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首相的职能
英国首相是代表英国王室和民众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执政联盟的首领自动成为首相人选,人选经国王/女王确认并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
2. 求英国各部门官职的名称
1、财政大臣
财政大臣是英国内阁中,主管经济与金融事务之官员职称,通常简称财相。
财政大臣负责管理国王陛下财政部,职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财政部长。财政大臣一般被认为是四大国务大臣之一,在近年来,地位更是仅次于首相。现任财政大臣是菲利普·哈蒙德。
2、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
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通常叫作 Foreign Office或FCO)是英国负责推广海外利益的政府部门,由英国外交部及联邦事务部于1968年合并而被创设。外交和联邦事务部的首长是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通常被简称为“外交大臣”。
这个职位与财政大臣和内政大臣一起被看作内阁的三个最有威望的职位。这些职位与首相一起构成重大国务官位。
3、内政大臣
内政大臣(英语: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简称:Home Secretary),英国内政部的部长,掌管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内政、全英国的移民和公民事务。现任内政大臣为贾伟德,服务于特蕾莎·梅内阁。
4、掌玺大臣
这个职位首先就像它字面上讲的掌管英国的国玺,负责保管国玺和起草、颁发各种政府文件,历来就是政府首席大臣,因为他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国玺的掌管人 。
所有重要的政府法令、条约、议会宣召令、国王赏赐令、委任书、特许状,均由大法官拟定和颁行,都必须加盖国玺才能生效。
5、首相
首相为“首席宰相”的缩写,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内阁首脑的中文通称,如英国、日本的内阁首脑。
首相的产生各国规定不一,英国首相只能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由英王任命;日本首相由国会提名经议员选举产生,并经天皇任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议会中占多数议席的政党(执政党)的领袖(总裁)是当然的首相。首相享有非常广泛的权力。
3. 英国官职表
= = 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是没有像中国那样,划分一大堆的官职的。也没有说具体哪个官负责哪些事。
他们的官僚系统很简单。首先,国王会指定一个首席大臣,他类似宰相,负责整个宫廷的运作。一般来说,这个职位会由红衣主教担任,因为他也要负责税务和外交。国王也会指任几个贵族担任一些类似军事官或者外交官之类的。比如说,要和法国打仗了,他就找某某公爵当指挥官;要和谈了,就找某某侯爵当外交官所有的官职由国王自己任命。当然就算是要修桥补路啥的,也是国王指定一个贵族去处理。所以贵族们要经常去去皇家舞会之类的,和国王打交道,以求获得任命。当然了,判案的法官也是国王去任命的。所以,英明的国王会找些有对口专业的贵族去担任适合他们的工作。差的国王可能就会找些虾米他情妇的屠夫父亲去当法官了。
至于平民几乎不能当官,因为他们也没有科举制度,平民更加不会读书,有读过书的平民一般会担任贵族的书记官或者秘书之类的。要是想当官的话,他就必须得到国王的封诰,成为某某爵士之类的才可以。
在英国这些欧洲国家,重要的不是官职而是他们的贵族身份。有贵族身份,又和国王关系好的话,就可以当官。
4. CFA、FRM、CPA、ACCA、AICPA是什么意思
各有特点,要看自己往哪方面发展。对于这几个证书来说,AICPA是不错的选择。
从2013年的美股市场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尝试登陆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去上市融资,从兰亭集势开始,58同城,去哪儿网,汽车之家,网秦科技等都在2013年下半年扎堆美国资本市场,2014年这股势头更是愈演愈热,更多重量级的中国企业来到美国,阿里巴巴,京东商城,新浪微博,金山猎豹,智联招聘,途家网络等等也都陆续赴美上市。据统计,目前已经有300多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这些企业都需要大量的懂得美国会计准则,了解美国税务体系的会计人才,来帮助他们扩张发展,而目前国内USCPA会员规模仅有千人左右,需求缺口达到25万,我们从国内各大招聘网站上,看下国内USCPA的就业方向和薪酬前景。
1. 会计专员/财务专员,作为应届毕业生最适合的岗位,越来越多的美资企业,赴美上市企业在他们的会计专员招聘需求中添加了USCPA Preferred的资格要求,途牛网络公司对其会计专员开出的年薪为12-15万,必须要有USCPA。同样,人人网对财务专员的薪酬范围是10-15万,USCPA优先考虑,我们可以看出,USCPA的就业起薪标准要比非USCPA的会计专员至少高出50%。
2. USGAAP财务报告经理/美资企业财务经理,在应届毕业积累3-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后,这是为USCPA量身定制的岗位,大多数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各大招聘网站上为其准备的薪酬范围在20万-40万之间,要求熟悉美国会计准则,负责季报和年报披露的审阅,使其符合美国会计准则。
3. 高级财务经理/高级内审经理,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有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和风险控制能力,熟悉SOX和美国会计准则,具有USCPA资质,这些是国内某一500强IT企业和快速消费品企业共同的招聘要求,这一职位的薪酬也普遍在35万-70万之间。
4.财务总监/财务副总裁/Senior Manger, 当你满足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并且有海外背景时,你可以申请这些财务顶端岗位,60万-120万是他们的薪酬标准,国内某房地产企业招聘CFO,年薪为100-130万,国内某创业型企业招聘财务总监,年薪为60-90万,国内某四大,对Senior Manger的岗位年薪开出90-119万的薪酬标准。当然这些职位,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USCPA优先。
5. 英国的秘书特点是什么
一、 秘书的涵义①协助领导人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的工作人员。②指秘书职务。③使馆中职位低于参赞高于随员的外交官。有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之分,在大使馆馆长领导下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从秘书职位的角度来看 "秘书"概念的发展变化。
秘书职位经历了从官职向社会职业转变的过程。
【(一)秘书官职化时代】
1.中国秘书官职化时代
在我国,"秘书"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最初的含义是指物而非指人。
即带有神秘色彩的图书。根据古籍记载,这些图书主要有两类:
宫禁里的秘籍,因为是宫禁内收藏的各种经典文献,因而一般不予公开,故称为"秘书"。如《晋书·荀勖传》:"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
指谶纬图箓。这是一种在汉代流行的宗教迷信,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预算吉凶的隐语。
至东汉后期:"秘书"不仅指物,也指机构和人员。
古代的秘书工作者,被称为"史官"、"御史大夫"、"尚书"、"长史"、"主簿"等。
唯有一次例外,那就是东汉末年
魏王曹操为削弱当时位高权重的皇帝身边的秘书机构--尚书台的势力,曾设秘书令,以"典尚书事",这样,秘书令不仅具有原先掌管图书典籍的职能,而且还具有收发奏章、草拟和上传下达的职责。
至清末,我国的秘书工作真正名实相符。
辛亥革命后,秘书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
其一:秘书一词已完全摆脱了"图书"的含义,从原先指物转变为特指从事秘书工作的人或职位。
其二,对秘书人员所有的旧式称谓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对各级政府部门中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或相关职位均以"秘书"相称。
2.国外秘书官职化时代
西方发达国家的定义。国际职业秘书组织(英文全称:professional secretaries international)
"秘书"这个词来源于保密者。指那些被国王和王后雇佣来保守国家和私人秘密的人.
今天Scretary第一个字母S大写的时候,意为部长或大臣,这是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
Secretary of State 在英国是指(主管政府一部门的)国务大臣,在美国则指国务卿。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意为外相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Home Affairs 则是内政大臣
Chief Cabinet Secretary 日本的"内阁官房长官"
沙特的石油部长、印度的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等。
资产阶级革命后,秘书职位主要承担的是辅助性管理这一内涵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另外,国外私人秘书的发展历史也相当悠久。
贵族成员多喜欢雇佣私人秘书为他们处理信笺、账目和邀请函等。商人也有秘书,他们通常被叫做"办事员"。如英国着名的政治学家和哲学家约翰·洛克就曾长期担任着名领袖人物的私人秘书。16世纪英国的着名诗人约翰·邓恩也曾是掌玺大臣的私人秘书。
总之,在秘书职业社会化以前,秘书主要指在政府部门中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或为政府部门及高级官员提供辅助服务的公职人员,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成为秘书官职化时代。
【(二)秘书社会化时期】
1.国外秘书工作的社会化、职业化发展
英文Secretary出现了另一个重要含义 ,秘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开始确立。
第一个字母S小写的时候,就泛指受雇佣在办公室中从事处理信函、保管档案、安排业务等普通意义上的秘书工作人员
2.我国秘书的社会化职业化发展
我国的私人秘书始于清朝,称幕客
幕客也称"西席、馆师、宾师"等,俗称师爷
由地方长官私人聘请,不拿官方俸禄,
不占政府机构编制,是地方长官的私人秘书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秘书主要是一种行政职位。
改革开放后,秘书开始由官职走向社会化、职业化。
【(三)秘书和秘书实务的涵义】
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工作人员和公务服务人员。他们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主事者的参谋和助手。
该定义可从3个角度来理解:
秘书服务的根本对象是领导者
秘书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处理信息和事务
秘书活动的根本性质是辅助性
秘书实务:秘书工作者通过具体操作,直接作用于实际事和物的过程。 二、 秘书人员的称谓、类别、层次【(一)秘书人员的称谓】
社会上对秘书人员的各种称谓
打字员、文秘、内勤、文书、文员、办公室主任
XX主管(培训主管、业务主管)
XX助理(人事助理、执行助理)
初级秘书、高级秘书等等
对这些称谓的分析
对秘书称谓的不规范带来的问题
1.秘书称谓的不统一给界定秘书职务带来了困难,不利于对秘书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
2.容易造成秘书角色认知的差异,一个单位中同时存在秘书、文书等称谓,使得非秘书称谓的人员不能以秘书的角色规范来要求自己
3.不利于秘书学科基本术语的准确表达。
【(二)秘书的类别】
按秘书的从属和服务对象的角度,可分公务秘书和私人秘书两类
以秘书在组织内部的工作分工来分,可以分为:行政秘书、机要秘书、生活秘书、会议秘 书、文字秘书、信访秘书、公关秘书
以秘书从事工作的行业特征来分,可分为法律秘书、医药秘书、教育秘书、体育秘书、军事秘书等
【(三)秘书的层次】
在秘书职位的纵向层次上分为:初级秘书、中级秘书和高级秘书。
包含4层含义:
体现了不同级别的秘书从低到高的不同辅助层次
体现了不同层次秘书工作量及相应的秘书结构比例
体现了不同层次的秘书在知识、经验和能力上的级差
体现了不同层次的秘书人员在级别和工资待遇上的差别 三、 秘书的职业特征【(一)秘书的职业特征】
服务的直接性和稳定性
知识化和专业化
年轻化和女性化
【(二)秘书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软人才】
秘书是"软人才"中的代表之一。
秘书的职业通道很长,中国加入WTO,为秘书提供了更加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 秘书工作的性质【(一)秘书的根本性质——辅助性】
辅助性是秘书部门天生的属性
辅助性是领导工作对秘书工作的必然要求
辅助性是由秘书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二)秘书工作的特征】
与其他具有辅助性职能的工作相比,秘书工作具有以下的特征:
1.中介性
秘书部门的这种中介性特征一方面决定了秘书工作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秘书工作是非独立性的辅助工作。
2.直接性
秘书工作的直接性体现在:在行政组织上,在岗位设置上,在工作程序上
3.全面性
是体现在职能辅助的全面性上
是体现在过程辅助的全面性上
4.服务性
人们把秘书工作比喻为"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把秘书工作说成"没大没小,没完没了"。
5.被动性
秘书工作的的被动性。要求秘书人员一定要不越权、不越职。
秘书应在辅助性被动性的工作中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
6.潜隐性
秘书工作的潜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活动名义的假借性
活动过程的幕后性
劳动成果的潜在性
7.机密性
关于这点,我们将在后面具体阐述。 五、 秘书工作的要求主要可概括为"四个转变"和"六个要求"
【(一)秘书工作的"四个转变" 】
秘书工作"三服务"(为中央服务;为中央个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为人民服务)
秘书工作应该发挥"四个作用"(参谋作用、助手作用、提供信息作用、协调作用)
实现"四个转变"
1.从单纯地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划策;
2.从单纯地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
3.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4.从凭老经验办事转变为科学化管理。这四个转变其实是对秘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秘书工作应该向着综合处理信息、主动服务与科学化管理的方向发展,而这也是发达国家秘书工作的特点。
【(二)秘书工作的六个强调】
强调调查研究工作
强调信息工作
强调信访工作
强调协调工作
强调督察工作
强调党务、政务服务工作 六、 秘书工作的内容职能和职责的区别
职责是秘书人员在辅助管理的活动中所承担的具体的工作内容。它具有多样性和具体性的特征,解决的是秘书应当做什么的问题
职能则是秘书人员在职责范围内一切活动所产生的整体功能,它具有宏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它不仅解决秘书工作做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秘书工作为什么做和应当怎样做的问题。
【(一)秘书的职能】
1.辅助决策
(1) 辅助决策的含义:在决策过程中,在知识(包括理论)、能力(包括技术)、经验和精力等方面给予决策主体全面的补偿,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2) 辅助决策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辅助内容的综合性
辅助时间的经常性
辅助环节的全过程性
(3) 辅助决策的原则
超前原则
定位原则
信息原则
谏诤原则
(4) 辅助决策的过程
协助领导确定目标
协助领导设计方案
协助领导评优选优
协助领导实施反馈
2.协调关系
(1) 协调关系的含义:秘书的协调是指秘书人员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自觉地调整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各个人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项活动趋向同步化和和谐化,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2) 协调关系的特征
从属性
广泛性
间接性
(3) 协调关系的原则
政策指导
客观公正
平等协商
注重整体
灵活适度
(4) 协调关系的过程
摸清情况
找出症结
恰当协调
督促落实
检查反馈
3.处理信息
(1) 处理信息的含义:信息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发出信号、消息、情报、数据、图形、指令中所包含的一切有价值的内容。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表征事物消息和信号中的内容。
(2) 处理信息的原则
及时性原则
保真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
预测性原则
(3) 处理信息的内容
历史信息
上级信息
内部信息
公众信息
社会信息
(4) 处理信息的过程
信息的收集
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传递
信息的反馈
信息的储存
4.办理事务
(1) 办理事务的含义:事务是指一切同领导工作有关的日常具体工作。
(2) 办理事务的特征
综合性
服务性
繁琐性
突击性
(3) 办理事务的原则
被动中求主动
原则中求灵活
繁杂中求规范
(4) 办理事务的程序
自然程序
理论程序
指令程序
法定程序
技术程序
习惯程序
【(二)秘书的职责】
大致也有以下11个方面:
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管理、通信管理、值班事务、日程管理、印章管理)
接待事务(来访接待、安排服务等)
会议事务(会议安排、会场布置、会议服务、会议文件的处理等)
行政事务
信访事务(群众的来信来访或顾客的投诉处理等)
调查研究事务(搜集信息,提供可行性的方案供领导选择)
文书档案事务(文书撰写、制作、处理和档案管理)
写作事务(各种文体的写作)
协调工作(政策、工作、地区、部门、人际关系等)
督察工作(督促、检查领导交办批办工作的落实情况)
其他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 七、国外秘书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一)国外秘书工作的职业特点】
1.社会化、行业化
2.专业化、知识化
3.自动化、高科技化(既然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能保证秘书的高效率工作,是否意味着未来的秘书工作将不再具有重大意义,秘书也将为机器所取代呢?)
4.科学化、制度化
以马里兰州初级大学为例,公共课有:速记、打字、阅读与写作、健康生活原则、办公工作程序、计算机应用、秘书学、体育、会计学。
行政秘书的专业课程有:商业数学、企业法、簿记、演讲、社会科学、行政秘书听写和录音、行政秘书准则等。
法律秘书的专业课程有:美国政府组织和企业法、法律秘书准则、法律专门术语、法律秘书听写和录音、法院及法律事务程序、联邦及马里兰州法院条例等。
医药秘书的专业课程有:生物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医药学、医药专门术语、
美国 "秘书专业证书"(CPS)考试,行政管理协会(AMS)还举办了CAM考试,英国有"特许秘书和行政人员工会"(ICSA)
法国有秘书的职业培训和考试制度,还在国家行政学院通过严格择优培养高级秘书人才。
德国专门开办了"欧洲秘书培训班",并由"欧洲秘书协会"和"国际贸易协会"联合主持考试,合格者成为驻外机构的秘书。
日本由全国秘书协会主持CBS的资格考试。
【(二)国外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
1.秘书工作日益向智能型转化。
2.秘书人员的学历日益提高,秘书工作也日趋终身化。
3.对秘书理论的研究日益加强。 八、各国秘书工作的发展简况(一)美国的秘书工作
1.美国秘书工作概况
2.美国秘书的分类和分级
(二)英国的秘书工作
1.英国秘书工作概况
2.英国国家秘书的分类
(三)德国的秘书工作
1.德国秘书工作概况
2.德国秘书的主要分类和各类秘书的工作概要
(四)法国的秘书工作
1.法国秘书工作概况
2.法国的政府秘书机构及其主要工作
(五)日本的秘书工作
1.日本的秘书与秘书工作概况
2.日本秘书的类别及其工作的主要内容九、"国际行政管理者协会会"和秘书节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S 缩写IAAP,即"国际行政管理者协会会",是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秘书成员交流秘书工作经验的中心和汇集互通信息的阵地。其前身为"国际职业秘书协会"(PROFESSIONAL SECRETARIES INTERNATIONAL),是当今世界有名的跨国性的职业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42年,原名美国全国秘书协会,其总部设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会员4万多人,700家分支机构,除美国的在职秘书外,包括欧、亚、拉美各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挪威、比利时、冰岛、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香港、台湾、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巴拿马以及南非等等。
其宗旨是:作为秘书的代言机构,维护秘书的合法利益;通过连续教育,提高秘书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介绍最新技术,增强业务技能,提高秘书的职业地位。
"国际行政管理者协会"提供给会员的刊物有:
《秘书》杂志: 为国际秘书领域主要刊物,交流介绍秘书工作方面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动态、新技术
《秘书工作范例》: 为国际职业秘书协会同各分支机构中企业经理代表人物合作创办的一种多方面综合论述刊物,适用于各种办公室环境,反映秘书职责的共同特性
《职业秘书道德准则》: 建立和传播职业行为标准,体现秘书的职业道德观念。
"国际行政管理者协会"每年举办"特许职业秘书考试",于世界设250个考场同时进行,报考条件很严,高中生要有6年秘书工龄,大学生要有共6年的大学学龄和秘书工龄才能报考。有学士学位的人须完成一年经过证明的工作经验亦能报考。考试科目为:企业法、企业行为科学、企业管理、人际学、秘书会计学、秘书技能、办公室秘书工作程序等。考试连续进行12小时。1980年曾有6000人报考,1000人合格。合格者获"特许职业秘书"资格(简称CPS)。在美国,所有秘书都期望获此资格,以求个人有所发展。
自1952年起,"国际行政管理者协会"还将每年4月最后一个工作周定为"秘书周",该周的星期三定为秘书节,并举行相关的庆祝活动。举行这样的庆祝会被认为是为了认同办公室里工作的秘书的贡献,和吸引更多的人从事秘书或行政工作。2000年,"国际行政管理者协会"宣布将秘书周和秘书日改名为行政专员周和行政专员日,与当今不断变化的工作名称和职责增加保持一致。
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的贺词:
我很高兴对参加2002年行政专员周和50周年庆典的各位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纪念周为领导者提供了一个认可在加拿大及世界各地行政人员所做出的贡献的很好机会。行政专员工作高效,知识丰富,技能娴熟,掌握了最新的办公技术和具有异常完美的组织协调能力。我希望和领导者及其需要合作工作的人一起,为你们的辛勤工作和杰出贡献致以真诚祝贺。 职业背景随着经济管理全球化、信息化、专业化,秘书也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进入到诸多领域之中,成为企业领导者必不可缺的得力助手。为促进秘书工作现代化,提高秘书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国家自九八年起实行秘书专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在企事业单位推广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安排,定于2008年5月对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进行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此次授权我校举办秘书二级和三级两个等级的职业资格晋级培训。
我校是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准的全国统考报名培训定点机构。在上级劳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功地开展了营销师、物业管理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物流师和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的晋级培训,共培训学员十万余名,全部参加了国家统一鉴定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了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现将有关具 体事宜公告如下:
6. 英联邦是怎么回事,听说有五十多个成员哪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由英国及其前自治领、殖民地和附属国组成,现有54个成员国,其中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30%。英是英联邦名义上的盟主,16个成员国承认英女王为其国家元首,33个实行共和制,5个实行本国君主制。英联邦成员国间互派高级专员(High Commissioner),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英联邦定期召开政府首脑会议、部长会议和运动会等,设有英联邦秘书处等机构。
英联邦的孕育、形成和演变,经历了长期、复杂的过程,是英帝国兴衰的写照。
一、孕育和形成
16世纪末,英开始对外扩张。19世纪初,英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力强盛,加剧了海外侵略和掠夺。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里,英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统治着世界人口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殖民地比本土面积大111倍,号称“日不落帝国”。
19世纪后期,德、意等新兴帝国主义崛起,殖民地民族自主意识增强,对英的霸主地位构成挑战。为避免各殖民地脱离英帝国,英被迫允许殖民地实行自治。1867年加拿大首建自治政府,此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等亦成为自治领。1884年,英政治家罗斯贝里勋爵为大英帝国这种无可奈何的变化而深为感叹,首次使用了“国家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一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开始走向衰落,而各自治领由于参战和战后参与签署“凡尔赛和约”并成为“国联”成员而提高了独立国际地位,英愈感难以控制。1926年,英帝国会议发表了以英枢密大臣贝尔福勋爵为首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起草的报告,宣布各自治领与英“地位平等,以对英王的效忠和英联邦成员的身份自由结合在一起,但在内政和外交事务方面无任何隶属关系。”1931年,英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贝尔福报告”,宣布各自治领承认英王为国家元首,英王任命总督为驻自治领的代表,但各自治领享有独立立法权。该法案标志着英联邦正式形成。
二、发展与演变
英联邦成立初期,英作为盟主,负责包括各自治领在内的整个帝国的防务,并通过高级专员体系与它们保持密切联系,控制其外交政策。二战前,各自治领与英绥靖政策保持一致。二战爆发后,多数自治领派军助英作战。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为巩固英镑地位、维护英自身经济利益,英与各自治领于1932年签订了双边贸易互惠协定,建立了帝国特惠制,并与自治领组成英镑集团,后改称英镑区。通过上述措施,英加强了对英联邦的控制,并从中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英一半以上的贸易是在英联邦内进行的,英是每个成员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英实力在二战中再次受到重创。但为了维护英殖民利益,并遏制共产主义,英仍力图操纵和利用英联邦。丘吉尔首相提出将其视为战后英“三环外交”(即英在英联邦、包括美在内英语世界、联合的欧洲内占据重要地位)的重要一环。然而,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风起云涌,英帝国土崩瓦解。为缓解帝国崩溃的震痛,最大限度地延续其殖民利益,英以贸易和援助为诱饵争取新独立国家加入英联邦。1947年,英被迫允许其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独立,并接纳其为英联邦成员。1950年印度成为共和国,英联邦允许其保留成员国资格。这在英联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得效忠英王室不再成为加入英联邦的前提条件。从此,英联邦日益成为松散的联盟。出于享受帝国特惠制和英镑区等有利待遇以及保持与英联邦国家的传统联系等考虑,新独立国家纷纷加入英联邦。1957-1970年,先后有24个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加入英联邦。
然而,英联邦规模的扩大并未使英的利益和影响得以维系和扩大。英联邦内部的矛盾和离心倾向不断加剧。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绝大部分成员国谴责英的侵略行径。冷战期间,英及其老自治领与西方结盟,而广大亚非拉成员则保持中立和不结盟,它们反对英庇护、纵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支持阿根廷收回马岛的主权。英联邦在政治上分崩离析。英在英联邦内处境空前孤立。经济上,由于英经济衰落以及美元崛起,英被迫于1972年金融危机后重新确定英镑法定有效区为英国和爱尔兰,英镑区寿终正寝。此外,1973年英加入欧共体,重心转向欧洲,对外关税与欧共体趋同,帝国特惠制亦于1977年终结。这些变化标志着英联邦已不再具备实质内容,蜕变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各成员国与英的关系再也不是以往的“主从”关系,英盟主地位名存实亡。
三、现状及前景
冷战结束后,随着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内部实力的消长,英联邦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要求废黜英王作为国家元首,彻底脱离与英国的宪政联系的共和运动日益高涨。甚至在英国内,民众对王室的不满情绪有增无减,掀起了一场是否还保留君主制的辩论。迫于形势,英王室表示尊重这些国家人民的选择,同时对自身进行改革。此外,广大发展中国家抵制和反对英等西方国家借口“人权”和“民主”干涉他国内政,推行强权政治,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津巴布韦甚至不顾英反对,强征英白人后裔的土地。这些情况都强烈冲击着英联邦体系。
为顺应时代潮流,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谋求生存和延续,英联邦正在对自身进行变革。1999年英联邦成立了由11个成员国首脑组成的高级委员会,探讨和制订改革方案,重点是恢复和发展成员国之间的传统联系,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加强经贸合作,增进南北对话,促进共同繁荣。近几年的英联邦首脑会议也都强调了发展与合作问题同时,在全球化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加深的形势下,各成员国都有借英联邦加强联系,相互借重,开展合作,参与国际事务的需要,故愿继续留在英联邦内,有的已退出英联邦的国家申请重新加入。为提升和扩大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英对英联邦的重视也有所恢复,提出“重建”英联邦,并将其作为推行“新干涉主义”的工具,近年来英曾以“民主”、“人权”为由推动英联邦相继中止或部分中止了尼日尔爾利亚、巴基斯坦、斐济等的成员国资格。
总的看,英联邦目前还有存在的基础,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限。
最近英国中止了巴基斯坦的英联邦成员国资格。
附: 英联邦成员国及加入时间一览表
(按加入时间先后排列)
国 名
加 入 时 间
英 国V
1931年(创始国)
澳大利亚V
1931年(创始国)
新西兰V
1931年(创始国)
加拿大V
1931年(创始国)
印 度
1947年
斯里兰卡
1948年
加 纳
1957年
马来西亚
1957年
尼日尔爾利亚
1960年(1995年曾被中止成员国资格,1999年5月恢复)
塞拉利昂
1961年
塞浦路斯
1961年
坦桑尼亚
1961年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962年
牙买加V
1962年
乌干达
1962年
肯尼亚
1963年
马拉维
1964年
赞比亚
1964年
马耳他
1964年
冈比亚
1965年
新加坡
1965年
圭亚那
1966年
博茨瓦纳
1966年
莱索托
1966年
巴巴多斯V
1966年
瑙 鲁
1968年
毛里求斯
1968年
斯威士兰
1968年
汤 加
1970年
萨摩亚
1970年
孟加拉国
1972年
巴哈马V
1973年
格林纳达V
1974年
巴布亚新几内亚V
1975年
塞舌尔
1976年
所罗门群岛V
1978年
图瓦卢V
1978年
多米尼加国
1978年
圣卢西亚V
1979年
基里巴斯
1979年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V
1979年
津巴布韦
1980年
瓦努阿图
1980年
伯利兹V
1981年
安提瓜和巴布达V
1981年
马尔代夫
1982年
圣基茨和尼维斯V
1983年
文 莱
1984年
巴基斯坦
1989年重新加入(首次加入是1948年,1972年退出,1999年被中止成员国资格)
纳米比亚
1990年
南 非
1994年重新加入(首次加入是1931年,为创始国,1961年退出)
喀麦隆
1995年
莫桑比克
1995年
斐 济
1997年重新加入(首次加入是1970年,1987年退出,2000年6月被部分中止成员国资格)
注:标V号者为承认英女王为其国家元首的国家。
7. 英国议会的组织职能
上院的立法职权主要是:提出法案;在立法程序中可以拖延法案生效;审判弹劾案;行使国家最高司法权。上院是英国本土各级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有权审理除苏格兰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1870年自由党执政时,以上院不是司法人才为由,打算取消上院的司法权,后来双方妥协,保留了上院的司法权,而以加封法律贵族的方法来弥补缺乏法律知识的缺陷。
上院的权力虽一再被削弱,但它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视,这是因为:
第一,它还保留财政法的讨论权。由于贵族院有不少人担任过国家的重要职务,富有经验,他们对财政法案的意见仍然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它还保留对法案的一年延搁否决权,这对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碍作用,特别是对带有时间性的议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实质性失效。
第三,它掌握着英国的最高司法权。
第四,对下院通过的法案经上院审查后可以纠正法案中存在的缺点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备,更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平民院的职权主要是立法、财政和监督政府这三种权力。
立法权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之权。下院的立法职权主要是:提出重要法案;先行讨论、通过法案;提出质询;财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和通过。国王被看成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临朝而不理政”、“统而不治”的地位,具有国家的象征意义。在立法职权方面,国王批准并颁布法律;制定文官管理法规;颁布枢密院令和特许状;召集、中止议会会议;解散议会;任免重要官员。 英国议会的立法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1提案;2讨论决议;3送请国家元首批准公布。
第一阶段是议案提出。全国议案分为公议案和私议案两种。公议案是指涉及全国性并与政府有关的议案。它绝大多数由内阁提出,议员个人也可以提,但他们提的议案必须经议会特别委员会挑选后才能列入议程。
私议案是指涉及到地方法人、地方当局、某些集体或个人利益的议案,它由地方法团的代理人向下院私议案办公室提出。私议案并不都在下院讨论,大约有一半在上院讨论。
第二阶段是讨论决定。英国议会对立法案的讨论决定的程序是要经过三读,一读是宣读议案名称,说明目的,确定二读的日期,将议案分发给议员;二读对议案逐条朗读,进行原则的讨论、表决,如通过便交给专门委员会审查,审查不能通过,法案就认为已被否决。委员会对议案作逐条详细讨论,进行修改后向院会作报告;第三读对议案进行表决,这时只讨论整个法案可否成立,不许逐条讨论,除文句外,不得修改内容。三读通过后交另一院通过,另一院也以三读程序加以审议。
第三阶段是把两院通过的法案,呈请英王批准,并在政府公报上公布后生效。
财政权是议会的主要权力之一。人们把这种权力称为“管理国库的权力”或“掌握钱包的权力”。财政法案主要包括国家预算中的支出、收入、征税、动用国家基金、发行公债等,这种权力属于下院专有,财政法案只能向下院提出和通过。上院只有讨论和提出建议之权。财政法案都由内阁提出,由于财政法案讨论的时间有限,加上财政法案的否决会引起内阁的辞职和重新大选,所以多数情况下下院往往按内阁提出的数字通过,最多提一些批评和质问。
监督政府权是议会内阁制之下议会的重要权力,内阁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的监督。议会监督政府的方式主要是对政府的质询、对政府政策的辩论、批准条约、议会对政府投不信任票等方式。
对政府的质询是指议员可以对政府各大臣职权范围内的事提出质询,要求答复。口头质询,议员每人每天最多提3个,书面质询不限。议员的质询和回答转瞬就通过新闻媒介公之于众,从而对政府造成压力。
对政府政策的辩论时,在答复国王的议会开幕词和讨论国家预算时都要进行辩论。除此以外,则要得到政府的同意。质询不能直接转为辩论,如果这一问题需要辩论,需提出休会动议,要有40位议员同意或者有10位议员同意经议会表决赞成后,议会才能休会,休会后第二天用3小时进行辩论。据说,英国议会开会,怕议员们吵起来,特地备茶,以改善气氛。这大概是中国茶道中庸、平和、包容精神的延伸。
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是资产阶级认为内阁接受议会监督的有效手段。根据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内阁必须得到议会多数的支持和信任,如果议会否决政府提出的重要议案、财政法案或对内阁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应该辞职或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如果大选后,原执政党仍占多数议席,内阁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内阁必须辞职。在两党制的英国这种情况并不多,除非发生了执政党内部的分裂或者执政党只掌握微弱的多数而反对党和小党联合起来才能发生这种情况。 英国议会居于优越于其他机关的“至上”地位,曾经拥有几乎是无限的立法权。对于议会的职能,有不同的概括。1978年设立的程序特别委员会将其概括为四项:立法、审查政府工作、控制财政、平反冤屈。议会1992年编印的“议会与政府”认为,英国议会承担着七项工作:制定法律,检察政府工作,控制财政,保护个人,审议欧共体建议,辩论时事,审理上诉。英国官方年度报告《英国2000》将议会职能概括为四项:通过法律;以就征税作出表决的方式为政府的工作提供运作手段;审查政府的政策和行政管理,包括财政支出;辩论日常的重要问题。从权力运作的角度看,英国议会的主要职能是立法、监控财政、监督政府。此外,在外交、司法等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立法
所谓议会的至尊地位就是指议会的立法权。从理论上讲,议会有权制定和废除宪法以下的任何一项法律;此外,英国法律不承认任何人和单位有权推翻或废弃议会所通过的法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议会是英国“权力的基础”,英国中央的一切宪政权力皆由选民赋予了议会,然后议会再将行政权授予政府,将司法权授予法院,而自己直接行使立法权。议会集三权于一身,高于政府和法院。它通过掌握立法权来体现自己的地位,同时也是借助于立法来实现对政府和法院的约束。不过实践中,政府是议会立法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议会在立法过程中没有主动权,以至于由学者指出:现代英国议会的立法工作不过是对政府提出议案予以“审议、批评、批准”。
英国的立法过程大体有三个环节:准备并提出议案;审议并通过议案;批准议案使之成为法律。议会审议的议案分三种:公议案、私议案和混合议案。公议案可以提交给两院中的任何一个,私议案通常由经授权的当事人的代理人提出,混合议案由一个特别委员会处理。所有这些议案在经过了议会两院的各个阶段后,即呈送国王批准,由国王颁发特许证书,再交由议长在两院宣布。
(一)政府议案 绝大多数公议案都是政府议案。政府议案在议会审议时有优先地位。由于执政党通常在下院中占有多数议席,所以政府议案一般能够通过。这时,议会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并不是“立法”而是将政府法案宣布为合法。但是,没有下院的同意,任何议案都不能成为法律。
内阁对法案起草工作实行统一控制。起草工作由专门的法案起草室完成,起草室设在财政部内。政府立法计划内的重要议案,由国王在11月份议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公布,随后送到两院中的任何一个审议,通常情况下是限送到下院。正常情况下,政府议案要经两院通过;但主要是涉及财政事务的议案永恒由下院审议通过。议会法还规定,在特定环境下,下院可不经过上院而通过议案。两院通过法案的过程相似。
(二)普通议员议案 普通议员议案占英国议会下院每年审议议案的10%。而且这种议案的通过率也比较低,但仍有其重要价值。这种议案起到了对政府议案拾遗补缺的作用。此外还体现了民主宪政精神,起到了调节政府与议会之间宪政关系的作用。普通议员议案在下院审议时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它们职能在议会开会时间的每星期五(抽签决定)被讨论。普通议员议案也可以利用“10分钟规则”和“普通提交法”提出。在审议普通议员议案的过程中,提案者不能指望党纪保甲,只能依靠议员个人努力来说服全院接受。
(三)私议案 私议案由议会外的个人、团体、地方政府提出,通常是由地方政府提出。具体操作是由提出私议案的代理人来进行,代理人要将议案提交下院私议案办公室。私议案大部分转给上院处理,其审议程序与公议案相近,只不过多数工作由委员会完成。
(四)混合法案 混合法案严格来说是公议案,只不过其中某些条款影响了私人的权利,包含着一些私议案的性质。一项议案是否属于混合议案,由下院私议案办公室裁决或由议长裁决。混合议案一般提交给一个特别委员会处理,其程序与审议私议案大同小异。
(五)委托立法 这种制度就是,议会通过的法案只规定一般的原则,而授权给内阁大臣或得放行政部门去规定细则而成为法令。实行这种制度主要是为了减少议会的压力,也适应了内阁权力不断扩大的进程。议会通常将权力委托给那些直接向议会负责的部门,且保留确认或宣布委托立法无效的机会。两院设立一个联合委员会来报告制定中的法令的进度情况。为了节省全院大会的时间,下院利用常务委员会来辩论法令的价值,评判决定实际上是在全院委员会上作出。在上院,对法令的辩论是在全院大会上进行的。上院授权给一个审查委员会来考察被授权的机构是否正确行使了权力。
监控财政
英国议会的历史与争夺控制财政权分不开。议会就是通过掌握财政来控制政府的政策和工作的。1911年的议会法颁布后,议会对政府财政的监控权完全转移到了下院,上院无权通过和否决财政议案,只能对下院的决定表示同意。
不过议会对财政大权的控制只是理论上的。议会对政府财政控制的效果令议员们失望,反倒是政府真正控制了财政大权。任何财政议案必须由政府提出,下院方可受理。将财政提议权授予政府是与英国宪政制度的特点密切相关。责任内阁制要求内阁拥有决策权,而财政决策是各种国事决策中最首要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必须由政府掌握财政决策权,而议会应该维护政府作出的财政决策。
但是,这并不等于议会在财政问题上无所作为。议会仍可以对政府的财政事务进行监控,主要体现在:第一,任何财政提案必须首先向议会下院提出,由下院审议、表决;第二,任何财政议案必须转化为立法,才具有法律效力。议会监控财政的机构分两个层次,即全院大会和委员会。全院大会监控手段有三:辩论、质询和立法。委员会的监控主要侧重于跟踪相应的政府部门的工作和政策,并通过联络委员会向全院大会报告所获得的情况。在委员会中,起作用最大的是国家帐目委员会。议会监控财政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监控财政收入,而是监控财政支出。
(一)监控财政收入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此外还有发行公债,这些活动必须取得议会的批准。英国宪政理论认为:在决定向人民征收什么和多少税款的问题上,只有经过选举产生的下院享有发言权。议会监控征税的主要环节有:听取财政大臣的预算演说,接受征税动议,进行预算辩论,表决筹款决议,审议财政议案,上院审议和国王批准。一项财政法案从上年11月份提出到次年5月初国王签准,要经历六个月的时间。从接受动议到审议通过,要经过下院的几道关口。
(二)监控财政支出政府提出财政预算时就已经有了支出的内容,而且是根据支出的概算而定出的收入项目,即筹款方法。政府在获得议会授权筹款后,并不能随意使用这些款项。全部政府岁入款项都必须存入在英格兰银行开设的国家帐户,即同意的国家基金,政府全部岁出从这个基金中拨付。如果拨付,政府还须征得议会得授权。议会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监控政府财政支出。
1.年度授权制。政府每年得大多数开支项目都是年度开支项目,都需要获得议会得年度授权。财政年度结束时政府要想在新得财年继续这些开支项目,必须重新申请议会授权。
2.专项拨款制。每项拨款都是专项拨款,专款专用。
3.拨款审议制。在政府向下院提出年度开支概算和经费申请后,下院全院大会要对概算进行审议,然后进行表决,最后形成若干法案,授权英格兰银行向政府支付款项。
4.余款退还制。政府每一财年的经费如果出现富余,必须退还统一的国家基金。
5.开支审计制。议会通过拨款法案后,还要对政府开支进行审计。
监督政府
虽然,“从更实际的意义上说,政府控制着下院”,但议会毕竟是法定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有权监督政府。英国议会对政府的监督体系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下院整体的监督下院作为一个整体,是监督体系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除了控制立法和财政外,议会作为整体所掌握的监督渠道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迫使政府辞职。迫使政府辞职是下院掌握着的控制政府的最后手段。如果下院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必须立即辞职。政府也可以提请国王解散议会,举行新的大选,但新的议会产生后,要根据选举结果产生新的政府,是加上还是要换政府,除非原执政党又取得了多数席位,首相可以保持原班人马。议院迫使政府辞职的主要手段是提出不信任动议并将之通过。不信任动议通常由第一反对党提出。不信任动议有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不信任动议直截了当、明白无误地表达出对政府的不信任。间接的不信任动议是先就某个具体事项、政策对政府提出谴责动议,或者对政府的某项法案提出修正案,然后表明对政府的不信任,要求政府辞职。
另一方面,议会的查弊制度。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建立议会查弊制度的立法,设立了议会查弊官(Parliamentary Ombudsman),或称作议会行政专员(Parliamentary Commissioner for Administration),专门负责调查政府的弊政。查弊官由首相推荐,女王任命,独立于政府,直接向议会负责,从下院领取薪水,并向下院的一个小型特别委员会报告工作。其管辖范围涉及中央各部、办事机构和大量非政府公共团体,主要指责是调查公众直接或经议员提交的投诉。所谓查弊不是指决策上的事务,而是政府行政过程中出现的程序中的过错,如政府官员的不称职、无端、官僚作风等。不过议会特别委员会倾向于鼓励查弊官对弊政作出较宽泛的解释。查弊官由广泛取证权。他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是值得肯定的:通过大量查工作实际对政府的工作起到了及时纠偏甚至是指导性的作用。
(二)反对党的监督英国议会的监督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反对党实现的。反对党议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就是挑政府的毛病。英国议会的游戏规则也为反对党发挥监督作用提供了动力。只有政府下台,反对党才有机会上台,政党的纲领政策才有贯彻的机会,党内精英们也才有机会去政府任职。议会提出的对政府不信任案,实际上是通过反对党实现的;与查弊官相联系的特别委员会由反对党任主席。反对党着眼于争取自己上台执政,为此,寻找政府施政中的漏洞和失误,并以议会辩论和质询等方式进行抨击。
(三)议员个人的监督议员在议会中有一定独立性,除了作为本党议会党团的一个成员外,同时还是一个选取在议会中的代表。议会对政府的监督功能,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通过议员个人发挥出来的。议员个人的监督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议会整体及政党议会党团履行监督职能时发挥一个分子的作用;二是发挥作为选区的个体独立作用。就后一方面来讲,议员除了在审议立法、财政等活动中参与辩论、质询外,议会两院还为后座议员审查政府的政策提供了很多法定的机会。就下院来讲,这些机会主要有质询制度和延期辩论。
8. 什么叫外贸专员
外贸专员不是外贸文员。
外贸专员主要工作内容:
1、负责外贸业务管理、协调、指导、监督工作,组织落实公司年度外贸业务工作目标,规范外贸业务流程;
2、负责开拓国际市场,了解、搜集市场信息,及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开发新客户与其建立业务联系;
3、国外关系客户日常维护工作,包括对客户的询问解答、答复及其他相关问题;
4、负责所有外贸单证的制作及外汇核销工作及电子口岸的网上联络工作;
5、负责国外客户的接待工作,接机、安排参观等事宜。
(8)英国专员是什么职位扩展阅读:
外贸专员工作职责:
1、要按客户的要求,书面详细列出打样单。打样单上应严格明晰四大要素:货号、原料、颜色搭配和做法。打样单的格式应严格参照大货订单格式,即货号-颜色-数量应列出表格,而不能是其它的任何格式。
2、打样单应由外贸部经理签字后,方能安排打样,外贸部经理不在时,由外贸部经理指定的人签字。如涉及XX模、五金模具是否要开,应请示外贸部经理。
3、如打样需新购原料或辅料,应书面通知采购部购买。如采购过程中涉及最少起订量的,应马上汇报外贸部经理,由外贸部经理决定如何处理。
4、样品完成后,应仔细审核样品,寄出前,必须拍照存入电脑档案。如果是新客户,样品是否向客户收费、收多少、快递费是预付还是到付,需请示经理,由经理决定。总的原则是:如果是少量样品,样品免费,运费到付。如样品数量较多,应考虑样品收费,运费到付。
9. director 和 supervisor的区别
关于director 和 supervisor的区别,解释如下:
如果企业中同时出现了Director、Manager和Supervisor这三种职务,则其职位从高到低排序应为Director>Manager>Supervisor。
10. 评价英国文官制度
内容摘要:英国是品位分类制度的典型国家,其文官品位分类制度的形成经过了渐进和有效的积累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英国行政改革的推动和薪酬管理制度的变革,宽带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文官分类管理的制度形式和发展方向。英国宽带管理制度包括宽带管理对象、定薪权力配置、薪酬宽带设计、薪酬与绩效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文官的绩效水平与人力的利用效率,也有利于降低人事费用。但是,这种新型的分类制度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基础、制度保障、指导理念和政策驱动力,它也分化着文官的统一性、动摇着文官制度的传统、改变着文官的精神特质,其有效运行面临着确立合理有度的评估体系和公共责任这两个基本挑战。
一
英文“Civil Servant”(复数为“Civil Service”)来源于“Crown’s Servant”,原意为“国王的仆人”,随着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公民权利得到普遍承认和尊重,它逐渐变成“公民的仆人”,译成中文,有的称为“公务员”,有的称为“文官”。英国的文官包括两个部分,即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指中央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首相、内阁大臣等选举产生或政治任命产生的高级官员,这批人与政党执政共进退,需要承担政治责任。事务官一般指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考试录用,无违法与重大违纪过失,即可职业常任的政府公职人员。通常文官管理制度主要针对的是事务官,包括这些人的权利与义务、选拔、录用、考核、培训、晋升、奖惩、交流、回避、工资福利、退休等环节。
英国一直是实行品位分类制度的典型国家。1853年的《麦克莱报告》和1854年的《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是英国文官制度得以建立的两个里程碑文件,这两个报告的核心精神是强调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枢密院颁布法令,将全部文官分为高级文官和低级文官两个等级。高级文官必须具备大学学历,低级文官虽无学历限制,但永不能升入高级文官序列。1876年又将低级文官划分为成年级和学童级,成年级文官在任职相当时间后,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程序,有可能升入高级文官。此外,在高级文官、低级文官之外增设了一种抄写文书类文官,这便是后来的助理文书级文官的前身。1906年,英国财政部发布命令,在高级文官和低级文官之间增设一个中间级,这便是后来的执行级文官的前身。这样,英国文官的4种品位分类制度初步形成。1920年,英国惠特利委员会将文官分为两大类四品级:第一类是帮助制定政策,对政府进行组织和指导的高级文官;第二类是从事事务性或日常机械性工作的低级文官。第一类文官包含两个级别:行政级,其中包括政府次官、主管等6等官职;执行级,其中包括主管执行官、主任执行官等7等官职。第二类也包含两个级别:书记级,主要有高级书记官与书记官两种;助理书记级。
进入20世纪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政府工作人员的职能范围也日益扩大,许多专业性、技术性工作进入了政府工作领域,必须吸收各学科的专家参加政府管理。为适应这种需要,品位分类增加了横向划分。英国在1945年至1968年间将文官分为一般行政人员与专业人员两大类。一般行政人员共分行政、执行、事务、助理事务四个等级。专业人员与普通行政人员在工作性质、选拔标准与方法上均有不同。专业人员包括法律人员、统计人员、科研人员、工程专业人员、医务人员、会计专业人员、邮政人员等七类。1968年以罗德•富尔顿为首的文官改革委员会又建议,取消原有的以职类为基础的文官结构,把一般行政人员的几个职类合并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职组,建立以部类和职组为基础的新的文官结构,当时的英国首相哈罗尔德•威尔逊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于1971年开始实施。这一新的文官结构包括一个四部分:大约1000名最高层的文官组成的一个开放群体,包括常务次长、次长、次官三个等级;大约75%文官组成的一个统一招聘、统一分类归级、统一薪金标准的一般文官部类;单一部门部类文官;跨部门部类文官。自富尔顿改革以来,英国文官结构的品位分类特征已有所消弱 。
“自从1979年保守党赢得大选起,英国政府的公务员体制正在经历一场与传统决裂的转型。政府对文职机关的规章、人事、结构、功能、过程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其实,从1980年代早期开始,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公共部门的薪资水平就面临三种主要压力:其一,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公共部门高阶薪水低于私人部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许多国家公共部门征募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的问题。其二,改进管理效率的压力,政府要用成本效益最大的方式提供顾客服务品质,就要靠更有效的薪资制度作为管理工具。其三,个体经济方面的考虑,产生了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应该改进薪资弹性的压力。 尤其在公共部门方面,必须要压低薪资成本,以便降低公共支出和政府赤字。由此,包括英国在内的经合组织国家都试图用薪资作为改变公共服务运作的方法。
英国在1980年到1985年间,人事成本主要是透过减少用人的方式来加以控制。 但是在这一期间,虽然严格控制用人数量和人事成本,实际用人费用还是逐年增加。1985年开始引进营运成本控制办法,1986年到1987年间对每一个部门设定营运成本上限 。所有部门都必须订定三年计划,计划中明确反映如何透过效率提升抵消掉薪水和物价上涨的效果。各个部门占其营运成本一半以上的用人成本部分,必须取得财政部同意。各部门每年必须将其营运成本结算帐目公布,并且详列所有变动细目以及和上限不符合之处。超过营运成本上限部分,必须在第二年预算里扣除。除了营运成本审查和控制之外,获得授权订定薪资的各单位,也必须就其薪资协商策略和薪资制度改变,取得财政部同意。从1988年开始又重新逐步研拟“绩效薪酬制度”。1992年制定“文官管理功能法”,强化各机关首长人事权责、实施人事分权化、绩效薪酬等,同年,13个政署开始实施团体绩效薪酬制度。1994年发表《文官制度永续与改革》政策白皮书,强化薪酬授权各部门及政署自行管理。1996年制订《文官服务法》,并依《1995年枢密院令》新订《文官管理法规》。《文官管理法规》明订薪酬分权化、弹性化政策;全面授权各部门政署自订薪表;实施新“高级文官”制(包含新薪表)。2002年又开始实施新的“高级文官”薪酬制。
这种运用财政控管各个部门机关包括人力成本在内的营运成本的方法,容许给予下级更大的权力,容许各个部门机关实行各种薪资制度,其核心理念就是将传统官僚组织所采用的以年资为基础的职等和固定的薪级结构,改为纳入绩效因素的薪给宽带(broad pay band),然后再进一步采用更为个人化的绩效薪酬制。这种薪酬制度改革的结果,不仅建立了一套表现为个人化和以绩效为取向的弹性文官薪酬制度,也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官分类制度,即宽带管理制度。
二
宽带制(Broad banding)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人事管理方式,它事实上是几种管理方法的折中:既保留了工作评估的优点,同时又力图保证对工作管理的灵活性。 它的主要做法是:在一个拥有十数个薪等及上百个职业分类组织中,将职务安置在宽幅的职业分类表和少数的薪资带中,在此宽泛的区分区域内,管理者拥有自主处置权,不必就无休止的重新分类等要求获得人事部门的批准。同时,它还减少了雇员的职业流动层阶,从而使其职业发展更为清晰 。宽带制最大的特点是压缩级别,将原来十几甚至二十、三十个级别压缩成几个级别,并将每个级别对应的薪酬范围拉大,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以便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管理发展需要。如果说品位分类管理是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管理是以职位为中心,则宽带分类是以薪酬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将人和职位纳入到薪酬分类下进行重新安排。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宽带制既是一种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薪酬管理制度,应该说它正是从薪酬管理改革中产生出来的。
由文官薪酬管理改革形成的英国文官宽带管理制度,主要针对的是高级文官。英国高级文官居于政务官之下,是常任文官体系中的精英,为文官体系的中流砥柱。英国现行高级文官薪酬新制自1996年4月1日起实施,又可区分为适用“常务次长”者及之下之高级文官两种。常务次长以下的高级文官薪酬制度,从2002年4月1日起,又有所变革。
常务次长级薪酬由“常务次长薪酬委员会”( Permanent Secretaries Remuneration Committee, PSRC)订定,该委员会成员由国内文官长、财政部常次及“高阶薪酬评鉴委员会”(Review Body on Senior Salaries, SSRB)主席、二名委员等五人组成,独立负责常次级文官薪酬的审议工作,并将结果提交首相核定。2002年4月1日起,新的常务次长级薪酬宽带订定原则,除参酌私人部门高阶主管的薪资水平外,并与常次级之下高级文官薪酬宽带新制中“第三薪酬宽带”(pay band 3)相连结。
常务次长之下的高级文官薪酬,由独立的“高阶薪酬评鉴委员会”负责审议订定。该委员会由民间企业经营者、大学教授、律师等10∼11 人组成,就高级文官、高级将官、司法人员及国会议员的薪酬进行独立审议,并向首相、首席大法官及国防大臣提出具体建议。英国中央政府高级文官以上职位的定薪机制因此分为两种,第一种常务次长薪酬委员会只主管常务次长的薪酬,而第二种高阶薪酬评鉴委员会则负责审定常务次长以下的高级文官及常务次长以上的首相、部门首长、议员、将官、高级司法官等人的薪酬。
三
英国过去二十年的薪酬改革,尤其是1996年以来的薪酬新制,已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官分类管理效果。“英国文官之薪酬已不再采用职等与薪级结合的制度,又因英国取消职等之规定,目前有关职务等别,也就是‘高级文官’除外之各职务等别,例如六、七级专员、高级科员、科员、办事员、助理员等名词在实务上亦仅有参照之作用,而不再具有法定意义。事实上,目前英国文官统计在分析文官人数时,已采用年薪数额为多少英镑到多少英镑之阶层有多少人,作为文官人数之计算基础。” “总体来看,宽带制度带来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结果:减少了对重新分类的要求,减少了用于重新分类目的的工作分析时间,降低了组织内等级层次的重要性,增强了管理者运用加薪等方式刺激生产力的能力,以及提高了雇员职业流动性程度等。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宽带制度巩固了人事管理者的形象,使其更象组织人事活动之引导者,而非问题的制造者。宽带制度还重建了工作分类与工作评估制度与当前人事管理制度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即提高了雇员的绩效水平与人力的利用效率。” 另外,英国的实践表明,它有利于降低人事费用 。
但也应该看到,这种宽带管理制度的推行是建立在英国行政改革如下四个成果的基础之上的:第一,行政组织内部结构的重组和分离,决策与执行分开,组建执行局。这些执行机构实行经理负责制,在政府确定的目标和绩效指标的框架内拥有自治权。“截至1993年4月,92个这样的执行机构雇佣了达62%的公务员,两年后,100多个执行机构雇佣了70%的公务员,而且政府宣布将90%的公务员转到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享有的高度自治权力为宽带薪酬制的推行提供了前提性条件。第二,独立的薪酬制定机制。宽带制主要是运用薪酬进行管理,在推行订薪权限下放和实行分权式集体协议后,英国建立了专门的高阶薪酬评鉴委员会、常务次长薪酬委员会和一般文官的薪酬谈判组织,它们由私人部门领导人、社会主流职业知名人士和专业学者等构成,定期比较政府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薪酬,以确定政府的合理薪酬水平,使其保持相对竞争力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三,鼓励并强行引进竞争,以选择特定公共服务的最佳提供者,确保公共资金取得最大价值。第四,主要政策实践是有系统地提高质量和扩大选择。1991年的《公民宪章》即明确定义:强调需要公布明确的服务标准,提供完整而准确的信息,扩大消费者的选择,提供礼貌服务,完善投诉受理机制,提高效率。“这些政策无异于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公务员队伍的文化、角色、结构以及精神特质,使他们为消费者提供公共利益时更加富有效率,对消费者的要求也更加敏感。” 这四个行政改革的成果,为英国公务员的宽带制推行提供了组织基础、制度保障、指导理念和政策驱动力,如果没有这四个方面的改革成果作为条件,宽带管理制度无法推行。
另外,宽带制度的推行也带来其他一些影响:首先,录用方式和付酬方式的变化,不断地划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和供给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官队伍的统一性。其次,文官队伍内部组织受到振动,一些基本原则被动摇。如强制性裁员和日益增多的短期合同侵犯了永业制原则;以谈判确定工资以及由工作结果确定奖励代替了原来的级别一样则待遇平等;等级制被合同制和成本制取代;任命私营组织的管理者已经动摇了原有的排外原则等等。最后,文官的部分精神特质也被改变。提供公共服务时的普遍和统一原则让位于选择性和针对性,效率、成本意识和消费者权利为基础的管理主义已深深扎根于文官的头脑。
还应看到,英国文官宽带制的有效运行存在两个难点:第一,确定合理、客观、有度的评估体系。宽带制度是一套与绩效紧密结合的管理制度,对于成本、核算、目标、绩效示标等均要有合理的规范,这些成体系的评估指标非常难以确定,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同时,过多过滥的评估体系与评估行为,反而会加大行政成本,导致对文官行为的过度干涉,因此形成合理、客观和有度的评估体系一直是面临的难题。第二,公共责任的确定。由于实行弹性化的文官组织结构,决策与执行组织分离,半自治非政府组织急剧增长,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变得相对模糊,权力的转移是否意味着责任的转移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另外,在宽带制下,部门长官对于同一个宽带中的文官队伍拥有定薪的权力,从而导致其对属员的行政行为予以干涉,此种条件下的公共责任问题的认定也成为必须正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