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考试制度怎么写

英国考试制度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05-27 08:00:42

A. 英国的高考制度是什么今年的高考时否正常进行

英国的高考制度是实行A-LEVEL考试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高考可能不能正常进行。

A-Level课程即英国高中课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cation Advanced Level,简称GCE A-Level),是英国本土的全民高中课程体系,也被人称作“英国的高考”。在英国,想要继续在大学深造的学生,需要完成2年制的A-Level课程才可进入大学入读。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是入读英国或其他英联邦国家的门槛之一。

英语只需要修学12年就高中毕业了,只要顺利通过A-LEVEL考试,就能顺利被大学录取,英国的疫情也没有得到缓解,所以他们的高考不能正常进行。

B. 英国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统一考试制度的法律是

1988年教育改革法。

共四部分 238 条。第一部分“学校”, 包括课程、入学办法、经费与教职员、直接拨款的公办学校和其他等五章;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第三部分“内伦敦的教育问题”;第四部分“其他补充条款和解释”。

较之以前颁布的各项教育法,主要有四项根本改革:

1、设立全国统一课程,称“国家课程”。规定中小学在义务教育阶段(5 岁~16 岁)统一开设 10 门基础学科,即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技术(含设计)、音乐、艺术、体育和现代外语(限中学),其中数学、英语、科学三门为核心学科。

宗教教育仍为必修课。规定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需在 7 岁、 11 岁、 14 岁、 16 岁时参加四次全国性统一考试。

2、扩大学生选择学校的权力。规定家长有为子女选择学校的权力,可自由选择本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学校。学校应公开招生,较好的学校应根据条件尽可能多招学生,以鼓励学校间的相互竞争。

3、学校经费管理权下放。规定凡200人以上的中学和小学,均有权自行决定经费使用的权利。

4、使部分学校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学校有权申请脱离地方教育当局,成为教育和科学部直接拨款的学校。对《1944年教育法》颁布后建立的英国教育制度是一次重大改革。

C. 英国官员考试制度的历史发展

19世纪后,英国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是哪一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分给他们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可见,无论早期的国王任用官员的制度还是后来政党间的官员分配的制度都存在极大的弊端。一个是营私舞弊,买卖官职使无功受禄的现象盛行,政府腐败工作效率低下。另一个是执政党更替,国家工作人员大换班,造成政府行政事务处理缺乏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文官选用制度,采取更为合理的方式选择官员,使政府的工作更为高效和具有稳定性被提上日程,英国近代文官考选制度开始了它的形成之旅。
15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出版的《中国游记》一书曾对中国通过科举选拔官员的做法大加称赞,该书在1577年由英国人理乍得·威尔翻译成英文,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一次在英国的刊物中出现。其后的1583年,另一个葡萄牙修士冈萨雷斯·多萨出版的《伟大的中国》一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科举制的中第考试方法和内容。此书在罗马出版后,很快被译成英文,在欧洲广泛流传,引起英国社会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关注。十七世纪初英国牧师珀切斯的亚洲游记《续哈克里特或珀切斯的朝圣》一书中,更是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书中非常详细的介绍了整个科举制的运作过程,包括考生要需通过哪些考试,逐步获取更高一级的参考资格,主要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同时,此书将科举制度评价为“无论身份地位,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一种高效而公平的选材制度,体现出卓越先进的政府管理体制。”年,罗伯特·波顿的《忧郁症的解剖》一书中,以旅行者们的记录为原始材料,首次将中国的科举制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作对比,认为英国应以科举制为参考,改革政府的运行机制。17世纪中期以后,涉及科举制度各类书籍在英国已经较为常见,如1665年的《辉煌文明的古老帝国》;1669年的《驻华大使》;1688年的《中国新历史》,这些书籍的作者大都有实际来华经历,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进入18世纪,出版于1736年的《中国史》一书在英国影响较大,传播较广,书中同样详尽介绍了中国的教育,政府体系,科举制度等方面。据统计,在1570年到19世纪初,仅用英文的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员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就有70种之多,这些书大都从不同角度介绍和称赞中国的科举制度。
总之,这些在英国出版的,来自传教士,旅行者,商人,学者等有关科举制度的相关出版物的内容说明:首先由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自身特色与英国考试形式发展的相对滞后,科举制具备影响英国文官考任制度的时间和条件;其次,在英国文官制度正式颁布实施之前,英国社会和学界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与了解;最后,英国文官考任制度形成于在报刊杂志对中国科举制度介绍赞扬和推荐的舆论氛围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一个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的职务,对文官的选择和任用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改革的直接导火索则始于当时英国最强大的海外掠夺机构——东印度公司,许多人都试图挤入公司谋取利益,由于东印度公司对英国政府经济利益有直接影响,被整顿公司人事的改革被提上议程,而这次改革最初还是源于中国人的建议,在广州的公司人员的建议下,东印度公司决定采用直接从伦敦选送官员到印度任职的措施,选择标准则是“通才教育,择优选士”。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直接推动了英国国内文官制度的改革活动,对于东印度公司的这次改革,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英国东印度公司已采用了考试竞争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一次被称为和火药与印刷术四大发明一样重要。而在1836年,曾任英国驻华总领事的弗朗西斯戴维斯曾这样表述道“科举制为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提供了遥远的榜样”,由此可见,作为英国文官考试改革先行者的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无疑受到了中国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D. 在与唐朝同时期的英国,创立了什么科举制度

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英国大网络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经概括性地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英国建立竞争性文官制度的基石,而英国文官制度又是其它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蓝本。(孙中山和英国大网络全书这两段话,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E. 英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在考选制度中,行政级的考选最受重视。
行政级的考试有二种情形:
一是副科长级和科长级的考试,其报考者必须是大学毕业且成绩在乙等以上或成绩在丙等以上而再获有更高学位。二是副司长级的考试,这种考试以口试为主。
考试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为资格考试,其方法是笔试,以写论文为主,合格者才能参加第二步骤的测试。第二步骤测试是由文官委员会和文官考选处负责进行,主考人员由主席一人,心理学家一人及观察者一人组成,每一组负责五至六名考生的测试。
测试的项目包括七个方面:
(1)鉴识。考生阅读一宗文件,描写一件假设的但是具体的问题,于150分钟之内提出至少四个可能解决的办法,并分析各个办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采取其中之一的建议并附以理由。
(2)文书起草。考生要在45分钟内答复一项来文,答复来文的文字必须明确而肯定。
(3)集体讨论。讨论二至三个较为重要的问题,由主考人员在一旁观察评分。
(4)会议实习。由考生讨论鉴识测试中的一个问题,各考生轮流充任主席,文件内容先由主考人员作一口头报告,并限定考生在45分钟内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法,要求并领导大家讨论,然后作出结论。这是测试考生的交涉能力、说话才能、常识及是否固执。
(5)智力测试。包括了解、辨别、口语、统计推理,一般知识测试等。
(6)口试。由测试小组的主席、心理学家及观察者三人分别对应试者进行40分钟的口试。
(7)互相评分。由同组考生相互评分,以观察其了解他人的能力。
经过上述测试后,各主考入将各自评分相加,并举行会议,尽可能达到一致意见,然后提出评分报告。凡第二步骤的测试获200分以上者,即可交最后决选委员会参加决选。决选委员会由七位委员组成,由文官委员会的首席委员或副首席委员任主席,其他委员则由各部人事处长,副司长以上的文官、大学中的代表、妇女、或工业团体中的人士充任。决选是以口试的形式进行,以决定是否录用及排列名次。
除行政级人员的考试外,还有执行级和文书级的考试。对于执行级与文书级的考试,无论报考条件还是考试方法都没有行政级严格,限于本书的篇幅,在此不再作介绍。

F. 英国学生 考试

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 许建良

一、 考试制度

英国的公立学校必须按照英国“资格和课程管理委员会(QCA)”指定的全国统一教育大纲授课,一般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英语、数学、地理、历史、计算机、美术、体育、科学、现代外语、音乐等十门,其中英语、数学和科学三门称为“核心课程”,其他课程称为基础课程。并且要求学生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参加五次统一的“关键阶段”考试:即5-7岁、7-11岁考两次,考试科目仅限于英语、数学和科学;11-14岁、14-16岁期间考三次,分别是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AS)和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2)。在五次“关键阶段”考试完成以后,各大学公布该大学的报考条件,学生后三次的考试成绩符合某大学报考条件,便可报考。大学再自行组织相应的入学考试,根据成绩决定录取。

概括起来:1、要举行全国的统一考试,次数比中国更多,而且有关部门会根据统一考试的成绩给学校排名并公诸于众。2、有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招生考试比中国更严格。3、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生源竞争十分激烈(与划拨经费甚至校长老师的收入直接有关)。4、大学也是根据统一考试的成绩决定学生的报考,并在再一次的考试中确定是否录取

G. 英国有没有高考制度的

英国高考于A-Level两年完成,英国高考课程的第一年(12年级)称为AS,第二年(13年级)称为A2。在第一年,学生通常修读4至5科,在第二年再从中选择3至4科成绩较好的科目继续学习。学生在高考取得3科合格,即符合升读英国大学资格。在科目选择上,英国高考没有文科、理科的选科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升学意向选科。大部分科目分为4个单元,于两年内分2至4次考试,亦接受学生重考成绩不满意的单元。

H. 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像中国一样吗

英国的考核方式是非常多样的。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教授会采用不通的考核方式。常见的方式有写论文,期中论文,结课论文等等,最终的成绩是根据该门课的几篇论文各自占不同比例算出的。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小组工作。3,4个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最后以PPT和presentation的方式呈现。当然,像国内的闭卷考试,还是有很多教授采用的

I. 英国学习了中国的什么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是由谁正式创立的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科举制。
英国从中国学去的考试制度是指科举制,隋朝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阅读全文

与英国考试制度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疫情期间如何出入 浏览:388
锡金是怎么从印度独立出去的 浏览:548
伊朗与什么国家接壤 浏览:696
为什么美国要去打伊朗 浏览:232
为什么印尼海啸破坏极其惨重 浏览:308
一元硬币是多少越南盾 浏览:402
意大利的皮鞋是什么皮 浏览:96
去印尼玩不会说印尼话怎么办 浏览:324
印度落后中国多少钱啊 浏览:664
越南号码抖音怎么设置网络 浏览:964
中国护照意大利签证怎么办 浏览:720
中国原子弹用了多久成功 浏览:450
俄罗斯到越南飞机票多少钱 浏览:759
二战日本占地过的中国哪些地区 浏览:187
印度社会主义国家有多少人口 浏览:381
伊朗核问题和中国有什么关系 浏览:687
越南游哪些景点 浏览:807
印尼有什么直播软件 浏览:459
印尼沐浴露什么牌子 浏览:821
印度为什么撤侨 浏览: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