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怎么解决烟雾造成的环境污染

英国怎么解决烟雾造成的环境污染

发布时间:2022-06-02 16:12:32

A. 以史为鉴,英国是怎么摆脱“雾都”之名

这两天,北京头一次发布雾霾红色预警。停工的停工、停课的停课,再加上限号,北京已被大霾封城。这也让北京几乎接过了“雾都”的名号。伦敦“雾都”之名由来已久,但最着名的要数1952年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陆续又有8000人死亡。

雾都伦敦
其实伦敦雾霾问题存在已久,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和中心,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愈演愈烈。形成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
雾霾也经常作为一种伦敦的标志出现在文学家和画家的作品中。法国画家莫奈在1870年左右专门跑到伦敦看雾,如果哪天天气好,莫奈还会特别失望:“我所有的画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现在,莫奈的作品也成为19世纪后期伦敦空气污染的最直观历史档案。

莫奈·雾中的伦敦国会大厦
“伦敦烟雾事件”像一记重锤,使得英国人痛下决心开始整顿空气污染,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该法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并且涉及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同时,清洁空气委员会成立,负责监督空气污染的改善情况,提出由地方政府负责划定烟尘控制区,改造家用壁炉,更换燃料,禁止黑烟排放等措施。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已经名不副实。
可惜伦敦的抗雾斗争并没有到此结束。80年代后,伦敦的汽车数量激增,当时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244万辆,交通堵塞情况严重。自1981年以来,伦敦乘汽车外出的数量增长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抗这种由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
首先,是控制车辆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此前英国民众的强烈抗议曾强烈抗议过汽车尾气中的铅成分,铅一旦吸入人体后就无法排出,会严重影响后代智力。在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之后,人们发现汽车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等也极为有害,它们被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从1993年1月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对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氢化物等成分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汽车年检中检测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达标。
其次,通过交通拥堵费和发展公共交通来限制私家车流量。自2003年2月起,伦敦市政府规定,收费区域为伦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区域(现在已扩展到了22平方公里),从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至下午6点在收费区域内行驶,需要缴纳拥堵费。拥堵费在过去10年有所增长,目前已从最初每天5英镑上涨至11.5英镑。随后,伦敦市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研究表明,该措施减少了收费区域内26%的交通拥堵。区域内行驶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时;2003—2006年,该措施减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浓度分别为17%、24%和3%。伦敦市市长鲍里斯计划到2023年把伦敦私车流量减少9%。与此同时,伦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并计划修建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鲍里斯市长本人也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2016年将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再一次引发人们的热议。不知北京收取交通拥堵费效果会如何?
此外,伦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与低污染排放区以外的区域相比,该措施的执行使得PM10污染浓度下降了约2.46%到3.07%。而且,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也强调,未来会通过不断提升低排放区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机动车排污的控制。
政府还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这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以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从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
政府还将各种空气监测信息均向外开放,英国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全民监督。主流媒体也会大力抨击政府的失误。
另外,还通过大城市周边的“新城”建设,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1945年,英国启动政府主导的新城建设运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建立33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交通污染。此外,还通过加强绿化的方式来防治污染。现在伦敦城区三分之一面积都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拥有100个社区花园、14个城市农场、80公里长的运河和50多个长满各种花草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绿化带有效地净化了空气。
新的问题
由于十分在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欧盟青睐用柴油替代汽油。英国的柴油汽车大行其道。然而这也造成了另一个隐患,二氧化氮污染——虽摘掉“雾都”的帽子多年,但英国目前仍是欧盟国家中空气质量最差的之一。
2012年,欧洲有301处地点的空气二氧化氮含量超过了欧盟标准。伦敦有七个地点超标,罗马、雅典、马德里、布鲁塞尔、柏林也有地点超标。在1513个监测点中,伦敦的马里波恩路情况最差。
欧盟的二氧化氮限制最大值为每立方米空气40微克。根据欧洲环境署数据,2012年,马里波恩路的每立方米含量几乎是94微克。2014年,欧盟就空气污染处理不得力而决定对英国发起法律诉讼,使英国面临将近3亿欧元的罚款。
欧盟自2000年以来实施的法规允许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包括二氧化氮)可以比汽油车多三倍。去年9月份生效的新法规缩小了这一差距。而柴油车在英国很普遍也很受欢迎,所以控制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对英国政府而言特别困难。伦敦现在的车有一半是柴油车,10-15年前柴油车则只占10%多。伦敦市长环境和能源顾问本查尔斯说,“我们现在被柴油车套牢了”。据估计,伦敦到2025年才能执行欧盟2010年出台的规定。
欧盟的空气治理标准如此苛刻,也成为了大众柴油车选择排放造假的原因之一。可想而知,那些欧盟国家得知真相之后心里有多委屈——怪不得我们怎么计划都数据都不对,原来被骗了。
尽管已经不是“雾都”,英国与雾霾斗争还在继续。而中国的情况比英国还要复杂,燃料污染和尾气污染交替进行,而且雾霾的省市过多不好管理,因此整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过来人”英国那里学习经验,尤其是他们对抗雾霾的决心。

B. 伦敦曾被称”雾都“,如今环境治理如何

英国作为世界上发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也因为发动工业革命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其实最早的英国伦敦曾经出现过非常大的污染情况。甚至有很多国家将雾霾称之为伦敦雾。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伦敦的污染情况已经得到了根治,而且空气已经变得非常好了。

由于工厂排放的增多,导致出现了着名的伦敦毒雾事件。这次事件也让伦敦人深刻的体会到了环境污染会带来多可怕的后果。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伦敦开始了很长时间的环境治理工作。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过正是因为历届伦敦政府都不遗余力的支持伦敦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才让伦敦的环境最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目前伦敦的环境还是非常不错的。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污染。

C. 国外都是怎么治理雾霾的

以下列举8个国家的治理措施,非常值得参考与借鉴:
一、英国
提到雾霾,人们第一个想到英国伦敦。这个海岛国家的首都有海风吹拂,按理不该有雾霾。但“伦敦烟雾事件”像一记重锤,使得英国人痛下决心开始整顿空气污染,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通过一系列措施,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

可惜伦敦的抗雾斗争并没有到此结束。80年代后,伦敦的汽车数量激增,当时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244万辆(截至2014年底,北京每百户家庭拥有63辆小汽车,而大多数国家的这一数据平均值仅为25辆。据北京市交管局信息,北京全市2015年11月的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61万辆),交通堵塞情况严重。自1981年以来,伦敦乘汽车外出的数量增长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抗这种由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
1、控制车辆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从1993年1月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对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氢化物等成分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汽车年检中检测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达标。
2、通过交通拥堵费和发展公共交通来限制私家车流量。自2003年2月起,伦敦市政府规定,收费区域为伦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区域(现在已扩展到了22平方公里),从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至下午6点在收费区域内行驶,需要缴纳拥堵费。拥堵费在过去10年有所增长,目前已从最初每天5英镑上涨至11.5英镑。随后,伦敦市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研究表明,该措施减少了收费区域内26%的交通拥堵。区域内行驶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时;2003—2006年,该措施减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浓度分别为17%、24%和3%。与此同时,伦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并计划修建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
3、提倡自行车代替汽车。英国鼓励市民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英国的高官们都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骑自行车绿色出行。伦敦市市长鲍里斯计划到2023年把伦敦私车流量减少9%。鲍里斯市长本人也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4、伦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二、美国
洛杉矶是美国的工业城市,从20世纪初就饱受大气污染的困扰。特别是1943年的“洛杉矶雾霾”事件和之后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污染,让洛杉矶政府和市民下决心采取措施根治雾霾。随着石化能源的发现与开采,洛杉矶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上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汽车拥有量从30年前250万辆增加到400多万辆。

1、美国治理雾霾,首先从汽车入手。在洛杉矶,政府要求出售的汽车必须是“清洁的”,而且要求1994年以后出售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对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这样当有车辆超标时可以及时让其停止污染并接受维修。加州还出台了比美国政府出台的空气质量法还要严格的《污染防治法》,引导并促使美国和外国汽车生产商改进汽车的排放性能。
2、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用量。汽车、港口船舶和货物运输是洛杉矶最大的空气污染源。洛杉矶地区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扩建区内轻轨系统和洛杉矶市地铁系统;在高速公路上设立两人以上车辆专用通道,并允许单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使用专用通道;在市区增设自行车车道;要求船舶进入洛杉矶港口后使用岸上电源;设立过境运输车辆专用通道;淘汰高污染柴油车辆等。
3、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环保署已经针对发电站、汽车等微小颗粒物排放源发布了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对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对柴油发动机执行多层次的废气排放标准,要求发动机生产商制造符合先进排放控制标准的产品,从而使废气排放减少90%以上。洛杉矶地区要求使用天然气替代石油或燃煤发电;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使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发;制定减少温室气体和臭氧排放政策;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为购买新能源汽车和安装太阳能设备的家庭提供财政补贴等。

三、德国
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的努力备受全球瞩目。20 世纪70 年代,德国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影响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德国治理空气污染主要通过完善应急措施和长效机制,软硬兼施。

1、依法治理,设立“环保区”。1974 年德国政府出台了《联邦污染防治法》,制定大型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要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空气过滤装置达标。此法经过多次修改、补充,现已成为欧盟治理空气污染的样板法律。德国超过40个城市设立了“空气质量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驶入。还在许多大城市中心设“自然保护区”。
2、注重快速应对,雾霾严重时禁行车辆关停工厂。如果空气出现严重污染,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快速应对。对部分车辆实施禁行,或者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限制或关停大型锅炉和工业设备;限制城市内的建筑工地运作。
3、注重长效机制,设定机动车排放标准,各类车辆都需满足设定的排放上限。欧盟所有成员国机动车均需符合欧盟统一标准。为了排放不超标,机动车辆需安装微粒过滤器等尾气清洁装置。在德国,安装过滤器的车主可获得国家补贴。严格设立大型锅炉和工业设施的排放标准。欧盟已统一规定了工业排放标准,出台了《工业排放令》。同时,对小型锅炉等供暖设备设定排放标准。
4、实施“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40多年前,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莱茵河两岸污染严重。而今,实现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这与德国实施100个“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密不可分。“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具体方法首先是限制释放颗粒物的行为。例如,车辆限行、限速,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第二就是用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安装颗粒过滤装置。德国立法机构曾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颗粒过滤装置的柴油机小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

四、日本
日本在工业化初期也曾饱受空气污染之苦。1999年东京600多为国道沿线呼吸道疾病患者就以汽车尾气上海其身体为由状告地方政府和八家汽车企业,经专家鉴定,汽车尾气造成的PM2.5确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正是这一诉讼案推动了日本政府对PM2.5的重视和地方政府着手管控交通的决心。

1、自2000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要求汽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并禁止超标车投入运行。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在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东京近十万辆出租车都成功改造成使用天然气,PM2.5数值得到大幅下降。
2、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当时的日产汽车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尾气过滤技术。
3、2004年,东京使用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出租车。这种汽车燃油经济性能较高,可以降低油耗,因此在当时被称作“生态出租车”。
4、环保二字在日本深入民心,各种条例的出台更影响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排气量660cc以下的汽车因其环保、小巧而深受欢迎,成为日本汽车市场的主流。

五、法国
法国在近几年也陷入雾霾的困扰中,埃菲尔铁塔等建筑物在雾霾中几近消失。当地时间2014年3月13日,法国多个地区遭遇高浓度微粒污染。巴黎为了应对持续恶化的雾霾侵袭,做过如下措施:

1、2014年3月法国首都巴黎实施汽车单双号轮流行驶措施。该措施实施首日3月17日,有数以千计的车辆被拒于巴黎城区之外,地铁高峰期也十分拥挤。据悉,法国上一次实施这一措施是在1997年。
2、施行为其三天的公共交通免费,包括公交车、地铁、快线和公共的自行车电动车,鼓励大家少开车;巴黎大区的地区快线、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将免费供民众使用。
3、巴黎市政府和一些机构紧急推出多项措施,以鼓励市民减少使用私家车,更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其中包括减少公务车辆的使用、居住区免费路边停车、部分减免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的租赁费用等。
4、将巴黎环城公路限速由时速70公里降至60公里,途经巴黎及其周边地区高速公路的时速限速也分别下调20公里。
六、意大利
2008年,米兰被称为欧洲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此后一直处于欧洲污染最严重地区的名单。自2007年起,米兰已经多次采取限行措施。

1、意大利米兰市对污染最严重汽车征税,工作日7时至19时,污染严重的汽车必须缴纳2至10欧元税才能进入市区。
2、罗马实行“绿色周日”活动,只有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才能上街行驶。12月21日和22日,罗马采取了单双号限行措施,违者被处以150欧元(165美元罚款)。
3、米兰于2015年12月28日至30日采取车辆限行措施。与之相应,米兰将加大公交优惠力度,一张售价1.5欧元(约合1.65美元)的“抗霾”特票可以使用一整天。

七、西班牙
西班牙巴塞罗那和马德里也采取了降低空气污染水平的措施。

1、巴塞罗那地区提出对车辆实施限速每小时90公里的新标准。
2、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2015年11月12日首次宣布执行禁停和限速措施,规定非市中心区域居住市民禁止在这一区域停车,同时,进城车辆的速度限制在70千米/时,低于之前80~90千米/时的平均速度。市政当局力劝310万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根据马德里市减排控污计划,如果每立方米空气NO2含量达到250微克,或持续两天达200微克,政府就会发布警示,力促绿色出行并实施限速;如果第二天污染依然严重,市中心仅允许附近居民停放车辆;若污染持续到第三天,市中心将执行单双号限行措施,同时还会限制出租车自由行驶。

八、波兰
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不久前实施一项新的抗雾霾方案:当空气中的PM10含量达到150微克/立方米时,城市立刻启动应急状态——机动车驾驶员在出示本人驾驶证后,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而其他人需正常购票。此外,载重量超过3.5吨的车辆禁止进入市中心和内环路。

研究和实践都显示,限行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雾霾,但在秋冬季易出现长时间静稳天气导致污染进一步加重的大城市作为应急措施效果明显。一些国家治理空气污染的做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015年北京有过极品蓝、阅兵蓝,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6.2%,首都空气质量的艰难改善仍值得称赞。但也遭遇了年末连续空气重污染预警。抗霾路上北京有一系列大动作:东西城核心区无煤化和城六区无燃煤锅炉,淘汰老旧机动车达38万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共租赁自行车、力推新能源车等多措并举控制机动车排放,深入调整产业结构、三年累计淘汰“超千家”高污染行业企业、实施了260项环保技改工程,严查扬尘污染、推行道路清扫保洁新工艺、百万亩平原造林任务提前超额完成,标准政策不断出台、“倒逼”排污企业治污减排,严格执行新环保法、监管执法出重拳,两次启动红色预警削峰减排、及时提示公众防护,加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共同参与污染减排行动。
对于地处华北平原、秋冬季极易出现长时间静稳天气、机动车保有量超过561万辆的北京,防治雾霾还任重道远,还需要在进一步强化京津冀协同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更需要全体市民积极行动参与防治雾霾。

D. 以史为鉴,英国是怎么从车治霾摆脱“雾都”之名的

1952年伦敦的严重烟雾事件,促使英国人民开始深刻反思.英国政府开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来伦敦60多年的烟雾治理,按照其空气质量的改善趋势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1953-1960).英国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领导的比佛委员会(the Beaver Committee),专门调查烟雾事件的成因并制定应对方案.在比佛委员会的推动下,1956年英国出台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该法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并且在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时,清洁空气委员会(Clean Air Council)成立,负责监督空气污染的改善情况,并从对空气污染治理有经验、有学识或有责任的人那里获取空气污染治理建议.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负责划定烟尘控制区,改造家用壁炉,更换燃料,禁止黑烟排放;设立奖惩机制,对控制区内进行壁炉改造的合理费用,由地方政府补贴至少70%,而对违反条例的人员则依情节处以10-100英镑罚款或最高3个月的监禁.1960年,伦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阶段是显着削减阶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国政府对《清洁空气法》进行了修订和扩充,赋予负责控制大气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长更多权限,包括出台新的锅炉颗粒物和烟尘排放限值的权力,和可以强制要求地方政府设立新的烟尘控制区的权力.1974年,政府颁布《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这一阶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扩大了烟尘控制区的范围.到1976年,烟尘控制区的覆盖率在大伦敦地区已达到90%.伦敦空气中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第一阶段还略有波动,但到了第二阶段,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便有了显着改观,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短期内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过80%.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天数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阶段是平稳改善阶段(1980-2000),伦敦大气控制与治理的重点已从控制燃煤开始逐步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政府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这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第四阶段是低碳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此时伦敦的空气质量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伦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伦敦市长经过广泛咨询后发布了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其中详细说明了伦敦要如何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目标.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将于2050年建成低碳社会.此后,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在2006、201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目前,伦敦空气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机动车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层空气中烟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并荣登吸引全球游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

E. 伦敦当年的雾霾是怎么治理的

一95二年一二月四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一二月一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国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吧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二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一95二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此后,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 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一9陆吧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一9漆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一5天,一9吧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吧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中国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伦敦有着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有一四0多年历史的地铁是大多伦敦人出行首选。一一条线路,全城二漆0多个站点,每天三00万人次搭乘地铁出行。市中心的地铁站之间都步行可达,密如蛛中国的线路覆盖整个伦敦。除了地下铁,还有城市火车、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分流路面人群。发达的公众交通以及政府对非公交系统用车的高压手段,让公众更乐意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 英国除对汽车本身和燃料等做出种种规定和管制外,一直致力于控制市区内的汽车数量,在二00三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费的手段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到二00吧年二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二5英镑/天,折合人民币三50元/天。这大笔收入都花在了公共交通上面。对拥堵费制度虽然抱怨挺多,但事实是收费地区交通拥堵程度减少了三0%。伦敦正计划在今后二0年里,把伦敦的私车流量减少9%。 此外,上世纪吧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四四三四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一四%。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中国络查询每日空气质量的发布情况。 从上世纪吧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一9世纪末期每年90天左右减少至不到一0天,如今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经历了血的教训,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

F. 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这件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1952年的时候,在英国伦敦发生了一件大事,可能大家并不知道关于那次震惊全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但是知道这件事的人都在疑问,为什么事情发生得这么突然。

伦敦烟雾事件

这件事情可以说是一件灾难,因为当时事情发生的时候,对于伦敦的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了伦敦的大部分人身体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比如有很多人因为此次的伦敦烟雾事件出现了头晕,胸闷,气短等现象更严重的人还因此导致呼吸道感染而死亡。所以当时可以看到在伦敦的街道上,有很多人全都是戴着口罩或者是防毒面具出行的。

是以牺牲人类的居住环境为代价的。就连伦敦的母亲河也没有幸免,他们的母亲河中也有着大量的废物元素。 而他们一点都没有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所以说发生这场灾难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就因为此次事件没过多久之后,英国才开始注重的环境保护问题,并且制定了相关法案,所以说这次事件应该也是给伦敦敲响了警钟。

阅读全文

与英国怎么解决烟雾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班牙留学和意大利留学哪个好呀 浏览:311
两伊战争为什么对文莱印尼有利 浏览:135
中国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浏览:629
美国为什么选择对伊朗动手 浏览:502
印尼的天空是什么 浏览:698
印尼是出什么产地证 浏览:763
英国枪击案从哪里来 浏览:479
美国人去印度有多少 浏览:506
印尼盾工资多少 浏览:792
印尼盾2条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139
印尼四纹虎在哪里 浏览:582
large相当于中国哪个国家 浏览:476
中国工程院院士怎么获得 浏览:447
谈谈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浏览:710
印尼椰子什么时候开花 浏览:986
塔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 浏览:47
伊朗死的是什么级别 浏览:150
印尼巴士什么时候更新 浏览:580
英国外国人什么工作多 浏览:633
中国最早村庄是哪个 浏览: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