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杨小凯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在西班牙发生?
杨小凯
以诺斯 (Douglass C. North) 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史学家发现,公元 1500 年开始的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等海洋贸易,特别是跨大西洋长距离贸易,是工业革命的关键条件之一。这其中,制度差异对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
贸易带来的好处以及相关的经济增长可以用亚当﹒史密斯 (Adam Smith) 的分工理论很精确地刻划其中的精髓。
亚当﹒史密斯认为,分工的发生将使得生产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得以上升;专业化水平的上升,则创造了供给与需求;于是,贸易随之出现。供给与需求的增加,则意味着市场容量的变大;而市场的变大,将进一步将促进专业化与分工水平的发展。这种分工与市场贸易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正是亚当﹒史密斯在《国富论》中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亚当﹒史密斯所认为经济发展的起源。经济社会也就不断地从这种分工与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中获得成长。西欧的大西洋贸易正触发了上述经济成长的良性循环过程,同时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杨小凯的新着“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文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用很多模型分析了这个过程。
虽然自 1500 年以来,大西洋贸易对西欧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在 16 至 19 世纪从事大西洋贸易获利的国家,以亚当﹒史密斯的思想足以刻划经济增长的精髓。不过,同样进行大西洋贸易,工业革命却只发生在英国与荷兰,但是却不在西班牙与葡萄牙发生。这又是什么道理?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强森 (Simon Johnson)、阿西墨格鲁 (Daron Acemoglu) 以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罗宾森 (James Robinson) 等人,在他们的新文章〈欧洲的兴起:大西洋贸易、制度转变与经济增长〉中对上述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并提供大量经验证据。他们认为 16 至 19 世纪西欧的经济增长,虽然只是长期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片段现象,但如能研究 16 至 19 世纪大西洋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借此管窥经济增长理论的样貌,或能让人们进一步理解完整经济发展理论所应具备的原理原则。
强森等人比较英国与西班牙在大西洋贸易上具备的条件。他们发现,与英国相比,西班牙在大西洋贸易上不但比英国起步早,而且许多条件优于英国。也就是说,从客观条件看,如果工业革命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也应该能在西班牙发生。他们发现,西班牙大致在以下三个方面优于英国。
第一、西班牙、葡萄牙早于英国从事大西洋长距离航海探险,较早掌握并拥有相对优良的航海技术和经验。可以说,这两国是整个大西洋贸易的先行者,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甚至垄断了整个大西洋贸易。
第二、由于西,葡早于英国从事航海贸易,他们率先占领了自然条件优于北美的南美洲,所以西葡比英国有更好的自然资源进行国际贸易。
第三、强森等人引用马克思主义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边缘理论,认为帝国主义的发达应以剥削 (殖民地) 为手段,越对殖民地进行剥削的国家,该帝国的国力应该越强。不过,英国与西班牙对待殖民地的方式有显着的不同。英国对各殖民地的治理以自治为主。基本上,英国让各殖民地成立议会自治,各殖民地拥有各自的宪法并有自主的税收权利。只有当英国本身遭遇战事,英国才会透过各殖民地均有代表的英国国会,以决议的方式要求各殖民地缴交特别税捐来支应战费。英国对前殖民地香港连这种战费要求都没有,所以中国政府1997收回香港后也不敢向香港收税。而西班牙的殖民地均无议会,西班牙在各殖民地拥有税收权,各殖民地所收缴的税收大部分被送回祖国。也就是说,相对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对各殖民地的治理并非以剥削殖民地而满足祖国为目的。但西班牙、葡萄牙的确对殖民地进行剥削。所以,依照马克思以及边缘理论的说法,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帝国主义发展,应该使工业革命发生在西葡两国。
但历史却让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而不在西班牙发生。至今,原来分别为英国与西班牙殖民地的北美与南美,北美的美国甚至已成为世界的超级强权,而南美洲绝大多数国家仍为开发中国家,政局不安,经济动荡。
面对这种历史矛盾,强森等人提出了一套大西洋贸易影响制度转变,制度转变再与长期经济发展交互影响的良性循环理论,并以这个理论说明工业革命为何会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西班牙。
强森等人对上述的发展提出三个重要的假说。第一个假说是,大西洋贸易对欧洲的经济发展有关键的影响。第二个假说是,大西洋贸易的利益能催化制度转变。第三个假说是,制度转变的前提条件与国王和皇室专制权力的强弱有关。
强森等人根据以上三个假说所建立的完整论述如下:大西洋的贸易机会,若能与各国国内内在的制度转变发生良性循环,则从大西洋的贸易得到的好处会引发经济成长与工业革命。 而各国在大西洋贸易发展初期所拥有的政治制度,与各国在大西洋贸易后所进行的制度转变有密切的关系。
他们搜集历史资料证明他们的观点。他们以城市化程度以及平均每人国内生产毛额两项指针作为贸易发展下分工高低的代理变量 (proxy),他们收集了15至20世纪的东欧、西欧与南欧的城市化数据。他们的经验研究发现:进行大西洋贸易的城市均有长足的发展,而不进行大西洋贸易的城市,例如东欧、中欧或地中海的城邦,如意大利的城市等,则发展迟缓。
另外,他们发展出制度指数(institution index),用以刻划三种制度特征。其一,为刻划各国或各城邦、皇室或其它特权阶级侵犯商业活动权利限制的程度、其二,为对私有财产保护的程度,其三则为允许人们在有利可图的产业中自由经商的程度。这些指数可以作为交易效率的代理变量 (proxy)。他们发现,随着大西洋贸易的不断进展,进行大西洋贸易的各个城邦对财产权的保护,对特权阶级权利的限制以及自由经商的权利等均明显地增加,而那些不进行大西洋贸易的城邦则变化有限。他们对经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证明, 除大西洋贸易对分工水平和城市化有正面影响外,一国的政治制度的专制程度对分工水平和城市化有负面影响。
第三,他们也发现,英荷两国在大西洋贸易之初,对专制王权的限制明显多于西葡。
英国的议会对皇权有相当的制衡能力,而西葡则为专制王权的国家,这个初始条件对改进上述交易效率的制度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英国,限制皇权、保护私有财产 (特别是对土地私有产权的保护) 以及人们可以自由经商的权利等等,在随着大西洋贸易的不断扩展下,改进的程度远优于西班牙。
也就是说,在理解大西洋贸易对西欧经济成长的影响后,人们对工业革命的发生有了很不一样的图像。这个图像是以英国为背景而非以西班牙为背景。
英国在进行大西洋贸易之后,社会中出现新的富有商人。这些富商为了保护既有的财富, 或为了创造更多的利益,便和原有的王室以及特权阶级发生冲突。由于英国自始就有比较自由的代议政治制度,这种议会政治对制度改革产生了正面的作用,因而出现了许多新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例如王室的财政与国家财政分离,政党不能从事营利事业,企业成立不需政府批准而自动注册,从事国际贸易不需要经过国家特许,也就是一般民众可以自由从事大西洋贸易而获取利益等等有利于经济成长的制度因此出现。
这些制度的出现以英国大革命打破都铎王朝贸易特许垄断权为先导,其中詹莫士二世复辟时期又打破革命后共和国执政克伦威尔的政治垄断,恢复议会制。但詹莫士二世企图恢复王室各种垄断特权,又被议会从荷兰请来客籍国王(威廉三世,其妻为英国公主,有英国王位继承权), 发动光荣革命,既避免了第二次大革命可能导致的新政治独裁,以虚君共和制限制了王权,又以威廉的武力革了詹莫士二世的命,避免了王室的各种垄断特权的复辟。
强森等人发现的大量历史证据说明,这一时期与英国王室有关系的大型贸易公司不断减少,规模大多也相对变小,而大量与王室无关,没有特权的人民从大西洋贸易中发财。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新的贸易机会造就了与王室特权无关的新商人阶级,他们当中有人甚至富可敌国。这些新富正常交税,在国会中有代表为他们发言,因此能在政治上发挥相当影响力,这使得整个新富阶级在人数与影响力上比旧有的等级特权更强。另外,社会中的新富不再是固定的等级,社会阶级有了很大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大西洋贸易冲垮了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藩篱,一般人均能分享大西洋贸易的利益,好处不被国家垄断独占,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而进入上层阶级。这种高流动性进一步深化了分工的演进与贸易的发展,引发了亚当史密斯所描述的经济成长的良性循环,整个社会因而富裕起来,而工业革命也因此在英国发生。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从大西洋贸易创造出来的新富中,有许多人是拥有地产的企业家。这些地主在产权能获得保护之后,利用土地取得资金,而这些资金也就成为进一步促进投资与赚钱的资本来源。亦即,有效地保护包括土地在内的私有财产权,让这些拥有土地的地主,不仅不会成为妨碍经济成长的障碍,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
而西班牙从事大西洋贸易却得到与英国相反的结果。由于西班牙王室垄断大西洋贸易的好处,在当时除了皇室以及皇室本身特许的公司或等级拥有贸易的权利外,他人均被禁止从事国际贸易。加上西班牙王室对殖民地有税收权,这使得王室从大西洋贸易获得的好处益加助长王室权力与专制地位,造成社会中不可跨越的等级越加坚强。与此同时,王室却将贸易所得到的好处花费在奢侈品或炫耀性的财富之上,社会不能善用大西洋贸易获得的好处,因此,社会中出现一种不能被逾越的等级,社会的流动性反而更僵固,贫富差距亦越悬殊,大西洋贸易的好处不能被一般老百姓所共享,没有新的商人阶级出现,最终社会也就没有新的制度创新,促进经济成长的良性循环就不可能发生,工业革命也就不会在西班牙出现。
总结的说,强森等人的发现有以下几个含意。第一,让人们重新认识西欧经济发展的历程,理解大西洋贸易在其中所具有的关键地位,及其如何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相应而来的经济成长。第二、颠覆了马克思认为帝国主义的发展必须以剥削为手段。事实上,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的出现反而发生在限制专制王权的议会国家,这些国家内没有皇室的特权,没有固定的特权阶级,社会的流动性高,并且保护私人从事商业的各项权利等等。也就是说,英国与西班牙在制度上的差异正反映在商业活动是否开放,而商业活动的开放与否则影响了社会是否存在不可跨越的阶级。第三,他们的发现与诺斯、托马斯等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一致。他们发现制度的确在经济成长中扮演关键角色。杨小凯和廖最近用一个超边际经济模型严格证明了这一猜想。
上述的故事对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特别有启发性。中国 1978 年的改革开放就如同开放大西洋贸易一般地开放了太平洋贸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长绝大多数也来自太平洋贸易。中国至今享有与美国极大的贸易顺差,正足以证明中国正是从太平洋贸易中获得经济成长的好处。
很不幸的是,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还是建立在政府对商业活动的垄断与管制之上。这种对商业活动的限制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太平洋贸易获得的好处,不但无法为社会大众所共享,反而被垄断性的官商企业以及与官商勾结的私人企业所独占。虽然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中国政府仍然维持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商业活动的垄断与限制。中国政府不允许私人任意成立企业,亦即成立企业需要政府批准,政府仍然垄断着银行业、保险业、电信业、新闻媒体业、汽车制造业以及大部分的外贸经济活动。
事实上,只要成立企业须经政府批准,政府也就控制着所有产业的商业活动。也因为成立企业无法自动注册,所以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就须和政府建立关系,行贿甚至收买政府官员,也正是政府对经商自由,贸易自由的限制,因此就造就了今日在中国成功经商要靠关系,讲门路;造就了表面上是私人企业的股份公司,本质上仍为官商企业的特许利益等级;以及最严重的,造成社会流动性遭受阻碍,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社会动荡的可能性逐渐严重的情形。
去年中共 16 大会议中通过开放资本家入党,16大中出现了很多官商及与官方勾结的股份公司老总。这种作法其实更是将垄断利益制度化。其结果是让中国更像 16 世纪的西班牙而非英国。这让中国政府与有商业活动的特许阶级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中国的太平洋贸易有让中国“西班牙化”的倾向。
因此,如欲中国经济发展长久延续,关键中的关键就是打破政府对商业以及贸易活动的垄断,限制政府对贸易的干预,限制政党不得从事营利事业,党库不能通国库,允许政党自由竞争,建立公平合理的选举制度,允许政党轮替,以及建立分权制衡、权责相符的的政府体制等等,好让中国能像 500 年前的英国,让太平洋贸易带动制度与经济成长的良性循环,造就中国的长治久安,而不是走向 500 年前的西班牙,兴盛一时,但终究衰弱。
② 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却落后于英国呢
因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把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用在消费上,而从来没有用在生产上,以及发明创新上。而英国把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财富大量用在生产上,以及科学技术创新上,这样英国保持了长时期持续发展,而且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像暴发户一样,财富都消费完了,就穷了。
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落后于英国。
③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但为什么他们的世界大国地位被荷兰和英国
因为后来荷兰和英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世界大国地位是看经济实力的。
④ 新航路开辟后为什么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黄金落入了英国和荷兰
这里的黄金,其实更多的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进行殖民贸易活动带来的巨大财富。西葡作为最早的海上霸主,其发展轨迹其实更多是侧重于美洲和西非一带的殖民活动,而且由于来自欧洲大陆的一系列争端,相对更早的没落,葡萄牙在1580年因皇室姻亲继承关系,曾被西班牙侵占,直到1640年才摆脱西班牙统治。而其殖民地同时又被荷兰人和英国人攻击。所以早早退出霸主行列。西班牙的没落轨迹更明显,尼德兰独立,英西战争的失败均是意义重大的转折点。而这一段时间荷兰与英国相继崛起。荷兰由于贸易商业上的优势,先于英国确立了优势地位,并最早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完成了对远东的贸易垄断。但三次英荷战争拖垮了荷兰。霸权以及来自远东的贸易垄断成功转移到了英国人手里。因此,可以说西葡发现的金钥匙线转移给了荷兰,再由荷兰转交给了英国。
⑤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什么世界大国的地位被荷兰和英国所取代
首先它们都是集权制的统一国家,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发展海运; 此次地理原因 靠近海洋,并且国内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远洋能力;然后通过开辟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并通过抢掠的方式获得了大量黄金和财富,它们在海上建立了霸权就掌握了贸易的通道,所以它们最先崛起。
建议看看 《大国崛起》
⑥ 西班牙与英国的殖民政策有何不同
1463年正式成为国家,16世纪前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6世纪初受西班牙统治。1568年爆发延续80年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荷兰共和国(正式名称为尼德兰联合共和国)。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独立。17世纪曾为海上殖民强国,继西班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18世纪后,荷兰殖民体系逐渐瓦解。1795年法军入侵。1806年拿破仑之弟任国王,荷兰被封为王国。181 荷兰0年并入法国。1814年脱离法国,翌年成立荷兰王国(1830年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1848年成为君主立宪国。一战期间保持中立。二战初期宣布中立。1940年5月被德国军队侵占,王室和政府迁至英国,成立流亡政府。1945年恢复独立,战后放弃中立政策,加入北约和欧共体及后来的欧盟。 在古罗马时代,莱茵河南的地区先是属于“比利时高卢”省,后归于“日耳曼行省”。这里的北部地区居住着许多日耳曼部落,南部则是高卢人,而这些高卢人在移民时期也融合了许多日耳曼部落,其中撒利恩法兰克人从这里迁移到高卢,并在公元五世纪建立起了强大的墨洛温王朝。 中世纪,低地国家(大约包括现在的荷兰、德国西部部分地区、卢森堡、比利时、法国北部部分地区)存在着很多诸侯封建领地,分别属于勃艮地公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到了十六世纪初,因为复杂的皇室联姻,他们在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之下统一起来。 1556年帝国皇帝卡尔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退位,将西班牙和低地(被称为北方省)分给他的儿子腓力二世,将奥地利等其他地区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统分给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就这样,北方省属于西班牙王国。 1568年,因反抗西班牙国王的中央集权和对新教加尔文派的迫害,爆发了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现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区域)成立了乌得勒支联盟,共同反对西班牙统治。这被认为现代荷兰的开始。1581连盟正式宣布独立。战争在继续,直到164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才签订《明斯特条约》,承认七低地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euml;n),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荷兰发展成为17世纪航海和贸易强国。荷兰的商船数目超过欧洲所有国家商船数目总和,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这段时期在荷兰被称为“黄金年代”。 17世纪后期,荷兰先后与英国、法国交战,在海上荷兰败于英国(英荷战争),在陆地荷兰败于法国(法荷战争),从而衰落下来。1795年荷兰被法国占领。 在1815年被拿破仑统治的法国占领结束后,荷兰和现在的比利时、卢森堡组成荷兰王国(Het 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比利时很快在1830年独立,卢森堡也紧随其后。19世纪中,荷兰相对于其邻国比较落后。 荷兰在一战中保持中立。荷兰在二战中自1940年5月被德国占领直至1945年才被解放。战后,荷兰经济再度繁荣富强。 [编辑本段]崛起历史 在古罗马时代,莱茵河南的地区先是属于“比利时高卢”省,后归于“日耳曼行省”。这里的北部地区居住着许多日耳曼部落,南部则是高卢人,而这些高卢人在移民时期也融合了许多日耳曼部落,其中撒利恩法兰克人从这里迁移到高卢,并在公元五世纪建立起了强大的墨洛温王朝。 中世纪,低地国家(大约包括现在的荷兰、德国西部部分地区、卢森堡、比利时、法国北部部分地区)存在着很多诸侯封建领地,分别属于勃艮地公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到了十六世纪初,因为复杂的皇室联姻,他们在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之下统一起来。 1556年帝国皇帝卡尔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退位,将西班牙和低地(被称为北方省)分给他的儿子腓力二世,将奥地利等其他地区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统分给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就这样,北方省属于西班牙王国。 1568年,因反抗西班牙国王的中央集权和对新教加尔文派的迫害,爆发了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现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区域)成立了乌得勒支联盟,共同反对西班牙统治。这被认为现代荷兰的开始。1581连盟正式宣布独立。战争在继续,直到164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才签订《明斯特条约》,承认七低地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euml;n)此后从西班牙获得独立。17世纪后期,荷兰先后与英国、法国交战,在海上荷兰败于英国(英荷战争),在陆地荷兰败于法国(法荷战争),从而衰落下来。1795年荷兰被法国占领。 在1815年被拿破仑统治的法国占领结束后,荷兰和现在的比利时、卢森堡组成荷兰王国(Het 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比利时很快在1830年独立,卢森堡也紧随其后。19世纪中,荷兰相对于其邻国比较落后。 荷兰在一战中保持中立。荷兰在二战中自1940年5月被德国占领直至1945年才被解放。战后,荷兰经济再度繁荣发展。荷兰是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经济联盟(Benelux)、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北约的成员。 于1954年12月15日,荷兰通过《荷兰王国章程》(Het Statuut),使荷兰的原殖民地和属地在王国内与荷兰本土享有同等地位。自此荷兰王国专指由荷兰本土及其前殖民地组成部份的王国,而“荷兰”则专指欧洲大陆荷兰。现时荷兰王国包括三个部份,分别是欧洲大陆荷兰、荷属安的列斯和阿鲁巴。 2006年11月22日,荷兰举行议会第二院选举。在150个议席中,荷兰基督教民主联盟赢得41席,荷兰工党获32席,社会党26席,自由民主人民党获得22席。2007年2月22日,新一届大臣会议宣誓就职,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工党和基督教联盟3党组成,扬·彼得·巴尔克嫩德担任。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 1581年7月26日,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 1588年,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很多历史学家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 1602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就像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一样,如今,他们又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 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当时,全世界共有2万艘船,荷兰有1.5万艘。比英,法,德,诸国船只的总数还多! 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着日本的对外贸易; 在东南亚,他们把印度尼西亚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巴达维亚城,构成了今天雅加达的雏形; 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新航线的要塞好望角; 在大洋洲,他们用荷兰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 在南美洲,他们占领了巴西; 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纽约。 1648年的荷兰:已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 1656年,荷兰使团到达北京。入主中原刚刚八年的大清朝廷,以一种兴奋的态度接待了他们。但荷兰人遇到了那个时候所有到中国的外交使团都会遇到的一个麻烦,就是在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拜九叩的大礼。事实上,一直到18世纪末,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的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是,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们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利益。” 荷兰人的重大利益是什么,就是通商和赚钱。 1688年9月,一支庞大的舰队从阿姆斯特丹港拔锚起航,这些船上载着荷兰的最高执政官威廉三世和两万名荷兰士兵。威廉三世此行是受英国议会的邀请,前去保护英国国民的“宗教自由和财产”。 历史的安排竟是这样的巧合。17世纪末期,荷兰发展的速度慢了下来,逐渐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权。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威廉三世离开荷兰到英国,都成为了世界中心舞台的一次极有象征意义的转移。
⑦ 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称霸世界,这其中共同的原因是什么
大国崛起 中说的也不一定全对,另外你所举的几个国家强大的原因也不是一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一类,荷兰自成一体,英国和美国属于另外一类。
但首先肯定一点:全民重商主义(拜金)和冒险精神引发自主探究世界的浪潮,从而获得广大的殖民地和资源(主要是金银),从而得到足够的金钱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然后就是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宽松的政治环境和金融政策。商人与贵族共治,海军比国力先行。
上面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之路。但可惜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当时太有钱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买来,因此自己就不生产了,也就是传说中的(产业空心化),大家全玩资本扩张,结果到最后资本没有扩张,1588年无敌舰队的覆灭导致了西班牙资本外流,结果就是西班牙国力的衰落。因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强大是建立在其美洲殖民地强大的金银资源流入的结果,其舰队技术水平并不怎么样,本国生产能力也不行,当海军舰队覆灭的时候就是国家衰落之时,因为国家再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建立强大的海军了。
荷兰和英国崛起的时间差不多,但走的道路是完全不一样的。荷兰主要是做生意,商业利益比较重,商船之多当时无可匹敌,荷兰也是获得资源,但不是象西班牙那样把金银作为资源,而是香料。通过掠夺荷属印尼的香料贩卖到欧洲致富。但其海军实力极弱,只不过是由于法国和英国一直在顶牛才让它获得发展的机会而已,准确来说,荷兰远远算不上什么大国,从古到今都算不上。
英国的崛起是要和法国联系在一起说的,因为如果没有法国这一千年对手英国也发展不起来。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发展水平相近,双方战争连绵不断,双方关系也是无法断绝。法国的国王是英国人,英国的国王是法国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英国由于需要面临法国的竞争,所以必须保证自己有一个强大的海军,生存的压力和战争的压力迫使英国成为了海洋民族,因为它自己本土资源缺少,又和大陆不连无法从路上输入资源,海洋就是唯一选择。而法国则是陆上有足够的资源,对海洋需求并不是很大,因此海军需求量并不是很大,陆上威胁才是最重要的。英国和法国殖民地当时并没有什么值得输入的资源,很多资源都是后来才开发的,因此他们主要是依靠生产来面对对方的竞争,争的就是谁的生产能力强,谁生产的产品多,结果他们垄断了全世界的产品,并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双双成为世界最顶级强国。
美国则是另外的道路,可以说美国的崛起有如天助。它的前英国殖民地身份和英美的血缘关系保证了美国在独立后世界第一强国对其的压制减到了最小,你见过什么时候英国对美国进行过技术封锁?同样的,美法的友谊保证了法国不阻挠她的崛起,法国也不对美国进行技术封锁。他的移民国家身份保证了全欧洲所有国家都有人成为其国民,也就形成了多样的文化,但其特殊的国家形成方式保证了美利坚民族的开放和自由,抗争精神保证了美国的公正公平,三权分立保证了美国政权的稳定交接和不断发展。由于技术发展迅速,生产能力迅速成为世界第一。结果就是:美利坚的霸权地位和强大海军。
总之,英美崛起主要靠的是生产力和技术先进性,宽松的政治环境保证了繁荣的经济,繁荣的经济反过来又保证了宽松的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另外,当一个国家成为世界最强的时候,那就是使用他的技术的产品覆盖全球。(注意:不是生产的产品,而是使用他的技术的产品。)
⑧ 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时间较早,为什么没弄过荷兰和英国(2分)
因为西班牙葡萄牙的统治者把殖民掠夺来的财物都挥霍了,用来买各地的货物,为荷兰与英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⑨ 西班牙的殖民霸主地位为什么会被英国取代
西班牙和葡萄牙确实是最先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也是最早进行海外殖民的国家,但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从海外掠夺回来的财富并没有投入到社会再生产当中,反而大量的黄金白银是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贵族去买一些奢侈品了,比如说香料等之类的。
而英国则不一样,它进行海外殖民掠夺和扩张的时候,它把掠夺回来的财富投入到了社会生产当中,这就使得英国的工业化是要比西班牙早的
后期随着英国的优势不断显现,在资本利用上比不上应该的西班牙渐渐的越来越
赶不上英国的发展速度。
英国同时自己没有丝毫放松自己的发展,不断的乘胜追击,不断的对外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 所以英国最好能够赢过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