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分别是什么
0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是其悲剧作品中最着名的四部。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自十九世纪始,《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公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及理想的破灭。
《哈姆雷特》剧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地,最后三人同归于尽,母后也误饮毒酒而死。
《奥赛罗》剧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台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赛罗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
《李尔王》剧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麦克白》剧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Ⅱ 英国着名文学家莎士亚创作的着名悲剧是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是其悲剧作品中最着名的四部。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哈》剧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地,最后三人同归于尽,母后也误饮毒酒而死。
《奥》剧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台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赛罗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
《李》剧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麦》剧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Ⅲ 为什么说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具有讽刺意味
因为当时的英国文学中的戏剧很盛行,戏剧中是悲剧为经典。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
Ⅳ 英国各时期的文学风格
英国文学7个时期
英国文学发端于中世纪,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 、20 世纪文学 7 个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英语文学 英国在10世纪以前属于古英语时期 ,早期的凯尔特等部族及 5 世纪入侵的 盎 格 鲁 、撒克逊和朱特人,起初都没有留下书面文学。6世纪末到7世纪末,由于肯特国王阿瑟尔伯特皈依基督教,该教僧侣开始以拉丁文着书写诗,其中以比德 所着《 英国人民宗教史 》最 有历史和文学价值。9世纪 ,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为振兴文化 ,组织人力将各种拉丁文着作译成英语 ,并倡导以英语撰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其中包括有关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的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和《朱迪斯》,以及一些抒情诗、方言诗、谜语和宗教诗、宗教记述文、布道词。
中古英语文学 11世纪,随着诺曼人入侵 ,古英语渐渐演化为中古英语,文学上开始流行模仿法国的韵文体骑士传奇,其中以《高文骑士与绿衣骑士》最有艺术价值。14世纪后半叶是中古英语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似受古英语诗影响的口头韵体诗,最有名的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想》,一般认为是教会人员朗兰德所写,以中世纪梦幻故事的形式探讨人间善恶,讽刺社会丑行,表达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此时期国王查理第二当政 ,宫廷开始用盎格鲁-诺曼法语 ,王室贵族兴起赞助文人之风。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乔叟以其诗体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其他长短诗集成为英国文学的重要奠基人。15世纪,有民间歌谣抄本流传至今,最有名的是关于绿林好汉罗宾汉的传说;马洛礼的散文小说《亚瑟王之死》为英国小说的雏形。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主要是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学者纷纷翻译意大利和 法 国学术 、文 学 名着 并 自行着 述 ,以托马斯 · 莫尔(1477~1535)的《乌托邦》最有价值 。英国文艺复兴文学最突出的是诗歌和戏剧 。西 德 尼( 1554~1586 )的十四行诗、斯宾塞的《仙后》都是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在剧本中运用重韵体诗的文体,促使诗歌和戏剧两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成就。莎士比亚将这种诗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还擅写十四行诗和长篇叙事诗。稍晚的本·琼森(1572~1637)擅写社会讽刺诗剧。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文艺复兴渐趋尾声,所谓骑士派的贵族有闲者的爱情诗流行一时;同时出现了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以善于表达活跃躁动的思绪和蕴含哲理而独树一帜。
17世纪文学 17世纪40~80年代 ,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式政权。大诗人弥尔顿先以书写政论文参加斗争,晚年所作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以炽烈的感情、壮丽的想象、优美的语言使17世纪英国无韵体诗歌达到一个新的美学高度。之后,德莱顿 (1631~ 1700 ) 的讽刺诗 、颂诗和剧作都卓有成就 ,其文学论着《论戏剧诗》、《悲剧批评的基础》以及对一些前辈文学家的评论,使英国文学评论成为一个独立门类。代表下层 社 会 的班 扬 (1628~1688) 及其 讽 喻 性 梦 幻 寓 言小说 《天路历程》,被视为英国近代小说的发端。
18世纪文学 18世纪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使英国文学出现新的盛况,写实小说的兴起,相继涌现一批作家和作品:笛福和他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和他的《格列佛游记》、理查森和他的《帕米拉》、菲尔丁和他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斯特恩和他的《项狄传 》 、斯摩莱特和他的《 兰登传 》、哥尔德斯密斯和他的《威克菲尔德的牧师》等,其中以菲尔丁和他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为最杰出。这个世纪的末期,出现以神秘、恐怖、暴力为特征的哥特小说,以其娱乐性和对读者所产生的心理效果而影响深远。期刊文学是此时期文学的又一重要成就。出现大批期刊,许多知名作家及诗人、剧作家担任编辑和撰稿人,所发表的随笔,短小精悍,题材广泛,生动幽默,使英国散文形成独具本国特色的一种体裁。其他形式的散文作品,也出现不少佳作。
19世纪文学 19世纪初 ,继 18 世纪以来蒲柏 、格雷(1716~1771)和彭斯等诗人优雅含蓄的抒情诗作之后,在法国大革命浪潮冲击下,出现了以布莱克(1757~1827)为先导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其前期代表诗人是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的湖畔派。二人的诗歌合集《抒情歌谣集》或寄情山水 ,或神游异域、远古和梦境,开一代诗歌之新风,并以理论着述奠定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 。19世纪2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拜伦、雪莱、济慈三大浪漫派诗人。这个世纪中后期,先后出现了布朗宁夫妇、阿诺德、罗塞蒂、斯温伯恩等重要诗人,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接近20世纪现代意识的意境成为19世纪英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世纪初开始,散文创作更上一层楼。哈兹里特的文论《时代精神》、兰姆的散文集《伊利亚随笔》、德·昆西的长篇自述《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卡莱尔的《法兰西革命》、罗斯金的美学着作《威尼斯之石》等,都是名作。散文小说在整个19世纪更是盛况空前。首先,苏格兰作家司各特以他的27部作品开创了历史小说这一新领域;同时,女作家J.奥斯丁以6部作品开创了风俗小说的天地 。40至60年代,正值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前期,以狄更斯为首,相继出现了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特罗洛普、勃朗特姐妹、G.艾略特等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70年代至20世纪初,又相继出现了以哈代为首的重要小说家包括梅瑞狄斯、莫里斯、勃特勒、斯蒂文森、王尔德、康拉德、柯南道尔、吉卜林等,都具有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和探索精神。
20世纪文学 20世纪以后,英国文学出现了小说、诗歌、戏剧多元化发展的走向。20世纪初,爱尔兰人萧伯纳在伦敦对戏剧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爱尔兰本土文艺复兴运动在戏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英国戏剧大为振兴。原小说家哈代转事诗歌创作,完成诗剧《列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诗歌的代表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震动,文学上,导至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发表,成为现代派诗歌的起点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和 吴尔夫的《海浪》等,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劳伦斯则以一系列富有时代色彩的作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生活见解和艺术独创性。与此同时,一些战前和甚至19世纪即已崭露头角的小说家如威尔斯、本涅特、高尔斯华绥、毛姆、福斯特等,仍旧沿循现实主义的航道行进。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小说家奥·赫胥黎、奥威尔、伊·沃、衣修午德、格·格林、戈尔丁、福尔斯等,大都在传统与现代的合流上继续前进。两次世界大战使妇女生活思想发生巨大变化,英国文坛也随之出现一批优秀女小说家,如鲍恩、斯帕克、默多克、莱辛、德拉布尔、希尔等。50年代集中出现的愤怒的青年,也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潮流,除小说作品外,还有优秀剧作。爱尔兰人贝克特和伦敦人品特则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在诗歌领域,托·斯·艾略特的组诗《四个四重奏》是40年代的杰作;50至70年代,最优秀的诗人是拉金和休斯;爱尔兰人希内是继二人之后最有影响的诗人。
Ⅳ 英国悲剧文学
比较经典的就是莎翁莎士比亚的悲剧了
顺便附上他的一些其他作品
喜剧:
《终成眷属》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皆大欢喜》 As You Like It
《错中错》 The Comedy of Errors
《爱的徒劳》 Love's Labour's Lost
《一报还一报》 Measure for Measure
《威尼斯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温莎的风流娘们》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仲夏夜之梦》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无事生非》 Much Ado About Nothing
《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 Pericles, Prince of Tyre *†[a]
《驯悍记》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暴风雨》 The Tempest *
《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维洛那二绅士》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两位贵族亲戚》 The Two Noble Kinsmen
《冬天的故事》 The Winter's Tale
历史剧:
《约翰王》 King John
《理查二世》 Richard II
《亨利四世 (第一部)》 Henry IV, part 1
《亨利四世 (第二部)》 Henry IV, part 2
《亨利五世》 Henry V
《亨利六世 (第一部)》 Henry VI, part 1 †[c]
《亨利六世 (第二部)》 Henry VI, part 2
《亨利六世 (第三部)》 Henry VI, part 3
《理查三世》 Richard III
《亨利八世》 Henry VIII †[d]
悲剧:
《罗密欧与茱丽叶》 Romeo and Juliet
《科利奥兰纳斯》 Coriolanus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 Titus Andronicus †[e]
《雅典的泰门》 Timon of Athens †[f]
《朱利叶斯·凯撒》 Julius Caesar
《麦克白》 Macbeth †[g]
《哈姆雷特》 Hamlet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Troilus and Cressida #
《李尔王》 King Lear
《奥赛罗》 Othello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 Antony and Cleopatra
《辛白林》 Cymbeline *
诗:
《十四行诗》 The Sonnets
《维纳斯和阿多尼斯》 Venus and Adonis
《鲁克丽丝失贞记》 The Rape of Lucrece 又译:露克丽丝遭强暴记
《热情的朝圣者》 The Passionate Pilgrim 又译:激情飘泊者 [h]
《凤凰和斑鸠》 The Phoenix and the Turtle
《爱人的怨诉》 A Lover's Complaint 又译:情女怨
失传作品:
《爱得其所》 Love’s Labour’s Won
《卡登尼欧》 Cardenio †
其他疑为莎士比亚的作品:
《法弗舍姆的阿尔丁》 Arden of Faversham The Birth of Merlin 《洛克林》 Locrine
《伦敦浪子》 The London Prodigal
《清教徒》 The Puritan The Second Maiden's Tragedy
《约翰·奥德卡瑟爵士》 Sir John Oldcastle
《克伦威尔勋爵托马斯》 Thomas Lord Cromwell
《约克夏的悲剧》 A Yorkshire Tragedy
《爱德华三世》 Edward III
《托马斯·莫尔爵士》 Sir Thomas More
希望对你有帮助~
采纳采纳把~~~~
Ⅵ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分别指的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也被誉为悲剧的制造者,他写出的剧本都是悲剧。不过悲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喜剧,我们如果看透这些悲剧,就能收获到更多的东西,让我们看开一点。那你知道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分别指的是什么吗?
总结
小编对于莎士比亚是非常佩服的这个人也是很有才华的,虽然出身不怎么显赫,但是却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了上流人士。虽然这个人已经离开了我们很久,但是我们仍然会记得他。
Ⅶ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及四大喜剧是什么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
1、《哈姆雷特》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2、《奥赛罗》
黑脸的摩尔人奥赛罗是威尼斯城邦雇佣的一个将军,受种族限制而显得地位卑微的他爱上了贵族元老院元老勃罗班修聪明、美丽、大方的女儿苔丝狄蒙娜,明知婚事将不被允许,他们瞒着父母秘密结婚。
作为统帅的奥赛罗有一个看起来很忠勇的旗官伊阿古,他嫉妒奥赛罗提拔了卡西奥任副将而未关注自己,同时他也觊觎苔丝狄蒙娜的美貌,从而嫉妒奥赛罗娶妻成功。这个外表忠厚、内心奸猾的小人伊阿古,想方设法制造令奥赛罗误以为卡西奥与其妻子苔丝狄蒙娜私通的假象和证据,让已经被伊阿古谗陷之言所引起的妒恨迷惑了心智的奥赛罗看到。
破坏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幸福婚姻,成为伊阿古最大的满足。于是他想尽办法利用暗恋苔丝狄蒙娜的小贵族罗德里戈的急迫以及自己的妻子艾米利亚不明就里,苔丝狄蒙娜不贞的“证据”被奥赛罗信以为真。
他任“怀疑”这种毒药在心间像硫黄一样燃烧,把伊阿古所提供的“间接证据”链条之间的断裂带用自己的联想填补并发酵、放大,最后妒恨令他几近发疯。在新婚的床上,亲手掐死了忠贞而单纯的妻子苔丝狄蒙娜。但当伊阿古的妻子揭穿这一谎言与骗局的时候,奥赛罗如梦初醒,拔剑自刎。
3、《李尔王》
全剧有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索。主线索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老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一怒斥逐了小女儿,将她远嫁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两个虚伪的女儿,结果自己却受到两个女儿无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与乔装疯丐的爱德加为伍。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兴师来讨伐,终于父女相见,但是英法两军交战,法军战败,考狄利亚被俘,不久被爱德蒙密令缘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在悲愤中疯狂而死。
另一条次线索是葛罗斯特伯爵听信庶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了长子爱德加。后来由于他同情李尔,被挖去双目,在野外流浪时遇到沦为乞丐的儿子爱德加,由他搀扶前行,却不知搀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赶出门的儿子。庶子爱德蒙继承爵位后,同时与李尔的长女、次女勾搭,害得她们争风吃醋,相互残杀,最后次女被毒死,长女谋杀亲夫的阴谋败露后自杀。爱德蒙受到爱德加的挑战,在决斗中被杀。
4、《麦克白》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
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死,麦克白无一丝难过。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
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
四大喜剧
1、《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古希腊的雅典,年轻的赫米娅与拉山德相爱,可是赫米娅的父亲却希望她嫁给狄米特律斯,为此赫米娅与拉山德逃到城外的一片森林里。
此时,为了给雅典公爵提修斯和美丽的希波吕妲的盛大婚礼助兴,一群演员也在森林里排练一出喜剧。赫米娅的好友海伦娜爱着狄米特律斯,所以她把消息透露给了狄米特律斯,于是她们两个人也先后来到森林里。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精灵,仙王奥布朗和仙后蒂泰妮霞正在闹别扭。
为了捉弄仙后,仙王命令一个叫浦克的小淘气去采一种花汁,拿来滴在仙后的眼睛里,那么她醒来就会狂热地爱上第一眼看到的人或动物。正巧仙王还无意中得知海伦娜爱着狄米特律斯,所以他让浦克将一些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的眼里,可是浦克把拉山德误认为狄米特律斯。
结果,拉山德醒来看到的是海伦娜,便不停地向她求爱,而把赫米娅忘掉了。仙王发现后。赶忙把花汁滴入正在熟睡的狄米特律斯的眼中。狄米特律斯醒来,看到正被拉山德追赶的海伦娜,于是两人争先恐后地向海伦娜求爱。看到这样的情景,海伦娜和赫米娅都很生气。
与此同时,仙后也中了计,爱上了一个排戏的演员波顿。最后,仙王给所有人解除了魔法,大家如愿以偿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爱情。
2、《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是个宽厚为怀的富商,与另外一位犹太人夏洛克的高利贷政策恰恰相反。安东尼奥的一位好朋友巴萨尼奥因要向贝尔蒙脱的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美丽女郎鲍西娅求婚,而向他告贷三千块金币,而安东尼奥身边已无余钱,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为抵押品,借三千块金币。
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往日与自己作对耿耿于怀,于是利用此一机会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后,安东尼奥答应了,与他定了合约。
巴萨尼奥欢天喜地到贝尔蒙脱去求亲了,在贝尔蒙脱,他的侍从葛莱西安诺喜欢上了鲍西娅的侍女尼莉莎,两对新人在一个意外事件来临时,匆匆同时结了婚。
原来,安东尼奥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说明了他的商船行踪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运,因这一磅肉可能会导致他的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见到巴萨尼奥的最后一面……听到这个消息,巴萨尼奥与葛莱西安诺赶紧奔回威尼斯,鲍西娅与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书记,跟着去救安东尼奥。
在法庭上,鲍西娅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因此,安东尼奥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而后者却把这笔意外的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婿、自己的朋友——罗伦佐。
夏洛克见阴谋失败,也只好答应了,并遵依判决,改信基督教。就这样,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同时,鲍西娅及尼丽莎戏弄了他们的丈夫。她们要求用戒指作为替安东尼奥辩护的报酬,然后回到了家中。等她们的丈夫回来时,她们责备他们忽视了结婚戒指的意义,并咬定了一定是他们把它们送给了别的女人。一连发窘的解释后,终于真相大白。每个人都有一个满意的结局,除了那个想害人反害己的夏洛克。
3、《第十二夜》
塞巴斯蒂安和薇奥拉是相貌相同的孪生兄妹。在一次航海事故中,两人在伊利里亚岸边失散。薇奥拉以为哥哥身遭不幸,便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投到当地奥西诺公爵的门下当侍童。奥西诺公爵派薇奥拉替他向年轻貌美而富有的伯爵小姐奥丽维娅求婚。
可是,这时薇奥拉已经暗暗地爱上了主人奥西诺。而奥丽维娅却对代主求婚的薇奥拉一见钟情。事情变得微妙复杂了。与此同时,一个密谋正在奥丽维娅家中进行。她的叔父托比等人由于受到傲慢的大管家马伏里奥的斥责,便对他进行报复。
他们模仿奥丽维娅的笔迹写了一封情书给马伏里奥,信中鼓励马大胆求爱,并要他经常穿着令人厌恶的黄色长袜。马伏里奥鬼迷心窍,上了他们的当,丑态百出;而奥丽维娅则以为管家在发疯。
为赢得奥丽维娅的芳心,奥西诺再次派薇奥拉到奥丽维娅的家中游说。奥丽维娅愈加爱慕薇奥拉了。而奥丽维娅的叔父却执意要将她嫁给蠢笨的富户安德鲁,于是便与奥丽维娅的女仆玛莉娅一起极力鼓动安德鲁和薇奥拉决斗。
原来薇奥拉的哥哥塞巴斯蒂安遇难时被海盗船长安东尼奥所救,俩人结成莫逆之交。来到伊利里亚后,由于安东尼奥船长惧怕伊利里亚当局的追捕,不能陪西巴斯辛逛城,便把钱袋交给他使用。
安东尼奥船长意外地碰到正在和安德鲁决斗的薇奥拉,他错把她当成她的哥哥塞巴斯蒂安,遂上前拔刀相助。然而,路过此地的警察认出了他并把他逮捕。安东尼奥看到薇奥拉对自己被捕既无动于衷,也不肯还他钱袋,大为吃惊,遂指责她忘恩负义。
安德鲁等人还想找薇奥拉决斗,但是他们遇到了塞巴斯蒂安,错把他当成薇奥拉,便拔剑相向,幸被及时赶来的奥丽维娅所制止。奥丽维娅也错把塞巴斯蒂安当成薇奥拉,并把他请到家里表示爱情,俩人遂私下结百年之好。
马伏里奥被宣布患有精神错乱而关进了暗室,并被装扮成牧师的小丑百般戏弄。后来马伏里奥得机写信向奥丽维娅小姐申辩,才使得真相大白。
最后,塞巴斯蒂安和薇奥拉兄妹重逢,塞巴斯蒂安和奥丽维娅相爱,奥西诺公爵被薇奥拉的品貌所感动,宣布娶她为妻,安东尼奥船长亦获自由。除马伏里奥外,众人皆大欢喜。
4、《皆大欢喜》
弗莱德里克不顾兄弟情谊,篡夺了自己胞兄(即罗瑟琳的父亲)的公爵之位,把公爵赶走,使他被迫流亡在森林里。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但不久罗瑟琳也被叔父、篡位者弗莱德里克的放逐,不得已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后来与奥兰多不期而遇。
受到长兄虐待的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奥列佛天良发现,并与罗瑟琳的堂姊妹、弗莱德里克之女西莉娅产生了爱情。他们一直和罗瑟琳一起生活在森林里,帮她寻找父亲最终罗瑟琳在森林里找到了父亲。
弗莱德里克受隐士点拨,翻然悔悟,将权位归还给了胞兄,奥兰多与罗瑟琳、奥列佛与西莉娅、牧人西尔维斯与牧女菲必、小丑试金石与村姑奥德雷四对恋人喜结良缘,以善胜恶,皆大欢喜。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1601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 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
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 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
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
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
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 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亚诗文的特征和剧院实际效果有关。 像那个时代所有的剧作家一样,莎士比亚将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等创作的故事戏剧化。 他改编了每一个情节来创造出几个观众注意的中心,同时向观众展示尽可能多的故事片段。
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 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Ⅷ 英国文学发展史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毋庸置疑,英国小说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大景观。它如同促使其滋生与进化的社会土壤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改弦易辙,急剧演变。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英国小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工具,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像英语一样,自它形成的那一天起,英国小说便建立了自己的规则和体系,虽东学一点,西借一点,却以坚定的步伐向前发展。引人注目的是,尽管英国小说起步较晚,其历史比诗歌和戏剧短得多,但它却发展迅猛,变化巨大,流传甚广,其影响和作用早已大大地超过了诗歌和戏剧。究其原因,英国小说不仅具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和人物形象生动等特征,而且还因其篇幅灵活、形式多样,语言通俗和艺术精湛而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经过无数作家的认真探索和反复实践,当代英国小说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上与它早期的雏形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英国小说的崛起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其小说艺术的发展既是社会进化的一个显着标志,也是文学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应当指出,英国小说艺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同英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就此而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不是一种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与英国的社会变化以及异域(尤其是欧洲各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彼此交融的。当然,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秩序。这种规律和秩序不能通过抽象的、主观的或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而只能通过对历代小说文本的考察与研究来加以揭示和验证。然而,在深入探讨英国小说艺术的具体特征与美学价值之前,很有必要对其历史概貌和演化过程作一番简要的概述。
作为一种公认的叙事性散文文学体裁,英国小说已经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从理论上讲,英国小说形成之日,便是其艺术问世之时。当然,小说艺术被作家接受并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评论家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但迄今为止,西方评论家对英国的第一部小说究竟始于何年及出于何人之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的书信体小说《帕梅拉》(Pamela, 1740),有人说是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1719),也有人说是约翰·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的宗教寓言小说《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上集1678,下集1685)。其实,早上16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小说已端倪可察。当时,约翰·黎里(John Lyly, 1554?-1606)、菲利普·锡德尼(Philip Sidney, 1554-1586)、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 1558-1592)和托马斯·纳什尔(Thomas Nashe, 1567-1601)等一群毕业于牛津和剑桥的才华溢的“大学才子”(University Wits)对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进行反驳。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鼓舞下,他们对小说这种新的文化体裁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并开始采用风格典雅和雕琢华丽的散文语言创作叙事性作品,从而翻开了英国小说历史的第一页。黎里的《尤弗伊斯》(Euphues, The Anatomy of Wit, 1579)、锡德尼的《阿卡锹亚》(Arcadia, 1590)、格林的《潘朵斯托》(Pandosto: The Triumph of Time, 1588)、纳什尔的《不幸的旅行者》(The Unfortunate Traveler, 1594)和托马斯·迪罗尼的《纽伯雷的杰克》(Jack of Newbury, The Famous and Worthy Clothier of England, 1597)等作品都体现了小说的艺术特征。它们不仅在题材上变化显着,而且在形式、结构和语言上同当时的诗歌和戏剧大相径庭,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颇有发展潜力和备受读者青睐的文学体裁。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罗曼司和现实小说两大类,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生活。当时英国的散文叙事作品似乎获得了一种崭新而又绚丽的文体,尽管它作为叙事文学还显得不够成熟。然而,“这类作品在当时与那些适应飘忽不定的语言和读者见面时肯定具有近似于魔术般的效果,因为它不受音步的限制。”②显然,16世纪末的“大学才子”是英国小说的开拓者和创始人。尽管16世纪末在英国文坛勃然兴起的“小说热”只延续了大约二十年时间,但“大学才子”们的创作实践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7世纪是英国多事之秋,政局动荡,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英国小说的发展势头受到了极大的遏制。随着“大学才子”们的相继去世,曾经风行一时的英国小说开始峰回路转,步履维艰。那些不喜欢或不擅长写散文故事的作家便热衷于撰写具有说教意义或喻世内容的散文。“他们放弃叙事文学并随后转向撰写一系列具有说教性质的文章,这表明了他们的自我封闭和缺乏传递任何戏剧效果的能力。”③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英国小说在约翰·班扬的努力下东山再起。然而,班扬似乎是17世纪英国文坛的一位孤独的长跑者。他的《天路历程》虽然在当时颇有影响,但这并没有造就一批新的小说家,也没有使小说取代诗歌的地位。尽管如此,班扬对小说艺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巧妙地采用梦境来反映现实,并使一个看来纯属虚构的宗教寓言折射出广泛的象征意义。虽然,在英国小说尚未告别雏形期之际,班扬的艺术构思及其对小说篇章结构的驾驭能力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并且对英国小说的全面崛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17世纪的英国文坛上还出现了不少所谓的“性格特写”。这些用散文写成的作品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详细地剖析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写”是17世纪的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处于低潮时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描写手法十分巧妙,且入木三分,常常令读者回味无穷。尽管“性格特写”还不能被归在小说之列,但它们对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毫无疑问,班扬的小说创作及其同时代作家的“性格特写”使步履维艰的英国小说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8世纪是英国小说全面崛起的时代,也是小说艺术取得长足进步的时代。享有“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称号的丹尼尔·笛福在他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生动地表现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创业意识和冒险精神,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笛福的哲学观念与17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者们十分吻合,他比以往的作家更加完整地表现了各种个人主义的东西。他的作品独特地展示了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同小说的兴起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得到了明显而又完全的显示。”④笛福的其他几部小说不仅涉及一系列现实问题,而且也展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英国小资产阶级的化身。引人注目的是,笛福在《鲁滨逊飘流记》中成功地采用了“自传性回忆”(autobiographical memoir)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冒险经历。这种创作手法不仅是对当时在英国较为流行的忏悔性自传的一种挑战,而且也超越了以往的小说形式,因而对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18世纪的英国文坛上,“第二种建立在‘老式栎木柜子’上的小说是书信小说或书信体小说(the epistolary novel),其作者仿佛是一位不知怎么被他弄到手的一大堆书信的编辑。”⑤早在1683年,英国女作家阿弗拉·班恩(Aphra Behn, 1640-1689)便创作了第一部英语书信体小说《一名贵族与他妹妹之间的情书》(Love-letters Between a Nobleman and His Sister)。然而,真正使书信体小说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并使其广为流传的无疑是塞缪尔·理查逊。他的三部书信体小说《帕梅拉》(Pamela, 1740)、《克拉丽莎》(Clarissa, 1748)和《格兰狄森》(Grandison, 1754)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书信体小说的问世对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但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叙述形式,而且也使作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仅如此,书信体小说使人物更加贴近读者,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情感变化,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即时感与现实感。正如一位英国批评家指出:“人们觉得这种小说形式具有两个潜在的作用,即令人印象深刻的即时性和对心理现实乃至意识流的探索。”⑥毫无疑问,理查逊的创作实践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给后来那些致力于小说实验与革新的作家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迅猛。当时,英国的“大多数图书馆收藏各种文学作品,但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主要收藏对象。毫无疑问,这便导致了阅读该世纪中出版的小说的人数显着增加。”⑦英国文坛相继涌现了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45)、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 1713-1768)和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等优秀作家。作为一种生动、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在英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地位和影响首次超过了诗歌和戏剧。与此同时,英国的小说艺术也日趋成熟。“我们对‘小说’这个术语的使用直到18世纪末才算真正确立。”⑧斯威夫特别出心裁地创作了一部令人捧腹却又引人深思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1726)来针砭时事,嘲讽现实,开创了英国小说讽刺艺术的先例。菲尔丁所创作的一系列反映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不仅体现了较为熟练的谋篇布局的能力,而且还反映出他对传统史诗艺术的巧妙运用。菲尔丁既模仿古典史诗的叙事手法,又刻意改变史诗通常具有的严肃性和悲剧色彩,在其小说中不时掺入富于喜剧色彩的成分,从而使其小说成为所谓的“散文式喜剧史诗”(comic epic in prose)。难怪“理查逊和菲尔丁两人都认为自己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倡导者,他们都将自己的作品看作是对陈旧的传奇小说的一种决裂。”⑨通常被称为感伤主义作家的劳伦斯·斯特恩无疑是18世纪英国小说最杰出的革新家。当英国小说还只是像一棵嫩绿的幼苗企盼呵护的时候,斯特恩似乎已经对小说的现存模式感到不满。他义无反顾地对小说形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项狄传》(Tristram Shandy, 1759-1767)中,他首次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结构,摒弃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创作方法,以一种全新的小说文本来描述主人的内心世界。不言而喻,斯特恩的文学实验为英国小说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且使小说形式进一步朝着多样性与灵活性的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18世纪的英国文坛上还涌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女作家简·奥斯丁。她的小说在质量上与同时代的任何男性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她不仅善于运用讽刺手法和机智的对话来表现主题,而且还能巧妙地利用少量的人物和有限的地域背景来展示广阔的生活图景。“在简·奥斯丁的艺术中有些东西是具有永恒价值的。”⑩就总体而言,18世纪的小说家大都从英国的现实社会中摄取创作素材,展示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生活画面,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大胆探索与实践,英国小说不仅更加生机勃勃,而且在艺术上也日趋成熟。
19世纪,英国小说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时代,其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19世纪初,随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和冒险小说,其代表人物是沃尔特·司格特(Walter Scott, 1771-1832)。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长篇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尽管司格特对小说艺术革新的贡献十分有限,且被当今不少学者视为一名过时的“历史人物”,但他洋洋洒洒的历史小说和传奇作品已经成为英国文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学景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国小说的地位,使之变得更加体面,更加可敬。
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小说在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等优秀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空间繁荣的景象。据史料记载,从1837年到1900年,大约有六万部供成人或青少年阅读的小说在英国各地出版。也许有七千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有理由自称为小说家。当然,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并且载入史册的人为数不多。狄更斯和萨克雷(William M. Thackeray, 1811-1863)在小说的情节安排和语言艺术方面均体现出很高的造诣,使长篇小说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勃朗特姐妹(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Emily Bronte, 1819-1848)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独到之处,而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1819-1880)则将人物的心理现实描绘得淋漓尽致。19世纪下半叶是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英国社会矛盾重重,政局动荡、道德沉沦、贫富冲突严重以及劳资纠纷加剧的时期。所有这些自然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狄更斯与其同时代的作家参及后来的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怀 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对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邪恶进行了无情的暴露。这便是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批判现实主义。应当指出,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在题材上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而且在人物塑造方面也体现了平民化的倾向。通常,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时间与空间上遵循唯理主义的原则,在故事情节上注重趣味性与可读性,并且在形式结构上讲究精裁密缝,严谨合理。就此而言,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代表了16世纪末以来英国小说艺术的精华,而且也是历代小说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曾对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给予高度的评价:“他们以明白晓畅和极为动人的描写向世界提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理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做的还要多。”⑾
20世纪是英国小说艺术变化最大、创作技巧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整个西方文坛发生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文学大地震。20世纪初,由于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 1867-1933)和贝内特和新的现实面前依然竭力效仿传统小说的模式,因此他们对表现日趋复杂的现代经验和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已经力不从心。显然,当时的英国小说步履维艰,其形式的改革和艺术的更新已经势在必行。一些思想前卫、崇尚革新的青年作家似乎意识到了英国小说所面临的困境与考验,并试图捕捉能导致英国小说实现重大突破的良机。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和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等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在追求小说艺术革新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们向世人推出了一系列令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前辈刮目相看的新型小说,这使一部分崇尚现代主义精神的青年作家备受鼓舞。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英国,几乎颠覆了其固有的文化基础,并使整个文学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和冲击。当时,英国百姓随时都能听到“立方主义”、“非洲雕塑”、“新戏剧”、“后印象主义绘画”和“维也纳心理学”等时新名词。着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曾撰文指出:“1910年12月左右,人性变了……人的一切关系都在变化——主仆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当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时,宗教、行律响彻整个爱德华时代之际,英国小说也对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与相应的自我调整。正当不少恪守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纷乱复杂的现实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D. 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一批主张走文学改革道路的青年作家则看到了未来小说文本不断走向开放与多元的发展趋势。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及时抓住机遇,积极投身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和艺术的改造,从而使英国小说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小说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急速地跑了一阵子,其艺术形式也显得琳琅满目,精彩纷呈。1922年,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问世,从而将英国小说的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西方不少评论家认为,《尤里西斯》不仅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新潮手法,而且代表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像乔伊斯一样,伍尔夫也致力于小说形式的实验与革新,对如何处理现代小说的框架结构和时间问题以及如何表现人物意识均作了大胆的尝试,成为英语意识流小说的另一位重要代表。劳伦斯是自亨利·詹姆斯之后的又一位重要的心理小说家。尽管他的创作风格同乔伊斯和伍尔夫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对人类的性经验和心灵的黑暗王国的探索以及他那充满肉体感的语体使其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不言而喻,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全面崛起不仅为世界文学历史增添了极其辉煌的一页,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英国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小说艺术的发展。
现代主义小说艺术充分展示了现代派作家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巨大的创作潜力,同时也体现了小说现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反映了一种逆传统而动的求变心理。在题材上,现代主义小说注重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人物的孤独感、异化感乃至病态心理。在形式上,现代主义小说充分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现代派作家淡化小说的情节,不再试图叙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在作品中追求一种艺术上完美和谐的“图式”和耐人寻味的深层结构。在这种“图式”里,有序的时间、空间、因果关系和逻辑原理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飘忽不定的意识、纷繁复杂的形象和支离破碎的生活镜头。在技巧上,现代主义小说追求标新立异。现代派热衷于采用熟经叛道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瞬息万变的精神世界和混乱无序的现实生活,如视角转换、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跳跃、蒙太奇、梦境与幻觉以及看上去杂乱无章的表层结构和朦胧晦涩的叙述笔法等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现代主义小说艺术革新的重要标志。总之,现代主义小说艺术既是离经叛道的艺术,又是生机勃勃的艺术,同时也是富于极强表现力的艺术。这种艺术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不但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也是无与伦比的。它拓宽了英国小说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小说文本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进程,并且使这一文学样式达到了更加成熟与完美的境地。
引人注目的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在20年代达到巅峰期之后由盛转衰,开始退潮,而被冷落了多年的现实主义小说则卷土重来,并再次成为英国文坛的主流。30年代至50年代是现实主义小说全面回潮的时期。显然,这次回潮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30年代至50年代是一个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时期。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40年代的二次大战和兵荒马乱以及50年代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不仅是现实主义小说东山再起的外部原因,而且也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有两类作品较为引人注目:一是社会讽刺小说,二是由多卷组成的系列小说或“长河小说”(river novel)。应当指出,30年代至5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与世纪初高尔斯华绥等作家的小说相比,在艺术上更加成熟,在形式上也更加完善。尽管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像现代派作家那样关注小说艺术的改革和创作技巧的翻新,但他们却十分乐意借助某些富有生命力的现代主义手法来反映主题。此举不仅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而且也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小说在艺术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找到了一条途径,从而使小说艺术更加丰富与完善。引人注目的是,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3)等讽刺作家不约而同地继承和发扬了由18世纪大文豪乔纳森·斯威夫特开创的讽刺文学的传统。他们的小说以冷嘲热讽乃至黑色幽默般的笔解描绘了两次大战期间英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30年代至50年代在英国文坛较为流行的另一种小说样式便是安东尼·鲍威尔(Anthony Powell, 1905- )等作家创作的“长河小说”。它与传统的长篇历史小说或高尔斯华绥的世系小说具有很大的区别。它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它提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就总体而言,30年代至50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而且也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自20世纪下半叶起,英国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兼容并蓄和多元发展的趋势。在英国文坛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两股文学潮流分庭抗礼,此起彼伏,但又不时互相融合,交错重叠。正当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 1904-1991)等现实主义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反映当代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弊端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继承了乔伊斯等作家开创的现代主义事业,对小说艺术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验。贝克特成功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反小说”(antinovel)特征的“荒诞小说”,为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60年代起,具有后现代主义艺术倾向的小说在英国文坛竞相问世,其代表作家有劳伦斯·达雷尔(Lawrence Durell, 1912-1990)、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 1926- )和B. S. 约翰逊(Bryan Stanley William Johnson, 1933-1973)等。这些作家大都试图采用新的语言体系来创造一个小说世界,并使自己的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反身文本。他们往往藐视因果关系,反对逻辑原则和艺术形式的统一,而是强调文本结构的无序性和混沌性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小说体现的不是认识论或反映论而是本体论的哲学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代一部分作家用于质疑并试图解释包括文学在内的人类本体状况的一种文化观和艺术观。
引人注目的是,当代英国文坛上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而又精力充沛的年轻作家。他们乐于进取、博采众长、不落俗套、推陈出新,显得异常活跃。他们虽然还未能被载入史册,但已经锋芒毕露,令人刮目相看。在英国小说艺术不断走向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当代英国作家正在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决心为21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然而,在当代英国文坛上,不少文化人正在对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小说艺术和文本模式争论不休。他们急切地想知道新世纪的英国小说究竟何去何从。与此同时,不少“无纸传播”时代的写手们在网上信笔涂鸦,随心所欲乃至胡闹式地制作新兴文学快餐来满足成千上万衣着新潮、充满活力的“新人类”的胃口。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思想前卫的作家试图在信息时代尚未消失之前创作具有长久和稳定价值的“网络小说”。显然,这种多极联动和多元并存的现象将成为21世纪英国小说艺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纵观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并对种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读者趣味作出了及时的反应。四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英国小说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式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其艺术也一再得到优化与升华。英国小说艺术体现了极强的生命力。它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襁褓中发育成长,经过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浪潮的洗礼或冲击,以坚定自信的步伐跨入了新世纪和新千年。时至今日,英国的小说艺术已经发展到了高度成熟和相当完美的阶段,与其四百年前的雏形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小说艺术的变化与发展同诗歌或戏剧艺术相比更加引人注目,更加令人赞叹。它虽起步较晚,但它不仅能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同步,而且还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并生动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纵观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英国小说艺术在其四百多年的发展道路上体现了一种自信而又自得的单独走向。自16世纪末以来,它不但经历了从雏形、崛起、成熟、繁荣、革新到多元的演变过程,而且还充分展示了它的英国特色、英国特点、时代特征和作家特长。尽管文学艺术没有国界,且难免要受到邻国和异域文化思潮的影响,但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断强化和英语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国小说家们逐渐变得更加自信与自得。自18世纪起,英国小说已经摆脱了欧洲邻国各种文学样式的影响,呈现出独善其身、独领风骚且又加剧进化与演变的发展态势。正如一位西方评论家所说:“法国征服者在一件事情上完全失败了;他们在中世纪未能成功地使在法国已经十分流行的短篇散文故事根植于英国的土壤。”⒀不言而喻,英国小说既是本国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又体现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而这种规律与特征在别国小说史上是难以寻觅的。平心而论,在别国的小说史上既很难找到像笛福、理查逊、斯特恩、斯威夫特、狄更斯、詹姆斯、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和贝克特这样独具一格的小说家,也难以见到像《鲁宾逊漂流记》、《帕梅拉》、《项狄传》、《格列佛游记》、《荒凉山庄》、《淑女画像》、《虹》、《尤利西斯》、《达罗卫夫人》和《莫洛伊》(三部曲)那样的小说。这些作家和作品不仅具有明显的英国特色,而且体现了与众不同的小说艺术。显然,英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气息、文化氛围和语言特征对其小说艺术的单独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英国的小说样式精彩纷呈,艺术门类丰富齐全。作为一种反映生活的艺术工具,小说在英国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其作品样式也随之日益增
Ⅸ 近代英国文学是什么
18世纪前期,文学崇尚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是诗人蒲柏。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故事《格列佛游记》、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克拉丽莎》、菲尔丁的小说《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都是这时的杰作。
18世纪后期,感伤主义文学产生,杨格、格雷是感伤主义代表诗人。农民诗人彭斯则吟唱着爱情,吟唱着自由、平等、博爱。18世纪末,还出了渲染神秘恐怖的“哥特小说”。
19世纪首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在19世纪头30年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他们的诗歌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倒退,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但是他们不像感伤主义者那样用空洞的情感去替代现实,他们的全部诗作的基本主题是在个人的感受中,厌恶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丑恶,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色,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
华兹华斯在1800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断然主张,文学家的使命是要在对日常生活和平常事件的真实反映中寻觅人类的天性,因为只有在“微贱的田园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才共同处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之下”,“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之美的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的小诗《咏水仙》展现了一幅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截然不同的恬静快乐的画面,表现出的是人要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寻找人性最后归宿的情怀。他的《丁登寺》、《致布谷鸟》、《致蝴蝶》、《麻雀窝》等名篇歌颂了儿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没有受过工业文明污染的完美人性,显现了他创作主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对大自然的肯定中来探讨人的本质复归问题。尽管华兹华斯及柯勒律治、骚塞等作家消极避世,逃避现实,但他们毕竟给处在初期物化现象中的人的自由的复归开出了一剂药方。这也是19世纪初期英国许多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表达的基本倾向。
第二代诗人拜伦和雪莱则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雪莱(1792~1822)与湖畔派诗人的风格截然不同,他的创作朝气蓬勃,就连马克思、恩格斯都对他作过极高的评价,一直是文学史家们公认的“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在他的思想深处及作品的主题中,依然有很多与华兹华斯等人的创作相似的东西。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与反叛,就始终是激励他创作的主要动力。不过他不像华兹华斯那样,一味歌颂大自然,认为只有大自然才是人的自由本质得以回归或实现的净土。作为一个战斗的诗人,他认为理想的实现更依赖于这个社会本身的解放。
在《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作品中,雪莱描写了在暴君统治下,人成为“非人”的悲惨情景后,热情洋溢地展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图画。雪莱与华兹华斯等人的创作,表现出了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作家们用美化了的大自然或幻想出来的理想世界同现实的丑恶相对比,在对现存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批判中体现着人类复归自由本质的努力。但是,因当时物质生产水平相对较低,人被物化的程度还远未达到像19世纪末那样严重的程度,所以,华兹华斯、雪莱等人只是感到了社会的不合理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自由的丧失,并不知道人究竟被异化成了什么,现实还没有给他们提供具体的答案。他们的对策也只能是用一个理想社会的幻影来为人的自由的复归提供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方案。
抒情诗人济慈和历史小说家司各特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的风云人物。约翰·济慈(1795~1821)在长诗《伊莎贝拉》里,借助于中世纪的题材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在《夜莺颂》、《秋颂》等着名诗篇中描写大自然美景,抒发着自己追求人生真理的激情。他对大自然的感受极为敏锐细致,加之信念真诚,所以他的诗歌感染力极大。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在代表作《艾凡赫》以及《肯尼沃尔思》、《昆丁·达沃德》中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并使农民和其他被压迫者成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他开创了欧洲历史小说创作的先河。
19世纪30~70年代,英国工业资本主义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法案,取代了商业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地位,在经济上、政治上取得绝对优势。30年代初,资本主义剥削更为残酷,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劳资矛盾已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工人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宪章运动。50、6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在国外殖民地进行大规模的血腥掠夺,国内经济呈现表面繁荣,统治阶级实施改良以缓和阶级矛盾;英国工人运动受到工联主义的严重影响,处于低潮。
这一时期,各种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反动思潮十分猖獗。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论》形成于工业革命初期,它把社会贫困的原因归于人口的增长,以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19世纪中叶代表工业资本家利益的曼彻斯特政治经济学派就曾利用过它。他们自己又建立了一套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学说,旨在追求无限制的利润。在哲学领域中盛行的是以边沁(1748~1832)和穆勒(1806~1873)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他们虽然宣称社会道德的依据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但他们所谓的大多数人是指剥削阶级而言,他们断定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是利己主义,并且认为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道德是合理的。
卡莱尔(1795~1881)批评了马尔萨斯和曼彻斯特政治经济学派,揭发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崇拜”和伪善,但他要求像中古那样建立宗教信仰,由工业资产阶级那类“卓越的人物”来组织劳动,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改良主义从19世纪30、40年代以来一直在英国流行,严重地影响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
在宪章运动中产生了宪章运动文学,这是无产阶级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第1次出现。
这一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台和盖斯凯尔夫人等作家,马克思称他们为“出色的一派小说家”,并说他们揭示了许多“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后的英国社会生活。他们大都经历过宪章运动或受到这一运动的影响。个别作家触及当时社会中的劳资矛盾,以同情的态度描写了劳动群众的贫困生活,但他们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提出改良的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他们对社会的批判主要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要求,主要题材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历史,正面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如小市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破落贵族的子弟、贫苦的家庭教师等。
在艺术手法上,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8世纪现实主义和感伤主义小说的传统,特别表现在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但也有很大的革新。在50、60年代,英国多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后期作品表现了和资产阶级统治妥协的倾向,改良主义和悲观绝望的情绪都有所增强。
宪章运动文学是在30、40年代工人运动高涨的条件下产生的。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政治权利,于1838年以“人民宪章”的形式向议会提出有关普选的要求,遭到议会拒绝,于是在全国各地发起广泛的群众运动。宪章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
40年代以前,工人运动和资产阶级激进派联合行动,宪章是他们的共同要求。从40年代起,工人阶级除了坚持宪章的内容外,并独立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要求,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分手。1847和1848年,宪章运动达到新的高潮。但由于运动内部分裂、资产阶级的收买和镇压、改良主义思想的滋长,宪章运动走向衰落。列宁认为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宪章运动文学的形成也有着它的文化基础。40年代中叶,英国工人阶级开始举办自己的文化教育事业。
早在1837年,宪章派就创办了通俗报刊《极星》,经常刊载工人诗歌。诗人大都是来自各工业区的工人和活动家,出现了一批有名的作家如琼斯、林顿(1812~1897)、惠勒(1811~1867)和麦西(1828~1907)等。宪章运动诗歌一般都写得短小精悍,有鼓动力,适合于集体歌唱。从这些短歌的形式上可以看出工人阶级的歌手很熟悉拜伦和雪莱的政治诗,但它们和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不同,是从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出发,号召工人兄弟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起来斗争,具有明确具体的政治目标。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曾引用宪章运动诗人爱德华·米德写的《蒸汽工》(1843年)一诗,并说“它正确地表达了工人中的普遍的情绪”,揭露了“比旧的农奴制更坏的”、“伪善的、隐蔽的奴隶制”,批判这种奴隶制口头上承认自由权,而实际上把工人当作“白奴”。恩格斯亲自把这首诗译成了德文。又如在《绘歇劳浦郡的宪章派》(1843年)一诗中,宪章运动诗人明确指出了斗争的目标,是推翻掠夺工人的专制暴君和为大资产阶级服务的政党。这首诗气势雄壮,一开始这样写道:
举起宪章的旗帜登上高岗,
把它插上星金山的峰顶,
让它的口号骄傲地飘荡,
和专制暴君说一个分明。
也有一些诗歌是欢呼人民宪章、欢呼人民政治运动的光明前途的,如《向人民宪章九呼万岁》(1842年)、《一首颂歌》(1843年)、《自由的呼声》(1842年)等。
宪章运动诗歌是为教育和组织群众而写的,往往表现炽热的群众场面,如描写去伦敦请愿的歌曲。有的诗歌向群众揭露阶级敌人,如指责辉格党虚伪的改革措施的《一首新的宪章派之歌》(1841年);有的揭发“反谷物法联盟”妄图用自己的口号来偷换“人民宪章”的阴谋,如《联盟》(1841年)、《即兴》(1843年);有的则是揭发异己分子,警告同志们谨防资产阶级奸细的破坏活动,如《百万人之歌》(1842年)。有些诗歌还表现了群众对领袖和同志的爱戴和关怀,支援被囚禁的同志或纪念被害者,激励士气,号召再接再厉的斗争,如《福洛斯特》(1840年)、《献给宪章主义的十四行诗》(1840年)、《献给死难的谢尔》(1840年)等。
宪章运动诗歌对统治阶级剥削的揭发比之资产阶级民主派诗歌更接近于本质,更深刻有力,表现了对剥削者的轻蔑和仇恨,如《怎样作一个大老爷》(1840年)、《贵族是什么东西》(1842年)、《托利老爷》(1842年)等。
《贵族是什么东西》一诗用一连串生动、朴素的比喻,揭露了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性和他们对人民的祸害。诗中把贵族称为“一件在宝座旁陈列的古董,一块有生命的污泥”,“一只雄蜂”,“民族的灾害,靠公款吃饭的乞丐”,表面上像“一只华丽的蝴蝶”,其实是“国家的毛虫”。
宪章运动诗歌表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如歌颂爱尔兰革命英雄的《爱国者之墓》(1843年)、鼓励美国民主派反奴隶制斗争的《给美国诗人》(1844年)、号召全世界工人阶级团结斗争的《给各国工人阶级》(1840年)等。
宪章运动作家也写文学评论。40年代初,苏格兰宪章派主办的《宪章通报》和其他刊物已经评论过弥尔顿、彭斯、拜伦、雪莱、狄更斯等人作品的进步思想和社会意义。这些论文首先鉴别作品的思想性,但也不忽视艺术性。英国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逝世时,宪章派评论家写了短文称他为“贵族统治下领薪俸的奴隶,君主政体供养下的寄生物,”并说绝大多数同胞不曾为他的死洒下眼泪。在题名《诗人的政治观点》(1840年)的一系列文章中,评论者认为“最真诚的诗人都是最热烈的政治家”,驳斥了政治对艺术有害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