撤走了西岛驻军,但未放弃该岛主权。
1806年,西班牙王国向拿破仑投降,英国乘机打击西班牙的海外势力,在阿根廷登陆并占领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不过此时英国既未向马尔维纳斯岛派遣驻军,也没有委任总督,该岛处于无政府状态达十多年之久。1810年阿根廷爆发起义,成立了拉普拉塔联合省临时政府,于1816年宣布独立,并声明继承西班牙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1820年11月,阿根廷人在岛上升旗并宣布行使从西班牙继承来的主权。1829年英国致函阿外交部长,声明福克兰群岛为英国领土。1833年1月2日,英舰“史诗女神”号(HMSClio)开进东岛,于次日升起英国国旗,宣布奉命行使主权,阿根廷总督何塞·玛丽亚·皮内多中校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诺斯艾利斯。英国夺回马尔维纳斯后一个多世纪,历届阿根廷政府虽未加以承认,但是也未再对该岛提出主权要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胡安·多明戈·庇隆将军上台,才用“民族主义”这一武器,将对经济状况不满的民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大量宣传“收复马尔维纳斯”的问题。1982年,英阿因为福克兰群岛归属问题爆发了马岛战争,阿根廷战败,英国保住了对福克兰群岛的管辖权。
阿根廷政府宣布,自2010年2月17日起,再次封闭福克兰海域;英国仍置之不理,于2月21日起于海域内架设探钻台。
H. 英国历史上被侵略过几次各是什么国家什么时候
英国历史上被侵略过4次。
1、日耳曼:从5~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英国封建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学术界亦有把诺曼征服视为英国中古史开端的观点。
2、盎格鲁撒克逊:居住在德国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入侵者洗劫城镇和乡村,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西部、西北部山区,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后来的英吉利人。
3、丹麦: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吉利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
4、法国: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丹麦维京人后裔)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
(8)英国是什么时候占领阿根林领土扩展阅读: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
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挫败了国外天主教势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胁,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奠定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并获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完成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历史-网络
I. 英国殖民印度的全过程。
1757年的普拉西之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的第 1次重要战役。R.克莱武利用孟加拉封建主集团的内讧,事先收买孟加拉王公西拉吉-乌德-道拉的军事长官米尔·加法尔。
1757年6月23日,孟加拉军队同公司军队在普拉西决战。由于米尔·加法尔率领的孟加拉主力军按兵不动,使得克莱武指挥的3000名军队在决战中得以打败孟加拉王公的18000名纪律松弛的军队。普拉西战役以后,英国侵占孟加拉,并以它为侵略其他地区的基地。
1763年,孟加拉王公米尔·卡西姆不甘心做英国傀儡,起来反抗殖民者。以后,奥德王公和莫卧儿皇帝沙·阿拉姆二世(1759~1806在位)的抗英联军,于1764年在布克萨尔同英军决战,抗英联军战败。英国殖民者侵占恒河下游辽阔富庶的土地。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对南印度的迈索尔发动 4次侵略战争。
1767年,英军侵入迈索尔,在昌加马和特里诺马利遇到海德尔·阿里的顽强抵抗。英军一度占领迈索尔的 1/3的领土。海德尔·阿里不仅收复失地,而且挺进到马德拉斯近郊,迫使侵略者求和。
1781年,侵略者在波多诺伏战役中击溃海德尔·阿里的大军。
1782年12月7日,海德尔·阿里病死在军营中。蒂普苏丹继承父业,继续抗英。
1790年,侵略者发动新的战争。蒂普苏丹在抵抗失败后同英国签订和约。
1799年,英军第4次大举入侵迈索尔。蒂普苏丹最后在塞林伽巴丹城下阵亡。英军官兵劫掠城市、洗劫国库。
战争结束后,英殖民者把迈索尔中部地区交给迈索尔前印度王公。其余地区被英国、马拉特、海得拉巴瓜分净尽。
(9)英国是什么时候占领阿根林领土扩展阅读:
英国殖民开始于1868年,鼎盛时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国的殖民地。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利,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器;
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还有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都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殖民地获得独立,旧的世界殖民体系也不复存在。
J. 英国什么岛在阿根迋
马尔维纳斯群岛是英阿争议领土。
拉美国家和中国大陆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其他国家称为福克兰群岛(英文:Falkland)。
马尔维纳斯群岛总面积12,173平方公里,位于阿根廷南端以东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在南美洲南端的东北方约480公里,距麦哲伦海峡(Strait of Magellan)东亦约同等距离。全境由索莱达(东福克兰)、大马尔维纳(西福克兰)两大主岛和200多个小岛组成。海岸曲折,地形复杂,群岛以北部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为主,最高峰达705米。岛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缓。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左右。该地区最吸引人的是奇花异草、种类丰富的海鸟、海洋哺乳动物以及拥有特殊地理构造的岩石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