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极洲有哪些科学考察站分别是哪个国家建造的
南极洲好像比澳大利亚范围还要大,,考察站多得不得了,谁有时间给你数去哦
建议你拿本初中地理书,东西半球按照经度来找,因为太多了怕数漏了或者数重复了
哎~~
Ⅱ 南极洲有多少个科考站
共有12个国家的科考站:
1.澳大利亚(凯西站,戴维斯站,莫森站)
2.阿根廷(奥尔卡达斯站,贝尔格拉诺将军站,圣马丁站,普里马维拉站)
3.俄罗斯(东方站,俄罗斯站,青年站,列宁格勒站,新拉扎列夫站)
4.德国(格.冯.诺伊迈尔站)
5.法国(迪蒙.迪维尔站,迪尔维尔站)
6.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帕默站,塞普尔站)
7.南非(萨纳站)
8.日本(富士圆顶站,昭和站,瑞穗站)
9.韩国(世宗王站)
10.新西兰(斯科特站,万达站)
11.英国(罗瑟拉站,法拉第站,格吕特维肯站,锡格兰尼岛站)
12.中国(长城站,中山站)
Ⅲ 求各国的南极科考站的名称,要详细的。最好有图。万分感谢。
1 比利时的伊丽莎白公主站 2 法国和意大利的协和站(Concordia) 3 德国的第三代南极纽梅因站 4 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 5 英国的哈雷6号科考站 6 南非的沙奈耶4号科考站(Sanae IV)
澳大利亚:凯西站 戴维斯站 莫森站
阿根廷:奥尔卡达斯站 贝尔格拉偌将军站 圣马丁站 普里马维拉站
俄罗斯:东方站 俄罗斯站 青年站 列宁格勒站 新拉扎列夫站
德国:格·冯·诺伊迈尔站
法国:迪蒙·迪维尔站 迪尔维尔站
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 帕默站 塞普尔站
南非:萨那站
日本:富士圆顶(基地站) 昭和站 瑞穗站
韩国:世宗王站
新西兰:斯科特站 万达站
英国:罗瑟拉站 法拉第站 罗瑟拉站 格吕特维肯站 锡格兰尼岛站
中国:长城站 中山站
Ⅳ 南极洲上有几个科学考察站
中,俄,英,美,荷兰,阿根廷,法,日本,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
具体站点:南极
澳大利亚:凯西站 戴维斯站 莫森站
阿根廷:奥尔卡达斯站 贝尔格拉偌将军站 圣马丁站 普里马维拉站
俄罗斯:东方站 俄罗斯站 青年站 列宁格勒站 新拉扎列夫站
德国:格·冯·诺伊迈尔站
法国:迪蒙·迪维尔站 迪尔维尔站
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 帕默站 塞普尔站
南非:萨那站
日本:富士圆顶(基地站) 昭和站 瑞穗站
韩国:世宗王站
新西兰:斯科特站 万达站
英国:罗瑟拉站 法拉第站 罗瑟拉站 格吕特维肯站 锡格兰尼岛站
中国:长城站 中山站
北极:
中国(黄河站)、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
参考资料:世界地图
回答者:neverlasting - 初入江湖 二级 3-27 17:16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100% (1)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1 条
南极
澳大利亚:凯西站 戴维斯站 莫森站
阿根廷:奥尔卡达斯站 贝尔格拉偌将军站 圣马丁站 普里马维拉站
俄罗斯:东方站 俄罗斯站 青年站 列宁格勒站 新拉扎列夫站
德国:格·冯·诺伊迈尔站
法国:迪蒙·迪维尔站 迪尔维尔站
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 帕默站 塞普尔站
南非:萨那站
日本:富士圆顶(基地站) 昭和站 瑞穗站
韩国:世宗王站
新西兰:斯科特站 万达站
英国:罗瑟拉站 法拉第站 罗瑟拉站 格吕特维肯站 锡格兰尼岛站
中国:长城站 中山站
北极:
中国(黄河站)、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
Ⅳ 南极洲冰山脱落,面积超过纽约市,现场情况如何
现场的情况真的是特别的混乱,然而没有想到在南极中这样无人的地方发生这样的事情
Ⅵ 谁知道斯科特他们去南极科考的事迹(急需)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军官。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
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
左图:这幅斯科特的照片是由英国南极探险队队员赫伯特·庞廷拍摄的。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享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
1月17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跌倒受伤而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在一次暴风雪中消失了。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
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
Ⅶ 世界各国南极科考站之最是怎样的
世界各国南极科考站之最
中国南极泰山站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后,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4个科学考察站。实际上,自20世纪初起,许多国家的科学家相继来到南极进行有规模的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
最大:麦克默多站——美国●规模最大的是美国麦克默多站,位于麦克默多海峡畔,1956年2月16日建站。站内各类建筑200多栋,建有洲际机场、大型海水淡化厂、大型综合修理厂、通讯网、医院、电话电报系统、俱乐部、电影院、商店等。一到夏季,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许多游客来这里观光,一时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就象一座现代化城市,故有“南极第一城”的美称。最南:阿蒙森-斯科特站——美国
●唯一位于南极点上的科学考察站是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着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花了12个夏天才建成。可以容纳150名科学家和后勤人员,预计可以使用许多年。所有建筑材料都用LC-130大力神飞机运送。考察站形状像一个机翼,由36根“高跷”支撑,距离地面10英尺,风在考察站底下加速,可以防止雪的堆积。当雪堆积得太厚,液压千斤顶可以再把建筑抬高两层楼。最冷:东方站——俄罗斯
●建立在世界寒极的科学考察站是俄罗斯东方站,它是最靠近南极点的一个考察站,地理坐标为南纬78度28分,东经106度48分,建于1957年。1983年7月21日实测最低温度为-89.2摄氏度,被称为南极的“寒极”。最长:莫森站——澳大利亚
●南极大陆上的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是澳大利亚的莫森站,也是南极圈以南开放时间最长的考察站,建于1954年2月13日,地理坐标为南纬67度36分,东经62度53分。最早:奥长达斯站——阿根廷
●最早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阿根廷奥长达斯站,于1904年2月24日建成,位于南奥尼克群岛苏里岛的斯科舍湾。地理坐标为南纬64度45分,西经44度34分。最小:捷克斯洛伐克站——捷克
●规模最小的是捷克人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站,建在南设得兰群岛得纳尔逊冰帽上,站内仅有两座不到10平方米的木板房,无水、电、通讯设备,仅有2名队员度夏和越冬考察。最国际:世界公园站——无主权隶属
●南极洲唯一不属于主权国家的常年科学考察站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于1984年建立的世界公园站,主要任务是监视监测各国南极站的环境保护。1895年初,一支挪威考察队首次登上南极大陆,登陆人员中有一名叫博赫格列文克的生物学家。1899~1900年.博赫格列文克又率领一支由9名英国人组成的探险队重返南极,最先在南极大陆上建立越冬基地.第一次勇敢地在沿海岸度过整个冬天。英国探险家斯科特早在征服南极点之前已领导过一次南极探险,1902年他在罗斯陆缘冰西部也建立过南极越冬考察基地。今天.已由南极条约国协商会议决定,把斯科特小屋命名为“南极历史纪念点”,供后人瞻仰。
夏季考察站和常年考察站: 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国家的科学家相继来到南极规模的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进行了空前南极科学考察站,是考察队员赖以生存和开展科学考察的基地、大本营。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设备、建筑都较简易的夏季考察站,仅供考察队在南极夏季宿营和工作,在严寒的冬季就关闭。在南极洲约分布有100多个夏季考察站。另一种考察站称为常年科学考察站或叫永久性考察站,是为了长期开展南极综合性多学科考察而建立的。站址选择要求高.建设和维持费用大,站上备有各种功能建筑用房.如通讯室、发电站、科学实验室、队员健身房、仓库以及油库、车库等。一个大的南极科学考察站有十几栋甚至更多的建筑.例如,美国麦克默多站有上百栋建筑,夏季可容纳上千人居住、工作,冬季也能容纳
200人。
Ⅷ 目前有哪些国家在南极或北极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南极现存的科学考察站清单:(摘自维基网络)
Aboa(芬兰)
Vernadsky Research Base(乌克兰)
Almirante Brown Antarctic Base(阿根廷)
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美国)
Artigas Base(乌拉圭)
Asuka Station(日本)
Belgrano II(阿根廷)
Bellingshausen Station(俄罗斯)
Bernardo O'Higgins Station(智利)
Byrd Station(美国)
Captain Arturo Prat Base(智利)
Casey Station(澳大利亚)
Comandante Ferraz Brazilian Antarctic Base(巴西)
Concordia Station(法国、意大利)
Davis Station(澳大利亚)
Dome Fuji Station(日本)
Dumont d'Urville Station(法国)
Base Presidente Eardo Frei Montalva and Villa Las Estrellas(智利)
Esperanza Base(阿根廷)
Gabriel de Castilla Spanish Antarctic Station(西班牙)
Georg von Neumayer Station(德国)
Gonzalez Videla Station(智利)
Great Wall Station(中国)
Halley Research Station(英国)
Henryk Arctowski Polish Antarctic Station(波兰)
Jinnah Antarctic Station(巴基斯坦)
Juan Carlos I Antarctic Base(西班牙)
Jubany(阿根廷)
King Sejong Station(韩国)
Kunlun Station(中国)
Law-Racoviţă Station(罗马尼亚)
Leningradskaya Station(俄罗斯)
Machu Picchu Research Station(秘鲁)
Macquarie Island Station(澳大利亚)
Maitri Station(印度)
Marambio Base(阿根廷)
Mario Zucchelli Station(意大利)
Mawson Station(澳大利亚)
McMurdo Station(美国)
Mendel Polar Station(捷克)
Mirny Station(俄罗斯)
Mizuho Station(日本)
Molodyozhnaya Station(俄罗斯、白俄罗斯)
Neumayer Station(德国)
Neumayer-Station III(德国)
Novolazarevskaya Station(俄罗斯)
Orcadas Base(阿根廷)
Palmer Station(美国)
Princess Elisabeth Base(比利时)
Professor Julio Escudero Base(智利)
Progress Station(俄罗斯)
Rothera Research Station(英国)
Russkaya Station(俄罗斯)
San Martín Base(阿根廷)
SANAE IV (South African National Antarctic Expeditions)(南非)
St. Kliment Ohridski Base(保加利亚)
Scott Base(新西兰)
Showa Station(日本)
Siple Station(美国)
Svea(瑞典)
Tor Station(挪威)
Troll Station(挪威)
Wasa Station(瑞典)
Vostok Station(俄罗斯)
Zhongshan (Sun Yat-Sen) Station(中国)
Kohnen-Station(德国)
Willard Research Station-Ice Core Study(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