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从1840-1919年遭受的外国侵略,时间名称结果。课本上的五个不要!
1、英国侵略西藏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先后将尼泊尔、哲孟雄(今锡金)、克什米尔、不丹纳入其殖民势力范围,并在大吉岭(今属印度)设立军事基地,准备入侵中国西藏。西藏地方政府派兵200人在隆吐山(今锡金龙头山)设卡戍守,英国却无理要求限期撤卡,并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3月20日出兵数百人,向隆吐山发起进攻。藏军以火铳、弓矢等简陋武器奋起抵御。24日,英军攻占隆吐山,进而又占纳汤(今属锡金)。西藏地方政府调民兵和藏军万人齐集亚东(今属中国西藏),准备反攻。可是,清政府竟进行阻挠,不许藏军出击。9月24日,英军2000余人攻占捻纳(今属锡金),继占则利拉(今则里拉,亚东西南入锡金通道)、亚东等地。西藏军民第一次抗英战争失败。1890年,中英签约,划则利拉一带山顶为藏哲边界,使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
20世纪初,英国决定再次侵藏。1903年6月,英少校荣赫鹏率兵200人,以谈判为名进入西藏干坝(今岗巴)。西藏地方政府派兵700人赶赴干坝设防。12月中旬,英军2000余人在司令麦克唐纳指挥下,越过则利拉山口,占领春丕(今亚东南)、帕里(今亚东东北)。藏军3000人赶至曲眉仙角、古鲁(均处亚东至江孜通道)一带设防。1904年3月,英军主力由堆拉(今乃堆拉)北进,行至曲眉仙角藏军阵地附近时,一面佯装"谈判",一面暗中调兵抢占山头,并突然发起攻击。藏军依托拦阻墙与敌搏斗,前线指挥莱丁色等官兵700人壮烈牺牲。4月13日,英军占领江孜,为减轻运输压力,留500人扎营于年楚河畔,大部返回春丕。西藏地方政府动员民军万人集于江孜附近。5月4日,日喀则民军得悉江孜英军大部东犯卡罗拉,立即以1500人直插江孜,控制市区,并对英军营地发起围攻。6月26日,英援军4000人抵达江孜,与民军展开逐村逐屋争夺战。7月6日,英军攻占民军坚守的宗政府,江孜重沦敌手。8月3日,英军进入拉萨。9月6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签订《拉萨条约》,使西藏实际上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后迫于中国人民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压力,1906年4月,中英重新签约,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其变西藏为其殖民地的阴谋未能得逞。
2、1904—1905年,日俄战争。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与承认。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3、1900年7月,沙俄悍然出动10多万侵略军以“护路”为名。从五路大举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
4、1911年的《中俄满洲里界约》掠夺我国领土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满州里界约》共两条,其主要内容是:中俄两国重定由塔尔巴干达呼第58界点起,至阿巴该图第63界点,并沿额尔古纳河,至该河与黑龙江会流处止的国界。
此次界务交涉,本应按照旧约规定,双方共同履勘水陆两界,但结果却完全超出了会勘的范围和旧约的规定,以致新设界点位置及水路国界与旧约不符。陆路边界线的6个界点全部南移,致使中国丧失数百平方公里土地。水路在界约中虽载明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但右岸应属中国的许多洲渚,却以臆造的“额尔古纳河旧河道”为借口,划归俄国。《满洲里界约》将旧约作了有利于俄国的修改,并就此重新划定了国界,是有损于中国领土主权的不平等条约,也是清王朝签订的最后一个丧权的边界条约。
5、1914年日军侵略山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列强致力于欧战,无暇东顾。日本侵略者认为这是取代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最佳时机,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当时,日本对德国占据的青岛市和胶济铁路垂涎已久,急不可耐,在征得美国同意后,于1914年8月23日正式对德宣战,并立即向山东出兵。由神尾光臣中将率独立十八师团5万余人,分南北两路向德军驻地青岛市进攻。北路于9月2日在龙口登陆。南路于9月18日在崂山仰口海湾登陆,进驻青岛。为了控制胶济铁路,北路侵略军向胶州进发。途经莱西,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13日到达胶州。26日到达潍县。随后,日军沿胶济铁路迅速西进。10月16日占领济南车站。沿铁路各站驻上日军,攫取路权,路员换上日本人。接着占领沿线矿山,所到之处,搜刮抢掠。驻在高密的日本宪兵曾多次到莱西掠夺。1916年,农历四月,日本宪兵来到店端口街搜寻铜币,并用手枪打伤了开饭店的崔秀福,激起了当地百姓的怒火。依据当时县府“禁止贩卖清钱的布告”,以崔明春为首,发动乡民扣留了日本兵非法收购的清钱。后四月二日,日军百余人来店端口街进行报复,将崔珠宪打成残废,捉崔恒阳作人质,从中勒索银元4000多。
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从此,反日斗争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由于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1922年2月4日,迫使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与中国代表签定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归还了我国在胶州湾的主权。同年12月10日在青岛举行了接收仪式。我国从日本手中正式收复了青岛市。但实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在青岛仍享有许多特权。
6、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
《中英烟台条约》亦称《滇案条约》,共分三大部分16款,并附有“另议专条”。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中国向英国偿款银20万两;中国派出使大臣带国书前往英国,对滇案表示“惋惜”;云南当局应与英国所派官员商订滇缅来往通商章程;自1877年起,以五年为限,英国派官员驻云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形;英国仍保留由印度派员赴云南之权。第二部分实际上涉及中外司法案件的处理及官方交往两方面,主要内容为:总理衙门应“照会各国驻京大臣”,请其会同该衙门就通商口岸的中外会审案件议定划一章程;“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使可派员前往“观审”,“倘观审之员以为办理未妥,可以逐细辩论”;中外交涉案件,被告为何国人,即向何国官员控告,由被告所属国官员依本国法律审判。这些规定扩大了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第三部分为“通商事务”,主要内容为: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商船在沿江的大通、安庆、湖口、沙市等处停泊起卸货物;各口租界免收洋货厘金;新旧通商口岸尚未划定租界者都要“划定界址”。此外,《另议专条》中规定英国可派探路队由北京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或由印度来藏。
《中英烟台条约》不仅按英国政府的意图结束了滇案,而且英国由此实现了它十余年来企图在华扩大通商特权的愿望,得到了入侵我国西南边境(西藏和云南)的所谓“条约权利”。英国从《中英烟台条约》中夺得的各项在华权益,很快就被其他列强“一体均沾”。
7、1896年《中俄密约》。是对中国变相的侵略。
② 江孜保卫战
江孜保卫战,是西藏江孜人民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一场战斗,是西藏人民反帝战争中的最大一次战役。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国以西藏不履行藏印条约,侵犯印度边境为借口,派怀特率军200人侵入后藏的甲冈。次年,英国又以谈判为名,派兵入侵西藏南部边境岗巴宗。与此同时,英军首领荣赫鹏、麦克唐纳率领3000人从亚东、帕里一线发动对西藏的大规模入侵,在江孜受到西藏军民的英勇抵抗。由于清廷在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始终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西藏地方的领导阶层在整个战争中指挥脱节,和战不定,错失良机,最终江孜防线被英军突破。7月底,英军渡过雅鲁藏布江,8月攻入拉萨。1904年9月江孜保卫战失败后,英国以武力相威胁,强迫西藏代表签订《拉萨条约》。
③ 17、江孜保卫战发生在( )
江孜保卫战发生在公元1904年3月11日。4月13日,英军占领江孜。侵略者抢夺了近百吨粮食和数吨火药,并对附近的寺院及村镇大肆烧杀抢掠。
④ 江孜古堡的历史
江孜位于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北岸,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宗山古堡遗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整个古堡群错落有致的雄踞山顶,海拔为4020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显得非常雄伟峻峭。让江孜最享盛名的是它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1903年冬天,英
国侵略军从亚东进犯江孜,遭到西藏军民的顽强抵抗。英军死伤惨重,被迫逃跑。1904年4月,英军再次攻打江孜,他们凭着先进的武器,滥杀无辜,西藏军民在宗山上用土制枪炮顽强抵抗两个多月,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武器落后及火药库意外爆炸,弹尽粮绝,抗英勇士全部壮烈牺牲。电影《红河谷》真实的再现了这段历史。
⑤ 江孜保卫战的介绍
江孜保卫战,是西藏江孜人民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一场战斗,是西藏人民反帝战争中的最大一次战役。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国以西藏不履行藏印条约,侵犯印度边境为借口,派怀特率军200人侵入后藏的甲冈。次年,英国又以谈判为名,派兵入侵西藏南部边境岗巴宗。与此同时,英军首领荣赫鹏、麦克唐纳率领3000人从亚东、帕里一线发动对西藏的大规模入侵,在江孜受到西藏军民的英勇抵抗。
⑥ 江孜县自然状况 包括气候,地域 ,土壤肥沃度 ,太阳光照,水资源
江孜地处西藏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年楚河上游。面积3771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因年楚河流经这里,历史上人们称江孜地区为“年”。隶属日喀则,县府驻江
孜。由于地处萨迦、日喀则、亚东关口通往拉萨的必经之地,土地富庶,所以很早以来即成为佛教徒、商贾、游人汇集之处。该县地处冈底斯山与喜玛拉雅山之间,地势南北高。年楚河两岸为峡谷地带,最高海拔为7191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充沛集中,温暖湿润,冬季干冷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名特产品主要有卡垫、地毯、挂毯和女式金丝帽等。帕拉庄园在其境内。江孜古城又是一座英雄城。1904年,江孜军民在这里谱写了反抗英国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英雄篇章。至今,宗山堡上仍保留着当年抗英的炮台。 江孜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从江孜向东可去拉萨、山 江孜县
南;向西可到日喀则;向西可经岗巴、定结直到定日;向南可经风光秀美、横穿喜玛拉雅山的亚东沟,直达边境口岸亚东。 江孜全名为“江卡尔孜”,藏语意为“胜利堡垒之顶”。1904年英国“远征军”侵略此地时,该地军民进行英勇抵抗,故历史上有英雄城的称号。着名影片《红河谷》的故事便是以此为背景诞生并在此拍摄。江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南去亚东,西去日喀则等地的交通要道。江孜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原是西藏第三大城市,是与不丹、锡金、印度等国通商的商品集散地。江孜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青棵、冬春小麦、油菜籽、豌豆等,素有“西藏粮仓”之称。此外江孜还素有“藏毯故乡”之称,主要产品有地毯、壁毯、藏被等。江孜卡垫闻名全国。江孜名胜除宗山、抗英炮台外,还有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存于一寺的白居寺和独具特色的江孜白塔。
⑦ 《记住乡愁》江孜镇有什么古镇故事么
1903年,英国向西藏发动了侵略战争。面对着敌人的强大攻势,江孜人民“纵然男尽女绝,誓不与侵略者共天下”。在最后时刻,仅剩的100多位守军没有一个人逃跑或是投降,而是纵身跳崖,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了自己与家园共存亡的誓言,这就是电影《红河谷》的故事原型。
⑧ 西藏的历史上有哪两次抗英战争
第一次藏军抗英战争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先后将尼泊尔、哲孟雄(今锡金)、克什米尔、不丹纳入其殖民势力范围,并在大吉岭(今属印度)设立军事基地,准备入侵中国西藏。西藏地方政府派兵200人在隆吐山(今锡金龙头山)设卡戍守,英国却无理要求限期撤卡,并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3月20日出兵数百人,向隆吐山发起进攻。藏军以火铳、弓矢等简陋武器奋起抵御。24日,英军攻占隆吐山,进而又占纳汤(今属锡金)。西藏地方政府调民兵和藏军万人齐集亚东(今属中国西藏),准备反攻。可是,清政府竟进行阻挠,不许藏军出击。9月24日,英军2000余人攻占捻纳(今属锡金),继占则利拉(今则里拉,亚东西南入锡金通道)、亚东等地。西藏军民第一次抗英战争失败。1890年,中英签约,划则利拉一带山顶为藏哲边界,使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
第二次藏军抗英战争
20世纪初,英国决定再次侵藏。1903年6月,英少校荣赫鹏率兵200人,以谈判为名进入西藏干坝(今岗巴)。西藏地方政府派兵700人赶赴干坝设防。12月中旬,英军2000余人在司令麦克唐纳指挥下,越过则利拉山口,占领春丕(今亚东南)、帕里(今亚东东北)。藏军3000人赶至曲眉仙角、古鲁(均处亚东至江孜通道)一带设防。1904年3月,英军主力由堆拉(今乃堆拉)北进,行至曲眉仙角藏军阵地附近时,一面佯装"谈判",一面暗中调兵抢占山头,并突然发起攻击。藏军依托拦阻墙与敌搏斗,前线指挥莱丁色等官兵700人壮烈牺牲。4月13日,英军占领江孜,为减轻运输压力,留500人扎营于年楚河畔,大部返回春丕。西藏地方政府动员民军万人集于江孜附近。5月4日,日喀则民军得悉江孜英军大部东犯卡罗拉,立即以1500人直插江孜,控制市区,并对英军营地发起围攻。6月26日,英援军4000人抵达江孜,与民军展开逐村逐屋争夺战。7月6日,英军攻占民军坚守的宗政府,江孜重沦敌手。8月3日,英军进入拉萨。9月6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签订《拉萨条约》,使西藏实际上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后迫于中国人民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压力,1906年4月,中英重新签约,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其变西藏为其殖民地的阴谋未能得逞。
⑨ 求一篇纪念江孜保卫战的文章
翻开历史的书页
从1904年到现在已整整过去了一百年。一百年是一段多么漫长的时间啊!漫长的足可以让一些记忆变的模糊,让一些印象变的隐约。
翻开历史的书页,看着那些沉重的文字,我们心里会有些悲伤,会有些愤慨……但这些忧郁的凄凉,有点儿像花盆中用雨花石拱着的水仙,清清的香,香的有些寂寞和悲伤——这些感情远不如江孜保卫战中那些先辈们表现的那么炽热和强烈。
1904年4月,英国侵略军到达江孜,我们英勇的先辈们为保卫江孜与侵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经过周密布置,到五月间,一股藏军集结于江孜通往拉萨大道上的卡罗拉岭,牵制敌军主力。另一部藏军从北路秘密潜入江孜,收复宗山堡垒,突袭江洛卡英军大本营,几乎将侵略者头目荣赫鹏及其留守英军全数消灭。英军困守江洛卡林,被动挨打达两月之久。6月5日英援军开进,疯狂反扑。7月5日,英军分三路进攻江孜宗山。保卫宗山的藏军遭到敌人大炮猛烈轰击,水源又被切断,虽顽强坚守,但终因武器落后,敌我力量悬殊,江孜再度失陷……
英国军官康特莱在其书中写道:“(西藏人)没有经过战斗,他们是决不会罢休的。我佩服他们的勇气和豪放。”当我看到这段话时,我觉得那是侵略者在以另一种方式,标榜着他们的胜利。
我想当我们的先辈驻守在江孜宗,望着装备精良的侵略者,他们心中也一定有着恐惧。他们一定从曲米森古屠杀般的战斗中知道了英国快枪火炮的威力。但他们不能后退:前面的土地已被践踏,前面的同胞已被压迫、欺凌,难道还要让后面的家园也重复同样的命运吗?不能,绝对不能!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用弓箭长矛去与快枪火炮去抗衡;只能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捍卫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尊严……那一刻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合上那些沉重而悲伤的文字,我幸福,幸福自己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幸福自己不必去直接面对那些血淋淋的场面。但这个世界还是有纷争,有饥饿,有侵略,有杀戮……落后就要挨打,仍是普遍性的真理。也许南斯拉夫的战火或可称得上遥远,但伊拉克深重的民族灾难,却不容我们回避。我们的国家在强大着,但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发展水平比日本落后15年,比美国落后25年。在南斯拉夫我们的使馆被“误炸”;在南沙海域,还不时有别国的军舰横出直入;在钓鱼岛上,还驻扎着异国的士兵……如果说百年前的江孜之战是外国直接的侵略,那么今天我们面临的事件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的国家不能尽快强大,谁又能保证那耻辱的历史不会重演。
中国是我们的祖国,祖国就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地方养育了我们,赋予了我们深刻的文化背景与道德氛围。我们依赖她,热爱她,不愿看到她被摧残,被蹂躏。所以百年前我们的英雄们宁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挡炮火,那么现在我们该用怎样的行动来为我们可爱的祖国做些什么呢?
我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我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尽力多学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技能;尽力为自己生活的地方多做些贡献,让我们的国家再强大一些,强大到可以不被人欺凌,强大到可以让她的子民生活得安宁、和平……而不是当外敌侵略而来时,她的子民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悲哀地战斗……
回想到1904年的江孜保卫战,就想起了江孜。就想起了江孜的蓝天,想到了蓝天上飞翔的快乐的鸟,想到了挺拔的大树和茂盛的绿草。当然还有那高原上抚慰大山的歌声和草原上隐现的牛羊……这样的景色多美好啊!和平是多美好啊!
当我再次想到书页上那些沉重的文字,不觉间又想到了诗人艾青的一句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⑩ 急求有关江孜保卫战的一切资料,电影、音乐、图片、文字均可,感激不尽!
江孜保卫战目录
江孜保卫战简介
保卫战概况
保卫战失败
编辑本段江孜保卫战简介
江孜人民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战斗,是西藏人民反帝战争中的最大一次战役。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国以西藏不履行藏印条约,侵犯印度边境为借口,派怀特率军200人侵入后藏的甲冈。次年,英国又以谈判为名,派兵入侵西藏南部边境岗巴宗。与此同时,英军首领荣赫鹏、麦克唐纳率领3000人从亚东、帕里一线发动对西藏的大规模入侵。
编辑本段保卫战概况
1904年3月,攻占帕里的英军向江孜方面推进。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1000名藏军阻截,双方在江孜以南的曲米辛古展开战斗,藏军遭到重创,拉丁色代本等4名藏官被枪杀,英军侵占了后藏,江孜沦陷。5月,西藏军民发动反攻,一路集结在江孜以东的卡罗拉山,既牵制了英军主力,又切断了英军后路;另一路袭击英军大本营,突入江孜,攻破江孜堡垒,取得江孜阵地主动权。6月,英军从东、南两面集中兵力攻打乃宁寺。在保卫乃宁寺的战斗中,广大僧兵顽强抵抗,最后14名藏军在杀伤数十名英军官兵后牺牲,称为乃宁寺大血战。乃宁寺被英军侵占后,寺内文物被洗劫一空。7月5日,英军对坚守在江孜堡垒的江孜军民开始发动总攻。江孜军民凭借原始的大刀、长矛和石头死守城堡,并在半山前崖构筑炮台和其他防御设施。当时英军使用新式火器向宗山猛烈进攻,江孜军民誓死抵抗,以土枪、大刀、梭标和弓箭坚持了8个月之久。山上弹尽粮绝,守军与攻上宗山的英军展开肉搏,直至跳崖牺牲。江孜从此以“英雄城”而闻名。
编辑本段保卫战失败
由于清廷在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始终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西藏地方的领导阶层在整个战争中指挥脱节,和战不定,错失良机,最终江孜防线被英军突破。7月底,英军渡过雅鲁藏布江,8月攻入拉萨。1904年9月江孜保卫战失败后,英国以武力相威胁,强迫西藏代表签订《拉萨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