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国经济的发展史
英国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经济强国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政府大量减少了国有资产,并减缓了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英国的农业高度集中,高度机械化,并且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英国拥有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储备;英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大约占总GDP的10%,在工业国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伦敦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尽管英国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工业的重要性仍不断下降。
英国的教育、学术研究处于世界领导地位,国际知名学府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都位于英国,是美国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英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慕名前来升学,不仅为国家带来丰厚的外汇,也为这个属知识型经济体系的国家吸纳不少人才。 英国的旅游业也相当重要:每年有超过2700万中国游客,排名世界第七,低于加拿大(3300万)而高于奥地利(1910万)。 以汇率计算,英国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系;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英国是世界第八大经济体系。她的经济在欧洲仅次于德国。 英国是全球化国家之一,根据最新调查,英国在全球化指标上排名第四。英国首都伦敦是全球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和纽约齐名。 英国经济被广泛形容为盎格鲁——撒克逊经济。她的组成部分依次由大至小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自1973年起,英国是欧盟会员国。 1980年代,在撒切尔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数在1940年代被国有化的、在工业和服务业上的国有企业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国政府只拥有少数工商产业,英国皇家邮政是其中一例。 英国经济正经历150多年来最长的持续增长时期,自1992年以来每个季度都有增长。在通货膨胀、利率、和失业率方面都保持了较低的水平,也使英国成为欧盟中最强的经济体之一。因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英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在欧盟国家中位列第十二名。但是,与其他英语国家一样,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于许多欧洲国家。尽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国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经常账户赤字。 尽管英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近20年来显着增长,并超过了德国的生产率,但仍落后法国工人每周35小时工作时间的水平约20%。英国的“平均每小时劳动生产率”位于“旧”欧洲(15国)的平均水平。 英国在人类发展指数中位列第16。
应答时间:2020-12-0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贰’ 英国近十年GDP数据
英国是资本主义,民主主义和世界现代化社会的发源地,它促进了世界的工业化,经济化,城市化和军事化。 17世纪中期,英国的两次内战推翻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此在世界首次出现,它也渐渐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它使世界更现代化,更文明化,蒸汽机和物理的出现,使得全世界人民拥有了现代化,快捷化,文明化的工具.还有我们中国人生活中最常用的自行单车也是英国人发明。 虽然英国是世界上最晚进入封建时代的国家之一,封建时代的初期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政治和制度已十分闭塞,人民生活水平得不提高,思想的落后,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英国人民需要一种平等,开放,民主,自由的制度来解放他们,这就是资本主义.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英国两次的工业革命,使得封建残余完全灭亡,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国家富强,使得英国残剩的贫困人口过上了好日子,经济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仅次于中国.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环球经济实体。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实质之一。通过工业改革后的英国,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了实现: 1)开辟欧洲以外的贸易点,可外销商品,加大资本回流; 2)寻找欧洲以外的新陆地,以方便采购生产商品的原始材料,和 能源,可降低成本,谋取资本利益最大化。 等原因,英国开始了海外殖民。 但是,两次世界大战极大的削弱了英国的实力,英国损失极其惨重,德国,日本,意大利的入侵使英国欠美国许多债务,并动摇了大英帝国这所殖民大厦,两次世界大战后,绝大多数殖民地纷纷独立,1997年中国政府也通过谈判(1984中英联合声明)收复了香港. 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由于各方面实力的下降,经济地位日趋下滑:二战结束后,美国,苏联实力越过英国;60年代后,日本经济实力超过英国;90年代,韩国汽车生产量超过英国.英国的军力也大幅度下降,两次世界大战使得英国海军折损竟然过半,已丧失做海洋帝国,和控制世界广大殖民领地的能力. 它的综合国力,近两年也有所回升,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强国.英国在世界上影响力极强,英联邦组织有54个成员国,它们大多看好英国,支持英国政见.英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早已是美国最亲密的同盟国,两国文化同源,交往密切.而且两国军事合作也十分好,朝鲜战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是典范.目前,由于美国大量援助英国,英国也由于自己的努力,抵制住了法国,德国,日本的经济入侵,也一直在工业七国中位居第二位,虽经济地位缓慢下降,但因自身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工业力量虽无法赶超美国,但和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国比仍比较强大. 在政府强力主导的创新战略推动之下,10余年来,英国在能源、生命科学、ict产业等几大领域取得迅速突破,确立了全球优势。“生命科学产业是一个英国式的成功故事,自从50年前在剑桥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之后,英国就一直处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沿。”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宣称。2005年,这一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850亿美元,比布莱尔发话时猛涨了37.1%。 英国生命科学产业主要分为两大领域:在具有传统优势的制药业,有6.5万名直接从业人员,并创造了25万个相关就业机会;在基因、干细胞、生物信息工程等新兴研发领域,有480多家私人公司,24000名雇员。两大领域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上下游齐全的产业链。目前,英国生命科学产业以公司总数、进入市场和开发的产品数量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英国是世界第二大新药研发中心,英国自身也拥有葛兰素-史克和阿斯特拉-捷立康(astrazeneca)等制药巨头。12家世界最大制药商均在此有主要工厂或研发中心,全球制药公司每年在英国的研发投入超过60亿美元,世界上最畅销的75种药品中有15种是在英国开发的,包括美国辉瑞的着名产品“伟哥”(viagra)。据统计,英国药品研发的投入产出率世界最高,平均每100万美元的投入能催生16份研究报告,而美国为9.2份,日本为3.6份。 目前英国已经形成几个规模巨大的生命科学产业带。以伦敦为中心,牛津、剑桥为两翼的地区是最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大约1/3的人类基因研究项目在剑桥的桑格研究院(sanger institute)进行;以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为中心,邓迪、格拉斯哥为两翼的地区是最大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并在克隆技术、干细胞和癌症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此外,肯特郡、约克郡和曼彻斯特的技术水平也很发达。 政府的长期支持,宽松的法律和完善的市场环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英国生命科学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 2003年3月,英国政府通过了克隆和干细胞研究合法化的法律,为再生药物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政府还不断完善资金和市场管理政策,以保护知识产权和鼓励企业研发。而伦敦也拥有欧洲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数量最多的生物技术财务分析师以及欧洲最具实力的风险投资组织,为从事生命科学的企业募集资金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各地的地区发展局(rads)也为当地顶尖大学引入了新的风险投资。此外,始建于1990年代中期的欧洲医药鉴定局总部就在伦敦,也为英国的新药开发及临床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英国在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首倡并推行了风靡全球的“创意产业(creative instry)”概念。1997年5月,刚刚上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首次提出将发展“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历时8年,英国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比英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高出一倍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成为英国雇佣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2003年,英国首相战略小组指出,用就业和产出衡量,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金融业。目前创意产业对英国gdp的贡献率已达8%。 虽然国家创新战略实施10余年来取得巨大成效,英国经济已基本实现从制造型向知识服务型的转变,但是“英国式创新”依然面临不少问题。 其一是全民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偏低。10年来,尽管英国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年增长率达到7%,但由于企业投入不足,其全民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西方七国中居于倒数第二,仅比意大利好一点。据东南英格兰发展局创新部负责人戴维德哈里斯介绍,英国的这一数字在2004年为1.9%。如果按照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的标准,这一比例要达2%以上。为此,英国政府在《2004~2014科学与创新投入十年框架》中提出:政府对科学的总投入到2007~2008年财年增加到53.6亿英镑;全民研发总投入到2014年增加到225亿英镑(以2004年为基准);全民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到2014年提高到2.5%。 其二是如何持续增强企业的创新竞争力。2005年初,英国设计协会主席乔治考克斯发布了其研究小组6个月考察的结果:在访问的300家英国公司中,只有不到1/3在过去两年中推出了新产品或服务。尽管英国的创新能力仍很强,但并不均衡。 其三虽创新行为和产品如何持续获得公众支持。要使创新对短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有益,国家的战略与政策必须让公众充分参与创新的决策过程。这需要制度和组织上的更大创新作为保证。在此意义上,“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也得到了更深入和广泛的延展。 布莱尔改变了英国 他改变英国的还包括解决了持续数十年的北爱尔兰和平,让敌对双方坐在一个屋子里谋划北爱尔兰的未来;他改变了英国的政治版图,分权运动政策的落实给苏格兰高度自治、给威尔士中度自治,不管是否埋下联合王国分裂的“祸根”,英格兰国家议会决定苏格兰、威尔士命运的历史终结了。他同样终结了英国的政治传统,取消上院议员世袭制颠覆了历史,推进了民主改革进程。 布莱尔在内政上颇多建树,把市场化策略应用到教育和医疗改革中,提高了攸关民生的这两大领域的效率,形成“政府投资增加与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同步”的良性循环,以致以削减公共开支为传统政纲的保守党也不得不“萧规曹随”。 他领导的政府实现了保守党的主张,把利率调整权从政府转移给中央银行,规定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3%。对各类专业人士的高度信任,使得英国经济在过去10年一直处于增长的良好态势。 实行最低工资制,采取政府出资和企业联合培训失业人员技能的“新政”,灵活就业机制的强化,以及大力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英国的失业率保持在4%以下,是欧洲面对全球化挑战中应变能力最强、政策最成功的国家。
‘叁’ 30年来世界各国的GDP增长
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1----瑞典-----------357亿美元
12----荷兰-----------351亿美元
13----中国-----------272亿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2,7956亿美元
02----日本---------1,0279亿美元
03----西德-----------8261亿美元
04----法国-----------6824亿美元
05----英国-----------5367亿美元
06---意大利----------4546亿美元
07----中国-----------3015亿美元 ★★★★★
08---加拿大----------2689亿美元
09---西班牙----------2218亿美元
10---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5,8033亿美元
02----日本---------3,0522亿美元
03----德国---------1,5470亿美元
04----法国---------1,2198亿美元
05---意大利--------1,1045亿美元
06----英国-----------9946亿美元
07---加拿大----------5827亿美元
08---西班牙----------5115亿美元
09----巴西-----------4650亿美元
10----中国-----------3878亿美元 ★★★★★
199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7,4005亿美元
02----日本---------5,2929亿美元
03----德国---------2,4166亿美元
04----法国---------1,5257亿美元
05----英国---------1,1032亿美元
06---意大利--------1,0661亿美元
07----中国-----------7006亿美元 ★★★★★
08----巴西-----------6756亿美元
09---加拿大----------5760亿美元
10---西班牙----------5709亿美元
200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9,8247亿美元
02----日本---------4,7661亿美元
03----德国---------1,8752亿美元
04----英国---------1,4409亿美元
05----法国---------1,3133亿美元
06----中国---------1,0808亿美元 ★★★★★
07---意大利--------1,0776亿美元
09---加拿大----------7242亿美元
08----巴西-----------5998亿美元
10---墨西哥----------5814亿美元
2001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 TOP 40(重新整理)
01----美国--------10,1714亿美元
02----日本---------4,2451亿美元
03----德国---------1,8738亿美元
04----英国---------1,4063亿美元
05----法国---------1,3027亿美元
06----中国---------1,1590亿美元 ★★★★★
07---意大利--------1,1409亿美元
08---加拿大----------6771亿美元
09---墨西哥----------6178亿美元
10---西班牙----------5775亿美元
11----巴西-----------5025亿美元
12----印度-----------4775亿美元
13----韩国-----------4221亿美元
14----荷兰-----------3749亿美元
15--澳大利亚---------3685亿美元
16---俄罗斯----------3099亿美元
17---阿根廷----------2687亿美元
18----台湾-----------2644亿美元
19----瑞士-----------2473亿美元
20---比利时----------2276亿美元
21----瑞典-----------2101亿美元
22---奥地利----------1887亿美元
23----波兰-----------1745亿美元
24-沙特阿拉伯--------1732亿美元
25----挪威-----------1654亿美元
26----丹麦-----------1628亿美元
27----香港-----------1626亿美元
28---土耳其----------1476亿美元
29-印度尼西亚--------1453亿美元
30--委内瑞拉---------1249亿美元
31----芬兰-----------1219亿美元
32----伊朗-----------1188亿美元
33----希腊-----------1163亿美元
34----泰国-----------1147亿美元
35----南非-----------1132亿美元
36---以色列----------1103亿美元
37---葡萄牙----------1084亿美元
38---爱尔兰----------1011亿美元
39----埃及------------975亿美元
40---新加坡-----------922亿美元
2002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3831亿美元
02----日本---------3,9934亿美元
03----德国---------1,9841亿美元
04----英国---------1,5636亿美元
05----法国---------1,4313亿美元
06----中国---------1,2371亿美元 ★★★★★
07---意大利--------1,1843亿美元
08---加拿大----------7167亿美元
09---西班牙----------6531亿美元
10---墨西哥----------6304亿美元
2003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2004年1月1日汇率)
01----美国--------10,8572亿美元
02----日本---------4,2907亿美元
03----德国---------2,3862亿美元
04----英国---------1,7750亿美元
05----法国---------1,7316亿美元
06---意大利--------1,4554亿美元
07----中国---------1,3720亿美元 ★★★★★
08---加拿大----------8505亿美元
09---西班牙----------8271亿美元
10---墨西哥----------6116亿美元
2004年世界各国GDP总值排名前十位(按2004年?汇率计算)
01----美国--------11,6675亿美元
02----日本---------4,6234亿美元
03----德国---------2,7144亿美元
04----英国---------2,1409亿美元
05----法国---------2,0026亿美元
06----中国---------1,9317亿美元 ★★★★★
07---意大利--------1,6723亿美元
08---西班牙----------9914亿美元
09---加拿大----------9798亿美元
10----印度-----------6919亿美元
2005年世界各国GDP总值排名前十位(按2005年平均汇率计算)
01----美国--------12,0759亿美元=11,6675亿美元X预期3.5%
02----日本---------4,7528亿美元=4,6234亿美元X预计2.8%
03----德国---------2,7551亿美元=2,7144亿美元X预计1.5%
04----中国---------2,2257亿美元 ★★★★★
05----英国---------2,1794亿美元=2,1409亿美元X预计1.8%
06----法国---------2,0527亿美元=2,0026亿美元 X预计2.5%
07---意大利--------1,6723亿美元=1,6723亿美元 X预计持平
08---西班牙--------1,0211亿美元=9914亿美元X预计3%
09---加拿大--------1,0092亿美元=9798亿美元 X预计3%
10----印度-----------7473亿美元=6919亿美元 X预计8%
‘肆’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经济发展特点
英国的经济特点:
2006年英国整体经济增长步伐逐步好转,表现得更为强劲和均衡。其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旧为服务业。06年全年英国GDP 的增长率逐步递增,分别为2.3%、2.6%、2.8%;而第四季度更是超过预期达到3.0%的水平,投资者纷纷看好英国经济前景,同时大家也看到了通胀率和失业率等风险问题的存在,总体分析英国06年经济处于温和上涨态势。
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
——两国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初探
对于对增长的关键问题感兴趣的经济史家而言,比较方法应是非常有效的。若他的任务在于分析不同变量的运动,考察它们各自对经济革命的影响,那么,就此范围而言,比较几个国家的经验必定会大大拓展其研究领域,增强其提出——或检验——假说的能力。然而这种方法只是以散漫的方式——除极少数例外——得到运用。笔者欲在这篇文章中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探讨工业革命的起源这一重大问题,但笔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冒失轻率。大家都知道英国是第一个实现技术突破的国家,而且这一成就是通过它自己的努力、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自发达到的。但对于如何解释英国人经济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各家众说纷纭。如果将18世纪的英国经济和另一个国家——法国(由于当时它是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因而是最好的选择)的经济作系统的比较,人们就会更为清晰地发现那些只有英国才具有的因素——这些因素将决定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现象。
第一个需要指出的关键问题是,法国大革命前夕英国的领先地位和法国的落后状态已经十分明显,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内突然出现的。两国之间的差距在18世纪初,即路易十四时代结束时就已经十分明显。为解释两国之间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以长时段(即远溯至中世纪)来考虑到这一问题。这里不可能完成这一工作,但至少我们可以指出17世纪的客观形势对两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这至少是18世纪初两国之间差距的部分原因。
30年前,约翰•U. 内夫提出,英国之所以成为第一个在18世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原因在于,它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国不同的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它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它的领先地位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早两个世纪。但他的论点在英国受到批判,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内夫想象出来的,他大大高估了某些技术发明的意义,以及少数新工业的增长的重要性(除了煤炭工业外,其他的都无足轻重,而且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毛纺业增长是十分缓慢的),最后,他还大大高估了企业组织中少数非代表性的大企业的意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内夫指出了1540年后英国煤炭产量和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它在技术上的意义,这就导致了一些新技术的产生,而这是欧洲大陆完全陌生的,如炼焦炉。这种新的矿物燃料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推动力,而法国却缺乏这种推动力。另一方面,正如内夫提到的,1540-1640年间,英国工业产量的增长要比法国快。1640年起,英国在矿业和冶金业产量方面居于绝对优势,玻璃、毛纺品等人均产量、甚至整个工业的人均产量高于法国。
不过,两国真正的差异是在1640年后而不是在这之前发生的。在法国,正如诸多研究所表明的——“17世纪的悲剧”使这段经济史上十分暗淡。在经历17世纪头25年的相对繁荣后,1630年代开始了漫长的萧条衰退时代,世纪中叶的投石党运动期间经济几近崩溃,这种糟糕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720年代。百年之内,价格低落,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频繁而深刻的经济和人口危机,再加上可怕的“死亡率”,通货紧缺,这些都使商业活动陷于瘫痪,影响了地租价格和利润——失业和贫困化,这些众所周知的现象造成了工业生产的停滞甚至是下降,P. 古贝尔和P. 德永在两个大型毛纺业中心博韦和亚眠都清晰地看到了这种状况。在博韦,1624-1720年下降额约为40%,亚眠的工业活动在投石党运动期间陷于停顿,1680年之前都没有回复到世纪初的水平。即使其他地区的命运稍好,我们仍得承认,,1630年后的萧条是漫长和深刻的。由是观之,科尔伯的工业化政策实在是同这种萧条作斗争的无奈之举;但由于当时条件恶劣,通货紧缩、价格不振,收入和消费呈下降趋势,他的努力换来的只是个半失败的结果。诚然,有些工业举措保留了下来,以后还有所发展——如朗格多克的呢绒业——,但很多新办企业都很快衰落并消失了,总体来说,如果科尔伯时代整个工业有所发展的话,那也是很不稳定很不明显的。近来的研究表明,路易十四末年,法国工业有复苏的迹象——人们长期以为路易十四是个灾难性时期——尽管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频繁的饥馑和新教徒的流亡。我们在商人中看到了新的企业家精神,通货紧缺有所缓解,法国在西班牙美洲开辟了新的市场。无疑,这些复苏迹象是1715年后增长的先声,但它仍然受战争和饥馑的灾难限制。即使能在17世纪的法国经济中找到某些积极方面,但总的说来,整体形势仍是十分不利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1715-20年间法国的人口低于1640年的水平。
在海峡的另一边,17世纪的形势大不相同。如果近来对法国经济史的研究只是在悲观主义方面有强弱程度的差异的话,那么英国史家总的说来对其国家的经济发展持温和的乐观主义看法.
当然英国也没有能避免17世纪的不利局面。它也曾经历过几次停滞和困难时期,如1620年代,内战时期,同路易十四作战的某些时候;它的主要工业,毛纺业曾几度经历危机,其增长在整个17世纪来说相对微弱,贫困和失业造成了严重问题。但英国没有1630年后法国所经历的长期剧烈频繁的萧条。蔓延到整个欧洲的价格低糜只是在较晚的时候波及英国,比法国晚,约在1650年前后,其幅度也教小;其短期的价格波动也不如法国剧烈,对经济的影响较小。F.J.非舍尔总结说,17世纪英国的工农业有了缓慢但明显的增长,尽管同期人头也增加了,但人均收入很可能也增加了。
1660年后,还有很多法国所没有的其他发展迹象。如英国内部市场的扩大,这尤其得益于伦敦的发展,它比巴黎的发展更为迅速;“边境”各郡有了发展,如兰开夏郡的棉纺业的起飞也早于法国。最后17世纪英国外贸长期呈迅速的增加态势,这尤其是因为其早期的殖民扩张;1660年代起,英国成为重要的外来商品再出口国家,而同期法国的殖民地和殖民贸易几乎可以忽略。
正是由于这缓慢但稳定的增长,到18世纪初,英国在几个重要的领域(尽管其现代性不容高估)已确立了对法国的明显优势地位。首先是农业。英国的很多地区已经展开了个中技术改良,产量比法国更高更稳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农业的歉收较少具有灾难性。随后是工业技术方面。如上面提到的因煤燃料使用带来的革新。17-18世纪之交,由于萨瓦里、纽科门和达比等人的资金投入,革新活动更为活跃。在外贸方面,英国不仅在人均水平,而且在绝对值方面都更高,它的商船队更为庞大,商业资本的积累也更快。
最后,英国的优势也特别明显地体现在财政领域,国债制度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表明,它在政治和经济结构方面远远领先于法国,路易十四也曾试图创办国家银行,但受到财政家们的反对而告失败,这些人认为这种银行与“纯粹君主制”不相容,后来约翰•劳试图人为地将英国的财政制度移植到法国,结果是场灾难。
1688年,格里高里•金曾认为英国已比除荷兰外的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为富裕,他估计法国的人均收入比英国低20%;一代人之后,在乌德勒支和约签订后不久,但尼尔•迪福就写道,英国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富庶的国家”。这些评论论据十足,因为17世纪英国经历了相对的繁荣和增长,但法国经济则是停滞甚至是衰退。不管这种差异的原因如何——社会经济结构上的差异(特别是在农村),政治形势,如投石党运动(远比英国内战的破环性大),路易十四战争带来的负担(在同同盟国家作战中法国耗尽了精力)比英国大——但这一事实具有根本性:当18世纪经济形势好转,法国经济开始增长时,法国同英国已经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了,同后者相比,它存在诸多的障碍和明显的滞后。工业革命只是漫长演变和发展阶段的顶峰,因此,为理解18世纪最后1/3阶段中英国经济的起飞,重要的一点是,英国已然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增长,虽然有过几次中断,但为期不长,而法国经济在一个世纪的萧条后才开始增长,到工业革命前为期不到半个世纪。用罗斯托的话来说,英国“起飞的准备”比法国更长,积累更多,更为成熟。因此,在1630年后“17世纪的悲剧”后,法国已经明显落后于英国,尽管它在18世纪的增长相对较快,但已经无法追赶英国了。
如果说17世纪两国的经济命运呈对比关系的话,那么从路易十四的战争结束到大革命的3/4个世纪中,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两国经济同时增长,我们所掌握的统计数据表明,英法两国增长的节奏惊人的相似。
从我们熟知的领域,即外贸来看,法国的增长甚至比英国快。
英国和威尔士的官方年均外贸额(进口+出口+再出口)在1716-20年间为1300万镑,1784-88年为3100万,即增长1.4倍。根据阿尔努的数字,1716-20年法国的年均外贸额为2.15亿利弗尔,1784-88年为10.62亿;几乎增加了4倍。当然,英国官方计算所依据的费率表比较连贯,因而能提供一个反映贸易大致状况的指数,而阿尔努的估算依据的是当时的现行价格,而这些价格在1730-80年间增长了约60%(至少农产品如此),因此阿尔努的数字应作一些扣除。即使如此,法国贸易的规模至少仍增加2倍,高于英国。而且鲁杰罗•罗曼诺根据详细统计资料提出的1716-20年的数字低于阿尔努的数字(年平均为1.55亿),这样一来,即使扣除价格上涨的因素,法国在这3/4世纪的贸易增加了4倍。1716-20年间,法国外贸总额勉强达到英国的一半,到革命前夕,其总量已与英国基本持平(当然人均数字明显低于英国)。
当然还应该考虑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国的外贸水平很低,但到革命前夕,其增长速度比英国快。另外,在几个重要的国际贸易领域,法国在18世纪取得或维持了支配地位。法国通过加的斯港向西班牙美洲帝国大量输出工业产品,它仍是西班牙及其美洲帝国的首要工业品供应国;而英国只是垄断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贸易,范围有限;但英国控制了意大利和利凡特的市场。圣多明戈岛的甘蔗和咖啡种植发展迅猛,它们的价格低于英属安第列斯群岛的产品价格,因为英属各岛地力耗尽,价格提高,所以法国人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商栈贸易,同时向北欧的再出口发展也很快。此外,总体来说,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市场鲜有成功,因为他们到处都遇到保护主义壁垒和法国的竞争;英国向大陆的再出口发展缓慢:从18世纪初到1780年代才翻了一番,只是到1785年左右英国的“现代”工业品才开始入侵大陆,大陆贸易在英国外贸中所占的分额也在下降,从4/5降到不足一半。英国贸易的发展几乎完全得益于殖民地贸易,特别是同北美领地的贸易,到13个殖民地独立之前,英国工业品在那里几乎享有完全的垄断权。这种外贸的“美洲化”在较小程度上也适用于法国,尽管经历了七年战争的失利,法国的殖民地贸易在1716-20到1784-88之间增长了9倍,但同欧洲以外的贸易额只占总量的38%。所以法国外贸的导向比英国更倾向于欧洲,同欧洲的贸易发展速度稍慢于总体速度,但明显高于英国同大陆贸易的发展速度。
但法国外贸的这种乐观主义图景应在几个方面打折扣。在这段时期——即七年战争以前——的前半期,法国的相对地位更为有利。一直到40年代末,英国贸易的发展“非产缓慢”(R. Davis),毛纺品和再出口停滞;只是从1748年起才迅速增长——1745-6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9%。法国贸易虽然受到“约翰•劳体制”的打击,它的起始增速仍与英国相近,约从1735年起,开始加速,不足20年便翻了一番(1736-39到49-55年),这是法国外贸的黄金时代。但七年战争突然打断了这一势头,战争期间法国的商业被“皇家海军”从海上驱除出去,总额降低了50%,而同时英国的贸易仍在发展。1763-71年,法国外贸强劲反弹,但主要是收复失地,但随后是70年代明显的停滞,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则明显后退,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国外贸才再次开始增长,并再创新高,到1793年又陷入崩溃。在英国方面,虽然70年代贸易减缓,美国战争期间又经历危机,但同七年战争后的法国相比,速度稍快,1783年和约签订后再次强劲增长,直到本世纪末。有迹象表明,70年代起,法国的竞争力减弱,丧失了在利凡特和西班牙和西属美洲的地位(查理三世的保护主义政策对法国人损害特别大)。英国贸易的发展则更为稳定,因为它受战争的影响较小。
法国外贸的另一个弱点是它对圣多明戈的明显依赖,这个殖民地在80年代占法国殖民地贸易总额的3/4,占总出口额1/3的再出口产品,大部分是这个岛屿提供的。再出口对于英国也很重要,但不列颠帝国更为辽阔更为多样,它的殖民地贸易更为丰富,到1776年时,作为外贸重要因素之一的北美13个殖民地人口增长迅速,生活水平较高,所需求的制成品量大类多。此外,英国出口中的工业品比例比法国高,1780年左右,两国的这个数字分别为2/3和2/5;在法国的出口产品中,咖啡、糖和酒居于首位,其次是纺织品和丝绸。有的研究者认为,法国18世纪贸易的增长纯粹是表面现象,对国民经济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因为它大部分只是商栈贸易。但不要忘记英国贸易也是如此,同时一些大港口,如波尔多、南特和鲁昂,它们的工业对殖民地贸易直接发生了影响,它们向那里出口奴隶所需的纺织品、榨糖工具、帆布和绳索等,为远洋船只提供大炮,而且作为乡村工业的中介者,这些港口还将农民带入国际贸易中。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法国工业产品流入安第列斯和西班牙美洲市场,同英国一样,贸易的扩张是工业发展的战略性因素,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
鉴于定量数据的不足和统计的不可靠,这一工作确实棘手。就英国来说,根据W. Hoffmann的指数,1700-90年增加了2倍;而最近迪恩和科尔的指数,英国贸易和工业实际产量的指数从1700年的100上升到1790年的285,年均增长1.17%;同期出口指数较为突出,从100上升到383。在法国方面,让•马尔舍夫斯基曾领导一个“法国经济计量史”小组,该小组至今只发表了一个临时性的数据,只涉及工业;根据这些数据,1701-10年10年间,法国的手工业和工业年均产量,若按当时价格计算,约为3.85亿利弗尔,1781-90间,年均为15.74亿,年增长率为1.91%。但经修正后的更为完善的增长率应降为1%,与迪恩和科尔的数字很为接近。这个数字与当时法国外贸增长的速度相符。从18世纪初到大革命之前,两国工业的增长节奏惊人的接近,如果我们比较双方主要工业的发展就会肯定这一看法。
2006年英国主要经济成果主要表现:
2006年前三季度,英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继第一、二季度增长0.7%和0.8%之后,第三季度仍保持了0.7%的增幅。若按年增长率计算,前三个季度GDP的增长率分别为2.3%、2.6%和2.8%。服务业依旧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工业生产与建筑业也实现了小幅增长。根据英国财政部预测,2006年英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6%,而2007年则预计增长2.4%。2006年英国经济增长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水平,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以下为英国经济成果表现:
一、经济显着表现:通胀压力迫使央行再次提高利率。为了抑制因各种生活基本费用增加引发的通货膨胀,英国央行11月9日宣布将银行基本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从4.75%提高到5%,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这是英国央行继8月份后第二次提息。英国央行一方面要控制通货膨胀,同时也要避免因利率上升导致消费放缓。
二、市场方面表现:消费支出零售业与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2006年第二季度,英国家庭消费支出开始摆脱长期低迷态势。当前英国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抵押贷款和房屋价格都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外国购买者的大量涌入使得伦敦市中心价值超过150万英镑的高级住宅区房价飙升了20%以上。
三、总体经济表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自2006年第二季度,占英国经济规模超过70%的服务业恢复了强劲增长。第三季度服务业继前一季度增长0.9%之后,再度增长0.8%。其中,制造业和能源业产出增加是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原因,增幅分别为0.7%和0.8%,但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采矿业出现较大萎缩,下降3%。建筑业生产增长则与上一季度持平,为0.5%。
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国的经济特点:
法国天然资源不丰富。所需铁矿石大部靠进口。煤储量约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铝土矿储量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靠进口。水力资源约1000万千瓦,水力资源和地热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1500万公顷 , 覆盖率超过25%。
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工、电器、动力工业、日常消费工业、食品工业和建筑业等。新兴工业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军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门均有较快发展。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和建筑为三大支柱。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葡萄和牛肉产量均居西欧第一位。农用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
服务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服务业包括商业、运输、电信、旅馆 、餐馆 、供水 、环卫 、修理等部门。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法国是富有特色的旅游国。旅游胜地有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风景区及广阔的阿尔卑斯山区。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
法国交通运输业发达,水陆空都很便利。1990年铁路总长3.40万千米,其中电气化的1.26万千米;法国在发展高速火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9月,巴黎-里昂铁路线上的高速火车正式投入使用。1989年12月,法国研制出最新高速火车,时速达482.4千米。1989年全国公路总长80.52万千米,公路网遍及全国,其中高速公路6763千米。法国内河航运主要由国家经营,内河航道总长8568千米,其中运河4613千米。法国75%的进口物资和20%的出口物资得通过海运。主要海港有马赛港和勒阿弗尔港。法国原有三大航空公司:法国航空公司、联合航空公司和国内航空公司。其中法航的客运量居世界第三位。为增强竞争力,国内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于1991年决定并入法航。主要机场为巴黎的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
法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率高于美、日等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6%。
法国的对外出口在世界贸易中占第四位,居于美 、 德、日之后。法国是世界第三大军火出口国。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主要贸易对象为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
法国对外投资增加较快,1991年成为世界第三大投资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欧共体成员国,占总额的47.7%。对美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非洲和拉美的投资也较高,并以工业、能源、服务部门为多。法国对第三世界的发展援助主要对象是法语非洲国家。1971 ~1980年外国通过对不动产投资方式购买法国土地4.5万公顷,约占法土地面积的1%。外国对法国工业部门投资加快,其中欧共体成员国对法投资占外国总投资的50%;其次是美国,约占22%。1990年外国在法国投资总额为490亿法郎。法国政府正采取措施鼓励外国在法投资。
法国的社会福利较完备,从1983年起,社会福利金额占国民收入的30.6%。社会保险包括医疗、工伤、家庭津贴、退休金、残疾者照顾等。
德国:
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以资本输出为重点`
‘伍’ 英国国内的生产总值是多少比其债务多还是少
目前英国的国内的生产总值是比起债务少的,英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06-01-2020达-21.7%,相较于03-01-2020的-1.7%有所下降。这也是59年来公共负债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此外,疫情同样给英国的家庭债务带来沉重负担。 某慈善机构最近的研究称,英国每9个人中就有1人表示自己无力支付家庭账单。此外,对于需要照顾家庭的人,有四分之一存在拖欠账单的现象。分析认为,除非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否则在疫情期间积累的未付家庭账单将导致许多人的债务螺旋上升。
‘陆’ 英国的GDP增长率为多少
根据《世华财讯》短讯:
预计英国2007年及2008年的GDP增长率将为2.75%
‘柒’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之后英国经济的变化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凭借创新的经济制度和先进技术,成为此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经济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是保持英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因素。英国在几个重要工业部门的优势保证了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工业领导权。
‘捌’ 咨询历年英法德GDP增长率情况。
世界各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统计(2000--2003)
http://tjsj..com/pages/jxyd/30/37/_0.html
1991-2003年均 2000 2001 2002 2003(年份)
法国 1.7 4.2 2.1 1.2 0.2
德国 1.5 2.9 0.8 0.2 -0.1
英国 2.3 3.8 2.1 1.7 2.3
2008年:
[4]德国 1.7%
[5]法国 0.9%
[6]英国 1.1%
2007年
法国 1.9%
德国 2.6%
英国 2.75%
2006年
法国 2%
德国 2.5%
英国 2.2%
2005年
英国 1.7%
法国 1.2%
德国 1.5%
2004年
英国 3.2%
法国 1.7%
德国 1.7%
法国德国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http://www.zgdjyj.com/djyj2005/share/viewdjyjnc1.asp?id=696
德国、英国和法国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德国、英国和法国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时期
德国
英国
法国
1930-1940
1940-1950
1950-1960
7.73
2.70
5.10
1960-1970
4.45
2.93
5.71
1970-1980
2.72
1.94
3.31
1980-1990
2.25
2.67
2.37
1990-2000
2.65
2.28
1.79
1980-2000
2.45
2.48
2.08
1970-2000
2.54
2.30
2.49
1960-2000
3.01
2.45
3.28
1950-2000
3.94
2.50
3.64
◆ 德国、英国、法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