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信什么宗教
大部分英国人信仰英国国教(基督教新教的一种),另外一些外来移民也保持了自己文化的信仰,比如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
Ⅱ 英国人信仰什么教
基督教是英国的传统宗教,但英国的宗教信仰种类多,世界上的大多数宗教,在此也可以觅到踪影。穆斯林是英国的第二大宗教,此外还有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的团体。
英国圣公会教是国教,地位与天主教、基督教等相同。圣公会的大主教是英国的教皇,其地位与梵蒂冈的天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相同。圣公会教廷的首都是英国的坎特伯雷。
Ⅲ 请问有谁知道英国皇室都信仰什么宗教。谢谢!:)
16世纪中期,亨利八世(血腥玛丽与处女女王伊利莎白的父亲,多疑而嗜杀)开启英国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后,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廷,建立英格兰王国圣公会,即一般我们常说的英国国教教会,规定国王为国家宗教领袖。他之后继任的玛丽女王为进一步确立英国国王在教会内的领导地位,树立圣公会在国内宗教的主导地位,大肆屠杀了包括许多贵族在内的天主教徒和以市民商人小僧侣为主的新教徒,因此外号BLOODY MARY。她妹妹伊利莎白一世继任后,进一步对残余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恩威并施,最终使他们承认了“国王即教皇”,也使圣公会在国内取得了压倒性权威,而天主教徒基本从那时起就在英国销声匿迹了。
此后历代英国国王都被视以国家宗教领袖。同时自亨利八世起,就明文规定任何受封的贵族都必须宣称自己信奉英国国教,包括王室成员在内的全体英国合法居民都不得改宗别教,否则以判国罪论处。
此后该条款几经变更,目前除了以谋叛罪论处已经作废外,有效的内容是:包括王室在内的所有贵族都必须信奉英国国教,该教为国家法定正教,所有联合王国合法居民都必须承认圣公会为英国国教唯一教会,都必须承认英国国王为国教领袖。
Ⅳ 英国国教属于新教吗
英国国教为圣公宗,是基督新教的教派。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创始并作为英国的国教,由英国国王担任教会最高首脑。圣公宗到了美国之后,英文名称却改为“The Episcopal Church”。“Episcopal”意思为主教制的教会。 英国圣公会的最高主教是坎特伯里大主教,副手是约克大主教。 新教有三个主要大宗派:马丁·路德的信义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以及英国国教派的圣公宗。当年的英国清教徒运动起因和过程比较复杂,但归结起来原因只有一个,政教合一还是政教分开。 英国的圣公会主张的是政教合一,所有的教会,信徒都以国王为头头,主教也由国王任命,而且圣公会还保留了一些天主教的痕迹。 而那些新教徒们则要求完全的宗教改革,剔除一切天主教的痕迹,认为宗教和政治应该分开,国王不应该插手宗教。基本矛盾就在这里,随着矛盾的日益增加,渐渐的引发了英国内战,克伦威尔当政时,新教徒一统英国天下,他死后,新教又失势了。但此时已经他们已经是个非常的庞大的群体,国王及民众也渐渐适应了他们的存在,此后也就和平相处了。
Ⅳ 国教是什么
一个国家主要信仰的宗教。比如印度的国教并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英国主要是圣公会(基督新教的一个支派,新教又称誓反教在我们中国叫基督教),法国,意大利,美洲和欧洲绝大部分国家奉天主教(世界称基督公教)非洲,亚洲部分国家则是天主教(基督公教),东正教为国教,少部分以伊斯兰,佛教,犹太教为国教,基督公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是信奉耶稣为救世主,为兄弟教会,要合一的。
Ⅵ 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国有那些主要教派,清教徒主张什么
英国教会仍然动荡(1558一1689)
1.英国的改教运动是漫长的
前文已经看到英国教会的独特之处,其特点之一是:英国的改教运动,政治性超过宗教性;强调组织超过强调教义。
另一个特点是:其它国家改教运动多少已进入定局之时,英国仍然处于动荡和改变的阶段,主要是因为加尔文的影响强烈地临到英国教会,而这影响来到英国比到法国、荷兰、苏格兰等地都晚了很久。
2.加尔文的影响
公元1563年的伊莉沙白决议案,并未解决英国的教会问题。当血腥玛利逼迫时,许多复原教徒逃到日内瓦归附了加尔文,公元1558年,伊莉沙白继玛利人后,登位为英国女王,这批信徒便怀着满腔热情、带着加尔文观念回到英国,因此,几乎在伊莉沙白统治一开始,就听列无数鼓吹彻底改教的呼声。公元1563年的决议案根本不能满足他们,因为他们所期望的是看到英国教会被彻底洁净;因此,这批人就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s)。
3.清教徒渴望改革
英国教会清教徒渴望看到每个教会都有热心的、属灵的、善讲道的牧师;他们要求废除当日流行的牧师礼袍、跪着顶圣餐的方式、婚礼中的戒指仪式以及洗礼时划十字的记号。
清教徒认为牧师礼袍使圣职人员成为特殊阶级,无形中联想到天主教祭司的权威。跪着领圣餐的方式,令人联想到天主教的化质说,敬拜临在圣餐的基督身体。婚礼中的戒指仪式则代表天主教以婚礼为七圣礼之一的看法。对清教徒而言,洗礼时划十字的记号,纯属天主教的迷信。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教会把这些“天主教的旧酵”(old 1eaven of Catholicism)都扫除干净。
不久,他们又进一步要求在每一个教会中选出长老来,负起教会惩治的工作。他们也盼望废除主教制,由百姓选出他们自己的牧师,而且所有牧师地位平等。这项要求,是要使教会行政制度由主教制变成长老制。
清教徒运动的领导人物是卡特赖特(Thomas Cartwright),他是剑桥大学的神学教授。早期反清教徒的首脑人物是惠特吉夫(John Whitgifi),在他的阴谋下,卡特赖特被撤职;此后,卡特赖特便过着流浪与受逼迫的日子,但他仍继续为长老派清教徒主义(Presbyterian Puritanism)不遗余力地劳苦工作。
虽然清教徒反对英国教会的主教制及许多仪式、条文,但他们绝不脱离教会;他们仍愿留在教会中,从内部加以改革,以便照加尔文日内瓦教会的模式,塑造英国教会。
4.分离派脱离英国教会
分离派信徒认为,从内部改革英国教会的工作,不是绝望就是一项冗长乏味的事工。因此,他们决定脱离英国教会,故被称为“分离派”(Separatists)或“不同意者”(Dissenters)。在教会行政制度方面,他们强调每一个教会都是独立自主的,没有一个教会可以干涉另一个教会。因此,他们又称为“公理派”(Congregationalists)或“独立派”(Independentists)。
留在英国教会及脱离英国教会的人,都接受加尔文信仰。
公元1620年在美国普里茅斯(P1ymouth)建立殖民地的,就是分离派信徒,他们也叫“天路客”(Pi1grims)。几年后,建立麻萨诸塞湾殖民地(Massachusetts Bay Colony)的,则为一批清教徒(Puritans)。
5.清教徒获得优势
伊莉沙白死后四十年内,清教徒都在受压及逼迫之下。直到公元1640年的“长期国会”(Long Parliament),长老派清教徒才占大多数。他们立刻肃清议会,将两位最反对清教徒的人物:斯特拉福伯爵(the Ear1 of Sirafford)与大主教络得(Archbishop Laud)送去审问、定罪及斩头。
国王查理对这些事甚表不悦;他决定将国会中反对党五位领袖加上叛国罪名,但是下议院拒绝交人。
于是国王决定动用武力,使国会屈服。他离开伦敦,前往诺丁安(Nottingham)发动战争,使英国陷入内战之中。
在国王这边的是贵族与士绅;由于他们的英勇与骑术被称为“保王党”(Cavaliers)。在国会这边的是店员、农夫及小部份高阶层份子。保王党都有飘长的髻发,而对敌的一方却留着短发、显出头形,因此被讥为“圆头”(Roundheads)。
战争初期,国王这边占优势。在国会军队中,有一位农夫,名叫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他以睿智的眼光,看出真正的难处,他对一位清教徒国会议员汉普登(Hampden)说:“一批穷酒保和学徒,绝不能打倒贵族。”
克伦威尔是历史上伟人之一。身为骑兵团团长,他表现出高度才干与勇气。他的军团成为出名的“克伦威尔军团”,所向无敌。全体团员都有宗教信仰,他们不起誓、不喝酒、唱着诗、迈向战场。
一个二万一千人的军队按照“克伦威尔军团”的方式组织了起来。这是一个充满宗教热诚的团体,是十字军以来没有见过的现象。这支军队中,大部份军人是敬畏神、心中火热、吟唱圣诗的清教徒。没有战事的时候,他们就在一起读经、祷告、唱诗。
纳斯比之役(Battle of Naseby)中,保王党像风前的糠批溃散,国王被迫投降,审讯之后,国王被判为暴君、卖国贼、谋杀者及公敌,必须处以死刑。公元1649年一月卅日,查理一世走上了伦敦皇宫前的断头台,当时有极多群众在场目睹国王的死刑。
6.威斯敏斯特会议(The Westminster Assemb1y)
在战争进行中,国会决定改革教会,于公元1643年废除主教制,并在威斯敏斯特召开会议,以制订信条及教会行政制度。大会有一百二十一位教牧代表及三十位信徒代表参加,其中除公理派与圣公宗外,大部份是长老派清教徒。由于苏格兰人在战争时给过帮助,所以也将一些席位给苏格兰代表;虽然他们没有投票权,但在会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威斯敏斯特会议成为英国教会史中一次划时代的会议。会中制订了“崇拜指南”(Directory of Worship)以取代过去的“公祷书〕。这本“崇拜指南〕至今仍被长老派及公理派教会所采用。会中也订立了有名的“威斯敏斯特信条”(Wotminster Confession),这是改教运动时期,复原教主义最后一份伟大的信经。此外,也为讲道解经预备了“大本信仰问答”(Larger Catechism);并为教导儿童预备了“小本信仰问答”(Shorter Catechism)。
此次会议非常成功;威斯敏斯特信条及两本信仰问答,都是加尔文派或改革宗教义的最佳文件。
公元1648年,国会通过接受这些文件,只将威斯敏斯特信条作了些许修订。这份信条也在苏格兰全国大会中通过采纳。加尔文派在英国教会所做的改教运动,至此可以说是大功告成。同一年,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也因韦斯发里亚和约的签订而告结束。
7.清教徒统治结束
纳斯比全胜、和查理一世去世后,军队地位变成了至高无上。大部份军人属于独立派,克伦威尔本人则倾向公理派。国会宣告英国教会的行政体系采长老派,但因受到军队的压力,要使全英国纳入长老派是不可能的。
从公元1649到年间,英国是一个共和政体,克伦威尔被任命为摄政,因此,实际上是军人专制。在克伦威尔治下,各宗教团体都得到相当多的自由,尤其是“不从国教者”(Nonconformists)和“不同意者”(Dissenters)。甚至连最令人讨厌的贵格派信徒(Quakers),克伦威尔也对他们友善。自从内战以来,大约有二千个主教制下的圣职人员,失去他们赖以维生的职业,过着贫困的日子。
8.王权复兴时代
公元1658年九月三日,克伦威尔去世,由他的儿子理查(Richard)继承父亲的遗缺。英国人民普遍对严厉的清教徒主义所施的重轭感到不满;于是从国外将查理一世的儿子请回英国,并加冕为为查理二世。这次司都亚王朝(House of Stuart)重得王权,在历史上称为“公元1660年复辟”(Restoration of 1660)。
复辟后国会做的第一件事是,宽赦所有在内战时与查理一世交战的人,但最高司法院的委员们除外,因为他们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公元1662年五月,国会(现在是强烈的安立甘派)通过一项新的“教会统一条例〕,将“崇拜指南”(或称公祷书)修改了六百处之多,目的在脱离清教徒主义;并且宣告不许使用修订本以外的任何崇拜仪式。约有二千名长老派教牧人员,因拒绝接受而被免职,过着穷苦的生活。
苏格兰国会在逼迫信徒上,可与英国逼迫不同意者的方式媲美。苏格兰复原教徒称为“立约派”(Covenanters),他们像鹿一样被人到处追赶,甚至那些躲在山洞里秘密聚会的信徒,也被拉出来淹死。
在英国为信仰受苦的大批圣徒中,有一位可怜的思想家,名叫本仁约翰(John
另一位清教徒,名叫弥尔顿(John Mi1ton);出生贵族世家、受过高等教育、并具罕有才华;他在眼睛、孤单、贫苦中,写下了伟大的基督教史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
逼迫的结果,使清教徒不得不脱离英国教会。过去他们曾希望留在教会中,从内部改革教会,现在他们被迫采取分离派的立场,他们也成了“不同意者”。
查理二世的一生,都摇摆在不信和迷信天主教之间。公元1685年,在临终前,他接受了罗马天主教信仰。他的兄弟詹姆士二世(James 二)继任国王,是个热诚的天主教徒,一心要在英国恢复天主教。于是他与废除“南特诏谕”的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 N)合谋,以达成心愿。到这时,宗教和政治的自由都面临危机。
9.威廉和玛利(William and Mary)
正当这黑暗时刻,荷兰复原教主义的斗士威廉三世出来,与法王路易十四为敌。威廉的妻子玛利是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英国人民在极度困境中向威廉求救,于是威廉便于公元1688年举兵自荷兰过海,将岳父詹姆士二世逐出英国。他与玛利被加冕为英国的国王和王后。
第二年,詹姆士想得回王位。他在法军的援助下,登陆爱尔兰。南爱雨兰人是天主教徒,站在詹姆士这边;北爱尔兰人是复原教徒,站在威廉这边,称为奥兰治党(Orange-men)。公元1690年,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波尼(Boyne)爆发。詹姆士在远处观战,他一看到自己的军队失败,立刻逃往法国;而在另一边,威廉虽然负了伤,仍然身先士卒,表现出极度的勇气与领袖气质。
由于他的英勇和坚定的立场,威廉为复原教主义保全了荷兰、英国与美洲,他也使这些地方从天主教主义、路易十四及詹姆士二世的暴政下,释放出来。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因复原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歧异而引发的战争了。
10.英国享受信仰自由
威廉和玛利被加冕为英国的国王和王后时,有四百位英国教会的教牧人员(其中包括七位主教),拒绝宣誓效忠新的政权。为此,他们都被剥夺了教会职份。
到这时,宗教信仰自由终于颁给了复原派的“不同意者”。根据公元1689年的“信仰容忍法案”(The To1eration Act),凡是愿意实行以下各点的,都可以自由崇拜:(1)发誓效忠威廉与玛利。(2)拒绝教皇权柄、化质说、弥撒、向马利亚和圣徒祷告。(3)接受“三十九信条”。这样,便使复原教不同意者的各宗派,可以在英国有自由而且得以公开。这些不同意者包括:长老派、公理派、浸礼派和贵格派,人数加起来约为当时英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这项“信仰容忍法案”并不应用在罗马天主教徒和不信三位一体教义的人身上。
Ⅶ 英国有哪些宗教
英国主要宗教有英国国教、天主教,另外还有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和佛教等较小的宗教社团。
(7)英国国教分支圣公会什么教义扩展阅读:
英国宗教的兴起
英国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英格兰的一系列事件,旨在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和罗马教廷的控制。
都铎王朝统治初期,英国教会由罗马教廷所控制,当时的英国教会掌握着英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地产,所拥有的财富约占全国总财富的五分之一左右。罗马教会不仅从英国赚取大量钱财,而且还干预英国的宗教事务。
随着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教会情绪日益高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夺取教会的土地和其他财产,而逐渐强大起来的专制王朝则力图把教会作为专制王权的统治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英王亨利八世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中叶,在玛丽一世统治期间,天主教曾短暂地在英国卷土重来。但后继者伊丽莎白一世上台后,迅速恢复了英国国教,并颁布一系列法令措施来巩固宗教改革的成果。
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入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手里,进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Ⅷ 英国国教是什么
英国国教是指国家和教会联手办教育。它的主要特征是国会严格监督教师培养绅士以古典学科为主民族意识不断加强加强英语教学
Ⅸ 18世纪英国的国教是什么
英国的国教为:英国圣公会(圣公宗)
在1530年前,英国信奉天主教为自己的国教,并且被认为是天主教会非常有影响力的国家。16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因自己生育问题,向罗马教廷提出希望与皇后离婚,另娶皇后的女仆为妻。天主教罗马教廷6年内均已《圣经》圣保禄宗徒的话“天作之合,不可拆散”为由拒绝离婚请求。 尽管亨利八世雇佣更多的教会法学士为他的离婚做后盾,但是最终教廷依然以“恕难照匀”回复他的请求信函。 故1530年前后,亨利八世出于对教廷在婚姻上的不可妥协,以及受到了皇后女仆的怂恿而阅读了马丁路德所写的《君主论》,正式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会,把自己封为“全英国的教皇”,正式成立“圣公会”。 现在英国已然以圣公会为自己的主要宗教。
天主教会正在与英国圣公会做着长时间的谈判,希望尽快完成合一,但因为圣公会支持女性祝圣主教和神父的事情,与天主教会已然造成分歧。
Ⅹ 英国人信哪种宗教
16世纪以后,英国是好几个重要的新教教派的发源地:圣公会(此为大公教教派)、公理会、浸信会、公谊会、循道公会-卫理公会、弟兄会等。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曾经是基督教多次属灵复兴运动的中心和海外传教的重要基地,诞生过约翰·卫斯理、怀特腓、卜维廉、克理威廉、马礼逊、达秘、戴德生、李文斯敦、宾路易师母、史百克等众多着名基督教徒。
2001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基督宗教占总人口的71.6%。伊斯兰教占2.7%。印度教占1%。其他占1.6%。 “不明/没有宗教人士”占23.1%。[37]其他宗教还包括佛教、犹太教等[38]。
2007年调查显示:基督宗教占总人口的64%。伊斯兰教占4%。在不同岁数的群体在信仰方面有不同的趋势。当受访者年龄越大,承认有宗教信仰的比率便越高[39]。
英格兰和威尔士2011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 基督宗教占总人口的59.3%。伊斯兰教占4.8%。印度教占1.5%。无宗教25%。
2012年3月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在兰柏宫演说表示“圣公会的理念偶尔被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