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在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地位很高
李鸿章之所以在外国人眼里地位很高,因为老李头能够代表外国人来华的利益,他维护外国人,保障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另外国人另眼相看,
② 为什么在外国人眼里,李鸿章地位很高
其实李鸿章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只不过靠他一个人也救不了当时的国家了,所以只好选择效忠。
③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
任何脱离当时事实都是空谈,李鸿章不去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还有吴鸿章,马鸿章,而且可能输的更惨。皇权强权的一个臣子,无论多大权力,都是当权者的棋子,不能越庖代俎,进行政体上的大改革,那是越矩,是治罪的。在清朝中屈指可数的汉人,行动备受制掣,有所作为已经难能可贵。冒着身毁名裂的巨大屈辱去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正常人不会去干的,李鸿章没有选择权,这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有加莱义民的精神,可歌可泣,苟有国家生与死,岂能福祸趋避之!能在晚清封建时代有那么大的认识,已经不错,不能以现在思想推断那时期史实,否则就是刻舟求剑。有本事你不去保皇,保守,妥协。太平天国这些领导者纯粹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四川被吃了多少人,洪秀全有什么高招,那些荒诞不经的治国大策有一个是人性化吗,如果取代清政府,人民可能活的更惨无人道,忠是几千年儒家文化核心,不要把现在社会思想有奶便是娘,过河拆桥认为是可取的,在那个时代,李鸿章无疑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历史人物评论要客观公正,脱离现实是歪曲历史。
④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人称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尽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着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
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居位之高之久,却乃使庞然硕大之中国降为二等国。”“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
⑤ 李鸿章只是一个直隶总督,凭啥掌握朝政大权呢
在清朝,直隶总督是疆臣之首,位高权重。
从1870年开始,李鸿章三次出任直隶总督,总任期达24年有余。有清一代,李鸿章是担任直隶总督最长的人。
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李鸿章居然能够以直隶总督的身份掌握朝政大权。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八国时,欧美国家都是以国家元首的规格招待李鸿章。那时候,李鸿章其实已经“靠边站”,并没有拥有实权。由此可见,李鸿章在西方列强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宰相了。
⑥ 为什么在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地位很高
西人谓之“当世三杰”:从左到右为德国首相俾斯麦、李鸿章、英国首相格莱斯顿。
另一说是李鸿章与德国首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既然说到老外的眼里,那就看看老外是怎么评价李中堂的嘛。地位为什么高,其实从评价里就能看出来。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极尽揶揄之能事,然而也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特征一:知大势,识大体,治理内政的能人,连着名的伊藤博文都认同。
日本人评价李鸿章,“如同日本幕末维新的英杰人物,在近代国家变革的阵痛中,一身痛感苦恼之人。他波折万丈的人生,犹如近代中国的动荡起伏。李鸿章保持了 25 年最高实力的地位,是他支撑了大清帝国苟延残喘。诸外国对李鸿章的信赖远远超过紫禁城的皇帝,如果没有这样的有能之士,大清国早已被列强蚕食殆尽。”
特征二:几乎独力支撑庞大的中华帝国,能力得到国际信赖。
欧美人赞扬李鸿章,“不仅是东方大陆孕育的最伟大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亦是前世纪中世界最为独特的英杰人物。论其文,他学识广博见闻丰富;研其军,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有所作为;究其政,他为这个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民众尽心竭力;作为外交家,他高瞻远瞩手段老辣,是国际外交中佼佼者。”
特征三:才华横溢,军事战略上有所作为,政治治理能力优异,外交手腕玩得转。
“清国和日本的战争实际上是李鸿章和日本的战争。李鸿章失败的大手笔非但没有伤及他的仕途,反而展示了他个人的才能和魅力,李鸿章是近代清国代表文明智慧的伟人。”
特征四:有强大的个人魅力,代表中国的文明与智慧。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布兰德(曾亲自采访过李鸿章的《泰晤士报》记者)眼中,李鸿章则被当时的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
1896年,美国《纽约时报》认为美国民众对李访美反响热烈是因为“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们所辖子民的总和还多”国宾礼遇“不仅表明了他个人的崇高尊严,同时也表明了大清帝国的伟大。
特征五:代表当时世界大国之一,在世界上也是举足轻重。
1896年,李鸿章访俄,俄罗斯帝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评论对李鸿章的印象时说:“我认为李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当然他是中国人,没受过一点欧洲教育,但受过高深的中国教育,而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头脑,善于清晰地思考。正因为如此,他在中国历史上,在治理中国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这就不足为奇了。当时治理中华帝国的实际上就是李鸿章。”
特征六:才思敏捷的聪明人,治理国家的能手。
1913年,李鸿章的美国朋友、前国务卿、曾在马关议和时担任中方顾问的科士达(John W. Foster)出版了《李鸿章传》,他说:“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性质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独特的人物。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30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⑦ 为什么在外国人眼里李鸿章地位很高
客观的说;李鸿章是中国洋务运动的先驱者,
⑧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当然,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洋物运动也是它的主持者李鸿章给人们留下的、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得出的历史教训。
李鸿章不是一个单一的人,从一定程度上讲,他是晚清时期,尤其是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封建统治时期的化身。他的事业的失败,他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屈辱和灾难,除了个人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所制约的结果。至于李鸿章所倡导主持的洋务运动以中日甲午战败为标志而宣告其失败的结局,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在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东方殖民地的大背景下的必然结局。
李鸿章是一个带有时代和社会深刻印记的最突出的复杂和悲剧人物之一。
在德国俾斯麦基金会那里,保存了一份《李鸿章在福里德斯鲁》的文件,这是一篇根据1896年6月25日李鸿章密访已退休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时目睹者整理的谈话综合资料。李鸿章向俾斯麦讨教怎样才能进行中国改革,李说"在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俾答:"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李说:"如果皇帝一直受其他人影响,接受他人的意见,那我怎么办?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从这些谈话不难看出李鸿章是很想进行中国的改革,但要想在封建专制的清王朝进行改革,又是何等之艰难啊,实事求是地说,李鸿章应是近代中国改革者的先驱,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应该被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