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国地理概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
一、英国自然地理概况
(一)英国的国土资源
英国是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东濒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就到法国。
英格兰全境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占大不列颠岛的大部分。这一地区自西向东分为4部分:以塞文河流域为中心的米德兰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伦敦盆地;威尔德丘陵。
威尔士面积有2万余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地势崎岖。威尔士境内有1/4的土地被列为国家公园及天然保护区。
苏格兰和其周围的许多小岛,面积共为7.8万平方公里。全境均属山岳地带,只有中部较为低平。
北爱尔兰面积1.4万平方公里,隔爱尔兰海与大不列颠岛遥遥相望。北爱尔兰地区湖泊较多,英国的第一大湖--讷湖卧波其间。沿湖为平原。
气候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最热天(7月)平均气温为19~25℃,最冷天(1月)平均气温为4~7℃。英格兰地势较低,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西部、北部山区雨量较大,最高可达4,000毫米。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
(二)英国的气候
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但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英国全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4至7度,七月份13至17度。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区超过1000毫米,而东南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间。英国雾气较重,主要是岛国的潮气所致。首都伦敦冬季河湖极少结冰,一月平均气温在4度(摄氏)以上;夏天则相当凉爽,七月的平均气温17度,早晚外出需加外衣。年降雨量约600毫米,雨量分布较均匀。至于伦敦过去常见的浓雾,并不完全是自然现象。由于重视环境保护,伦敦目前出现浓雾的次数已大大减少。
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话题,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
受高纬度的影响,英国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别明显。冬季日短夜长,夏季则日长夜短。夏季是到英国旅游的最佳季节。夏季日间长,活动时间多,而且温度适中,天气清爽,人的精神也倍感充沛。这个季节尽管也有雨,但一般不会连绵不断,影响行程。
(三)英国的人口与民族
1.英国的人口
据2001年统计显示,英国人口继德国(8240万)和法国(5920万)后在欧盟国家中居第三位。
根据1995年统计,英国总人口为5860万,人口出生卒为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总和生育率为1.8。
1991年至2002年间,人口增长率为3.1%,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003年出版的《英国2004》(UK 2004)一书称英国2002年年中的人口统计数字为5920万,官方估计到2026年英国人口可达6320万。
2.英国的民族
从公元前一直到公元1066年法国的诺曼人征服英格兰,英国历史上曾先后有几个民族到该岛上定居。
伊伯利亚人:属地中海种族。
凯尔特族: 第一批为盖尔人,是苏格兰.爱尔兰人的祖先,使用盖尔语。第二批为属凯尔特人的不列颠人,是威尔士人的祖先。不列颠遂
成为联合王国国名的主体部分。
罗马人:公元前一世纪来岛。带来了拉丁字母。
日尔曼人:公元5世纪中叶,日尔曼系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等侵入英伦。其中盎格鲁人较为强大,称该岛为“盎格鲁的土地(Angle-land),
英格兰(England)一词便源于此。盎格鲁?撒克逊语言也是现代英语的祖先。原有的不列颠人则被赶到威尔士及英格兰南部。现在的威尔士语便是不列颠的语言。
丹麦人:公元9世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他们并非全是维金人。1016年丹麦人克努特征服英格兰。
诺曼人:诺曼底公爵威廉颇有名气。他于1066年即位英格兰王,确立了贵族制开始了诺曼底王朝。
二、英国人的风俗习惯
现在英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场合穿着很正规,平时追求简单、舒适的服饰。饮食式样简单,注重营养。英气候温和、湿润,英国人喜爱阳光。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家务,酷爱运动,喜欢外出旅游度假。另外英国人非常爱好文化活动,如阅读书刊、写文章、听音乐会、看戏等,还喜欢养宠物。
(一)生活中的数字
在英国,成人平均每周22小时从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并以相同数量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而从事家务劳动的人的性别仍以妇女为最高。但妇女参加工作的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体力工作部门,妇女占一半。而在服务行业,妇女则占一半多,可谓"半边天"!
英国家庭的消费额1990年至1997年间增长了75%(含通货膨胀率)。而1998年二季度又比1997年上涨了2.8%。其消费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居民用于娱乐和教育支出耐用品的消费增加了10%。其支出内容为购买收音机、电视机、电话、电脑和其它耐用品。这部分消费还用于租录像机和音乐磁带,购买文体用品,以及教育投资。1997年一般商品成本价上涨了4.4%,但个别商品如食品、酒精、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最高的当属香烟。
由此可见,现在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并渐渐摆脱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
(二)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
西服仍称得上是英国的国服,但是,虽然上班族西装革履,甚至在重要场合,男士着燕尾服,女士着低胸晚礼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欢穿休闲服,式样简单、舒服合体。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亦式样简单,注重营养。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熏咸肉或煎香肠、鸡蛋。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发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类,如烤鸡肉、烤牛肉、烤鱼等。蔬菜品种繁多,象卷心菜、新鲜豌豆、薯仔、胡萝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
(三)公园与绿地
英国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适合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政府在制定市区规划时,几乎在每一个生活小区都专门规划出一大块绿地或公园,供人们休息或散步,为孩子们嬉戏提供空间。
由于冬季阴雨多雾,使夏天的太阳对英国人来说变的特别宝贵。在阳光灿烂的周末,假日,公园里,沙滩上到处躺满了享受太阳浴的人们。更有英国人以把自己的皮肤晒成棕色发亮为时髦。
(四)自己动手做
英国人喜欢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动手修缮房屋,制作家具,装修房间,修整花园。甚至自己制作陶瓷工艺品,几乎无所不能。这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而是把此看作是培养个人技能,陶冶个人情操,也是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通过自己动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适,更具个性化。
(五)酷爱运动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在1996至1997年间,有占总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内,至少参加一体育运动。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更高。
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骑自行车、踢足球、打司诺克球、打网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众多男女共同爱好的项目。而每天散步两英里或更长的距离,一直是流行的运动。
三、英国的首都、主要城市和港口
(一)英国的首都
英国首都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是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伦敦城 (亦称金融城) 及周围32个市组成,面积1650平方公里,人口700万,伦敦始建于二千多年以前,公元四三年罗马人占领大不列颠岛时已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十一世纪成为商业和政治中心,十八世纪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国际贸易中心。伦敦金融城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集中了全国最大的银行、交易所和各种企业管理机构;西伦敦是王官、议会、政府各部门所在地,也是大商店、剧院和高级住宅区;东伦敦以下至河口为伦敦港区、船坞、码头、仓库林立。希思罗机场是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一八六四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马克恩和恩格斯曾在这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海格特墓地有马克思墓。伦敦还有许多着名建筑物,如伦敦塔、白金汉宫、西敏寺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等。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天文台1948年迁至伦敦东南96公里处)为地球经度起算点。
1.议会大厦(Parliament)
英国议会亦称西敏寺,曾为英王室居所西敏寺宫。萨克逊王(Edward The Confessor,一O四二至一O六六年)至亨利八世国王(Henry VIII,一五O九至一五四七年)都曾在此居住。一五一五年西敏寺宫被大火烧毁。修复后,爱德华六世国王于一五四七年把该宫的圣?斯蒂芬教堂拨给下院使用。一八三四年该宫再次被大火烧毁,只剩下西敏寺大厅、教堂地下室等建筑物。一八四O年,重建新西敏寺宫,即现在的议会。一八五二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主持议会开幕仪式。现议会大厦为查尔斯?巴里爵士所设计。整个建筑为哥德式。包括护宫河在内,总面积为12.5英亩。西敏寺大厅建于一O九七年。一三九九年,经理乍得二世国王重修后保留至今。一九四一年希特勒德国轰炸伦敦时,该厅幸免于难。十三世纪至一八八二年,西敏寺大厅为英国法庭所在地,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曾在此受到审判,其中有汤姆斯?摩尔爵士(SlR Thomas More,一五三O年,英国政治家)、查理士一世国王(一六四九年)等。一九六五年邱吉尔逝世后曾在此停放遗体。议会大钟造于一八五六年,以建造工程的第一名监督官本杰明•霍尔爵士的名字命名,叫"BIGBEN"(大本钟)。原钟重16吨多,钟塔高320英尺。一八五七年该钟出现裂痕,于一八五九年重新铸造。新钟重3.5吨。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座椅为红色,下院为绿色,以示区别。每年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女王在上院主持议会开幕,宣读政府施政纲领。
2.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馆是英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亦是世界上着名博物馆之一。一七五三年,英议会通过法案,决定把大批重要文物收藏集中在一起。一七五五年购置了大英博物馆现址,一七五九年首次以大英博物馆名义对外开放。以后不断扩建,从而使其呈现出今日的宏伟面貌。
该馆原由全国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出版物与绘画收集博物馆三部分组成。一九七三年,图书馆部分与英其它图书馆合并组成英国图书馆,在组织上与大英博物馆脱离,但仍在大英博物馆内保留四个图书室和阅览厅。马克思曾在这里刻苦攻读,为撰写《资本论》搜集和抄录了大量资料。马克思读书时使用的座位至今尚存。1897至1898年,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获救后,曾在大英博物馆研究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及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民生主义"的理论。
博物馆的主要展品是古代埃及、希腊、罗马、西亚、东方和欧洲中世纪文物,以及各国铸币、纪念章、绘画和人类学方面的文物等。东方馆内藏有大批珍贵的中国文物,最着名的包括《女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两代名画等。
3.白金汉宫(Bukingham Palace)
一七六二年英国王乔治三世购买了当时在现址上的一所房子作为私人住宅。一八二一年开始兴建白金汉宫,从维多利亚女王登位(一八三七年)至今一直是英国国王或女王在伦敦的行官。如今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该宫举行。此外,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
王宫由身着礼服的皇家卫队守卫。富有特色的换岗仪式一般在每天上午11:30举行。
王宫西侧为宫内正房,其中最大的有"皇室舞厅",建于一八五0年,专为维多利亚女王修建。厅内悬挂有巨型水晶吊灯。蓝色客厅被视为宫内最雅致的房间,摆有为拿破仑一世制作的"指挥桌"。拿氏失败后,法国路易十八将桌子赠送给当时英摄政王乔治四世。白色客厅是用白、金两色装饰而成,室内有精致的家俱和豪华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艺术品。御座室内挂有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顶端绘有十五世纪玫瑰战争的情景。正中的御座是当今女王一九五三年加冕时和王夫爱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内还保存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御座和英王乔治四世加冕时使用的四张大座椅。宫内音乐室的房顶呈圆形,用象牙和黄金装饰而成,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夫艾尔伯特亲王曾常在此举办音乐晚会。
皇宫花园约占地18公顷,为英王乔治四世所设计。园内有湖泊、草地、小径,并有各种花草树木。每年夏天,女王在园内举行花园招待会,邀请全国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及各国驻伦敦的外交官参加。
皇宫南侧为女王的美术馆,馆内收藏王室的艺术珍品,一九六二年起对公众开放。
4.格林尼治天文台(Greenwich Observatory)
格林尼治位于伦敦东部泰晤士河畔,地势险要。十五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摄政王罗斯特公爵在该处山巅建立了一个了望站。一六七五年,了望站被改建成皇家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之所以举世闻名,主要是因为院内有决定世界标准时间和时区的子午线标志(用铜条线标出),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一九五0年皇家天文台迁往新址后,该天文台划归国家海洋博物馆,设有天文站、天文仪器馆等,主要供展览用。展出的天文历史资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各国早期设计的时钟、地球仪、浑天仪(其中不少是当时中国的制品,和很多天象发现的经过(如哈雷慧星等)。
5.伦敦塔桥(London Tower Bridge)
伦敦塔桥系泰晤士河上28座桥梁之一,位于伦敦塔附近。建于一八八六至一八九四年。因桥身由4座塔形建筑联接而得名。
伦敦搭桥的两座主塔高140英尺,两塔之间跨度为200英尺。桥分上下两层,下层桥面可以开合,平时通车,桥椅开启时可容万吨船只通过;上层为一条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旁装有玻璃窗,行人登桥可欣赏泰晤士河景色。
6.唐宁街10号(No 10Downing Street)
唐宁街10号建于1680年,18世纪以来为英国历届首相官邸和办公处。唐宁街为17世纪后半叶由唐宁爵士开发建筑的私人住宅街道,日前保留了四所住宅。1733年,英国王将10号辟为首相官邸。11号现为财政大臣官邸,12号是财政大臣的办公室。
唐宁街10号楼内最有名的房间是内阁室,从室内可远眺皇家禁卫军的换岗仪式和圣?詹姆士公园。二战期间,丘吉尔将地下室的一间房间用作餐厅。二楼有早餐厅、国宴厅、书房及第二会客厅.其中最大的为国宴厅。客厅内挂有名贵油画,大部分借自博物馆和画廊。
唐宁街本来可自由出入。1989年后为防恐怖分子袭击时,在街口设禁至今。
7.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纪号称“笃信者”的英王爱德华建立 的。教堂的主要特点是大门处有一对塔楼。教堂自建以来,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或女王加冕礼典和王室成员结婚的场所。英国历代国王死后,大部分葬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许多名人死后,在教堂也占有一席之地。
‘贰’ 英国的boy和girl的年龄范围是
我跟外国人聊天的时候会用boy和girl来表示性别。年龄大了可能就不太会用这个了,但是20岁左右都是用boy和girl,日常口语中没什么关系~
‘叁’ 世界各国男女人口比例是多少
不久前,世界银行通过对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发现,各国人口的性别比例呈多样化状态。从全球看,在60亿人口中,男性人口稍多于女性,其性别比大约为102:100,属于正常差异范围。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男性人口多于女性或女性多于男性的不同类型国家,或者由于历史因素,或受传统习俗影响,或因发生过重大战争,造成人口性别失衡,或者男性人口严重多于女性,或者女性人口严重多于男性。凡属于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国家,均对婚姻、家庭,乃至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互联网调查发现,各国人口按性别比例划分为三种情况,即男性人口多于女性;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基本相等。第一类国家最多,第二类国家较少,第三类国家更少。
在亚洲、非洲、拉美地区,尤其在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多是男性人口多于女性,其中包括像中国、印度、印尼和巴基斯坦这样的人口大国在内。如中国,1990年时的总人口为11.3亿,其中男性5.81亿,女性5.48亿,男性比女性多约3300万,分别占总人口的51.4%和48.6%,性别比为100z94;巴基斯坦总人口约1.4亿,男性多于女性约540万,其性别比例为100:96。沙特阿拉伯总人口近1800万,男性多于女性约200万,性别比为100:89,已属于非正常范围了。
亚洲其他大国的情况是:韩国100:99,土耳其100:95,巴林100:77,卡塔尔100:60,阿联酋100:58,均是男性多于女性。
现在也有一些国家则是女性多于男性,其中包括像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这样的人口大国。调查表明,在欧洲,男女人口严重失衡的国家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由于在二战中男性死亡人口过多,人口失衡问题至今仍然存在。据统计,目前俄罗斯的女性人口比男性大约多出1000万人,其人口性别比约为100:112;乌克兰更为严重,在全国约5100万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330多万,其性别比为100:114;美国2.65亿人口中,女性大约多500万人,其性别比为100:104。
其他女性人口多于男性的国家的性别比为:希腊100:103,英国100:104,德国100:105,尼加拉瓜100:113,立陶宛100:115,佛得角100:118,安提瓜和巴布达100:116,不丹l00:128。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不丹,全国人口只有160万,男性只有70万,女性达90万,多于男性20万,性别比100:128,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比例
了,远远高于正常值。
除此之外,调查还发现,在非洲、拉美有十多个国家,男女人口数量基本相等,而且有的是长期保持这个均势,非常之难得。这样的国家包括摩洛哥、哥伦比亚等。
世界各国尽管人口性别比不一,在好多情况下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但总的趋势应该在出生时男多于女是肯定的。
‘肆’ 英国人口统计
英国是典型的绅士淑女之乡,生活保守且讲传统,却也是尊重个人自由和思想宽容的民族。英国总人口约6020万(2005年6月),其中英格兰人口达5040万,苏格兰达510万,威尔士为300万,北爱尔兰达170万。80%的人口在城市,伦敦人口占全国人口1/5。官方和通用语均为英语。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仍使用盖尔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66万)。
英国人口统计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英国有将近1158万老人,他们分别是年龄超过65岁的男性及年龄超过60岁的女性。相比之下,全国年龄低于16岁的人则是1152万,老人数量首次超过青少年。该统计办公室还表示,英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过去30多年里,英国超过80岁的人口数量已增至270万,刚好是30年前的两倍。
由于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80岁以上的老人成了英国增长最快的人群,且增长速度在未来时间内还将继续加快。同时由于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英国每年的死亡人数也在下降。
‘伍’ 英国人分几个等级
不是。自称雅利安古代历史上
姓有两个,一个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伊朗民族,另一种是约公元前1500年渗透到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的北部。也就是说,“雅利安人”工作在印度 - 伊朗国家声称区别与其他土着民族。这种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在印度很容易地看到:印度雅利安人(白人)在印度北部的控制,在开始的时候,因为当地土着人与澳大利亚人涂笔达罗低的人,但是,后者是“小黑人“,而白色人种高大如土着低档的最高水平,各年级不得通婚,甚至不碰,不能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保存语言和各民族的文化 - - 在这种情况下,的“雅利安人”本义真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即使没有文档或实物证据,而我们来自人民,伊朗和印度 - 雅利安语同属一个族系(即在上引碑文提到Ariyaci?一个“雅利安种族界线”)得出的结论,研究各种古代伊朗国语言(阿维斯陀语,古波斯语)的语言和古老的北印度(吠陀梵语),我们不能互相依靠语言知识的交流被认为是两个性别,但差异已经明显。今天的伊朗不同的语言和现代的印度语言,是否存在于词汇在语法上有很大不同,这并不排除其他种族的语言,特别是阿拉伯和伊朗各突厥语族语言的影响的影响,而印度语言数十几个世纪以来走的是发展与其他印欧语不同的相对独立的路径。
现在一般推测印度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在公元前2000年到本世纪中叶,那么印度和伊朗应尽早分道扬镳。如果我们在前面探讨的起源,我们似乎是雅利安民族成为一个更大的族系,像意大利的家庭与凯尔特人部落到一个假想的超语言的家族。可以肯定,印度 - 从原来的印欧语人民一道伊朗的国家,但一些人认为,人们至少应该印欧语族和含闪各民族(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埃及,柏柏尔人等)有共同的起源,但仍处于猜测阶段,由于身体像乌拉尔不同种族貌相(匈牙利,芬兰等),那么就没有深度。在这里,我们只是要寻找印度内部的印欧语民族 - 伊朗的起源,各种印欧语族中,我们可以初步成为意大利人,凯尔特人,日耳曼,波罗的海,斯拉夫语,希腊语,伊利里亚语族等成一个大系统在西方,而东印度 - 伊朗,亚美尼亚,安纳托利亚,吐火罗语及其他语言群体都呈现各自的特点不同于西方。印度 - 伊朗语族同源性与西方是显而易见的,相似或同源词比比皆是;亚美尼亚以及其长期影响外来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出与其他印欧语的巨大差异;已使用的吐火罗吐鲁番地区是说,类似的辅音的独特性安纳托利亚语言,某些功能而不像在整个东方和西方相似;从赫梯(也被称为“希腊太特”在古埃及和西方犹太人的文献明确记载在文献中,“旧约”到中国的“他”)语铭文显示语言功能的角度来看,它是安纳托利亚语族和印度 - 伊朗视为同一语系出来的来源。在小亚细亚(今土耳其) - 欧洲安纳托利亚语族使用,国家已经建立了强大的赫梯帝国有它的亡围绕公元前12世纪的国家,语言也变得后安纳托利亚趋。它的时候了,以色列的大卫王的时代,应该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北印度的开头,则属于伊朗玛代人也已经建立的家族帝国。应该说,安那托利亚种族和印度 - 雅利安民族和伊朗民族是在一段时间内共存。赫梯语现在是在印欧语系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中,使用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借来的。
我们不知道雅利安 - 即印度 - 伊朗民族 - 从印欧人与分化之内把它分割成两个单独发生了什么事在当他们进入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伊朗和印度已经玩不同的角色,经过几千年的潮起潮落中,从来没有人的眼睛,从他们的耀眼光芒走了一会儿,然后我们将按照伊朗民族的藤蔓开始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之旅。
‘陆’ 英国女孩子的姓名有哪些姓氏有分男女的么
Jacqueline 贾桂琳 法国 愿上帝保护。
Jamie 婕咪 拉丁 取而代之者。
Jane 珍 希伯来,法国 上帝是慈悲的;少女。
Janet 珍妮特 希伯来,法国 少女,上帝的恩赐
Janice 珍尼丝 希伯来,法国 少女;上帝是仁慈的。
Jean 琴 法国 上帝是慈悲的。
Jennifer 珍尼佛 英国 白色的波;施魔法,妖艳,迷人的女人。
Jenny 珍妮 希伯来,法国 少女。
Jessie 婕西 希伯来 上帝的恩宠;财富。
Jessica 杰西嘉 希伯来 上帝的恩宠;财富。
Jill 姬儿 神话 少女;恋人。
Jo 乔 苏格兰 恋人。
Joan 琼 法国,神话 上帝仁慈的赠礼。
Joanna 乔安娜 希伯来 上帝仁慈的赠礼。
Joanne 琼安 希伯来 上帝仁慈的赠礼。
Jocelyn 贾思琳 拉丁 愉快的;快乐的
Jodie 乔蒂 希伯来 非常文静;赞美。
Josephine 约瑟芬 希伯来 增强;多产的女子。
Joy 乔伊 拉丁 欣喜;快乐
Joyce 乔伊丝 拉丁 快乐的;欢乐的。
Judith 朱蒂斯 希伯来 赞美;文静之女子。
Judy 朱蒂 希伯来 赞美。
Julia 朱丽亚 拉丁 头发柔软的;年轻。
Julie 朱莉 希腊 有张柔和平静脸庞的。
Juliet 朱丽叶 拉丁 头发柔软的;年轻的。
June 朱恩 拉丁 六月。
Kama 卡玛 印度 爱之神。
Karen 凯伦 希腊 纯洁。
Katherine 凯瑟琳 希腊 纯洁的。
Kay 凯伊 英国 欣喜的;亚瑟王之兄弟。
Kelly 凯莉 盖尔 女战士。
Kimberley 金百莉 英国 出生皇家草地上的人。
Kitty 吉蒂 希腊 纯洁的。
Kristin 克莉丝汀 希腊 基督的追随者、门徒。
Laura 罗拉 拉丁 月桂树;胜利。
Laurel 罗瑞尔 拉丁 月桂树;胜利。
Lauren 罗伦 拉丁 月桂树。
Lee 李 英国 草地的居民;庇护所。
Leila 莉拉 阿拉伯 黑发的美女子;夜晚出生的。
Lena 莉娜 拉丁 寄宿;寓所。
Leona 李奥娜 拉丁 狮。
Lesley 雷思丽 盖尔 来自老的保垒;冬青园。
Letitia 列蒂西雅 拉丁,西班牙 快乐的;欣喜的。
Lilith 李莉斯 希伯来 属于晚上的。
Lillian 丽莲 希腊 一朵百合花,代表纯洁;上帝的誓约。
Linda 琳达 西班牙 美丽的人。
Lindsay 琳赛 条顿 来自海边的菩提树。
Lisa 丽莎 希伯来 对神奉献。
Liz 莉斯 希伯来 上帝就是誓约。
Lorraine 洛伦 法国 来自法国洛林小镇的人。
Louise 璐易丝 条顿 着名的战士。
Lucy 露西 拉丁 带来光明和智能的人。
Lydia 莉蒂亚 英国 来自里底亚的人,财富。
Lynn 琳 英国 傍湖而居的人。
Mabel 玛佩尔 拉丁 温柔的人,和蔼亲切的人。
Madeline 玛德琳 希腊 伟大而崇高的;塔堡。
Madge 玛琪 拉丁 珍珠。
Maggie 玛姬 拉丁 珍珠。
Mamie 梅蜜 希伯来 反抗的苦涩;海之女。
Mandy 曼蒂 拉丁 值得爱的。
Marcia 玛西亚 拉丁 女战神。
Margaret 玛格丽特 拉丁 珍珠。
Marguerite 玛格丽特 希腊 珍珠。
Maria 玛丽亚 希伯来 悲痛、苦味。
Marian 玛丽安 希伯来,拉丁 想要孩子的;优雅的。
Marina 马丽娜 拉丁 属于海洋的。
Marjorie 玛乔丽 法国 珍珠。
Martha 玛莎 阿拉姆 家庭主妇。
Martina 玛蒂娜 拉丁 战神。
Mary 玛丽 希伯来 反抗的苦涩;海之女。
Maud 穆得 日耳曼 强大的;力量。
Maureen 穆琳 盖尔 小玛丽。
Mavis 梅薇思 塞尔特 如画眉鸟的歌声;快乐。
Maxine 玛可欣 拉丁 女王。
Mag 麦格 拉丁 珍珠。
May 梅 拉丁 少女,五月
Megan 梅根 希腊 伟大,强壮能干的人。
Melissa 蒙丽莎 希腊 蜂蜜。
Meroy 玛希 英国 慈悲;同情;仁慈。
Meredith 玛莉提丝 威尔丝 大海的保卫者。
Merry 梅莉 英国 充满乐趣和笑声。
Michelle 蜜雪儿 希伯来 紫菀花。
Michaelia 蜜雪莉雅 希伯来 似上帝的人。
Mignon 蜜妮安 法国 细致而优雅。
Mildred 穆得莉 英国 和善的顾问;温柔的,和善的。
Mirabelle 蜜拉贝儿 西班牙 非常美丽的。
Miranda 米兰达 拉丁 令人钦佩或敬重的人。
Miriam 蜜莉恩 希伯来 忧伤;苦难之洋。
Modesty 摩黛丝提 拉丁 谦虚的人。
Moira 茉伊拉 希腊 命运。
Molly 茉莉 希伯来 反抗的苦涩;海之女。
Mona 梦娜 希腊 孤独;高贵;唯一的,独特的;荒地
Monica 莫妮卡 拉丁 顾问。
Muriel 穆丽儿 希伯来 悲痛、苦味;光明。
Murray 玛瑞 盖尔 海员
Myra 玛拉 拉丁 令人折服的人,非常好的人。
Myrna 蜜尔娜 塞尔特 彬彬有礼。
Nancy 南茜 希伯来 优雅、温文;保母。
Naomi 娜娥迷 希伯来 我的欣喜;文雅美貌。
Natalie 娜特莉 法国 圣诞日出生的。
Natividad 娜提雅维达 西班牙 在圣诞节出生的。
Nelly 内丽 希丽、拉丁 火把。
Nicola 妮可拉 希腊 胜利。
Nicole 妮可 希腊 胜利者
Nina 妮娜 拉丁 有势有的;孙女。
Nora 诺拉 拉丁 第九个孩子。
Norma 诺玛 拉丁 正经的人,可做范的人。
Novia 诺维雅 拉丁 新来的人。
Nydia 妮蒂亚 拉丁 来自隐居之处的人。
‘柒’ 世界各主要人口大国的男女性别构成比例
给你资料看看!
目前全世界的性别比例非常接近于1:1,但具体到各个国家,则差别很大。目前世界上最缺少女人的国家是卡塔尔,男女比例是1.9:1(男人比女人多九成),最缺少男人的国家是拉脱维亚,男女比例是0.85:1(女人比男人多近18%)。
各个国家性别比例的差别,往往从某些角度反映了这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历史等因素。这里列举的性别比例,是在假定女性人数为1的情况下,所对应的男性人数(高于1,表示男多于女,低于1,表示女多于男),数据来源为美国nationmaster网站公布的资料。
导致一个国家男多女少的原因可能有:
1、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导致溺弃女婴的现象严重,女婴和女孩的存活率低于男婴和男孩;
2、重工业发达,吸引大量外国男性青工进入;
3、人口结构年轻;
4、男性寿命与女性寿命接近,甚至高于女性寿命;
5、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出现了利用B超或其它技术做胎儿性别鉴定,然后选择性流产女性胎儿的现象,如得不到制止,将出现程度很重的男女比例失调。
目前世界上最缺少女人的20个国家是:
名次 国家 男女比例
1. 卡塔尔 1.90
2. 科威特 1.52
3. 阿联酋 1.47
4. 萨摩亚 1.39
5. 阿曼 1.28
6. 巴林 1.28
7. 沙特阿拉伯 1.22
8. 帕劳 1.14
9. 文莱 1.10
10. 约旦 1.10
11. 安道尔 1.09
12. 格林纳达 1.08
13. 印度 1.07
14. 不丹 1.07
15. 吉布提 1.06
16. 中国 1.06
17. 利比亚 1.06
18. 阿富汗 1.06
19. 巴布亚新几内亚 1.05
20. 孟加拉国 1.05
世界人口的性别比
从全球来讲,男女两性的比例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据联合国估计,1995年当世界人口达到56.55亿时,妇女28.12亿,占世界人口的49.63%,性别比为101.5。在发达地区,女性人口多于男性,妇女占人口的51.39%,性别比为94.5;在发展中地区,男性多于女性,妇女占人口的49.18%,性别比为103.3。
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性别比差别的直接原因是人口年龄结构不同。当前,世界人口的普遍状况是:(1)14岁以下的儿童少年人口男多于女,这主要是出生婴儿性别比是男多于女,除了非洲撒哈拉以南是女多于男外,这个年龄组的性别比一般都在104—107之间;(2)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组男女两性人数大体接近;(3)65岁以上人口普遍是女多于男,只有印度等个别国家是例外。南亚是世界上性别比最高的地区,而前苏联地区、德国等的性别比则是最低的。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的中方案:2000年全世界人口性别比为101.4,发达地区为94.7,欠发达地区103.2,最不发达地区为100.4。(
以下是世界各地大学的男女比例
美国大学中的男女比例为3:7,
英国为3.5:6.5,
澳大利亚男女比例为3:7,
西班牙为4:6
加拿大为4:6,
葡萄牙男女比例为4:6,
挪威为2:8,
芬兰为1:9,
瑞典为3:7,
拉丁美洲 除了巴西,委内瑞拉,古巴,阿根廷以外,大学中男女比例为4:6,
非洲 不详
东欧地区,
乌克兰 4.5:5.5
白俄罗斯5.5:4.5
伊朗 4:6
沙赫阿拉伯 3:7
埃及6:4
菲律宾 3:7
马来西亚 2.5:7.5
西班牙的教育部最近颁布,因为西班牙的大学中,女生数量远远多于男生,而女校长却很少,所以,各学校将按照学校中男女生的比例来规划学校男女领导的比例。因为女生的质量比男生高,大学也将会更多的招收女生,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言外之意,西班牙的大学认为招收男生,浪费学校资源)
美国大学高中生中,男生只有40%能够升学,而女生则为80%,美国教育部已经通过了议案,要帮助女生继续提高理科成绩。如今美国学校中,女生的理科成绩高于男生20个百分点。
‘捌’ 英国性别歧视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更准确的来说是20世纪以前),英国社会普遍流行着一种女性想象:女人都是较弱无力、需要男性保护之人,她们不但无助于人,而且也不能自助。这种错误的看法导致了两个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的问题:(1)由于女人如此之软弱无力,不适合做支付工资的工作,给她们低薪实属正常;(2)可是,倘若以低薪招聘女性,又会对男性的薪酬造成威胁。当时的英国男性认为,女人实在不适合在工厂里工作,她们应该待在家中;女人只能是为了家庭生计需要才能走进工厂。偏见与薪资上的冲突使男女工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因此,女工人的低薪得不到男工人的同情,反而还会受到抗议与反对。很多工会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竟然选择将女工人拒之门外,而一些工会虽然接受女工人,但也表现得十分谨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战争使女性劳动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发生了转机。由于战事吃紧,英国政府将男性劳动力大批调往前线。1915年,英国各工厂出现劳动力紧缺,军需品部门尤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行各业都开始招募女性。1915年春,财政大臣乔治·劳合(David Lloyd George)发起女性战时服务运动(War Service For Women),政府虽然给了更多的女性工作的权利,但却没有给她们改善生活的权利。在这场运动中,登记处并没有许诺这些女性某个固定数额的工资,而是将工资问题交由雇主自行决定。男 女工人们十分担心,因为雇主有可能给他们低薪,更有可能在士兵复员时将他们赶出工厂。他们要求的“同工同酬”(Equal pay for equal work)成为了一个长期的话题。事实上,在许多的工厂中,大部分的工作都由女工人来完成,然而雇主却只肯付给她们相当于男工人一半的工资。“劳动力削减”虽然让英国增加了近70万份战时新工作,但它也造成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它严重损害了女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使男工人感到:这些技术不熟练的女工人让很多属于他们的工作以后不再需要专业技能,因此而加深了他们对女工人的鄙夷,也让更多人认为“女工人只能做些微不足道没有技术含量工作”。
战争期间,全职工作的女性人数上升到130万,同比增长了22%。许多行业都体现出这一人数上涨的趋势。在运输业,女性的人数由1.8万上升至11.7万;银行业则由1500上升至3.7万;在文职、公署以及邮局工作的女性更是增长了两倍(139.4万),甚至连面制品业也实现了人数四倍的增长。随着工作女性的大量出现,新兴女性工作者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除了和平年代里的一些行业,女性也进入军事生产部门。她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以空前的爱国热忱投入到军需品的生产中,被人们称之为“军需母亲”。然而,这种形象背后的真实情况却是,女性待遇的恶化——战时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女性不得不进入当时待遇较好的军工厂工作,然而军工厂的“优渥待遇”却是暂时的。由于战时各行各业的工资标准不断变化,另外通货膨胀也屡屡发生,军需厂女工人的“好待遇”也因之被抵消。许多工厂实行战时津贴政策,通过加班来授予工人津贴。要获得津贴的代价很高,军工厂的工人们为此不得不每天工作12小时,周末也不能休息。在TNT附近工作则更加危险,工人们时常会中毒。战争期间,大约有300名女工人死于TNT中毒或爆炸。
女工人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她们的所享受到的福利几乎不成比例。为了解决自身待遇问题,战争时期的女工人也像男工人一样,她们利用战时的劳动力紧张来跟政府议价,1917年《女工人》杂志发表了一个“战后目标愿望单”,其中包括了相应的医疗、津贴以及失业补助、税法改革等诸多议题。除此之外,女工人们不仅要求工作的权利,而且还要求休息的权利,后一项权利表明了女性对工作和家庭之外空间的诉求,这一诉求更直接的推动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1918年,随着休战协议的签订,战争终于结束。许多士兵从残酷的战场重返他们原先的工作岗位,这时才发现许多女人已经占据了他们原来的工作。“女人必须走”,他们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在随后的一年之内,英国有75万女性因此丢掉了工作。曾经呼吁她们为国家而工作的政府此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冷漠:在1919年召开的失业捐助大会上,没有一个女性成员,尽管在接受失业补助的人中女性占到75%。为了安抚失业女性,政府又将这批人从工业领域转移到传统手工业领域。然而无论在哪个行业,女性工会组织(如女性工业理事会,Women’s Instrial Council)的诉求一如既往:缩短工时、提高工资以及待遇。女性工人的抗议浪潮一波盖过一波,英国当局无法继续忽视其存在,他们选择授予女性一些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利,以弥补她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1918年,国会被迫通过了三项法案,允许女性参选国会、进入牛津或剑桥读书、授予30岁以上的女性投票权。这三项法案看起来意义重大(至少在教科书上,它们几乎是女权运动胜利的象征之一)。然而实际上,当时女性工人的年龄普遍低于30岁;在一些领域,对女性的职业开放程度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还降低,例如20世纪20年代初期,查令十字医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一度缺少医生,但即便如此,他们仍拒绝招收医学院的女学生。以上种种迹象表明:一战绝非女性工人生活的转折点,在此后的20年中, 女性劳动者的生活依然十分辛苦,英国女权运动任重而道远。
在一战期间,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诚然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女性在家中和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和19世纪无太大差别。在英国人的眼中,“女性”和“劳动者”这两个概念从未被真正联系到一起——他们让女人干和男人一样的活,却付给她们相当于男人一半的工资;她们可以在工作中显示出天赋和机智,然而却仍置于男性工人的监管之下;她们虽然能够完成一些艰难的工作,然而却不能自由地选择职业。
英国女性工人从来没有只接受“女性”或者“工人”的身份,正如她们所做的、已经做过的那样,她们不断地努力工作,直至大战结束。或许她们曾在战时的紧张工作中获得过社会的认同,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她们又被丢进“工业的垃圾堆”中。
进步与倒退:一战中的英国女性劳动者
整理自:British Working Women and the First World War,The Historian, Vol. 56, No. 4 (SUMMER 1994), pp. 699-710
作者:Susan Pyecroft
‘玖’ 人类有几种性别
这五种性别分别是1、男性 2、 男性偏女 3、双性 4、女性偏男 5、女性
1959年生物学家发现Y染色体决定人(和老鼠)的男性特征后,人们就想知道Y染色体上面有什么特定区域、特定基因是决定男子汉的关键。
1989年,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实验室发现了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只要SRY基因不能发挥作用,那这个染色体为XY的人就会变为雌性;而如果把SRY基因导入雌鼠中,雌鼠就会变为雄鼠,科学家发现SRY基因是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它是指Y染色体上具体决定生物雄性性别的基因片段,它的存在就是促进睾丸发育和抑制卵巢存在。
人类共有多少种性别?专家:不只有男和女,实际共有5种
如果是xY染色体,那么就会在SRY基因的作用下形成睾丸,如果是xx染色体,没有了SRY基因的抑制,就会形成卵巢。
人类共有多少种性别?专家:不只有男和女,实际共有5种
北欧一些地区,曾一度“男少女多”,这里的鱼遭到严重的化学污染,正是这些化学物质抑制了SRY基因,从而使一些地方差点成了“女儿国”。
然而很多人明明是xY染色体,为什么还会拥有两套生殖器官,这是因为SRY基因只发挥了一半作用,形成睾丸的同时又不抑制卵巢,这就是双性人和变性人不一样,他们先天就拥有两种性别。
双性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如果她们选择成为女性,在切除男性器官之后,在服用荷尔蒙后使患者的生殖系统成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拥有生育能力
1986年出生的格罗内尔德就是典型的双性人,19岁那年,莎拉决定成为一名100%的女性,她进行了男性生殖器切除手术,术后通过了性别鉴定,成为了一名网球运动员。
‘拾’ 世界各国男女人口比例是多少
不久前,世界银行通过对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发现,各国人口的性别比例呈多样化状态。从全球看,在60亿人口中,男性人口稍多于女性,其性别比大约为102:100,属于正常差异范围。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男性人口多于女性或女性多于男性的不同类型国家,或者由于历史因素,或受传统习俗影响,或因发生过重大战争,造成人口性别失衡,或者男性人口严重多于女性,或者女性人口严重多于男性。凡属于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国家,均对婚姻、家庭,乃至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互联网调查发现,各国人口按性别比例划分为三种情况,即男性人口多于女性;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基本相等。第一类国家最多,第二类国家较少,第三类国家更少。 在亚洲、非洲、拉美地区,尤其在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多是男性人口多于女性,其中包括像中国、印度、印尼和巴基斯坦这样的人口大国在内。如中国,1990年时的总人口为11.3亿,其中男性5.81亿,女性5.48亿,男性比女性多约3300万,分别占总人口的51.4%和48.6%,性别比为100z94;巴基斯坦总人口约1.4亿,男性多于女性约540万,其性别比例为100:96。沙特阿拉伯总人口近1800万,男性多于女性约200万,性别比为100:89,已属于非正常范围了。 亚洲其他大国的情况是:韩国100:99,土耳其100:95,巴林100:77,卡塔尔100:60,阿联酋100:58,均是男性多于女性。 现在也有一些国家则是女性多于男性,其中包括像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这样的人口大国。调查表明,在欧洲,男女人口严重失衡的国家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由于在二战中男性死亡人口过多,人口失衡问题至今仍然存在。据统计,目前俄罗斯的女性人口比男性大约多出1000万人,其人口性别比约为100:112;乌克兰更为严重,在全国约5100万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330多万,其性别比为100:114;美国2.65亿人口中,女性大约多500万人,其性别比为100:104。 其他女性人口多于男性的国家的性别比为:希腊100:103,英国100:104,德国100:105,尼加拉瓜100:113,立陶宛100:115,佛得角100:118,安提瓜和巴布达100:116,不丹l00:128。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不丹,全国人口只有160万,男性只有70万,女性达90万,多于男性20万,性别比100:128,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比例 了,远远高于正常值。 除此之外,调查还发现,在非洲、拉美有十多个国家,男女人口数量基本相等,而且有的是长期保持这个均势,非常之难得。这样的国家包括摩洛哥、哥伦比亚等。 世界各国尽管人口性别比不一,在好多情况下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但总的趋势应该在出生时男多于女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