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怎么回事
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在欧洲,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
中世纪,在欧洲大陆很多地区都出现过地主圈占土地的现象,如德意志、法国、荷兰、丹麦等国。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2]。
15世纪末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
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最初贵族地主只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此后一些贵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
(1)英国圈地法案是什么扩展阅读:
圈地运动类型:
第一种:小块零散土地的集中
英国中世纪的时候形成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
于是你有几块小土地,但并不连在一起,而是散落在各个地方,和别人的土地混在一起,这样分散的小块土地,被称为条田。
条田当然不利于个人耕种,所以大家就互相协商对 换或买卖,使土地集中,这样的圈地完全是自发自愿的。
第二种:对公荒地的圈占
首先要知道,古代英国和古代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体制。中国是皇帝一家独大,其他无论地主还是农民都是小的;而英国是地方领主权力大,王权较弱。
那时候的英国,领主占有他管辖区域内的土地,除了各级领主自己经营的土地外,其它土地给农民租种,成为农民的份地。
这两种土地之外还有一些公用地和森林沼泽等荒地,这些公地和荒地法律上当然也是领主的,但实际上是公用或无主的。
当大块的土地紧缺时,大家就打上了这些公地和荒地的主意,领主或佃农都有圈占为己用的行为,在土地不缺的地方。
这种占用也相安无事,但是在一些土地紧缺的地方,就不能随意占了,佃农和领主们就要互相协 议,比如领主要占一块,就给佃农一些补偿。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就这样通过协议、在(王室和领主的)法律框架内圈占了,但也有少数补偿不到位或者不补偿就强占的,引起了暴力冲突。
第三种:议会圈地
君主立宪后,英国的王权和领主权都衰落了,议会成了最高权力机构。于是议会制订了圈地的法律,这个法律就接近现代意义的法律了。
就是想圈地,那么按国家(而不是王室和领主)的法律来。这时候英国才是第一次出现了有政府背景的圈地。但20世纪的研究普遍认为,议会圈地的规模和效用并不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国圈地运动
B. 圈地是怎么回事
1、所谓“圈地”,就是把农村中从很早时候起就已普遍存在的“敞田”用栅栏圈围起来,成为整片地段,在这片地段上养羊或从事其他耕作,如种植新的农作物。“敞田”是一种古老的土地制度,它将土地分割为许多条条块块,按土地肥力、水源状况等不同条件,平均分配给许多不同的农民。当耕种时,各人耕种属于自己的地段。但这些地段不仅互相交叉,而且每个农民的地段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地区,耕种起来非常不便。当这些地段上的农作物收获以后,各地段的疆界将“敞开”,以供所有农户放牧牛羊或收割柴草,因而,“敞田”制虽有它的有利的一面(秋收以后,贫苦农户可在“敞田”上收割柴草以谋生计),但它对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圈地的现象很早就在英国发生了,不过,到15世纪末羊毛价格迅速上涨时,圈地运动才大规模开展起来。最初,圈地主要是为了养羊,后来随着市场上对粮食和原料作物需要的增长,圈地渐渐地被用以发展农业。从地区上看,圈地首先是从与市场联系较紧密的东南地区开始的,而在圈地运动中最积极的是那些在“价格革命”中受影响最大的中小贵族,即乡绅。被圈占的土地,先是公地和荒地,后来连农民的份地也被圈占。大批农民被从圈占的土地上赶走,他们丧失生产资料,到处流浪或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圈地虽然并非地主单方面以暴力进行的掠夺,有时也是农民与地主订立协议的结果,在17世纪这样的协议曾在大法官庭登记,但圈地所引起的农民悲惨的境遇和造成的社会上的灾难性的后果,却是无可否认的。关于圈地运动所造成的祸害,早就有人不断提出抱怨,并且引起英国政府的严重关注。早在1488年亨利七世时,在一项法令中即已指出,怀特岛上的人口减少,是由于将耕地变为牧场的结果。随后又颁布了一项“防止破坏村庄法”,进一步指出圈地是引起一些严重社会灾害的根源。为了保持农业的稳定,防止将可耕地变为牧场并将农舍破坏,英国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禁止圈地的法令,并在1517年成立了以沃尔西为首的“圈地委员会”。然而这个委员会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它的成立,不过是表明以前的许多反圈地的法令大部分都被漠然置之罢了。②从16世纪初到16世纪中叶,英国接连颁布了一些类似的反圈地的法令。当时的人如牧师拉蒂默等对圈地运动所造成的人烟荒芜、农民流离失所等悲惨状况,都发出了凄厉的呼声。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关于“羊吃人”的悲叹更是人所共知:
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
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以后,这些不幸的人在各种逼迫之下非离开家园不可,……离开他们所熟悉的唯一的家乡,却找不到安身的去处。
圈地运动不仅使农村残破,而且有些城市也受到影响,工商凋敝,田庐为墟。16世纪中叶,布里斯托尔的一份陈情书上说,该城有900所房屋荒废而无人居住。
农民对圈地运动不断反抗。1549年,有好几个郡都发生了因圈地而引起的农民起义。约有3500个起义参加者被打死,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凯特被处绞刑。1607年,米德兰又爆发了起义。1640年革命前夕,在英国许多地区都爆发了农民反圈地的事件,被圈占的土地上的栅栏也被拆毁。
圈地运动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首先,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英国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农业市场也随之迅速扩大,它促使英国的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并为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等条件。其次,圈地运动导致了农业的直接生产者农民与生产资料土地的分离,大批丧失土地的农民成了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圈地运动中,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新式贵族,有的是原来的封建贵族,亲自参加资本主义经营,有的是将土地租给租地农业家,坐收资本主义地租。这些新式的贵族和资产阶级有共同的利益,他们站在同一立场上,与阻碍他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封建势力作斗争。
2、圈地令:
中国清朝入关后满洲贵族为掠夺土地而颁布的命令 。
起因
顺治元年(1644)颁布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废止 。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顺治元年十二月规定,近京各州县汉人无主荒地全部予以圈占,分给东来诸王兵丁人等。
经过
顺治四年、八年清政府又两次颁布圈地令。根据上述命令,旗人携绳骑马,大规模地圈量占夺汉人土地。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有些汉人地主为求得政治上的庇护,还带地投充。土地圈占后,八旗贵族和官员、兵丁,按照各自地位高低及所属壮丁多少,分得数量不等的土地。其大部分落入了贵族和官员之手。圈地主要在近京三五百里内的顺天、保定、承德、永平、河间等府(今北京、河北北、中、东部及辽宁西南部地区)进行,圈占总数达16万多顷(一说19万多顷)。驻防外地的八旗在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宁夏等地也进行过圈地,但规模较小。圈地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
尾声
顺治四年,大规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换地、带地投充仍不断发生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作出永远不许再圈的决定,圈地至此最后停止。
圈地的影响
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生活悲惨,以致“流民南窜,有父母夫妻同缢死者;有先投儿女于河而后自投者;有得钱数百,卖其子者;有刮树皮抉草根而食者;至于僵仆路旁,为乌鸢豺狼食者,又不知其几何矣”。
3、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
enclosure movement
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德、 法、荷、丹等国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 最为典型。 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海外的贸易和掠夺是另一个重要手段。
中世纪的圈地运动
中世纪的欧洲,在西起英格兰,东至乌拉尔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北至麦和瑞典南部的广大平原上,大体都盛行敞地制。敞地制起源于农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后,庄园主和教堂的条田、农民的份地都按惯例撤除各自设置的篱笆、栅栏等物,敞开作为公共牧场。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为庄园主所有,实属农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给农民的耕种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纪中叶,英国就有人将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条形地通过交换而合并起来。这种趋势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国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后之别。13世纪,英国庄园主根据《默顿法令》,圈占公有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圈地现象愈演愈烈。
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
该郡土地 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t.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圈地运动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约克郡先后爆发农民起义。1549年又爆发凯德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圈地运动有所收敛。都铎王朝与早期斯图亚特王朝考虑到兵源、财政和社会治安诸因素,基本上采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占20英亩以上的农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内将改为牧场的耕地复原,但这些法令均没有实施,形同虚文。为压服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政府一方面颁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监禁以至死刑强迫农民充当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规定各地教区开征济贫税,规定只有在教区居住一定年限并曾从事劳动的失业者,才能领取救济金。目的在于以点滴的救济金来涣散失业贫民的反抗情绪和把他们束缚在一定地区,以便资本家雇佣。
16世纪末叶和17世纪初叶,英国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市场对谷物、肉类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圈地运动又重新加强。1593年议会废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为牧场。1597年虽因连续 4年歉收而恢复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铎王朝最后一次议会(1601)中,剥削阶级的舆论已倾向于最后废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义又迫使统治阶级继续采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剥削阶级已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大地主掌权的政府逐渐改变政策,公开支持圈地。到18世纪开始的时候,英格兰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围而处于敞地制下,其余约2/5的耕地虽被圈者数量有限,但旧的共耕制的村庄公社已被摧毁。
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的圈地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虽只应用于公有地,但圈地作为一种运动业已结束。
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8、19世纪。德意志、法国、俄国和丹麦的圈地运动主要是通过政府法令实行的。捷克和波兰在1918年以后也出现过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的后果
在圈地运动中,以农民的血肉和尸骨换来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到19世纪末,约曼虽有 6万多户,但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失。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农村阶级结构已由大地主、资本主义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组成。k.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运动的后果是:“自亨利七世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置过传统的农业关系……。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关系,不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仅农业人口的住所,而且农业人口本身,不仅原来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经济本身,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地一扫而光。”
++++++++++++++++++++++++++++++++++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在15世纪的英国,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块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为什么还能出现重新圈占土地的情况呢?说起来确实很让人奇怪,但发生在英国却是必然的。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当时一位着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诉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它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圈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它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
++++++++++++++++++++++++++++++++
遏制圈地运动 开发区整顿风暴仍在继续
全国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工作仍在继续,并开始向纵深发展。
昨天,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据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员介绍:此标准是针对省级及省级以下开发区的第二道坎,此前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已分别对开发区圈地问题进行过整顿,而此次国家发改委则要遏制开发区“开而不发”现象。
遏制圈地运动
就在两年前,土地还没有充分显示出它的稀缺性,全国各类开发区规划圈占了3.6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一个台湾省的面积,但大都荒芜闲置。“圈地运动”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耕地锐减,粮食大幅度减产,当时储备粮已降到70年代的水平,形势相当严峻。2003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8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
C.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如何开始的它的过程是什么
直到16世纪,由于对羊毛的需求,圈地才开始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从15世纪20年代到16世纪20年代,英国的羊毛价格在一个世纪内平均上涨了319%。但还有另一个原因:不断增长的人口给土地带来了压力,促使人们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圈地运动之前,开阔地主要存在于英国。这片土地由无数条狭长的土地组成,每一条都很小。一个家庭的土地分散到几个地方,相互交织,没有邻居的帮助无法耕种。另一个是为了更高效的农业而整合小块土地。在人们的想象中,上帝似乎很容易把他的佃户赶出这片土地,因为这片土地属于上帝,而且既然圈地是如此有利可图,这场运动本应该是激烈的。
17世纪和18世纪,圈地运动在英国蓬勃发展,因为人们意识到大规模农业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并呼吁议会废除反圈地法。18世纪的圈地法是议会通过的一项法案,要求拥有超过五分之四土地的人同意圈地。从开始到结束,英国圈地运动基本上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的,而不是由少数人单方面控制的、旋风式的、旨在千方百计实现目标的运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英国社会经历了所谓的“吃人”圈地运动,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动荡,更不用说崩溃,而是相对稳定地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D. 16—19世纪历史发展中,英国圈地运动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一、劳动力转移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这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次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距离也比较长。在16-17世纪,圈地运动使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
工业革命时期的失业大潮
商人、工匠和青年女性,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迁移的距离较短。但是,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此前的两阶段虽然劳动力转移规模比较大,但到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到总人口的25%。
第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
近代以来,英国的农村人口一直不断增加。适度的人口增长在开始时的确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加速了人口的不断增加。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英国土地长子继承制的制约,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日趋紧张,许多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女和一些佃农为了生存不得不移居他处,迁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矿区。
第二,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
始于15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是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圈地运动中,许多农民丧失了自己的土地,失去了收入来源,在农村失去生存基础的农民不得不加入自由流动的人流。随着圈地运动中农村公用土地残余的消失、土地私有权的最终确立以及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建立,农业生产者和生产资料进一步分离。这样,一大批农民变成为城市中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此外,圈地运动还引发了农村经济变革,如大农场的建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农村经济变革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英国的农业属混合型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差不多各占50%。随着畜牧业比重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成为多余;另一方面,圈地运动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了农业革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耕作制度、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等都明显提高,使农业释放了大批的劳动力。
第三,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变化。
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及家庭作坊,使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和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事制造业、采矿业、运输业、商业和家庭服务业等众多行业的人口逐年提高。随着生产要素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工业化的继续推进,19世纪英国建立了一大批工业城市。除了城市中迅速发展的第二、三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
英国圈地运动
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外,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拉力”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城市工资水平比农村要高,大量农村人口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都向城市迁移;其次,城市救济水平比农村高,很多农村的贫困者流向城市希望得到政府的救济;最后,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对生活单调的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另外,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交通的发展为人员和货物运输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工具,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英国的工业革命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人口流动制度障碍的消除。
在中世纪,封建领主为了确保庄园拥有足够的劳动力建立了庄园劳役制度。他们采取各种措施实行财产扣押制度、担保制度和罚金制度等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地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另外,工业革命以前及早期的一些法律(主要是《济贫法》和《定居法》)也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在农奴制、劳役制度崩溃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满足工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政府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其中,1846年颁布的《贫民迁移法(修正案)》使一些贫民不再被遣返原籍;1865年议会通过的《联盟负担法》扩大了救济贫民的区域范围和贫民居住地范围,使限制定居地不再可能。这些约束性制度因素消除之后,大大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德、 法、荷、丹等国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 最为典型。 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
一。
中世纪的圈地运动
中世纪的欧洲,在西起英格兰,东至乌拉尔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北至麦和瑞典南部的广大平原上,大体都盛行敞地制。敞地制起源于农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后,庄园主和教堂的条田、农民的份地都按惯例撤除各自设置的篱笆、栅栏等物,敞开作为公共牧场。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为庄园主所有,实属农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给农民的耕种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纪中叶,英国就有人将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条形地通过交换而合并起来。这种趋势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国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后之别。13世纪,英国庄园主根据《默顿法令》,圈占公有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圈地现象愈演愈烈。
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
该郡土地 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t.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圈地运动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约克郡先后爆发农民起义。1549年又爆发凯德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圈地运动有所收敛。都铎王朝与早期斯图亚特王朝考虑到兵源、财政和社会治安诸因素,基本上采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占20英亩以上的农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内将改为牧场的耕地复原,但这些法令均没有实施,形同虚文。为压服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政府一方面颁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监禁以至死刑强迫农民充当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规定各地教区开征济贫税,规定只有在教区居住一定年限并曾从事劳动的失业者,才能领取救济金。目的在于以点滴的救济金来涣散失业贫民的反抗情绪和把他们束缚在一定地区,以便资本家雇佣。
16世纪末叶和17世纪初叶,英国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市场对谷物、肉类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圈地运动又重新加强。1593年议会废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为牧场。1597年虽因连续 4年歉收而恢复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铎王朝最后一次议会(1601)中,剥削阶级的舆论已倾向于最后废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义又迫使统治阶级继续采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剥削阶级已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大地主掌权的政府逐渐改变政策,公开支持圈地。到18世纪开始的时候,英格兰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围而处于敞地制下,其余约2/5的耕地虽被圈者数量有限,但旧的共耕制的村庄公社已被摧毁。
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的圈地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虽只应用于公有地,但圈地作为一种运动业已结束。
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8、19世纪。德意志、法国、俄国和丹麦的圈地运动主要是通过政府法令实行的。捷克和波兰在1918年以后也出现过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的后果
在圈地运动中,以农民的血肉和尸骨换来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到19世纪末,约曼虽有 6万多户,但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失。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农村阶级结构已由大地主、资本主义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组成。k.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运动的后果是:“自亨利七世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置过传统的农业关系……。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关系,不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仅农业人口的住所,而且农业人口本身,不仅原来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经济本身,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地一扫而光。”
++++++++++++++++++++++++++++++++++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在15世纪的英国,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块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为什么还能出现重新圈占土地的情况呢?说起来确实很让人奇怪,但发生在英国却是必然的。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当时一位着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诉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它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圈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它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
E. 圈地运动是什么具体干了什么及影响
英国和中国当代的圈地运动
++++++++++++++++++++++++++++++++++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在15世纪的英国,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块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为什么还能出现重新圈占土地的情况呢?说起来确实很让人奇怪,但发生在英国却是必然的。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当时一位着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诉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它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圈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它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
++++++++++++++++++++++++++++++++
遏制圈地运动 开发区整顿风暴仍在继续
全国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工作仍在继续,并开始向纵深发展。
昨天,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据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员介绍:此标准是针对省级及省级以下开发区的第二道坎,此前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已分别对开发区圈地问题进行过整顿,而此次国家发改委则要遏制开发区“开而不发”现象。
遏制圈地运动
就在两年前,土地还没有充分显示出它的稀缺性,全国各类开发区规划圈占了3.6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一个台湾省的面积,但大都荒芜闲置。“圈地运动”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耕地锐减,粮食大幅度减产,当时储备粮已降到70年代的水平,形势相当严峻。2003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8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
http://house.focus.cn/news/2005-08-23/124094.html
F. 英国议会通过的圈地法案对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1.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将其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过去的贵族变成了新贵族,农民则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
3.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
4. 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如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
5.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6.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 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又颁布血腥法令,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从这个角度说,圈地运动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
总之,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G. 什么是英国的圈地运动
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那么,圈地运动在英国兴起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呢?
一. 兴起的原因
1. 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于是,贵族们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发展养羊业。
2.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急剧扩大,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养羊业的发展。
3. 英国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国,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将其变为牧场。
4. 利润的刺激。英国的封建的习惯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之间的差别极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更为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了圈地运动的发展。
5. 政府支持的结果。政府总的来说是支持圈地运动的。如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政府公开支持圈地。
二. 圈地运动对英国的影响
1.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将其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过去的贵族变成了新贵族,农民则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
3.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
4. 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如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
5.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6.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 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又颁布血腥法令,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从这个角度说,圈地运动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
总之,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H. 英国圈地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在12到19世纪,欧洲出现了所谓的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最早追溯到十二世纪,在英国,少数公用田地被圈起为私有田。而这一运动在十五和十六世纪迅速展开,此时羊毛成为相当具有利润的商品。16世纪至17世纪,圈地行为被罗马天主教会公开指责,反对圈地行为的法令也被颁布。然而18世纪欧洲农业的机械化要求宽阔、集成的农田,之前的敞田制成为了瓶颈。之后一系列的国会法案,使圈地运动于1801年被合法化。
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来源:维基网络
I. 英国圈地运动究竟有多残忍
英国的圈地行为有四种,其中圈划牧场规模最大,被史学家称为圈地运动。
一、地主是哪些人?
1、英国是封建制(不同于中国概念的封建制),中世纪,国王把地域分封给对国家有功的臣从,他们成为封建领主。领主再把领地分封属员,形成小领主(庄园主)。贵族占有土地最多,圈地主要是圈他们的地。
(注:欧洲的领主与领地居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居民纳税或交地租,领主承担保护他们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领地与领地之间的争端引发战斗,是贵族带弟子参加战斗。国家有难需要征集兵源,是贵族及弟子带马匹和兵器出征。20世纪亦如此,电影《音乐之声》和《魂断蓝桥》中,就是贵族参军打仗,如要再一步征集兵源,才轮到平民。贵族参军保家卫国,连王子王孙都不能逃避)
2、农民拥有祖传的“份田”(中世纪实行“敞田制”,内容之一是将土地公平分配,你得一块肥田,搭一块瘦田;得一块近田,搭一块远田;得一块干地,搭一块涝地。由于分配的田地划成条状,又叫条田)。“份田”在领主的领地内,不因领主分封而变更,领主也不得侵占。因为份田是零碎的条田,不便耕作,通过数百年的土地置换买卖,有的农民拥有较多的条田,成为庄园主;有的农民条田不够耕种,他们或去庄园主家做工,或租赁大地主的地耕种。
3、自由职业者与工匠拥有祖传份田(条田),他们将份田出租。
以上的人均是拥有地权的地主,区别在于土地的多寡。在圈地运动中,他们有圈地者,也有被圈者。
4、农民及庄园主开垦领地内的荒地,原则上是领主的领地,由于开垦者投入劳力财力,开垦者自己享用垦地的果实。时代久了,渐渐含有私田的性质,但又没有地契。这部分土地产权不明,容易产生冲突。
5、有能耐的农民租用较大片的土地,成为二地主。
6、佃农租赁地主的土地——他们或是拥有少量条田的农户,或是农奴另外再租赁土地耕种(中世纪欧洲农奴不是中国概念的农奴,他们与主人之间是契约关系,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
第5、第6种情况,农民的耕地虽没产权,但有租赁权,可世世代代租赁下去。圈地必须废除租赁关系,也容易引发冲突。
二、为什么要圈地?
英国中世纪末期,随着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发展,毛纺制品需求量激增。养羊是产业链的上游,高峰时养羊剪毛的收益是其他农产品两倍。利益的驱动,使得圈地越演越烈,形成规模化的运动——时间跨度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
圈地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发生过,如法国南方,圈地种葡萄酿酒。
三、圈地者与被圈者是哪些人?
被圈者是哪些人?
1、有土地权的贵族、农民、工匠、自由职业者,他们基本是“让圈”——把地租赁给牧场主,极少有卖地的。因为行情见涨,圈地是个卖方市场,拥有土地者往往可以获得有利于自己的租赁价格。
2、有土地租赁权的农民与小庄园主。
他们将丧失土地租赁权,通常是地主在契约期满(多为一年的租约)前劝他们不再继续租地,也有不讲情面的地主劝说不通到期时断然中止租赁契约。如果地主要收回租赁权,租赁者想继续租赁的话,可以出跟牧场主一样的价格保留租赁权。
由于租地耕种的农民绝大多数是弱势方,他们很可能在圈地中丧失世代耕种的租赁土地。其出路:少部分人做牧场主的牧民;大部分人进工厂做工人;还有极少数人成为流民。
在整个圈地运动中,主要受损方是这些世代租赁土地的农民。
圈地者是哪些人?
1、世袭贵族、新贵族——英国宗教改革,国王没收天主教会的产权地赐予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士。他们本身就是大地主,自己圈自己的地:或把自己组织农奴耕种的地圈为草地,或协议中断出租土地圈为草地。草地或由自己经营牧场,或出租给其他牧场主经营。在圈地的过程中,第三方可能在一开始就参与,也有后期介入的。
2、新生资产阶级:有放弃传统庄园经济模式的新老贵族,有各行的资本家尤其是毛纺业资本家,有形成规模的牧场主。
3、因羊毛涨价收益颇丰的个体牧民,他们有余资增加租赁土地圈作牧场养羊,这部分牧民有的成为大牧场主。
4、经营有方、头脑灵活的农民,他们有余资更有胆识增加租赁土地放弃耕种农作物而改为养羊。他们也有可能成为大牧场主。
说到这,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圈地者与被圈者基本势均力敌。这不等于就没有弱势方,弱势方是佃农和农奴。佃农将丧失带世袭性质的土地租赁权;农奴由于主人不再种植农作物只需少量牧民而与主人脱离依附关系。
四、圈地合不合法,有无矛盾冲突?
1、圈占公共荒地
圈地是从公共荒地开始的,圈公共荒地自始至终是圈地的主项。
由于牧草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有大量的公共荒地被圈。理论上讲,公共荒地属于领主,即使是领主圈公共荒地,也必须给受损方一定的补偿——原因是公共荒地原先可以放养羊,你现在要圈养,挤压了别人放牧的地盘。如果圈到了已经开垦并种植的荒地,圈地者必须与开垦耕种者协商,或置换一幅地,或予以补偿。协商是一种合法的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绝大部分公共荒地圈为牧场,得到和平解决。
但是,也有极少圈地者以势压人通过协议,或出现补偿不到位的情况,这就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解决矛盾的途径:一是上诉法庭;二是直接采用暴力。
有的领主禁止圈占荒地围栏成个人牧场,仍然采取古老的敞田制——即公共荒地和收割后的农田敞开供领地的任何人放牧。
2、圈有产权者的土地
这完全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价高者得,谁肯出较高价钱,谁将获取土地租赁权,用于养羊放牧。这种情况引发的矛盾冲突极少。
3、圈出租土地
佃农与农奴过去享有近乎世袭的该幅土地的租赁权。地主或第三方若要圈,多数通过协商劝说佃农不再续签租地,适当地给予一些补偿。佃农的态度因人因地因时均有不同:有的见做工的收益高过种地,自愿放弃;有的经不起劝说,勉强同意放弃;有的受圈地者强势紧逼,被迫放弃;有的不管怎样协商,横竖不同意放弃租赁权。
后一种情况最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圈地者协商不成,单方面解除“约定俗成”的续约权利,倘若农民赖着继续耕种,使用暴力将他们驱赶。当然也有不再享有续约权的农民暴力报复圈地者。
五、羊吃人的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1、政府扮演何种角度?
不论哪种圈地,政府均未参与。圈地者不可借助王权和官权圈地,政府也不会做圈地者的后盾。由于国家不支持,圈地者不可能打着为了“英国的发展”的旗号,圈地是个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
然而,政府有过不作为。议会曾一度废除国王颁布的反圈地法而引发圈地热潮,但国王基本上采取反圈地的政策,颁布法律限制、遏制、直至最后禁止圈地。
2、贵族扮演何种角色?
出于政治需要的宣传与教育,中国人对贵族缺乏客观的评价,认为贵族代表落后、保守、残暴,甚至反动。英国贵族是早期民主的推动者——因与本篇关系不大,不赘述。我们看英国的历史资料及文学作品,对贵族大体抱有好感。这是因为,贵族占有道德的优势,宽厚仁慈(指群体而不指个别)。因此,尽管有贵族参与圈地,绝大部分贵族都能以服人的方式解决圈地引发的纠纷。
3、英国的法律对圈地的制约如何?
英国在中世纪逐步建立起普通法与衡平法体系。1215年英国贵族与国王签订的《大宪章》,这成为英国渐进式民主法治的基石。国王、贵族都不可凌驾于法律之上。英国的司法独立有较悠久的历史,以权代法,以权干预司法的情况很少。圈与被圈,出租与租赁都是按契约进行。即使地主单方面不再续签租地,也没有违法。至于圈地引发的暴力,不论施暴者是圈地方还是被圈方,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4、野蛮圈地普遍吗?
三百年前,一群米波尔庄园的农民来首都伦敦“上访”,向国王递交控诉信: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基本上是租地,产权属米波尔)。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诉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
这是中国书籍和报刊反复引用的历史资料,结果怎样,均没有提起。也没明确的时间地点。
5、如何应对农民起义与流民犯罪?
由于圈地运动,1536和1537年,林肯郡和约克郡先后爆发农民起义。1549年又爆发凯德起义。
为何要暴动?农民不愿离开耕种的土地,以暴力的形式反抗中止续约。一旦形成规模,可称为农民起义。起义是一个带光环的词汇,因篇幅关系,在此不讨论。
无情镇压不是办法,政府采取打压圈地的政策,先是出台反圈地法,后出台限一年内将所圈牧场复耕、耕者续租的法律。这项法律未得到较好的实施,原因有四:毛纺织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在议会反对此法;圈地受益方消极执行;已经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前佃农不愿续租耕种;在当地做工的前佃户发现收入高于耕种而不愿弃工务农。从总体上讲,法律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圈地。此后反反复复,直到政府出台禁止圈地法。
相对英国的土地资源,英国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加上海外扩张,殖民地需要大量移民以及英国渐成世界工厂、世界经济中心的现实,从理论上讲,失地农民丝毫不必担心就业——各行各业都急需人力,你如果想去伦敦安家,在贫民区建一个窝,找一份工作,全家就是伦敦某教区的人(没有户籍限制)。
那么,失地农民中哪些人成了流民?
主要是好吃懒做的农民。他们原先与领主有很强的依附关系,我活得不如人家,领主不会看着我全家眼睁睁饿死冻死吧?我家受灾受难,领主有义务帮助;我没老婆,领主也得想办法找一个丑女让我凑合。这种人原先在庄园懒散惯了,适应不了工厂的严明纪律和高强度劳动,宁可四处打流。另外还有少数一时还没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在流浪中寻找机会或观望。
(真是吊诡,获得自由身份的农奴绝大多数不愿脱离依附关系。在俄国,激烈反对废除农奴制的人,恰恰是被解放或即将解放的农奴)
流民乞讨、偷抢,打家劫舍甚至杀人,数量多了还会引发小规模暴乱。
政府出台惩治流民法,规定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个月)没有找到工作而流浪者,一经告发或抓获,就要受到惩处。惩处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于是政府出台(1601年)济贫法,规定各地教区开征济贫税,只要在教区居住一定年限并曾从事劳动的失业者,可领取救济金。
政府采取限制圈地政策与济民法律,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杜绝了农民(包括流民)起义。
6、羊吃人究竟有多厉害?
根据以上事实,圈地运动不像某些国家宣扬的那么恐怖。
羊吃人是谁说的,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书的全名叫《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作者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脱离社会现状空谈平等均产。莫尔认为自古到今,全球没有理想社会。在他眼里,圈地运动一无是处,罪恶滔天,羊要吃人。
圈地运动规模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
以圈牧场为核心内容的圈地行为,从15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时间跨度为400年,英国约6成的农地被圈为养羊牧场,其中被圈的农地,公共荒地约占7成,原有农耕地只占3成。平均下来:每年约有0.15%的农地(包括公共荒地)被圈为牧场;每年约有0.045%的农耕地被圈为牧场。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教科书上的“圈地热潮”、“圈地狂潮”、乃至“圈地运动”实有夸大热度、规模与速度之嫌。当然,有的地区圈地较多,热度较高,但从全国范围来讲,圈地基本是和平的、平缓的、有条不紊,甚至是冷冷清清的。
法律框架下的圈地,能混乱和残酷到哪去?我们从自律这个角度讲,相当数量的贵族对圈地是持排斥态度的,他们是保守势力的中坚,坚持古老的自给型的庄园经济。受利益驱动,有些贵族动心,尝试圈地(主要是圈公共荒地),遭到领地居民的反对,贵族要么收回圈地打算,要么继续观望,最后即使圈地,也是建立在各方自愿的基础上。还有一些庄园,佃农自愿弃租,到收入高于耕种的工厂做工。既然如此,贵族圈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J. 英国圈地运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拜托各位大神
圈地运动是发生在14,15世纪的,当时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占农民的土地,把人们从土地上赶出来,限制他们在土地上应有的权利,严重破坏了农民的利益,把农民赶出来后,那些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就把土地圈养起来,在土地上进行放牧等,这就是圈地运动。你可以上网络搜英国圈地运动,里面有详细解释,包括原因,影响等。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