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鸦片战争当中,清军为何会一败再败
在鸦片战争当中,清军为何会一败再败?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说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从而认为我们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与英国人,所以我们才会输。
我们说清政府腐朽,这是对的,在那种情况下都开战了还是依旧战备松弛,这能赢吗?清朝当时承平时久,很多年没打过仗了,就当时清兵的士气,即便是白刃战英国人也能打的他们屁滚尿流。
第二点,人力物力的调度方面,很多人都可能会认为英国人劳师远征,调度应该不及清政府,错了,清政府的战船根本无力去面对英国人的战舰,所以英国人无论怎么打,都可以以大海作为基地,随意攻击中国的城市,而清政府抓不住他们,无论怎么打都会慢一步,况且英国人的物资补给可以从南洋等地补给,所以在这方面是英国人占了战略性优势,这个优势不是可以简单地解决的。
第三点,我们有时候在说清政府被大炮打醒了天朝上国的美梦。其实这话还是有些不完全对的,我个人认为,清国是一种从自卑到自大的心态,也是立国之处便遗留下来的东西,在他们眼中,无论什么东西,不管是百姓还是国土,都没有满清的统治重要,他们也从来没把自己当做这片土地的人。所以在他们发现很难在实质上打败(参考第二点)英国人之后,总想拿点东西打发英国人了事,而英国人在看到满清的外强中干之后,也逐渐扩大战争力度。
总之,无论是人员士气,调度乃至上升到满清那种自大性格上,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中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
B. 英国入侵中国时,用刺刀拼赢过清兵具体是哪一场战争
超出大部分人想象,鸦片战争英军大部分战役最终是靠拼刺刀打赢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火炮对射阶段还能和英军抗衡,一到肉搏阶段就立即崩溃
林则徐认为英军“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这话不是白说的。
八旗属于步兵战兵的马甲、领催、小甲之类的就不考虑了。乌兰泰在挑选驻防八旗加强到广西剿灭太平军前线时,就曾经奏称:“驻防八旗已多不习刀矛,弓箭十无五中…………唯今所恃,唯以鸟铳…………”
驻防八旗如此,京师八旗也不过如此。当乌兰泰以原秦定三的黔兵2000别领一部后,所带驻防八旗兵也“唯以奴才所带鸟枪发给教习…………黔兵杂以刀矛。”才教习完毕之后,攻打永安一役,八旗兵杂以威宁兵数百守炮位,被7名太平军士兵持长矛短刀就追得丢弃大小炮位十余,投身激流,宁愿淹死也不肉搏。
八旗马队,八旗马队以吉林、黑龙江马队和蒙古马队为主。吉林黑龙江马队6000,曾经是江北大营主力,可偏偏就是这支主力,在和太平军肉搏当中,望风溃散,甚至有“不及逃跑,下马跪受贼刃者”蒙古马队素称劲悍,但是在僧王和胜保麾下的时候,于太平军北伐部队民马杂凑成的马队对战的时候,也是撒丫子时候居多。天津知县谢子澄一次亲自率队攻扑独流木城,蒙古马队以为后殿,结果谢子澄被太平军士兵以长矛刺死的时候,蒙古马队数百在后观望不前,当太平军挺矛上前的时候。“…………轰然溃散,有遁至静海,无鞋无钱,向民间丐食者…”怯懦如此,真是丢光了老祖宗的脸。
而鸦片战争的时候,只要英国人列队整齐的前进到100米处,齐射,然后刺刀冲锋(标准的拿破仑时代步兵战术),清朝的军队就已经基本上溃退干净了。另外,定海那么多八旗绿营将士殉城,也是洋鬼子白刃突击拿下来的,洋鬼子死2个,伤15个。
三元里抗英斗争中,英军马德拉斯步兵团一个连迷路被乡勇包围,几乎一万多人对英军不到二百人,天降大雨火枪失灵,英军完全凭借白刃战突围而出和大部队会合,总共死了六个人。鸦片战争后十四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曾有英军一个排四十人以白刃战击退俄军两千人的记录
白刃战很多人会被吓尿裤子的,宿北战役两个旅的士兵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以连方阵刺刀冲锋打垮对方两个师,是多么震撼人心和壮观。要是拍出来,什么BOB,大兵都要靠边站,不过这种绝对血腥的影片能不能上映都是个问题。
刺刀战术在当时最能反映一支军队的训练和意志。鸦片战争的英军,甲午战争的日军,都是靠最后的刺刀冲锋打垮清军,清军在火器对射阶段一般能稳住阵型,到了对方刺刀冲锋后无一例外崩溃。
到了甲午战争,清军又不敢跟日军拼刺刀。一位日本军官描述
"……步兵经常好像二百乃至五百一群,这一群里必有大旗两面 。并有六厘米炮两门,携带地兵器全是毛瑟枪格拉枪等优良步枪,必定在散开后射击为常规……他们经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后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开火为随意射击,并没有一齐射击,他们的队形到处都有薄弱的一线,没有预备队。但是称为总预备队的,是经常担任总指挥官的护卫,在散兵线的后方若干米的位置上。退却地时候。这个预备队先退,散兵则无秩序的溃逃……也许是不善于射击,也许是不善于测量距离。也许是时间与演习在射击上有很大的差异,其子弹多从头上通过。达到很远地距离。他们不考虑利用地形地物,从不用跪射,卧射。一律站着射击,这是经常为了保持队形的整齐,便于他们能力不强地军官掌握,否则他们很快就会停止射击溃退……淮军所部,只有聂士成所部有坚定射击到底的勇气,但是当我军在付出不大的伤亡(因为他们射击技术地拙劣),逼近并且亮出刺刀的时候,清军每次都转入崩溃,无一例外……
C. 鸦片战争中,英军为何完爆清军,双方差距究竟在哪
http://bbs.tiexue.net/post2_11458650_1.html
鸦片战争的战场上,几艘英国军舰的侧舷对着岸上清军的炮台,一串齐射。
随后,数百名英军士兵乘坐小艇,从炮台侧翼登录,绕到炮台后方展开进攻。炮台上的大清守军乱成一团,毫无头绪的胡乱射击,英军开始大规模登陆,士兵列队一排排的齐射,将清军赶出了炮台,炮台失手,清军溃败……
和这类似的场景,在鸦片战争中不停地重复上演着。
鸦片战争的失败,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双发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现在看来,英军的优势主要集中表现在武器、士兵素质以及战术上。
当时清军所使用的火器,主要是火绳枪,士兵随身配备有火药和点火的火柴。这种枪的射速为每分钟1-2发,射程为100米左右。除了射速慢,射程短等缺点外,在实战中,因为枪身过长,装填和击发都非常不方便,而且还不能安装刺刀,和敌人近距离交战时基本没用。另外,火绳枪的击发装置十分落后,在击发过程中,火药还非常容易洒落出来并被点燃,士兵甚至会被烧死或炸伤。最让人吃惊的是,这些枪的年纪特别大,清军使用时间最长的枪,竟然有160多年的历史。而且在这160多年中,没有任何更新换代。然而就是这样的火绳枪,也仅仅只装备了大约一半的部队,其余部队,皆使用冷兵器作战。
再看英军,英军当时普遍装备的是一种新式的前装滑膛击发枪,射速为每分钟3到4发,射程为300米左右。有人计算过,一支英军火枪的火力,相当于5支清军使用的火绳枪,然而在实战中,这个差距还会被拉得更大。
点击看大图[图]英军所使用的火枪和刺刀
我们再来对比下火炮。
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因为清朝严禁火器,时间长久后,举国上下竟然没有什么可以建造大炮的地方,所以清朝的火炮甚至还不如几百年前的明朝。库存的火炮,也因为年久失修,早就锈迹斑斑,不知是否可以继续正常使用了。天津地区的一些炮台,使用的就是明朝的大炮。
后来清军开始模仿17世纪的欧洲火炮来建造大炮,但是还是存在铸造工艺落后,铁质差,设计存在缺陷等问题。
训练场上,一批新造好的火炮在等待检验,它们威风凌凌的一字排开。大清主将在观礼台上坐着,眉头紧锁,一言不发,随后挥了挥手,一旁的军官看到,立马跑到台下,高声下令:准备试射!
大炮面前的士兵们一听到“试射”两个字,一个个腿肚子直打哆嗦。这两个字意味着他们又要去鬼门关走一遭。
因为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些缺陷,清军大炮的炸膛率是出奇的高,很多炮兵在试射过程中因为炸膛而丢掉性命。
1835年,虎门试射了59门新火炮,有10门炮当场炸毁,3门炮被炸受损,剩下来的炮,虽然没炸,但也很难保证它们可以经得住实战的考验。
除了质量外,衡量火炮优劣还有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射速。在那个年代,火炮的射速甚至比精度更重要。当时清军火炮的射速为每6分钟1发,而英军火炮的射速为每2分钟3发,简单的说就是,清军一枚炮弹打过去,英军9枚炮弹都砸到脸上来了。再加上清军火炮质量差,士兵素质低,实战中射速只会更慢。
除了火炮,炮弹上也有巨大的差距,虽然双方发射的都是实心铁铅弹,但清军火炮只能发射几斤重的小炮弹,而英军则可以发射几十斤重的大炮弹,而且英军还配备有当时最新式的爆炸弹,这是清军最恐惧的东西,杀伤力巨大,琦善曾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就描写过这种炮弹。
同时双方在士兵素质上差距也是惊人的。
英方的海陆军皆由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组成,这些士兵熟悉当时的作战方式,对武器运用自如,听从号令,战术动作规范,射击精准,而且在开战前有充分的准备。
[图]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士兵
而这些英军的对手,基本上从来没经历过战斗,无论是火器,还是冷兵器,都不熟悉。至于士兵,一个个和苦力一样,穿着短裤,手里拿着扇子和藤牌。紧急集合的时候,士兵们既不穿军服,也不带武器,没有任何准备,半梦半醒,军官让人把旁边一堆破布一样的制服发给他们,衣服前后各缝上了一个“勇”字,用来显示他们和平民的区别,然后从库房里搬运出那些已经生锈了的刀剑。
清朝的海军也一个模样,鸦片战争前的大清水师战舰,基本上都是木头建造的,庞大又笨重,就像一堆木材,船上的大炮也是能少放就少放,因为放多了木船行不动,船上的大炮和岸边炮台里的如出一辙,威力小射速慢,有些大炮在船上开火,产生的后坐力直接让大炮撞开了屁股后面的船舷,直接落入海中。
经过近代化的那些西方国家,又是如何看待当时大清帝国的军事实力的呢?
马戛尔尼访华时曾说过:对付他们帝国的整个海军,只需要两艘炮舰即可,只需要半个季度,就可以完全破坏他们沿岸的海上交通。
俄国人尼古莱出使大清后也认为,清军毫无战斗力可言。
十九世纪初,一个外国人创办的杂志社:《澳门月报》,从平民的角度对当时清朝军队进行了一番总结。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清军完全没有战斗力,不要说战争了,连一般的暴乱都很难平定,清朝的军事实力完全被高估,在外国直接一击之下,整个帝国军队就会顷刻间崩塌。
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个结论,其实并不离谱,仔细数数那位干隆也得意的号称举世无双的“十全武功”的具体内容,再看看洪秀全从全州到南京一路凯歌纵横上千里,大致就可以知道,大清帝国的军事实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水平了。
这样的一支军队,在鸦片战争这样一场近代战争中,毫无胜算
D. 为什么清军能打得过明军但被英国日本吊打
那时的明军擅长于与蒙古骑兵大兵团作战,骑兵单兵格斗能力一般般,倭寇来的时候,才重视起来,但以后的明军受到的军事训练很少,战斗力大大下降,骑兵更是不堪一击(除了关宁铁骑,也就三千余人),加上李自成农民军灭了明朝,所以清军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才得以入关。被西方列强欺负,也不至于吊打。中法在越南数次交火,各有胜负,尤其是镇南关大捷,清军军事上已经战胜法国,却在谈判桌上求和。中日交火时,黄海大战,清军表现也不怎么差。主要是人员编制和制度上的根本问题。
E. 战争,英国为什么敢打离自己那么远的大国清朝
最主要是发了战争财。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发展起来的国家
世界大战,是全球性的战争,波及国家很多,我国是亚洲战场的主力对抗日本。反而没有波及美国
我们打架,美国佬埋头发展经济。引进个国的人才来为他们服务。其实这些人都是因为世界大战离开自己国家的,多难的成份多,正好美国可以提供他们这个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没有生命之忧。大量的世界级科学家都来他们这里了。
我们打架,他们高价卖武器。卖物资,来控制局面。看的打的差不多了,靠向胜利的一方,以正义的使者占出来维护世界和平,忽悠了很多人,他们自己得到了黄金。打架的双方谈判时候,美国肯定当第三方当和事老,从而在中间得到好处,美国人真聪明。
F. 为何清朝十万士兵打不过数千英军
因为清军的技术落后,英国最弱的军队来了,也能大获全胜,而最重要的原因其实从欧洲贩卖鸦片就已经开始了,具体情况请看具体分析。
鸦片的侵蚀
鸦片被欧洲国家贩卖到中国,清朝就认为那是一个好东西,可惜碰上了就上瘾,欧洲国家也是通过这个逐渐让清朝慢慢腐化腐败,而由于清朝人被鸦片的侵蚀,身体羸弱,各个部队还没有协同作战能力,单单拿着长枪长矛又怎么能打得过欧洲的洋枪洋炮。
所以,清朝的失败是必然的,个人认为,就算再来10万清军,也不一定能打得过这4千英军,而其中第一点的技术落后和第三点的鸦片侵蚀,才是导致清朝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都认为清朝是闭关锁国导致的,但是在往前追溯,欧洲通过贩卖鸦片,就开始对清朝开始侵蚀,那个时候开始,就注定了清军的失败
G.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为什么敢打离自己那么远的大国清朝
当时的大英帝国如日中天,号称”日不落帝国“。虽然其本土距离大清很远,到要知道印度可是英国的殖民地,从印度出发到大清是很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