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哪三种农业地域类型
1.英国农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种植业或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三种农业地域类型。
2.英国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阴雨天气多,晴天少,光照不足,农作物产量低,但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发展畜牧业;市场需求量大或人们的饮食习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贰’ 英国工业革命前后,是如何处理农业生产关系的
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羊毛需求量大增,使牧场利润增加,地主为获得更大利益开始吞并小的自耕农的农田,迫使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完成了城市化的第一步。在农村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牧场,而农民进城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与市场。
‘叁’ 英国土地租赁丨英国“资本家”租赁经济,为何“输”给家庭经济呢
英国“土地租赁”制的推动者是英国资本家们,资本家们控制着英国大部分的土地,尤其是农场,大部分的农场都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再加上资本主义思想的冲击,使资本家成为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命脉。英国农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农场,但家庭农场和资本家农场之间差距很大,资本家主要采用租赁的方式,把农场租赁出去,但租赁制度并没有给资本家带来太大的利益,反而促进了英国家庭农场的发展。
小型农场有资本家在背后做支撑,因此他们最不缺的就是资金的支持,但经济实力只会帮助农场主得到好的农场,并不能帮助农场一直走下去,农场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是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的,有的只是不断积累,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家庭农场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怎么好经营,他们的状况也非常艰难,但这并不影响家庭农场的经济发展。
英国资本家农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依靠的只有利益二字,土地租赁也只是英国资本家为了发展经济而推行的制度,这种制度在短时间内促进了英国资本家的经济发展,但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可以看出来,土地租赁并不稳定。英国资本家过于干涉土地租赁后的产业,打破了土地租赁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农场之间的利益关系。英国资本家推行的“小型租赁”制度和家庭农场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冲突,但由于英国资本家的介入,打破了农场之间的平衡,也打破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平衡,使英国资本家推行的“土地租赁”经济输给了家庭经济。
‘肆’ 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四个时代
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地中海时代(14--16世纪):由于处于东西交流的交汇点,地中海沿岸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大西洋中心时代(16---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和资本积累,欧洲的商业中心有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如:西班牙、葡萄牙的财富,英国的手工工场,美国的早期开发。
3、英国时代(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由于英国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从而开辟了英国时代。
4、美国时代(一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广泛采用新技术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再加之英法等国的削弱,二战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5、多极化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世界经济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伍’ 英国农业结构及变化
从轻视农业转为重视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8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英国农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当时英国的农业在欧洲居领先地位。到19世纪初,英国仍然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食品基本自给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继而改为实行“英国工业、其他国家农业”的国际分工。在轻视农业的政策的诱导下,农业逐步衰退,英国在食品供应方面严重依赖世界市场。19世纪70年代,国内生产的粮食能够供应当时全国人口的79%,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生产的粮食只能养活36%的人口。1913年谷物播种面积比1870年减少25%;1931年谷物播种面积减为196.3万公顷,比1918年下降41.7%、产量下降2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国潜艇击毁英国远洋商船,粮食进口运输受阻,使国内粮食供应发生困难。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食品配给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采取重视农业的许多措施,如:奖励垦荒、对开垦荒地的农户发给奖金;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各地区普遍建立农业生产管理委员会,对农业生产进行监督。战后,英国花了近15年的时间,扭转了农业衰退的局面,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目前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很高的水平。199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可提供谷物38.4吨、肉类6428公斤、牛奶29364公斤、鸡蛋1224公斤。 2002年,则提高到谷物44.5吨、肉类6539公斤、牛奶29372公斤、鸡蛋1235公斤。
二、农业发展特点
1.农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导 从农业投入看,英国的种植业(包括大田作物和园艺)仅占农业总产出的39.9%,而畜牧业则占59.8%。畜牧业明显地超过种植业。再从产出分析可以看出,畜产品的产出几乎全部是可供农业企业直接售出的“最终产品”;种植业则不然,英国的大田作物产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牲畜饲料,如一部分小麦、大部分大麦和全部燕麦、饲用块根、饲用豆类、栽培牧草等等,它们往往不是供农业企业出售的“最终产品”,而是作为对畜牧业的投入而在企业内部供转化成畜产品的“中间产品”。从以上分析,不仅可以看出英国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远远超出种植业,而且可以提出,英国一半左右的大田作物生产或超过三分之一的种植业是从属于畜牧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的。英国的畜牧业包括养牛、养羊、养猪和养禽等生产部门。按产值排列,养牛业最大,其产值超过其他部门的总和,其次是养禽业、养猪业和养羊业。90年代以来,畜牧业结构变化的明显趋势是牛、羊、禽比例提高,猪的地位略有下降。
2.农场是农业生产基本经营单位 英国按其农场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完全或基本依靠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的劳动力从事生产的自营农场,有时被称为“家庭农场”,这类农场数量多,一般属于中、小农场;另一类是由农场主雇工经营的大农场。其中土地面积超过200公顷的特大农场,只占农场总数的4%左右,但却占了农场土地面积的45.2%,在整个农场中居主导地位。应该指出,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尤其是在欧盟国家中,英国是农场平均规模最大、大农场比重最高的国家。这是使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显着高于欧盟其他国家的因素之一。
3.现代化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农业 英国是人口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数量少,发展农场主要依靠广泛采用现代技术、现代科学和现代管理,着重提高劳动生产率,采取资金密集型的发展形式。英国的农业生产不同于美国,属于人多地少的类型,因此,英国较为重视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小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的单产都有大幅度的增长。1992年,英国谷物平均单产达6940公斤/公顷,2002年达到7006公斤/公顷,高于同期欧洲和美国的单产水平。目前,英国农业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以及农业科技、教育、推广服务等,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机械化为例,进入
90年代,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的动力装备(仅指拖拉机)已超过70马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1944年,英国只有农用拖拉机17.34万台,联合收割机2500台。1993年,英国已拥有农用拖拉机5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4.7万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拥有1台拖拉机、0.5台联合收割机。目前,英国种植蔬菜的农场和养猪养鸡的农场都实现了机械化。英国的农业机械配套,农业机具齐全,从耕作到收获、进仓,每个程序都有相应的机械。中耕机、播种机、割草机、捆草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英国目前使用的拖拉机,多数是大马力和液压传动,并装有电子监测和空调设备。甜菜和马铃薯收获有单行分段作业和多行作业等多种机械,可以适应在多种条件下进行操作。
4.英国现代化农业另一个突出标志是高投入和高产出据官方统计,90年代初期英国农业投入金额已达65亿英镑,超过当年农业总产值。另外,农用厂房和机器、农用车辆、农业工程和农业建筑的折旧费约为15亿英镑。农业投资和折旧费两项合计约80亿英镑。但英国在劳动力方面的资金投入约为20.8亿英镑,仅为农业投资和折旧费总金额的27%。从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国农业的高投入主要是资金投入,而不是劳动投入。这充分体现出资金密集型农业的特点。
5.英国农业的高产出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产量上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上 从整体看,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次于美国,遥遥领先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而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牛奶量,英国则超过美国居第一位。
6.实行农业区域化,专门化程度高 英国国土面积不大,但境内各地区间的自然条件却有明显差异。为充分发挥各地优势,政府根据各地特点、配置农林牧生产,为此将全国划分为四个农业区;土壤肥沃的东南部是以谷物生产为主的农业区;地势较高,降雨充沛,土壤条件较差的英格兰南部、威尔士大部和苏格兰北部为草原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林业;英格兰中部、北部和苏格兰南部平原,是谷物和畜牧业井重的农业区;北爱尔兰则以养牛、猪和种植马铃薯为主、兼营林业。经济因素对农业分布也有重要影响。英格兰东、南部和中西部城镇密集、企业多、交通发达,为鲜乳、水果、蔬菜等生产提供有利的市场和运输条件。而苏格兰南部和北部高原、威尔士中部山地等,离经济中心较远,人口较少,至今有大面积土地留作粗放放牧场,养羊业仍居重要地位。
7.农产品自给率不高英国由于人口密度高,每人平均占有农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积少,更主要由于历史上长期忽视农业,所以至今农产品自给率仍不高。目前英国还是世界上主要农产品进口国之一。2002年英国的食品,饲料和饮料进口贸易总值高达189亿英镑。
‘陆’ 13到14世纪的欧洲富裕农民主要负责什么
一处名为塞吉福德的庄园保留的13世纪到14世纪初的收割雇工的伙食记录显示。当时雇工的面包起初基本上都是大麦烤制的,后来,小麦和黑麦的比例逐渐增高,到1387年,大麦基本消失;接着,黑麦的比逐步降低,到1407年,面包完全有小麦烤制,账单上记载的外购面包也被称作“白面包”。
同时,肉食的比例也逐渐提高。13世纪庄园为雇工提供的荤食以乳制品为主,肉类只占很小的比例,且多为腌肉,进入14世纪以后,肉类的花销从不到10%逐步增加到30%,新鲜肉类也开始出现在雇工的餐桌上。相应的,乳制品逐渐减少。但是到了15世纪以后,肉类的花销又开始降低,因为酒变成了伙食中最花钱的东西,记录的最后一年1424年,41%的费用是用于雇工喝酒,刚好跟记录的第一年1256年的面包费用占比相同。
庄园(manor),是中世纪欧洲基本经济单位。当时因城市毁坏、商业衰退,欧洲经济,沦为自给自足的农业型态,经济关系也是以劳务交换、以物易物为主。
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也是一个自治的政治单位,内有耕地、公地、教堂、领主邸第与农奴住宅等。庄园土地属领主拥有,农奴负责耕作。领主与农奴之间有互相约定的权利与义务──农奴提供劳役、耕作、缴税;而领主则必须分给土地、提供保护、执行司法。领主在庄园中设置的生产设施,如磨坊、烤炉与榨酒设备,农奴必须付费使用。
农奴〔serf〕身分介于自由人与奴隶之间。人身自由并没完全失去,但身分又附着于土地。倘无领主同意,不可任意离开庄园,故其非完全的自由人。虽然农奴自由受限制,且生活艰苦,但有一定的保障。农奴只要履行义务,就可以世代耕作土地;一旦遇到困难,领主亦有义务提供适当的协助。
随着中古时代的发展,农耕技术逐渐改变了农奴的生活。粮食生产的增加,使过剩的农产品得以出售,农奴的收入因而增加,可以借此用金钱买回自由。到了中古末期,西欧就只剩下少数的农奴。
最普遍的封地,是拥有称为庄园的土地。在中古时代,一个庄园会有九个家庭在田里工作,以生产粮食养活自己并提供食物给第十个家庭,好让他们从事其它劳务。(在今天的美国,这种供需关系在其他领域上的比例大约是一百比一。)
典型的庄园中有一幢大屋或城堡,由田地、农舍、牧场和林地所包围,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庄园都能自给自足。一些剩余的日用品可以与其他庄园作贸易以互补不足。随着中古时代演进以及城镇市场的发展,庄园开始变得专业化,能够更有效地生产少数几种商品,有些庄园会专门生产起士、猪只、葡萄酒或蔬菜来维持生计。
庄园的主人(地主)与他的家族、工人和侍从住在庄园的大屋或城堡中。侍从由骑士和专业的士兵构成,用以提供防卫并随时准备为大领主执行封建的军事义务。庄园越大,侍从就越多。
庄园的主要人口是非贵族和非专业的农民。大部分的农场工人为农奴,必须每个礼拜花费大半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工作,以换取他的保护。农奴家庭会在每一块庄园的田地中拥有几行的农作物,借以维持生计。虽然农奴不是奴隶,但是他们也一样没有自由。他们不能在没有主人的批准之下擅自结婚、转换工作或离开庄园。不过农奴也会有一些权利,与奴隶不尽相同。农奴的身份代代相承,只要他执行了应尽的义务,别人就不能夺走他的土地。虽然臣属与领主之间的关系可以拿来与农奴和地主之间的作比较,不过在中古时代两者有一个明显的区分,就是臣属与领主之间是一种光荣的契约,臣属需要提供军役,而农奴则仅仅是提供体力的劳工。
中世纪的庄园
基本信息
在中世纪,庄园并非理想的经济方式,其经济形态十分封闭,人们生活水平程度只供维持生存,且是进步缓慢的生产单位。这些都和当时的无序状态有关:日尔曼人推翻罗马帝国后,却没有健全的制度来取代;而且蛮族各部落之间战乱不断,没有一个完整、成熟的统治体制,所以当时国王为维持自我势力,而采取了给予的奖赏之法:
第一, 抢到的财产严格按平分制给予个人。
第二, 实行的赏赐土地之法,人为的形成了某个人的大地产,而且赏赐并非在一级上就完成,可级级相赐,在罗马人为地产上又形成了日尔曼人的地产;这些无偿的赏赐,加上罗马乡村地产,形成了西欧土地基本纳入的大地产。罗马时期地产为私有,而此时的地产人为进行划分,又包含着不同成分:其一是地产主的私有地,其二为让人们耕种的土地。
这种制度变化构成了庄园的基础,其与大地产的区别在于土地耕种权不被剥夺。
庄园特点
最能够体现庄园主权威的为"庄园法庭",是庄园的统治机构,特点为:
第一, 非常设机构,根据地方问题多少和庄园主本身意愿来决定开庭间隔。
第二, 规定开庭时,当地农民都要参加,也非所有人有发言权,由代表组成,陪审团
第三, 庄园法庭诉讼程序死板,均看是否能够打动庄园主而非就事论事:法庭的判决,其结果不一定能够被执行。
庄园法庭只涉及庄园的内部事务,是为处理"家务事",但是确实对当时庄园的管理起了重大作用,包括庄园内各种事务都可以进行诉讼,由小事到大事务都有。通过这种制度,可以解决其内部问题和起调整作用。
土地成分
就庄园土地成分而言,大致上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 领主的私有地。
第二, 农民的份地。
第三, 供放牧的草地。
第四, 提供庄园木材的林地。
建筑设施
就庄园的建筑而言,则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 是位于高处,豪华的庄园主住所,但并非一般人认为的城堡。
第二, 简陋的农民茅舍。
第三, 公共设施,包括教堂,水磨房(庄园主所有)和手工业者的库房。
庄园作为集体耕作,从根本上而言,无人可以单独拥有庄园内有一切日常生活的设施,包括耕地和耕地所需的动物和工具。
庄园内的公共设施很多,包括庄园主的私地在内,作为隶农的劳役,且具有优先权。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表现在庄园可以容纳人的数量为一定,可通过庄园规模的大小来判定人口数量。当然这还因为中世纪出生率低、存活率低,数量始终保持恒定。而且能够保持自然平衡。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品都在庄园内生产。农奴除了要为封建领主工作,还要承担各种劳役,向领主捐献农副产品,交纳各种杂税。
庄园也需要进行管理,但是庄园主并不理庄园事务,常常委派手下人进行管理。庄园主住宅由委派人居住,其目的是为知道隶农能够获得实际的收成因而与当地人关系紧张,具体工作则由村庄里的人完成。
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
庄园物种
当时庄园内种植的物种和土地本身的划分有和大关系。
第一, 食物包括:小麦,是人吃的主要食物,但是生长期缓慢,产量偏低且对土地的要求很高;大麦,生长期短,而且产量高,但是很难让人食用,除非是在饥荒期间,平日主要用于喂马。
第二, 经济作物有葡萄和橄榄,前者可以说是罗马时期的遗留传统,通常用于酿制葡萄酒;后者则是用于制造油类。
第三, 畜牧业的作物。在当时,牛和马是必需品,牛的数量必须保证,而马作为服军役的必备品也是不可缺少的。而肉类则有家禽提供,主要是猪、羊、鸡等,在天气适宜的时候,也必须保证一定数量;但因为当时饲养条件落后,所以这些家禽都无法过冬,所以当时在秋日大量屠宰之时就成为了一个节日,因为这么做可以避免其死亡而且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主要保存手法是腌制肉类。
当时,农民生活贫苦且负担很中,其阶层几乎包括了各类劳动力。这一阶层工作时间很长,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农民们不光种地,还有法定义务必须从事劳役:建桥,修路,即使交钱也不能免除。农民的居住条件也很差,家中没有床,更无任何娱乐活动,生活是单调且一成不变的。中世纪前期没有世俗文化教育,农民不认识字也没有书可看;在那个时期只有教士手内有羊皮书手抄卷。
中世纪农民的负担之重,也是极为罕见:实物地租,劳役地租,使用公共设施费用,结婚时必须付的婚姻税(尤其是庄园之外的人,更要交罚金),继承税以及庄园主的生活费。
通过以上情况不难知道,其实中世纪的庄园经济生活十分脆弱,农民生活范围狭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问题,那个时期的灾荒、瘟疫更是平常之事。但大多数人也习惯于这种生活方式和地位。这种庄园制生活在中世纪维持了很长时间,直至中世纪后期才被打破。
发展变化
同时土地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庄园成为一个不仅仅是经济行为的单位,而是集政治、法律、刑事(也包括经济在内)于一体的行政管理单位,彼此之间互部干涉,这也形成了中世纪日后分化的基础:庄园主即等于庄园国王,其主权、土地皆分封,而且分封者只对上一级分封者负责,导致了中世纪国王主权的分散状况。
‘柒’ 13、14世纪英国历史
瓦特.泰勒起义 13~14世纪,英国封建经济发展到极盛。农业耕作技术改进,城市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渗入农村。封建领主要求更多的货币,在农村开始了用货币地租代替劳役或实物地租的“折算”过程。折算使少数富裕农民赎得人身自由,但广大农民群众纷纷破产,沦为农村的雇佣劳动者。1348~1350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夺去英国近半人口。由于劳动力短缺,国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颁令,规定劳动者必须接受低工资雇佣,否则予以监禁。城乡穷苦人民走投无路,被逼揭竿起义。牛津大学神学教授J.威克里夫(约1320~1384)及J.保尔等下层教士“罗拉德派”的改革宣传为起义作了思想准备。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震撼了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度。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已经解体。15世纪时,绝大多数农奴赎得人身自由,成为自耕农,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分为自由领有农和公簿持有农。货币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阶级也发生变化,从富裕农民、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贵族中产生新贵族,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旧贵族的统治陷入危机,封建骑士制度日趋解体,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捌’ 14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农业、手工业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方式,又有何影响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一些地区也效仿城市,成为具有独立 和 的地方。
(2)随着欧洲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农民获得了对自己 的支配权。
(3)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在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 。
(4)随着农产品的富裕和市场的需求增加,农民和 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5)13世纪后,分散的手工工场越来越多,后来逐渐转向 的手工工场。
(6)随着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生产组织逐渐 。
影响: 11世纪以后,欧洲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玖’ 英国工业革命与农业有什么关系
工业革命前,英国的社会结构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首先,农业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人口的多数以土地为生,居住在农村。交通落后,消息闭塞,过着田园生活。从表面看,仿佛与中世纪别无二致。但在表面之下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是贵族地主改变了剥削方式,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法了。贵族中有些自己就是农场主和农业改革家,他们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生产,获取大量利润。号称“芜菁唐森德”的唐森德勋爵,就是这批人的代表;就连英王乔治三世也用“农夫乔治”的笔名给《农业年鉴》撰稿,鼓吹技术改革。还有许多人把领土划成小块,分块出租,造成大量中小农场和租地农业家,他们自己则坐收渔利。笛福曾记载阿里斯伯里地方有一片“出色的牧场”,以一千四百镑的年租出租;艾密斯伯里附近则有一块出租草地,“单为牧草”就收取十二镑一英亩。由于土地的重要性,大土地贵族是全国最富、最有势力的集团。例如纽卡斯尔公爵的收入一年不下十万英镑,小一点的土地贵族,收人也在一万镑上下。为适应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议会从安妮女王时期起,就通过一项项圈地法令,用暴力剥夺农民,使他们变成工资劳动者,或者离开上地。但此时土地尚未圈完,敞田制还大量残存,农民仍可依照旧传统在田地上放牧拾草,弥补家计。
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织业。但除了炼铁、采矿,所有的手工业都是分散的,星星点点,散布全国。城市很小;除伦敦之外,在现代人眼光中都只是乡镇。此时的手工业,除了根深蒂固的行会传统外,最大的特点是商人控制生产。手工工匠从商业资本家那里领取原料,进行加工,在一定期限内交回一定数量的制成品,并领取工资。商人们还往往出租生产工具,折取租金。在这种形式下,工匠们表面上看来各自独立,与中世纪无甚差别;实际上,产品已归商人所有,而散居各地的工匠只是商人的雇工而已。
确实,商业是当时最活跃的经济部门。成百上千的内地商贩,赶着成群驮马,在崎岖的小道上奔波往返,把原料和百货运进制造业区,又收走各家各户的手工产品,运往伦敦、布里斯托尔、利物浦……再由更大的商人转运出海,把英国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全球。如果没有商人这个活跃的阶层,英国一定还是四分五裂的中世纪社会,绝无统一市场可言的。
如果说乡绅是乡村的主人,那么商人才是城镇的主人。1739年出现的一份小册子上说:“在英国,没有一个港口,很少有一个内地城镇,是没有这样一批冒险家的:这些人出口大量货物,并直接与大多数欧美商行作生意。”在社会财富的阶梯上,除了大土地贵族,就数商人最富。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要想发财,就必须经商,这几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重商主义理论盛行,商业“使富人的人数加倍增长,使我们的地产比以前大为值钱,并且在地产之上,又加上另一笔财产,它也和土地本身一样值钱”商业还带来“一个附加的帝国。”当时人们就是这样看待商业的。
政府一系列经济措施都是为保护商业利益而制定的。航海法,限制殖民地贸易的条例,禁止海员在外国商船上工作的法令,大力发展海军的政策等等,都是重商主义的表现。沃尔波尔说的很清楚:他的经济政策是“使我国制造品的出口及制造它们所要用的商品的进口尽可能简单易行,这样就能保持贸易平衡对我国有利,增加我国航运,并使我国很大一批穷人得到工作。”老威廉·皮特也说:“我要把美洲的重要性说给你们听;它是一个双重市场:既是一个消费市场,也是一个供应市场。”可见历届政府多么重视商业!
商业利益和土地利益互相勾结,形成一个寡头集团。有许多贵族从事巨额海外贸易,或参加伦敦的商业活动,他们的幼子则在东印度公司任职;更有许多商人,拨出自己的红利,买下土地成为地主,作为政治上进身的阶石。婚姻的沟通更为频繁;经过几代人之后,地主和商人几乎不分彼此。朗斯代尔伯爵是个做土耳其生意的商人的曾孙;伦敦商人约翰·肖特的女儿,则嫁给康韦勋爵和沃尔波尔,连着名的首相老威廉·皮特也出自东印度公司的豪门巨富,他的祖父是马德拉斯一个富有的总督,他自己则封查塔姆勋爵。正如笛福所说:“商业在这里远不是与绅士不相调和的,简而言之,在英国,商业造成绅士。因为,在一代或两代人之后,商人的儿辈,或至少是他们的孙辈,成了和那些出身最高、渊源最古的世家子弟一样卓越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员、法官、主教和贵族。”
对这样一个寡头统治的社会,法学家布莱克斯顿倍加赞赏,说它“设计得如此聪慧,培植得如此强壮,完成得如此高超,以致很难有赞美的言辞,来准确恰当地形容它。”这些话确实道出了商业——土地集团的心声,他们幻想着这个制度能长久永恒。但就在布莱克斯顿的《英国法律评注》出版的四年之后,在1769年,蒸汽机的隆隆声却永久地打碎了他们的迷梦。
‘拾’ 英国经济体制
英国经济体制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经济强国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政府大量减少了国有资产,并减缓了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
英国的农业高度集中,高度机械化,并且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英国拥有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储备。英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大约占总GDP的10%,在工业国家是算非常高的。
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伦敦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
尽管英国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工业的重要性仍不断下降。
(10)英国十四世纪是什么农业经济扩展阅读:
自1973年起,英国是欧盟会员国。 1980年代,在撒切尔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数在1940年代被国有化的、在工业和服务业上的国有企业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国政府只拥有少数工商产业,英国皇家邮政是其中一例。
英国经济正经历150多年来最长的持续增长时期,自1992年以来每个季度都有增长。在通货膨胀、利率、和失业率方面都保持了较低的水平,也使英国成为欧盟中最强的经济体之一。因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英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在欧盟国家中位列第十二名。
但是,与其他英语国家一样,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于许多欧洲国家。尽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国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经常账户赤字。 尽管英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近20年来显着增长,并超过了德国的生产率,但仍落后法国工人每周35小时工作时间的水平约20%。
英国的平均每小时劳动生产率位于旧欧洲15国的平均水平。 英国在人类发展指数中位列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