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英国人在美国的后裔是英国本土人还多,而中国人在外国的后裔少得可怜
主要是大航海时代的影响
英国是主动走出去的,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当时的北美洲只有土着,英法两国是主要的殖民国,所以后来美国成立时,英国后裔会比较多,再西进运动,殖民地的白人屠杀了原住民,才有了现在的美国的领土和人口格局。
反观中国,闭关锁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直到鸦片战争才被动打开国门,走出去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另外和民族特性也有关系。西方人富有冒险精神,而中国人安土重迁
Ⅱ 英国发生什么事,为什么死这么多人,为什么中国人跑那去
39名中国人惨死英国,幕后真兇是他! 英格兰的清晨,总是显得阴森森、雾蒙蒙的,星期三的清晨也不例外。但对于接到命令赶到沃特格雷德工业园(Watreglade Instrial Park)的英国警方人员来说,他们已经无暇寒暄天气,因为在一辆货柜车的车箱里,他们看到了惊悚而又揪心的一幕:
39具冰冷的尸体,其中一名为未成年人,没有幸存者。
集装箱货车司机
英国埃塞克斯郡警方确认,39具尸体为中国人,埃塞克斯警方总警司安德鲁·马里纳(Andrew Mariner)在声明中称。“这是个悲剧事件,很多人失去了生命,我们正在进行调查,以确定发生了什么事。”
具体时间大致如下:
10月22日14时29分,涉案货车加挂的集装箱,抵达比利时泽布吕赫港;
22日下午,该集装箱离开比利时;
10月23日凌晨,集装箱运抵英国泰晤士河珀弗利特港。30多分钟后,集装箱被一辆来自北爱尔兰的卡车载走,进入了位于埃塞克斯郡的一处工业园。
现在被逮捕接受调查的,是来自北爱尔兰货车司机罗宾逊,现年只有25岁。警方已对他的两所住所进行了突击搜查。
为什么会这样?
按照一些朋友的分析,这与他们所搭载的死亡货车有很大关系。
为了能避过检查,于是加大制冷装置的马力,司机或相关人员遮掩集装箱里的声音,并躲过热成像检查,但很可能,他们忘记了关闭制冷装置。
在一个零下25度的环境中,没有人能挨过这么长的时间。
梳理一下当前十分有限的信息吧:
1、死者没有携带身份证明,货柜车的车头和集装箱是分开抵达工业园的。2、导致死亡的情况尚不明确,但由于集装箱有用于制冷的温控设施,如果开启,可以制造-5℃或-25℃的低温,足以将人冻死;即便设备没有开启,集装箱内部依然是密不透风的,造成窒息死亡的概率也非常高。
3、发现货柜车的并非警方,警方是被当地急救服务机构叫来的的,但究竟是谁叫了救护车,警方并未向外透露。
4、货柜车司机是一名叫做罗宾逊(Mo Robinson)的男子,来自北爱尔兰,25岁。目前该男子因涉嫌谋杀被捕。
货车司机被英国网友从社交媒体上找到了照片:
人不可貌相,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货车司机究竟是一个冷血残酷的杀人狂,或者只是一个想捞点外快的年轻人,在警方没有最终定案之前,我们并不能够判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过从此前的种种迹象看来,这是一起人口走私案的可能性非常高。
英国移民执法部门前负责人戴夫·伍德(Dave Wood)说,在英国,人口贩卖“是个不断壮大的行业,也是有组织犯罪的一个主要途径”
Ⅲ 华裔移民在英国的历史
英国华裔移民的变迁
早期中国海员和后来的港澳移民,在英伦先后以洗衣店和餐馆业起家,如今新一代移民则投身专业领域,展现华裔因应环境变化的生命韧力。
英国华裔不甘在最近的口蹄疫事件中背黑锅而走上街头表达不满,要求政府正视听、纠正英传媒不实的报道;发出属于当地少数族群的声音。回顾华裔移民由当初漂泊到落地生根,乃至发展出自己的天地;再从几个重点华端口的起落和发展形态,可以看出新旧移民的面貌与生活方式之异同,展现了华裔因应时代转变,不断调整的坚韧生命力。
英国早期移民来自中国广东四邑。十九世纪中,中国海员被卖到英国,当时利物浦(Liverpool)是世上最繁华的海港之一,因此他们都在该港上岸,稍有积蓄的华人海员开设洗衣店;至一九二零年,当地华人洗衣店已有近一百家。利物浦因而有全欧最古老的华端口,经历百年的沧桑变迁。
当时移民法使这些华侨无法申请配偶赴英,他们为取得永久居留权,只能与当地妓女或爱尔兰籍女子结婚。利市四邑会馆前任会长郑均尧表示,四邑人在利市历史悠久,是移民中的主流,香港新界人反而较少,与英国其他地区不同。二战后,中国海员定居利物浦渐多,但七十年代起利市的海港地位日衰,华端口亦失去往日的光采。
利物浦华商会副会长黄荣富是利物浦典型的华侨。他目前三代同堂,其父黄光锐属早期中国移民,其母张美桃已年过古希黄今年五十一岁,年幼时住在四邑开平,其后移居香港,十二岁时只身到利物浦求学,七十年代上大学就读商科时,全家到英国团聚。其妻黄玉娟也来自香港,其父亲为海员,一家早年到利物浦。
黄荣富大学毕业后曾从事餐馆业,与同辈投入的行业相似;八十年代在利物浦成立鸿图超市,提供中国杂货。但黄荣富与一般香港移民不同的是,他拥有硕士学位,并努力跳出餐饮业的窠臼。黄踏入中年后,将事业多元化发展,如成立富豪投资公司。九十年代他协助利物浦成立华端口商会,并任职利市华人社区联络员;他还协助年轻一代进军新科技行业。黄九四年获太平绅士勋衔,至今仍是业余裁判官。
作为利物浦市政府与华人社区之间的联络员,他致力于振兴已衰落的华端口,向欧盟争取兴建牌楼的经费。一番努力后,他终于在去年成功达成目标,中国城的牌楼如今已矗立于唐人街。
黄荣富有两女一子,长女瑞瑶在伦敦公立医院当医学物理治疗师,次女瑞燕在帝国大学读书,其子仁俊读中学,他们都属英国长大的第三代,只听懂广东话但不能书写中文,是典型的英国土生华人。
其实老一辈移民的知识水平较低,英语亦不灵光,他们对社会漠不关心;以香港为家,以中国为效忠对象,难以融入当地。他们办的活动往往获中国驻英大使馆支持。但在英国出生的新一代,早已自视为英国人,香港及中国不过是模糊的概念。他们努力摆脱餐馆业的窠臼,投身专业领域。
利物浦的华侨属老一代,他们安于现状,在当地人心中是有钱一族。利物浦的发展已届夕阳时分,新移民对这个贫穷城市的兴趣不大。
伦敦的华人人口多,但居住点分散,其中不少是海外雇员及学生,流动性颇大。二战前,本有个在东伦敦船坞区(Dockland)的华端口,当中的华侨与利物浦的一样,都是中国船员。他们与洋女通婚,并开设洗衣店或餐馆维生,但三十年代在洗衣机发明后,洗衣店逐渐被淘汰。
二战后,东伦敦古老华端口惨被战火摧毁,当地华人转向西区发展,六十年代发展起伦敦西区(Westend)的华端口。据老华侨追述,目前的唐人街是苏豪(Soho)红灯区的一部分,以前流莺处处,开始只有几家小型中国餐馆。
西区华端口是繁华的黄金地带,伦敦唐人街位处旅游及购物区的战略要点,游人终年不绝。六十年代,香港新界仍是贫穷的农村,村民谋生不易,加上当时香港原居民自动获得英国居留权,不必申请任何签证可自由进出;农民遂带着积蓄赴伦敦闯天下,成了中餐业的生力军。
与古意森森的首都风貌不同的中部城市米顿坚(MiltonKeynes),近年也成为香港新移民的钟情之地。它离开伦敦市中心约四十五分钟火车车程,市镇设计现代化,新型屋村都是独立式楼房。
这个号称“小香港”的新兴市镇,九七年前后吸引许多提早退休的公务员,尤其是被港英政府解散的警队政治部人员。有些新发展区更因前政治部密探聚居,而被戏称为“特务村”。据估计,人口二十万的米顿坚有八千多名香港移民,约占人口百分之五。此地新移民多属有钱阶级,拥名车豪宅,引起当地人嫉妒。公务员落脚小香港米顿坚
米顿坚能吸引大批公务员,主要是有些退休警员转当房地产代理后,鼓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同僚,以米顿坚为落脚之地,令“小香港”之名传扬开来。不过,米顿坚有大量就业机会也是另一个吸引因素。
熟悉当地华人社区者表示,这批前公务员及警察只寄情于“麻将”,生活单调且生活圈子狭窄,未能融入当地社会,有些初来者甚至陷入郁郁寡欢之境。有些因受不了而回流香港,但大部分仍定居下来,以子女教育为重要考虑因素。这些新移民拿着大笔退休金到英国,购买物业后仍有钱做些餐馆及外卖店小生意。
与香港隔邻的澳门九九年底回归中国后,似乎未见任何移民潮。不过事实上,很多澳门出生的华人及土生葡裔人都持欧盟护照,可自由出入欧盟十五国,移民条件比港人优越;于是澳门移民不停向外流。
澳门人若有意移民,又以欧洲为目标的话,首选并非葡萄牙而是英国。这可能与他们大多懂英语有关,而且英国的工作机会较高,只要不计较职位高低,总可找到一份工作糊口。英格兰中部的北安普顿(Northampton)由于楼价较便宜,吸引了大批澳门华裔。北安普顿是一个人口约二十万的小城镇。澳门赌业发展蓬勃,这些新移民到英国后,容易在当地的大小赌场谋生,尤其是赌桌上的“荷官”。
近几年来,大量福建非法移民抵英,使华人社区出现新面貌。伦敦华端口近年常集结大群不修边幅的华裔在唐人街闲荡,引起警方注意。他们为求生存,不介意当厨房小工、领取过于微薄的工资。
有人认为,在可见的未来,福建移民将取代香港的新界人,成为英国华人社区的主流;而当新一代移民在各领域大展拳脚之际,相信二十一世纪的英国华人社区必有一番崭新的面貌。
出国之窗
Ⅳ 清朝末年英国有不有华人
理论上来说是有的,据说中国人最早到英国去是在1898年的时候,那时正属于清朝末年。不过我个人认为就严格一些按学术上对华人的认证即“已经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公民”这一概念来看,清朝末年英国应当没有“华人”这一族群说法。另外,有资料显示海外华人主要生活于当地为相对多数民族的新加坡及在当地为相对少数民族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与越南。这些地区的海外华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纪福建省与广东省,以及后来的海南省。而从十世纪到十五世纪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马六甲与东南亚。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地域分布也在发生着变化,其显着特征是由集中渐趋分散,即由高度集中于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向亚洲以外地区 ,尤其是欧、美、澳地区逐渐分散。
由此不难看出,英国真正存在“华人”这一族群概念准确定义的时候是在20世纪下半叶,所以清朝末年英国是没有华人的。
Ⅳ 当“中国猪蹄”在英国火起来后,为何会愁坏了华人
这是因为中国的猪蹄在英国火起来之后,国人就会很少吃到自家的猪蹄了。
Ⅵ 国外疫情仍很严重,为何境外输入最近少了许多,请问是怎么回事
其实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境外输入病例是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甘肃、北京、浙江、上海以及黑龙江等地。甘肃的主要输入源是伊朗;北京和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中转地,来自世界各国的输入型病例都有,但主要集中在欧美;浙江的输入源主要是意大利,光青田一个地方就有10万侨胞的意大利;而黑龙江因为跟俄罗斯接壤,最近俄罗斯疫情大爆发,黑龙江也出现了许多俄罗斯输入病例。
总体来说,现在我国的输入性病例确实在减少,昨日仅仅只有3个病例产生。但是我国不能松懈,因为现在疫情是全球性的,我国取得现在的成果不容易,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就将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Ⅶ 十六世纪英国人为何没选择华人去美国代替黑奴
l6世纪前期是明末期,明朝在当时是很强大的,工商业更是鼎盛,华人在国外都是做生意的,那时英国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能还没江南的一个纺织业主强。而且16世纪初英国才踏上美洲建立殖民地,印第安人还没杀光呢,哪来黑奴。
Ⅷ 全球华人最多的国家,曾占总人口的90%,为何如今纷纷离开
这个国家是马来西亚吧,应该是那个地方对华人的待遇相对不是很好,所以大家都选择离开。
Ⅸ 为什么中国人遍布世界各地而外国人却没有呢
中国展现给世界各国人的印象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因此就非常受外国人的欢迎,其是中国一些出名的景点,比如北京的故宫、长城都是外国游客集聚的地方,可是近些年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因此就常去欧洲等相邻的国家旅游,可是中国的街头上就很难再看见外国人的身影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游客的脚步是遍布世界各地了,而外国游客就很少来中国旅游了,甚至欧洲的游客就直接表示不愿意来中国旅游了,他们更愿意去泰国、韩国东南亚等一些国家游玩,却很少将中国当做目的地了,要知道,同属于亚洲国家,韩国跟日本的面积是非常小的,即使有着千百年的文化历史传统,相比中国的建筑物来说,肯定是少之又少的,可是中国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要比日本泰国等国家少的多了!
外国游客,尤其以欧洲游客为主,他们不来中国游玩,就会让中国损失很多旅游经济收入,而相反,中国游客大批的涌入欧洲,必然会给欧洲提高更多的旅游收入,那么中国游客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土选择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游玩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人深思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的景色不够美,还是我们国家的景色已经看厌了呢?不然咱们国家的游客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呢?
大家也知道,中国近几年发展的非常好,不管在交通、城市建设、科技还是旅游业上都在稳步的提升,那么为了想要赚更多的钱,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就得从多方面考虑,旅游也不再是纯粹的了,去一个景点旅游就意味着花大笔的钱,中国的旅游景点不收费的是屈指可数,很多景点都被商业化的信息所覆盖了,物价高的可以,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中国游客不愿意再去周边的城市游玩了,更多的是选择泰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尤其是泰国,物价是非常低的,而且风景也不输中国,包括欧洲,这种特色的古建筑物非常吸引中国游客!
同样的道理,外国游客之所以不来中国游玩了,不是因为中国的景色不够美,而是因为中国的旅游景点,商业化气息太过于浓厚了,中国的旅游景点之所以能够吸引了外国游客,也是因为亚洲的建筑、文化跟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原因,可是近些年的中国景点多数以赚钱为目的,很多古建筑物没有被保存得非常完好,因此就失去了欣赏的价值,对外国游客来讲,中国同日本泰国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他们觉得去泰国游玩或者去日本游玩也是一样的,而且比在中国花费的钱要少得多,更能够看到很多保存完好的建筑物!
其实外国人所言不假,从某种方面来看,中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遭到了后天的摧毁,很多建筑物都是仿造的,消费高也是一方面,如果我们不把这些根本的问题解决好,那么在未来,中国的旅游景点可能连咱们自己国家的人都不愿意再去游玩了,又谈何吸引外国游客呢?
Ⅹ 去英国留学好吗听说英国排华严重啊!歧视严重受不了!是真的吗求证
我在英国这么多年也没觉得有什么歧视.房东邻居同学都还算不错吧.平时工作学习都结识了不少朋友.
学校里面就绝对不会有什么排华的,一切都以你的能力为标准,只要你自己不封闭起来,多主动去交流,一般都会过得不错.
而且英国不是移民国家,外来人口不算多,福利也算过得去,没什么种族歧视滋生的环境.像前面所说,搞种族歧视的都是些混得不好,低端工作岗位被夺去的人.在英国这种人一般都是些东欧劳工,不是英国人.
而且中国在英国的华人比例不高,就算有都是香港人比较多,素质都还可以,不像一些印度巴基斯坦人那样游手好闲.
我所在的地区是曼切斯特附近,只供参考.