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人为什么怕勤劳

英国人为什么怕勤劳

发布时间:2022-05-14 14:05:29

Ⅰ “勤劳”是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主要动力吗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传统概念

英国工业革命有时也称作英国产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个别工业开始,而后又延续到不同的行业中去的。英国一国的工业革命发源地,最初是在英格兰中部地区。此后经外传进入法、德、荷、意等国,逐渐烧热了整个欧洲。

人们将一次在社会和经济意义上的“变革”称之为“革命”,是否有些夸大其词了?实际不然。工业革命的影响力并不单单在于经济领域,而是囊括了我们今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起源虽然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却内涵着丰富的社会原理。

辛勤工作的女工们

要知道“工人自觉的提高工作量”这件事对资本家们而言,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乐事。工人们的付出越多,商人的利润也就越大。商人们获得的利润越大,他们就能够涉足越广的领域,以促使其他行业的增长。由是,农业社会就在这样的模式下逐渐剥离了它的原始面貌。“勤勉革命”的结果是导致了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刺激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的一大动因就是:工人们不断地提高人的能力,以至于最终找到了“人力的有效替代品”机器。这个观点您同意吗?

文史君说:

根据资料显示,1760年英国工人的年纯劳动时间最低值是1907小时,平均值是2069个小时。而在短短的40年之后,工人们的年纯劳动时间就飙升到了最低2546个小时,平均2738个小时。这样的“进步”是值得人惊讶的!辛苦劳力的农民们本以为自己“丢掉了锈迹斑斑的锄头、脱离了束缚自己的田地”便能够得到自由。然而满心欢喜进入了城市的他们,又将要重新撸起袖子更加努力的挥洒汗水。工人们愈发勤劳,却没有为他们带来生活水平相应的提高。各位看官,您是否会同情这些勤劳的工人们呢?

Ⅱ 英国是靠勤劳致富的国家吗

首先,英国人在殖民时代之后的第一桶金是贸易,也就是船运,那段时间他们确实比较努力,才逐渐得到了跟西班牙正面叫板的能力;
其次,击败西班牙后,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也比较努力,那个时候可是没有劳动时间限制的;
最后,殖民战争和杀戮也算是勤劳的一种的话,那就更没的可说了,而且抛开道德因素来看,确实也得算。

Ⅲ 英国人民有什么显着的特征

英国人民族性中最显着的特征是主实践重行动,他们看重的是实际、讲究的是效果。他们做事依赖直觉、本能和经验,经验主义是这个民族性的最好表述。提到英国,人们首先想到一些专属于英国的词语,比如,英国绅士,这是一个在精神气质上有类于贵族但在行为规范上又与之有差别的群体,从而有研究者从中提炼出了“绅士道”这样一个文化概念。再比如,“约翰牛”,这是一个饱经事故又颇有些牛劲的实干家形象,经过渲染,john bullism从而成为了“英国习气”或“英国的典型性格”的代称。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之伟大,总是以其民族精神为支撑的。但,作为一个对世界政治历史关注比较多的研究者,"我"始终以为,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之所以伟大,总是以多面向的民族精神为内涵的。正如中华民族并不只是勤劳勇敢一样,英吉利民族也并非仅仅是“绅士道”和“约翰牛”,或者再加上“英国病人”。 如何展现作为“复杂综合体”的英国精神呢?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英谚云: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两个英国人,一场足球: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我"以为,把一个个英国的人或事分开来讲,难免得到一个呆板的形象。用剧情展示的方式,截取能够体现英国精神的方方面面,以点睛之笔,穿插勾连,形成一幕幕英国精神活剧,让事实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家体会,恐怕是展示英国精神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或许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三个英国人身上看出一个不列颠帝国。 在英国精神里面,有一种强烈的普世主义色彩。大文豪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了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这种普世主义色彩。体现在英国以及英国人的方方面面,政治、文化、社会、科学、教育、理性、冒险、事业等等。这种普世主义对于英国精神——英国文明和价值观——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英国人友好,热情,也多少有一点傲慢。英国人诚实,厚道,不乏有一定的幽默感。 英国人比较准时守约,讲究礼节,在正式社交场合特别注重服饰。
英国男人讲究"绅士风度",英国女人严守"年龄秘密"。"女士优先"在英国已成为风气。
英国人不愿轻易吐露心扉,也无意打听别人的隐私,以"不管闲事"着称。
英国人不欣赏美味,不善于烹调,但却讲究席间礼仪。
英国人颇爱宠物,对马、狗、猫、鸟等动物感情很深。有"爱我就爱我的狗"之说。
天气是英国人经常的话题。
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

Ⅳ 为什么说英国的穷人过着大爷的生活

英国穷人的生活似乎并不十分悲惨,而且很有营养。这家废品店能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如果你很穷,你一辈子都买不到新衣服,但你仍然可以穿70%的新衣服和皮靴。便宜的商店比比皆是,具体来说:一盒10个鸡蛋,0.59磅;一罐桃子,0.09磅,折合人民币1元;一袋800克面包,0.15磅;一桶牛奶,0.84磅一个人一个月能吃80磅很好,但对于一个月领50英镑生活费的人来说,这80顿饭并不贵。一些中国人来到这里只吃面包、面条、鸡蛋和胡萝卜,这可以创造一个每月10多锈的生活费吉尼斯纪录。他们仍然很强壮。你吃不起半公斤面条,但一磅半面条就能买一公斤。30公斤面条每月的价格不超过6英镑。这在外国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教授也能做到,声称这样的生活比老农民好。

而且,我们的环境正在恶化。不管你多么富有,你的空气不好,水质很差,食物也不是绿色食品。这些潜在的柔软度差异本质上是皮革和夹克之间的差异所不能掩盖的差异。我穿皮衣一年感冒很多次,但一年没感冒。我想洗个热水澡,偶尔喝点果汁。这样的生活质量是皮衣与车、环境、知识、地位、无忧无虑的心态的结合,是财富的标志。我们对富裕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这一点需要进一步加深。

Ⅳ 英国真的是靠勤劳致富吗

英国确实是靠勤劳致富的,因为英国人都比较的上进,比较努力他们是特别优秀的一个人,我们都比较喜欢英国人。

Ⅵ 英国人是不是很懒效率很低

个人感觉英国人做事比较教条一些吧,就是会严格按照规矩来。所以很多时候会觉得有些效率低。办一些事情需要跑很多次,或者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关门等等。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习惯,和我们乱插队什么的相对。需要时间来习惯。

Ⅶ 英国人的性格

英国人给世界的印象似乎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然而在和英国人加深接触后,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群。例如:英国人以保守着称于世,但英国未成年少女怀孕率竟然是世界最高的;英国人白天沉默内敛,可每当入夜,各地的英式酒吧间间爆满,充斥着欢声笑语……不和英国人交往一段时间,是很难发现他们掩藏在绅士外表下的真正性格特点的。另一方面,"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这一提法,本身也有以偏概全的问题。众所周知,英国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北爱尔兰人各有自己的传统和民族文化认同。从这个层面上讲,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同一的"英国性格";或者说,所谓的"英国性格",其实主要指的就是"英格兰性格"。不过,在整个英国范围内,不同民族的人群也表现出相当多的相似性,因此笔者采取简单化的做法,以英格兰的情况为主,结合苏格兰和威尔士,将英国人的性格总结为五点。这五点比较充分地概括了英国人性格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希望对广大计划赴英国深造的留学生有所帮助。

特点一:友善
许多外国人抱怨英国人冷漠无情,难以接近。显然,英国人不如美国人随和率真、不如法国人温情浪漫、不如意大利人热情奔放、也不如中国人体贴入微。英国人性格中的保守内敛,是和英国的岛国地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认为英国人不友善。一方面,英国人注重隐私和个人空间。有一句英国谚语这样说:"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从不去打探别人的私事,不侵犯其他人的空间,不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强加在别人身上。整个英国社会的构成基础,就是对个人的体谅和尊重。英国人并不随随便便乱交朋友,但一旦和他们成为朋友,就会得到他们的真心相待和忠诚友谊。另一方面,英国人对他们不认识的人也都表现得彬彬有礼,亲切友好。在生活节奏不太快的中小城镇里,走在外面,迎面过来的路人总会和你打招呼;在公车上和店铺里,不认识的人也会和你聊上几句。当然,谈话照例是从谈论天气开始的。笔者在英国留学期间,经常乘坐长途汽车到各地观光。每当长途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只要对面有长途客车开过,不论年龄大小,每位司机都无一例外地伸出手来做手势和对方打招呼。虽然仅仅是几秒钟时间,却让人倍感温馨。在英国,向公车上的人问路而得到全车人的指点,这样的经历是很多的。

英国人的友善还表现在他们热衷慈善事业的爱心上。英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慈善商店通过售卖捐赠物品来为各种慈善工作筹款。每间商店都会源源不断受到各种物品。仅以牛津英国救济委员会(Oxfam)为例,这一英国最大的慈善机构2002年总共从金钱和实物捐赠中获得2200万英镑善款,并有 23760名志愿者无私奉献时间,参与工作。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初到英国时因为对环境不熟悉、语言表达不自如,很难和英国人交上朋友。实际上,英国人对中国人普遍怀有善意,但觉得东方人很神秘、不愿和西方人交往。因此,中国留学生首先要打破自身顾虑,主动大胆地去赢得英国人的友好,消除双方的隔阂。按笔者的经验,中国学生凭他们的诚挚,是一定可以交到英国朋友的。

特点二:文明
英国是欧洲公认的"君子国",社会文明有序,井井有条。英国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公共管理体系,在几个世纪优良风尚的积淀下,英国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

英国人的秩序举世公认。在公车站、商店、银行,只要有排队,一定是整整齐齐的一条线,前后两个人拉开一点距离,缓缓向前移动,绝不拥挤和混乱。更可贵的是,无论队列多么长,时间多么久,所有人仍然安安静静,毫无怨言,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英国,人们自我解嘲地打趣说,只要在街上看到两个人一前一后站在一起,就肯定有人会跟着排上去。

在英国,路上行人互相让路司空见惯,"Thank you"和"Sorry"更是挂在嘴边的用语;一旦有身体或行李的接触,被撞的人往往还抢在对方之前道歉;进出建筑时,走在前面的人永远会扶住门,等待后面的人经过;有交通灯的路口,无论有没有车,人们都等绿灯才过马路;在没有交通灯的路口,永远是小车司机微笑着挥手让行人先过;上公共汽车时,在门口买完票后,你尽可以向司机问路,时间再长,全车人也会静静地等待;再拥挤的汽车、商店,也听不到嘈杂,每个人都压低声音和别人说话……这样的社会,你也许可以说它沉闷,说它效率低下,然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尊严和生活水准会得到最大的体现。

英国还是个讲求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极少有坑蒙拐骗的事。商店售出的商品,只要顾客不喜欢,随时可以不问任何理由地退回。一些家庭经营的有两层楼的书店或杂货店,往往只有一个人在店堂里,而地下一层没有任何看护措施,就算是顾客拿些东西,店主也根本不会知道。英国的火车车厢两头和双层巴士的门口都设有摆放大件行李的架子,笔者留意到每次人们把东西一放,就到自己的位置上或是到双层巴士的上层去坐,根本不担心停站时行李会被别人拿走。久而久之,笔者自己出门坐车,也放心地扔下行李不管了。

特点三:幽默
英国人给世人的感觉经常是不苟言笑,表情僵硬的。其实,英国人个个都是顶尖的幽默大师。英国人的幽默和美国人不同,他们从来不以夸张的表情和粗俗的语言来赚取别人的笑,他们的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乍听上去似乎平淡无奇,但在有点英国文化背景的人听起来却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英国人是语言高手,反应之迅速、言辞之俏皮令大部分民族自愧不如。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关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生的。这两所大学一向有点互相比拼,学生也就经常借机"攻击"一下对方,长自己志气。有一次两个学校的一些学生一起参加一个活动,在洗手间,剑桥学生发现牛津学生小便后没有洗手,于是按捺兴奋,不动声色地说:"难道牛津大学的教授没有教您方便后要洗手吗?"牛津学生本已处于绝对劣势,但是他毫不慌乱,平静地反击道:"难道剑桥大学的教授没有教您方便的时候不要弄脏自己的手吗?"一来一往,还是打成平手。

英国人的幽默感最常用在自我解嘲上,他们习惯将一件本来很坏的事情用反语说成好事,充分显示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英国人经常用的两句话是"It could be worse"和"I've seen worse",轻描淡写,何必和生活计较太多?今年夏天,笔者重访英国,适逢英国有天气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气温达到39℃。当我向英国朋友抱怨天气太热时,他却说:"恭喜你,以后你可以和你孙子说,爷爷见证了英国有史以来最热的那一天。"说完后又补充一句,"这无论如何总比下雨好"。(英国人最喜欢拿下雨来开玩笑)

当然,真理往前一小步就是谬误。英国人的幽默,有时也显得刻薄。例如,有一次笔者和英国朋友在火车上,正好车厢里有一群美国游客在大声说话。车厢里的英国人不免微微皱起眉头。朋友耸耸肩说:"也不能怪他们,他们是美国人。"

特点四:自大
不可否认,英国人礼貌的表面下,有着一颗自大的心。虽然他们自己不一定承认自己的自大,但据笔者的观察,英国人普遍有一种深层次的优越感。不过,用英国人自己的话来说,也不能怪他们,他们是英国人。

英国曾经有过称霸世界的辉煌历史,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已经成为他们性格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50年代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这样评价英国的尴尬局面:"英国失掉了一个帝国,却没有找到一个角色"。而这种政治和国际地位上的今不如昔,却在英国人的言谈举止中找到平衡。比如,很多英国人喜欢和笔者谈论香港,他们先问笔者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他们似乎总是把香港和中国单列开来)。当笔者告诉他们自己来自中国大陆时,他们就会问香港现在的情形。言语间的那种关切口吻,总是会透露出一些淡淡的遗憾和不甘。就好像"自己家"的一间屋子现在别人住进去,问别人"那屋子还好吧?"的感觉。

英国人大多数对中国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总是把中国内地留学生当成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香港人。令笔者不满的是,英国普通民众对于发生在世界另一半的事情完全是漠然的。电视新闻和报纸甚至连报道本地一个老人的狗走失了,也不报道世界各国的大事;即使有报道,也都是和英国利益相关的美国、欧洲各国或是英国前殖民地。这也体现出英国人不屑去理会其它"低等"国家的自大心态。

更可气的是,英语是国际语言,全世界的学生都在学习英语,这无疑更加增添英国人的优越感和惰性(其实英语的通行大部分是美国的功劳)。不少英国人甚至在心里还是觉得世界都是大英帝国的领地。就这方面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英国贵妇在一艘地中海上的西班牙豪华游轮上抱怨为什么身边的人不讲英语。有人向她指出,这是一艘西班牙船,她是个外国人。贵妇顿时勃然大怒,厉声说道:"告诉他们,我可不是什么外国人,我是英国人!"

特点五:刻板
英国人尊重法制、遵守秩序、有条不紊,这本是一件好事,不过如果走极端的话就难免显得不够灵活。英国人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John Bull)",因为约翰是最常见的英国人名,而牛的特征就是固执笨拙。英国人食古不化,保守刻板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不久前英国的全民公决否决了政府加入欧元区的提议,就说明英国人的恋旧和不愿变革。在历史上,从国家体制到王室地位,英国的革新都是慢于其它欧洲国家的。而维系整个英国社会的,恰恰是深厚的传统和刻板的风格。

今年夏天,笔者在牛津大学工作和研修时,和一些代表一起参观牛津大学出版社。当时,大家从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出发,其实走路去只要15分钟。但是由于上午下雨,组织者怕下午还有雨,为稳妥起见,就找出租车公司订了两辆出租车接大家去。为了使两辆出租车有时间来回接人,组织者特意将代表们分成两批,前后共半个小时出发。然而,第一批人出发后,因为路上交通问题,车迟迟回不到基督堂学院。第二批人就和组织者一起在大门口左等右等。这事情如果给中国人办,是很容易解决的:要么打电话马上再叫两部出租车来;要么大家就走过去,本来雨也停了。结果刻板的英国组织者完全不会转圜,一边不断道歉,一边安排大家一直等下去,最后迟到了近半个小时。 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样,英国人的性格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过,笔者认为英国人仍然不失为一个优秀而可爱的民族。
参考资料:http://tieba..com/f?kz=134591083

Ⅷ 英国日常文化特点!

初到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的环境、迥异的文化习俗、初识的朋友,有时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特别是由于中英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学生所习惯的风俗礼仪、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有可能会引起学校老师、同学或房东的不理解。以下是几点有用的建议,希望能对你尽快融入英国社会有点帮助,更多文化上的不同之处还要你自己慢慢体会,入乡随俗。

1. 语言与交流
隐私对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有无孩子、恋爱关系、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话题在相互不熟识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
英国人很有幽默感,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他们善于自嘲,但绝不会对别人的遭遇幸灾乐祸。
谈正事时,喜欢直接切入主题,表达意见也不愿拐弯抹角。英国人“No”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讨价还价。
说话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要用手来指着他人,因为在英国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友好的动作,在说话的时候不要靠对方太近。

2. 风俗礼仪与生活习惯
英国人普遍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等都很关注。
英国人很注重礼貌修养,谈话总习惯轻声细语,很少大声喧哗。在他们眼里,高声喊叫(特别是在楼外喊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球赛中除外)。
英国人彬彬有礼,提出请求时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者服务后说“Thank you”,无论事情是多么微不足道。
先人后己的礼让行为在英国很普遍。有“女士优先”的良好社会风气,对妇女老人都是很尊重的。
英国人很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需要等待时会自觉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在拥挤的地方,人们习惯尽量保持距离,避免碰撞。在自动扶梯上会自觉靠右站好,以便急于通行的人从左侧通过。
英国人平时在穿着方面比较随便,以休闲为主。但是在正式场合(商务会面或晚宴)会着相应正装。一般男士为正式西装,女士为职业装或礼服。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应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
到英国人家中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应准备一些小礼物送给主任,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餐后应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如果一吃完就告辞是非常不礼貌的。
英国从2007年7月颁布法令,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你确实想吸烟,要到户外请请勿乱扔烟头。如果想在自己住宿的室内吸烟应该先整的房东和其他方可的许可。发现擅自在室内吸烟会得到警告,严重者会重罚。
英国人喜欢互赠贺卡,逢年过节,亲友生日,结婚或生病等都喜欢送贺卡恭喜或者慰问,以表心意。
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杯“go out to have a 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除非有24小时营业执照,大部分英国酒吧安法律规定晚间11点即关门。

3、在餐馆和商店中
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餐盘里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表明已经吃完了。如果没吃完,就把刀和叉分开成八字形放在餐盘上。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但要注意,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指望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必须张大嘴,请用一只手遮挡它。
英国人不吃动物的头、足和内脏器官,所以他们形象地称,他们只吃动物的肉,而不吃动物。
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在资助快餐店中,顾客在餐后应当收拾废弃物。
英国人喜欢明码标价,不喜欢讨价还价。
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但不是很严格。通常在餐厅要按帐单的10%左右付,给行李员消费按每件行李50p付,给出租车四季可以按票价的10%-15%付,理发一般付2镑,饭店旅馆等帐单中不含服务费,应将10%的费用分别付给对自己有帮助的工作人员。影剧院、加油站等场所无需付小费。

补足的地方需要大家补充。

Ⅸ 英国人做事有日本人和德国人那样的认真严谨吗

最严谨是日本人,但是日本重复性太强,因为早年武士道的精神,带有亚洲谦卑和阶级的观念,勤劳,认真,注重礼节,很多场合强制要求日语,所以民族感很强,当然也有缺点。德国人很认真,严格来说是钻牛角尖和自律的名族,有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英国,应该说是保守,他的西方观念很强,特别是年青一代,所以,没有前两者严谨。至于某国,自私贪婪比较严重,文化中的亚洲成分被无比放大,我就不多说了。

Ⅹ 勤劳的中国人,正在把老外逼疯,为什么说诺贝尔奖得主令人恐惧

诺贝尔奖获胜者科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勤奋使世界感到惊讶和尴尬,甚至有些害怕,甚至以严谨的工作而闻名的德国人也钦佩中国人的勤奋,用他们的话说中国人一直在工作,好像他们不需要休息,艰苦的工作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儿童和无法工作的学生,作为世界上最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提供如此惊人的成绩单的能力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的辛勤工作,为什么中国的劳动力参与率如此之高,首先,就业率很高,稳定民生和就业一直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就业率稳步上升,失业率也逐渐下降,新就业导致劳动参与率不断提高。

阅读全文

与英国人为什么怕勤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小米手机有哪些 浏览: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钱 浏览:382
中国目前援助了哪些国家 浏览:418
越南华人什么意思 浏览:375
印度长途汽车怎么下 浏览:277
人民币兑多少越南钱 浏览: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么名字 浏览:239
中国铜储备能维持多久 浏览:336
伊朗这状态怎么跟美国斗 浏览:205
印度国家排多少名 浏览:52
中国的疫情有多少例 浏览:895
为什么中国没有研发新药 浏览:214
印度有多少大型车 浏览:501
哪个国家恨中国 浏览:594
意大利体和拉丁体哪个好看 浏览:571
越南回广西坐什么航班 浏览:324
二战为什么意大利成了战胜国 浏览:620
中国为什么和印尼不好 浏览:461
有哪些国家帮助了中国疫情 浏览:406
中国风影响力如何 浏览: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